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0句马雅可夫斯基短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1-22 21:27:32 admin 阅读:59
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
1、马雅可夫斯基是什么流派
(1)、在整个一九一八年,上述幻想先后遭到三次打击:首先是同年一月,造型艺术处在彼得格勒成立,它直接让二月革命以后自由组建的文化工作者联盟形同虚设;其次是同年四月十二日,契卡消灭政治无政府主义,两天后“诗人咖啡馆”即被取缔。在传记作者看来,“这两起很可能彼此相关的事件标志着俄国革命的无政府主义阶段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终结”;11第三次打击最是致命:一九一八年秋季,布尔什维克真正统一了政权。它直接让此前要么对布尔什维克敬谢不敏要么持抨击态度的作家们转变态度,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季诺维也夫说得没错:“身处我们目前经历的时代,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学校不可能是中立的,艺术是不可能中立的,文学是不可能中立的。同志们,我们别无选择……”12但放弃艺术的中立,或者说与布尔什维克进行合作,其本质又是一种告诫:应当交出文化上的领导权……一九一八年秋,大批先锋艺术家与未来主义者加入造型艺术处,如马雅可夫斯基、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帕维尔·库兹涅佐夫、伊利亚·马什科夫、罗伯特·法尔克、阿列克谢·莫尔古诺夫、奥莉嘉·罗扎诺娃、瓦西里·康定斯基等。正是由此开始,马雅可夫斯基才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即未来主义开始进入到与左翼艺术的磨合时期。
(2)、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3)、与完成《放开喉咙》同月出版的《苏联百科全书》上对诗人如是介绍:“十月革命以来,马雅可夫斯基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格格不入的”。在这个评价之后,诗人走出了他的最后一步:加入“拉普”。但加入“拉普”同样不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出路,这甚至不是请君入瓮,而是自投罗网。诗人原先经受的外部批评(“列夫是不能改革的,它必须被摧毁”),在他加入之后变成了协会内部的批判。戏剧《澡堂》首演一周,“拉普”的扩大化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决议,指出《澡堂》的攻击对象不是官僚主义,而是无产阶级政权。在此我们不妨回溯诗人作品的另一个主题,如《穿裤子的云》(1915)与《人》(1917)里诗人对世界的反抗,《给俄罗斯》(1917)中诗人在祖国对自己永远是一个“异乡客”的寂寞感觉,以及那首“希望/下班后,/工厂的工会委员会/用一把大锁/锁住我的嘴”的《回国!》(1926),本特·扬费尔德为我们提供了这首诗后来被删去的结尾:“想让我的国能懂我,/要是不懂,/——又能怎样,/我就改道/绕过我故国,/像场斜雨/划过身旁”。至于《放开喉咙》(1930)中诗人对被孤立的感同身受,更自不待言。这一反复出现的晦暗基调构成了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中的另一条线索,即他对自己在不断表明忠诚、不断适应各种要求之后依旧没有出路的预感,而一九二九年底官方对诗人创作回顾展的抵制,工人群众对诗人朗诵的攻击,“拉普”批判《澡堂》的上纲上线,以及一九三〇年初《印刷与革命》杂志在出刊前被勒令剪去对诗人创作二十年的贺词,统统是对以上预感的证实: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马雅可夫斯基已无路可走。
(4)、 编辑:安瑞刚 王建雄 胡水根 朱顚云王尚知
(5)、2,意大利诗人蒙塔莱:作品是诗集《乌骨贼》等,他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存在主义文学.
(6)、什克洛夫斯基最终很不适应在国外的生活,想回苏联。但雅科布松就完全不打算回国,他在国外找到不错的教职。这是因为什克洛夫斯基不会外语,而雅科布松却有极强的语言天赋。这两个人后来的命运轨迹非常不同。什克洛夫斯基回到了苏联,但因为官方的文艺路线越来越向左,他不得不撰文公开认错,抛弃过去的研究方法,适应现实主义路线。雅科布松则从捷克斯洛伐克去了瑞典,最后去了哈佛大学,成了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
(7)、(1)何其芳著:《马雅可夫斯基和我们》,《人民日报》,1953年7月19日。
(8)、7,英国诗人剧作家艾略特:他的诗作《荒原》(1922),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它以悲剧的视角,展现了战后欧洲文明的荒凉.另外他还有诗剧《大教堂凶杀案》,诗作《四个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9)、表现主义的特征是: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及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该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质,而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
(10)、超现实主义文学:它诞生于1924年的法国,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从1924年到上世纪60年代,历经了半个世纪,扩及欧美24个国家.这一流派有明确的政治、社会和文学理论,以及一套实验性的艺术方法,但情况极为复杂.
(11)、显然,马雅可夫斯基写诗的目的就是在于让痉挛的痛苦的大街说出话来,叫喊起来,所以他的诗歌的音量才如此洪亮。后来当一度很亲密的朋友帕斯捷尔纳克和自己发生分歧时,马雅可夫斯基说的话也是意味深长的:“你喜欢的是天空中的闪电,而我喜欢电熨斗中的闪电。”也就是说,从1912年马雅可夫斯基以粗犷有力的形象登上诗坛的那一刻起,未来主义立足于创新立足于词语解放的诗学观念就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写作,就算他在革命后政治上变得更激进,耗费很多精力去写作所谓那些“社会订货”的诗歌,在背后起作用的依然是未来主义诗学观念,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许多诗人一旦涉入通常非诗的社会性题材就显得平庸不堪(当然也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很平庸),而马雅可夫斯基依然可以使自己这类诗作保持在相当的水准上(不是全部,但已经难能可贵)。
(12)、(13)《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四卷,第571页。
(13)、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14)、匈牙利:奥第·安德烈 雅诺什 尤若夫 裴多菲 日拉希 冰岛:布拉吉 达达松 古德蒙兹多蒂尔 斯诺里·夏扎逊 马格努松 斯泰纳尔 沃尔 爱尔兰:希尼(吴德安译 陈黎-张芬龄译 黄灿然译 林芸译) 斯蒂芬斯 叶芝 意大利:《神曲》 但丁 薄伽丘 迪诺·坎帕纳 卡尔杜齐 维多丽亚·科隆娜 加百列·邓南遮 连蒂尼 莱奥帕尔迪 比亚乔·马林 米开朗琪罗 蒙塔莱 帕斯科里 帕韦塞 彼特拉克 普利埃泽 夸西莫多 萨巴 斯卡马卡 塞雷尼 塔索 亚·达·托迪 翁加雷蒂 安东妮娅·波齐 阿尔达·梅里尼 蒙塔莱 萨巴 立陶宛:梅热拉伊蒂斯 马其顿:波波夫斯基 荷兰:阿伦茨 林德纳 挪威:安德森 伯依松 豪格 易卜生 耶可布森
(15)、其情节之间的安排和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逻辑、或因果关系的限制,它可以随意跳跃、多变、穿插,过去、现在、将来时序,交叉重叠,在前后的两个场景之间,没有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紧密逻辑联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而形成的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16)、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
(17)、今日,马雅可夫斯基的这句话被反复用于聊城”刺死辱母者“案件。在黑势力的强行威逼下,青年失手将辱母者刺死。鲜血浸染的不仅仅是弱小群众的无助,也刺穿了在社会冷漠中绝望的反抗行为。大家都在愤愤不平地用这句20世纪的名言来缩影这个案件的影响。
(18)、柴可夫斯基作品最大特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过耳难忘。他的很多作品都因旋律而脍炙人口,其中钢琴套曲《四季》被视为俄罗斯之魂代表之一。他最著名的《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恢宏磅礴的气势,震撼抓人。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小协之也是他作品的精粹。
(19)、18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页。
(20)、“四面八方跑遍,不如去莫农联”,这句广告词是当时马雅可夫斯基的名片。当时许多文坛人士常用这句话来揶揄他不再进行严肃创作,但他自己却说,这句广告词是很高品质的诗。这或许是列夫的“社会订货”文艺观的最佳体现。
2、马雅可夫斯基短诗
(1)、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其文学的成就不如绘画的成就高,也没有如法国象征主义文学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一样,发展成国际性的文学运动,主要局限于意大利一国.
(2)、(11)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4页。
(3)、北俄罗斯的苦寒广袤无垠,南俄罗斯的奇特秀丽,汹涌澎湃的伏尔加河、静静的顿河、碧绿如海的无际草原、万峰刺云的高山等等雄奇的自然景观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学。
(4)、在本雅明一九三四年于巴黎法西斯主义研究所的讲话中(《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定的启发。这篇演讲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本雅明将诗人的天赋视为法西斯特权,又如他想将读者的目光“引到谢尔盖·特列季亚科夫和他所定义并代表的那种‘行动的’作家身上”,18以此证明一部政治倾向正确的作品总是采纳了一种先进的文学技术,亦即先锋艺术(创作技术)与左翼文学(政治倾向)是可以完美契合的。可是,三年之后特列季亚科夫即遭到处决,这大概便出乎本雅明的意料。19同样,他似乎也忘记了一九二二年秋天由列宁主导的驱逐一百六十多名学者和作家的“哲学船”事件,不然他怎么会在演讲中欣然宣布“苏维埃国家虽然不会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样驱逐诗人,但它将……给诗人分配任务”20呢?在这次演讲里,人们能够听到许多似曾相识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恰恰是马雅可夫斯基一直以来“放开喉咙”发出的声音。本雅明要更进一步,他不仅要让“有精神的人”——不与群众联合的反动作者——消失,也要打破作家与读者的界限,以此进一步地敲碎作者的“法西斯权威”。本雅明的这些看法,其中一方面在二十年后被阿兰·罗伯-格里耶所澄清:“让我们直截了当地承认:社会主义革命并不信任革命的艺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需要对小说形式作任何的研究,它极度怀疑艺术技巧上的任何革新”。21余下的则毋庸赘言。
(5)、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等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6)、彼得大帝的气吞万里的万丈豪情、志统世界的狂热野心、博学多才的个人学养、多情善感的浪漫、身先士卒斩将夺旗的神?给予俄罗斯整个民族的性格极大的影响,加上人类历史上无出其右的女皇卡列琳娜的令人惊叹的锦上添花的渗透,俄罗斯民族那种观世界之大,舍我其谁的性格更是张扬。这些无疑浸润了俄罗斯文学。
(7)、病毒学专家金冬雁:病毒在三文鱼身上复制的可能性很小
(8)、当你毫无准备的被问:“如果100年后你还活着,你打算怎么面对世界?”大多是人都会说:
(9)、他在《臭虫》里说‘抽烟能把大象毒死’,他是那样一个概念,他觉得五十年以后社会特干净,干净到一切特别牛逼,没有人知道抽烟是什么东西,没有人知道小夜曲是什么,人人都傻逼乎乎地在那儿,整齐划一地过日子。”
(10)、对马雅可夫斯基那不幸、无望之爱要负罪责的不是别人,正是上帝本人:
(11)、俄罗斯至十九世纪时,在诺曼诺夫王朝历经二百多年(从一六一三年开始)艰苦卓绝的努力,
(12)、他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大块劈柴,放在床上,将头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带棱带角的劈柴,将后脑勺的皮肉压了一条深深的.印痕,他在睡梦中略微翻动了一下身子,便觉得脑袋疼痛难忍,惊醒过来,于是一跃而起,又重新继续他的工作了。
(13)、
(14)、《穿裤子的云》既是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也是他的不幸
(15)、2,马拉美:1876年他的诗歌《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1896年,他被选为“诗人之王”,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16)、 ——《像鸡毛一样飞》孟京辉
(17)、(吉他:华山 吉他/合成器:王闯 贝司:宋阳 鼓:毛毛)
(18)、尽管在一九二三年马雅可夫斯基依旧参与组建了艺术左翼阵线(“列夫”),后者将“精神革命”的对象由“旧艺术”替换为“凡俗生活”,而文艺政策也在一九二〇年的《关于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决议之后迎来了新经济政策所带来的缓冲时期(一九二五年的《关于d在文学领域的政策》中宣布d支持“不同小组和不同派别的自由竞争”),但仍可估定列宁对未来主义第二次回应的分量。一九二〇年底,随着苏军解放克里木半岛,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尽管此时的苏维埃俄国还要等到两年之后才能变成苏联,但诚如本特·扬费尔德所言:“一九二一年是苏维埃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布尔什维克d首次表明它试图对国家的文化生活进行全面管理,并且提倡艺术家靠近现实主义的准则。”14也是在这一年,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逮捕并于三周以后执行枪决,罪名是莫须有的“积极协助起草反革命宣言”。逮捕古米廖夫两天后,由于诊疗一直被政府上层耽搁,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也不幸病故。因此,未来主义者是否自言自语地坚持“精神革命”实际已无关紧要——新的美学标准已经被确定下来,那就是在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除非照此标准描写苏维埃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将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19)、一九八四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修订再版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五卷本《马雅可夫斯基选集》。今天看来,至一九八七年底出齐的这四卷,依旧是国内最全的一套马雅可夫斯基作品集。据洪子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介绍这位诗人,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而真正的翻译热潮则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六六年,出版的中译马雅可夫斯基诗集不下三十五六种”。1新时期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尽管相较“十七年”有所锐减,但同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对比,选集在八十年代的再版又可视为诗人在新时期的短暂回潮。除了人文社的这套选集,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关于诗人的译介和研究主要还有飞白的三卷本《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武汉大学图书馆编印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资料索引》,岳凤麟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评论集萃》(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到了九十年代,译介彻底冷清下来:整个九十年代,除了一九八八年的两部书——诗人与恋人的书信《爱是事物之心——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布里克通信集》(学林出版社)与卢永新编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外,再无其他迻译问世。新世纪以降,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译介可谓降至冰点:寓目所及,只有两种旧译得以再版:《马雅可夫斯基选集》原主编余振先生重新编纂的《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和飞白译作的重编本《穿裤子的云: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20)、在十月革命后,埃尔莎嫁到了法国,这段不成功的婚姻很快就结束了。她在法国一度穷困潦倒,直到与法国大诗人阿拉贡走到一起。从此,她才与姐姐平起平坐,她们都是一个伟大诗人生命中的女人。但埃尔莎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自己也写作,她起初用俄语写作,后来用法语写作。二战时,她和阿拉贡用文字激励法国的抵抗运动。后来,埃尔莎成了第一个拿到龚古尔奖的女作家。糜绪洋还提到,如果大家去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学史的话,莉莉的名字经常会冷不丁从哪里冒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曾是她的正式男友,或者有过暧昧关系。
3、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1)、马雅可夫斯基在“新时期”结束以后遭到的冷遇是显而易见的,在新近出版的一本马雅可夫斯基传记(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中,我们也能读到诗人在本国遭受的冷遇:“当苏联解体后,文学层次被重新划分时,马雅可夫斯基从课本与书店的货架中消失了。这是他的第三次死亡。”2作者此前提到的诗人的“第二次死亡”(语出帕斯捷尔纳克),指的是马雅可夫斯基死后被赋予苏维埃第一诗人的地位,由此其生平与诗歌均遭到篡改。我们也可在传记关于诗人“第三次死亡”的段落脚注中看到这种篡改带来的贻害:二十卷本的学术版诗人全集从二〇一四年开始出版,每卷印数仅有六百册,相比诗人五十年代二十万册的全集印数,这个数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洪子诚先生指出的,“在一个对‘革命’反思,以至以‘告别’为思潮的时代,‘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这一命运几乎是必然的”,不过,“他(又)并未真的消失、死亡,大抵是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显赫的地位不再复现,不再不可‘侵犯’,对他提出的异议也不再是‘犯罪’”。3
(2)、(10)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3页。
(3)、新中国成立后,在诗坛上出现了当代两位优秀的抒情诗人——贺敬之和郭小川。他们都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诗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郭小川称:“我自己,确实更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他的作品强烈地表现了时代精神,真正说得上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进军的号角。”(9)著名诗评家谢冕教授在《和新中国一起歌唱——建国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简单回顾》一文中,谈到郭小川的创作与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关系时指出:“郭小川是以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富有号召力与鼓动性的战士和诗人的身份,在当代诗歌史上出现的。他的最初引起强烈反响的诗篇,是那些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诗句如排炮一般震动人们思想的《致青年公民》。”又说:“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是‘楼梯诗’,所谓的‘舶来品’,也是好诗。”该文在谈到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时指出,贺敬之“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旦时机成熟,他便笔墨酣畅地放声歌唱!”从1956年的《放声歌唱》到1963年的《雷锋之歌》,从1976年的《中国的十月》到1977年的《八一之歌》,贺敬之的每一首诗都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珍品。因此,谢冕教授强调:“郭小川和贺敬之可以称作我们时代的鼓手。”
(4)、尽管并不能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抗议里就没有社会色彩,但实际上他的诗讲述的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意义上的反抗,反抗的对象是时间,以及将人的生活变成悲剧的世界秩序。在长诗的结尾部分,这一点变得更为明显——求爱再度遭到拒绝,而诗人幸而尚不知道下面几行诗中的预言意义:“我和心一次都没活到过五月,/而在活过的生命里/只有第一百个四月。”
(5)、扬费尔德在马雅可夫斯基的传记中,还记载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反常行为——他一会儿很抑郁,一会儿很狂暴,有点像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马雅可夫斯基早年写得最好的长诗是《穿裤子的云》。这首诗的意象也是如此。云是一个从古至今诗人都爱用的词,象征纯洁无瑕,但“裤子”在那个年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词。在这首诗发表之后,他的未来主义战友克鲁乔内赫就很不喜欢,写文批评马雅可夫斯基把自己的才华浪费在裙子和裤子上了。所以,《穿裤子的云》就和他本人一样,是一个很复杂的双重意象,既温柔又粗鲁。
(6)、《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出版两年后,历史以奇怪的方式呼应了未来主义者破旧立新的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不过,战争在艺术家圈子内部引发的爱国主义热情倒还在其次,譬如在马雅可夫斯基眼中,他就将战争理解为弥赛亚的降临,将其视作人性涤罪与美学革新的历史转机。诗人既天真地相信经过战争洗礼的俄罗斯将要诞生一批“新人”——所以战争“不是无谓的杀戮,而是一首关于被解放和被歌颂的灵魂的长诗”6(人性涤罪),也浪漫地认定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礼物”即是对未来主义诗学观念的证实(美学革新)。“一战”爆发整一年,马雅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第一首长诗《穿裤子的云》。作者在此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听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朗诵后,高尔基“像女人一样号啕大哭”。无论这个细节与事实是否有所出入,其时的俄国艺术已然在未来主义的旗帜下,先于社会变革完成了自身的革新。未来主义者要求艺术不受政治干涉,创作拥有绝对的自由,这一点大概也是马雅可夫斯基在二月革命爆发后对其热烈欢呼的原因。在比较了马雅可夫斯基写于一九一七年的三首关于革命的诗歌(《革命(纪事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后,本特·扬费尔德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带有强烈无政府主义倾向的自由意志社会主义”,7因此他“接受二月革命,视之为自己的革命”,但又“并未对任何具体的政治路线表示支持”。8
(7)、2,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巅峰.该作品中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8)、3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9)、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很重大的责任。”
(10)、尼·奥斯特罗夫斯基,他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他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无私奉献的红军战士保尔形象,然而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这部不朽之作的,实在不易。
(11)、1929年,在玛丽雅姐姐莉莉娅的介绍下,马雅可夫斯基认识并爱上了女演员娜拉·波隆斯卡娅。而那时的娜拉·波隆斯卡娅已婚,虽然她迷恋马雅可夫斯基的才华和气度,可是她并不愿意和丈夫离婚。
(12)、12转引自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60页。
(13)、1,波德莱尔:他于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
(14)、21格里耶:《关于某些过时的定义》,《为了一种新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3页。
(15)、(12)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6页。
(16)、马雅可夫斯基不止热衷于俄国的革命,他在致力于本国革命的热潮思想同时,也曾出国宣扬共产主义,对此他极度关心中国的革命。在上世纪20年代,他相继写下三首“中国题材”的诗作。在《致中国的照会》中他写道
(17)、勾心斗角的残酷倾轧,毫无人性的骨肉杀戮,无休止的扩张,领土以人类历史上最奇特的数字扩张——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西蒙披露:从一六一三年开始每天以三十五平方英里(一百四十二平方公里)、每年二万平方英里。至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竟然拥有占地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如此庞巨的空间里不同的地理环境、风景、气候、物产对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文化熏陶。
(18)、正是日益升起的爱情噬火让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字强烈,成为一个被疯狂的爱情吞噬的天才,才留下无数浓烈激昂的诗词短剧作品。
(19)、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的宣传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义文学为其哲学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20)、他的三大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都是古典芭蕾典范之作,《大天鹅圆舞曲》《花之圆舞曲》等诸多音乐优美、个性鲜明的乐曲,深受观众喜爱。
4、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重要作品有
(1)、19世纪初伟大的苏联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 天生就是一个使命感极强的人。
(2)、它们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学科著作采取了“对世界的科学的掌握方式”,材料翔实、准确无误,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必须真实,事物的外形、大小、性质、特征、用途、必须准确,所举的数字、图表、例子必须可靠,一切都有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3)、尽管奥西普非常有智慧,但他却是个很冷淡的人。这种冷淡不光体现在精神层面,在肉体上也非常性冷淡。虽然他跟莉莉结婚了,但夫妻之间基本上维持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关系。而莉莉恰恰相反,马雅可夫斯基这么一个伴侣都远远无法满足她的需求,她不断地在外面寻找新伴侣。这个古怪的三人家庭在当时的彼得堡人尽皆知。
(4)、在十月革命后,未来主义运动就遭到了当局的打击。因此,马雅可夫斯基想方设法在新时代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一席之地。1923年马雅可夫斯基成立了一个叫左翼艺术阵线的平台,简称叫“列夫”,并且办了同名的杂志。这个组织中活跃的还有什克洛夫斯基、罗琴科、帕斯捷尔纳克等名人。列夫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创作团体,其中也活跃着一大批戏剧、美术、电影、摄影、平面设计界人士。除了过去对形式创新的追求外,列夫的另一个宗旨是“社会订货”论,也就是说,文艺创作也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
(5)、当然,作为未来主义的领军人物,赫列勃尼科夫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则更加内在,也更具决定性的影响。赫列勃尼科夫是诗歌史上罕见的革新家,他的诗歌极具原创性,是同时代不少诗人包括马雅可夫斯基,从中吸取教益的无限深邃的实验宝藏,马雅可夫斯基就曾赞誉赫列勃尼科夫是发现诗歌新大陆的哥伦布。未来主义美学的主要问题是努力把词本身从文学传统的覆盖物下解放出来,这显然也主要来自赫列勃尼科夫的推动。在发表那篇多少有点聒噪的《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之后没多久,赫列勃尼科夫和克鲁乔内赫联手写了另一篇名气稍逊但更重要的文章《词本身》,文中明确指出未来主义对于解放词语的迫切愿望:“我们先前的语言缔造者们过多地探讨人的‘心灵’(推测其精神、情欲和情感),却不大明白创造心灵的是话语,因为我们这些说话的未来主义者对语言的考虑,比对先辈们老生常谈的‘心理’更多。”和当时欧洲范围内众多崛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一样,未来主义者也主要从“形式”方面提出文学的革新方案,而作为未来主义的主将马雅可夫斯基对于此信条的信守贯穿了他整个的文学生涯。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中一直有不少“元诗”的成分,就是在诗中探讨诗歌,当然无一例外都是对陈腐诗意的嘲讽。
(6)、当1915年长诗《穿裤子的云》的一个片段发表在文选《射手》中时,它的体裁界定也是“悲剧”,而在《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一文中,诗人称它为自己的“第二部悲剧”,这样一来也就确立了长诗和剧本之间的直接联系。由于《云》最初被称作《第十三个使徒》,这一联系就变得更为明显了——因为第十三个使徒不是别人,正是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当马雅可夫斯基迫于审查的要求而更改标题时,他选择了《穿裤子的云》,而这又成了他的另一个位格。《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使徒》和《穿裤子的云》这三个标题都是作者之“我”的同义词——对于一个创作具有深刻自传性质的诗人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手法。
(7)、如果青年马雅可夫斯基生活在当下,大家很可能会用“女装大佬”来形容舞台上的马雅可夫斯基。“当然,他年轻的时候论资历还够不上大佬,所以大概可以说他是一个‘女装细佬’”。糜绪洋开玩笑道。
(8)、从加入造型艺术处的一九一八年算起,这十二年来马雅可夫斯基不断地在放弃着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可能。他放弃艺术的独立,放弃“精神革命”,放弃未来主义(先是美学层面的放弃,然后是组织层面的退出),也放弃着自己的尊严。问题在于,三十年代的马雅可夫斯基还能放弃什么?也许他只能放弃生命了。关于诗人的自杀,令人惊讶的倒是他的同代人对此并不惊讶——他们大多预见到了存在于马雅可夫斯基身上的那个诗人总有一天会站出来反叛这个背叛了诗歌的“同貌人”。帕斯捷尔纳克在一九二七年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写道:“我一直都认为,马雅可夫斯基与生俱来的天赋会在某一刻炸掉,也应该会炸掉那些在化学上纯属胡言乱语的层次。”茨维塔耶娃则在马雅可夫斯基死后的回忆中认为:“整整十二年来,作为一个人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不断杀死自己内心中作为一个诗人的马雅可夫斯基,而到了第十三年,诗人站了起来,杀掉了人。”17这是一种解释,即马雅可夫斯基在最后关头以自决拯救了自己的部分诗歌。本特·扬费尔德则指出了促成马雅可夫斯基弃世的其他因素,如他的诗歌在愈发严苛的新社会越来越不被接受、友谊的碎裂、爱情的不顺、身体与心理方面的重重问题。然而,我们与其纠缠于马雅可夫斯基为何而死,为什么不想想那个也许更加重要的问题呢:马雅可夫斯基究竟死于何处?
(9)、一次和他的谈话让莉莉尤为反感。他们讲到了一位被奸污的妇女。莉莉觉得那个强奸犯应该被枪毙,但马雅可夫斯基却“说他理解他,说他自己也有可能强奸妇女,说假如他和一个女人同处一座无人孤岛之上,那么他明白自己有可能也会憋不住,诸如此类”。这让莉莉十分厌恶:“具体的话我当然记不住,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他的面部表情、眼睛、嘴,我记得那种恶心透顶的感觉。假如沃洛佳不是个那么伟大的诗人,那么我们的关系就到此为止了。”
(10)、时隔近百年,面对人类社会各种令人困惑的情景,吉狄马加明智地选择了马雅可夫斯基这座时代精神与诗歌领域的高峰,呼唤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灵魂的复活,在肝胆相照中与之对话,让对话的光芒投向读者的内心。无论从诗歌发生还是接受者的角度,这都是一次伟大的语言艺术的创造与尝试。
(11)、我们在今天当然可以轻松地说,被政客摒弃恰恰是好作品的反面证明,可是想想革命后的那些恐怖年代,想想1921年被杀害的诗人古米廖夫,1922年被送上哲学船驱逐到国外的那一百六十多名哲学家、作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数学家,革命的阴影和反作用力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对革命抱有纯粹的激情,一方面可能也有某种自保的心理,马雅可夫斯基在整个二十年代勤奋工作,像一个游吟诗人一样到处演讲,朗诵,鼓吹革命,并以自己真诚的诗篇歌颂革命、甚至歌颂几乎判决自己作品死刑的革命领袖。马雅可夫斯基试图紧跟革命的洪流,不被革命的巨轮抛弃。既然立体未来主义在新政权下已经不受待见,那么就改弦更张,变身为立体共产主义,变成列夫,变成莱夫,不同的旗号下自然有不同的纲领,但总的来说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观念还是未来主义时期确立的那些东西(这些不变的东西,这些对形式一以贯之地坚持,其实正是马雅可夫斯基作品质量的保证,但却不利于挣得当局的信任),后来自然也有新成员加入,但是其才能都远远不能和第一代立体未来主义者相匹敌,这些新成员无力给新的旗号增添任何有益的东西,无论是提升诗艺本身还是仅仅就争取到当局的信任这功利性的层面。这些不停改换的旗号,在我看来主要还是为了抢得苏维埃政权治下文学艺术的话语权,那意味着什么——出版的顺畅,扩大的名声,优厚的利益,或者至少是生存。但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所有的期望最终都化为泡影。
(12)、拉普领导人接受马雅可夫斯基进入拉普,然而没有把他选入领导成员,而且以各种教训的口吻指出,马雅可夫斯基还需要经过艰巨的工作来改造自己,才能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诗人。这个过程对于马雅可夫斯基无疑是巨大的侮辱,同时他的旧日朋友,他的莱夫成员则因为他的“背叛”而远离他,马雅可夫斯基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翻看文学史我们知道,不少杰出诗人就是在绝对孤寂的状态下工作的,但马雅可夫斯基不是这样的诗人,他从登上诗坛的那一刻起,他的诗歌生涯就伴随着文学小团体的朋友,伴随着讲坛和舞台,伴随着台下掌声雷动,山呼海啸般的听众。那种完全孤寂的状态,是马雅可夫斯基没有经历过的,他也没有能力重新适应这新的状态,况且死亡的绳索还在天空明晃晃的高悬着——一张安静的书桌,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不存在的。
(13)、莉莉和奥西普看来是《云》终稿最早的听众。此前马雅可夫斯基曾把长诗的部分片段读给马克西姆·高尔基、科尔涅伊·楚科夫斯基和伊利亚·列宾听——所有人都被震惊了。比如,马雅可夫斯基让高尔基“受到了惊吓,焦虑不安”,以至于后者“像女人一样嚎啕大哭”。高尔基说“他的未来不可估量,但很可能也将非常沉重”,马雅可夫斯基听后阴沉地回答说,“我今天就要这未来”,然后又加了一句:“如果不快活,我就不要未来,而我并不觉得快活!”后来高尔基回忆说,他说话时“就像有两个声音,一会儿像最纯洁的抒情诗人,一会儿却带着剧烈的讽刺语气……让人觉得他不认识他自己,而且在害怕些什么……但有一点很清楚:这是一个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感受着的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
(14)、这个勇猛英俊的天才诗人的形象,是马雅可夫斯基当时极力为自己塑造的形象。可作为一个才二三十岁的年轻诗人,他对自身的了解一定是有限的,他预感到他那条暂时还看不到尽头的人生之路必将是辉煌璀璨的,但对其幽深、坎坷和崎岖的一面显然还估计不足,因此他二十三岁时描画的这副桀骜不驯的自画像,和他用整个三十七年的生命最终描画出来的形象相比,显然要单薄许多。作为杰出的诗人,他生命中的许多秘密无疑埋藏在他那些粗犷有力的诗文中,而刚刚出了中文版的马雅可夫斯基传记《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则将他漂浮在诗文中的形象夯实了很多,揭开了蒙在这位英俊诗人面庞上的一层又一层面纱。
(15)、如果说和《词本身》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就在于《怎样作诗?》里对于“社会订货”的强调:“诗在有倾向的地方开始。”“摆在面前的社会任务,只有用诗创作来解决它才是好的。社会订货。”“最好的诗将是为共产国际的订货而写的,有为无产阶级胜利的目标,用新的、富于表现力的和谁都懂得的字眼而表达出来的。”关于社会订货的问题很容易引发争论,骄傲的诗人都会说,为什么要听命于外界的号令,我只为我内在的需要而写。事实上,茨维塔耶娃在《诗人与时代》一文中就是这么说的:“时代的订货即是我良心的命令,是永恒事物的召唤,这是为所有那些内心纯正、不被颂扬的被害者而存的良心。我写的东西,良心的命令高于时代的订货,对此,我可以以爱高于恨做保证。”相信现在的读者更容易接受茨维塔耶娃的想法,但是引人注意的是茨维塔耶娃在同一篇文章中给予马雅可夫斯基的高度评价:“歌颂革命的诗人和革命的诗人是不一样的,二者仅在马雅可夫斯基身上合二为一。因为他还是革命家——诗人,因此他是我们时代的奇迹。”茨维塔耶娃知道自己的分量,通常她对别的诗人都评价不高,因此她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激赏就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两位杰出诗人之间的心心相惜,虽然在一般读者看来,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诗人。
(16)、中国的诗人从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艺术中吸取营养,嫁接他楼梯诗的形式,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开花结果,展示风采。在这方面作出可喜成就的有田间、贺敬之、郭小川等。
(17)、在晚期,也波及邻国法国,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利奈蒂,他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次年又发表了《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在文学艺术的主题上,主张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艺术形式上,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
(18)、马雅可夫斯基朗诵的《穿裤子的云》让莉莉和奥西普心头的疑云瞬间消散。1915年9月长诗由奥马布(ОМБ,奥西普全名的缩写)出版社正式出版,印数1050册。扉页上最终敲定的题词是“给你,莉莉娅”,此外长诗还有了新的体裁界定:不再是“悲剧”,而是“四联画”——让人联想到“三联画”,也就是三折圣像。审查官认为有渎神和政治叛乱色彩的诗句被用省略号代替。“我们都能背《穿裤子的云》,”莉莉回忆说,“我们就像等待约会一样等待校样,被查禁的地方自己手写进去。我爱上了它橙色的封面,爱上了它的字体和题词,我找了最好的装订工人,挑了一个最贵的带烫金字的真皮书封和一张炫目的白色波纹绸衬纸把属于我的那一册装订起来。马雅可夫斯基从没享受过这般待遇,他无比高兴。”然而销量却让人非常失望,按照马雅可夫斯基的说法,这是因为“诗歌主要的消费者都是小姐们和太太们,而一本起了个这种标题的书她们是不会买的。”
(19)、柴可夫斯基一生写过10部歌剧,最有影响的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二部歌剧是柴可夫斯基里程碑式的歌剧创作,俄罗斯歌剧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柴可夫斯基这二部经典歌剧创作,标志着俄罗斯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及俄罗斯歌剧的独特地位。
(20)、张钧诚、刘君张志明、刘鸿飞、韩静、李靖雯、陈琳、魏熙、王鑫雨、王宇迪、徐文宣、张洪宇
5、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1)、在台上表演时,未来主义者们很肆无忌惮。他们的许多作品都是在挑战社会既有的美学趣味,甚至是直接骂观众的。当时,场下的观众往往是资产阶级甚至贵族阶级,他们习惯于看些甜蜜的作品,却没想到这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野蛮人”,在台上朗诵着完全无法理解的东西。他们朗诵的内容要么格调低下,要么直接辱骂观众。马雅可夫斯基的团队里有一个人,不怎么写诗,专门就用木板砸自己的头,自称为生命未来主义者。
(2)、和马雅可夫斯基关系很好的画家拉里昂诺夫,为马雅可夫斯基画了几幅肖像画。其中有一幅非常抽象。拉里昂诺夫的先锋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对创作的态度上。他一旦觉得自己的风格定型了,就会立刻转型。有时,他甚至会直接在自己的展览上宣布和自己的风格决裂。所以,他的战友们就会对此很不满,甚至当场会跟他打了起来。
(3)、早期的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文学战友们,将自己称作未来主义者。后世常把他们叫作先锋派。最能阐释未来主义精神核心的,或许就是1912年他们发表的宣言《给社会趣味一个耳光》。这个宣言宣扬的是一种割裂传统的精神。其实,在他们创作中,存在着很多对传统的借鉴,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未来主义者们要展现的是自己的姿态。
(4)、当时的人都否认、嘲笑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才,说他“像个冗长/下流的笑话”。但未来却属于他,他在一个弥赛亚般的启示中看见了“一个穿越时间之群山者,/却没别人看见他”。他看见“某某某某年”“戴着革命的荆棘冠”在临近 :
(5)、马雅可夫斯基与莉丽相识时,莉丽已经结婚三年。本来布里克夫妇对当代诗歌,尤其是对未来主义者并无好感,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他们的家庭沙龙里当众朗诵了《穿裤子的云》之后,布里克夫妇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赞不绝口,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诗,马雅可夫斯基则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莉丽。
(6)、在老孟看来,臭虫有两种。一种可以说是被整个社会生活所隔离的,已经没有的这么一种东西。还有一种呢,“臭虫有可能是人某种特别单纯的美好的小玩意儿。”这种小玩意儿可能能支撑着你活下去,支撑着你继续走。
(7)、主演:王梓行、毛雪雯、齐林、丁韶仪、蔡舒婕、肖鼎臣、朱昊、王廷、张钿悦、王颖、李晨暘、王尧
(8)、“布里克夫妻俩对他的诗欣喜若狂”,而马雅可夫斯基则“无可挽回地爱上了莉莉”。埃尔莎后来如是总结《云》的朗诵。作为妹妹,她永远都处在莉莉的影子里,有时甚至爱姐姐之所爱,比如说与哈里·布卢门菲尔德那回。不过这一次却恰恰相反:从此以后,马雅可夫斯基眼里除了莉莉就再也没有别人。
(9)、马雅可夫斯基呜咽了一下,几乎喊出声来,然后整个身子扑向沙发。他硕大的身躯躺在地板上,脸埋在沙发枕头里,并用双手抱住头。他开始嚎啕痛哭。莉莉娅惊慌失措地向他俯下身。“沃洛佳,行啦,别哭啦。是这些诗把你写累啦。瞧你写得没日没夜的。”奥夏跑去厨房拿水。他坐上沙发,想用力把沃洛佳的头提起来。沃洛佳抬起了满是泪水的脸,依偎在奥夏的膝盖上。透过呜咽的嚎哭,他隐约喊出了一句话:“莉莉娅不爱我!”然后他挣脱开来,跳离沙发,跑进厨房。他在那里放声哼叫、哭喊,害得莉莉娅和奥夏只能躲去卧室最远的角落里。
(10)、20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11)、是什么让高尔基嚎哭,又让莉莉将《穿裤子的云》视为某种新鲜的、期待已久的东西?对于熟悉马雅可夫斯基早期诗的读者来说,《云》听起来并没有那么地未来主义。诚然,诗里充满了各种放肆的形象和自造词,但形式上《云》并不像他之前那些让作者声名狼藉的立体未来主义诗作一样复杂。不,这部作品新颖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传递的信息和它的语气,这种语气更接近表现主义而非未来主义。
(12)、《云》虽说是献给莉莉的,但激发马雅可夫斯基创作这部长诗的却不是她。不过从此之后,她将成为马雅可夫斯基诗歌中唯一的女主人公。1915年秋,马雅可夫斯基在创作一首新的长诗《脊柱笛子》。“《笛子》写得缓慢,每一部分写完后他都会激昂地朗诵,”莉莉回忆说,“先读给我听,然后读给我、奥夏和所有其他人听。”莉莉的一大天赋就是善于倾听——她对诗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对一切有创作才华的人都很慷慨。1916年该书由奥马布出版社发行,书上印着题词“给莉莉娅·尤里耶夫娜·布”。
(13)、②语言学家,曾介绍马雅可夫死基与耐特认识。
(14)、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15)、2,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做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地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16)、阿·托尔斯泰,我们较为熟悉的一位俄国作家。他的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以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俄国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了捷列金与达莎、罗欣与卡佳四个知识分子他们探索人生道路的苦难历程,表现了知识分子只有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休戚与共,才是正确的道路。
(17)、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4/25-4/29
(18)、从相爱到无休止的猜测、争吵,此刻的马雅可夫斯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痛苦。那一天,他哭着哀求娜拉·波隆斯卡娅别去剧院,别在工作了,可是娜拉·波隆斯卡娅坚持回去排演。马雅可夫斯基最后无奈地同意了,安静地问“你还有打的的钱吗?”波隆斯卡雅说没有,马雅可夫斯基给了她20卢布。
(19)、爱把诗人引向了发疯和自杀的边缘,但宇宙却沉默不语,连可以质问答案的人都没有。世界的秩序无法撼动,暴动是无谓的,一切都在寂静中:“宇宙在沉睡,/爪子上耷拉着/爬满星宿蜱虫的巨耳”。
(20)、6,美国诗人评论家庞德:他的鸿篇巨制、现代叙事诗《诗章》,加上他对其他作家的影响,以及多部的文学评论集,使他登上了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宝座.
(1)、其实,在诗歌创作的这个方向上,走得最远最彻底也最轰轰烈烈的,无疑是苏联未来主义代表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与其他追逐形式主义的现代派诗人不同,他信仰革命,描写革命与爱情,这是他的诗歌之树赖以生长和枝繁叶茂的沃土。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著名的长诗《穿裤子的云》,他把自己比作耶稣基督十二使徒之外的第十三个人,并且预言了俄国革命将在1916年到来,仅比实际上发生于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提前一年。革命胜利后,他除了赞美“这嵌满五角星的/俄罗斯共产d无边的天空”外,也斥责过苏维埃的“文山会海”,他对那些一天中要奔忙参加多场会议的人进行了超现实主义的描写:“不得已,才把身子斩断/齐腰以上留在这里/下半截/留在那里”,这首诗歌获得过革命导师列宁的高度赞扬。对革命的真诚与激情,直接催生了他诗歌表现的高超天赋,让他的诗歌具有预言般的光彩和重锤敲击的节奏。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伟大的诗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等都是他诗歌的盛赞者和崇拜者。茨维塔耶娃曾经在马雅可夫斯基生前,称赞他比十字架和烟囱更高,是在火焰与烟雾中受洗的圣徒。二战后,美国著名的“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在大街上高声朗诵自己的诗歌时,口袋里装的却是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选本。
(2)、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4/11-4/15
(3)、 孟京辉谈《臭虫》
(4)、13转引自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88页。
(5)、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生于格鲁吉亚,1906年移居莫斯科,是著名的俄国诗人,代表作长诗《列宁》从正面描写列宁的光辉一生,描写群众对列宁的深厚感情。他的喜剧讽刺了小市民及揭露了官僚主义,并在戏剧艺术上有创新。由于长期受到宗派主义的打击,加上爱情遭遇的挫折,1930年4月14日,诗人开枪自杀,身后留下13卷诗文。
(6)、高尔基关于马雅可夫斯基有“两个声音”的观察极为准确。在布里克家朗诵《云》后几周,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文章《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描述了在他眼里公众是如何看待他的:一个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自己塞进一件黄色短女衫里,然后闯进一大群套在工整的常礼服、燕尾服和西装下,高尚地呵护着谦卑与体面的人中间”。但他宣称,在这个二十二岁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内心却隐藏着另一个人,“一个完全陌生的诗人弗·马雅可夫斯基”,也正是他写下了《穿裤子的云》。随后他从这首长诗中引用了一系列片段,揭示了自己人格的这另一重面相。
(7)、3,魏尔伦:他的主要作品是《无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诗风明朗轻快,清新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读者的喜爱.
(8)、17转引自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34页。
(9)、十月革命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诗句结构特殊,往往一句分成若干行,有时甚至一个词也分成若干行,排列成楼梯式。它洗练严谨,突出了诗歌的顿歇作用,强调了最有分量的词语;节奏分明,刚健有力,特别适宜于朗诵。人们称这种诗为楼梯诗。它的创造者就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歌手马雅可夫斯基。
(10)、尽管《云》获得了像马克西姆·高尔基、科尔涅伊·楚科夫斯基这样权威人物的首肯,马雅可夫斯基仍然很难找到出版商。奥西普听说后表示愿意资助出版,并让马雅可夫斯基打听一下这需要多少钱。穷困潦倒的未来主义诗人们总是在为自己的事业四处筹款,所以马雅可夫斯基起初将奥西普视为一个潜在的庇护人。于是他报了个虚高的价格,并把一部分钱塞进了自己的口袋。许多年后他才明白,莉莉和奥西普其实对此心知肚明,这让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奥西普最早恢复平静。他宣称,即使马雅可夫斯基再也不写一行诗,也都将是个伟大诗人。“他从他手里夺走了笔记本,”莉莉回忆说,“整晚都不归还。”当马雅可夫斯基拿回笔记本后,他在上面写了一行献词:“给莉莉娅·尤里耶夫娜·布里克”。这天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之上,但这并不是最后一次:马雅可夫斯基将把自己著作集的每一卷都献给莉莉,直到生命尽头。
(12)、他与 莉丽·布里克 的爱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奇缘佳话。
(13)、(选自《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有删节)
(14)、早在抗日战争时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读田间的诗后就写下了《时代的鼓手》(1943)一文,盛赞田间诗歌创作的时代意义和革新精神,并说:“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7)后来,郭沫若在论述马雅可夫斯基诗歌风格时也强调:“中国田间同志的诗和他(指马雅可夫斯基——本书作者注)的风格非常接近。他们的诗都是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一行一个字。在以前,诗人闻一多曾经评田间同志的诗是战鼓的声音,批评很扼要,把‘鼓动’、‘鼓舞’、‘鼓励’这些字样的根源抓着了。闻一多是诗人,田间是诗人,诗人论诗人,才能有这样的恰当。”(8)田间同志在他的诗集《给战斗者》的序文中曾说,中国人民需要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的诗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在抗日根据地,像马雅可夫斯基的“罗斯塔之窗”那样,写了一些“街头诗”、“枪杆诗”等,使诗歌为革命斗争的目标服务。
(15)、虽然手稿被撕毁了,但文本的一些片段似乎被用在其他短诗里了,比如在这首中:
(16)、除此,中国对马雅可夫斯基亦有很高的热情,他的诗歌几乎全部被译为汉语,家喻户晓。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文体的风格更是影响了中国几代诗人。和他创作的《列宁》一样,马雅可夫斯基是跨时代的标志,更是现代经典。
(17)、④后期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未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二十世纪二十年伐又出现一次高潮,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艾略特《荒原》是其代表作,另外有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俄勃洛克的《十二个》,奥地利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等。
(18)、糜绪洋提到,如果说未来主义掀起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革命,那么形式主义掀起的就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革命。现在,各种西方现代文论教科书的第一章,往往就是从形式主义者开始讲起的。形式主义运动的发起者包括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特尼亚诺夫、雅科布松等。简而言之,他们是一群本科阶段就已经写出轰动性论文的天才大学生。
(19)、可见一个满怀期望的诗人在屡次遭受感情沉重的波折后,积累的重负真的会在某一刻击垮他。而此刻,在爱情中寻寻未果的马雅可夫斯基同时在诗歌文学上也没有达到他所理想的状态。他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冷眼相望,这更让他心里雪上加霜。
(20)、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又爱上过玛丽雅的姐姐莉莉娅,莉莉娅也是一位有夫之妇;1920年马雅可夫斯基还曾与一位有夫之妇有染,并生下私生子;1925年,他与俄罗斯女子伊丽莎白恋爱并生下一女;1928年马雅可夫斯基在巴黎曾经爱过一个法籍的俄罗斯少女塔季扬娜。
(1)、1930年诗人开枪自杀,自杀原因成谜。“宇宙在沉睡,/爪子上耷拉着/爬满星宿蜱虫的巨耳。”
(2)、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美国诗人庞德的《地铁车站》,是典型的意象诗.
(3)、那些“……用爱情和夜莺/熬熬煮煮出一滩羹糊状物”的诗人属于过去,而如今“无舌的街道蠕动着——/它无法叫喊和交谈”。只有那些“自己就是创造者,在燃烧的赞美诗中——/在工厂和实验室噪声中”的新诗人能够歌颂当代生活和当代城市。但马雅可夫斯基要走的是一条荆棘路。未来主义者的巡讲在诗中被描述成一条通往各各他的道路:
(4)、可想而知,莉莉与马雅可夫斯基共同生活的第一年对双方而言都不容易。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诗里为莉莉“加冕”,但他情感的无度却让后者甚是厌烦、愤怒。他的追求之顽固让莉莉觉得是在“袭击”:“整整两年半我没有过一分钟的清闲”。当马雅可夫斯基又写下一首关于爱情之痛苦的长诗《唐璜》后,莉莉的耐心耗尽了:“我之前并不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沃洛佳走在街上突然就给我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我生气了:怎么又是写爱情的?咋就不腻味呢?沃洛佳把手稿从口袋里掏出来,撕成碎片,任由风把它们吹散在茹科夫斯基街。”
(5)、作者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
(6)、不同的文化产生的政治、宗教又影响到俄罗斯以斯拉夫人为主的民族性格——勇猛慓悍,酷爱嗜杀,以战斗为最光荣伟大的事业。这些影响了俄罗斯文学。
(7)、4,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他是象征主义在德语文学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组诗《致奥尔弗斯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奠定了他在现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并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其风格晦涩难懂,但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
(8)、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9)、我是多么愚蠢哪,竭力想把头埋进音韵的羽毛。
(10)、它们虽说运用的媒介都是语言,但学科著作的语言贵在条理清晰;而文学作品语言贵在文质彬彬。
(11)、芦芒,原名李衍华,字福荣,又名李洵,笔名芦芒,上海市人。著名作家、诗人,工书善画,国画擅长花鸟、尤工画牛,富有浓重的乡土气。生前曾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民国27年(1938年),在上海一所美术学校学画,生活艰苦,曾当过家庭教师。此时,他接触了中共d员,阅读了《马克思传》、鲁迅编《苏联版画》、《珂罗惠支版画》等革命作品,并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有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之称。
(12)、而文学作品则采取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它依据生活而又经过虚构,从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不专用一个模特儿而是杂取多人、合而为事件不全用事实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发,环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处而是根据需要加以组合、创造,一切都具有主观情理性。
(13)、《生命是赌注》,(瑞典)本特·扬费尔德著,糜绪洋译,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
(14)、以上情况表明中国学者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关注,他们在类型比较、诗学理论、形式运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15)、然而马雅可夫斯基很快就发现,奥西普不是个普通的阔佬,而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未来主义。只不过这是一个新近才有的爱好。除去朗诵《云》之前那仅有的一次私人会见,莉莉和奥西普只在公开讲演中见过马雅可夫斯基一回。那是1913年5月,象征主义诗人康斯坦丁·巴尔蒙特在侨居海外多年后回到俄罗斯,人们为此举办了一场庆贺晚会,马雅可夫斯基在晚会上发言,“代表敌人们”迎接巴尔蒙特归来。马雅可夫斯基被喝了倒彩,而在喝倒彩的人中间也有莉莉和奥西普。
(16)、1,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梦幻剧《青鸟》(1908),是他戏剧生涯的巅峰之作.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获得了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7)、但出路又在哪里?表现出对d和革命的忠诚吗?他已经发自内心地渴望“时代的政委/用一道命令笼罩/在我思想上”,以此做一个称职的、“出产幸福的/苏维埃/工厂”(《回家!》,1926)。四年后,马雅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首长诗《放开喉咙》以期待中央监察委员会的评估结尾:“现身于/未来/光明年代的/中监委,/在诗坛/自私骗子的/匪帮头顶处,/我就仿佛/把布尔什维克的d证挥,/举起我/那一百卷/有d性的小书”(《放开喉咙》,1930)。而在莉莉的日记中我们看到,创作《放开喉咙》时的马雅可夫斯基,已然开始考虑是否要入d。出路是放弃未来主义吗?一九一八年后,不管诗人是否明确地提出要进行艺术革新,工人阶级都是马雅可夫斯基的写作对象,可是工人阶级又将他的诗歌看成是资产阶级美学的体现,也就是未来主义者自始至终试图打倒的对象。马雅可夫斯基无法理解这一悖谬,正如他无法看出更荒谬的是他自己试图将两种意识形态截然相反的美学观念结合在一起……所以,诗人首先在“形式”上放弃了未来主义。他先是在一九二八年退出了艺术左翼阵线(“列夫”)——理由是现时代的艺术必须“放弃文学宗派主义”;随后成立了革命艺术阵线(“莱夫”),新的团体以新的方针“为了什么做?”取代了“列夫”的旧方针“做什么?”和“怎么做?”——理由是诗人们要“与不问政治作斗争,并自觉将艺术定性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宣传鼓动”。
(18)、一九二二年的马雅可夫斯基还能做些什么?十月革命以后诗人曾持续推进艺术上的革新,可换来的只是工人群众的不解与不满。正因为此,他从一九一九年秋季开始便在俄通社制作宣传诗与宣传画,而在一九二一年之后,马雅可夫斯基真正转变成了一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以诗歌反映社会建设的“诗歌记者”:“复活节快到了,他就鼓动反对教会,支持共产主义节日,还至少写了三首关于五一节的诗,抨击英国和法国敌视苏联的政策,写诗讽刺两国领导人,颂扬新成立的苏联空军等。当一九二三年三月第一批关于列宁患病的公报发行时,马雅可夫斯基又在《我们不信!》一诗中发表了绝望的评论。”15这些诗歌都被马雅可夫斯基称为“诗歌订货”,可是不要误会了:诗人自己也在内心深处渴望接受“社会订货”。马雅可夫斯基既不愿自己的诗走到官方美学的对立面——所以他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将未来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也不愿诗歌或文学在社会建设中沦为无用的旁观者——所以诗人力图证明他的“生产诗”一样重要,他的激进主义在此已由反威权的精神革命蜕变成一种“比d更d”,比官方更正统的行为艺术。可是,经由马雅可夫斯基“改造”过的现实主义,同样也是一种有选择的现实主义,即对另一部分的现实视而不见。
(19)、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
(20)、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马雅可夫斯基年轻时就十分喜爱写作,190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d,这也是他成为未来主义诗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