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6句黑格尔名言中英对照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01 07:20:24 admin 阅读:59

导读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 1、黑格尔经典名言录 (1)、对于马克思为什么会选择黑格尔,许多哲学方面专家已经有详细论述,在此毋庸多言。唯一值得指出的是,在黑格尔哲学庞大的体系之中...

黑格尔名言德语原句

1、黑格尔经典名言录

(1)、对于马克思为什么会选择黑格尔,许多哲学方面专家已经有详细论述,在此毋庸多言。唯一值得指出的是,在黑格尔哲学庞大的体系之中,其实内在蕴含着巨大的革命性,蕴含着对一切不合理制度的批判。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辛辣地讽刺那些“近视的政府”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居然看不出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中埋伏的钉子:“在发展的进程中,凡是从前是现实的一切,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是失掉自己的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都合乎理性这个原理,就变为另一个原理:凡是现存的一切,都是应当灭亡。”取而代之的,将会是“一种新的,富有胜利的现实”。

(2)、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黑格尔

(3)、道德义务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中国人没有所谓的法律,也没有所谓的道德,只是一个国家的道德。这种道德包含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义务。

(4)、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5)、所以,我们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译名来取代它,至少应当对这一概念加以充分的解释,即应说明:扬弃既不是怀着愧惜的心情对旧有东西加以掂量,看哪些还可以保留,哪些是不得不弃的;也不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对未来的东西加以预防,以免在得到新的好处的同时又带来新的祸害。相反,扬弃是否定,更确切地说是自否定。它就是投身于“死亡”,投身于“绝对的支离破碎”,并从中得到新生;或者说,这种否定或自否定本身就是新生。此外,扬弃也不是以现有标准去识别和审查正在发展中的东西。毋宁说,扬弃正是标准本身的形成过程,扬弃本身就是由于现有的识别标准已经过时才显得刻不容缓(参见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08年)。

(6)、如果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是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是美的。

(7)、分号前面的分句还原为德语句法。并把作实意动词的情态动词"wollen"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变位"will"从「喜欢」改译为「欲求」,因为"wollen"实在是没有「喜欢」的意思,翻译成「喜欢」略有牵强,况且如果马克思真的要说费尔巴哈喜欢直观,为什么不用"mag"呢?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费尔巴哈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式的抽象思辨不满,而想要转而诉诸其他的思维方式,即直观。所以,翻译成「欲求」是恰当的。

(8)、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9)、鲁迅说得没错,Aufheben一词在日常德文中确实意味着消除、消灭、取消,但是彭康说得更对,在黑格尔以及后来马克思的哲学语言中,这个词明显地具有更加辩证的含义:既是消灭,也是保存和升华,换言之,是过渡到一个更高的形式。

(10)、同样的意义在中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应是:“道”(道家),“法”(佛家),“理”(儒家)。

(11)、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

(12)、关于aufgeben的辩证含义,中国哲学家也有阐述,比如冯友兰先生在接受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答词里,就说道:“发展过程是一种辩证的运动。用黑格尔的术语说,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换言之,就是正、反、合。这样的合,包括了正、反的一切精华。在这个意义上,现在应当包括过去的一切精华。这是解决不同的文化矛盾冲突的自然方式。这种解决应当是黑格尔称之为‘奥伏赫变’的过程。这的确是一种很复杂的过程,是与简单化针锋相对的。”(《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的答词》,载《冯友兰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新翻译更符合德文原句的句法,以及将「问题在于」这一过于意译化的译法改为「重要的是」。按通行译本:「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4)、上面这个典故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是成语“吴下阿蒙”的原始出处 ,想必大家都听过。

(15)、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黑格尔

(16)、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会没有出头之日。黑格尔

(17)、新翻译更符合德文原句的句法,以及将"Begreifen"由「理解」改译为「领会」,理由同上条。此外,将"einzelnenIndividuen"由「单个人」改译为「单独个人」,因为"einzeln"就是「单独、单个」,而"Individuen"是「个人」。

(18)、读哲学课,懂得什么是“知行合一”,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新的领悟。

(19)、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20)、从以上结果可知,“存在即合理”并未出现于中译本的标准出版物中,推测应该属于日常中对类似冯友兰所述“凡存在者都是合理的”的简化应用。

2、黑格尔名言中英对照

(1)、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黑格尔

(2)、入学之初,先生对我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学好外语,二是要读原著。其实,这是北大哲学的老传统:重视外语,重视原著,重视哲学史。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以晦涩难懂而著称。我曾经和许多师兄弟一样,向先生请教读书之法。先生经常说的是:哲学学习,关键在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照本宣科。我还会继续追问:具体怎么做?先生耐心地说:首先,要先了解一个哲学家的基本思想和某本书的“大意”,从而获得理解的必要“前见”;其次,不能图快。哲学经典一定要“精读”,要一段一段地读。每读完一段,就把书合上,在心中总结该段的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开始时,觉得这种读书法太“笨”,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直到今天,读哲学经典的时候,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这样做,而且,我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这就是学术的传承吧。研二的一天,我去拜访赵光武先生,那时赵老师兼任北大研究生院院长。闲谈中,赵老师提到了硕士研究生可以直接攻博。于是,在征得张先生和外哲所所长陈启伟先生的同意后,我参加了英语和专业课的考试,并于1989年转为张先生的博士生。开学之前,张先生对我说:考试通过了,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真的过关了。于是,他交给我一篇他写的《海德格尔与道家》的学术论文,嘱我译成英文,并对我说:这算是对你的“复试”。我不敢怠慢,在假期完成了这个作业,并诚惶诚恐地等待着先生的训斥。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得到了张先生的赞扬!心中不免有些得意。

(3)、胡克不到30岁就当上了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却养成了打压新人的坏习惯,而当时声名鹊起的牛顿就是受害者之一。

(4)、所以这句话中的wirklich至少应翻译为“现实的”,不是“存在的”,德语中表“存在”的词是sein。

(5)、举几个关于“存在即合理”的正确运用的例子。熊孩子的出现并非正确,却合乎黑格尔的“理”,因为其出现必定跟差劲的家庭教育有关,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此,因而滋生这种事情。路边垃圾摊的出现并不能因为有需求和产业链就说其是合理的,它合乎的理是市场监管不到位和大量黑色利润的存在。这些糟糕的事物反应出来的应该是这种理,而不是自身错误存在的“合理性”。

(6)、 可见,“理性”(Vernunft)或是绝对精神(AbsoluterGeist)实质是黑格尔在不假自我主观评判的、是对支撑所有的客观存在的逻辑、或称之为自然法则、自然规律如实的、绝对理性的哲学命名。“绝对精神”实为以思维的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是宇宙万物的内在(自身的)的核心本质,万物(所有存在)只是它的外在表现。

(7)、由此,扬弃必须是自扬弃,如果是他扬弃,那么就不构成一种主动的、能动的活动,也就不能实现黑格尔所说的“精神的生活”。 “扬弃”这个译名没有显示自身的辩证关系,更没有表达出“面对面地正视否定的东西并停留在那里”的决绝,在汉语语境中,它更多使人联想起一种外在的技术手段,如将麦子和秕糠分开,或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一类过程。

(8)、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黑格尔

(9)、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黑格尔

(10)、成仿吾从日本带回来的一批新成员——也即所谓后期创造社成员——集体亮相。彭康、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等人是《文化批判》的主力。这些作者强势地引进了一套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术语和话语模式,许多时候,新的哲学和政治名词是以德语的形式出现。他们设立了“新辞源”这一栏目,通过对革命理论的“名词解释”来为读者“启蒙”。第一期的九个词条当中有一条:奥伏赫变。

(11)、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

(12)、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幕降临时悄然起飞。

(13)、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黑格尔

(14)、紧接着,马克思指出,思维和真理的关系的确定,或者说思维和对象是否可以相即,人的思维是否能够把握到关于具体对象的真理(请注意:对象性的真理,就是在第一段所谓「对象性活动」中被发现,被反思,以及被确证的真理;甚至,关于人类历史的真理,更是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生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的真理吗?),它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针尖上有几个天使」的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人的思维的真理性,即,人的思维是否是对对象性真理的确实把握,以及他的这种把握是否可以现实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也必须在他的具体实践中被检验和证明。而关于与实践无关的思维的现实性与否的争论,还是交给神学家们去胡思乱想吧!

(15)、 事物中有辩证法,但我不知道,也许这是外观,仅仅是现象,等等。

(16)、只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但他也不能完全理解。——黑格尔

(17)、人类的思维方式(意识)分类方法五花八门,本文姑且仅划分作非理性意识和理性意识两种。非理性意识,是一种内心不知不觉的,即未被主体明确觉察的意识活动。非理性的意识是生命个体本能的欲望和冲动,或称之为潜意识、无意识、下意识。理性意识是基于逻辑推理的、个体自我觉察到并予以主动有目的性加以控制的意识活动。通常一个人的意识都是非理性意识与理性意识的交织。一个人的思维层级的提升取决于非理性意识与理性意识活动在意识活动中的比例。当一个人非理性思维越多,这个人的思维越接近于动物本能,也就是思维的层级越低下。当一个人在完全排除了非理性思维控制和干扰,完全以理性思维的时候,便是抵达了人类思维所能到达的最高层级,便是智慧,便是良知。

(18)、至今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其中)对象、现实、感性,仅仅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被理解,而不是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被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被理解)。因此与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抽象地,由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自然不知道这种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发展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感性的——和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作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去理解。他因此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将理论的活动当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实践仅仅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被理解和确定。他因此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9)、人生来就是痛苦的,这一过程也是痛苦的,目的也是痛苦的,痛苦成为一种必须,快乐只能是短暂。为了摆脱痛苦,你必须为自己构建一个理想的幸福的目标。

(20)、出自:GrundlinienderPhilosophiedesRechts《法哲学原理》1821

3、黑格尔德语原文

(1)、其实,鲁迅自己引用的裴多菲的一句名言,把扬弃的道理说得非常清楚:“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本不实有,希望也不实有;绝望中或可窥见希望,而希望中仍然潜伏绝望;人必得先经历希望之虚妄,进入绝望之地,或可重燃希望。这也就是“求生者反得死,求死者反得生”的道理。

(2)、“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是《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第一句话。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基督信徒尔受到基督教教义中灵性知识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深刻体现于他的哲学解析过程。“绝对”二字赋予了尊崇的、最高的、神圣的神格的上帝地位。“精神”体现的是被人格化了的上帝的能力和意志,“绝对精神”这个拟人化的名词的使用背后潜藏的逻辑可能源自黑格尔的宗教思维:这个世界的本源,是上帝的精神,是上帝的意志与爱的凝聚。

(3)、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黑格尔

(4)、1805年开始写《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3月出版。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黑格尔在这部巨著中划时代地提供了一部人类意识的发展史。它从内容上将人类意识发展分为5个阶段。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5)、在道家、佛家、儒家这样奉行无神论的精神世界中,开悟是他们共同追求的最高的精神世界的回报,道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得道成仙”,佛教给这种境界赋予了“成佛”,这极具诱惑力的称谓也很难不使人浮想联翩,梦寐以求。

(6)、看看佛家:《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的“一切”又作“所有相”,就是万事万物;“为”是动词,是作为、运行的意思;“法”是自然运行法则。“一切有为法”直白翻译过来就是一切存在现象都有(符合)其运行的自然法则;一切存在现象都在自然法则的支配下而运作。这个文字所表达的精神与黑格尔的话语就如出一辙。

(7)、其实,西方的许多哲学概念或用语都是有特定的哲学含义的,而非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黑格尔哲学著作中的“存在”一词当然也是有其特定的哲学含义的。读过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文版的朋友都知道,译者都特别在注释中说明“存在”一词在德语中叫“sein”,在中文翻译中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准确表达,最接近它原意的中文词汇是“是”、“在”或“存在”,但又不完全是。译者还特别指出:他们之所以在书名中采用了“存在”的译法,完全是为了遵从最早的传统译法和大家的习惯,而非“sein”就是“存在”,所以,“sein”在书名中虽然被译为“存在”,但内文中却有时译为“存在”,有时则译为“是”或“在”或“实在”。而在我们的中文语境里,大家都知道“是”、“在”、“存在”和“实在”是完全不同的几个概念。

(8)、张先生是在西南联大期间通过贺麟先生的“哲学概论”课与黑格尔结缘的。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即由贺先生指导,题目是《论新黑格尔主义者布拉德雷的哲学思想》。在以后70余年的时间里,张世英先生的研究重点有所变化,但他从来没有在严格的意义上离开过黑格尔。纵观张先生几十年的黑格尔哲学研究历程,可以看到这样几个鲜明特点:第研究范围广泛。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几乎所有部分均有深入研究,并且均有相应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问世。第研究视野开阔。前30年,他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背景下研究黑格尔;后30年,他基本上是在现当代西方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的视野下审视黑格尔。第注重概念分析。由于受过分析哲学和逻辑学大师金岳霖先生的亲传,张先生对黑格尔的解读总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他每每能够让黑格尔说中国话,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和理解。第国际影响巨大。他的黑格尔研究曾对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巴迪欧产生过重要影响。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彼得·巴腾教授更是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如果西方人不了解张世英对黑格尔的解读,他们就没有权利评判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水平。

(9)、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10)、有人十分反感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特别是对孔子的“贬低”,因为黑格尔认为孔子的《论语》只不过是一些道德教条,是非哲学性的。当然,我们也应该肯定黑格尔的思维敏锐。

(11)、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

(12)、JohannWolfgangvonGoethe

(1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讨论的实质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基本内容、理论体系和社会职能。这场讨论所探讨的问题之宏广遂微,概念范畴之洗练繁多,观念形成之层出不穷,思潮迭起之波澜壮阔,社会影响之深入持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属罕见,的确为人们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14)、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15)、后世孟子也为这句话做出了更详细的解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就是教育大家通达的人不必句句守信,行事不会刻意追求结果,只要符合道义就是好的。

(16)、“存在即合理”这句话出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在现代经常被中国人误用为逆来顺受的意思。遇到不公正的事情、遇到有违道德的事情、遇到明知是错误的事情,很多假仁义的老好人都会安慰别人或者自我安慰一句:算了算了,反正存在即合理,没有关系的。

(17)、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8)、发现了二项式定理的一般形式、数论上的“二次互反律”、素数定理、及算术-几何平均数。

(19)、后来胡克要求牛顿在书上注明自己才是万有引力定律的猜想者被牛顿果断拒绝,并在回信的末尾写上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说我比别人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其实是在讽刺胡克的身材矮小,身形佝偻,并表明自己的成就与之无关。

(20)、Aufheben原是一个德文常用词,具有拾起、保存、取消、废除等多个含义。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经过康德、费希特,尤其后来黑格尔的发扬,它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词汇。黑格尔明确把它作为同时具有否定与肯定双重含义的概念加以使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中也用到“扬弃”一词,并与黑格尔的词义相同。

4、黑格尔语录

(1)、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

(2)、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3)、费尔巴哈,他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不得不:

(4)、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5)、鉴别两种社会主义的一块试金石——是“扬弃”而不是“消灭”私有制》,和讯网,http://opinion.hexun.com/2016-12-13/1873182html)。

(6)、在哲学翻译类的“主编”方面,张先生主要主导了三项工程。一项工程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黑格尔论著选辑》(上下卷)。这套《选辑》是受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编译的,并被列入1985至1990年哲学类专业教材编选计划。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衰落的黑格尔复兴运动即新黑格尔主义,是黑格尔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新黑格尔主义观点的批判性分析本身就是张先生黑格尔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张先生亲自挑选作者和篇目,亲自审定译稿,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一直到今天,这套《选辑》仍然是人们理解黑格尔哲学、黑格尔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重要参考文献。我有幸在张先生的指导了,参与了这套书的翻译工作。

(7)、自为存在之所以代表着理念性,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斥”(Repulsion)和“吸引”(Attraktion)其实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向。某东西为了成为孤立的单一体,必须排斥他者,但这恰恰意味着它需要他者,并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吸引他者,与之相关联,以之为自己的一个环节。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愈是排斥某东西,殊不知与这个东西的关系愈是密切。近代的个人主义就是立足于片面的自为存在,即只看到“排斥”环节,“这个最大、最顽固的谬误反而以为自己是最大的真理,——因此在一些更具体的形式下显现为抽象自由或纯粹自我,随后显现为恶。”29针对这一点,黑格尔指出:“排斥仅仅是理念性的应当,而理念性是通过吸引而实现的。……前者(排斥)是单一体的实在性,后者(吸引)是单一体的已设定的理念性。”30

(8)、事实上在汉语言中的“合理”更多意思指向了个人情感意识下的主观愿景。也就是,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在读到合理一词的时候是无法避免在不自觉中混入自我主观情感期许的道德准则评判的。

(9)、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与德国的民族性格、语言特征和思维习惯密不可分。德语的语法规则非常严格。性别、数量和案件的规则非常严格。句型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这使得德国人比其他许多国家的人严肃、有秩序、有纪律、思维合乎逻辑,而且更加一丝不苟。思维是逐步演绎推理,重视过程。纯粹的猜测是伟大的组成,系统的,当然和谐。这些是德意志民族和犹太民族的优势。此外,教育的先进性和自由比许多国家早很多年确立。

(10)、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可叫“长城文化”,一个可叫“运河文化”。“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连南北,是“通”的文化。

(11)、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12)、短短一节课的内容,就抵得上普通人读10本书。

(13)、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14)、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15)、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我们也要做到“见书是书,见书不是书,见书还是书”的境界才算妙。

(16)、此外,除了上面提到的九方皋读书法、提问法和找错法,金克木在《读书完了》中还特地的提到了如何读佛教文献、如何读印度经典、如何读外语课本、如何读西方宗教经典等。

(17)、根据后世研究者的看法,马克思反映在中学毕业的宗教论文中的思想,很明显是受了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影响。但马克思并不是无条件接受父亲的一切指导。亨利希曾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律师,至少能像许多上层子弟一样,成为军官、官僚或商人,进入普鲁士体制内。而马克思在那篇题为“看年轻人的职业选择”的德语毕业论文,清晰鲜明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择业时,要选那些可以为人类做最多事情的职业,这样重担才不会将人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我们不会享受到那些可怜的、自私的、有限的快乐,但我们得到的财富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功绩虽然默默无闻,但产生的影响却是永恒的。高尚的人,他们的眼泪将浸透我们的骨灰。”

(18)、事物的发展,本质上是从潜在展开到现实的过程,是事物本质成为现实的过程,事物成为真正的现实,无非就是本质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现。事物越是向前发展,事物的本质就越充分,就越是成为其自己。但成为其自己的过程中伴随着否定,因而绝不平静。讲到这里,我们就会想到黑格尔念兹在兹的“精神”。

(19)、ManhatinderWeltnichtvielmehr,alsdieWahlzwischenEinsamkeitundGemeinheit.

(20)、上两段大量引用了孙伯鍨、侯惠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与张一兵、姚顺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特此说明。因为这篇文章并不是学术论文,只是普及性文本,所以个人以为这种引用没有什么问题。 

5、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

(1)、豆瓣评分高达可见大家对它的喜爱和认可程度。

(2)、读国史课,可以帮孩子系统地梳理从夏商大事、周朝兴起,一直到大明帝国、清朝盛世。

(3)、后来,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学习的效果是极好的。台上的同学面对台下同学的提问大汗淋漓、面红耳赤,台下的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心得积极踊跃的纠错找错,台上台下形成了互动,进一步加强了学习强度,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记牢了知识重点。

(4)、真理的本性即为“理性”。真实的道理就叫真性,真理源于自有永有的创造者。人对真理的探究结果产生理性。

(5)、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6)、而宋代的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则是将“理”的规律性进一步拓展覆盖至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这可说是理论上非常大的跃升。一定程度上,说“心即理”为现代心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也不为过。虽然,他们是在各自平行的领域分别发展出来的理论。因为人类的心理活动现象受自然法则支配、具有普遍的规律性,所以心理学才能被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学科予以研究。这正契合了“心即理”的哲学理念。而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换了个表述的角度对思维意识进行的阐述,他指出了,由我们定义的并以之进行交流沟通的所谓客观的“物”、“事”、“理”,其实质为概念,是由人类的思维器官——大脑所主观构建的抽象概念而非概念指代的对象本身,进一步延伸,人类所有的科技、人文成就,其本质都是我们头脑所构建的认知水平的提升。所以,他提出了“致良知”的理念,良知,好的,即正确、如实的认知。在佛家称作正见。这是终极的精神解脱。王守仁也正是践行了自己的理论把“致良知”奉为人生唯一信条——“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个目标类似于佛家的终极目标是般若,即智慧人生。由于为直观体验下的花花世界的表象所困惑,人一开始是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的,且,由于错误的认知总是先入为主的惯性作用极为根深蒂固,去伪求真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困阻的。按王守仁的说法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佛学中,这个谓之为“去我执”。唯有对彻底打破自我既有的认知体系,新的正确的认知体系才能够得以重塑。

(7)、自为存在排斥他者,导致“单一体”(Eins)和“多”(Vieles)这一对范畴的出现。并非首先有“单一体”,然后它分裂为“多”,也非首先有“多”,然后它们组合为“单一体”,毋宁说,“单一体”和“多”这两个规定是同时出现的,“单一体本身就转变为诸多单一体。”28

(8)、JemehrichvondenMenschensehe,umsolieberhabeichmeinenHund. 

(9)、同样,地理条件和环境也起着同样的作用。德国位于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它平坦开阔,河流自由流动,土壤肥沃,风景优美。温度和气候差异较小、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灾害较少。有人说德国的森林美丽而安静。

(10)、《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desGeistes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1806(SeebattleofJena)

(11)、在时下的舆论场上,不管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媒体,有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理论家”们,都时不时地拿黑格尔的那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或“存在即合理”这个所谓的“哲理”来佐证他们所论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或某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很少有人质疑过、反驳过,比如,在谈到腐败现象时,他们常这样说:大哲学家黑格尔就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腐败现象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必须经历的阶段”,甚至有人进而说什么“水至纯则无鱼,没有腐败就不会有经济的高速发展”……

(12)、直译:谁不曾尝过带着泪水的面包,谁不曾在悲凉的夜里

(13)、其实“存在即合理”是个错误的翻译,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这句话原文自然是德语:Wasvernünftigist,dasistwirklich,undwaswirklichist,dasistvernünftig.

(14)、总结一下,《书读完了》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读书的工具书,而是金克木先生一生的读书和学习感悟。在《书读完了》中,先生并没有把读书的具体方法直接告诉给读者,而是通过文章给读者做出了最好的示范。在中国,凡事讲究悟性,读《书读完了》也如此,要多多领悟才好。对于《书读完了》,可以常摆案头,经常翻看,当真悟通了,书也就读完了。

(15)、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16)、杂家大师。在学识上,金克木算得上是博古通今、中外贯通,称他为全才或者杂家一点不为过。他不但在文学领域成果斐然,还在科学数理方面颇有研究,在他的文章中经常能同时看到孔孟与牛顿、达尔文一同出现,难怪钱文忠也在文章中称他为“百科学”教授。

(17)、既是绝版教科书,也是难得一见的文学瑰宝。阅读价值、文学价值、收藏价值,都是教科书中的瑰宝之作。

(18)、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时期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19)、查阅百度百科,“理”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而作为名词词性的“理”共有11种词义,摘录于下:

(20)、世界历史即是世界审判揭示了其历史观兼有神义论和人义论的双重品格

(1)、不幸的是,直到现在,许多人仍然在拿着老黑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句错译的“哲理”来佐证某些现象或某种存在的“合理性”……当然这不能错怪哲学家或他们的作品,就象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能怪尼采和他的作品一样。因为哲学本身并不是拿来实用的,而是启迪人的心智的——就象菜刀是用来切菜做饭用的,如果有人想利用它来杀人,那能怪菜刀或做菜刀的人吗?

(2)、马克思出生在德国——更准确地说是普鲁士统治下的莱茵兰地区——西南部的特里尔(Trier)。按他妹妹路易丝的说法,他们家是“特里尔一个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律师的家庭”。这应该没有夸大,后世学者通过他们家缴纳特别税的金额推断,他们家的年收入大致在1500泰勒(当时的一种银币)左右,足以让他们家跻身特里尔前5%的上层。出身富裕,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犹太家庭,对马克思的成长有着两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是现实方面的,意味着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有足够的实力,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一所精英学校——特里尔中学(特里尔大学的预科中学)学习,并有足够的财力支持他今后在大学深造,为这位日后的大学者在学业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层则比较隐晦,莱茵兰地区通行的是《拿破仑法典》,一种和统治者普鲁士格格不入的,更加崇尚自由和权利、富有启蒙精神的法典,这就是说,身为成功律师的亨利希·马克思,精通和认同的,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遗产。他在潜移默化中,为未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播下了革命最初的思想种子。

(3)、在读书上,只要是能为我们所用的内容,就是好的,其他的内容可以自动略过。进一步讲,针对不同类型的书,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再进一步,书的好坏取决于读书的人,对别人无益并不代表对自己无益。

(4)、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CarlFriedrichGauß; 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几何学家,大地测量学家。享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5)、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6)、拉丁语:„Paucasedmatura“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7句黑格尔仰望天空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