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0句佛经心经书写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19 12:41:29 admin 阅读:59

导读佛经心经 1、佛经心经音乐 (1)、《心经》内容的关键是空和色,有和无。菩萨说空色、有无是一样的,怎么感觉有些庄子的影子啊! (2)、首先是进入一种非常的禅定(以观世音菩萨来实...

佛经心经

1、佛经心经音乐

(1)、《心经》内容的关键是空和色,有和无。菩萨说空色、有无是一样的,怎么感觉有些庄子的影子啊!

(2)、首先是进入一种非常的禅定(以观世音菩萨来实践行深般若波罗蜜)展现出“空”,这是一种妙空,是引出色(物质世界)、五蕴(色受想行识)、和诸法(一切存在和本我)皆空的必要条件。不然的话不能体察。(我们只能体察世界依然精彩!)

(3)、《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4)、写留言                                                            

(5)、    “无得而有得”是一种极其深刻的人生观。世俗之人恰好相反,是“有得而无得”,“有得”即有执着有挂碍,因所得不实故,非究竟解脱故,称“无得”。

(6)、舍利子呀,我说万物都是空的,是指其本质都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和合而成,没有自性,因而说空;至于说其空相本身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相反,万法和合这个空相背后,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存在着,它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是永恒不变的。

(7)、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8)、Ⅱ、空:不是什么也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

(9)、《佛教十三经》的第一部经书是《心经》,这是佛教的群经之首,字数很少,只有260字,这才是微言大义。

(10)、同时,这也是修成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11)、----------------------------

(12)、在静的基础上口念,一字一句缓慢的念诵,缓慢有利于心平静和稳定;

(13)、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

(14)、它能够从根本上拔除众生的一切苦难,这一点真实无疑、绝无虚妄

(15)、更是提出了,连这个空性的思想都不见了,都没有了,只当天地一片浑圆真正一体。无生无灭,无动无静,还归本源。六祖慧能之所以能成佛祖,自是悟透了心经真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细细思量,堪称经典注释

(16)、即说咒曰: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17)、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8)、《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故名为《心经》。此经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19)、多,定也。心,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

(20)、甚至连我们所追求的清净、解脱、自在、放下等意识念头也要放下,心中不可立有清净、自在等任何的概念

2、佛经心经书写

(1)、舍利弗啊!凡是有形状、占据一定空间体积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肉体以及一切世间的物质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缘起性空的,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物质和空并没有区别;反过来,而空和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空也不异于物质。有人认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底看清了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二者犹如水和波的关系,假名各别,其实是一体不二的。 以此思维去观察,你会发现,构成人体的肉身、感受、思想、意志和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2)、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所看到的空间、耳朵所听到的范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

(3)、观虚斋主戈国龙,学者,精神导师,观虚斋教学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后,先后师从楼宇烈、汤一介和陈来等著名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以宋明理学为中心的儒教研究、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和以内丹学为中心的道教研究。多年来学修并重,佛道融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现代运用,继承传统,面向未来,成立观虚书院,发展观虚斋教学事业,为现代社会服务。

(4)、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5)、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6)、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7)、心经全文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字“空”,指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不管是能看得见,也摸得见的,还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等等,其实它们的性质都是空的,就好比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财富和名利,其实也是空的,你享受的只是当下拥有的快乐,这个只是暂时的,但是如果你可以放下对这些名利或者是财富的执念之后,你会感觉到更加的快乐,这个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8)、《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罗马字paramitahrdayasutra。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摩诃,罗马字Maha,梵文原意就是“大、伟大”。

(9)、欢迎投稿:dashengzhulinsi@qq.com

(10)、(翻译)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

(11)、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菩提。

(12)、从头到尾念第一遍  从头到尾念第二遍  从头到尾念第三遍  再念心经心咒21遍(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再念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再念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13)、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4)、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俱。尔时,薄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于是,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习?

(15)、忌半途而废,经是一种修行方式,是在于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以培养自己的精进心。做一件事能够持之以恒,并养成习惯,这就是精进。

(16)、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7)、    《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话在形式上似乎是矛盾的,却正揭示了“无所得”与“有所得”也即“空”与“有”之辩证统一的关系。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下简称“正觉”)而证得正觉的标志恰恰是“无所得”,是“毕竟空”,如果还有“我得正觉”之念即入有执的分别智,非是前文所述的圆融无分别境界。正因为“无所得”了,菩萨才证得正觉。一方面菩萨的境界是毕竟空,无所得,而站在此境界之外,我们说正因其无得而有得,这种“毕竟空”的境界是真实的有非究竟的无。说“空”是就其境界本身之状态而言,说“有”是就对此“空”的境界之觉解而言。所以“空”不是对主体及涅槃的否定,而是在涅槃境界中已没有对主体及涅槃的执着和分别。所以“空”与“有”,“无得”与“有得”实皆各有所指,而并非矛盾。

(18)、  色空不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波浪消融于海洋,或者波浪被海洋所淹没,而全息映现,无得而得……戈师于觉悟境界展现的《心经》妙义,值得我们认真体味,明白的一刻,你的心将消融于浩瀚的存在!

(19)、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0)、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

3、佛经心经在线听

(1)、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

(2)、抄写出来的《心经》、以及抄经的过程自有一番不同的感受。????

(3)、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欢迎联系小编!)

(4)、因为菩萨心无所得,人法双亡,依此般若波罗蜜多修证,而通达般若空慧,心中毫无牵掛及障碍;因为心境无所牵挂,便心无恐怖,远离世间的一切颠倒梦想,最终证得寂灭无为的无上究竟解脱妙境。

(5)、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6)、我平时抄写的经文,都是去寺里学习时,放到流通处,一般家里看完的佛教书籍,或是供奉的佛像,不用了我都会放到寺里的流通处。

(7)、佛教首经已经谈到对待空色有无应等闲,但世俗的佛教却是重视色与有的。这又是为什么?

(8)、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分为七部分:总纲分,色空分,本体分,妙用分,果德分,证知分,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9)、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复制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西藏萨迦寺的法华经。

(10)、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11)、(翻译)弟子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12)、    照上文所述,好像《心经》主张“一切皆空”,如若“一切皆空”,那么修行的主体及证得的菩提亦“空”,如此修行既无主体亦无目标,岂不自拆台阶,难自圆其说?但这只是对空的意义的误解,空与有其实是统一的。大乘佛法有所谓“毕竟空”与“胜义有”之争,这一问题显然本文无法详细讨论,从《心经》来看,它所讲的“一切皆空”乃是有其特有含义的,并非否定一切,其中也有对真空实相的肯定。以下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疏释,以厘清“空”与“有”之间的关系。

(13)、归结起来,消业障、增智添福、平静内心都是《心经》带来的好处。

(14)、观虚斋教学是继承传统、融会新知的新型教学体系,呈现了一种系统而又开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神成长与灵性奥秘的普遍问题与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超越诸修行方法间的藩篱而进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探索。

(15)、但抄写经书要以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字一字,一句一句来抄写。

(16)、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17)、    最后让我们再简单地讨论一下《心经》的认识方法。对一般的认识活动而言,无非是通过人的感觉经验及其延伸的仪器实验,通过人的理性分析而得到对于事物的认识。这种认识,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是明确区分的。而《心经》揭示了一种崭新的认识方法,即“观照”的方法。“观照”可称之为“全息映现”,如镜照物,朗然呈现。“照见五蕴皆空”,显然“五蕴皆空”不是理性分别的产物,而是宇宙生命一体的状态中的直接证知。在这种状态中,无能知与所知之别,而利用生命的潜在的无限功能,在与宇宙全息交通的圆融境界中,透过万象而直见本来。这种认识方法与佛教修行有密切关联,涉及到深层的宇宙生命的奥秘,限于本文的目标,在此不予详论。

(18)、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19)、“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状态,众生多么向往!)是妙智慧至彼岸体验到“空”的真实必然!

(20)、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习深妙般若波罗蜜多。

4、佛经心经解说

(1)、(翻译)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2)、《心经》中“空”的含义,不是一般状况下大众读诵完《心经》所感悟的空(即没有或不存在)。是包含了一层接一层的多层含义。

(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4)、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5)、要回向,也就是分享,把我们抄写经文的功德回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具有正知正见,乃至究竟成佛。与法界众生同亨,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使功德有明。

(6)、对于凡人来说,喜欢色与有,厌恶空和无。心态有些失衡,行为自然有所偏重,在佛家眼里,这是缺乏般若(智慧)的体现。真正的智慧是将二者等闲视之,视若无物,这才能“度一切苦厄”。

(7)、    由此可见,如法修证“般若波罗蜜多心”的法要,是具有不可思议神力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证得涅槃佛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众生一切的忧悲苦恼,是真实不虚的。

(8)、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9)、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10)、这是背诵心经,其中一些行者所领略到的道理。但另一些行者,却有较积极的领悟。

(11)、放下吧!放下吧!(注:放下是唯一实现心性解脱的途径,所以本咒语中多次重复。)

(12)、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译本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在玄奘法师之前,还有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玄奘法师本人就是持诵《心经》的受益者,在玄奘法师没有启程去印度之前,曾经到过四川,那里有个空惠寺。他在那里遇到一位生病的法师。这位生病的法师知道玄奘法师发愿西行取经,赞叹不已。此法师来自印度,他对玄奘法师说: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如果能够受持这个法门,就可以保你往来西天一切平安。

(13)、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

(14)、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15)、因为自性含藏万有,为万法之本,具足一切真正彻底的智慧,所以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16)、舍利子呀,更确切地说,只要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一切,虽看起来是由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些元素合和而成,但事实上都是没有真正实体存在的,它们本质上都是空无。这个共同的空无可以勉强给一个假名——自性。

(17)、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18)、本然如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究竟成佛的。

(19)、他们因为明白了一切万法的本质所在,所以他们的心境是真正自在的,不会再受外界任何的影响和障碍所干扰。因为心境不受影响和干扰,所以没有任何恐惧和苦恼。

(20)、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5、佛经心经

(1)、经,径也。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2)、在仔细观察时,发现人的色、受、想、行、识,竟然全部都是虚无的形态,这五种因素根本就不存在。

(3)、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子,乐修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者,应作如是观,应以五蕴亦从自性空真实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亦不异色。受、想、行、识,亦知是空。舍利子!以是诸法性空无相,不生不灭,无垢亦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亦无不得。舍利子!是故,菩提萨垛以无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挂碍故,无恐怖,远离颠倒,究竟涅槃。三世安住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上菩提,圆成佛道。故应谛知波罗蜜多咒,是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实不虚。

(4)、于是,薄伽梵从三昧起,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复云: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皆随喜。

(5)、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也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7)、把心上的一切都放下!(注:心上的一切指一切执着、分别、妄想,包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六根六尘六识乃至财色名食睡等等一切染着)

(8)、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

(9)、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0)、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波罗蜜多”,也是梵语音译,波罗是翻译过来是彼岸,蜜多翻译过来是到,整个意思就是到彼岸。用我们平常的话说,就是到家,平常我们经常说“这个人功夫到家了”,意思就是非常圆满了。

(12)、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13)、《心经》包括经题、经文,总共只有268个字,但却把佛法的精要含义,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解的非常明了透彻。《心经》包含了佛教的核心内容,是修习佛法的纲领,是打开佛法大门的一把钥匙,也是帮助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

(14)、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但总的都不离一实相印。

(15)、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肉体色身及种种精神活动,菩萨在进入涅槃实相境界时,能超越肉身和意识的束缚,洞见其本体之“空”,并在此“空”之境界中,解脱一切人生痛苦。这里所谓的“空”,不是指肉身及意识不存在了,而是指修行体验所获的一种人生境界,是摆脱生命之诸烦恼痛苦而自主地实现其自身之无限丰富性的自由状态。在这种境界中,人能够从有限的相对性中摆脱出来,而体验到无限与永恒,超越一切生命的束缚与痛苦,故说“度一切苦厄”。如何理解此种境界呢?当人能够既不执着于外界种种现象,也不执着于自身的意识活动,使身心和宇宙有序同化,冥合于“空”时,人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分别的无极化状态,就会显现生命潜具的光明智慧,体验到真实的自由解放。就此种境界之超越性与无限性而言,是和宇宙本体实相相应的,宇宙生命是一体无间的,是摒除一切相对性和差别的,故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段话涉及许多佛学概念,我们不作详论,现只说在人返归“空”的状态中,是既无烦恼可断又无涅槃可求的,是既无能认识之心也无所认知之境的。这段话似乎否定了许多小乘佛教的基本思想,那是因为《心经》乃是站在修行的果地(涅槃实相境界)而论的,是以般若无住无执的精神化解对分别法的执着,和小乘佛教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它只是对这种境界的描述,并非在学理上予小乘佛教以批评。

(1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17)、心经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Conze(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18)、感悟最深的是诵读、抄写《心经》,能让人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心智平静。

(19)、除此以外,《心经》总共有260个字,篇幅适中,写成书卷、册页便于持诵,写成横幅或竖幅则便于悬挂。

(20)、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1)、所以,《心经》里260个字,“空”是禅定者(里面内容是观世音菩萨的禅定实践)的果,到达妙智慧的彼岸和“空”又是相辅相成的。

(2)、  广灵极乐寺官网:www.sxgljls.cn

(3)、坚持抄写《心经》的本意是好的,因为抄写经书的功德非常殊胜。

(4)、每个寺庙都有流通处,把自己看过的流通出去,也可以拿别人看过的回家看,让大家一起弘扬佛法。

(5)、《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2004)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6)、如果时常默念抄写心经时间长了,你就能有自己的心得,不同的人从一个事物上得到的收获往往不同。别人和我说听心经开智慧,可我经过多次的默诵抄写,我发现我对心经的感悟就是平心静气,每当我深夜失眠,想一个人想得睡不着,执着于过去的每一段回忆的时候,我默念心经两三遍,心里重复平静,那个时候就是无欲无求,很快就能入睡。

(7)、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爹雅他 噶德 噶德 巴喇噶德 巴喇桑噶德 菩提梭哈

(8)、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9)、(翻译)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10)、   (本文摘自戈国龙教授:《佛学管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月,第47-53页。编辑:新弘)

(11)、因为自性宁静清净,能对万事万法进行彻底根本的观照,故能生一切圆满智慧,是智慧之母。所以自性里不存有人为的智慧名相概念,故无智慧可言,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若有智慧或有所得,则自性已被遮覆,已找不到自性了,故真自性无智亦无得。

(1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3)、忌错别字,抄经时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字字准确,不要写错字,或者是遗漏、重覆的情形。

(14)、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15)、此经虽仅二百六十字,却是诸部般若的核心,是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文约义深,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今融会大德们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点滴体会,简要地讲解此经。

(16)、常念般若心经,有利于修行,能了解一些佛教的理论。

(17)、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8)、知道了心咒的意思之后,那么就要了解心经全文的意思了:

(1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20)、在此将如何证悟我们自性圆满智慧的秘诀提练出来,这秘诀如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8句佛经名言名句大全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