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0句禅宗经典佛经有哪些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20 07:50:29 admin 阅读:59

导读禅宗经典佛经 1、禅宗经典佛经在线阅读 (1)、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

禅宗经典佛经

1、禅宗经典佛经在线阅读

(1)、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2)、我们的内心都具有菩提自性——觉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你若清净便可了悟,即可成佛。

(3)、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4)、画中人牛二判,人有想把牛驯停,但根基单薄,信力不恳,志力不坚,境强心弱,滞障历然。

(5)、除了宗通和说通之外,在“言”和“心”这两个概念中,《六祖坛经》更注重“心”这种观念,即语言行为不能真正很好地呈现和传播真理,更重要的是心传,以心传心。

(6)、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7)、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8)、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9)、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10)、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11)、因为最原始的佛经是嘴,是一些简单的词,有些是释迦摩尼的弟子和生命的传说。

(12)、东坡一时答不上来,便真将玉带解了下来,留在寺里作为纪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13)、心性,时时刻刻把握自己心里面的这种一念之间的思维。起心动念,怎么样善用真的太重要了!一念之间怎么样思考,同样一件事一个正一个反。人家说口下要积德行善,学一学,怎么样能够找到正能量的词去表扬一下你身边的人。——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14)、道楷禅师出家时,曾在父母面前发了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苟渝愿心,当弃身命。”

(15)、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狱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于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会有疑惑了。”

(16)、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17)、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18)、《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19)、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20)、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2、禅宗经典佛经有哪些

(1)、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2)、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3)、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4)、一日,佛印禅师与几个弟子刚在室内坐定,他的老朋友东坡居士忽然到访。佛印禅师环顾室内已无空座,便顺口说道:“这里已无坐处,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5)、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6)、“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7)、一个人,如果本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容易被书误导,甚至即使书本身的内容是正确的,可能也无法用一个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它。

(8)、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9)、一日,厨房的蒸汽中忽然显现出文殊菩萨的形象,文喜举起勺子便打,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岂能乱我心。”

(10)、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11)、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12)、开悟后,便可自悟真性,就可以自己度自己,所谓悟后起修。最终将能积小悟为大悟,成事也是此道理,积小成为大成。

(13)、《心经》通常被认为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2004)认为作者为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14)、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5)、但是其中有一位叫阿那律尊者,因为肉眼失明,佛陀指点他,修到开了天眼,因此他头脑特别冷静。

(16)、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一次的邂逅,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17)、良宽禅师平和地对那个两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18)、德山禅师又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19)、瑜伽宗又名唯识宗早期是印度弥勒,无著,世亲菩萨创立后由玄奘法师传入中国与其弟子窥机创立唯识宗,其主要经典分为六经十一论即 《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 密严经》《 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 辩中边论》《观所缘缘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 《分别瑜伽论》《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十地经论》《集量论》《唯识二十论》。

(20)、讲经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又问道:“你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呢?”

3、禅宗佛学经典书籍

(1)、有一僧去拜访覆船禅师,路上遇见一位卖盐老翁。僧问:“我要拜访覆船禅师,请问路怎么走?”

(2)、唯有认识到这点,你才能够把握佛教经典,把握一切经典。

(3)、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4)、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5)、衣钵怎么传承就不要担心了!师傅通过心灵的“观照”。会知道哪个徒弟开悟了!

(6)、如龙裤国师隐居山林,清苦自若,姐携布一匹,作其衣服之需,且劝其回庵,其不受不归,姐强投下布匹,扪泪而去,“师不视不顾,亦不移动,念佛如故,是布一投,十有三年,尘坌寸厚,眼亦不以物为碍。”其终日念佛,不知全是佛念,其后有“连根拔起,超升天界”之功,有“收塔袖中”、“足步虚空”之力,由此矣。如《庄子》之市南宜僚,见孔子众到,“有夫妻臣妾登极”,“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道者安心之诚,守志之恳,治性之坚,炼德之贞,此可见一斑也。

(7)、《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8)、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9)、律宗又称南山律因其初祖道宣在终南山创立律宗,又因其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又称为四分律,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经典。

(10)、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11)、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12)、这就是《六祖坛经》特别强调的,所以它说你要自己去转《法华》,不要被《法华》转。

(13)、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14)、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15)、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16)、智常禅师以训诫的口气对这位讲经僧说:“你当下见不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1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8)、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着成功者的路;跟着成功者的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领悟!

(19)、“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20)、“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4、禅宗的经典是什么经

(1)、徒弟迷的时候,师父度徒弟。迷的时候,就是没有开悟,没有得到自性的本体,这个时候,应该师父来指示,修道用功,好开悟。

(2)、只有在幽暗中起身的人,才更加珍视灯盏的指引;只有真正经历过悲伤的找寻才更有丰厚的质地。也许这就是佛陀给有缺陷而不完整的人类的指引:没有痛失就不会有记取,没有悲伤则无法领会欢愉的意义。——冯娜《一个季节的西藏》

(3)、《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 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4)、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从念禅师:“大王来时,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来时,你却下床相迎,这是为什么?”

(5)、“那就以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坐。”喜欢禅辩的东坡居士半开玩笑地答道。

(6)、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但所有这些工作都还只是一种尝试而已,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基础佛典汇本读物。

(8)、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9)、以上,虽选自不同时期、不同语系、不同层次的佛家典籍,但它有完整的系统要求和思想架构。它将在家教徒从初发心,忆念三宝,以戒为师,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到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不迷生死,不住涅槃,任运教化众生,大作梦中佛事,比较系统地提示了佛教的修学次第。我们每位在家教友,能按此十经信受奉行,则学佛之能事毕矣。

(10)、而惠能也认为人心就像一面镜子,但不同的是你不需要擦拭它,因为它从始至终都是干净的,你之所以认为它脏了,那是因为你没有看破这一点,以为落了尘埃就是变脏了,但其实它一直干净着,从来没有惹上一粒尘埃。

(11)、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编一部供一般在家信佛、学佛的人学习、读诵的书。这个问题一直有人在探索,并且也有不少成果,像《在家学佛要典》、《佛教圣经》等书的问世,都在这方面做了很有益的工作。

(12)、图中牧童难得轻安,但亦无事回首,看牛是否企得稳,站得直,可不小心翼翼。牛亦不负栽培,尽管未是俯首贴耳,但其神不恃,其气不盛,小动作不无,但已不成气候,牧童心中大石到此可释矣。

(13)、《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示、门人法海结集整理的一部禅门圣经。六祖大师把艰深的法义及其自身的深入体悟,用极浅白的语言,宣示大众,令各开悟。此经特别强调:若俗修行,在家亦得。六祖修行悟道、说法度生、立教开宗的功德,极为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只有同学佛者的生命完整地结合起来,佛法才真正有生命力,佛法的慧命才有延续的希望。

(14)、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15)、禅师说道:“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可以妄语求安。”

(16)、惟宽禅师:“黄金虽好,但金屑进入眼睛是会致病的。乌云会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会遮蔽天空。”

(17)、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18)、禅宗认为,佛教的真理,或者世界的真理,是不能够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真理与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言语教化,其实是不同的。

(19)、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20)、《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5、禅宗经典佛经心经

(1)、你心中光明,看人家就光明,你若阴暗,看别人又怎可能明亮。

(2)、此节写的是经教的巨大作用。从凡入圣,皆因经学之力,如《华严经》言:“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本不可说,要以言说,方会不可说,如石头言:“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3)、此实性,即是人人皆有的智慧德相。佛陀开悟时所说的:「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惠能大师明白的指出,这「大能」,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问题却是,行者却少人肯定自己是此大能。这大能生机活泼,能生智慧,故说「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这大能不在外相上,也透过所有的外相,得知这大能的存在。

(4)、岩头禅师觉得机缘成熟,就满怀慈悲地说:“果真如此的话,你把自己的见解告诉我。对的我为你印证,不对的我替你破除。”

(5)、“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6)、“宗通”是想强调通过自我证悟(内证),体悟到佛教的根本旨趣、根本宗旨,这就是宗通。

(7)、净土宗由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在庐山创立,净土宗依据《佛说阿弥陀经》而立弘扬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净土宗经典为《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统称为净土五经。

(8)、空有双泯,即是休去歇去,即如洞山禅师之“二十年要打成一片不能”,如药山禅师之“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无伪无作,无偏无离,无不中道,无不实相,无不法身,高者高空,低者低空,小者小空,大者大空,贵者贵空,贫者贫空,万事归宁,万法归一。无边无际,即边即际;无始无终,即始即终,圆明寂照,寂照圆明,如大颠言:“若能彻底无依无倚,直下承当空劫,圆陀陀,光烁烁。”如龙女言:“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9)、(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10)、阿难尊者因为是佛陀的亲堂弟,所以容颜与佛陀非常相似,佛陀入涅槃后,阿难尊者为众说法时,容易引起弟子们疑惑是否是佛陀复生,而一旦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开头,弟子们就都知道,不是佛陀复生,而是阿难尊者我,听闻代佛宣说,以去弟子们心头疑惑。

(11)、平台推送的文章只是为大家看待事件多些视角、选择和参考,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和网友推荐,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谢谢!

(12)、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13)、“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14)、我国佛教又分为八大宗派,故有相应的八大祖庭。他们分别是:禅宗祖庭——郑州少林寺;净宗祖庭——西安香积寺;律宗祖庭——终南净业寺(初祖道宣律师于终南山净业寺创弘扬律宗);天台宗祖庭——天台国清寺(初祖智者大师于天台山国清寺创立弘扬天台宗);慈恩宗祖庭——长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师及弟子窥基大师于长安大慈恩寺创立弘扬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识宗);华严宗祖庭——长安华严寺;三论宗祖庭——南京栖霞寺、西安户县草堂寺;密宗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15)、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16)、诸佛诸圣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一者,了其本无,得自性清净,得自性解脱,此为见不见本性;二者,净其妄染,双障双消,得离垢清净,得究竟解脱,此为证不证本性。因此,为道不离顿悟渐修,且性且相,且本且末,其既合佛乘,亦不违圆旨。因此,为道应时时有悟入,水无穷,山无尽;为道亦应步步有剥落,如剥珍珠,愈剥愈光,直至剥无所剥,了无所了,直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明。

(17)、就是说,你这个人在世界上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今天心中想着这件事情是好事。

(18)、这是《坛经》所传的修行法。所谓“无念”就是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所谓“无相为体”一切物象,皆是缘起自性空的。物象本无,故称为无相,无相之体是实相,故称为无相之体。无住:法无自性,无自性,故无所住著,随缘而起,故云无住。

(19)、如果愚者愿意向智者请教,智者愿意为愚者说法,那么愚者也能因此扫除迷惑,开启智慧,就与智者等无差别了。

(20)、宗通的自我证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内在功夫,读经也会是“心迷《法华》转”,而不是“心悟转《法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39句教师节贺语100字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