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8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底在说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20 08:28:38 admin 阅读:59

导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的什么故事 (1)、下一篇,讲萨宾娜和弗兰茨,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对。 (2)、   欢迎关注“炯炯时间”。文章原创,禁止转载。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解读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讲的什么故事

(1)、下一篇,讲萨宾娜和弗兰茨,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一对。

(2)、   欢迎关注“炯炯时间”。文章原创,禁止转载。

(3)、其次,看过昆德拉的所有小说,会发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其中较为乐观,观点也是较为生动的一本。昆德拉惯用的反讽手法在本书中几乎无迹,反而是对人物行为、思想以及情感一遍遍做着不厌其烦的解释——简直有些不像他了。这本书切入人性的角度是恋人之爱、友人之爱、家国之爱等正面情感,不应受到以道义为名的非议。

(4)、在我的译本还未出版之前,我和韩少功的对话就已经发表了。重译本一出版,的确很轰动,上百家媒体来找我,一定要我说我的译本和韩少功的译本哪一个更好。我都没有回答,最后写了一篇文章《文学翻译是文化的积累》,发表在《文汇报》上。我谈到了韩少功的贡献,也谈到了我的译本和他的译本的不同之处。把我们的两个译本对照着读,你们会发现很有意思。

(5)、(思考)你是否也时有叛逆之心,希望打破规则、找寻自由?在你看来,循规蹈矩、自由自在,孰轻孰重?

(6)、这句话出自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

(7)、关于这部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有一个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韩少功,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这部书的英文版,他的姐姐韩钢懂英文,之后他们姐弟两人开始合作翻译这部书,并最终出版。所以是韩少功首先发现了这位作家、这部书,并进行了翻译。

(8)、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9)、再回想到特丽莎,对她而言,保留隐私是她逃离母亲的阴影的唯一希望,在这一点上,她和萨宾娜对于轻重的定义,观点是相同的。有趣的是,两个人却分别是“重”和“轻”两个极端的典型代表。

(10)、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_,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_、_、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11)、萨宾娜和弗兰茨这一对情人,在很多价值观的认知上,都恰好相反。

(12)、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

(1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

(14)、看完之后,照例去翻了翻豆瓣,意料之中的,有质量的书评寥寥无几。即使是顶在最前面的长篇书评,也感觉浅尝辄止。这也正是我坚持写书评的原因。那些艰涩隐晦、复杂难懂的文学作品,是需要解读的。看完书不解读,就好比美食当前,看一看、闻一闻、舔一舔,就算享用过了,暴殄天物,莫过于此。《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大多数人都听过,(当小黄书)看过的也不少,但能记住内容的很少,正是因为缺少了咀嚼和消化美食的步骤。

(15)、托马斯对这种“重”,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一直在和内心的“非如此不可”对抗——

(16)、但是,在他遇见女招待特雷莎之后,他的原则被倾覆,他在他们彼此的纠缠折磨里享尽快乐,又在快乐里受尽分离与嫉妒的痛楚。

(17)、米兰·昆德拉在他另的另一本书——《小说的艺术》中曾经说过:

(18)、特蕾莎在激情的驱使下拍摄照片,哪怕被俄军抓获恐吓她要枪毙,放出来之后还照拍不误。她的社会交际不广,大多数的行为是出自内心直接的感情,有时候会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瑞士的女摄影师直接告诉她,她落伍了。对托马斯的爱是她最先考虑的事情,这种理想化的人物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

(19)、牧歌在已知的事物中间循环移动,它的单调是一种幸福。但牧歌的局限性是仅限于伊甸园或乡村这种小环境,一旦要将牧歌扩展到较大的环境,那牧歌就不复存在,只剩城市里每天挤公交上班排队吃午饭下班累得要死的可怕重复,或是一次次夫妻争吵与上司的责骂。 而永恒轮回也未必就是坏的事情,从作者的角度看,历史的一次次重演可以使我们正视历史,并客观评价它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不是加以美化或诋毁。通过永恒轮回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可能会学会认识人的脆弱性和人生真正的价值。

(20)、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底在说什么?

(1)、然而,生命之重便在我们最平凡的渴望中突兀而出,永恒轮回。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一发不可收。

(2)、第一个挑战,在于概念的模糊性。中式教育的模式,是对概念死记硬背,最好有字典式的明确注解。因此一旦当概念呈现朦胧的状态,或是有动态转换的可能性时,很多读者便会产生晕眩感。

(3)、本书所描述的背景是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当时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的风潮。书中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其内在意义是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会变得比羽毛还要轻,似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这样看来,人生也是一种媚俗。

(4)、那这本书真的是令人嗤之以鼻的吗?为什么它会成为昆德拉最负盛名之作?为什么还会被《纽约时报》高度评价为:“这是一本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5)、吻她们一个样,抚摸她们一个样,对待特丽莎以及她们的身体绝对无所区分。

(6)、萨比娜一生都在追求生命之轻,但她之所以继续追求生命的光明,是因为生命的重量。她童年和青春期的一系列事情对她产生了残酷的影响,所以她想摆脱这种命运,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生活的自由。这是昆德拉关于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最基本思考。那些背负重担的人离地球更近,而那些背叛一切的人将失去真实的生命,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负担。

(7)、对于特丽莎而言,“轻”和“重”没有那么复杂,她一直挣扎在“重”的状态中。

(8)、而萨比娜的轻要糟糕一些,在背叛完亲人、家庭、爱情与祖国后,她的周围一片虚空。也许她背叛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背叛本身也没有意义;但完全认识到这些,也就深陷于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本无意义”的论断,是最本质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幸萨比娜还不算坏,她还有她的艺术创造,身边还有私人的交际圈子。

(9)、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1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11)、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12)、托马斯对特蕾莎的态度是,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他从没有责备过特蕾莎,也没有和特蕾莎争吵过。在第七章第七节中,特蕾莎也终于明白自己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是自己的痛苦和软弱迫使托马斯就范,直至他不再强大。

(13)、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

(14)、它不再是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将读者引入到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对生活中具体事件的描述,来引导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15)、——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

(16)、   前几天,我受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之邀,去武汉参加一次文学交流活动。法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奖,即“龚古尔文学奖”。如果你们不了解这个文学奖,那我想你们一定了解法国作家杜拉斯写的一本书——《情人》,这本书就曾获过这个奖。今年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结果于11月7日公布,4部小说候选,最终有一1部书获奖。但今年,“龚古尔文学奖”同时在中国设立了一个由中国高校研究法国文学的教授、学者组成的评奖委员会,评选中国版的“龚古尔文学奖”。我对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贵文华先生说:“由‘龚古尔奖’中国评选委员会的12位中国评审委员,评选出中国版的‘龚古尔奖’,很有意义。”“龚古尔文学奖”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之外最重要的文学奖之和“普利策奖”、“布克奖”并驾齐驱,甚至更有影响力,这次竟然让中国人来评选选择。无论哪种文学,要有强盛的生命,一定要敞开自己。就像罗兰·巴特所说:“一部书完成了,作者死了。”谁赋予书生命呢?就是在座的各位,是我们读者赋予它生命。此次的“五洲文学奖”与“龚古尔文学奖”评选,我们中国人都参与了,这就拓展了一种新的空间,赋予作品一种新的内涵。就像法国著名的文论家布朗肖所言:“一部书只有在阅读与阐释中才能不断生成它的生命。”

(17)、萨比娜聪明得多,她明白两个人之间不存在相互理解的基础,纵使他们热切地相互倾诉,纵使她明白弗兰茨非常优秀。弗兰茨为可笑的历史、刺耳的音乐赋予各种崇高意义,而这些东西正是萨比娜所避之不及的;在性爱生活中,她觉得紧闭双眼的弗兰茨让人厌恶,像一个吮乳的婴儿。最重要的理由,萨比娜绝不愿为所谓的婚姻放弃背叛的欲望,于是她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身后是虔诚的信徒弗兰茨。两人间的关系体现了重和轻的对立,萨比娜轻得飘摇不定,而弗兰茨重得难以动摇,他们之间有相互关爱的情谊,但绝不是爱情。

(18)、剔除媚俗,“人和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人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

(19)、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写特蕾莎的噩梦,其中有目睹托马斯与萨比娜亲热的噩梦、猫挠皮肤的噩梦、游泳池受威胁的噩梦、躺在棺材里的噩梦……

(20)、不管你承不承认,女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由爱情来贯穿。爱情来了,生命便如花般绽放,鲜活可爱;爱情死了,生命之花便枯萎凋零,再也不能吐纳芬芳。可以说,一个女子,于灵肉的追求与守望,成就其一生,也毁灭其一生。也许你不尽同意,可是昆德拉笔下的女性全是这样的。

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知乎

(1)、   我们发现几个词在刚才的讲述中反复出现:政治,性,轻,重。我们可以想一想,政治是什么?性是什么?“生活”与“生命”是不同的两个词,中文中的区分很明确。但是英文、法文中这两个意思是由同一个词表达的,英文是life,法文是vie。我们都活着,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不尽相同。生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但一讲到生活,就是很具体的。同样,“存在”和“生存”这两个词意义也不一样。有一种“存在感”,是指有一种意义、价值,而“生存”往往给人一种很艰难的感觉,对吧?

(2)、对萨宾娜来说,隐私是每个人所必须妥善保管的私物,放弃自己隐私的人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而保守着隐私,才能生活在她所认为的真实之中。一旦她的爱被公开,爱就会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承受。这也正是她和弗兰茨最终分手的直接原因。

(3)、这句话出自捷克作者米兰昆德拉最出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作品经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以后正式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5)、再一次,昆德拉通过描写强弱的关系,向我们展示了概念的多重性和动态变换的特点。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急着下定论。用一颗开放的心,去感受文字,感受文学。

(6)、托马斯和特蕾莎都如此深爱卡列宁,他们有更多的理由,还有时间去深爱对方。

(7)、前两者是易于理解的,都出于对托马斯不忠行为的嫉妒,感到其他女人的威胁。作者详细着笔的是游泳池和棺材的两个梦境。

(8)、韩少功的译作出版于1987年,当时在中国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反响。直到1989年后,这部书一下子火了,但不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台湾。因为这部书里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与当时中国的现实具有某种相似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里写到了很多关于性的问题,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性爱”。实际上,不同地域的不同读者对这部书的接受角度是不同的,有政治的、人性的、哲学的,等等。比如法国、加拿大的很多学者就从这部书中看到了对生命形而上的思考。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说,这部书里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政治,不在于性,而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懂音乐的人觉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音乐性,它用了音乐结构,比如交响乐的结构。

(9)、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10)、《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故事以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共和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它围绕四个主要人物展开:托马斯、托马斯的情人特蕾莎、情人萨比娜和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在跌宕起伏、爱恨纠葛的情节中,我们讨论了精神和肉体,以及光明和重要性的永恒主张。这不仅是一部人们无法停止的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拍手的哲学。

(11)、爱情中的人们往往患有恐惧综合症——患得患失之间终有筋疲力尽之时。寻求他欢,便也成为“预先被谅解了的”。“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你和我又都在渴望真挚情感的获得。渴望温暖,渴望理解,渴望归宿。就像托马斯最后的人生选择——和特蕾莎结婚,选择回捷克,选择乡下生活。

(12)、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会把灵与肉、轻与重、高尚与低下等之间的对立极端化。而昆德拉的作品告诉我们,这些对立可以相互转化。女主人公特蕾莎的爱情观,她与医生托马斯之间的爱,从开始到结束,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变化?一开始,特蕾莎因为偶然爱上了托马斯,她是把爱看得很重的人,爱中绝对不可能有任何杂质。但是托马斯是非常轻浮的人,总是见异思迁。但是,最后,特蕾莎发生了变化,她再也不想坚守这份爱了,甚至差点上当跟秘密警察在一起。一开始,托马斯把爱与做爱看成两回事,他把爱与性区分得很清楚。最后的时候,他开始追求“爱”。因为这时,对他而言,爱成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我们为什么而生活?这个问题已经包含了形而上的东西。特蕾莎和托马斯,一个从爱走向了非爱,一个从非爱走向了爱,是同一个“背叛”的过程。我们再看看这部书里“伟大的进军”,到最后,这变成了一场玩笑。再看看小狗卡列宁的微笑,微笑赋予了它生命。于是,非常崇高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可笑的东西,而一种可怜的动物变成了一种可敬的存在。所有的东西在这部书中都在发生变化,简简单单,从一极到另一极。两极的对立变成了两极的转化。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无论是哪一极,如果你只是固守某一极,也就走向了极端,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所以昆德拉告诉我们,在生与死、轻与重的对立中,需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点。如果我们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对爱情的感悟、对各种生命问题的思索去读这部书,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读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与意义。

(13)、   前几天,我受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之邀,去武汉参加一次文学交流活动。法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奖,即“龚古尔文学奖”。如果你们不了解这个文学奖,那我想你们一定了解法国作家杜拉斯写的一本书——《情人》,这本书就曾获过这个奖。今年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结果于11月7日公布,4部小说候选,最终有一1部书获奖。但今年,“龚古尔文学奖”同时在中国设立了一个由中国高校研究法国文学的教授、学者组成的评奖委员会,评选中国版的“龚古尔文学奖”。我对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贵文华先生说:“由‘龚古尔奖’中国评选委员会的12位中国评审委员,评选出中国版的‘龚古尔奖’,很有意义。”“龚古尔文学奖”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之外最重要的文学奖之和“普利策奖”、“布克奖”并驾齐驱,甚至更有影响力,这次竟然让中国人来评选选择。无论哪种文学,要有强盛的生命,一定要敞开自己。就像罗兰·巴特所说:“一部书完成了,作者死了。”谁赋予书生命呢?就是在座的各位,是我们读者赋予它生命。此次的“五洲文学奖”与“龚古尔文学奖”评选,我们中国人都参与了,这就拓展了一种新的空间,赋予作品一种新的内涵。就像法国著名的文论家布朗肖所言:“一部书只有在阅读与阐释中才能不断生成它的生命。”

(14)、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责任、世俗、规矩等负担,总是感叹生命中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因此都想快快卸掉重担轻装前行。

(15)、在我看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对昆德拉的这种艺术创作理念的绝佳展示。

(16)、如果我们仅仅从对爱情小说的理解开始,无疑很难顺利读完这本书,因为它的叙述并不连贯。但是如果你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你受益匪浅。米兰·昆德拉的托马斯可以与西门庆相提并论。他生性放荡不羁。他有许多情人。对于感情,他有自己的理论。他坚信与女人做爱和与女人睡觉是两种不相关的感觉。他主张“精神”与“性”的分离,这不仅可以在他们需要身体需要时享受,也不需要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责任感和情感上的关心。即使在他爱上特蕾莎并结婚后,他也没有放弃他的理论。

(17)、第二个女人是萨比娜,她比托马斯还要“轻”。萨比娜也有许多情人,对她来说,每个情人都不过是过客,当然也包括托马斯。

(18)、特蕾莎登上山路,惊奇地发现一个人都没有。山顶是一望无际的草坪,点缀有枝繁叶茂的槭树、悬铃木,开着花的栗树;山下城市在温柔的喃喃低语,除了鸟儿的歌声,听不到一点喧闹。她看到三个惶恐不安的自愿受刑者,在三个宽容善良的持枪者的引领下温和地走向死亡,而枪手温柔地询问她是不是自愿死去。这一段关于死亡的描写太美了,以至于很多读者读完这段后心灵为之一颤。持枪者与特蕾莎的对话是颇值得玩味的,短暂的几句对话是我们理解作者用意的关键。

(19)、这样的爱在六七十年代的世界里无疑是一种超前的表达,萨宾娜是自由的化身,隐隐透露着一股中性的力量。她喜欢外祖父留给她的一顶黑色圆礼帽,喜欢和托马斯在一面大镜子前做爱,房间里各处都有颜料蹭上去的痕迹,她用极其鲜明残破的画作打破世界的媚俗,在一片自己隔开的世界里自由的呼吸。

(20)、而同时,托马斯的不确定性,又让他们彼此始终作为异己的状态存在着。像垂挂于树杈的蜘蛛,猎狩一样守候着爱的果实。尽管彼此相爱,信任的沟壑也依然难以逾越,并在内心深处宿命一样的存在。

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含义是什么

(1)、“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2)、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3)、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4)、编者按: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部书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你知道这部书书名的更换曾在国内文学圈引起不小的风波吗?生命之轻盈,轻在哪里?生命之沉重,重在哪里?在如今这个焦虑、“人间不值得”的时代,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生命的慰藉呢?且听许钧教授的答疑解惑。

(5)、轻是认识到生命无意义之后,对世俗生活采取的一种超然态度。这里说的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事实上轻的代表人物托马斯与萨比娜对精神生活很是重视,尤其托马斯,对自己的内心严苛而诚实。轻的态度使托马斯与两百个情人做爱,却知道自己不会对她们产生爱情,因为性爱不代表任何意义;轻的态度使托马斯漠视历史,既讨厌俄军也不欣赏反对派;轻的态度使萨比娜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一次次背叛,根本不在乎自己将去往何种境地。是的,不在乎,书的最后托马斯没了工作,没了朋友、情人,却和特蕾莎幸福如初,甚至胜过当初,真是温馨的生命之轻。

(6)、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

(7)、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比较复杂的书,书中内容也有很多含义:有社会内涵的揭示、还有人性的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8)、其实我第一遍读这本书时,对这本书所依托的价值输出感到震动,然后再被作者绮丽的梦境和美妙犀利的譬喻所折服,一直以为作者是一位女性,在我的理解中,只有女性作家的手笔才能这么细腻和丝丝入扣,才会专注于语言上的优美缠绵,将漂浮的幻想裹挟在笔下。但是仔细想,这本书其实是完全出自于一种男性的想象,无论三方怎样的来往,始终只有托马斯进行了一种身份的流动,托马斯为了特蕾莎而回到家乡,回归田园,其他两个女主公始终在一种缺乏想像和发展空间的叙事下活动。特蕾莎一直想要一种贴近生活的爱情,最后也在和托马斯的妥协下获得了满足,即使是曾经试图理解托马斯的关于爱情轻的观念,也在做出牺牲之前逃离了他。而托马斯确是经历了一场轻到重的转换,作者关于轻和重、灵与肉的探讨完全体验和寄托在他的故事情境中。

(9)、特蕾莎认识到了,她和卡列宁之间的爱比她和托马斯之间的爱更美好。这种互不要求、不存疑问、相互接受的爱,是本质的爱,简直如同牧歌一样。而通过卡列宁特蕾莎意识到,自己以前对托马斯的做法,似乎也有不当。托马斯老了,变得弱小,他们站在了相同的高度上,得以重新审视两人的爱情。

(10)、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等众多女人之间的纠缠。如果你只是把它当做一本情感性爱小说,那么我劝你还是趁早放下,因为渣男男主托马斯可能会让你颠覆三观。

(11)、相比特蕾莎在爱情中成为一个需要负责和保护的对象,因此向托马斯索取安全感、忠贞不渝的认真。萨宾娜将爱情至于一场游戏中,强大到可以随时由别人穿上裤子就跑,自己也能随时无声无息地搬家逃离。她是托马斯在这上面的同道中人,所以每次看向对方的眼神都是放着火、闪着电,不发一言却又暧昧至极。他们的交流是灵魂的探戈,却每次都终结在肉体的交合。构筑在不同层次上的两种方式,从未给相互重叠的机会,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打破了这种模式,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好不容易才契合的快乐将即刻瓦解。

(12)、    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13)、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14)、该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15)、在遇到特丽莎之前,托马斯对同情是完全免疫的。昆德拉在书中反复地强调,特丽莎是个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来的孩子。孩子的极弱形象,让托马斯不可抑制地产生了同情。他的生活,虽然还无法断绝和情妇们的关系,但由“轻”至“重”的趋势,就此确定。他的余生,一直在特丽莎的妒嫉,和伤心的梦呓中度过,他感受到了“重”的双面性,负担和愉悦,如影随形。

(16)、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看这本书一定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17)、“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确切地说,小说家的才智在于确定性的缺乏,他们萦绕于脑际的念头,就是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小说家应该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即谜和悖论。”

(18)、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19)、一些读者认为托马斯真的让特蕾莎去死,这种理解就显得偏颇了。

(20)、   人的一生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公共生活,一个是私人生活。政治是公共生活的典型,政治是无所不在的。而私人生活往往涉及到“隐私”,这就跟人的身体相关。所以这两个词,一个“政治”,一个“性”,把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提取出来。有趣的是,在一般的理解中,政治都是公开的、高尚的,但是,一说到“性”,你们会发现,它往往是引向内部的、难以启齿的。与高尚相对,“性”一般都被认为是低下的。我们不禁要问:政治与性就一定冲突吗?人难道一定要生活在这种对立中吗?所以,昆德拉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这两个对立的问题直接放到我们面前,而这恰恰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人生,这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

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值得读吗

(1)、托马斯毫无疑问会被作为“轻”的代表,他周旋于各式女人之中,他和女人之间不成文的性友谊合同,使他与爱情无涉,游离于责任和承诺的沉重之外。

(2)、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3)、在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相识和未来的岁月里,轻重矛盾贯穿始终。将生命的重量和意义分为绝对对立。相反,在米兰·昆德拉的笔墨中,轻重交织在一起。托马斯对冒险和探索的渴望曾经给他带来了陶醉的快乐,但由于特丽莎的出现,它崩溃了。最后,托马斯意识到那些给他带来轻松快乐的东西是他心中的一个沉重的东西。

(4)、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例如轻与重、灵与肉、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的观察、个人命运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

(5)、第三个挑战,在于对不同理念和价值观的包容性。读书是进入不同世界的方式,当其他世界和自己原本的世界不同时,很多读者内心会自然地产生抵触感。如何克制这种抵触感,用开放的视角,去感受不同世界对于自己原本狭隘价值观的冲击,才能享受到读书真正的乐趣所在。

(6)、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7)、   今年10月,我去了一次巴黎,去参加“国际法语国家组织”的一个文学奖的评审与文学交流活动。这个奖叫“五洲文学奖”。“国际法语国家组织”有56个成员国,28个观察员国,这个文学奖是他们设立的。此次去巴黎,我是应邀担任此次评奖委员会的委员。评奖委员会成员来自法国、加拿大、毛里求斯等国家,都是有名的作家和专家,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人文社科院院士、法兰西学院院士等。而我是唯一一位来自非法语国家的委员。但此次获奖的作品《河的女儿》是我力荐的作品。评奖过程很激烈,共有5轮投票,第五轮2选1的时候,我以为我推荐的这本书不能入选了,但在最后时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说:“我要彻底改变我的意见,把这一票投给我的朋友许钧先生推荐的那本书,即《河的女儿》。”最后6比《河的女儿》获奖,而前四轮勒克莱齐奥一直支持的《音乐之游戏》没有获奖。但最终,大家认为《音乐之游戏》也不错,给了它“特别奖”。问题是,勒克莱齐奥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改变了他的选择?前四轮投票,他都坚持把票投给《音乐之游戏》,到第5轮他为什么要改投我所选择的那本书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在投票前讲的那两段句话。第一段句话:“我认为一部书好与不好,要看它的生命是不是能持续很久。一部书的生命是靠阅读来成就的。这涉及到传播的地域,是只限于法语世界,还是说能够传播到法语世界之外的世界,比如英语世界、西班牙语世界、葡萄牙语世界,等等,尤其是,如果这部书能被汉语世界接受——要知道,讲汉语的人占了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这部书就会有更强大的生命。”第二段句话:“读者如何阅读与接受一部书,不同国家的读者是不一样的。东方读者,比如我,带有东方思维、审美、期待,如果一部书能让东方读者接受并且喜欢,那么在这样一种不同文化的交汇处就能拓展出更广阔的生命空间。在这两个层面,我认为《河的女儿》这部书可能会拥有更强大、更深刻的生命力。”

(8)、作者精心设计出这两个主人主人公进行一场肉体的贪恋与灵魂的忠诚的拔河,爱情中各取所需的轻还是互相束缚的重的探讨。灵与肉哪个更重要,轻与重那个是生命的答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5句描写花的古诗词句子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