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1句马克吐温是哪里的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1 07:41:52 admin 阅读:59

导读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1、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1)、 国王反问道:是吗?那你们美国是怎么表达民意的呢? (2)、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1、马克吐温是哪一国的

(1)、 国王反问道:是吗?那你们美国是怎么表达民意的呢?

(2)、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3)、评选每月最佳文章。阅读量点赞量及评价占50%,主席团综合评价占50%,发放50元奖金。3月头评出1月最佳文章,及时发放奖金。4月头评出2月最佳文章。以此类推。

(4)、《百万英磅》、《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5)、马克·吐温的批判锋芒几乎无所不至。在《被偷走的白象》中,读者看到的是昏聩无能又目空一切、一味沽名钓誉却不办实事,只知巧设名目聚敛钱财但始终不肯费举手之劳的警署官僚。躯体庞大、肤色素白的大象竟然遍寻不见,恐怕不符生活真实;但惟其不可能,才益发突出了官僚的嘴脸。那种慵懒成性、办事一拖再拖的作风,出现在警察身上,诚然破案无望,但如果发生在整个政府机构中,又有何效率可言呢?而如果美国政府只等于官僚机制,不是白白花费纳税人的钱财吗?他们既然高高在上,除去“主民”又如何能“民主”呢?《竞选州长》中的“我”,刚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当一名州长候选人,立刻召来了铺天盖地的诬蔑、中伤和谩骂,我们自然会想到背后的主使人,他没有露面,却在呼风唤雨,单单是一个竞选对手,恐怕难有这样的财势和能量,那么该是什么人呢?

(6)、1901年,马克·吐温在《北美评论》发表名篇《致坐在黑暗中的人》——这篇文章被称为“反抗文学的代表作”,是投向国际霸凌主义分子的重磅炸弹,激起强烈反响。此前他的朋友豪威尔斯曾警告他不要发表此类作品——戏称他应该“先去上吊,免得被别人吊死。”然而,马克·吐温并未因此而退缩,相反,他通过文学作品,以及大量政论、杂文和演讲等方式对美国的反华排华行径给予无情的抨击,诸如《致我的传教士批评家》、《施私刑者的合众国》以及《托钵僧和傲慢无礼的陌生人》等等,皆为振聋发聩之作。在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斯托姆菲尔德船长的天国之行》中,他还描绘了一幅包括华人在内的各族人民齐聚天国、共享幸福的理想图景。在逝世后发表的《神秘的陌生人》(1916)以及《自传》手稿中,马克·吐温对中国仍念念不忘,声称捍卫中国人民利益的正义立场,是他“安身立命、不能自已的信念”。

(7)、南北战争爆发后,密西西比河航运萧条,他去西部淘金又空手而归,便来到弗吉尼亚城,先在《事业报》后在旧金山的《晨报》当记者,撰写通讯报道和幽默小品,并开始使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其原意为“测深两寻”,本是水手用语,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船可平安通过。谁知这一略带诙谐意味的笔名后来竟响彻美国文坛,在全世界都几乎家喻户晓。

(8)、马克·吐温于19世纪出生在美国的一个乡村家庭里,他的家庭是比较贫穷的,虽然是一个律师家庭,但是家中有七个小孩子,他就是第六个孩子。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但是收入非常的少,所以家境贫困。马克·吐温从小上学的时候还不得不打一份工。11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便开始了独自劳动生活。他当过印刷厂的学徒,送报员,排字工,水手和舵手。1839年马克吐温一家迁往了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这也为他后来的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顽童流浪记》中一部分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些灵感。

(9)、令人遗憾的是,在此之后长达二三十年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马克·吐温研究一度出现停滞之势,“诗学阐释的缺位使得马克·吐温沦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批评的权宜性工具”——这一状态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后,才出现根本性转变。此后,国内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与研究再度掀起高潮,而与以往不同的是,翻译选择的标准也逐渐从片面强调政治性和革命性逐渐转向艺术性。而从文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生态伦理批评等不同角度对马克·吐温及其作品做出的跨学科阐释,尤为令人耳目一新。

(10)、这位从未踏上过中国土地的美国作家,其实与中国也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早在晚清时期,他的作品便被引进中国,他是继诗人朗费罗和《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斯托夫人之后,第三位被介绍进中国的美国作家。鲁迅曾对其幽默风格和针砭时弊的精神大加赞赏,并为其《夏娃日记》写过小引,称“他的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借此批评林语堂所倡导的“为幽默而幽默”。而茅盾、老舍等人同样对其有过高度评价。

(11)、根据黑白照片重制而成的马克·吐温彩色照片。

(12)、《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作为独立d的候选人参加了纽约州州长的竞选,自信“声望很好”。但是不久,参加竞选的共和d和民主d利用报纸以选民的名义接二连三地给他扣上“伪证犯”、“小偷”、“盗窃犯”、“舞弊分子”等等莫须有的罪名,并在公开场合对他进行了人身攻击,搞得他声名狼藉,迫使他不得不声明退出竞选。作者利用这一候选人进退的侧面,紧紧抓住资产阶级报纸专事造谣、诬陷这一特征,有力地揭露素称“最民主”的美国“民主”选举的虚伪,指出它不过是对人民的欺骗与愚弄。作品篇幅短小,但是写得泼辣有力,用夸张、讽刺的笔法烘托出喜剧的气氛,突出讽刺的主题,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13)、探险家不屑的说:荒唐,你们这不是真正的言论自由,仅仅是富人的言论自由。只有我们美国才有真正的言论自由。

(14)、1858年马克·吐温成为了排字工人,并且他开始和他哥哥一起创办的《汉尼拔杂志》写草稿。后面经过了一年,在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1861年他试图在经营木材与矿业里面发家致富,但是并没有成功,后面就转变了自己的思想,以写文章为生。1863年,他开始使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并在后两年发表了一篇幽默的故事,《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而后马克·吐温出版了许多的书籍,比如快报《艰苦岁月》,《镀金时代》,《镀金时代》是他与查·沃纳一起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5)、  探险家不解地问国王:这叫什么民意?为什么那么多的穷人不吹喇叭?

(16)、系《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前言,题目为编辑所加

(17)、他问马克·吐温:“您是否吃了很多很多的鱼,吃的又是哪种鱼?”

(18)、但与此同时,质疑之声也时有所闻。在《小妇人》作者路易莎·梅·奥尔柯特看来,哈克贝利是典型的“问题少年”,因此她奉劝马克·吐温:“如果克列门斯先生找不出什么好东西的话,那么最好就别为我们思想单纯的少年男女写作了。”1885年,麻省公共图书馆禁止《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书在馆内流通,理由是“通篇粗俗猥亵,贫民区的人读读还可以,不适合有教养受尊敬的读者”。20世纪文学大师福克纳更是直截了当地宣称马克·吐温才艺平平,只能归于“第四流作家”。

(19)、马克·吐温想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没有想到这一点,那你最好叫佣人再铺一张床吧!”

(20)、马克·吐温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渗透着他对美国民主自由的失望。作为一个出身下层、饱经风霜的人,他对民主自由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生活在美国那样一个社会,他还不可能免俗地不去做“黄金梦”(他早年曾去西部淘金未果,晚年亦每曾投资自动排字机而蚀本),但无情的现实却使这位理想主义者无法不失望。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常常弥漫着“补天”的幻想的话,随着他越来越深刻的观察和越来越无情的揭露,他不但痛恨社会的丑陋,甚至对整个人类都失望了。“哀莫大于心死”,这正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和有责任感的作家的悲剧。

2、马克吐温是哪里的

(1)、这座马克·吐温平生居住时间最长、达17年之久的老宅,却不是作家的真正“根源地”——出生于1835年的马克·吐温(MarkTwain)本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LanghorneClemens),他的另一个著名故居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汉尼伯小镇,那是少年塞缪尔出生、成长的地方。塞缪尔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到工厂做小工、到矿山当矿工,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也当过排字工人和地方小报的记者编辑。“马克·吐温”是他写作以后采用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深度的术语。正是在这样跌宕流离的底层生活中,年轻的塞缪尔接触到了蓄奴制下的黑奴、淘金热中的华工、红树林里的伐木工等等,他胸襟的良知温热,终于化成笔端下的尖锐批判与博大同情;幽默、讽刺与机智中充盈的炽热情感,铸造出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早在他成为这座雅致宅所的主人之前,“马克·吐温”已成为那个时代的闪光名字了。威廉·福克納曾言:馬克·吐温“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海明威则说过:“美国的现代文学都源自一本书,它的名字就是《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而代表马克·吐温最高文学成就的几部著作——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等,就是在我眼前的这座红砖小楼里完成的。

(2)、马克·吐温(1830—1921)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一位美国作家。他原名叫塞缪尔·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是当地法官,收入菲薄,家境拮据。小塞缪尔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学徒,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困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更铸就了他一颗正义的心。

(3)、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吐温与中国”的研究更趋深入化和多元化。2005年,康奈尔大学开展“马克·吐温在中国”的专题项目,中国学者苏文菁参与研究。2014年,《纽约时报》发表秦艾米(音)的文章“中国对马克·吐温的持续热爱令人费解”,探讨一个多世纪以来作家马克·吐温的中国文学之旅;2015年,香港大学美国研究项目专家黎雪莲(SelinaLaiHenderson)出版《马克·吐温在中国》一书,资料翔实,引人入胜,被《斯坦福书评》誉为“马克·吐温中国历险记”。据其考证,仅《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书,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发行的汉译本便有90种之多,堪称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观。从这个意义上看,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马克·吐温的肉身已死,但他的中国之旅并未结束,因为他的作品仍被广泛译介和研究。”——当然,还应该加上他的警句和格言,比如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间流传甚广的“当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全城”。

(4)、小楼的顶层,自然也到了游览终点。留在最后的导游并没有对我的滞步停留有所怨责,只是温婉一笑,掠手指指专为游览结束新辟的楼梯出口;我和妻便带着诸般留连不舍离开了小楼,又到博物馆大厅观看了相关的文献记录片,才最后向这座马克·吐温逝世后曾先后作过学校、公寓和公共图书馆分馆的古旧建筑告别(此建筑直到1962年被列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之后,才于1974年作为故居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以至多少时日后,我和妻的日常话题,都似梦云牵绕一般,一直离不开开篇提及的那句马克·吐温名言的确义讨论。

(5)、长篇:《傻子国外旅行记》、《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傻瓜威尔逊》、《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冉·达克》

(6)、马克·吐温在我国五六十年代那一种特定的气候下,是对读者介绍最多的为数有限的美国乃至西方作家之一。但也正因此,对他的分析评价往往带有过多的功利目的而不够充分全面。此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马克·吐温的中短篇小说选收入“名著名译丛书”,确实能够收到将世界文学名家名篇以精美的版本永远保留在文学爱好者书架上世代传阅的功效。笔者不揣谫陋,特奉此文与读者,除去老生常谈,但愿尚有些许新意,与书友切磋,望同行教正,如能抛砖引玉,更是不胜惶恐,不胜荣幸矣!

(7)、结果那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的工作。

(8)、与茅盾相比,鲁迅对马克·吐温及其幽默风格无疑感受更深。1931年,鲁迅在邻居搬家时无意中看到《夏娃日记》,心生欢喜,立即让好友冯雪峰转交李兰翻译。他之所以选择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以及匈牙利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加以出版,最初其实是因为其“插图之精美”以及作家如尼采般“愤世”——正如鲁迅在《夏娃日记》小引中所言:“他的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后来却“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鲁迅赞赏马氏风格的幽默,矛头其实是指向“论语派”的林语堂及其所倡导的“为幽默而幽默”。他认为“幽默”(该词中译为林氏首创)既非国产,中国人也并非长于幽默,而当下情势又实在“难以幽默”;于是林氏鼓吹的“闲适幽默”也就免不了走样:未能针砭时弊,相反却堕入“讲笑话”和“讨便宜”的流俗。很显然,鲁迅向来注重创作的社会效果与现实意义,反对把幽默仅仅理解为“滑稽”与“发笑”。在这一点上,他绝对堪称是马克·吐温的“隔代知己”。

(9)、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成。”

(10)、马克·吐温常常向人说起他小时候的一段伤心往事。

(11)、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12)、马克·吐温是名满天下的文豪,但关于他的文学成就,在美国国内一直存在争议。照帕灵顿在《美国思想史》中的看法,美国作家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朗费罗、霍尔姆斯为代表的“苍白脸”(崇欧派);一种是以惠特曼和马克·吐温为代表的“红皮肤”(本土派)。

(13)、综观马克·吐温的全部著作,以晚期的演讲和时论最为热情洋溢和旗帜鲜明;以《过艰苦生活》和《密西西比河上》那样的回忆和随笔最为生动亲切,于轻松中见真挚;以长篇小说刻画的人物最为细腻感人:汤姆·索亚以儿童的目光看世界,同时也就把一个美国儿童的心理细致入微地展现给世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更被海明威和福克纳誉为美国文学中“最好的一本书”,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甚至认为这一形象堪与奥底修斯、浮士德、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和唐璜相媲美;而以中短篇小说的短小犀利更脍炙人口。如果把他的演讲和时论比做震撼人心的宣传画,他的回忆和随笔就像是色彩清新的水彩画,他的长篇小说犹如人物浮雕的群像,而他的中短篇小说则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来寓意深刻的幽默讽刺漫画。

(14)、1865年至1870年是马克·吐温创作的第一阶段,发表了大量幽默短篇小说,极度夸张、幽默和滑稽成为这个阶段他主要的创作特色。主人公天真老实,思想单纯,为人处事有一套先入为主的原则,却处处碰壁。作品融幽默和讽刺于一体。如收录本书的经典名篇《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坏孩子的故事》《我近期辞职的经过》《火车厢里的吃人事件》《卡匹托尔山的维纳斯传奇》《田纳西新闻业一瞥》《竞选州长》《我是如何编辑一份农业报的》《好孩子的故事》《大宗牛肉购销合同履行始末》等。在马克·吐温看来,“幽默只是花絮”“为幽默而幽默是不能经久的”,他的幽默滑稽出自严肃的创作目的。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揭露、讽喻和批判宗教、教育的危害,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彼此欺诈、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美国新闻界乌烟瘴气的现状,民主、自由掩盖下的美国社会真相,种族歧视和伪民主的社会现实。《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发表于1865年,是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西部故事。当时的西部故事大多是外行人如何哄骗高手、弱者“欺骗”强者而获胜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吉姆·斯迈利有一只善跳的青蛙,逢人便以青蛙来赌钱。一次他要求陌生人和他赌,但陌生人没有青蛙,斯迈利便主动替他去抓青蛙;陌生人乘机往斯迈利的青蛙里灌满了铅丸,结果赌赢了。众多评论家认为,这个短篇小说虽为早期作品,但算得上美国文学中迄今为止最优秀的幽默作品。《竞选州长》发表于1870年,也是马克·吐温的早期代表作。主人公“我”作为独立d的候选人参加了纽约州州长的竞选,与同时参选的共和d和民主d候选人斯图尔特·L·伍德福德和约翰·霍夫曼展开角逐,且自认为具有更加“优秀的人品”。但竞争对手卑鄙无耻,手段下作,对“我”肆意造谣中伤,利用d派报纸以选民的名义接二连三地给“我”扣上“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鬼”“贿赂犯”“敲诈犯”等莫须有的罪名。“最后,d派之争令‘我’蒙受到的无耻迫害自然而然到达了高潮,有人竟然教唆九个蹒跚学步的孩子——肤色各异,衣衫破旧——冲上公众集会的演讲台,抱住我的双腿,管‘我’叫爸爸!”“我”只得声明放弃竞选。小说有力揭露了美国“民主”选举的虚伪。作品篇幅短小,但泼辣有力,用夸张、讽刺的笔法烘托出喜剧的气氛,突出讽刺的主题,为“美国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15)、席上演讲开始了,马克·吐温滔滔不绝,情感丰富他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16)、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

(17)、在诸如此类的批评当中,最具杀伤力的莫过于著名文学批评家范·威克·布鲁克斯推出的重磅专著《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1920)。在书中,他承认马克·吐温的艺术天才,却惋惜这位天才未能经受加尔文教、金钱诱惑和东部上层阶级文学趣味的考验,最终走向失败。布鲁克斯把作家的失败归咎于两人:一个是作家的妻子奥丽维亚——马克·吐温的“第二个母亲”——她以自己平庸的文学趣味替作家把关,居然认为《王子与贫儿》比《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成就更高!另一个是《大西洋月刊》主编豪威尔斯——马克·吐温的“告解神父”——他尊重欧洲的“斯文传统”,主张描写“生活温和的一面……力求避免使自己和读者痛苦的题材”。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马克·吐温日渐走向平庸。

(18)、太太反对说:“难道你不应当起来吗?你自己躺在床上,而让人家站着,那像什么话呢?”

(19)、1862年,马克·吐温在内华达《企业报》担任撰稿人,初次接触到美国西部的华人。由于“黄祸论”泛滥造成的负面影响,他对华人抱有偏见。后来,马克·吐温担任《晨报》记者,此时他撰写的有关华人的报道同样不乏讥讽和主观臆断。比如,在名为《鸦片走私者》的文章中,他写道:“中国人的精明真是高深莫测。可以说,他们的语言里几乎找不到表达抽象的善、恶、好、坏的词儿。当然他们是要区分好和坏的,但只针对具体的事情,比如经商、借贷、贸易等等。对他们而言,一切事,达到目的就是好的,没达到目的就是坏的。在筹谋方面,他们重在成事,并为之费尽心机,比如如何规避很重的鸦片关税。至于良心,他们是在所不计的。”

(20)、美国社会对人的腐蚀力最甚者莫过于金钱。马克·吐温虽然也不自觉地流露出小市民暴富的梦想,如《汤姆·索亚历险记》结局处让汤姆和哈克发现了强盗的大量藏金;但他对金钱的批判还是一针见血的。如果说《一张百万英镑钞票》中的主人公虽获横财尚能自持,在丑陋中反衬出他良心未泯、崇尚爱情的纯洁高尚的话,《三万元的遗产》则活画出那对穷苦夫妻的黄金梦的虚幻可笑——但我们只能苦笑,同时也不能不深感哀怜,他们毕竟是无辜的小人物啊!但到了《腐蚀了哈德利堡镇居民的人》,简直是“洪桐县里没好人”,镇上的那些稍有地位的人物,几乎无一幸免地全都屈从于金钱拜物的面前。读者在这样的解剖下,又有谁还笑得出来呢?我们恐怕只能为人类悲哀了。从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玩世不恭,到针砭时政、鞭辟入里的愤世嫉俗,是马克·吐温思索的深化和作品的成熟,我们欣赏他的作品,也就此步步深入了。

3、马克吐温什么国家

(1)、当然,作家对海外华人“国民性”的分析也较为客观。比如吸食鸦片和滥食动物,“名叫约翰的中国人很喜欢这样的吸法,这让他心平气和,每次吸一打烟泡便安然入睡,如同进入了他自己的天堂……那儿的天堂有他的洗衣生意,有丰盛宴席,哪怕所吃的是老鼠和燕窝。”还有比如赌博,“吴洪先生,他是个专做私人彩票的贩子,这类彩票庄子在中国人居住区中足有一打。每三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彩票庄家,其余的人都凑份子钱。”——该文发表后,由于读者强烈反对,调查记者马克·吐温因“袒护中国人”被迫辞职,自此走上职业作家之路。而更为不幸的是,他离开旧金山不久,在中国城便发生了惊天血案:五百多白人闯入唐人街将十九名无辜华人残忍杀害。

(2)、他想了很久,然后说:“对,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是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那时,小学生们都不尊重自己的老师,而且不爱惜学校的财产,经常弄坏桌椅。于是我们学校就订出一条规则,凡是有哪个学生用铅笔或小刀弄坏了桌椅,那么他就将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或者罚款伍元。

(3)、儿子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每次回国探亲,我们父子俩都要天南海北的闲聊,我从儿子的身上看到一种现象,久居国外的人都有一种深深的祖国情结,他常常对我说,在国外生活的人同在国内的人一样,也是热爱祖国的,甚至是爱得更深。我原以为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儿子说,“表面光”的东西哪个国家都有,呆久了就会看出问题,有一次他专门给我讲某些西方国家的阴暗面,讲了许多许多,都是些我闻所未闻的事,这个时候我似乎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了。有一次我问他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怎么看?他说,美国的民主政治,只是富人之间的一种政治游戏。他建议我看看马克吐温对美国民主政治的评论。

(4)、1871年至1895年是马克·吐温创作的第二阶段。1870年2月,三十五岁的马克·吐温与纽约富商的女儿奥利维娅·兰登(OliviaLangdon,1845-1904)结婚。马克·吐温很欣赏奥利维娅的文学天赋和文学鉴赏力,感情甚笃,伉俪情深。婚后的二十多年是马克·吐温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对美国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思考,以辛辣的讽刺手法批判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道德沦丧的现实,出版了一系列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小说。与过去的创作相比较,他这一阶段的创作更加成熟,对社会的批判更加深刻和尖锐。重要的作品包括:《艰苦岁月》(1872)、《镀金时代》(1873)、《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密西西比河上的昔日时光》(1876)、《海外漫游记》(1880)、《王子与贫儿》(1881)、《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一段奇特的经历》(1881)、《被盗走的大白象》(1882)、《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1884)、《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1889)、《百万英镑》(1893)和《傻瓜威尔逊》(1894)等。

(5)、文学作品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载体。马克·吐温的作品之所以深受欢迎,除去立意清新,剖析得当之外,很重要的要归功于他对语言的驾驭。大家都知道,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用语是最为鲜活、生动和富于生命力的;但只有经过作家采纳,写入作品之中,才能成熟、定型和推广。萧伯纳曾称马克·吐温为语言大师,这是毫无溢美成分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马克·吐温(当然也会有别人),就没有今天的美国英语。应该说,正因为马克·吐温把美国英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才有如此充分体现美国民族个性的豪爽、乐观和不拘小节的他的那些纯美国式的作品。

(6)、(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

(7)、《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康涅狄克焦最近的狂欢节上的罪行纪实》

(8)、在美国,他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著名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HelenKeller,1880-1968)曾评价说:“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绘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对马克·吐温大加赞赏,说“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一部名叫《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的小说。那是我们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过去没有,迄今也没有”。另一位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kler,1897-1962)称,“马克·吐温是安德森的文学创作之父,而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的文学创作之父”。马克·吐温享有多项桂冠,如“现代幽默文学的泰斗”“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是怀有赤子之心的顽童,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等等。

(9)、  国王说:这倒很新鲜,请问,谁拥有这些报纸,杂志和电台呢?

(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11)、得彪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马克·吐温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

(12)、1835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诞生之日,哈雷彗星现身。1910年,天文学家预测:哈雷彗星要再次回归,马克·吐温也预言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当年4月20日,哈雷彗星到达近日点,次日,马克·吐温逝世。

(13)、新中国成立之后,《竞选州长》被列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3年将这一短篇改列为选读篇目)——众所周知,从上世纪50年代至新世纪初,全国中小学统一采用一本教材和一个大纲。因此,尽管这一短篇在美国几乎无人问津,尽管其中口语化的幽默表达在翻译成中文后大为“失色”,但并不妨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至少有几代人、几亿人“精读”了这一“名著”。按照教学大纲的权威表述,因为“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远远超出了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认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和欺骗性的好教材。” 

(14)、据说,马克·吐温出生时是双胞胎,他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两人长得一模一样,连他们的母亲也分辨不出来。有一天,保姆为他们洗澡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跌入浴缸淹死了,没有人知道淹死的究竟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最叫人伤心的就在这里。”马克·吐温说,“每个人都为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其实我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当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两人握过手后,马克·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也保持平日的那种缄默态度。最后还是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曾有一位专门喜欢在细节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指责马克·吐温说谎。马克·吐温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领,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你是怎样判断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

(15)、《竞选州长》更是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民主政治制度进行的全方位揭露和抨击。小说风格幽默诙谐,用短小的篇幅,挖掘出了美国选举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思想极为深刻,它揭露了美国所谓"民主"的选举制度的黑暗内幕,暴露了资本主义选举制度的虚伪性。

(16)、向读者奉献名家经典作品的最佳选本与最优译文,是《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的永远的初心和不改的衷心。

(17)、马克吐温的作品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18)、马克·吐温因为一系列幽默短篇故事的发表而闻名遐迩,后前往美国东部,并于1867年6月18日以记者身份随“贵格会城号”轮船前往欧洲和中东游览,同时为加利福尼亚最大的报纸《阿尔塔加利福尼亚》和纽约《论坛》等撰写报道。五个月的时间发回了大量书信和游记,深受读者喜爱。1869年,其游记文章结集出版,取名《傻子国外旅行记》。作品描写了作者在欧洲和中东的所见所闻,笔触清丽洒脱,直截了当,不乏幽默和调侃。作者假借无知的美国人身份,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1870年,马克·吐温创作了《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作品典出英国作家奥利弗·哥尔斯密(OliverGoldsmith,1703-1774)的书信体小说《世界公民》(《中国人信札》)。一百多年后,中国人再度出洋前往美国,作者借鉴《世界公民》的方式,塑造了“哥尔斯密的朋友”——天真老实的华工艾送喜的形象。小说以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加以鲜明对照,用喜剧的情节展示了华工艾送喜的苦难,突显了批判意义。

(19)、直到1876年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受到了任何年龄的读者所喜爱,有很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是也有着很多呵护孩子的有趣情节。同年马克·吐温的另一部重要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也开始进行创作。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的作品,作品的体裁涉及到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等,他作品批判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和人性的丑恶,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

(20)、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及网站有售,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福尔摩斯探案俱乐部”。

4、马克吐温是谁啊

(1)、很惭愧,旅居美国康乃迪克州已近25年,这座闻名遐迩的国家级名胜——马克·吐温故居,我竟是第一次瞻访(一如海那边从小成长的城市广州,作为古羊城地标的“陈家祠”,我竟是若干年前陪同耶鲁学生,才第一次造访一样)——人哪,近在眼前的“伟绩”,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仿若故土江南的“出梅”季节——连绵数周的阴雨,今天总算是丽日蓝天。沐着盛夏酷热中难得的清爽微风,我们踏入了这座浓荫遮掩的维多利亚时代哥特风格的古久建筑里。

(2)、史上第一部全黏土动画长片《马克吐温的冒险旅程》(1985)。以马克吐温与哈雷彗星的因缘为基点,讲述马克·吐温与几个小孩乘坐飞艇访问彗星的奇妙冒险。

(3)、马克·吐温的早期创作主要以讽刺手法批判宗教教育的危害;揭露世俗社会的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彼此欺诈、勾心斗角的社会风气;暴露民主、自由掩盖下的美国社会真相,批判种族歧视和伪民主的社会现实。重要作品:《傻子出国记》、《竞选州长》和《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

(4)、终其一生,这位“来自彗星的人”对中国情有独钟(早年甚至因为同情和“袒护中国人”而砸了饭碗),而作为回报,无论国内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他也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美国作家之一”。因此,在全球剧场(globaltheatre)的坐标下,探究这位颇具“中国情结”的作家百余年来在中国的文学之旅,或许更能加深对中美两国国民性,以及文化差异的认知和理解。

(5)、我想,我既然已经挨过一顿打,于是决定当着全校学生的面再挨一顿,以便把那五块钱保存下来。我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是我第一次挣到的钱。”

(6)、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2006年,被《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代表作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7)、马克·吐温环顾了一下四周,凑到那位朋友耳边说:“可能你已经到了顶峰!”

(8)、一天,我弄坏了我的书桌,只好对父亲说,我犯了校规,要么罚伍元,要么在全校学生面前受到挨打处分。父亲说当着全校学生的面挨打真是太丢脸了,他答应给我五块钱,让我交给学校。但是在给我这五块钱之前,他把我带到楼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

(9)、因为他的许多名著揭示了美国的问题。暴露了美国对金钱、种族歧视和侵略的真实面目。

(10)、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它一针见血,点出了美国民主的虚伪性。美国的民主实际上是被少数富人操控的。民众的投票意向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舆论导向在选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举就是造舆论,舆论工具是操控在大财团手里的,你想想,一般民众怎么可能操控得了舆论?西方国家的民众其实只是政客争夺权力的选举机器而已,选举的时候,选民个个都是“上帝”,候选人满嘴的甜言蜜语;选举一过,选民就被撇在一边,弃置如敝帚。

(11)、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应邀参加同一晚宴。

(12)、可以说,在中国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们当中,马克·吐温是知名度最高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幽默与讽刺于一体,富有独特的个性魅力;对社会、人生洞察深刻,鞭辟入里,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广为传播,赢得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13)、“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历险记)发表于1876年

(14)、作为幽默讽刺和美国英语大师,马克·吐温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15)、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深挖社会黑暗的罪恶渊薮,也没有探讨人生的深邃哲理,但仍需要仔细玩味,才能领悟其表面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如《布洛克先生写的新闻报道》《我如何主编农业报》《田纳西州的新闻业》和《一次接受采访》,表面上讽刺的是报界的编辑和记者,但新闻界为什么要招收这种无能之辈呢?报刊由谁出资、由谁主持,又是给谁看的呢?这样一追问和思考,就可以对美国标榜的新闻自由一目了然了。再如《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着?》和《卡匹托尔山上的维纳斯雕像》,初看似是揭发了艺术界的黑幕,暴露了那些作假和仿古的艺术家的行径;但若不是艺术流于商品,艺术家成为金钱的奴隶,又何至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致使艺术家的穷困潦倒呢?如果一心献身艺术的人难以糊口,而被某些人吹捧起来的平庸之辈却能腰缠万贯,真正的艺术又何以存身和发展呢?再推而广之,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难道只存在于艺术界吗?如果任其泛滥,又该如何看待社会的正义和人类的尊严呢?

(16)、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旅居国外数年的马克·吐温,重回美国的第一天,便向记者发表声明:“我是个反帝国主义者。我反对美国雄鹰把爪子伸到别人的土地上去”。同时,他在给友人信中说:“现在全中国都起来了,我同情中国人。他们一直在受欧洲掌王权的强盗的欺负。我希望他们能把外国人都轰走,而且永远不让他们再回去……为什么列强不退出中国,让中国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事务呢?事情都是外国人闹出来的,只要他们能滚出去,那是多么大的好事。”最后他预言说:“中国终必获得自由,拯救自己。”

(17)、国王拍拍探险家的肩膀说:如此说来,你们美国同我们汪汪国没有什么两样。

(18)、马克·吐温回敬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可是很难弄清楚。”

(19)、然而,数年以后,随着马克·吐温对华人的了解逐渐加深,他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转变。比如1870年,他的连载小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借用英国作家奥里弗·哥尔斯密书信体小说形式,描述中国人艾颂喜怀抱希望前往自由之乡美国,却受尽残害与屈辱并被强行送进监狱的经历。1872年,马克·吐温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出版,其中有一章专门描写开发西部的华人生活。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赞扬华人吃苦耐劳和忠厚老实等优秀品质,对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他还满怀义愤对美国的种族主义予以谴责。1877年,他与布莱特·哈特合作撰写以中国洗衣工为主角的剧本《阿新》,表达了同样的批判意味。此外,他曾以《对一个孩子的可耻迫害》为题,以纪实小说的形式刻画弱小族群如何遭遇歧视、饱受欺凌。他的另一篇短文《中国佬在纽约》,描写某茶叶店以装束奇特的中国人招徕顾客的故事,对把中国人当作动物式的展品之举表示极大的愤慨。

(20)、《傻子出国旅行记》是马克·吐温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游历欧洲各国的通讯报道集,这些作品描写了作者在欧洲的所见所闻,清新直率。作者扮演无知的美国人,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

5、马克吐温哪个国家的

(1)、阁楼飞檐,水晶吊灯,玲珑雕塑。眼前这座设计独特、三层楼共19个房间、据说建筑师根据马克·吐温本人意愿,包含了蒸汽船、中世纪城堡和布谷鸟钟等设计元素的红砖建筑,哪怕用今天的眼光,都可堪称“豪宅”。这种每个睡房都带洗浴套间、洗漱间带双洗脸盆、甚至有着带喷泉的室内植物花园等等的豪华设置安排,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拓荒世代里,其超拔非凡的格局地位,更是可想而知的。据导游介绍,这座别致的宅所,正是当年美国东部大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小小的文化中心。马克·吐温以性情开朗幽默和交游广阔著称。当年耀亮北美文化星空的众多作家、诗人、学者、牧师和各界名流,都曾是这里的常客。我当时竟没有想到,在这些星斗般的“常客”里,竟有着众多位我甚为熟悉——与我辈同血缘、同根源的先人。走笔至此,且让我先按下不表吧。

(2)、马克·吐温叫太太把这个人请到他的卧室里来。

(3)、国王说:“在我们国家只有金喇叭吹出来的声音才是民意,穷人没有金喇叭,普通喇叭吹出来的声音,不能代表民意。”

(4)、自文章推出一周内,凡是阅读量达到400的,发放基本稿费20元;阅读量每增加稿费增加5元,直到100元封顶。

(5)、这真是一座饱蘸温情、饱孕灵思的小楼。据导游介绍,马克·吐温36岁时才结婚,妻子是一位富商的女儿,这座小楼正是他的岳父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这座别致小楼从房型设计到细节雕镂,都充盈着作家精细入微的匠心,可见他是何等钟爱、迷恋这个居所。从1874年到1891年,马克•吐温和妻子女儿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安逸、也最有灵思光彩的时光。他曾言:漂泊半生,只有这座小楼让他有家的感觉,让他觉得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富有意义。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张床沿上雕缕着云霞天使的睡床上,遐想过那些无眠的长夜,作家在此间辗转反侧、驰骋灵感神思的画面;我也曾留心过每层楼上都显得特别雅致出尘、仿佛是神仙驻足过的那些廊台廊亭,遥想当年作家在写作之余,在此凭栏纵目,让思絮穿越烟云纵横四野的场景。但是,当我随人流来到三楼——与二层的维多利亚贵族气派相比显得如此简朴的三楼:一个台球桌,一张狭小书桌,一盏低矮的煤气吊灯……导游的话音,却撞得我心头嗡嗡作响:“这里,才是马克·吐温埋头写作的地方,他最重要的那几部著作,就是在这张小桌上完成的……”

(6)、民主是什么?就是真实的民意表达!如何反映真实的民意,这才是民主政治的大课题,也是民主的真谛。社会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民主政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代表广大民众意愿的民主形式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人民大众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民主政治的外壳,而是切切实实的民主政治的内涵。

(7)、马克·吐温回答:“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不过,我买车票的时候还是孩子。”

(8)、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马克·吐温先生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9)、1914年,《小说时报》刊登包天笑翻译的《百万英磅》。此外,曾虚白、赵家壁等名家皆有相关译文评论行世。曾虚白在《美国文学ABC》(1929)一书中评价马克·吐温:“他实在是穿着小丑衣服的人生哲学家”;张越瑞编译的《美利坚文学》(1934)介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时,提到小说主人公的“哈姆雷特问题”,也极富见地。1932年,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由月祺翻译,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引发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小说月报》“译丛”栏目刊登顾毓秀翻译的马克·吐温短篇《生欤死欤》,译文后有茅盾的“雁冰附注”,提及“去年出版的有《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一书,总算是研究吐温的最好的书,很可以看得。”——茅盾宣称布鲁克斯大著“最好”,可见他对马克·吐温有一定研究,尽管写作风格未必受到他的影响。

(10)、马克·吐温在“乡土文学”和“幽默文学”极肥沃的土壤中植根他的文学创作,却能够立即脱颖而出,就在于他把“乡土”推广为喜闻乐见,把“幽默”深入到讽刺现实。当时的“乡土文学”作者写的都是为他们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人物和故事,难免追求异乡情调,而且主题也良莠不齐。但马克·吐温写的却是普通美国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情节,打破了东西部、南北方的界限,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无论谁读后都会感到亲切。而源于口头传闻的“幽默文学”多以滑稽逗笑为主,缺乏深刻的内涵。马克·吐温利用了其幽默诙谐的笔调,赋以对现实的辛辣讽刺,让人们在笑声中窥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不幸。

(11)、从这一事例,依稀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对待马克·吐温文学遗产的不同态度。在美国,直到近些年,人们记忆中的马克·吐温更多是一名幽默作家(入选中小学教材的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而不是讽刺作家或社会批评家。斯坦福大学谢莉·费希尔·菲什金教授认为,造成这一“误读”现象的原因是“政治”——冷战时的需求使得马克·吐温较为严肃的文学成就遭受扭曲。她的结论是,马克·吐温对社会的嘲讽和批评之所以在美国受到忽视,而在中国却被大书特书,事实上乃是“出于同样的(政治)原因”。但问题是:高擎“批判现实主义”大旗的外国作家非止一为何马克·吐温受到特别“优待”?要回答上述问题,需要从他的“中国情结”谈起。

(12)、法国名人波盖取笑美国人历史太短,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13)、散文随笔记事类文章2000字以内,小说以中篇为主,诗歌3到5首,时事评论优先发表。

(14)、《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他晚年中短篇小说杰作。赫德莱堡被其居民自诩为“最诚实、最清高的市镇”。有一天,一位陌生人送来一袋金币,说是送给镇上帮助过他的恩人,不曾留下恩人姓名便离开了。镇上一向被“公认诚实”的居民,尤其是十九位“廉洁”的上层社会人士争着要当“恩人”,因此上演了种种丑剧,赫德莱堡多年的美誉毁于一旦。小说构思巧妙,情节紧凑,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它一改其前期作品的幽默风格,而用辛辣讽刺抨击美国社会的腐败、道德虚伪以及金钱产生的吸引力和罪恶。《三万美元遗产》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座湖滨小镇的故事。故事以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开始。萨利和阿莱克夫妻一个踏实肯干,一个善于理财;两个女儿容貌美丽,亭亭玉立;一家人相处和睦,过着不算富裕但很温馨充实的生活。丈夫平常并无交往的远房堂叔蒂尔伯里·福斯特弥留之际将三万美元的遗产留给了他,规定“萨利必须向遗嘱执行人证明:先前从未口头或书信表达过对遗赠的关注,没有过问弥留之际的人走向永久安息地的进程,没有参加葬礼”。夫妻二人一改昔日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开始狂热地拟定生活计划——萨利考虑花费,阿莱克盘算投资。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萨利的远房堂叔去世了,讣告却因字盘错乱永远没有发表。无可奈何,夫妻俩只能苦等。与此同时,他们产生了种种想象,想象自己得到了遗产,于是放弃了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时间,放弃了做祷告的时间,用所有可能的时间去幻想获得三万美元后的生活。三万美元通过各种投资盈利暴富,世界的一切因为他们的想象发生了巨变。夫妻二人对女儿的婚事也因财富的增多而提高了择偶标准。股市突然巨跌令阿莱克坠落谷底,几年的梦境此时灰飞烟灭了。萨利回到了现实,并提醒阿莱克。最后他们得知,堂叔不仅没有遗产,且穷困潦倒。他们顿时意识到,原来美好的想象只是南柯一梦。夫妻二人在心神不宁的慢慢长夜中苦熬了两年,于同一天离开人世。萨利临终时警告人们:“通过突如其来和不健康的方式获得的巨额财富就是一个陷阱。我们不能从中享受到任何好处,只有转瞬即逝的狂欢。然而,为了这种短暂的欢乐,我们抛弃了甜蜜淳朴而又幸福美满的生活——让人们从我们身上得到警示吧。”

(15)、有一次,别人问马克·吐温,是否记得他第一次是怎样挣到钱的。

(16)、马克·吐温的一位朋友读了马克·吐温的许多短篇小说之后,便动笔写起短篇小说来了。

(17)、海明威曾说:“全部美国现代文学,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在它之后,没有一本书能和它相比。”当然,也有作家和评论家对其文学成就不以为然,福克纳就曾直截了当地宣称马克·吐温才艺平平,只能归入“第四流作家”。然而,无论争议如何巨大,人们都不能忽视其名满天下的影响力。

(18)、1896年至1910年是马克·吐温创作和人生的后期阶段。评论界认为,马克·吐温1897年后有了悲观主义倾向,出现了典型的幻灭情绪。三个孩子夭折,继之夫人撒手人世,印刷公司破产,发财梦想破灭,演讲旅途劳顿,情绪消沉。据说,他做了十四套白色西装和一百条白色领带,天天一身白色,直到1910年4月21日溘然长逝。马克·吐温晚年致力于《自传》的创作,从1906年起口授,以坦率的态度总结和剖析一生。他用诙谐口吻在《自传》序中说:“本人将在这部《自传》里牢牢记住,我此时正在坟墓里向世人说话。我确实就是在坟墓中向世人说话来着,因为本书出版时,我已不在人世了。我决定从坟墓而不是亲口向世人说话,理由很充分:我可以无拘无束地说话。”纵观马克·吐温的后期作品,我们不应忽略他在社会实践和创作实践上飞跃的事实。这个时期的作品除了继续鞭挞人的自私本性,批判锋芒直指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对美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他的创作还增加了游记、杂文和政论方面的内容。这一阶段的重要作品包括:《赤道旅行记》(1897)、《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899)、《写给坐在黑暗中的人》(1901)、《三万美元遗产》(1904)、《战争祈祷文》(1905)、《人是什么》(1906)、《神秘的陌生人》(1916)、《马克·吐温自传》(1924)等。

(19)、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20)、全文如下:“19世纪给20世纪的贺词:我给你带来这个名为基督教世界的高贵妇人,她邋遢、龌龊、无耻,刚从胶州、满洲里、甫非和菲律宾劫掠而归。她心坏卑鄙,身藏赃物,满嘴假仁假义。给她肥皂和毛巾吧,镜子可得收起来。”

(1)、写信人对这样一个问题颇感兴趣:听说鱼骨里含有大量的磷质,而磷则补脑,那么要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就必须吃很多很多的鱼才行,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2)、据史学家考证,马克·吐温对华人态度的转变受到两位友人——容闳和蒲安臣——的影响。容闳是清廷“幼童留美”项目的负责人,1872年,首批留美幼童抵达康州,马克·吐温的两个女儿成为幼童的同学,作家本人与容闳也结为好友。1881年,留美幼童计划夭折,容闳与马克·吐温前往纽约面见前总统格兰特,请求他从中斡旋(格兰特访问中国时曾专门与李鸿章面商此事)。另一位好友蒲安臣(1820-1870)是美国共和d创始人,对中国素有好感,曾任美国驻华公使,后来又代表中国出使美国,是近代中美交通史上的重要人物。1870年,作为清廷“全权使节”的蒲安臣出访俄国途中患病,病逝于圣彼得堡。马克·吐温撰写祭文《悼蒲安臣》,称他的逝世是“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种的损失。这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他已成为世界公民”,并盛赞他“具有骑士般大慈大悲的胸怀和崇高的善意”。

(3)、新中国成立后,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被长期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被当作批判美国政d政治的现实主义作品。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有数十个中文版本,可谓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美国作家之一。在本文中,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靖教授对马克·吐温与中国的渊源做了细致梳理和评述,为我们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4)、译者面对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等专用名词的翻译力求做到标准、规范,前后统体现权威性。主要翻译策略有:一是约定俗成,沿袭已被认可的译法。二是使用权威工具书,主要包括: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新华通讯社译名室主编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周定国主编的《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等。三是不包括在前面两类范围的专用名词,则通过百度等各种检索工具反复比较后准确译出。

(5)、当然,不能简单地评论说哪一种选举形式好,或者是不好,一个国家用什么样的选举形式产生国家领导人,同其社会形态,民族特性,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并且为社会大众所熟悉,所接受的,是不可能轻易改变的,谁也不可能把中国的选举形式搬到美国去,同样,谁也不可能把美国的选举形式搬到中国来。

(6)、在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排华情绪蔓延的氛围下,马克·吐温对中国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进行大胆地揭露和谴责,充分体现出一位作家的社会批判责任和人道主义情怀——事实上,和哥尔斯密、蒲安臣一样,马克·吐温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堪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世界公民”。

(7)、马克·吐温本人对欧洲传统一向不够“敬重”,比如他在评判奥斯汀时曾吐槽:“每次读她的书,我都不得不中途停止。我读《傲慢与偏见》的时候,恨不得把她从坟墓里挖出来、抓起她的膝骨敲打她的头颅。”与前一种新英格兰“绅士派”不同,马克·吐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他把美国本土幽默的活力注入文学的主流,因而改变了美国文学的方向——海明威曾说过:“全部美国现代文学源于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不曾有过,在它之后也没有一本书能和它相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评论家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将马克·吐温尊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

(8)、游览文化名人故居,我一般喜欢自己独行独赏,慢品细节,似想与隔时空的故人作私己的对话。可此刻博物馆派定的导游却明令:不可脱队,不可照相,必须随同人流一起走览观赏。刚刚步入故居入口的私人图书馆,我就被立在琳琅古书和封尘的壁炉前面的,两尊硕壮高大的中式广彩大花瓶,吸引了视线。未待细赏我认定的“广彩”风格细节,导游已率人流匆匆离去。我本以为,此乃古早年间西方贵族的某种“风雅标配”——我曾从歌德故居、雨果故居、以至凡尔赛宫殿、维也纳美泉宫里,都曾看见过这种夸张炫丽的“中式风雅”。但是,随后伴随而来的浏览阅读,马克·吐温故居陈设上、壁纸上这满满的“中国元素”,其背后寓涵的丰盈故事,却是大大出我意料了。

(9)、马克·吐有一次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因为时间紧张,他十分着急,但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过来一位检票员,向他问道:“先生,您有票吗?”

(10)、马克·吐温开始写作之时恰值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重建时期”:经济如脱缰之马,一方面迅猛发展,一方面又弊端孳生;冒险家铤而走险,暴发户一夜暴富;政界一片黑暗,官场贿赂公行。然而,这样一个竞争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的时期于文学倒是有利的:动荡的社会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素材,远远超出了伊迪丝·华顿夫人(1862—1937)的《天真的时代》,使威廉·豪威尔斯(1837—1920)的“微笑”变成了“苦笑”。于是,“乡土文学”“幽默文学”便应运而生,冲破了原来以东海岸新英格兰为中心的那种正统的“高雅”文学的樊篱。文学的这种“大众化”倾向无疑是合乎潮流的,不但扩大了文学的视野,而且开辟了新的读者群。尽管文学成了商品,被推向了市场,难免在通俗之中有“粗俗”和“庸俗”之嫌,但普及中的提高毕竟可以更上一层楼。这一时期虽然介于美国文学两次发展巅峰——即十九世纪后半以爱默生、梭罗、朗费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等人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和二十世纪中以德莱塞、海明威、菲兹杰拉德、多斯·帕索斯、斯坦贝克、福克纳众大师所开创的流派纷呈的繁荣——中间,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这一时期的广博,便不会有后来的高耸。

(11)、前不久儿子给我传过来一篇马克·吐温的讽刺短文“金喇叭”,看后让我忍俊不禁,应该说,这篇“金喇叭”对美国式民主的讽刺可谓是入木三分。文章大意是:一个美国探险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汪汪国,他问汪汪国国王是否允许言论自由?国王回答说:“当然允许,我的国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我们国家的决策都是根据民意来决定的。”探险家问:“你们是怎么了解民意呢?”国王说:“这很简单,每当有问题需要解决,就把国人召集到我的大殿上,听吹喇叭声音的高低来决定国家的政策。”探险家觉得这很有意思,也很好奇,想实际感受一下。第二天,汪汪国的国民不分贫富,都被召集到大殿上,来决定一件大事。众人到齐后,富人和穷人分立在大厅两边。国王先举起右手,喊道:“赞成的,吹喇叭。”四个富人举起金喇叭,拼命地吹起来;随后国王又举起左手,喊道:“反对的吹喇叭。”穷人这一堆人里,无声无息。就这样四个金喇叭的声音决定了国家政策。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5句一年级最短好句摘抄大全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