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1句悟透人生的禅语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22 07:30:40 admin 阅读:59
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
1、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爱情
(1)、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楞严经》
(2)、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3)、11)不管我们信佛有多虔诚,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否则,我们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而没有地方落实了。
(4)、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5)、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
(6)、4)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那就是自在圆满。惟宽禅师说:“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曰不可思议。”
(7)、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9)、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10)、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11)、为了体验人生,应以道德严律人格;为了追求学问,应以智慧扩充心光。
(12)、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3)、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14)、这个世界如何反映给你,实际上取决于你的心有多宽广。
(15)、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16)、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17)、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18)、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19)、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0)、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盘寂静,是三是法印。——源自:《莲花面经》
2、悟透人生的禅语
(1)、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2)、为除三毒刺,专求利智犁。——源自:《华严经》
(3)、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5)、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6)、但是我不希望大家成为一个强压别人的佛教徒。
(7)、 据记载,得知弘一大师在临终前6天内集中关注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和乘愿再来度生之事上。现粗浅解读一下,有助于契入大师所写“见观经”和“悲欣交集”之心境。“助念时诵普贤行愿品赞,乃至所有十方世界中等文”,表示大师一生修持得力于《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而“末后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和“再唱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乃至普利一切诸含识”,表示《普贤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师亦复如是。与历代高僧大德一样为未来修行者作一示范,具体落实在最后称佛名号上。又以净土五经中《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如是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的“十念必生愿”表示决定往生,并且发愿重来度化,普利一切众生。所以大师晚年经常书写《华严经》中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经文广为结缘。话说至此,顺便提一下,以往佛教念诵文本的回向偈中古人均以“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作为回向念诵之文。弘一大师却把最后一句“不退菩萨为伴侣”改为现在所用的“普利一切诸含识”。“含识”二字是佛教用语,解释为含有心识,灵性之有生命众生。可见发心广大,度生之心切,也是大师所修证,大慈大悲的一种自然流露。
(8)、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9)、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10)、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11)、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2)、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13)、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4)、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15)、无量之网▶北京医院用意念3分钟治愈癌症!(本文有俩个很棒视频)(强烈推荐)
(16)、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释迦牟尼《心经》
(17)、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源自:《佛遗教经》
(18)、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19)、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0)、余五十年改过迁善之事,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3、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图片
(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千分不及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3)、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4)、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5)、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黔灵赤松禅师
(6)、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7)、6)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8)、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9)、控制自我胜过控制世界,对世俗享乐的自制胜过全世界的财富。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修行最根本的就是要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有喜悦心。
(12)、7)后期禅宗认为,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寻常、普通的生活中,处处充盈着禅机。故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13)、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愣严经》
(14)、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15)、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16)、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1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8)、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源自:《无字法门经》
(19)、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20)、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释迦牟尼佛说的经典语录大全
(1)、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3)、每个人皆具有行善的潜能,即使是最邪恶的人也可以经由努力,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而且,无论是多大的罪恶,皆不能以无止尽的痛苦来惩罚他。
(4)、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心经》
(5)、如果我们还想得到表扬,如果我们还被批评困扰,如果我们被忽略时感到孤独,如果名望让我们激动兴奋,那么我们有意识无意识地总是在寻找安慰或者安全感。
(6)、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7)、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8)、不要成为吃素恐怖分子。认为佛教徒就一定要吃素。如果你这样做会被泰国、斯里兰卡那边的人谴责。
(9)、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币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源自:《梵网经》
(10)、我们只需要把修持佛法这件事放进脑子里,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所谓的“自己”只是聚集在一起的、并且走来走去的一堆肉,而且随时会消散掉。
(11)、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