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2句弗洛伊德性学家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8 07:59:25 admin 阅读:59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名言
1、弗洛伊德性学三大理论
(1)、 1对梦的解析是我们探究潜意识活动之奥妙的绝佳途径。
(2)、从小镇青年到亿万富豪,Airbnb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的成长史
(3)、在人的潜意识里,人的性欲一直是处于压抑的状况,社会的道德法制等文明的规则使人的本能欲望时刻处于理性的控制之中。
(4)、 当一个人处于不能克服无法避免的痛苦中时,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看成幸福。
(5)、性倒错行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性倒错现象出现的时间点因人而异。同性恋也是一种性倒错现象,但他觉得这是少数人的异常性倾向,并不是以及罪恶的事情,也不是一种病症。
(6)、 首先我必须说明(正像我曾经在其他作品中所做的一样),我的所有经验表明,这些精神神经症均源于性本能力量。我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性本能力量构成了病理特征(症状),而是想说明,性本能力量是神经症的最重要的唯一持续性的能源,于是这些人的性生活(无论全然,主要的或部分的)便在症状中表现出来。
(7)、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8)、 弗洛伊德说过,爱情和生活,就是生命的全部。《实习生》
(9)、 1弗洛伊德在《释梦》第一版的序言中说道:凡不能解释梦意象来源的医生,都不能指望对恐怖症、强迫症或妄想狂有所了解,自然也谈不上对他们施加影响了。"
(10)、我想不出比获得父亲的保护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11)、淘宝搜不到,百度百科也没提,这本书算是凉了
(12)、 1梦有时通过一种十分神奇的重现能力,忠诚地将遥远的,甚至我们自己已经忘记的事情带回脑海中。《梦的解析》
(13)、从《性学三论》不断附加的备注之中,我们发现弗洛伊德缓和了幼儿自体性欲与青春期之后对象选择的对立,正如他在1915年引入力比多阶段概念的时候,还描述了每个阶段的对象关系类型。当青春期的本能组元逐渐整合并定向于对象选择(即完整客体)时,这标志着生殖期的开始:“个体所有的性渴望都定向于一个人,并从中竭力寻求它们的目标。”(
(14)、幼儿的性冲动作用对象是自身,孩子的嘴唇像一个快感区,快感区的满足和食欲的满足同步产生,这个时期还没有性对象,处在自体享乐阶段。
(15)、Gender概念是女性主义学术的重要思想成果,也是女性研究(Women’sStudies)和性别研究(GenderStudies)的核心概念。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后,性别研究被引入中国学界。二十多年来,性别研究快速发展,对“gender”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缺乏一致。对于此概念的译名,有学者最早发明了“社会性别”这一新词来翻译,认为中文已有的“性别”一词应与英文的sex对译。李小江主张直接以“性别”作为译名,而用“性”来翻译sex;她认为,在汉语中不需要“社会性别”或“自然性别”这种隐含着对立性质的概念。台湾学者则译为“性/别”,以区别既有的“性别”;此译法在台湾、香港颇有影响。尽管“社会性别”的译法已为多数大陆学者接受,但一直有学者撰文讨论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求“辨析”“辩义”“澄清”,如王政最早提出,对当时在国内学界用法混乱的“女性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表述加以纠正,之后也总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学科旨趣试图廓清gender概念。但学者大多是在sex/gender的对立关系中理解后者的意涵,而对概念背后的理论诉求及其意义演化的过程等问题不太关注。故此,本文希望重新梳理gender概念的所指和能指出现的情况,考察形成sex/gender二元对立模式的过程,着重分析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Butler)对此概念的改造。
(16)、婴儿时期的性对象是看护人。有些人可能不认同孩子对看护人的眷恋和重视是性爱行为的表现,但是在谨慎分析之后,两者之间呈现一致性,事实上,在看护人眼中,孩子也成为性对象的替代物。一些父母如果对孩子过分疼爱,会使得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能缺爱,或者不能从较弱的恋爱中获得满足。
(17)、禁欲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良好的结果,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负面后果,因为长期的禁欲除了会诱发精神病,还有给人的身心造成其他的恶果。
(18)、性变态为什么第一章要写”性变态”,而不是直接写从幼儿性冲动开始写起呢?
(19)、 1如果我不能影响神明,那么我亦要搅动冥界。《梦的解析》
(20)、gender的政治意涵与sex/gender二元对立的形成
2、弗洛伊德性学家
(1)、任何五官健全的人必定知道他不能保存秘密。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2)、Freud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基石潜意识论-性欲论-梦的解析
(3)、片中受到虐待的桃乐茜反以暴力要挟他人索取性慰藉,此时她就是从M转换成S
(4)、 精神分析的研究表明,精神神经症的症状绝不是以牺牲“正常”的性本能为代价的——至少不是以它为唯一或主要代价的。如果它们可以在意识的幻想中及行为中得以直接表现,那么,还可以性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性变态的广义上讲)。因此,这些症状的形成部分是以非正常性活动为代价的;可以说,神经症是性变态的负面表现。
(5)、有人认为性兴奋与性产物有关,但是相当程度上无关。因为被阉割的男性也会有性兴奋,一些疾病摧毁了男性精子的生成,却也没有使这些人的原欲和性能力受到损伤。
(6)、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7)、“由于精神病人对性爱持有抵触的态度,在潜意识中寻找性对象就成了他们全部或绝大部分性行为。那些对情爱无限憧憬,却又害怕性生活的现实要求的女孩,一方面不自觉地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无性之爱,另一方面则将她们的原欲/性冲动掩藏在一股她们无需为此感到自责的真情之后,她们的做法,就是不为青春期所动,终生坚持着幼儿时期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的爱恋......她们对自己血亲的感情,就是最普遍意义上的爱恋,她们潜意识的想法,将通过她们的症状...显现出来”
(8)、理智的声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让人听见之前决不会停歇弗洛伊德
(9)、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们既渴望爱,有时候却又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
(10)、 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梦的解析》
(11)、 1梦能将感官世界的突然感受编织进梦的构图中,因此它们的出现就好像是一种预先安排好的,在引导中逐渐到来的结果。《梦的解析》
(12)、不要去了解女人,因为女人都是疯子。——《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3)、在这期间,您要收好危险、过于细小的物品,防止孩子无意中吞下,发生危险。如果孩子有吃手的行为,千万不要直接阻止,孩子这样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口部的需要,您只要把手换成其他物品,比如安慰奶嘴等就可以了。此外,您还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需求,不是每次孩子拿着东西吸吮都是单纯的口部需求,有时只是因为他饿了或是渴了,这种情况一定要区分,及时将食物和水提供给孩子。
(14)、最后,在谈论对象爱恋时,弗洛伊德同样采用发展的视角予以考虑。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潜伏期以后,正是儿童从照看自己的亲人身上体验到性爱之后,他才学会去爱别人。如果对儿童性心理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其中性冲动首先指向本质上属于性前期的部分客体,而后经过漫长的演变,个体将性欲和情感两股支流汇集起来,并指向他所选择的爱恋对象身上。针对“对象选择”的概念,弗洛伊德将该术语专门用于性爱对象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指向个体所认为的完整对象之上,并且还介入到另一组对立物之中,这便是爱与恨的相互对立。正如他于1915年在《本能及其变化》中所述:“……爱和恨这两个术语不应该用于本能与对象的关系之中,而应适用于自我与对象的关系之中。”然而,弗洛伊德也认识到这些术语所描述的性成熟鲜有企及,于是他再次强调了幼儿性欲对个体今后朝常态或病态方向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宣称“所有的性心理病态就其根本都可以看作是对个体发展的抑制”。
(15)、他认为各种性冲动的一个优势就是:其对象可以发生转移,却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强度的减弱,基于“性是美的本源”,这种优势为文化行为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就是说因为性对象是可转移并且不会削弱的这种现象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16)、《巨婴国》这本书有43万字,但的核心思想真的非常简单——“大多数成年人,心理上是婴儿”,本质上就是讨论成年人心理不成熟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心理学流派——自体心理学,对应的心理问题叫自恋人格障碍,认真讲起来几万字打不住,所以先将就着理解一下)。在这个基础上,给问题加一个国籍,就成了中国特色的心理年龄低下问题,这便是“巨婴国”。我甚至觉得可以不用翻开书,把封面读一遍,剩下的全靠脑补,效果应该也不比翻书差。
(17)、每一个梦都起源于第一种力量(欲望),但受到了第二种力量(意识)的防御和抵制。
(18)、年轻的日子还很长,可是今天又无所事事,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十年过去了,没人告诉你该什么时候起跑,噢,你错过了发令枪。计划最后总是要变成零,或是变成那草草的半页纸。活在安静的绝望中,这是英国人的方式。时光流逝了,歌也结束了,但总觉得自己还有话要说。——《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19)、从占据精神分析绝对重要性的概念“本能”和“对象”出发,弗洛伊德首先区分了性倒错的两种类型:其一是“性对象造成的性异常”,这与引发性趣的人有关;其二是“性目的造成的性异常”,这与本能激发的行为有关。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精神分析用“对象”这个术语来指“人”而非“事物”,这与经典的法语意义不谋而合。比如,拉辛剧中的主人公会说“这就是我欲望的对象”或“我痛恨的对象”。
(20)、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3、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经典语录
(1)、同样的波兰斯基在《苦月亮》中也是一个抖M反制的例子,艾玛纽尔·塞尼耶的角色从开始的妖艳蛊惑转而沦为爱情中的乞丐,再一转为宁为玉碎也要守护爱人,这种异常的爱情电影把不渝的爱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表达,反而有点伟大。
(2)、 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3)、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
(4)、从而,Freud认为性冲动可能与性对象无关。性生活所需的冲动是不受高级精神活动控制的冲动之对象的形式和价值都是次要的,在性冲动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些别的东西才是最根本的。
(5)、“孩子们把排泄物视为身体的一部分,将其排出,意味着奉献和顺从;拒绝排便,则表达了小家伙对周围环境的不满。”
(6)、 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们既渴望爱,有时候却又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
(7)、关于SM受虐和施虐也是老生常谈了,《蓝丝绒》中的桃乐茜是一个为了爱忍辱负重的悲剧角色,在被虐中产生了心理变态。弗洛伊德一个比较有创意的观点是:虐恋关系中,S和M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受虐中把施虐者看做自己,反而把自己看做是性对象,在各种性角色的扮演中有时受虐狂是施虐狂的一种延续,桃乐茜无法抵抗暴力只能在屈从中获得些许控制的快感,这是一种保护性的转移。
(8)、 女人有四种:或活泼,或敏感,或浪漫,或顽皮,任何一种女人,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味道,与魅力同在,与爱情同在。
(9)、于是出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状况:gender概念本是用来对抗性别差异的,但由于sex/gender这一对立的形成,gender实际仍被捆绑在sex所代表的“男女在生物学上的差异是截然二分”逻辑之上。尽管性别研究表面上拒绝以性别差异作为解释,但又默许男性的气质、分工与角色都还是与一个男性的身体密不可分,女性的身体与女性的气质仍然融为一体。尽管Gender主要用于表达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别,但这些差别似乎也离不开sex,这种逻辑甚至发展为“gender不过是sex在社会文化上的一种体现或表征”的认识——这似乎又让讨论回到了原点:sex依然是男女在gender上划分的“原因”,社会文化因素不过是建基于sex所代表的身体特征和生物差异之上——gender概念似乎只不过是sex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10)、 1我们本不愿入世,因而和人世的关系只好有时隔断才可忍受。因此,我们按时间回复到未入世以前或子宫以内的生活,想重复类似这个生活的特点,如温暖、黑暗及激情的退隐。我们似乎仅有三分之二属于现世,三分之一尚未诞生。
(11)、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12)、在对女性性观念的剖析中弗洛伊德说的更透彻,相比于社会对男性的双标纵容,女性更多时候受制于社会、父母权威下道德贞操观,当婚前禁欲的阻碍在步入婚姻殿堂后被迅速解除时,很多女性并未做好准备,进而产生了性冷淡、不愿生育、或在生育时表现出更多的痛苦(如更多产后抑郁症的出现),同时由于女性要承担生育的重任,这又阻碍了精神升华的空间,许多女性对孩子的态度甚至是一种性满足与爱的转嫁(可见看到在朋友圈中许多过分注重晒娃的女性背后很可能就是这种表现)。同时弗洛伊德还指出,女性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会倾向于选择有更多性经验的男子作为配偶,这在一百年前的德国已现端倪,至今也仍然存在。男女在性方面的差异互为因果,循环影响后代,很多时候出轨、离婚、性反常不能单纯以道德大棒一概而论。
(13)、针对“性对象造成的性异常”,弗洛伊德将同性恋、恋童癖和恋兽癖等其他各种形式归人这类性倒错的行列。他认为这些性倒错都系人类后天获得,而并非像人们之前认为的那样属个体天生或者固有特征。然而,如果同性恋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演变结果,我们不得不问是什么因素促成有些人将同性作为选择对象,正如有些人将异性作为选择对象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援用了双性恋概念,之前弗利斯在人类胚胎发育基础上曾提出过双性恋倾向普遍存在的假设。不过,如果说是弗利斯指明了双性恋的生物学基础,那么弗洛伊德则是首位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的学者,他同时还假定每个人自童年时代起,男性倾向和女性倾向就同时并存一体,而最终的对象选择将由处于优势地位的倾向决定。
(14)、论点1:精神病患者往往拥有反常的性行为(精神病患者=反常性行为)
(15)、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生平和他的10条金句
(16)、良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是对于躁动于我们体内的某种异常愿望的抵制。弗洛伊德名言
(17)、也有人提出过双性理论,也就是雌雄同体,解剖学是认可的:早期的人类是双性的,在进化过程中,单性逐渐占据了上风,然而这种生理上可被证实的雌雄同体与心理上的雌雄同体并没有紧密的联系。
(18)、弗洛伊德在书中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日常惯用的词汇,就性提出了多个假设,但这些假设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可谓难以理解。不过,弗洛伊德在这部著作中所揭示出的内容并非完全陌生,对那些整天观察或描述幼儿性行为的父母、教育家以及作者们来说,他并没有教授什么新鲜东西。此外,弗洛伊德在著作中对性的描述还远不及他所提到的克拉夫特-埃宾、哈伍洛克•埃利斯(HavelockEllis)等性学家们多年前出版的“淫秽”刊物,然而这些刊物却没有激起公众类似的抗议。在阅读《性学三论》之后,公众一片哗然,正如琼斯所言,这使弗洛伊德成了“世界上最不受欢迎的人”。无疑,这本著作在很长时间内都损害了弗洛伊德与公众的关系。此后,弗洛伊德便成了既猥琐又危险的人物,而且同年他未经患者同意就发表了“多拉个案”,更令维也纳医学界震惊万分。而且,作为一名资产阶级医生和一家之长,当拒绝对性倒错作道德批判时,弗洛伊德也承受了巨大的风险。不过,弗洛伊德格外坚定自己的信念,因为他相信科学知识终将战胜淫秽色情。
(19)、针对幼儿性欲的表现形式,弗洛伊德提到了儿童在追问与性有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孩子从哪里来?爸爸妈妈在其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以各种方式不断上演,它们可以让我们对儿童就性这个主题形成的特殊理论有所管窥。比如,儿童相信不同的性别都源于唯一的生殖器官,即男孩有阴茎,而女孩的已被剥夺。其他儿童性理论则涉及他们对于出生的看法(婴儿也是像排粪那样被生下来吗?诸如此类)或者父母之间的两性关系(通过接吻受精、施虐怀孕等)。然而,不论儿童在意识层面的幻想何等离奇,它们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幼儿性欲的无意识组织以及他们所假想的自己与周围亲人关系建立的方式。
(20)、控制排便,获得快感:肛门外括约肌的主动收缩——肛门粘膜的被动刺激
4、弗洛伊德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1)、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2)、 对于成功的坚信不疑时,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3)、 女人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是永恒麻烦的源泉,但她们依然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一种类中最好的事物。没有她们,情形会更糟。
(4)、1915年至1938年间,弗洛伊德曾12次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从未被授予任何奖项。因他的批评者指责精神分析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做法。
(5)、《巨婴国》是武志红对国人心理状态的思考总结,在书中他提出了“巨婴”的概念,即人已成年,但心理上却是婴儿,并提出国人大多是“巨婴”,中国即“巨婴国”,通过举例说明国人的种种“巨婴”表现。
(6)、 人类一生有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于睡眠。我们本不愿入世,因而和人世的关系只好有时隔断才可忍受。因此,我们按时回复到未入世以前或子宫以内的生活,想重复类似这个生活的特点,如温暖、黑暗及激情的退隐。有些人还像一个球似的蜷曲着身体,和在子宫内的位置相似。我们似乎仅有三分之二属于现世,三分之一尚未诞生。
(7)、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的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8)、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9)、 10夜梦是愿望的满足;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
(10)、而后随着儿童的成长,幼儿性欲从口唇期过渡到肛门期、生殖器期。
(11)、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弗洛伊德
(12)、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佛洛伊德《梦的解析》
(13)、 精神神经症常伴有明显的性倒错,此时,同性恋的情感趋向完全压制。
(14)、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15)、《金花的秘密》荣格(又译作《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这个有火腿味的译法已绝版)
(16)、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17)、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还有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18)、 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19)、梦的内容是由于意愿的形成,其目的在于满足意愿。——《弗洛伊德之性学经典》
(20)、《花落莺啼春》1962/第35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5、弗洛伊德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
(1)、人不是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死,就是在无意识中确信自己不死。
(2)、1897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