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0句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英文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5 00:51:54 admin 阅读:59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
1、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有
(1)、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2)、在中国哲学中,道的理念表现在世间事物的全体上,阴和阳就是绝对的事物性质,但不是绝对的事物,因此它不是超验的存在,它实现自己在一切事物上,但唯独没有自己的绝对形式——“大相无形”,在任何具体的,局部的事物上都有阴与阳的对立,但没有绝对的单阴与单阳的存在,它在对立的超越中存在,它因变易而永生,人们在思想中把握它,太极图和八卦图就是思想的路标或思想的范式,这是中国哲学即中国思想最本质的特征。当然作为人类对事物的知识,它有自己的发生、学习、积累的消化的过程,这是知识在发展和积累中的更新,即知识自身的变易,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自身——真理,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正是在不断的学习和追求中才能得道和守道。老子强调柔弱、虚静、无争、溪谷等思想,这是指静态中的流变,是“知其雄”而“守其雌”,是孕育中的新生,克莱因瓶的的主体也是阴包阳的瓶(杯)形,没有阴,阳无从可生,但阳一但产生,阴就不是昔日之阴了,因此形式的流不是反复旧形式的循环,而是无时不在的更新,但是克莱因瓶作为一种固化了的形式表现不了这一种更高的理念,它只是流变形式死亡的躯壳,因此从西方传统思想模式出发无法理解莫经乌斯带简单中的神秘,更不会导至更高层次的的流变中的更新理念,但是更加抽象的太极图却能指导人的思想活化它们,从思想中看到它的流动和更新,这是“大象无形”的变易,是“无为而无不为”把握和再生,是“中庸”的包容、信念、等待与希望,这些伟大的思想都充分反映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观念中:道的超越,易的永恒,“汤之盘铭: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中国思想因自身彻底的超越精神而崇高,这种美常常使人感到内心的颤栗。
(3)、甚至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也是旨在确认思维的内在本性,高扬理性的权威:他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份,逻辑力量是灵魂的最高属性。人的认识只不过是人的肉体降生尘世后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4)、这就是柏拉图的“洞喻”,在这个比喻中有一个关键词语——“转过身来”或者“转身”、“回头”。他多次使用了这个词,比如说“转身”看到了模型,“转身”看到了洞外的万事万物,然后从地上“转过头”来发现了天上的太阳。这个转身意味着不断地转向,实际上表明了一种反思精神。所谓反思(reflection),从词的表面意思上来看,本来就表明“光线折射”,它是一个光学术语,通常被译作“反射”,表明从光线入射的角度反过去追寻光源。柏拉图在此借助这个词语,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它之所以产生出来的根源。
(5)、(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哲学王)。
(6)、柏拉图关于可知事物的学说是他所提出的真实(真理)论。首先是感觉对象与知识对象的根本不同,感觉的东西不是知识的来源或对象,相反亦是。他在《共和国篇》中提出洞喻(洞穴比喻)来阐述这种根本不同,借洞穴中的世界与阳光下的世界对比,洞穴中的人是被束缚,比喻被感觉以及习惯束缚的灵魂所见的世界与事物,而洞穴外阳光下的世界是解除了这些束缚的灵魂所见的真实世界。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8)、柏拉图在《美诺篇》里所阐述的知识和学习的本质也相当具有影响力,他探索了美德究竟能否被教导、以及美德究竟为何,并且解释了以回忆和学习来发现已经存在的知识,同时他也探讨了应如何解释那些没有清楚证据但却是正确的观点(Rightopinion)。
(9)、在东西方哲学史上,除了把哲学视为一种获取真理的方法外,古希腊还曾出现一种非常奇特的哲学理念,即柏拉图的净化灵魂说。
(10)、柏拉图的认识论与自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到近现代以来,我们所讲的认识论,认识成为对自由的一种束缚(知识主义,科学主义)好像要是认识到了客观规律,那就是对自由的一种束缚了,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还没有这个意思。从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通过认识论引出范畴的辩证运动、推演,所以下面我们要讲柏拉图精神哲学的第三个方面,即辩证逻辑的形成、雏形,还不能说完全形成。我们从前面讲的知道,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已经在筹建辩证逻辑,在柏拉图这里就已经有相当固定的形式了。
(11)、柏拉图认为宇宙开头是没有区别的一片混沌(ThecosmositselfseemedtoPlatotobeforevertitledtowardchaos.)。这片混沌的开辟是一个超自然的神的活动的结果。
(12)、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13)、在他在外面走来走去的时候,他发现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来自于天上的光线,也就是太阳光。但是他还不能够看太阳,太阳光太强烈了,他于是只能从水池的倒映里面看太阳。等到他适应了光线之后,他终于可以回过头来看太阳。于是发现所有的这些光线都是来自于天上的那轮太阳。看太阳不能持久,只能是一瞬间,但是,即便只是这一瞬间,也给了他足够的领悟。
(14)、柏拉图还发挥了希腊传统的灵感说。他认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诗人须有神灵凭附,转入狂热状态,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录对希腊文学有很大的贡献。它的特点是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解决疑难,以浅喻深,由近及远,层层深入,使读者不但看到思辨的结果,还看到思想发展的过程。
(15)、我们前面多次提到反思,在西方,反思理论正是从柏拉图开始明确地确立起来的。所提出的标志就是“回忆说”,认为人的认识作为一种回忆或者回想。并不是说眼睛向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是要回过来向自己的内心里面去追溯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16)、比如说“原因”,你无法设想一个事情没有原因,万事万物都有原因,都有实体、属性等等。所以范畴只有在纯粹的方式下才能够被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方式之下,才能清理出来。柏拉图清理出来的范畴关系,就有这么一些,存在和非存在、一和多、同和异、动和静等等,这都是些很高层次的哲学概念。并且他从中清理出来的这些范畴,显示出一种内在的规律性,这些范畴不是摆在那里的,而是有一种内在的规律性,都是处在运动和转化之中的。
(17)、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讨论是什么“哲学家”的话题,并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说哲学家是喜欢探究真理的人。那怎么探究呢?他们并不是沉浸于新事物中,而是清醒地去认识新事物背后的道理。沉浸的人只会获得一些表面的看法或见解,而真正的知识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道理。所以,柏拉图也提出。感官能感触到的表象问题属于意见,而背后隐含的永恒的问题属于知识。例如,你看到好看的花、漂亮的衣服、精彩的歌舞,这都属于意见;如果你能从中看到背后的美,那它就是知识。
(18)、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正义和真理,强调我们所看见的阳光只是太阳的形式,而不是实质;正如真正的哲学道理、正义一样,是只可见其外在表现,而其实质是不可言说的。
(19)、其次,柏拉图意识到了法律的另一层作用。在《政治家篇》中,一方面他仍坚持认为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表现为法律的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即“法律从来不能签署一条对所有人具有约束力的命令,这条命令能使每个人处于最佳状态,也不能精确地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在任何时刻都知道什么是好的,怎样做是正确的”,(17)并且法律对具备王者技艺的人的束缚。(18)另一方面,柏拉图又认为法律是必要的。因为他意识到“权力和智慧结合于一身是罕见的,人性又是自私的,”(19)通过医生和船长的例子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对掌握真正技艺的人不作任何约束,他们既可能突破现有法律的支配,实现对现实的改进,也有可能在野心的推动下为谋取个人利益牺牲整体的利益,而后一种结果对社会的破坏程度要远远大于法律的严格性对独立研究的束缚。这样看来,法律的保护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可以通过它向真正的统治靠近。因而,柏拉图最终认定,在一个法治的城邦还是应该遵守法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对“哲学王”思想的改进。
(20)、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2、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英文
(1)、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
(2)、第一阶段是大众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良好的心性品德和各种技能,使其能够承担城邦分工责任。
(3)、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4)、恰好是所有人的痛点、兴奋点,我们的追求是我们存在的源泉与动力。
(5)、《法律篇》(对《理想国》的政治学说做了修改)
(6)、首次提到强迫教育:柏拉图在晚年完成其著作《法律篇》,被称为“第二个理想国”,他在这“第二理想国”中首次提到了强迫教育,认为所有公民的孩子到一定年龄都要去接受学校教育,无论其父母是否愿意。
(7)、如雕塑作品中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庄重、崇高而优美的姿态,面部表情宁静而肃穆,给人以矜持而智慧的感觉。女神裸露着上身,但不失端庄典雅,她虽然残缺了双臂,却依然美丽。整个体形充满曲线美和高尚的精神美,体现着青春健美和旺盛的生命力。女神上半身袒露丰腴与下半身繁而有疏密节奏的衣裙,形成了单纯与复杂的对比和谐。
(8)、由于柏拉图学园的长期存在以及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对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沿袭,使柏拉图的作品基本上都得以流传至今,与德漠克利特著作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9)、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10)、《会饮篇》(论美与爱情),《菲多篇》(论理念与灵魂的轮回)、《理想国》(论两个领域的区分、什么是正义和最好政体等问题)、《菲德罗篇》(论爱的本性和哲学修辞学的可能性)。
(11)、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12)、柏拉图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
(13)、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史称“西方三圣贤”或“希腊三哲”。
(14)、表象和真理的论证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例如,每一只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同一个“猫”字来指代。无论个体猫是生是死,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说明这个字包含着不同个体的共性。这是逻辑部分,与形而上学部分没有关联。
(15)、柏拉图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16)、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17)、什么是正义。正义是灵魂的状态,不随任何环境而改变,是超越具体利益的客观普遍的存在,体现城邦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理念。正义存在于城邦和个人之中。
(18)、柏拉图式爱情,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爱情观,追求心灵沟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柏拉图式爱情最早由MarsilioFicino于15世纪提出,与苏格拉底式爱情是同义词。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
(19)、《理想国》中的其他教育思想: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强调男女平等教育;注意早期教育。
(20)、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
3、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及感悟
(1)、“型式”作为“分离的原因”有其困难。第型式作为分离的原因,造成了重叠计数的问题;第理念论的原理不仅是具有型式的东西,而且是不具有型式的东西,这就毁掉了研究事物本身的目的,出现了问题;第按照型式论原理,不仅仅是“是者”而且是“非是者”,都具有一个模式,这也造成一种矛盾;第型式作为分离的原因与数目是同一的,因此产生数目是否是事物的质料因的问题。型式的分有论也存在着困难。同样,“善型式(理念)”论也存在着困难:善的型式有多种,违反了柏拉图本身的思想逻辑;分离的作为目的的善将在所在领域里被述说,但人们普遍谈论善的方式与之不合;对善的型式的一个研究只需要一种科学就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各个科学领域都存在;在“是”后面加上“是”自身与在“善”后面加上“善”自身,是无意义的、多余的。
(2)、我们说认识对象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对象,而且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对象里面所包含的那个更高的“一”,这是另外一种对象。柏拉图接过这个思路,他的理念论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个“一”其实就是理念,“美德本身”其实就是美德的理念,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所以,他提出了理念论。所谓理念,阴性是“Idea”,中性是“Eidos”。这个名词源于动词,本来的意思是“看”。理念这个词原意是“看”的意思,变成名词之后就引申为“看到的相”,看到的形象。
(3)、这样看来,所有的现实世界的事物,它们都是这些理念的一个摹本,都是属于对这些理念的摹仿。是摹本,而不是蓝本,不是这些理念本身。就是说,一匹美丽的母马,只是大体上相当于美的,但是它不是美本身。它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摹仿了美的理念。摹本跟它的原本、跟它的蓝本,当然是不一样的。蓝本是直接的,而摹本可能就是有一些偏差的,总是相对的,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摹仿得有些像了,像美的了,我们就说它是美的。
(4)、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古代哲学,一般都是把哲学思想作为探求真理的方法,作为寻求客观知识的工具。如中国道家的道德论,儒家的性命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语言论等。
(5)、相对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则呈现出更明显的系统性、延续性及革新性。比如自希腊哲学以后,整个西方哲学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即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神学哲学、十八世纪启蒙时代哲学、以及现代哲学。
(6)、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式世界,而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其他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不过是把现实世界的东西照搬了下来,所以这些艺术作品所具备的“美”,只是在照搬理式世界的美罢了,是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
(7)、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是一个逻各斯的王国,充满着理念,这些理念都是些规范、范畴、抽象的概念,具有永恒性、确定性、不变性。这样一个王国是一个静止的王国,灵魂到了理念世界就可以休息了,不用再追求了,是自由的境界,而人的精神始终处于运动和追求、努力之中,努斯精神需要不断地摆脱感性的束缚而上升。
(8)、第一阶级是生产劳动者和商业从事者,这是被统治阶级;
(9)、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是存在着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理念,也都是因为它们的理念而得以存在。但是它们在等级上是不同的,最高等级的就是善的理念;其次就是精神的事物,精神的事物就是像美德、正义、勇敢、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在善之下的;再其次就是那些普遍的种,就是范畴,比如存在与非存在、动和静、同和异、质和量等等;再其次是数学的理念,比如圆、三角形、直线、1和2等等;再往后就是感性事物的理念,比如人和马,我们刚才讲的马的理念、还有石头等等,以及人工制品;最低级的就是排泄物、泥、头发这些东西了,也有它们的理念。
(10)、“正义”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国”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所谓的“正义”,是“德性”意义上的正义,是“整个城邦的正义”他说:“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而“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这也就是国家产生的原因。一个好的城邦不仅需要能提供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而且还需要能够保卫领土卫国者。为了说明这个原则,柏拉图还提出了著名的“金银铜铁论”:“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6)确切地说,由于统治者是高贵的,因而只有他们才具有一种真正的知识,即用来考察整个国家大事的智慧,这种知识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被加入了白银的军人,经过严格的体操和艺术训练,他们不但有强壮的体魄,还有勇敢的美德;对于劳动者,因为其充满了欲望,节制则是他们的美德。基于上述等级的划分,柏拉图认为,如果每个人在城邦内都能够做自己分内的事,这就是“城邦的正义”;而每一个人自身的各种品质在自身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这就是“个人的正义”。
(11)、然而在讨论这些题目以前,我要就他的生活环境以及决定了他政治的和哲学的见解的那些影响说几句话。
(12)、所谓的意境和思想都是抽象的概念,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件作品的认识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有别于创作者的原意,这种不相同的想法,来源于人们本身的思维差异。
(13)、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使命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获取真理,同时哲学思考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净化灵魂的方法。这种看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没有出现过。
(14)、觉得自己做的到和不做的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15)、把人的努斯精神异化为理念世界、高级的逻各斯,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由此理性就摆脱了所有感性的内容,而以一种纯粹理性的形式得到纯粹的考察。理性只有当它摆脱了任何感性的内容、清除了一切感性的渣滓,才能得到一种本身纯粹的考察。只有把纯粹理性抽出来考察,才能发现其中本质性的规律。
(16)、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17)、哲学家表情包系列:16位哲学家的表情包,让哲学变得更有趣。
(18)、换言之,人们只有根据柏拉图的哲学观,把哲学思考理解为一种净化灵魂的方式,才能真正领会柏拉图哲学的精髓。这一看法是领会柏拉图哲学精神的一把关键钥匙。理由如下:
(19)、柏拉图把哲学家的灵魂视为最高形式,因为真正哲学家的灵魂,总是尽力摆脱身体、欲念的干扰,让灵魂呈现为一种纯粹理性或智识的状态,所以哲学家的灵魂能够和真理直接见面。在柏拉图眼中,唯有哲学家的灵魂是神圣和纯粹的,因为它不沾染尘世之气,是灵魂的本来面目。
(20)、第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的思想来源于他的老师阿凯劳斯,他的老师又承袭阿那克萨戈拉的思想,然而苏格拉底对阿那克萨戈拉“努斯”的概念并不满意;另一个对其影响很深的思想是毕达哥拉学派灵魂不朽的观点以及对思想的关注;巴门尼德的辩证法与把握真实的真理道路论也对他的哲学思想作用很大;他还对他的母亲作为助产师进行助产活动有自己的哲学思考,是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4、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苏菲的世界
(1)、《国学养心文化大讲堂》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以易、医、农、儒、释、道、宗教、哲学、历史、以及琴棋书画等“人生八雅”为主题的公益讲座.
(2)、柏拉图: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念论,对西方的哲学思想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比如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他在《道德经》中提出很多玄妙的哲学问题,像道、德、自然;至于“道”是什么,“德”是什么,至今还是众说纷纭。
(4)、这部作品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5)、最后是领导和统治前两个阶级的哲学王;这种人拥有理性,在国家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6)、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7)、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只是作为拓扑几何的著名范例而被充分研究,作为几何图形的性质它们是清晰、间单、甚至是优美的,但人们对它的所表达的事物性质却迷惑不解,几乎所有的数学家,哲学家,爱好者都对它的性质着迷,但难于理解这种简单的几何图象所表达的神秘性质:两个面如何是一个面?一个面又如何是两个面?它们是从形式的流变中的揭示了几何学的哲学,用几何学的方法表现了最深刻的哲学原理,这种西方哲学和几何学所未充分了解的秘密却在古代中国思想家中得到了充分的领悟。如果我们把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进一步进行抽象的综合,即去掉它们的空间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加抽象的思想图式,它就是中国太极图 (见附图)。它抽象地表达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绝对性质——阴与阳和它们的统这就是古老的中国理念“道”和“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太极图和老子的这段话的对应性令人惊叹,这不是图形和语言的牵强附会,而是理念的一致。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表现了阴阳的流变统一过程,但却没有产生表达这种思想理念的结果,因为西方哲学中缺少这种理念,中国哲学有这种超越的思想理念,但是没有清晰的表达方法,因为中国古代缺少充分发展的几何学,只能用简单的图式表达最透彻的哲学思想,这不是图式的神秘,而是思想自身所具有的透视性的深邃性。借助于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太极图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可以被更形象地表示出来,而借助于中国思想的理念,几何学的原理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对一些近代几何的概念如非欧几何、射影几何、变换群等等,都可以有较好的理解,甚至对一些复杂的数学物理思想如物理空间等都可以有助于理解,实际上有一些在现代科学最前沿探索的学者都自觉地从中国思想理念中寻找启示,如浑沌理论,非线性理论等等,或许中国思想将给予我们更深刻的东西。
(8)、柏拉图指出,人的灵魂分为不同种类,哲学家的灵魂是纯粹智慧的灵魂。
(9)、我们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是一对一对的,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在这些范畴纯粹的形式下,去考察它们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种向对立面转化的本性、必然性,这是柏拉图所发现的。只有在一种纯粹理性的场合下,才能发现这种规律性。
(10)、在西方哲学每一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杰出的大思想家,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阿伯拉尔、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的休谟、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现代的尼采、克罗齐、福柯、海德格尔等。
(11)、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12)、一件成熟的艺术作品,例如雕塑或者绘画,它的美来源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外在的美,形象美,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对现实的摹仿,另一种美来源于它的内在,即创作者想通过这件作品传达的思想,或者意境。
(13)、最后探讨的是柏拉图最重要的型式论,或称理念论。他在《蒂迈欧篇》中提到了创造者创造宇宙的步骤:首先有一个对照的永恒者的宇宙“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制作出一个小模型,再将模型做成宇宙。在《斐利布篇》中又提到,原因努斯按照“尺度”或者“恰当”,参照美好的有比例的事物,将限定者与无限定者混合创造事物。“模型”就是创造者比照的原型,事物的原型是永恒不变的,称为型式或理念,是概念的、思想的对象,是分离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是那种事物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分离原因论与分有论。善型式(理念)是创造者的规定性,创造者尽可能向它并且按照美好的善的事物来创造,善的理念是最高的。
(14)、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cles),亚里斯多克勒斯的意思是取名恰当的(well-named),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后来,柏拉图的名字就被沿用下来。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并称在柏拉图还是婴儿的时候曾有蜜蜂停留在他的嘴唇上,所以他口才如此甜蜜流畅。
(15)、你说什么是大,我举出一个大的东西,比如巨大的一座山,那只是相对的大,再大的山,相对于地球来说,还是小的。大和小都是相对而言的东西,善和恶、美和丑也是这样一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深入到它的理念本身,寻求这些“本身”的定义,它们才能够得到确定。所有这些具体的事物,所有美的、善的、大的等等,正是它们的理念才能成为这些具体事物的原因。这些原因超越于任何具体场合,保持始终如这才是逻各斯。逻各斯要保持始终如始终是前后一致,而不为任何具体事物所改变。
(16)、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卫国者,而卫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卫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
(17)、理性的迷狂其实就是一种忘我状态,一种非理性的状态。理性到达它的顶点就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一种迷狂之境。柏拉图有好几种迷狂,有宗教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诗的迷狂和理性的迷狂,层次最高的是理性的迷狂,因为这种非理性恰好是经过理性的不断上升、提升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理念的世界不是人能够上得去的,只有当人死后,他的灵魂才有可能回到家园。所以说理念世界是灵魂和神所居住的地方,是纯粹灵魂的世界。迷狂状态是处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临界点上。
(18)、第二张床是木匠按照“理式的床”做出来的现实的床。这张床是对理式的摹仿,和真的实体的床已经隔着两层(柏拉图连同理式的床也算一层)。
(19)、真正要建立的社会应该是贤人、哲人政治,所以他提出“哲人王”。哲学家应该当国王,如果哲学家当国王就那好了,一切都按照善的原则来安排。如果平民百姓个个都可以到公民大会上面发言,那不成体统,肯定会干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早年立志要推进城邦的政治改革。他游遍希腊和埃及,学了许多知识,各种宗教流派对他影响都很大。
(20)、20岁时,他结识了苏格拉底,跟从苏格拉底学习。他非常崇拜他的老师,说:“我感谢神明,使我生而成为希腊人,尤其重要的是,我生逢苏格拉底时代。”
5、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概括
(1)、我们所品尝到的食物的甜美只不过是“甜美”的理所反射的阴影,而我们所见到的光辉四射的太阳也只不过是“光明”本身形式反射的残影。
(2)、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哲学思考是认识真理的最重要途径和方法。
(3)、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4)、造物主是通过一种机械的必然性,把自然万物创造出来的。这些就是柏拉图对努斯的一个改造了,是一个补充。苏格拉底诉之于神的善意,但是没有指出来神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那么柏拉图就把机械论引进来了。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整个世界。造物主有善的意志,但是他的手段却是机械论的。这是第一次把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尝试,机械论是目的论的现实的手段。所以总的看来,他是削弱了善的道德色彩,而突出了它的生命色彩,突出了努斯精神的生命色彩。
(5)、柏拉图(古希腊语:Πλάτων,转写:Plátōn,国际音标:(plátɔːn),约公元前429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对话录形式纪录,并创办了著名的学院。
(6)、通过初选的人再接受十年的教育和训练,进行第二次筛选,被淘汰的人成为国家的军官、行政工作人员。
(7)、真理毕竟是以知识表达的,柏拉图的知识学说其实不是关于事物的性质与关系的具体知识,而是关于思想与理念的关系的见解,这是很多人误解他的知识回忆说的原因。柏拉图所说的回忆其实就是指思想,理念是超验的存在,它不能被感觉到,也不能被肉眼看到,只有思想(回忆)才能接近它,因此在他看来,知识就是对理念的回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工匠在制造一张床的时候是按照他思想中 (回忆)的理念进行的,这一点也不奇怪。所以理念虽然是超验的,但思想可以接近它,柏拉图的回忆就是这样一个思想接近理念的过程。理念作为真理的知识是无法最终地把握的,苏格拉底的形象是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辩论者,他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没有最终的知识,而只有对知识的追求,辩论和对话就是这样一个双方一起探求真知识的过程,因此虽然绝对的知识即理念是达不到的,但在对理念的追求中人们可以分享到理念的阳光,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真意义正是在这里。苏格拉底的辩论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就是这样一个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
(8)、第是他把知识看成是回忆而不是知觉的那种知识观。
(9)、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10)、柏拉图在《律法》(TheLaws)则指出,“宪法国家”是仅次于理想国的最好的国家。他在该书中同样指出,妇女和男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和训练。
(11)、多说几句,柏拉图的灵魂净化说,有些类似于佛教提出的灵魂轮回或涅槃说。
(12)、人的自由对异化状态是不喜欢的,后世很多人——比如说教会、某些哲学家——把柏拉图的理念论当作统治工具,基督教教会就是长期用柏拉图这一套理念学说,来论证人们必须放弃人世间的生活,放弃人世间的幸福,去追求最高的幸福,结果造成禁欲主义、非人道,这是不能忍受的。但在柏拉图那个时候,这样一种异化是必要的。
(13)、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自由追求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是追求到了的自由的王国,但是那种王国是人的精神追求的异化形态。异化形态就是说,凡是自由所追求到的东西,一旦追求到了以后,反过来就会成为一种束缚,成为人不得不遵循的法则。比如说法律,法律是人类自由追求到的东西,又是对人类自由的保护,所以我们要追求它,力求建立一个法治社会,西方的法治社会也是通过公民的自由投票建立起来的;但是一旦建立,对人就有束缚,法律是不讲感情、不考虑具体情况的,只考虑一般,所以就必须服从它,这样就对人有一种压制。
(14)、第吸收了“摹仿说”,并且提出了“分有说”来阐述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所谓“分有说”就是指出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它(或它们)有了理念的结果。
(15)、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16)、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思想观主要展现为六个方面:洞穴比喻,公民思想,理念论,灵魂论,回忆论,正义观念。就如柏拉图在书中说的那样: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17)、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也被流放,他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约40岁时,柏拉图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角的Akademy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院,这所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亚里士多德是其中最有名的学生。
(18)、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19)、柏拉图设想,有一天一个奴隶突然挣脱了他的束缚,回过头来发现,原来墙壁上的那些影子不是真实的事物,真实的事物是那些模型,他曾经所看到的不过是那些模型的影子映在墙壁上,而不是真实的事物。于是这个奴隶就走到洞口前面,发现洞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他进一步向外面走,阳光灿烂,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他才发现,原来那些模型也是模仿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而造出来的,其实真实的事物是外面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但是太阳光太强烈了,他最开始的时候不得不眯缝着眼睛,要等到适应一段时间之后,他才能看清楚外面的事物。
(20)、 这种精神第物质第二的思想,正是客观唯心论。而在政治上,柏拉图反对民主,拥护贵族政治。这点特别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之中。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享年80岁。
(1)、2017年11月22日(周三)18:00,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大讲堂-西方哲学的伟大时刻”系列讲座第2期于中央美术学院17号楼202教室举办。本场讲座的主题为“西方哲学的日出(1)——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廖申白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王浩主持。
(2)、所以这样一来,每个人不必兼做多种职业,而是各人做特殊适合的工作,不论老幼、男女、自由人、奴隶、手工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是这样。”
(3)、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我们按柏拉图思想的发展顺序,把他的对话录分别归于四个时期:
(4)、柏拉图认为,人对真理的认识,不是源于人们的感觉,因为人的感觉瞬息万变,是梦幻泡影,无法获取真正的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存在于天上即神的世界。这就是柏拉图最著名的理论观念:理念。柏拉图说,理念是客观之物,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真正的知识,也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即真理。
(5)、感性经验虽然能够刺激引起这种回忆,但感性经验又是人的认识的严重障阻,只有清除了感觉的杂念人才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6)、柏拉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原名亚里斯多克勒斯,因为强壮的身躯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的意思)
(7)、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8)、它有一种必然性,如“一”的概念,当你去纯粹考虑它的时候,它必然变成“多”的概念,然后“多”的概念和“一”的概念相冲突,必然需要找一个更高的概念来统一它们,对立面才能结合起来。他已经指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就是说辩证逻辑应该是这样一种体系:这个体系和后来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不一样。形式逻辑体系后来是不考虑运动的,是遮蔽了努斯精神在里面鼓动的,但是辩证逻辑需要展示出努斯精神在里面的作用,它和形式逻辑的区别就在这里。
(9)、理想的国家由理想的人组成,因而,所有的孩子自出生后离开父母身边,由国家统一教育。理由有二:不让孩子受父母不良习惯的浸染;保证一开始就给予所有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10)、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本人并没有试图实现理想国中的国家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