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2句有关巴金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01 10:37:52 admin 阅读:59
有关巴金的资料
1、有关巴金的资料简介20字
(1)、在八十年代,巴金的影响可能不仅仅对于当时的文化人,对当时的读者影响也是非常深的。八十年代的读者都是非常喜欢文学和喜欢读书的。前面谈到,一九八六年,我们《北京晚报》副刊举办“难忘一事”征文,其中,当年的红卫兵、红小兵们的忏悔是一个基调。
(2)、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4)
(3)、巴金的域外小说作为“新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是我们在对巴金早期小说进行研究时应予以重视的重要方面。巴金域外小说中的情感书写兼具细腻柔和与紧张激烈的质素,往往在看似舒缓平和的小说叙述节奏中将情感高潮进行凸显,并在情感书写的背后对人类面临的永恒困境及问题进行揭示,这既是巴金域外小说在跨越种族文化进行创作方面的独特展现,也是五四精神渗入其小说创作的一抹异彩。
(4)、1929年在《小说月刊》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5)、巴金反复强调说真话,有多种含义。不要像过去一样人云亦云,过去他就是没有自己个人的思考,上面让他说什么就说什么。应该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对他的说真话,九十年代初曾有人批评,说“真话不等于真理”。不错,真话真的不等于真理,但是真理一定是在真话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来。还有一些更年轻的人就认为,讲真话水平太低了,完全是一个小学生的水平。我就不知道怎么会得出这一个结论。其实,说真话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6)、上海群众大游行(《少年文艺》1965年第三期)
(7)、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8)、我国有很多经典名著,但还没有根据经典改编音乐剧的先例。音乐剧《家》不仅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民族音乐剧原创,也创下了国内戏剧舞台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音乐剧,将巴金先生的名著改编成音乐剧的先例。在这部剧里,我们努力追求剧目题材的民族化、改编创作的民族化、表现手段的民族化。
(9)、5: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10)、《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11)、智识丨不懂爵士乐,电影《爱乐之城》你可能白看了
(12)、▶“90岁”上海音乐厅华丽回归,还记得一年半前许下的那个约定吗?
(13)、可是,即使在这样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在这场持续了半年多的大批判中,仍然有许多人顽强地发出支持巴金的声音。其中有一个参与这场批判的杂志《文学知识》,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曾发表过一个“来稿综述”,称:对巴金作品,“全部肯定这两个‘三部曲’(指《激流三部曲》《爱情的三部曲》),有七十四篇,否定较多的有四篇,基本肯定又有所批判的有三十五篇”。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一次准民意测验的话,还有那么多的青年读者不避政治风险,公开站出来为巴金作品辩护,恰恰说明了这场批判的惨败。一九五九年四月,这家杂志又公布了所收到的有关稿件竟多达近千件。可见人们是怎样关注着巴金和他的作品的命运。许多外国通讯社、学者、作家也有公开撰文报道、评论此事,反映了他们对巴金的重视。
(14)、昨天,图文传《巴金的世界》在上海之巅首发,吸引了众多热爱巴老的学者、读者、出版人参加。“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的话题,引发了共鸣。
(15)、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16)、而在这方面,巴金朴素而真诚的文字自有其价值。
(17)、未来,上海之巅读书会还将推出聚焦创作者的“写书”系列和聚焦幕后策划编辑等的“做书”系列,为好书和读者架起桥梁。
(18)、巴金从小就对死很敏感。一次次生命的毁灭,改变着他对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
(19)、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
(20)、正如巴金先生所说:“在我的胸膛里跳动的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孤寂的心,而是许多朋友的暖热的心。”
2、有关巴金的资料了解他的生平
(1)、巴金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彻底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2)、爱是根底,一切关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都由此展开。
(3)、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4)、时间总是不断地过滤情感,包括爱和恨,包括留恋与厌烦。中年后的巴金,老年后的巴金,谈到家,想到童年的大门,自然会是一种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感受。
(5)、(30) 刘麟:《巴金的最后一件工作》,《文学的怀旧》第134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年9月版。
(6)、11: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一生走过多少路,一生推开多少门。一扇门,可能是一段岁月的缩影;一扇门,可能改变过他的命运;一扇门,可能留给他或者幸福或者痛苦的回忆。
(8)、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9)、(10) 巴金1980年11月1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5页。
(10)、我编过一本《赵丹自述》。赵丹没有回忆录,只有在一九七八年之后给上海电影学院做过讲座,谈他导演的结果,没有什么自传。但是他在“文革”期间,关在监狱里写的一系列的交代,有这么厚一摞。后来黄宗英交给我,我就帮她整理了一个《赵丹自述》,这是赵丹在一个非常规状态下写的“交代”性质的回忆录。写三十年代上海怎么拍电影,怎么演戏,四十年代在重庆,后来在新疆,然后怎么在新疆被人抓到监狱里的,最后怎么回到重庆,然后在五十年代拍《李时珍》《林则徐》等影片的过程。他在监狱里的交代,语言完全是自己骂自己的话,这是赵丹特殊的自述,也是“文革”的特殊文献记录。
(11)、一次次对死亡的描写,成了巴金作品中的精彩篇章,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
(12)、八十年代,“文革”的阴影仍然让巴金忧虑和恐惧,噩梦也因此而不断纠缠着他。一年春节期间,电视上重新播出样板戏,让他心里恐惧。当天晚上,他就梦见和熟人们又关进了牛棚交代自己的罪行……
(13)、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14)、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的创作公式,开启了革命与恋爱在文学中复杂角力的先河。将爱情纳入到革命背景下的创作倾向,普遍存在于左翼内外。巴金在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一系列有关革命与恋爱的小说。然而对革命和恋爱的表现,巴金又显示出不同于左翼作家的理解。在共性与差异之中,巴金这一时期的革命与恋爱题材小说展示出他对革命、爱情独特的思考,以及其继承的五四启蒙传统。通过描写青年人的激情在革命和恋爱中的演绎,巴金完成了对两者的同构,进而实现了从《灭亡》到《电》“用爱征服死”的光明主题。
(15)、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16)、10:“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17)、(13) 巴金1981年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1页。
(18)、这篇《巴金写意》,是当年为一部纪录片所撰写的。“写意”,写巴金心中的痛苦,写巴金肩上担负的责任。门、死、生、梦,四个意象,在我眼里,这就是概括巴金百年的漫长一生。
(19)、巴金先生与一些收藏家不同,现场展出的这些作品都是与他有来往的人,是他的朋友或者晚辈,作为友情的纪念赠与他的,其中有许多文人往事。
(20)、1984年初,我们收到高雄听众来信,说听了对台广播的长篇小说《家》十分喜欢,希望重播……3月14号,在医院见到了巴老……我还征求了巴老对我们组录《寒夜》的意见,巴老主张由孙道临录音……同年12月19日,孙道临同志和我们一起第二次采访了巴老。他们交谈了《寒夜》的创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多个人物的认识……1985年2月16号第三次见到巴老,我们带去部分录音,巴老十分称赞孙道临的录音……
3、有关于巴金的资料
(1)、从第一眼看到死亡的阴影那天起,巴金就更加珍爱生命,他一生探索着生的意义。他用笔,用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一步一步向自己确认的人生目标走着。
(2)、他承认自己人生的坎坷和艰难,但支撑他与命运抗衡、执着地走向生命终点的,永远是对理想的热爱和坚信:
(3)、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一件小事曾经深印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一个时期,我常常看到大姊倚门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有时,整整一个下午,动也不动地在那里读啊读啊,天色渐渐昏暗了,母亲已经好几次呼唤我们吃晚饭,但是大姊仍然端坐不动,却还发出了唏嘘的悲泣声。原来她在读巴金的《家》。她为书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我当时很诧异,这是一本什么书,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但这个谜,是在我长大以后才渐渐解开的。
(4)、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5)、 也是冬寒瘆人的新年来临时节,1956年1月,巴金在给小朋友祝贺新年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你们会看见这一年里我们的国家将要变得更美丽、更可爱……努力地学习吧……”字里行间透露着作为父辈和长者的慈爱。
(6)、(27)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272页。
(7)、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8)、(34)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2页。
(9)、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
(10)、八十年代最重要的一批老人,他们现在几乎都不在了,他们做的事情没有人再谈了,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那一代人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才换来后来文化和思维空间的相对拓展。这时候我们对老一代人那时候做的事情,不能漠视,更不能淡忘。历史不是孤立的,年轻人的成长,和老年人走在前面挡风挡雨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巴金80年代的时候,有一些年轻作家受批评,像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水运宪《祸起萧墙》、谌容《人到中年》等这样的文学作品受到批评,或者评奖不能评的时候,是巴金写文章为之辩护。当时巴金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他实际上用这种方式为年轻一代作家的成长付出很大的代价,做出很多贡献。
(11)、从日记中可发现,巴金在四天内应约要写三篇支持越南人民的文章,前两篇都是“一气呵成”:《文汇报》一篇2000来字,用了不到两个半小时;《人民日报》那篇1600来字,用了不足四个小时。《怒火》一篇,最后成稿2300来字,前后却花了五天多时间:12日“试写”,“开头颇感困难,不知如何写法”,13日差不多写了一整天,14日没有写作记录,15日“写完”并“开始抄改”,16日“校改”,到17日凌晨“一点改完”。能想到的是,《少年文艺》编辑部提出了一些写作要求,因为杂志读者对象是广大少年朋友。
(12)、《巴信》应是《少年文艺》编辑部所约,巴金在上海答应了的。他给《儿童时代》写的《向小朋友贺年》有2000来字,而《巴信》最后的字数仅700来字,似乎少了一点,有理由相信,这是他在百忙中抽时间赶写出来的。笔者推测,《巴信》写于北京,最有可能是在1月初的几天里。
(13)、“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积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于是,在巴金这里,叙述梦不再是写作的一种技巧,也不是文学想像的补充,而是痛苦心灵的真实再现。
(14)、高老太爷之死。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产生另外一种复杂的意味。
(15)、去北京前,巴金十分繁忙。1955年12月间写了两篇与新年有关的文章,18日至24日出席上海市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等。来到北京以后,巴金主要忙于准备出国,比如看材料、写发言稿。还会见了不少友人,并于26日、27日和29日给萧珊写过三封信。那时,北京与上海往来的信件,一般隔一天即到,这从巴金29日给萧珊写的信中可知:“二十七日来信收到。”
(16)、这是新近落成的现代文学馆。从80年代发出倡议那天起,修建一个现代文学馆,集中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历史,就成了巴金晚年最大的心愿。
(17)、(26) 罗荪1982年1月1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页。
(18)、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9)、《火》,反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爱国青年冯文淑、刘波和朝鲜流亡青年的抗日热情和锄奸活动。
(20)、巴金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
4、有关巴金的资料有哪些
(1)、笔者近日查找资料,偶然发现巴金1956年、1965年在《少年文艺》月刊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就想找来读读巴金为少年朋友写的文字。由于一时不易获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年文艺》杂志,就根据篇名在《巴金全集》第二十六卷“篇目索引”中查找,却不得。难道失收了?于是在《巴金年谱》和巴金《著译年表》《著译系年目录》等文献中查找有无记述,均未见。1949年以后的作品失收于《巴金全集》,且在巴金研究的重要文献中未见记述,着实让笔者感到意外。也由此,确认这是巴金的两篇佚文。
(2)、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3)、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中心,对一生著书立说的巴金来说是一个令他向往的去处,每到一个城市巴金总会去参观、使用当地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原上海东方图书馆、苏联契诃夫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法国里昂图书馆、日本长崎县立图书馆、瑞典国家图书馆、波兰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黄山图书室等都曾留下巴金的身影,图书馆在巴金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巴金大半生都在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奔走出力。
(4)、二月十一日 (晚上)从联播新闻中又听到越南南方人民武装炸毁归仁美军宿舍的捷报,真了不起。
(5)、就是在几十年以后,巴金还是深深怀念着他心目中的善良友人,一代散文名家缪崇群。1985年9月,笔者为写作以缪崇群为主题的毕业论文,并应百花文艺出版社之邀编辑《缪崇群散文选》,曾写信向巴金求教。信发出后仅几天,一封写着颤抖字迹的巴金亲笔信就飞到笔者手中,他不但仔细回答了笔者提出的疑问,还寄来了有关参考资料以表支持。迟至暮年,巴金的一颗心,还是火热的。
(6)、15: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7)、然而全世界的声援没有改变凡宰地、萨柯的命运。他们被绑在电椅上被处死了。巴金陷入愤怒和痛苦之中。
(8)、资讯|真正感动人的都是真话而不是假话——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精彩抢先看
(9)、巴金一生写过九百多万字的文章,用过二十多个署名。用得最多的是“巴金”这个名字。“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
(10)、《憩园》父子故事中,杀父弑父因素很明显。与电影共同点是矛盾对立,纠缠当事人之一死亡也留下人们带来和平与幸福。在《吾儿不肖》这部电影里面,奥利佛之死最终实现威廉和丽薇亚的结合,在《憩园》里,小虎的死把赵家的阴影从憩园除去,而给姚国栋和万昭华带来圆满,引出问题的解决,如此设计从小说故事构造角度来看,或许无法推辞取巧就易之讥。作家对这样的特色有没有自觉?我认为这也是巴金原著当中另外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总之,我认为《憩园》这部还有“精读”的余地和“解读”的空间。
(11)、1978年岁末,巴金开始写《随想录》,不断地反省与忏悔。他主张独立思考,强调“讲真话”。多年研究巴金,他所强调的“讲真话”,正是我需要将之传承的精神力量。
(12)、《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
(13)、篇名中含“贤良江”,因为巴金对贤良江有着特殊的情感。这里摘录《怒火》开首的一段:
(14)、这是上海奉贤五七干校,文革中巴金和上海文艺界的同行在这里接受监督改造。
(15)、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16)、散文集《随想录》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17)、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扩展资料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18)、1964年7月,巴金将访越归来后所写的《携手前进》《我的心永远在英雄的人民中间》《忆越南》《珍贵的礼物》《越南人民的庄严答复》等七篇文章,与《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一起辑为一册,以《贤良桥畔》为书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最初取书名为《携手前进》,出版社编辑王仰晨“认为《携手前进》书名不像文学著作”,遂“决定改为《贤良桥畔》”,于是把《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也改为《贤良桥畔》。写作《怒火》时,巴金“忽然想起了一本小书中的插图:一位年轻妇女抱着孩子站在江边,她望不见孩子的爸爸,却对着静静的南岸挥动尖尖的斗笠”。这本“小书”就是《贤良桥畔》,那幅插图,正是《贤良桥畔》一文的题头图。
(19)、1968年1月下旬,批斗陈丕显、石西民时被带去陪斗。
(20)、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5、关于巴金的资料巴金的资料
(1)、1951年2月,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2)、一部《激流》三部曲,写出了一个个美丽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3)、还是那个真诚、热情、浪漫的巴金;还是那个用生命拥抱理想、拥有信仰的巴金。
(4)、二月十六日 (晚上)校改《贤良江边的怒火》。一点改完。
(5)、这座大门让巴金最难熬、最难受也最难忘的日子是在文革中。
(6)、巴金先生与李健吾先生的往来书信,目前公开发表的约有76封。由于这些书信大部分没有完整的落款时间,写信时间多由相应书信集的编者判定,其中有若干封书信的写信时间判定有误。作为巴金与李健吾交往的重要史料,写信时间的误判会对学者的研究和利用形成一些障碍甚至误导。为此,我根据书信内容、书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参考多方材料进行辨析,列举相关文献,详述推断过程,重新判定了写信时间。
(7)、凡有付给我的稿费,请迳(径)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收。备注项请注明“稿费”,以便登收
(8)、现代文学馆的设计者很高明。他们在大门上设计了巴金的手模。今天或者未来的人们,都将与巴金的手触摸,在他的导引下,走进历史场景之中。
(9)、“五十几年来我走了很多的弯路,我写过不少错误的文章,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我经常感受到‘内部干枯’的折磨。但是理想从未在我的眼前隐去,它有时离我很远,有时仿佛近在身边;有时我以为自己抓住了它,有时又觉得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去,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的面前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远给我指路。”
(10)、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地承担文学馆的规划和筹建工作。
(11)、《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描写四川都江堰安澜桥的一篇散文,被收入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
(12)、《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悉心记录了作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直至二〇〇三年这四十年间,与巴金面对面的交往过程。巴金晚年创作《随想录》,赴港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对青年人的挚爱与鼓励,坚持独立思考,桩桩件件、点点滴滴的真实记录,呈现了巴金晚年四十载的经历与状态,被予以完整记录和保存的对话和书信材料则还原了巴金当年的所思、所言、所感。作者以自己的亲历亲见,向世人再现了巴金的真性情、真心灵。
(13)、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4)、然而巴金也绝非只是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时。
(15)、6: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16)、巴:最近在日本演过一次,日本朋友写信来说起。
(17)、这是一个大舞台。中国d和国家领导人的探望慰问,外国总统授勋,友人相聚,文革红卫兵野蛮的抄家、批判,灰溜溜地接受改造,妻子萧珊被迫害致死,诸多的荣耀、苦难、屈辱、困惑,从这座大门走出走进,在巴金心里走出走进。
(18)、(33)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页。
(19)、(19) 罗荪1981年1月29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4—26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0)、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三十年代前后,涌现了一批以很大精力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如丰子恺、梁遇春、方令孺、吴伯萧、缪崇群、何其芳、李广田、陆彝、丽尼等等。他们在散文领域都产生过较大影响,有的甚至成了一代名家。他们以自己的笔,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表现出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风貌;在艺术上,他们的作品更有着各自鲜明的创作特色,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五四以来散文创作的业绩。缪崇群,正是民国时期散文创作的一代名家,他的名字,对很多读者来说可能都颇为生疏。这是一个不该忘却,然而几十年来一直被我们冷落甚至遗忘的作家!
(1)、(9)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2)、资讯|巴老终于“来到”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开幕
(3)、8: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4)、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文传《巴金的世界》,相对全面展示了巴金的方方面面,以信仰、文学和生活三个世界串起其一生经历和成就。
(5)、出版社和时间空白,预留使用时填写,这是巴金在1980年代初写给出版社的通用信函。巴金一生不曾领过国家的工资,靠稿费生活,这份短简自断“财路”,等于把自己的生活保障都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尽管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这足以证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他心中的分量。
(6)、巴金先生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朋友,我有无数的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7)、7: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8)、1949年,三十年代在北京熟悉的一批朋友又汇聚在北京北海五龙亭。左起:李健吾、曹禺、(不详)、郑振铎、靳以、巴金、唐弢
(9)、然而,只有走进这座大门,回到妻子身边,磨难中的巴金才会感到一点儿解脱。
(10)、在这种情况下,人性被摧残。“文革”中对人的摧残,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对道德的破坏,应该说难以估量,怎么讲都不为过。现在常常讲有一些八○后、九○后的孩子不懂事,其实我们不能讲他们,八○后、九○后的父母是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是有缺陷的,我们这代人缺乏文化,缺乏教养等。所以,中国的道德文明,三代、四代未必能恢复到一个好的阶段,几乎是很难的。所以对“文革”的反思一直是很重要的历史话题。
(11)、关于《寒夜》的感情基调,巴金在访谈中坦言:“好像这是一部绝望的书,是一部悲观的书……实际仔细想想,还不是悲观的,是有希望的!”他在《关于〈寒夜〉》也有涉及,“这些年我常说,《寒夜》是一本悲观、绝望的小说。小说在《文艺复兴》上连载的时候,最后的一句是‘夜的确太冷了’。后来出版单行本,我便在后面加上一句:‘她需要温暖’。意义并未改变。其实说悲观绝望只是一个方面”,“我给憋的太难受了,我要讲一句真话:它不是悲观的书,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
(12)、近年来,大家对红卫兵的忏悔一下子开始关注,甚至成为一个热点。这说明我们历史脱节了,我们的历史叙述脱节了,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对那一段事情都不知道。甚至有很多年轻人说“文革”挺好的,“文革”可以不上课,可以不听老师上课,想骂谁就骂谁。而且还不相信,那时候会有那么的多的人挨斗,不相信那些书堆在那里焚烧。我们现在推崇国学、推崇孔子,我们能想象到“文革”初期会把孔庙的那些东西都烧掉,砸掉吗?历史变化之后,我们那一段经历不讲,所以那些八○后、九○后的年轻人,不知道,对红卫兵的表现也不知道。于是,红卫兵的忏悔好像也成了很新奇的事情。这恰恰反映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历史没有远去,我们确实还要读巴金的东西,要传承巴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