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1句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论语还是史记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2-29 09:23:43 admin 阅读:59
语录体散文集有哪些
1、语录体散文的诸子著作
(1)、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2)、陆游、杨万里等人虽不以四六名,但都善于四文集中有不少四六精品。如陆游的《祭雷池神文》:
(3)、朱熹的文论对南宋的古文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散文被置于理学的规范之下,文成为从属于道的表现工具。这妨碍了作家对艺术作深入的研究,幷导致了一些粗糙鄙俚的语录体散文的产生。另一方面,朱熹毕竟没有完全抹煞文学的价值,仍然为文学在理学思想的支配下保留了一席之地。朱熹卒后不久,他的学说既被南宋朝廷採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朱熹生前受到韩侂胄的打击,他的学派也被宣布为“伪学”而遭到禁止。但他去世后不到十年,就开始受到朝廷的追封。宋理宗宝庆叁年(1127),朝廷将朱熹编注的《四书集注》定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书,从此奠定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的地位。,歷元、明、清叁代有增无减。朱熹的文学观对宋以后的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4)、艾梅里翻译的刘基名篇《松风阁记》入选中国风景游记散文集《风之形——散文中的中国山水》(Les Formesduvent—paysagechinoiseenprose)中
(5)、《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6)、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7)、第五:读此书时,先要略知孔子之时代背景。《左传》、《国语》,实主要之参考书。
(8)、-----------------------------------------------------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经典: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孟中学语)
(11)、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2)、第一:先注意将后人窜乱之部分剔出,以别种眼光视之,免使朦混真相。
(13)、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14)、陆游(南宋):诗作最多(现存9300余首)的爱国诗人。
(15)、南宋理学家对文学发表了许多言论,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吕祖谦重视文学辞章。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世称东莱先生。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进士,仕至秘阁着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宋史》卷四叁四有传。着有《东莱集》。,专门写了《论作文法》来讨论古文技法。叶适的文论强调事功。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进士,歷任太常博士、吏部侍郎。《宋史》卷四叁四有传。着有《水心文集》29卷。,认为“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赠薛子长。》)然而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产生较大影响的则是朱熹的文论。
(16)、《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17)、《诗经》作者佚名,成书约在春秋时期。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18)、《国际汉学》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19)、28《雷雨》(曹禺):现代最杰出的悲剧。
(20)、《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2、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的是论语还是史记
(1)、虽然多用成语典故,但语气流畅,颇似其诗风。陆、杨的四六中渗入了各自的诗歌风格因素,所以较有个性。
(2)、缅惟艺祖之开基,实自高穹之眷命。歷年二百,人不知兵;传序九君,世无失德。虽举族有北辕之衅,而敷天同左袒之心。乃眷贤王,越居近服。已徇羣臣之请,俾膺神器之归。由康邸之旧藩,嗣我朝之大统。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共定安危之至计徐梦莘《叁朝北盟会编》卷九叁靖康二年四月十一日记事录此文作《太母下手詔》,并引《回天录》曰:“吕公好问建言:‘今日布告復辟之书,须是明白,使人易晓,不必须词臣。’乃命太常少卿汪藻行词。”可见汪藻的四六文明白易晓为当时人所公认。。
(3)、刊号:ISSN2095-9257(国际标准刊号)
(4)、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北朝•刘勰)
(5)、《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6)、冯德英的“三花”三部曲:《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
(7)、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8)、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篆体书写,并未在秦代的焚书中烧毁),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亡佚了。
(9)、明朝中期的全才儒者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9)传世影响深远,国内学者通常更重视其哲学和思想成就,而马古礼对其文学成就也有所研究。据其统计,王阳明诗作不多,文章有577篇,其中半数是公文,三分之一是关于时事的议论或书信,还有其他各种文体和少数骚体文赋。马古礼尤其关注到他的文章中书信数量较多,体现了时代特色。除了博学和道学之气外,马古礼认为王阳明的文章也颇有独创性,那就是虽然用词平易,但是往往通过词语巧妙搭配的句式达到生动的效果。在马古礼看来,明代行文的特点是多使用长句,偏离古文的精练;而王阳明则化缺点为优势,善于使用虚词和赘词,利用长句制造出起承转合的感觉,达到更好的叙述效果。“因此,王守仁最终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道路,把句式结构的散延转化为优势,使句式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另外,马古礼认为王阳明具备非同一般的观察力,擅长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捕捉具有意义的细节,用以阐述和佐证他所要表达的抽象道理。这也是许多明朝文人的特点,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他们更多地关注和表达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王守仁的《尊经阁记》和《瘗旅文》曾经被马古礼翻译到法国。
(10)、四六这种文体经过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不同于唐代駢文的特点。南宋的四六作家正是在欧、苏的影响下进行写作的,所以在运散入駢、多用长句等方面都继承了欧、苏的传统,使四六成为灵活多姿、便于议论的应用文体。
(11)、我们看到孔门弟子一个人一个样儿,而孔子对待他们也各各不同,我们对孔子也增多几分认识。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爱音乐,也喜欢唱歌,听人家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大概是要学唱吧!他如果哪天吊丧伤心哭了,就不唱歌了。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
(12)、“语文趣谈”第二十三期:高中生如何阅读《尚书》
(13)、南宋中期以后的四六作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丽妥帖,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廷忠等。李刘是宋代最用力于四六的文人。李刘(生卒年不详),字公甫,号梅亭,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宋寧宗嘉定初进士,仕至中书舍人。着有《梅亭先生四六标準》。。他的四六作品多达1100多篇,名作也多,在当时享有盛名,如《贺丞相明堂庆寿幷册皇后礼成平淮寇奏捷启》中的一节:“南方之强歟,北方之强歟,风移俗易;东夷之人也,西夷之人也,气夺胆寒。风声鹤唳,不但平淮;雪夜鹅鸣,更观擒蔡。信君子不战,战必胜;知人臣无将,将则诛。”此启是祝贺平定叛将李全的,典故成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对仗工巧而又稳妥,风格也比较典重浑成。然而李刘的多数作品却未能达到如此境界,过分追求工巧妥贴造成了纤弱靡丽的缺点,自北宋至南宋初期四六的浑厚之气、奔放之风渐趋泯灭。如其《上任中书》的“玉堂草罢,又吟红药之翻;金匱餘,还对紫薇之伴”;“幽桂遗榛菅,底敢累犯严之口;江梅托桃李,但欲熏自洁之香”等句,刻意求工,雕琢过甚,气格不高。李廷忠等人的四六也有类似的缺点,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宋亡,使南宋后期的四六在总体上呈轻靡卑弱之势。
(14)、《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15)、也许由于资料所限,马古礼对于“明初第一才子”——高启只字未提,在靖难之变中因拒绝为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而惨遭杀害的一代名儒方孝孺引起了他的关注。早年,他翻译过方孝孺的《深虑论》,在其身上看到“经学和道德教化并不只停留在学识层面,而且根植于心”。他发现方孝孺的作品中诗作数量相对较少,而文章较多,多为谈议古今的史论与政论,而且“题材与风格如此文如其人的实为罕见”。他指出方孝孺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文人,“忠义思想对其熏陶之深,以至他的作品风格也与为人风格完全一致:尽管言辞质朴,却庄重而深刻,虽不刻意追求韵律,却善于在长句中运用对仗以增强说辩的效果。这种雍容大度的风格颇有古代文士之范”。马古礼认为方孝孺的文章有庄重之气,缺乏诗意的抒情,不过“方孝孺身上自有一种正义之气,因此当他论述到仁义气节之时总是可以情怀悲慨令人动容”。在任何体裁中,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在主题与风格上都保持一致,那就是“道德思想的阐发,而且说理缜密周详,言辞通达晓畅,正是古文改革所希望达到的文风”。在马古礼看来,方孝孺应该是代表文以载道的典型中国文人,不过,他的文章中并没有虚伪的道学家面孔,而是道文并重。
(16)、胡銓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作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当时秦檜为相,专主和议,副相孙近附和秦檜,王伦则数次出使金国求和。时为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銓对南宋小朝廷的屈膝求和怒不可遏,奋不顾身地上书痛斥秦檜等人的卖国行径:
(17)、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18)、读《论语》,我个人认为较简易且善良之方法如下:
(19)、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20)、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3、语录体的著作有哪些
(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突出表现法家、纵横家思想。
(2)、《论语》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3)、陈亮自负有济世之才,多次伏闕上书,勇于言事。他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力主恢復中原,告诫孝宗不可苟安而痛失良机。文中还痛斥那些空谈性命的道学家:“始悟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见解深刻,笔锋犀利,一针见血。
(4)、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春秋末·晏婴)。
(5)、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6)、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
(7)、第一部综合农学专著:《农政全书》(明·徐光启)。
(8)、右所学者,为书本上智识方面之研究法。其实我读《论语》之主要目的,还不在此。《论语》之最大价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决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既已如此,则不必贪多务广,果能切实受持一两语,便可以终身受用。至某一两语最合我受用,则全在各人之自行领会,非别人所能参预。别人参预,则已非自得矣。要之,学者苟能将《论语》反覆熟读若干次,则必能睪然有见于孔子之全人格,以作自己祈向之准鹄;而其间亦必有若干语句,恰与自己个性相针对,读之别有会心,可以作终身受持之用也。《论语》文并不繁,熟读并不费力,吾深望青年勿蔑弃此家宝也。
(9)、《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10)、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11)、《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和《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成语故事:明察秋毫、揠苗助长、缘木求鱼、出类拔萃、一曝十寒、心悦诚服等。
(12)、笔记这种文体虽然在隋唐时已经产生,北宋欧阳修、苏轼已着有笔记专集,但笔记的广泛流行则是在南宋。南宋留下的笔记集有近百种,其中的小品文成就尤高,堪称晚明小品的先驱。南宋文学性较强的笔记集尚有赵彦衞《云麓漫钞》15卷、费衮《梁溪漫志》10卷、韩淲《涧泉日记》3卷、张端义《贵耳集》3卷、周密《齐东野语》20卷等,参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一。
(13)、《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14)、27《聊斋志异》(清·蒲松龄):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15)、理学家的文论 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 朱熹、真德秀等人的散文
(16)、应当说,相对于之前中国留法学人徐仲年所著《中国文学通选》中明清散文的缺失,马古礼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散文研究具有突破性贡献。就明朝散文而言,他的论述能够呈现出主要发展脉络,对于从明初到明晚期的文学流变和主要代表人物有准确的把握,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停留在轮廓性的描述,难免遗漏,考察有失全面。比如,晚明的竟陵派未被提及,或许是因为清朝桐城派对其的批评延宕至民国初期,因而导致马古礼未能有机会接触和阅读这一派别作家的文集。他对公安派的先声李贽(1527—1602)也未有只言片语,至于明末公安、竟陵的派外别传张岱(1597—1679)之作更是没有进入马古礼的视野,这或是因为他有意将之纳于更宽泛的风格流派而未作细分,或是因为资料有限而未有认识。而班文干选译的李贽的三篇杂文《赞刘谐》《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和《童心说》充分反映了“童心说”代表人物李贽反对道统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主张。
(17)、 庄子:提倡天人合清静无为,《庄子》(南华真经),擅讲寓言故事,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庄周梦蝶、庖丁解牛都出自《庄子》
(18)、南宋理学家能文的现象一方面体现了理学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日益加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理学家对文学的容纳和重视。理学家和文学家在北宋时往往是势不两立的,但他们在南宋却有相互融合的趋势,有的甚至成了一身而二任的人物。这种情形对宋以后的散文有深远的影响。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
(20)、《汉书》。《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4、语录体散文作品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由于《论语》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历来研习者代不乏人,甚至趋之若鹜,关于《论语》的集解、集注、正义、别裁、疏证等著作数不胜数,可谓汗牛充栋、浩瀚如海,逐渐成为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4)、是一种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5)、战国中期:《孟子》 《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6)、“语文趣谈”第二十四期:初学者如何读《史记》
(7)、赵德发的“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
(8)、饶德操诗为近时僧中之冠。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醉时往往登屋危坐,浩歌慟哭,达旦乃下。又尝醉赴汴水,适遇客舟救之获免。(《老学庵笔记》卷二)
(9)、《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10)、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孔子与弟子以及那时的公卿大夫们常常“交相对问”,相关典籍记载了许多“孔子应答”、“弟子相与言”以及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的生动场景。《论语》的材料多来源于弟子的记录,用西汉时期孔安国的话说,就是具有“正实而切事”的特征。
(11)、为帮助大家记忆和掌握知识点,主屏整理上课笔记,副屏梳理相关题目,积少成多,帮大家拿下文化素养18分。
(12)、《劝学》篇名言警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3)、第一部教育史专著:《学记》(战国晚期)。
(14)、《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时,《论语》有今文《齐论语》《鲁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本子。西汉末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综合《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为《张侯论》。今本《论语》基本上就是《张侯论》。何晏《论语集解》是现存《论语》的最早注本。此外,朱熹《论语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也很著名。
(15)、南宋的政论文使散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得到了狠大的提高,其气势之雄伟和逻辑之严密比北宋散文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16)、第六:此书文义并不艰深,专读白文自行演绎其义最妙。遇有不解时,乃翻阅次条所举各注。
(17)、汉末建安时期,一批文人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人们称为“建安风骨”。
(18)、在唐宋派之后,马古礼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晚明的公安派上。需要指出的是,他在研究明代散文的表述中一直不曾使用这些流派的名称标签,但是对某一群体作家所体现的文学主张和风格是有清晰认识的。所谓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和袁中道(1570—1626)兄弟三人,其中“袁宏道为主将,其禀赋与成就远在其他兄弟二人之上”。“这位不拘格套的多产作家以反对过分复古蹈袭的面貌出现”,马古礼认为内容和形式上千篇一律的复古派必然不能延续下去,袁宏道等一类主张“独抒性灵”的作家的出现是文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袁宏道的作品中,很难发现摹拟因袭,他似乎喜欢自然流露天性,任情自适(……)这种不落窠臼的主张使得他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文字也不乏诗意流露。”马古礼从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和袁宏道本人所受禅佛思想的影响来解释他以性情抒发来逃避痛苦的社会现实。在文字特点上,“袁宏道常用长句,灵动俊快,活脱鲜隽,偶尔也有爱奇尚异和幽曲僻涩之处”。此外,与大多数国内学者只强调公安派反道学色彩不同,马古礼从一个外国学者的旁观立场发现袁宏道的性灵文章有其相对性,“归根结底,他也是时代的产物”,“同样喜欢论儒义理”,终难逃脱传统道学的藩篱,“因此这种反驳是表浅的,而且是注定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到明朝末年再次回归正宗古文,最终确立了“尊经复古”的思想。马古礼言之不详,一笔带过,大概指涉的是以张溥、张采为代表的复社,并顺便提及他早年译过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此外,马古礼还译有许獬(生卒不详,约1616年前后在世)的《古砚说》。
(19)、措辞尖锐,气势凌厉,锋芒不但直指奸相秦檜,而且指向宋高宗。这是爱国军民声讨投降派的正义檄文。胡銓的上书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秦檜等人惊恐万状,爱国之士则将它刻印流传,金人也为之丧胆据《续资治通鉴》卷一二一和《宋史•胡銓传》,胡銓上书事在十一月二十四日,四天后秦檜在宋高宗支持下把胡銓发配往昭州编管。宜兴进士吴师古把胡銓的封事刻印散发,也被流放袁州。金人闻知此事,以千金求其书。。
(20)、《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5、语录体散文和对话体散文
(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2)、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3)、 孔子:“仁”“礼”,推行“德治”;主张“有教无类”
(4)、(官宣)《语文趣谈》栏目今日上线,还不速速围观
(5)、26《红楼梦》(清·曹雪芹):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6)、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7)、《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8)、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
(9)、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10)、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1)、《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12)、直白地说,且行且思,且行且悟就是指在成长的路途中,一边走一边成长,一边走一边长大,感悟在增加,收获也在增加,越来越成熟。
(13)、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14)、第一部农业生产技术专著:《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15)、与北宋散文相比,南宋散文的成就稍为逊色,没有产生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那样的散文大家。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文体中,南宋作家对前人有所发展和超越,南宋散文的总体成就仍不可忽视。关於南宋散文的发展过程及总体成就,参看王琦珍《南宋散文评论中的几个问题》,《文学遗產》1988年第4期。
(16)、参考答案:《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17)、《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8)、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0《呐喊》(鲁迅):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体现新文学实绩的小说集。
(20)、夫叁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天朝,相率而拜犬豕,曾童稚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檜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叁人头,竿之槁街。然后羈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叁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寧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1)、编辑部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100089)
(2)、《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词组,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3)、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4)、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5)、儒家经典之又称《书》或《书经》。“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6)、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提倡古文运动,以“文以载道”为口号,以注重内容的古文反对注重形式的骈文。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记忆口诀:韩柳来了,三苏修石拱桥)
(7)、张禹为汉成帝的师傅,地位尊贵,因而他的本子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采用《张侯论》,后世的《论语》皆沿用此本。《齐论语》、《古论语》则近于失传,仅有后世学者辑佚文献传世。
(8)、梁斌的“红旗谱”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9)、“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孔子一声声称赞“贤哉回也”,可是和他讲话,他从不违拗(“不违如愚”)。他的行为,不但表明他对夫子的教诲全都领悟,而且深有修养。孔子不由得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因为他没有反应。孔子只叹恨“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称赞,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子路无宿诺”等。子路听到夫子的称赞就喜形于色,于是立即讨得一顿训斥……
(10)、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三国·曹丕)。
(11)、《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12)、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战国策》。
(13)、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14)、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15)、25《水浒传》(明·施耐庵):最早描写农民起义的白话小说。
(16)、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17)、形式上,不取“教材式”的安排,力求更活泼,更新奇;内容上,尽量少取“正经文学”,或是取用“正经文学”,而少取“正义”的解释,发散学生的思维,展示给学生世界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18)、是产生在2500余年以前,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19)、在马古礼对中国明代散文的考察中,有些内容可能会因资料有限或个人审美趣味而未予以充分篇幅进行阐述,例如明初散文中以歌功颂德为主题、以雍容典雅为风格的“台阁体”没有得到具体阐述,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文学也未有提及。然而,马古礼笼统地指出了明初文坛的一些流俗:摹拟变成了因袭,文辞畅达,但是文出一辙,关乎教化,缺乏个人特色和新意。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一阶段的中国散文发展状况与法国18世纪之交的古典主义文学创作颇有几分类似。从另一方面来看,马古礼也观察到一些中国学者没有关注的细节,例如,他注意到明朝散文中书信体的流行,而且从跨文化角度将之与书信体同样流行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法国文学进行类比。
(20)、南宋自始至终受到北方强敌的威胁,抗敌御侮是当时最重要的政事,所以南宋的政论文多以吁请抗敌、谋划復国大计为主要内容。这些文章的政治功利目的十分明确,大都秉笔直书,义正词严。它们不狠注重文学技巧,然而气势磅礴,言辞恳切,在欧、苏、曾、王之外开闢了古文的新境界。
(1)、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2)、《语文趣谈》栏目设立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同类型素材的“趣味化重组”,启发学生“清理知识的仓库”,广泛联想,实现知识的迁移。该栏目将会把古今中外的素材广泛联系,再给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对这些材料再次“重组”,得出自己的答案。
(3)、《论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的大多数内容,在当今社会都是有着积极而上进的意义,消极的一面也有。如何取舍,那就是辨证地对待,批判性地继承,创造性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5)、19《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古代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
(6)、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7)、 CN10-1272/K(国内统一刊号)
(8)、马古礼准确地观察到由元至明的文风演变:一是自南宋至明初理学之气的盛行,二是明初文人着意于传统的恢复。马古礼认为刘基的作品虽然亦有时代的痕迹,但是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不受流弊影响。他虽然并未完全脱离宋元理学的轨辙,但这并没有遮掩其个性的光华,那就是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展现出来的洗练明畅与瑰丽雅致并重的风格。一般的文人在模仿中难免因袭前人,而刘基虽然也师法古人,但是终能摆脱昔人窠臼,别出新意。因此,马古礼提到,元代文人虞集(1272—1348)或欧阳玄(1274—1358)固然不乏才华,却师仿有余而创新不足,与他们相比,刘基的作品体现了更多的个性色彩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9)、参考答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10)、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1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