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1句农谚的谚语和解释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07 07:56:16 admin 阅读:59

导读农谚及解释 1、农谚解释词语 (1)、蛤蟆叫在谷雨前,坑坑洼洼少种田;蛤蟆叫在谷雨后,坑坑洼洼可攒豆。在当时,人们的经验里,蛤蟆在谷雨以前叫唤,预示着当年雨水要大要多,在...

农谚及解释

1、农谚解释词语

(1)、蛤蟆叫在谷雨前,坑坑洼洼少种田;蛤蟆叫在谷雨后,坑坑洼洼可攒豆。在当时,人们的经验里,蛤蟆在谷雨以前叫唤,预示着当年雨水要大要多,在坑坑洼洼里种大庄稼都有沥涝的可能,告诫人们要小心,以免遭灾。谷雨过后蛤蟆叫,预示当年风调雨顺,就是最怕沥涝的豆类作物都可以种在坑坑洼洼的地里。

(2)、这句农谚在江淮地区流传很广,意思也是比较简单的。说的是在三九天的时候本应该是很寒冷的,如果三九还不冷,那往往六九就会很冷。如果在六九还不冷,那在明春三四月份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这句农谚是老祖宗长期观察的结果,虽然都是经验之谈,但也算是参透了季节变化的规律,所以准确性是比较高。

(3)、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与东明路交叉口向东200米路南。

(4)、意思:作物播种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字:早!早播保全苗,越早越好,越早产量越高。

(5)、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农历八月初一下雨,来年春季会干旱无雨。这是多年的传统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6)、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白露种麦气温较高,麦苗会旺长,发育过快,过早消耗肥力,寒露种麦气温较低,不利于冬前发育,分蘖率偏低,只有秋分种麦气温适合于麦苗的发育分蘖,有利于来年的返青和生长。

(7)、谷雨,应该是天下文人最该庆祝的一天,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相传因他制字有功,感动了天帝,当时天下正遭灾荒,便命天兵天将打开天宫的粮仓,下了一场谷子雨,天下万民得救了。这便是谷雨的由来,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8)、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种地时,种子不足花钱能卖得到,如果地里出苗不全,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告诫人们,种地保苗是增产的基础。

(9)、这是一句相当经典的农谚,其准确率也是十分高的。在有的地方也说成是“重阳不下看十三不下一冬干“。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没有下雨,那就再等几天看看九月十三是不是下雨,如果也没有降雨,那这个冬季就是少雨水,很有可能出现大的旱情。

(10)、二月里寒食,头寒食种地;三月里寒食,过寒食种地。

(11)、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民谚曰: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明代深谙茶理的许次纾在所撰的《茶疏》中谈到了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12)、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释义:春天的天气象是孩子的脸,一天之内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13)、马匹在高负荷劳役之后,身体是一种气机外张的状态,骤然饮入过量的冷水和食物,容易壅遏气机,产生疾患。民间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比如一个旅人在炎热的荒漠里找到了一眼井,打上来一桶清凉甘冽的井水,正准备大喝一气,这是来了个老者,顺手往桶里扔了一把枯草,旅人很生气,但是老者其实是帮助旅人的,避免旅人喝的过急过多,从而损伤身体。

(14)、气象谚语种中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被窝缩狗;五九六九背阴消,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黄牛遍地走。一九二到了冬至,进入小寒,告诉人们,天冷了;三九四九的时候,小寒已过,进入大寒,滴水成冰,冷到极致,狗能钻被窝吗,值得印证;到五九六九的时候,春,迈着蹒跚的脚步走来,冰雪暗中消融;雨水到了,河开了。大雁闪着翅膀,报春来了;再过两个九的时候,蛰伏在地里,叫黄牛的甲虫跑出来了,预示着,要种地了。

(15)、这句农谚非常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寒露交节这天是晴天的年份,当年的冬天大多都是不冷的。

(16)、农谚既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现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

(17)、第二句是我听说的一句河南南阳地区的农谚,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小麦只有水和肥和合,两者配比合理,小麦才能长得好,才能丰收。光施肥,小麦容易被“烧死”,光浇水,小麦容易“黄叶儿”。人的饮食也是一样,干的(馍和米饭),稀的(粥汤水)也得一块和合配比合理,才能更好的充养身体,光吃干的,不喝稀的,光喝稀的不喝干的,都不调好

(18)、农谚还准不准了,不好说了,简单作为参考就可以了。不过,今年东北部分地区,低温寡照,雨水偏多,秋霜比往年早来十多天。这样的天气对低洼地块的玉米影响较大,产量降低,甚至出现绝产的情况。高岗地块的玉米还好一些,由于没有台风和病虫害的影响,产量要比往年好一些。

(19)、       乘坐186/S107/192路,东         明路明鸿路公交站下车,向         北至十字路口,再向东100         米路南。

(20)、从12月22日冬至当天进入数九天,而在12月30日期间就是“头九”最后一天,在此期间你的家乡下雨了还是下雪了呢?“头九飘雪花,九九穿单纱”、“头九一告雪,九九过六月”,如果在头九下雪,那在出九的时候,也就会比较的暖和,这样春季出现倒春寒的概率就比较低。而头九的时候如果比较寒冷,“进九冷,出九热”,那春季回暖会比较早。老祖宗所流传下来的这些农谚,都是长期经验的总结,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大家不妨参考一下吧!不过需要注意,农谚有地域限制哦!

2、农谚的谚语和解释

(1)、这句农谚主要是在广西地区流传,其字面的意思是在寒露当天如果下雨的话,那在冬季的雨水则比较少。反之如果在寒露当天是晴天,则在冬季的雨水比较多。其实,在寒露当天是否下雨,对未来天气有指示作用。比如在福建有着“寒露多雨,芒种少雨”、“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的农谚。

(2)、对于渔民而言,谷雨节流行祭海习俗。谷雨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过了谷雨,百鱼近岸。”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3)、小雪封地,封不住地;大雪封河封不住河。冬至未到,天未数怎能封住地和河呢。

(4)、既然寒露节气这么重要,古人留下了哪些谚语呢?分享几个给大家,作为参考了解!

(5)、谷雨有雨,“雨生百谷”,谷雨之雨,滋养万物之水。

(6)、公交线路:乘坐21/75/97/97大站快          车东风路中州大道公交站          下车,向西100米路南。

(7)、大寒,小寒,杀猪过年。这是过去,人们对年的期盼。也有的说,大寒小寒,打春过年的,实际上,过了年打春还是常有的。

(8)、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到了农历五月已是中夏,进入雨季,但是个别年头,就是不下雨,一切下雨的前兆,完全失灵,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上世纪的1968年,是我县历史上最旱的一年,全年只有一些无效降雨,打破“涝不死的昌黎,旱不死的乐亭。”的传统说法,

(9)、“寒露有雨,冬雨少;寒露无雨,冬雨多”,意思是说,寒露这天要是下雨了,那么当年的冬天冬雨也会少,雨少雪就会多,说明是个冷冬;如果,寒露这天是个晴天,不下雨,那么当年冬天的冬雨就会多,冬雨多说明冬天暖和,是个暖冬。

(10)、燕子低飞沙燕叫,蚂蚁搬家蛇过道。根据动物的特有本能,预测天气,将要下雨。

(11)、意思:冬天下雨,可以给麦子补充水分,春天天气湿润,就不要雨水,如果下雨,对麦子不利。

(12)、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期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因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了有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与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樱(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到没得看,粟倒一萝收萝半”的农谚,说明龙爪樱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13)、另外,以前我也多次说过,冬天如果不寒冷,冬小麦和大蒜等越冬作物就会在冬天出现旺长的情况,抗冻能力下降,寒潮来时就会发生冻害。所以,冬天寒冷,小麦不会发生旺长,并且,大雪覆盖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和有利于后期生长。老话“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4)、夏至五月半,麦子都是面。适逢农历五月中旬夏至,风雨调和,麦子长得籽粒饱满。

(15)、大雾不过当日是好天。过去没有科学仪器观测天气,全凭经验总结,像这样的经验总结,可靠性不大。

(16)、勤管不如懒施肥。这是给懒人的一个开脱。确实,有一些懒人,疏于管理,舍得施肥,获得丰收,如果加上勤劳,不是更好吗?

(17)、大腻一根棍,小腻如施粪。过去,棉花起了腻虫(即蚜虫)因无药除治,很无奈,致使越繁殖越多,长时间不退,腻的棉花叶子脱落,只剩主茎,成了一根棍。如果腻虫短时间退去,叶片显得黑绿厚实,所以说,小腻如施粪。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腻虫控制了棉花的速长。

(18)、这是在河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句农谚,其字面的意思是说在寒露当天如果是大晴天的话,那在第二年的春天雨水比较多。虽然古人也解释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是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确实基本上是这样。在河北地区还有类似的民谚:晴天寒露,冬雪少春雨多。意思是说在寒露当天是晴天,则在冬天的时候少雪,而第二年的春天降雨天气也比较多。

(19)、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霞不出门,意味着当天有雨;晚霞行千里,意味着是好天气。

(20)、春分有雨病人稀。 释义:到了春分蒸气那天如果下雨,则病人少。

3、农谚解释物侯知识

(1)、笔者也常听农村老人讲,盛夏中午正热的时候,不能冷水直接浇花。道理就是原书所注解的。我们看,植物在白天正热的时候,不能骤然浇上冷水。那么动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2)、者是袁剑平、柳家荣等老师。这本书整理的是河

(3)、农谚讲的道理,同医理亦有相通,今不揣浅薄,

(4)、这里初一是指农历九月初咱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在阳历上的时间比较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到3天。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就不固定了,有的时候在月初,有的时候在月中,还有的时候在下个月。因此,寒露节气在农历上有的年份是在农历八月里,有的时候在农历九月里。所以,古人把白露和农历九月初一的先后顺序来预判当年冬天的寒冷情况,为农耕做准备。

(5)、民间流传着“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和“芍药打头,牡丹修脚”的说法,还有“月季花落只去蒂,花朵随开无停滞”的谚语,形容这一节气百花盛开的人间春色。

(6)、戴胜降于桑:再五日,“戴胜降于桑”。“戴胜”头顶有长毛,又称鸡冠鸟,此时落于桑树,蚕将生之候。

(7)、有谚语说:“清明见芽,谷雨见茶”。清明时茶树只能长出幼嫩的小芽,此时采摘的茶叶叫“明前茶”,芽小产量低。谷雨时节,气候温暖湿润,小芽可迅速长成鲜叶,是采茶制茶的大好时机。此时采制的茶称“谷雨茶”,又名“二春茶”。一年之中所产茶叶以此时的最为滋味鲜浓,实惠耐泡。

(8)、秋甲子下雨,百物不成。立秋第一天,人们习惯的叫秋甲子,说这一天下雨,大庄稼成熟时的籽粒不饱满,依笔者看,就看连雨不连雨了,若连雨,影响大庄稼授粉,籽粒肯定不饱满,若不连雨,收成会好。

(9)、如果,我们小麦播种较晚,不能在越冬前形成壮苗,就要在浇越冬水的同时追一些尿素。这遍尿素不是给现在用的,温度低,尿素也起不到作用,而是给年后温度上来时用的。这样小麦起身返青快,形成壮苗,可以抵御“倒春寒”对小麦的影响。

(10)、当然,我们现在的防冻措施要比过去高明的多,我们可以通过浇越冬水以及喷施田小二植物防冻剂等来挺高小麦的抗冻能力。

(11)、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提到“寒”字的节气。在古书中记载:“寒露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在民间也有“露先白后寒”的说法,意思是说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到凉爽的过渡,寒露标志着由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12)、天上骆驼云,雹子要来临。对天气的突变,实际的观察,往往预测正确。

(13)、鸣鸠拂其羽:谷雨后五日,“鸣鸠拂其羽”。鸠即鹰所化,布谷鸟。明朝刘伯温有诗:“鸣鸠语芜声相应,又是人间一度春。”芜是杂草。可“春谷终期吹羽翼”,鸠鸣预示着春要结束,此时田野里到处回荡着它“家家种谷”的殷切呼唤。

(14)、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在一度饥寒交迫没有粮食供给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重耳的安全,他们不能外出,所以介子推就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了下来,为重耳充饥,最后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了晋国的皇上,介子推本该在这个时候接受封赏,只因这时的晋文公身旁有小人谗言,所以介子推就一气之下选择了和母亲一同隐居山中。最后晋文公在介子推的一个诗文中感觉到自己对介子推有些愧疚,所以就寻找介子推回到朝中,这时的介子推已经无心返回,这个时候晋文公做了一件错事,那就是用大火烧山引介子推出山,没曾想烧了三天三夜还是不见介子推,最后在一颗树下看到了介子推和其母亲的尸首,晋文公大悲,然后就设立了一个日子,在这一天就会捏一个兔子,代表着介子推,在捏一个“龙”的形状,代表着介子推的母亲,而这个日子就是“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

(15)、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对于前人的这种总结,笔者做过观察,这种现象存在,但是不绝对。

(16)、撇一看二眼观三。以前种的高粱品种是关东青,大蛇眼,其高粱秸秆有丈余,撇苗的目的是促使根须发达,抗倒伏,所以在用锄撇苗时,其技巧就是撇一看二眼观三了。

(17)、今年九月初一已经过去了,寒露节气还没到,很明显是九月初一在寒露之后了,按古人总结的农谚,今年是个冷冬,冷空气可能要来得早,大家要提前备好棉衣了。

(18)、种地不施粪,就是瞎胡混。用另外一则农谚做解:要长好庄稼,全靠肥当家。可见,种地不施粪,只能是胡混了。

(19)、干耪如施粪,湿耪如夹棍。所谓干耪,土壤水分少,耪上去的土疏松,对禾苗生长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而土壤潮湿耪地,烈日一晒,土质板结,制约了禾苗的生长,所以有以上的总结。

(20)、羊马年好种田,预备鸡猴那二年。按过去人们的经验,羊马年预示着风调雨顺,多种多收;鸡猴年预示是多灾之年,要以丰补欠。观瞻现在,是现代化农业,无论是羊马年还是鸡猴年同样增产增收,这种农谚,已成过往。

4、农谚大全及解释简单

(1)、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头九的时候天气就已经很寒冷了,那在出九的时候,也就是九九期间天气会比较的暖和。反之,如果在头九的时候天气比较的暖和,那在出九的时候天气比较寒冷,要提防有倒春寒的天气。简而言之就是暖冬容易出现倒春寒,这也是古人经验的总结,他们发现了天气有“暖一阵冷一阵”的波浪式变化的特点。类似的还有“九里热,春里寒;九里寒,春里暖”,说的是数九寒天比较暖和,即当年是暖冬在春天的时候会有倒春寒。而寒冬的话,春天的时候就比较暖和。

(2)、星星眨眼,大雨不远。暑天,因水蒸气流动,星星在天空中时隐时现,——即眨眼,预示着有大雨。

(3)、棉花籽,不知羞,哩哩啦啦出到秋。棉花籽,当土壤墒情不好的情况下,难出苗,当遇到雨水,墒情好时,随时出苗,正是以上所说,哩哩啦啦出到秋。

(4)、种丢年,不钟收年。就是说,某一种农作物在当年收成不好叫丢年,来年种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有的人,甚至会多钟。现在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人们已淡忘了这种说法。

(5)、豆打长秸,麦打短节。豆子秸子长,角结的就多,打的就多;麦子节短穗大,产量就高。

(6)、意思: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供水多,例如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如果来几场降雨,农作物会长的更好。

(7)、长点种,短施肥。这是一种陋习。为什么?种地时,有的人,总想占便宜,往道上种,甚至越道,所以垄沟有多长,种就点多长,而在施肥时,只施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地里,如果在道边出来的苗不被路人踩死,也就偏得了,如果没出苗,或出了苗被人踩死了,也就搭几粒种子,而施的肥仍旧在自家地里。

(8)、雨生百谷 夏将至,暮春回望,你可曾辜负春光?此时有茶当对雨,有诗云:“诗写梅花月, 茶煎谷雨春。”香茗一壶,去国怀乡,修齐治家。

(9)、麦子掉头,高粱没牛。告诉人们,拔麦子的季节,也是高粱玉米等大田作物趟三遍的时候——莫忘了管理。

(10)、春雨贵如油。春天少雨,而春天既是万物萌发的生长季节,又是春天播种的大好时节,当春雨洒向大地的时候,说春雨贵如油,半点儿也不夸张。

(11)、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咫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23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12)、夏至西风刮,麦子干场打,夏至东凤摇,麦子水里捞。夏至季节,刮西风干旱无雨,有利于小麦收割,打场晾晒;如果刮东凤雨水要多,不利于小麦的收割,打场,晾晒。

(13)、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

(14)、这是一句适用于湖南地区的经典农谚了,其意思是说在寒露当天没有下雨,也就是大晴天的话,那表示接下来一段时间天气都不太好。因为一般是在大晴天的时候,早上才会有霜。而百日无霜,则是说相当长一段时间以阴雨天气为主。类似的说法还有“寒露有雨,雨淋淋(湘)”。

(15)、春到三分暖。 释义:一到春天气温就开始回升转暖。

(16)、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释义: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17)、糜谷不上粪,枉把天爷恨。扩展资料饼肥麦子羊粪谷,大粪高粱长得粗。

(18)、那位在人民大会堂“卖土豆”的院士朱有勇,最近又刷屏了!

(19)、换茬如施粪,重茬地没劲。尽管前人们不懂得重复耕种导致某种元素缺乏,但是他明白连续重茬使庄稼减产。所以,在种地时,他们使用了倒茬和换茬。

(20)、新风口,抢先机!第八届柯木塱种业论坛等你来!

5、农谚解释物候知识

(1)、龙头引领!登海种业如何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2)、总的来说,这个农谚诞生于过去科学知识淡薄的时候,其实人和人结婚就是一种缘分,只要大家谈的来,脾气互相磨合的好,在生活中就会幸福美满,如果非要按照农村的属相来进行相生相克,相信这个农村婚姻市场就会比较混乱,总不能出门都看属相不看其它条件吧,你们认为呢?

(3)、单耳风,双耳雨。日头将落时,其一侧出现淡淡的日晕时,叫单耳,出现单耳,是风的预兆;如果两侧出现日晕,叫双耳,是雨的预兆。

(4)、宋代文征明《闲兴》诗云:“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 宋代苏轼《留题显圣寺》诗:“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古人的文化价值选择,对今人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启迪。

(5)、摘帽秋,戴帽秋。过去,如果立秋的时间是白天,就叫戴帽秋,原因是早晨了,早晨就意味着是白天了,人起来了,起来了就要戴帽子,而引申到当年的收成,尤其像大高粱这样的庄稼,籽粒要秕,秕的籽粒上要带着一层壳,就像人戴的帽子;相对而言,如果夜间立秋,人睡觉就要摘掉帽子,这就是摘帽秋了。摘帽秋的粮食没壳,籽粒饱满。人们往往用摘帽秋戴帽秋来预测当年的收成。

(6)、意思:三月是刚好冬去春来的时候,地里的庄稼都刚刚苏醒,急需水分以求生长,而三月份雨水又较少,所以贵如油;四月份的时候,庄稼开始生长,下点雨能松松土,便于锄草等。

(7)、注意:这就是《黄帝内经》:“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通俗化的说法!我读《西游记》里面说了一句:“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说的多好!我们村里面一个老人还说了一句:“宁教风吹呼歇点儿(指的是囟门),不教风吹汗毛眼儿三押说的都是类似的道理。“过堂风”为什么厉害,就是“贼风一条线”啊。

(8)、早哇阴,晚哇晴,半夜的哇鸽到不了天明。哇鸽,海鸥的一种,人们通过它各个时间的叫声,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9)、除此以外,在福建还有“寒露多雨水,春季无大水;寒露少雨水,春季多大水”的民谚。而在贵州则有“寒露落雨烂谷子”的说法,看来很多地区都是不希望在寒露当天降雨的,因为寒露有雨,后期的天气往往雨水比较多,不利于农民农事活动。

(10)、杏、李子,偏酸,若吃多,对身体不利,尤其是胃病和体弱者,更需注意,不熟的瓜果,吃太多,对身体也有损伤。这一点《黄帝内经》里面讲的也很好,《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注意先后顺序,把水果当饭吃,是不提倡的。

(11)、夏至五月初,麦子一把麸。该五月,指的是农历五月,适逢农历五月初夏至,麦子多受干热风袭击,当时缺乏灌溉措施,看着麦子干旱而死,麦粒很秕。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76句霸气内涵的头像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