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3句孟子简介30字左右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29 11:33:31 admin 阅读:59

导读孟子简介及概要 1、孟子简介及概要200字 (1)、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

孟子简介及概要

1、孟子简介及概要200字

(1)、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2)、作者认为,休谟之所以将家庭内部的偏倚性视为道德上正当的,与他的自然主义形而上学(naturalisticmetaphysics)和经验导向的道德认识论(moralepistemology)有关。因而在休谟看来,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时,应该是从他全部的社会关系出发来综合考虑,即应当更多考虑那些与其有紧密纽带、频繁接触,并承担直观后果的人,例如他的家人朋友、乡d六亲等。

(3)、孟子(Mencius、孟轲,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4)、第他有坚定的立场,以追随及发挥孔子思想为职志。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孟子则具体描述“仁政”的作为,如“仁政必自经界始”,就肯定了农业社会须以划定田界,使百姓安居乐业为基础。孔子推崇古代圣人,孟子则区分四种圣人(圣之清者、和者、任者、时者),使人人皆有可能达成此一目标。

(5)、在孔门中,对“学”是有不同的看法的。这大体上是因为学生性向资质各不相同所造成的。如子路即似不好学:

(6)、为了说明“恻隐之心”,孟子以“有孺子将入于井”作了生动诠释。不过本文作者提出质疑说,如果这个人仅仅是感受到与孺子类似的恐惧感,从而采取符合“仁”的行动,那么孟子的说明就是有问题的。因为在休谟看来,仅仅是同情心不足以使人战胜恐惧。因此作者追问,孟子此处所说的会否是一种“为了”孺子的情感,抑或是与孺子类似和“为了”孺子的情感的混合产物?

(7)、《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8)、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1)

(9)、乍看上去,休谟与孟子强调的重点十分不同。休谟似乎更多关注的是“情绪”(sentiment)而非“理性(reason)”。但作者紧接着说,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10)、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逢其原书院院长。

(11)、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扩展资料:《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

(12)、不过本文作者认为,休谟关于人类德性的心理源头的解释有些模棱两可。有时,他指的是同情原理提供了情感动机的激励,导致人们按照仁慈的要求行事;但有时,他又将仁慈行事的动机归因于人性原理(可参见他的《人性论》ATreatiesofHumanNature)。而在《道德原理研究》(AnEnquiryconcerningthePrincipleofMorals)中,休谟再次确认说,人性原理是仁慈行事动机的主要源头。

(13)、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14)、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15)、《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16)、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17)、20考研古代文学强化课开始报名!花1年的钱,听两年的课!

(18)、2020文学考研峰哥私教班,今晚开始报名!

(19)、此段与上例相同,不论哀公所问与季康子所问同时与否,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

(20)、贤贤易色是重贤轻色。孝悌忠信都是伦理德性,能孝悌忠信当然很好,在一个较低或较松的意义上也可说能孝悌忠信即已好学了。正如后来王阳明说,能行孝行悌即知孝知悌。但就孔子只许颜回为好学,以好仁、好信与好学相对,可知严格或全面说来,能孝悌忠信还是与好学不相同的,子夏毕竟不是孔子。

2、孟子简介30字左右

(1)、3)当面对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时,上述两种原理就会发挥作用,每个人都会同时产生以上两种情感倾向;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主要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3)、另一个例子是,鲁哀公与孔子谈论,问及孔门弟子,孔子说:

(4)、第《孟子》其书,收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共计七篇,约三万五千字。所收文章雄放豪迈,譬喻生动,说理透彻,对唐、宋以后的古文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孟子》也是先秦哲学史料的重要宝库,例如,许行、告子等思想家的言说,没有传下来,恰恰是由于孟子的批评,被保存下来,虽然只是一鳞片甲的记录,也成为研究其思想的珍贵史料。

(5)、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继承“仁政”,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6)、孟子的“五伦”具有“双向性”,这种“双向性”指的是五伦关系中双方对应的责任以及互敬互爱的和谐,绝不是单方面无原则地付出,更没有尊卑、贵贱的等级意识。“五伦”教化思想与汉代董仲舒鼓吹霸道而标榜的等级烙印深厚的“三纲五常”是需要甄别对待的。“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的等级名分是汉儒董仲舒为维护汉武帝霸权政治而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改造。孟子的“五伦”则是人类自然情感的表达,也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悌美德。近年来,全国兴起重视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良好风气,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人伦道德教化思想为主旨内容,为弘扬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殷实的伦理学基础。

(7)、观点丨“掩耳盗铃”还是“直面生活”?——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

(8)、孟院长表示,他将左手大力弘扬孟子的思想,完善孟子书院的架构,通过读书会、分享会的形式来传播孟子的思想,右手通过孟子书院来弘扬中国传统艾灸文化,特别是孔孟姓氏的后人来孟子书院学习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技能,一律免学费。

(9)、作者提到儒家的两个相关概念:“思”与“恕”。“思”即思考,指的是将关注集中于对象,或是通达和反思某人已经了解的知识。作者认为,正是“思”这一过程将人们的关注点集中于认识客体(subject),从而揭示了“仁”的认识源头。“恕”即同情的理解,在《论语》中,“恕”描述的是具有消极意义的行事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恕可以被理解为对他人情感状态的关切,指的是将自身置于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恕”是一种扩展人先天的同情感的认识能力,并决定了人们按照“仁”的要求去行事。

(10)、在休谟的语境中,他并未提及“孝”,而是多次谈到“家人之爱”。这是与孟子十分相似的地方。

(11)、(福利):34所院校文学考研真题打包免费送!

(12)、现在我们可能要问,“好学”是否为一种德行或美德呢?一般地,我们把仁、智、勇等作为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认为:“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数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性熏陶出来的。”这样看来,好学可能近于所谓理智德性。但理智德性是恰当运用理性的德性,与好学有所不同。表面上看,好学与仁、智、勇各种德性很不同,似乎不属于德性,不过,这如何能解释孔子既称颜渊为唯一好学者,又把颜渊归类在弟子中“德行”一类?无论如何,孔子是把“好学”看成与伦理之“德”有别的品质和活动的,他提出“六言六蔽”来解释他的看法:

(13)、当时各诸侯互争雄长,对知名学者十分礼遇。孟子曾周游齐、魏等大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这些国君所求的是富国强兵之策,因此受重用的是像商鞅、吴起、孙膑、田忌之类的兵法家与纵横家。至于孟子,则依然谨守尧舜爱民之教与孔子修己安人的理想,反对战争与苛政,以致难以说服大国君臣。他年老时回归家乡邹国,与学生一起编订自己的著作《孟子》,传诸后世。

(14)、正如徐复观评价的那样,孟子的主张,一切都可以从“心”上说。

(15)、陈来:为什么《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

(16)、枕戈同时分享了他对新儒学和世界新文明史观的见解。他认为现在的大陆新儒学正处于儒学发展的第三期:第一期是孔孟原始儒学到董仲舒的政治儒学;第二期儒学是从周敦颐发端的宋明新儒学,湖南人和湖湘学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三期儒学从民国时代开始,到今天的大陆新儒学,已经蔚为大观,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南人仍旧发挥着某种引擎的作用。尤其是以大同思想网为平台建构的历史儒学,一种新的“大一统”的世界文明史观,可能会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

(17)、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5]所谓“实”,就是最切近的、主要的内容。体现宗法人伦关系的“五伦”观念广泛根植于人心,实现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家庭伦理关系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6]孟子主张仁、义、礼、智四德,是继承子思“五行”[7]学说发展而来的。儒家认为,是否具有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且“人皆可以为尧舜”[8]。仁爱思想源自人心之善端,这种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9]与四德相对应的,即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善端的萌芽生长,仁、义、礼、智等道德修养才成为可能。

(18)、1)人皆有同情原理,并以此与他人共情,从而在情感上亲近社会;

(19)、总得来说,孟子与休谟都意识到,“仁”或者说人性,是基于人内在的道德心理特征而产生的。孟子称其为“恻隐之心”,而休谟称其为“人性原理”与“同情原理”。无论语言表述上有何差别,道德人性的心理内涵,归根结底就是说,人们有能力与他人共情。

(20)、正因如此,本文认为休谟提出了与孟子类似的主张,即认为人类都拥有一项心理机制,正是这项机制使人可以进入他人的情绪中,并代表他人采取行动。休谟认为,这项机制就是“同情原理”。正是通过同情原理,人们才得以进入与自身截然不同的情感世界中。

3、孟子简介及概要100字

(1)、接着作者比较说,休谟所说的秩序良好的“家庭—社会”,正体现出许多与儒家相似的美德,尤其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方面。休谟认为,父母要负担起自然之爱所要求的照拂子女的责任,而子女应当对父母报以感激,表现出虔诚的依恋和顺从的关心。总之,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家庭—社会中,每位成员都应当表现出符合仁慈(benevolence)的举动。倘若父母未能表现出自然之爱,那才是不正常的。

(2)、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3)、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4)、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5)、不管学什么,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表现给别人。学是为了自己的受用和享受,这种受用和享受是追求内心幸福的人所追求的精神与心智的满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基础。

(6)、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模拟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7)、最后,在孟子笔下,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观察以及他对人生修养的无穷向往。前者即是肯定“人心有四端”,再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推而至于实现“仁义礼智”这四善。心之四端配合他所揭示的“良知良能”之说,足以使我们相信:人只要真诚,即可感受由内而发的行善要求,使自己主动去实践“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进而促成安和乐利的社会。至于人生修养,则孟子从“可欲之谓善”说起,直至最高境界的“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所谓“不可知之”意在肯定人的修养永无止境,可以抵达像神明一般的完美程度。

(8)、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9)、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10)、怎样处理休谟在《人性论》与《道德原理研究》中表现出的不连贯呢?作者说,本文不打算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是接受两个阐释学前提:理解休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认为这是具有理性能力的个人可以区分的;并且为了比较孟子与休谟的观点,本文认可休谟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具有内在连贯性。

(11)、5)只要经过正确培养,这种人类心理的情感动机就可以发展为“人性美德”。

(12)、《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13)、作者简介: 吴信英,南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冯友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4)、1999年至2000年,我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书一年。本书是我在1999—2000学年的春季学期在中文大学哲学系开课的讲稿。该课程的名称为“先秦儒学”,对象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本科学生。香港的学期比内地略短,一般每学期13周,我依据课程的要求,拟定了课程的大纲,边写讲稿边讲课。于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手中就有了这一叠先秦儒学的讲稿。我讲这门课程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中间插入《礼记》的数篇(郭店楚简的部分也是作为与《礼记》同类的文献来讲述的)。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还是有些原来拟定的内容如《乐记》并没有讲到。另外,该课程第一周所讲,是“儒家思想的根源”,讲授内容主要利用我的同名著作,所以这一部分并没有新写讲义。虽然如此,先秦儒学的基本面貌在本稿中还是大体呈现出来了。

(15)、[1][2][3][4][5][8][9][10][11][12][13][16][17][18][19][20][21][22][24][26][27][2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23223303330332322331232

(16)、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17)、在学习“孔孟之道”时,不可忽略一个重要观念,那即是“天”。在孔子看来,他在五十岁时领悟了天命,他也强调君子应该知天命与畏天命。在孟子看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语,无异于天命的具体实现,而他认为如果天要平治天下,则“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些语句足以证明儒家对天的深刻信仰。这样的天显然不是后代学者夸张人心的主观愿望即可取而代之的。

(18)、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19)、张和刚说:“我们从初中开始,就接受孟子思想的影响。孟亚圣教导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等,这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正值杜钢建老师发起的‘百家书院’如火如荼发展之际,由孟子的后人孟献威先生在湖南创办孟子书院,弘扬孟子精神,可谓恰逢其时,恰逢其人。”

(20)、其次,他有杰出的口才,善于说明事理。其中所含的逻辑推论在外人眼中无异于“好辩”,但所讲述的皆为仁民爱物的想法。他随口说出的许多语句,已成为传世的成语,如“缘木求鱼”、“迁于乔木”、“一暴十寒”、“守望相助”、“杯水车薪”、“事半功倍”、“出尔反尔”、“心悦诚服”、“有为者亦若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

4、孟子简介及概要50字

(1)、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2)、心性修养的要旨是“养心”“尽心”。孟子认为,道德理念是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的责任是认识它、实践它,但人欲会阻碍心的明道,故此孟子提倡“养心莫善于寡欲”[21],“寡欲”是“养心”的修养方法,因为欲蒙蔽心性,使操行受损。要恢复心境明朗必须寡欲。孟子说:“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2]与生死相比,不失去“良心”“本心”更重要。能“存其心,养其性”,这样人就达到“尽心”的境界。

(3)、这一段很重要,仁、智、信、直、勇、刚都是伦理德性,但是孔子强调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好学”。不管孔子这里是否有特别的针对性,对照前面孔子一生对“好学”的高度重视,我们显然可以看出这里的“六言六蔽”并非孔子的偶然之见,它表现了孔子对德性与学问的整个平衡的了解。如用《中庸》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话来看,后世宋明儒学中如阳明学特别强调“尊德性”,甚至不惜牺牲“道问学”的那种讲法,无疑离开了孔子所掌握的平衡。好仁不好学,则会缺乏智慧而容易受骗;好智不好学,心智散荡而不得其中;好信不好学,好勇不好学,好刚不好学,都有刚勇而失其方向之弊。有仁有智有勇有刚,但不好学,则有偏蔽。因此,每一种伦理德性(这里的仁只是一种具体德性)都必须与好学联系起来,相互补充。

(4)、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孟子》的散文虽然基本上还没有脱离语录体,比之《论语》却有了很大的发展。

(5)、本刊投稿邮箱:zhgzhxshyj@1com

(6)、齐宣王想效法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讲的“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虽然注意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长久利益,但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从而被看成“守旧术,不知世务”。

(7)、作者首先要澄清休谟所说的“道德动机”。尽管休谟曾说过,人类理性永远都只是激情的奴隶,但他还是区分了人类天性中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喜爱的情感(affections),另一个是理解(unedrstanding)。休谟认为,这二者对任何行动而言都是必要的,只有前者的盲目裹挟,而无后者的引导,人类社会终将无法存在。这说明,虽然休谟贬低理性作为道德动机的重要性,但他同时认可理性与“非理性”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只有理解了以上两方面都具有重要性,接下来阐释休谟的一系列认识源头才是有意义的。

(8)、4)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造就了人们行动的动机;

(9)、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回向传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

(10)、1)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即每个人都拥有同情的能力;

(11)、大同思想网总编枕戈作了主题演讲。他首先祝贺孟宪威院长心想事成,在短短不到2个月,不但自己快速扎根到湖南这片热土,还神速地创办了孟子书院。枕戈说:“当我走进孟子书院时,看到前面是孟圣人的像、孟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左边墙上挂着艾叶,右边墙上摆着各种典籍,整个房子古色古香,感觉到,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的家园呀。”他称赞孟子书院是“他见过的最温馨最精致的书院”,这类书院可称作“家庭书院”,有着家的温馨。道不远人,道在人间,道在生活中,把书院建在社区,建在家庭里,也许这更符合杜钢建教授发起“百家书院”的初衷。而古代的书院也大多是读书和生活结合的空间。

(12)、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13)、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医、资深的艾灸学者,他著有畅销图书《艾灸止痛祛寒湿》、《零基础学艾灸》。在弘扬中医艾灸文化的时候,他还发现,孔子、孟子在当时那个时代下,都是艾灸的养生专家。“丘无病自灸”,讲述的就是孔子日常通过艾灸来调养身体。而《孟子·离娄上》记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这说明孟子对艾灸治病的道理也是十分明白的。

(14)、由于对象是本科学生,学时也不太多,所以本稿所讲的“先秦儒学”还是比较粗略的。不过,就1999—2000年当时的状况而言,此稿中所讲,比起内地大学哲学系本科的同类课程,在一些方面还是较深入一些,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对孔子思想中“好学”的理解和关注,后来我曾以此稿为基础写出论文加以讨论;又如孔子部分较多考虑到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后来我也曾以此稿为基础专门著文论述。其中对于荀子的讲法也为我后来做荀子的研究准备了基础。尤其是,这门课程已列入了1998年刚刚问世的《郭店楚墓竹简》的相关内容。所以,虽然此课是本科教学,但讲授这门课程,对加深我自己有关先秦儒学的理解和思考,也是有益的。因此我不避浅陋,把这部讲稿呈给学习先秦儒学的读者,盼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15)、孟子重视心性修养教育,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教育的意义和境界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现代教育有一种偏颇,即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育最终沦为一种实用、功利的生存手段。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基石,目的在于培养人,一旦出现这种不重视道德教化的偏颇,即便成才,培养的也只是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3],这严重拉低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境界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是个体人在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媒体教育之后实现的自我教育,这需要全力加强个人的心性道德修养,从而达到自我终身教育的最高境界。反之,也不能只重视道德教化,而忽略知识传授和技能提升的重要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4]序、庠分别是夏商周三代时殷、周两朝的学校,孟子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密切联系。除此之外,孟子的具体教学方法丰富且运用娴熟,如,鼓励因材施教的“君子教者五”“博学约反”,反对“一曝十寒”“一心二用”等。可见,他也很重视和强调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25]孟子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他的心性修养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独特贡献。他要求每个人要身心合要处理好自己和自己内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自己与社会他人、与世界宇宙的关系,从这个层面来说,心性修养教育也是最根本的教育。

(16)、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7)、第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张,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他鲜明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认为政权的得失系于民心的向背,民众是国家中地位最尊贵者,而争取民心的关键,在于施行仁政,为民兴利除弊。他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的观点,主张分配土地给人民耕作,并且少征赋税,以使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治本之策。在此基础上,还要施以教化,使民众懂得孝悌忠信,这是社会治理的治本之策。孟子强调,政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君王和大臣必须以身作则,担负起保民、教民的职责,与民同好乐。对于不合为君之道的国君,可以“征诛”、“变置”。这些主张,即使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

(18)、这是一个“士”的形象,这里的“好学”指忠信敬义而言。

(19)、2休谟的同情原理(principlesofsympathy)与人性原理(principlesofhumanity)

(20)、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5、《孟子简介》

(1)、孟子,姓孟,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也就是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一书,由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记述孟子言行,以及孟子与门弟子和相关人互问互答的书。在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孟子》列入《诸子略》儒家类中,与《荀子》一书地位相当。到了唐代,韩愈《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书的地位随之而大幅提升。到了宋代,程颖、程颐极力表彰《孟子》,朱熹又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之后,《孟子》就由子部被提升为经部的著作,成为儒学的重要典籍和科举考试必读经书。

(2)、[7]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J].文物天

(3)、第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弘扬者。他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挥,建立起儒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观,而他自己就是这个道统的继承人。他以性善论为中心,开拓出包括涵养论、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儒家道德哲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由于孟子在发扬和发展儒学方面功不可没,故而后世奉之为“亚圣”。

(4)、附录香港中文大学1999—2000年度科目考试

(5)、但孔子讲的学不止于此,这也需要注意。如孔子讲的学诗、学礼,其中学诗固是学文,学礼就既是学礼之文献,又包含着对礼的实践了解,而学道就包括学习道德的意思了,在这方面孔子确有广泛的学习观念。

(6)、直到有一次与三联书店副总编辑舒炜先生提起,他认为出版这个讲稿还是有必要的,并说三联可以帮忙解决打字的问题,要我大可不必操心。我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2016年春天我就把这部手写的讲稿交给了三联书店。说实话,我自己也早已忘记了这部手稿到底有多么潦草,最近在校对打印稿时重看手稿,才意识到辨认这部字迹潦草的讲稿是多么不易!所以,这部讲稿的出版,我必须感谢三联书店的几位老朋友特别是他们特邀的编辑易爱华女士,没有他们的耐心辨认和整理编辑,此书的问世是根本不可能的。

(7)、《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8)、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9)、首先,“思”这一概念在孟子的整体思路中是重要的,但作者对它的概括似有可议之处。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思”这一概念主要被用在区分“大体-小体”上。孟子所谓“大体—小体”,前者指的是以“仁义礼智”为代表的的德性,后者指的是感官物欲的刺激。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准固然有“思”这一官能的运用,而“思”的目标,并非是获得某些“对象性”的认识,而是重新焕发人“心”的道德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在孟子的语境中,“思”并非是一个对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自反性”的过程。

(10)、不久,孟子便离开宋国到了鲁国。这时候正是鲁平公(约于公元前322年至前302年在位)将要使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为政。

(11)、第孟子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他自述自己平生的夙愿,就是学孔子,实现以道德仁义安定天下的理想。面对当时“圣王不作”、“邪说诬民”、“人将相食”的战乱局面,他挺身而出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在生命与正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有“舍身而取义”的抉择,这些闪光的思想,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而勇往直前,赴汤蹈火,书写着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12)、景春是战国时人,楚国贵族,孟子的弟子,纵横家。

(13)、综上论述,孟子丰富的教育思想是其一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现实意义极大。在孟子教育思想中,重视德育是首任。他所孜孜以求的德才兼备、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和理念,无疑给当下趋于功利的现代教育提供极大借鉴。孟子重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儒家一以贯之的“明人伦”的道德伦理教育是其基本要义,这点也为法家和墨家等所认同。孟子接续子思的“仁”学,开创了“存心”“反动其心”“养心”等心性学方法。他的这一心性道德修养论,是儒家思孟学派修养论的特殊贡献。孟子德育思想所开创的大丈夫气概、养浩然之正气,还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的挫折磨练,造就了中国千千万万前仆后继的英雄豪杰、古道热肠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天下归仁由义”的理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支撑起中国的脊梁[29],引导人们为真正实现“仁民而爱物”的“大同”理想而奋力前行。这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返本开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

(14)、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全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

(15)、鲁平公将要去拜访孟子,因为他所宠爱的小臣臧仓说了孟子的坏话,而又改变了主意。乐正子把这件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孟子。孟子很有感慨地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了。

(16)、孟子(372-289B.C.)生于东周战国时代(475-221B.C.)中期,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他博闻强记、好学深思,不仅正确理解孔子思想,还能踵事增华,善加发挥,广泛应用孔子观点于政治、教育、经济、修养与人生目标上,成为当时最卓越的儒家代表。后世推尊其为亚圣,并以“孔孟之道”为儒家的主要学说。

(17)、如果说孔子之前的礼治秩序致力在制度性和整体性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尊严和需求,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则直接激发思想家对礼治与个体人意义的思考。孔子赋予“克己复礼为仁”新的内涵,着力挖掘行礼过程中人的内心自觉和情感因素。子思学派援此理路发展出从身从心的“”(仁)学[14],为儒家心性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仁”学这一全新理论被学界认知,迟至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仁”,即表示心中思考着自己(的身),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克己、修己、成己、慎独的面向,即关注个体人的内在世界。孟子“私淑”子思,全面继承并发展了子思身心合一的新仁学,强调“克己”,关注内心世界的健康问题,重视人的心性修养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所以孟子更像一个灵魂工程师,他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境界的人。

(18)、尽管并未正面提及,但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休谟肯定也认可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不幸遭遇上面,从而扩展他们关心的范围。也就是从对家庭成员的偏倚性,一直扩展到对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的关注。

(19)、所以,安乐哲说,学的含义是传递文化遗产,学的对象是人类文化(文),是没有问题的。(参看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20)、孟子53岁时来到了魏国,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后来魏国齐国发生了战争,后来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不喜欢梁襄王,于是离开了魏国。

(1)、本文的第一部分就是要解释孟子与休谟在道德人性的心理源头的主要观点。本文提出,孟子与休谟在论述从人之天性的本质方面——同情(sympathy),到他们所认为的人的基本德性——仁慈(benevolence)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2)、“爱”如果是爱好,“智”如果与学习有关,则孔子思想中有一个观念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好学”。“好学”绝不是孔子思想中一个普通的概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好学”是孔子思想的一个具有核心意义、基础性的观念。

(3)、作者此处的回答引用了《梁惠王上》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向齐宣王讲述了他所听闻的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说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而这正是齐宣王能够成为真正的“仁君”的根芽。只是宣王的仁心未经过培养,所以不能及于人。而孟子给出的方法正是要宣王反思这一情境,使其仁心可以及于民众。那么,“反思”(reflecting)何以可行呢?

(4)、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

(5)、《孟子》的文学价值在后世逐渐被发掘,汉代司马迁对它备极推崇,唐代古文家韩愈曾以孟子继承人自居,称赞“孟子醇乎醇者也”,因此“韩文出于孟子”,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孟荀以畅其文”。苏洵平生尤好《孟子》,曾端坐读之七八年,著有《苏批孟子》一书行世。王安石曾注《孟子》,为文亦学之。南宋以后,《孟子》成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是学子必读而科举必考的官方教材,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除唐宋八大古文家外,清代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古文家,在思想方面也受到了《孟子》的深刻影响,在文章艺术方面也有程度不同的借鉴。 

(6)、ISBN: 9787108059734定价:00元

(7)、其次,本文在引用了“以羊易牛”的案例以后,正确地指出孟子的意图就在于使齐宣王“自反而诚”,然后再推其“不忍之心”。但是在随后孟子与宣王的对话中,当宣王说“寡人好色”“寡人好货”之时,孟子并没有要求他“降心壹志”,而是劝谏他“与百姓同之”。这说明,在孟子看来,宣王之所以不能行仁政,主要不在于他没有“明心见性”——尽管他确实没有理解孟子试图用“以羊易牛”来启发他的意涵,但是他直白地陈说自己的欲望,并得到孟子的肯定,这就说明宣王本身具有质朴的品性,已经具备了行仁政的潜质,而主要是主要由于宣王“推”的不足。正因宣王不能推其“不忍之心”,孟子才会反复申说“推”的意义。所以至少在与齐宣王的谈话中,孟子的重点似乎更应该置于“推”上来理解。

(8)、孟子自幼受益于孟母的“三迁之教”,这一言传身教深刻影响孟子的环境教育思想。《滕文公下》记载了“一傅众咻”[26]的典故:楚人想学齐语,而身边的楚人都是讲楚语,这使得学习效果事倍功半;但如果把学习者直接带到齐国,齐语的习得自然是事半功倍。这就突出环境的重要性,说明教学和个人教育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前,全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努力创设、倡导和谐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不良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在于极易导致人“放其心而不知求”,即丧失善良的本心。孟子接着例举当地少年子弟丰年多半懒惰,灾年多半强暴的现象,指出这并非他们天生的本性有什么差异,而在于环境变化对心志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他们丧失善良的本心。

(9)、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本刊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高端杂志。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哲学流派、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与哲学史家以及中国哲学典籍与文献的考辨、域外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的追踪介绍和分析评论等。

(10)、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11)、陈来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讲课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是对先秦儒学思想极佳的入门导读。全书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线,并穿插了郭店楚简出土儒书和《乐记》中的思想,将先秦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传承脉络等做了概要的梳理与申说,尤其对孔子的“学论”、孟子的仁义原则高于皇权原则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学与德性伦理学的比较以及对荀子的理解等有新颖独到的阐释。

(12)、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13)、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14)、3)同情的倾向就表现为对“孺子”的关心,每个人理当拥有这种情感;

(15)、“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对梁惠王“民不加多”之问,以战为喻;对梁襄王“孰能一之”之问,以苗为喻;对齐宣王“不为”与“不能”之问,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及“为长者折枝”为喻等。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

(16)、(福利)1毛钱畅听30余所院校文学各专业在读研究生学长学姐考研直播课!

(17)、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

(18)、这部分要讨论孟子与休谟的道德人性的认知源头,人们如何通过认知,扩展其“恻隐之心”的范围。除此之外,这部分还要说明,将集中注意力于他人意图的能力何以值得培养,并最终如何获致人类德性。

(19)、要理解休谟的道德哲学,首先要理解他的人类德性(virtueofhumanity)与人性原理(principleofhumanity)的区别。在休谟看来,人类德性是一种社会德性,例如友谊、感激、公共精神等。这类德性的特点是情感动机的倾向历久而弥新,而非仅仅与他人共情,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情感动机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因此,这种人类德性具有天然的社会倾向,目的是提升公共善。而休谟所说人性原理,指的是未经培养的,原始的冲动,可以引出人类德性。

(20)、[29]刘鄂培.孟子教育思想再论[J].教育评论,1996(24):

(1)、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来没有本科的先秦儒学课程,2004年前后课程体系改革,增加了本科学生的断代哲学选修课。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过一次本科生的“先秦儒学”课程,讲课时用的就是这份在香港的讲稿。由于北大的“先秦儒学”课是每周两学时的课,讲到孟子的一半即告结束。当时选课听讲的赵金刚作了课堂笔记,后来有一次他问我,老师在北大讲的课,一般很快就会出新书,可是“先秦儒学”讲的内容,为何好久都不见出书?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想过。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觉得此稿不是学术专著,只是讲义,故未予重视。再一个主要原因是,讲稿是手写的,字迹尚属潦草,除了我自己外,打字员大概不会认得,而我又总是忙于新的研究,没有时间和心情自己重新电脑录入,所以也就从来没有考虑过将此讲稿付印。

(2)、《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人伦关系的民族,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也最重视家庭关系和随之扩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儒家思想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内圣外王”,其核心价值是道德伦理,即人伦规范的确立、生命伦理意义的揭示和根源于人心内在德性的实现。“立爱自亲始”,儒家伦理道德的起点是人伦道德,即孔子所说的“君臣父子”,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3]。在此基础上,孟子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性人情的必然要求,将之扩展为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关系被称为“五伦”。“五伦”也称“人伦”,涵盖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前三者是家庭伦理关系,后两者是社会伦理关系。“人伦”概念,首先源自孟子的“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4]。孟子明确提出“人伦”包含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朋友有信。无论古今,人伦常情都是维系家庭乃至社会的“筋脉”,它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起点,是实现良好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根本保障。

(4)、孟子并非提倡关心的范围只能是有限的。从理论上讲,“仁”的考虑应该是广泛的,应当包括每一个人。但孟子反驳墨家的关键之处在于,墨家要求人们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不符合人的天性,墨家的主张无助于“仁”的恰当培养。特别是在和墨家人物夷之的论辩中,孟子使其意识到,墨家的无偏倚性承诺终究无法克服自身对近亲的天然的情感依恋。所以说,尽管孟子认可墨家所说“泛爱众”的主张,但他仍然坚持儒家一贯的“等差之爱”,也就是承认,人们的情感倾向天然地带有偏倚性。而且孟子意识到,需要发展出一种真正的人类德性观念,从而容纳人类天性的有限性。因此,孟子的主张相当于是从人内在的偏倚性立场出发,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并扩展这种情感。

(5)、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6)、BritishJournalfortheHistoryofPhilosophy,28(4),pp.693-713

(7)、[23]钱理群.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中国青年报,2012-05-03(03).

(8)、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于国家统治之中,造福于百姓,他在战乱时,周游各国。孟子到齐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于是他离开了齐国。

(9)、孟子(约公元前390年—约公元前305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10)、孟子书院位于天心区新姚北路申奥美域小区,是杜钢建教授定义的典型的社区书院。首先,张和刚主持了书院的祠堂献祭典礼,并主持了成立仪式,宣读了百家书院发起人杜钢建教授的贺词。与会者相继发表了自己对“亚圣”孟子的思想理解,气氛轻松而活跃。

(11)、(福利)20古代文学考研百余所院校信息汇总

(1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13)、这里显然讲了好几个方面,如默而识之属思,诲人不倦属教,但“学而不厌”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确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对学习活动的无条件的喜爱。这里“爱学”“好学”正与“爱智”成为对比,所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3句正能量励志经典句子图片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