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1句古代法学家名言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18 09:15:47 admin 阅读:59

导读古代法家名言 1、法家诗句 (1)、1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听信旁人的言语而亲近我的,必定还会因为听信别人的言语而责怪我。) (2)、(译文)人心里的欲望就好像深谷一样,很难用...

古代法家名言

1、法家诗句

(1)、1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听信旁人的言语而亲近我的,必定还会因为听信别人的言语而责怪我。)

(2)、(译文)人心里的欲望就好像深谷一样,很难用土来填满。

(3)、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君主的奖励与赞誉微薄,而出言有难以兑现,臣下就不会为其效力,君主的奖励与赞誉丰厚而且很少食言,臣下就会拼死效力)

(4)、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因为事先说的目标太低,这种危害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功绩,所以应该处罚。)

(5)、大意: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

(6)、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7)、(译文)太阳过了正午就会偏移,满月之后便会亏缺,任何事情一旦过盛就会走向衰败。

(8)、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9)、10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臣以为百。(君主的权势不可以借由臣下使用,君主失去一点权力,臣下就会得到很多的利益。)

(10)、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12)、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13)、1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14)、以⽬失镜就⽆法刮脸剃须为喻,说明⾝失道就不辨是⾮的道理,强调了⽴⾝⾏道的重要意义。

(15)、出自春秋·管仲《管子·内业》。有着怎样的内心,一定就会表现在脸上。如果想要掩饰,只是徒劳的。

(16)、大意:飞蓬能行千里的原因,是凭借了风的势力。

(17)、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德国)马克思

(18)、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19)、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

(20)、1安利者就之,危害着去之,此人之情也。(能够安逸或得利,人们就会接近;有危害和祸患,人们就会远离。这是人之常情。)

2、古代法学家名言

(1)、1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大事都是因秘密进行而成功,因言语的泄露而失败的)

(2)、1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逾至。(用肉来驱赶蚂蚁,蚂蚁反而会越聚越多;以鱼来驱赶苍蝇,苍蝇也会越来越多。)

(3)、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千丈之堤,以蝼蚁之⽳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5)、(译文)依靠别人,还不如依靠自己。我们常说“靠人不如靠己”,说的正是此意。

(6)、1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了解情况并不困难,处理这种情况才是困难的。)

(7)、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

(8)、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专制统治者都不容许老百姓聚在一块,像秦始皇,三人聚议,必杀无赦)。

(9)、1恃交援而远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治国者,可亡也。(依仗盟国的强大而怠慢邻国,依靠强大的靠山来欺侮其它国家的,有亡国的可能。)

(10)、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11)、译文:一个人是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选择的环境决定的。

(12)、(译文)眼睛失去了镜⼦,就⽆法修⾯剃须;⽴⾝失去了政治原则,就⽆法辨清是⾮曲直。

(13)、大意: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

(14)、1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进谏上言的臣下,不可不先了解君主的好恶然后进言。)

(15)、孟子和孔子有很大的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仁和义有什么区别呢?仁者爱人,仁是一种爱,义是什么呢,义是羞恶之心,羞是什么,就是自己感到羞愧;恶呢,就是憎恶别人,所以仁是肯定的,义是否定的,义是带有批判性的,所以在孟子这个地方,他有一股气,因为义既要批判自己,让自己感到羞愧,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我羞愧;另外,他还批判别人,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还批判,所以义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这个精神力量它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个东西在孟子那里就叫做浩然之气,所以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16)、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吹开皮上的毛来寻找细小的疤痕,不洗净器物上的污垢来查看微末的缺陷)

(17)、在志、学之后,就是才华显露,有才华才可以报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志、学、才三者是相互依存的,这一观念灌输于诸葛瞻的内心,而后者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

(18)、1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君主最大的祸患就是信人臣下,信任臣下就反为其所制约。)

(19)、(译文)小巷多出怪事,学识浅薄的人喜欢卖弄聪明。愚蠢的人所嘲笑的,正是智慧的人所悲哀的;

(20)、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商君书·农战》

3、法家 名言

(1)、1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异,号令数下者,可亡也。(喜欢凭借自己的聪明擅自更改法令,是海沧因私事而扰乱公务,法令朝三暮四屡次更改,国家有可能灭亡)

(2)、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3)、大意: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

(4)、(感悟)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不是一件好事。

(5)、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6)、   王寿恍然大悟,就把书全烧掉了,高兴得手舞足蹈。

(7)、(译文)⼀个⼈右⼿画圆形,左⼿⼜要画⽅形,那么⼀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8)、10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君主不以法治理,那么智者就会有违法的言论,贤者在私下也会有不轨的意图)

(9)、春秋·管仲《管子·治国》。治国:治理得好的国家。乱国:不太平的国家。这两句大意是:治理得好的国家常常是富裕的,而不太平的国家一定是贫穷的。国家大治,百姓安心生产,民富国亦富;国家动乱,田园荒芜,国库耗散,民穷国亦穷。这两句用于表示要使国家富裕,必须使国家稳定而有秩序。

(10)、   “书是因人的智慧而产生的,因此一个智者绝不抱着书本死读,你何苦背这么多书来走路?”

(11)、(译文)兔⼦死了,再也⽤不着猎狗,就把猎狗煮吃了;敌国灭亡了,再也⽤不着了,就把谋⾂害死。

(12)、(译文)不要吹开⽪上的⽑发去寻找其间的⼩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病。韩⾮⼦以两个通俗易懂的⽐喻,说明古代顾⼤体者不察寻细微,陷⼈以罪。

(13)、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14)、1夫曰∶“言语辩,听之說,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所谓“言语动听,令人高兴,却不合乎常理”的话,必定是不可信的话。)

(15)、10其事不当,下考其常。(如果君主处事不当,那么臣下也会将其作为成例来效法。)

(16)、文章来自网络转载,本平台重在分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祝福你,感谢你。如有侵权请联系主编删除!

(17)、《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2)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18)、1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臣下在琐碎之事中表现出的忠诚,会使国家真正受到损害。)(说明∶如果对领导同志关心得太无微不至了,请小心)

(19)、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宫室结果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20)、名孙文,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d创始人,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

4、古代法家名言名句大全

(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2)、那么在孟子那里呢,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了一股正气。我们通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其实孔和孟是不一样的。

(3)、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4)、(译文)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事的⽅式⽅法也要相应变化。

(5)、先秦各学派中,与管理行为关系较密切的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我们将以极简略的形式,从上述四家中析取最精华、最具现代价值的成分,希望能够对今天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越来越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作为管理者还是作为被管理者、合作者或是竞争对手,了解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肯定是有益的。这里有一个前提:我们的目的已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求胜”,而更重“双赢”。)

(6)、白话释义:执法的人,天下的程序,万世的楷模。

(7)、1有幸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有形体的事物,再大的也是从细微起来的;存在了很久的事务,必定是从细微开始聚集起来的。)

(8)、文化墙上还有包含长征精神、红船精神、抗战精神等16种精神文化的雕刻组画,其与主题书法内容形成呼应,使前来参观的居民包括公务员培训、干部培训的学员们在图文并茂的文化景观中,耳濡目染地受到教育。

(9)、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判。——诸葛亮

(10)、10上下易用,国故不治。(君主亲自处理繁杂事务,而臣下反而掌管大权,国家就是因为这点猜无法治理的。)

(11)、(译文)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他人的话才对我友好,那他也一定会因为他人的话来怪罪我。

(12)、大意: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成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13)、1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任用贤明,那么臣下就会凭借自己的才干来要挟君主;随意用人,那么行事就不会成功。)(说明∶防止有本事的大臣架空君主)

(14)、1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祸患是因奸邪之心而引发的,而奸邪之心是欲望引起的。)

(15)、1贵私行而贱公功者,可亡也。(推崇私行而轻视公功的,就有灭亡的可能)

(16)、(译文)爱护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爱护;尊敬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17)、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

(18)、1不塞隙穴而劳力于赭垩,暴雨疾风必坏。(不将房屋的裂缝塞住,却只想着将墙壁粉刷漂亮,一旦暴风骤雨来临,房屋一定会倒塌。)

(19)、(译文)宰相⼀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20)、他有了浩然之气后,他就有了势,有气他就有势,有势他就有力,所以孟子说话咄咄逼人,很不客气的,我们去读《孟子》这本书,你打开第一章《梁惠王上》,说什么呢,说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你那么大老远的跑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啊?孟子怎么说,“王,何必曰利?亦仁义而已。”大王,怎么开口闭口就讲好处啊,讲讲仁义嘛,一下子就给他顶回去,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为什么讲仁义,不要讲利害。

5、古代著名法家

(1)、1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狂妄自大而不思悔改,国内混乱而自我夸耀,不理解本国实力而轻视邻国并与之为敌的,有亡国的可能。)

(2)、大意:说的人很多,但都是一些啰里八嗦,浮夸吹嘘之词,起不到实际作用。

(3)、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明镜清净而无为,好与坏因此而明辨出来;秤杆端正而无所作为,轻与重会因此而称量出来。)

(4)、   这则故事说明了人们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这种想法只会给人的一生,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真正的聪明人是懂得克服和消除这种本能的,现实中只要我们遵守法则。

(5)、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

(6)、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7)、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8)、大意:普通的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则沉溺于旧闻之中。

(9)、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10)、大意: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有触犯刑罚的事发生,也不因此而减轻刑罚。从前做过好事,又在后来犯过错误,也不因此而破坏法令。

(11)、(译文)千丈长的⼤堤,因蝼蚁的洞⽽溃决;百尺⾼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苗⽽焚毁。

(12)、解释: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的行为漏洞。

(13)、墨子自己做,大家都知道墨子救宋的故事,说公输般也叫鲁班,因为鲁班的地位太高了,我们就不要用鲁班这个名字了,公输般为楚国造了一种攻城的器械,叫云梯,去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有说是从齐国,有说是从鲁国,赶到楚国的郢都去制止这场战争,墨子他为什么要管这个事,当然这场战争墨子是制止了。

(1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15)、1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君主言行浅薄,而将心意泄露无遗,行事不能周密慎重而失言泄露给臣下的,就会有亡国的祸患。)

(16)、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罗贯中 《三国演义》

(17)、1当涂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污而不知避奸也。(重臣的d羽不是愚蠢而没有远见的人,就是败坏而不避奸邪之事的人)

(18)、1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胡人自己售卖皮裘就难以卖出去,士人自己称誉辩说就不会被信任。)(说明∶自己夸耀自己是不明智的举动。)

(19)、   徐冯说:“任何事情都是人为的,而人的行为乃是应时而作,所以一个智者绝不以为世上有一成不变的事。”

(20)、《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1)、1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只贪图一些微小的利益,就会使整体的利益受到损害。)

(2)、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商君书·算地》

(3)、1狠刚而不和,愎谏而好胜,不顾社稷而轻为自信者,可亡也。(固执凶悍而不谦和,刚愎自用,不顾国家安危而我行我素,有可能会亡国)

(4)、1强以其所不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勉强君王去做他所做不到的事情,停止君王去做他所不能停止的事,这样一来,就会危及己身。)

(5)、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使臣下所任职务不相干涉,相互之间就不会发生诉讼;使一个人不兼任多个职务,就能令其充分发挥才干;使臣下建立功绩不同,就不会发生争执。)

(6)、1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一国的安危决定于君主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决定于国力的强弱)

(7)、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8)、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君也。(得到高官厚禄是因为建立功绩,受到诛杀惩治是因为触犯法令,臣下如果明白这一点,机会拼命效力,而并非认为自己只是忠君了。)

(9)、又称《韩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

(11)、《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12)、无功者受奖,则财溃而民望。(没有绩效的人受到奖励,那么就会导致财物匮乏而民众抱怨。)

(13)、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4)、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15)、学很好理解,就是要刻苦读书,勤求学问,摒除一切干扰,做到心如止水,精诚专一。再有,诸葛亮认为“学”要虚心向学,虚心求教,因而在求学过程中会有启发。

(16)、1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君臣上下以怒对怨,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危机。)

(17)、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18)、(译文)祸难的产生是由于心生邪念,而所以产生邪念是受了欲望的诱惑。

(19)、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20)、要使事物合于正义,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恰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2)、1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采取同样行动的人,不可不加以审查[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3)、解释: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4)、1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贲。(只要有利益,他们就会忘掉恐惧和憎恶,而都变得象孟贲一样。)

(5)、(译文)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这好比是负重远行而没有马牛,又好比想渡过大河却没有船只和划船的工具。

(6)、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战国末期)商鞅

(7)、道家。道家非常注重对管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出“道法自然”,即管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要顺应自然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在管理方式上,道家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责时,不应勉强作为,不可越权行事,而须因势利导,营造一个放权下属的宽松氛围。表面看来,管理者似乎什么也没有做、什么也不必做,但自己的组织却被整饬得井井有条。道家同时也创建了一整套管理艺术,如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之争、见微知著、欲取先予、以曲求全、藏而不露、知足常乐等。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西方管理学理论中的倡导的“自动化管理”、“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化管理”有着微妙的相通之处,同样致力于避免干预、提倡自由、鼓励下属发挥创造性与积极性。从道家的管理模式或管理风格中,可以看出对科学管理的崇尚、对个人创造能力的尊重及对管理绩效的追求。道家管理艺术中,如“见微知著”、“欲取先予”等,更是经常被企业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8)、10威不贰错,制不共门。(权威与法令不能由君臣双方共享)

(9)、1呐者言之疑,辩者言之信。(不善言辞的人所说的话就会令人生疑,而能言善辩的人所说的话就会令人觉得可信)

(10)、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摇动树木的人如果一一拨动树上的叶子,即使劳累也不能全部让叶子动起来;而左右摇晃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摇动起来。)(说明∶应以法律作为主杆)

(1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君书·更法》

(1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3)、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赏罚没有法度,国家虽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迟早会被其它国家所占有。)

(14)、(译文)不要遮盖别人的优点,也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这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所应该具备的。

(15)、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商君书·农战》

(16)、1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古时的君王因勤俭而得到天下,因奢靡而失去天下)

(17)、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现在想要用先王的法度来这里当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样的)

(18)、1贪盗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则身不全。(即使是再贪婪的盗贼也不会跳到深涧之中去捞取金子,因为到深涧中捞金子就很难保全自身。)

(19)、   王寿背着经书,在往周国京城的途中,遇见了隐士徐冯。

(20)、(译文)这句话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者的至诚忠告。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1)、1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不知实情而进言,是不明智的;深知情形而不进言,是不忠诚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2句回忆曾经岁月的句子简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