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8句维特根斯坦和元首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2-29 12:41:48 admin 阅读:59
维特根斯坦
1、维特根斯坦名言
(1)、那么,维特根斯坦本人是如何看待哲学史的呢?1933年12月22日,维特根斯坦在给C.L.斯蒂文森的信中,谈到了他对哲学史的看法:“遗憾你得大量阅读哲学史,因为阅读很难帮助你澄清自己的混乱。理解其他人的思想或者从其他人的迷乱中学到什么真的相当难,尤其当他们生活在很久以前,说着跟你不一样的哲学语言。可做的唯一事情一直是,告诉你自己你不理解他们究竟在说什么。如果你真正有过自己的思想,你就会知道他人很难准确地理解它,然后你还会知道你也难以理解其他人的思想。我知道,如果是一位哲学教授,你得声言理解每个人所说的东西……但你不是一位教授,所以享受自己的自由好了!”
(2)、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
(3)、1914WittgensteinFamilie,LudwigaufderrechtenSeite
(4)、就自然语言而言,它表面的语法形式掩盖了它内在的逻辑形式,因而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往往误导了我们对它的使用,“事实的结构是由基本事实的结构构成的。” “存在着的基本事实的总和就是世界。” 到语言游戏的转变。
(5)、经如上简要分析之后,我们似乎可以问:维特根斯坦反对科学吗?而之所以有此一问,主要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即科学能带给我们人生的意义吗?如果不能,是否意味着科学是有罪的?一种可能理解是,科学不仅不能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意义,亦是摧毁我们传统价值观的罪魁祸首。如此,则我们是否就有足够的理由,来反对科学本身?
(6)、认为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是含混的,这是造成哲学“误解”的根源。分析美学以此为据研究美学。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7)、在维特根斯坦家族的最兴盛时期,钢铁卡特尔带来的收益相当于当时奥斯曼帝国每年财政收入的5倍,也正因如此推特根斯坦家族成为了把握欧洲命脉的显赫世家,连罗斯柴尔德家族都因为不敌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强势而表示低头。钢铁卡特尔帝国终于建立起来了。
(8)、犹太人是一片瘠薄的土地,但在它单薄的石层下面,流淌着精力和才智熔化的岩浆。
(9)、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10)、由于卡尔·维特根斯坦的子女不是早逝就是热衷于艺术,家族的产业开始陷入了困境当中,这也是维特根斯坦家族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卡尔·维特根斯坦的专制,他的孩子们都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女儿赫敏·维特根斯坦终身未嫁,对家族事业几乎不闻不问;二儿子多拉刚出世就死去;三儿子汉斯25岁即自杀;四儿子库尔特40岁时自杀;五女儿嫁给了一名政府官员;六儿子鲁道尔夫23岁自杀;七女儿玛格丽特婚姻多变,性情大变;八儿子保罗失去了右臂,而且钟情于钢琴;九儿子路德维希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哲学家,对家族事业毫不关心。
(11)、维特根斯坦认为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比如一个简短的哲学理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万的字去解释它,也难以把它说个透彻和明晰,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心里虽然对它有个了解,但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把这个理论解释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导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清楚地解释出来。再比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虚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清楚的答案。
(12)、维特根斯坦尽管在根本的意义上,不满于卡尔纳普等人拒斥形而上学的激进主张;但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写作,正如前面已提及的,确与其关于数学基础、现代逻辑的思考有着内在的深层联系。
(13)、第一阶段是“情感主义”阶段。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摩尔(GeorgeEdwardMoore,1873—1958)和早期的维特根斯坦。
(14)、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工作,这一时期,时常有学人访问他,他和访问者几乎只谈哲学问题,并且在解释自己的哲学观点时颇为激动。我们也有理由猜测,他对小学生的教学,以及和普通人的来往,与他后期转向“日常语言立场”不无关系。
(15)、《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BemerkungenüberdieGrundlagenderMathematik,1956);
(16)、后来他脱离该哲学流派而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
(17)、维特根斯坦:也许他是那种不应该去写作哲学的人。你应该看威廉·詹姆士的《宗教经验种种》,曾几何时,这本书让我受益良多。
(18)、我们可以说维也纳学派成员在一定程度上,误读了维特根斯坦。当然这也是事实。但不应否认的是,之所以有这种误读的可能性,至少在一个表面的意义上,《逻辑哲学论》多少呈现出与维也纳学派主张相似的一面。当然,也仅仅止于"相似"。
(19)、在以哲学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者看来,维特根斯坦并非哲学科班出身,没读过几本哲学史,而对哲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也不甚熟悉,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哲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并终而成为一名重要的哲学家;由此,他们认为,哲学史并非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必需,维特根斯坦即是一个耀眼的例证。而在主张哲学即哲学史的一些学者那里,他们尽管一般也会承认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贡献,但认为直接从问题出发而能对哲学有所贡献者,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做到,因此不应该成为多数一般学者效仿的榜样。有学者甚至讥讽说,那些主张哲学学习和研究应该直接从问题出发的学者,可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智力水平。
(20)、《文化与价值》(VermischteBemerkungen,1970);
2、维特根斯坦和元首
(1)、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家极富思想独创性,其影响力远超出哲学本身的范围。本书力图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说明其哲学观点的本质与影响,并对维特根斯坦在当代思想领域的持续影响给出新的评价。
(2)、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近期防控重点工作
(3)、保罗的一生都是在一种奇特的情感世界里度过的,他非常自闭,不满于父亲的专制,对家族事务漠不关心,更不愿意参与任何家族生意,老卡尔对这个儿子极为钟爱,一直认为他将继承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产业,将家族推向另一个高峰。而保罗为了逃避父亲的意志,甚至主动放弃了财产继承权,二战结束后保罗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美国期间他除了偶尔跟弟弟路德维希通过几次信之外再也没有和家族其他人有过任何瓜葛。
(4)、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经济学家皮耶罗·斯拉法则使他接触到语言社会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攻占奧地利,维特根斯坦家族已经成为希特勒的眼中钉,在吞并奥地利后不久,希特勒在家乡林茨建立起了赫尔曼·戈林钢铁厂,并兼并了维特根斯坦卡特尔的大部分工厂。二战期间,维特根斯坦家族迅速向英国和美国转移了大量的财富,在那里迅速建立起了新的钢铁公司。
(6)、在维特根斯坦写给C.L.斯蒂文森的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区分,即思想者和哲学教授不是一回事:思想者会清楚地认识到,人们之间在思想上的相互理解是非常困难的;而哲学教授则声言他们理解了每一个哲学家所说的东西。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这一区分,在如何看待哲学史的问题上,思想者和哲学教授会持有不同的立场:思想者相对不那么重视哲学史,而哲学教授则是以教授哲学史为业。就维特根斯坦本人而言,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曾接替摩尔的职位,在剑桥当过一段时间的哲学教授,但他始终对学院化的哲学研究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并常常劝诫自己的学生不要以哲学研究为职业。1947年,维特根斯坦更是主动辞去了剑桥哲学教授的职位。在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本人更多的是一位思想者而非哲学教授。
(7)、2017年,英国哲学家伊安·格朗德在《泰晤士文学增刊》上撰文说:“人们普遍认为,维特根斯坦是伟大哲学家的模范。人们对他的印象是艰深、晦涩、强烈、严峻、神秘、有魅力、怪异、努力、悲剧。他不仅把哲学当作一种职业,而且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作家和艺术家对他着迷,把他视为灵感来源。他是小说、诗歌、戏剧、绘画、音乐、雕塑和电影的主角。”
(8)、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和里斯(RushRhees)出版了
(9)、欺骗如何可能?——维特根斯坦论隐藏、假装和说谎
(10)、1847年,卡尔·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德国莱比锡,他是赫尔曼11个孩子中的第六个。在卡尔出生后的三年,他们举家迁往奥地利的富森多尔夫,卡尔四个弟弟妹妹随后在那里出生。1860年卡尔随家人搬到了维也纳,年少时期的卡尔非常饭逆,17岁时,因为在一篇文章中对灵魂是否不朽提出了质疑,他被学校开除。退学后不久,因为跟家人发生严重冲突,卡尔离家出走。他前往美国纽约,在那里呆了两年。当过侍者、账房先生、教师和守夜人,这对卡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艰难的生活让卡尔逐渐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经历无休止的努力。1867年家人将卡尔接回维也纳,几年后卡尔与布拉格著名钢琴家莱奥波底内(LeopoldineKalmus)结婚了。
(11)、杜瑞后来说他一直困扰于是否这样安排葬礼是合适的
(12)、而无论是数学还是逻辑,都具有极高的抽象性,也正是这种抽象性保证了其作为形式语言的普遍适用性;但这种普遍的适用性是一种脱语境的使用,而"脱语境"则意味着某种理想性。
(13)、关于科学的理解,自近代以来,人们多以"数理-逻辑"范型为主导物理学为其典范。但在这一经典范型之外,还有一种科学,以博物学为其典范。两种科学之间,有相当大的差异。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高度抽象化的,依此种概念建构出的物理学世界,必然具有高度理想化的特点。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15)、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加入奥地利军队。战争后期的一份战报称他“极其勇敢、镇定”,并因此受到广泛赞誉。不过,战争期间,他始终为身边战友的粗鄙感到痛苦。服役期间他一如既往写下大量哲学笔记。他把这些札记收集在一系列笔记本里,准备以它们为底本形成著作。这些笔记有一部分保存下来,其中主要部分在他死后由研究者编订出版,最重要的是《1914-1916年笔记》。这些笔记对理解他的《逻辑哲学论》有极大帮助,因为这部成形著作采用了极其简约的形式。通过这些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语句怎样生长定型,而且,与《逻辑哲学论》相比,这些笔记时有犹豫,例如对事物是否可以分析到简单对象,他写道:“在分析中我们必然达到简单成分,这是先天地明白无疑的吗?例如,这是包含在分析的概念中的吗?”而在《逻辑哲学论》里他断然采用了终极分析和简单对象的路线。这当然可能是他在定稿前获得了明确的结论,而不只是做了个决断,但笔记中表现出来的怀疑后来还是占了上风:在后期哲学里,他对自己的“最终分析”的思想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16)、能说的,都是不必说的;必须说的,恰恰是无法说的。
(17)、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维也纳。从血统说,他多一半是犹太人,但母亲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受洗为天主教徒。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通过个人奋斗成为奥地利钢铁工业大亨。少年维特根斯坦在家里接受教育。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维也纳群星灿烂,涌现出多位杰出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科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家庭以及他本人和其中许多人来往密切。勃拉姆斯是他家的常客。他哥哥保罗就是一个闻名国际的钢琴演奏家。音乐充满了这个家庭,也是维特根斯坦本人的终身爱好,他曾说:“我在我的书里没办法说出音乐在我的一生中都意味着什么,关于这一切一个字都说不出。那我怎能指望被人理解呢?”
(18)、对某人谈他不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哪怕你告诉他,他也照样不能够理解。
(19)、《论确实性》(ÜberGewißheit,1969),张金言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0)、表达对生活的这些情感可能是一项颇有意义的任务。但这种表达的合适手段是艺术,例如抒情诗和音乐。选择一种理论的形式来代替艺术的手段有一个危险,即把虚无冒充为理论的内容。
3、维特根斯坦简介
(1)、而一旦放弃了那种非分的企图之后,其哲学探索反而获得了更开阔的视野,并"使我们穿行在一片广阔的思想领地之上,在各个方向上纵横交错地穿行。"当此之时,哲学家所能做的,就不是做某种不切实际的抽象或概括,而是应像一个风景画家一样,在思想的旅途中随时作一些哪怕是凌乱的"风景速写"。
(2)、逻辑经验主义主张经验证实的原则,语言,语词、语句的意义是由它们所对应的经验事实决定的,而真理就是命题和经验事实的一致,真理的标准在于经验的证实。
(3)、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KarlWittgenstein)
(4)、维特根斯坦还把这种理论用到了《逻辑哲学论》本身。因为书中陈述的思想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世界上存在的事实,它是存在着可认识的事实的条件。所以书中提出的哲学理论是无法有意义地说出来的,只能去加以呈现、展示。所以哲学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活动。跟科学不同,它的目标不是获得真理和知识,而是达到明晰和安宁。所以他说《逻辑哲学论》中的命题就像梯子的横档,踩着它们看清事物之后,就要把梯子扔掉。
(5)、当你说“不”的时候,要像一堵墙,而不能像一扇门。
(6)、于英国剑桥郡在好友比万(EdwardBevan)
(7)、他走过来看我的书,捡起一卷斯宾诺莎书信集。
(8)、《战时笔记》(Notebooks1914–1916);
(9)、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读导游手册的游客相同,忙于阅览这个房子的制作前史,以至于阻碍了他们看见这幢建筑物。
(10)、赫尔曼是个具有长远眼光的商业家,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他已经逐步认识到工业在今后对整个家族的影响,敏锐地察觉到钢铁工业将会给家族带来的巨大利益,于是逐步建立起了家族钢铁工业的根基。同时他也逐步强化了家族与国家政权的联系,使得整个维特根斯坦家族与奥匈帝国紧紧绑在一起。在当时,欧洲还有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赫尔曼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和这个家族形成了合作关系。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罗斯柴尔德家族给维特根斯坦家族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物资的支持。到了19世纪八十年代卡尔·维特根斯坦(KarlWittgenstein,1847-1913)逐渐接手家族生意时,该家族己经成为了欧洲著名的工业寡头。
(11)、每个悲剧的开章都可以写道:“本来什么都不会发生,倘若不是……”
(12)、卡特尔(Cartel)是指由一系列生产类似产品的独立企业构成的组织,在1890年美国制定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AntitrustAct)中,卡特尔被认定为是非法的垄断组织之一。这种垄断组织是行业性的,在某一个或者几个行业内,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被同一组织所垄断,该组织可以自行调整行业动向、产品价格,甚至能够以这个行业的运作干涉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世界上第一个卡特尔组织便是由维特根斯坦家族建立起来的。
(13)、罗素把维特根斯坦视作“天才人物的最完满的范例”:充满激情、深刻、强烈、咄咄逼人。关于这一时期的维特根斯坦,罗素还讲述了另外一些引人入胜的轶事。年轻的维特根斯坦经常深感郁闷,到罗素那里,几个小时一言不发只是踱来踱去。有一次罗素问他:“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孽?”维特根斯坦回答:“Both。”这是个经典的故事。有一本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书即题名“逻辑与罪”。虽然我不鼓励读者从奇闻轶事来理解哲学,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哲学差不多就是把我们最隐晦的灵魂和最明晰的逻辑连在一起的努力。唯对其一感兴趣的是虔诚的教徒或逻辑教师,但不是哲学家。
(14)、维特根斯坦家族的产业遍及钢铁、铁路、轮胎、金融和建筑业,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更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世界上有许多的豪门望族,而如此显著地将财富、音乐、哲学、怪癖、品位糅合在一起的,爱恨交织、悲喜交加、既荣耀又悲惨、既犹太又雅利安的,或许只有维也纳的维特根斯坦之家。
(15)、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16)、出于这样的理由,维特根斯坦多次劝说其学生,不要选择成为一个哲学教授。而维特根斯坦自己,之所以还能短暂忍受学院生活,是因为他能为自己制造氧气。但即使是这样,到一九四七年,他最终无可忍受地选择了辞职。
(17)、维特根斯坦这时十分推重罗素的成就,明确表示他完全赞同特称描述语理论,这主要因为罗素区分了句子的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而这被维特根斯坦视为哲学的主要工作:“不相信〔传统〕语法是从事哲学的第一项要求”。不过,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分析工作并非亦步亦趋,这一时期,他开始在逻辑领域进行独立探索,对和、或、所以等逻辑常项的思考把他引向原子语句的想法,认为由逻辑常项连结的所有语句都是复合语句,可以分析为原子语句。在此后的几年里,通过当面讨论,以及维特根斯坦离开英国后寄来的笔记,罗素受到这位弟子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首先是纯逻辑方面的,但也涉及一般性的哲学见解。1918年初,罗素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这个名号来概括自己的哲学,逻辑原子主义无疑建立在他早年主张的外在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但其中也不乏维特根斯坦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罗素,极热心于政治和社会事务,颇有心把逻辑学研究的衣钵传给维特根斯坦。
(18)、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19)、这一哲学思想的灵感来源,据维特根斯坦本人说,源于生活中一次偶然事件的激发。一次他在法庭上看见,有人用图像的方式,来演示一场车祸。维特根斯坦敏锐地觉察到,这样的演示之所以可能,至少可以认为,在图像演示和实际发生的车祸之间,有某些相似的逻辑结构。
(20)、《逻辑笔录》(NotesonLogic,1913);
4、维特根斯坦 凡是不可言说的
(1)、上面一段话,维特根斯坦指出,与"这本书性质本身有关系"。这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将此段话视为对《哲学研究》的一种总体性说明。维特根斯坦指明,他之所以无能将这些哲学札记做一种整体性的整合或安排,原因在于他不能违背这些思想的"自然趋向"而做某种单一化的处理,因为那意味使自己的思想变成残疾。
(2)、天才并不比任何一个诚笃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别的透镜,能够将光线聚集至燃点。
(3)、当然这种理想化并不表明它脱离了经验的"约束",而是意味着一种脱语境的普遍性。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的风格,与此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以博物学为范型的科学,则不具有这种高度抽象化的特征;它更多强调到真实的自然世界中去做实地考察,而非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实验条件建构数学模型。
(4)、人有着这种感觉,即他在心里说出的话比他以言词表述的更为清楚。
(5)、“出奇的感人的话语(strangelymovingutterance)”
(6)、我数次尝试把我的成果熔铸为这样一个整体,然而都失败了;这时我看出我在这点上永不会成功。
(7)、维特根斯坦从小爱好机械和技术,十岁时就制造出一台能够实用的简单缝纫机。他的最初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兴趣渐渐集中在喷气发动机方面,1908年秋天来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他对螺旋桨的一些想法和设计多年后获得了实际应用。由于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维特根斯坦努力研习数学,在此期间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并由此了解到弗雷格的工作。数学的逻辑基础引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巨大兴趣,他极为推崇数理逻辑的成就,把从传统逻辑到数理逻辑的发展比作从星相学到天文学的转变。他决意放弃航空工程,转事哲学。他到耶拿向弗雷格请教,并听从弗雷格的建议,于1911年转到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
(8)、维特根斯坦:至于休谟,我没看过,也没什么要说。但是,哲学家和聪明人之间的区别确实存在,而且十分重要。
(9)、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
(10)、在我的理解中,维特根斯坦的确说过,科学的进步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这是相当理智的认识。但在此之外,维特根斯坦对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的意义问题,即心灵归于何处,确有深度的困惑与焦虑。
(11)、将数学的方法,应用到对宇宙诸天体的研究中,形成天文学。而且事实上,天文学确是最早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推而广之,将数学的方法应用于广阔的外部世界,则成为成就近代物理学的一个必要条件。
(12)、WittgensteinHousebyPaulEngelmannandLudwigWittgenstein
(13)、在我看来,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与这种以博物学为范型的科学观之间,存在一种类比的可能性。这种知识观更尊重真实世界中存在的诸事物,以及它们本然的存在方式,而不以某种外部的标准,做一种强求一律式的切割或规划。因此我认为,与博物学考察真实世界中诸生物及其存在方式相类似,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考察了诸语言现象及其使用情况。
(14)、另外一句是维特根斯坦的临终遗言。1951年4月28日,62岁的维特根斯坦躺在病床上,医生的夫人对他说,他的英国朋友第二天会来看他。就要失去意识的维特根斯坦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这不是一般的鸡汤,其实很苦涩: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精神上遭受过严重的痛苦,坚持不懈地思考,需要爱又无情地排斥爱,他的一生是非常不快乐的,他为什么会说自己幸福?对于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这句临终遗言,2010年美国斯泰森大学哲学系教授罗纳德·豪尔写了一篇18页的论文。他说,也许维特根斯坦临终前说的并不是“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确实是幸福的,因为他后来意识到了生命的神奇,比如人类有语言、能够说话就很神奇,我们的日常对话有着神奇的丰富性。
(15)、他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其研究领域主要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等方面。
(16)、而且,传记资料显示,维特根斯坦对哲学史根本就不熟悉。在哲学史上,他比较熟悉的哲学家,可能只有柏拉图、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按我们哲学教育的标准,维特根斯坦可能因不怎么读经典原著,而被视为浮躁、不读书的典型。但问题在于,维特根斯坦真的不读书吗?不是。
(17)、在《逻辑哲学论》的前言里,维特根斯坦称这本书的真理性是“确定而无可置疑的”,“哲学问题在根本上已经最后地解决了”。既然问题都已最终解决,他便扔开哲学,在1920-1926的几年里到奥地利南部的山村作小学教员,生活俭朴近乎困苦。维特根斯坦怀着理想主义的热忱投入格律克尔领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不过,学生家长及多数当地人不喜欢他,甚至有一次指责他对孩子过度体罚并为此采取法律行动。学生们的看法似乎不尽相同,在他那些小学生成人之后的回忆中,维特根斯坦不仅敬业尽职,而且对学生们满怀关爱。他用多种方法鼓励孩子们主动投入学习,尤其注重用富有趣味的实例来解释事物的原理,他为自己的学生们编了一本词典,这本词典几十年后仍有再版,他带着孩子们组装蒸汽机,以及其他几乎所有教学模型,他用自己的显微镜辅导学生观察小动物的骨骼,他自己花钱领孩子们旅行、参观,在当地的短途旅行中教孩子们识别各种岩石和植物,在维也纳教孩子们观察各种风格的建筑。对那些禀赋优异的孩子,维特根斯坦更是关怀备至,甚至曾提出收养其中一个,可是那个孩子的父亲拒绝了这个“疯狂的家伙”。
(18)、对于维特根斯坦,似乎不像海德格尔一样那么的有名气,但事实上,许多人将其列为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连时代周刊等的大众传媒都将其评价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等等。
(19)、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
(20)、《逻辑哲学论》(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 指出一条明路:“凡是无法说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单纯的同语反复,而是相当深刻的神秘主义,沉默地指出哲学的疆界与理性的限制之外存在着繁多经验。
5、维特根斯坦
(1)、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读弗雷格,罗素,康德,尼采,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魏宁格的《性与性格》,还有大量的侦探小说。
(2)、二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家族再次回到德国和奧地利,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商业之路。然而战争的侵蚀以及世界各国对垄断集团的打击让维特根斯坦家族铭记了教训,二战结束后不久,这个家族逐渐遁入幕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3)、绝才惊艳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JosefJohannWittgenstein,1889-1951)是维特根斯坦家族贡献给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更是语言哲学奠基人。这位伟大的哲学家被很多现代研究者认为是一位与康德并肩的人物。他在哲学上的贡献是很多哲学家毕其一生之力也无法达到的。
(4)、这就意味着,一个兼具哲学家和科学家双重身份的人,其对世界的认知及对这种认知的反思本身,有可能与他的日常生活,在根本上没什么关系。而在哲学史上,将哲学与生活完美统一为一体的,著名者有苏格拉底,斯宾诺莎,康德,维特根斯坦也算一个。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中亲身践行这一主张,为其思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
(5)、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Warren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
(6)、我并不是说强调读原典有什么错,而且事实上也应该强调,因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定有其不凡反响之处;与一般的书籍相比较,经典著作更有可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我想指明的是,对经典著作的强调,绝不应以对其他诸学科知识的贬低为前提。
(7)、一个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时候,他的一切理智就失去了应有的正常,显出各种病态。只有让他回归本性,才会有良好的结果,使一切显出正常。
(8)、除对形而上学抱有最深切的同情之外,在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始终不认同将哲学科学化的主张,而是致力于在哲学和科学之间,划出必要的界限。尽管这里的界限,并不一定是明晰的。但无论如何,哲学不是科学,也不应该是科学,这一点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始终是清楚的。
(9)、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是哲学史的一般看法。而且多数人也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与科学未分,它们是连在一起的。用今天的话说,在古典时代,一个哲学家同时是一个科学家。而且在诸科学之中,哲学格外看重数学(几何学)、逻辑学的成就,因为这两个学科的普遍性诉求,与哲学有更深的联系。
(10)、而且,维特根斯坦的读书方式,并不以学科或哲学史上有定评的经典著作为准,而始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当然,这里的问题既有哲学意义上的,亦有生命意义上的,而且,我们很难说这两种意义上的问题在他那里能做出清楚的切割或划分。
(11)、从1939年至1947年,维特根斯坦一直在剑桥大学教书。他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只有1本75页的《逻辑哲学论》(1921年)。
(12)、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界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13)、这种对学院的敌视态度,还反映在他对学院派女性的厌恶上。他认为这些女性之所以令人厌恶,是因为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长期学院生活所形成的那种无法避免的矫揉造作。安斯康姆是唯一的例外。
(14)、结婚后的卡尔变得更加稳重,也逐渐获谓了父亲的信任,卡尔首先被派往特普利采的碾轧厂工作,由于在维也纳工业大学通过了技术绘图员和工程师的学习,卡尔对工作得心应手,1876年他就被选入该厂的管理会,一年后又成为了厂长,并逐渐控制了该厂大部分股份。1886年,卡尔接手布拉格钢铁工业协会,他开始着手建立第一个钢铁垄断组织。通过大量并购钢铁厂,他几乎占据了奥斯曼帝国钢铁行业的半壁江山。1897年他购买了奥地利阿尔卑斯冶金集团的大部分股份,幵始实施合理化和集中化管理,通过统一管理,他的钢铁帝国秩序井然,生产量大增,这个时候维特根斯坦家族已经掌握了奥匈帝国境内80%的钢铁工业,卡尔成为奧匈帝国的首富,也成为跺跺脚就能震动欧洲的大人物。
(15)、--而这当然同这本书的性质本身有关系。这种探索迫使我们穿行在一片广阔的思想领地之上,在各个方向上纵横交错地穿行。
(16)、陈嘉映在《简明语言哲学》一书中总结说:"维特根斯坦不是哲学专业出身,哲学史的造诣不深,但他具有极深厚的文化素养,并以最本真的方式继承了西方哲学爱智慧、爱真理的精神,他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感知,以及他在理智上的特殊天赋,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深度。"
(17)、奥地利还多次举办了国际维特根斯坦专题讨论会
(18)、德鲁里: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泰勒(A.E.Taylor)的讲座,他对于休谟到底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仅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一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亚历山大后来说他不知道应该称赞哪一个:泰勒断言的错误性,还是他说这话所表现出的鲁莽。
(19)、日常语言哲学主张日常语言分析的原则,语言、语词、语句未有独立的概念本质,它们的意义是由人们日常习惯中所约定的语言规则所设定的。
(20)、在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中,有所谓"图像论"一说,简而言之,即可认为命题是事实的逻辑图像。而这一主张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在基本命题与事态之间,共有一结构相同的逻辑形式。
(1)、这种反映论符合我们的常识,维特根斯坦最让人意外的是得出这一个逻辑经验主义的结论:如果一个人说,汽车在车库里,这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当我们做出一个道德方面的陈述,说奴隶制是错的,这不是在反映现实,而只是表达一种态度,所以,严格说来道德命题是没有意义的。跟其他逻辑经验主义者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承认,我们是道德动物,道德命题是真实的。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要教我们如何在这种观点的启发下生活。
(2)、2015年6月,牛津大学出版社把维特根斯坦作为当月哲学家。该出版社网站出了7道题,来测试读者对维特根斯坦的了解程度。我能做对五道:维特根斯坦最初学的专业不是哲学,而是工程学。他在世时只在1921年出版了《逻辑哲学论》一书;他一生做过的工作有士兵、修道院园艺师、剑桥大学教授。有难度的两道题是:在囚徒困境、电车难题、盒子里的甲虫、中文房间这四个思想实验中,第三个是维特根斯坦设计的;正面地启发和影响过维特根斯坦的写作和思想的哲学家包括:奥托·魏宁格、克尔凯郭尔、罗素,这个可以排除黑格尔。
(3)、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4)、第二阶段侧重于从日常语言运用方面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是美学的“取消主义”阶段。代表人物有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等。他们都认为传统美学建立在为美和艺术等下定义的基础上是完全错误的。各种美和艺术等并没有统一的本质,只有“家族类似”关系。
(5)、分析哲学在反对形而上学的口号下,否定对传统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认为哲学的惟一任务就是对科学的语言进行逻辑的分析,阐明其意义。
(6)、《论色彩》(BemerkungenüberdieFarben,1978),蔡政宏译,桂冠图书,2005;
(7)、改善你自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
(8)、有人说,复旦大学的网红哲学老师陈果不仅读不准“耄耋”一词,她讲课的内容也非常鸡汤化。她的金句包括“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看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冤枉这位陈老师了——除了“风情万种”那一句,其他两句都不是她发明的。“起舞”那一句是尼采说的,出自《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三卷中“论新旧牌匾”的第23节,有一个中译本是这样的:“对于我们来说,一天中一次舞也不跳的日子是虚度的!倘若真理不带来笑声,那么对于我们来说,真理亦为虚假。”
(9)、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
(10)、在剑桥大学教师墓地为维特根斯坦举行了一个天主教葬礼
(11)、1898年,卡尔却辞掉了所有职务,卖掉了他的奥地利工厂,并将大量财产转移到国外,功成名就的他选择了跟妻子一起去做环球旅行,这一举动在欧洲上流社会引起了轰动。跟其他有所成就就急着希望获得社会地位而成为贵族的犹太银行家和企业家不同,卡尔始终拒绝任何国家给予的贵族头衔,他始终以一个商人自居。同时他又大量赞助维也纳艺术事业的发展,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的艺术之都,诸如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1897)、施特劳斯(RichardGeorgStrauss,1864-1949)、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等当时欧洲最著名的艺术家,都是维特根斯坦家的座上宾。
(12)、1953Publicationofthe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
(13)、--这本书里的哲学札记就像是在这些漫长而错综的旅行途中所作的一系列风景速写。
(14)、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都没有放弃对于哲学的思考和研究,短短几十载光阴,维特根斯坦用来一生去领悟哲学,体验哲学。上学、工作、参军、做教授、演讲......这些生活与工作都是他对哲学体验与领悟的重要的历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走入现实,感受现实,总结现实,如此才造就了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思想的不断修正,避免了极端与偏激,做到真实与实际。事实即是如此——语言哲学的研究就是需要走进现实,维特根斯坦也是这么做的。
(15)、但哲学不是科学,并不意味着它有自己独立的地盘,能以某种形式单独存在。维特根斯坦对物理学、数学、逻辑学、心理学、人类学、音乐、建筑、文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并能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哲学意义上的反思与批评。这一点可以告诉我们,哲学探求必须与诸学科保持一种对话关系,而不应闭门造车、以思辨的方式营构宏大体系。
(16)、在如上论述的基础上,我们看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实践,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众所周知的是,维特根斯坦研究哲学,并没有先按部就班地写一部哲学史出来,然后在先贤们的基础上"接着讲"。
(17)、从这一总结中,基于本文的关注点,我们或可引申出两点评论:一是创造性的哲学研究,并不必然以对哲学史的研究为前提;二是创造性的哲学研究,哪怕是维特根斯坦,也必定在某一传统之中,而不存在一种脱离了传统的所谓创新。
(18)、后来维特根斯坦仍在做哲学研究。他的《哲学研究》一书一共包含693段长度不等的讨论,提出了784个问题,其中只有110个得到了解答。传统以为,我们的语言有含义,是因为我们内在的私人心理状态能够触及世界。语言是各种内在的命名和意义活动。维特根斯坦指出,语言对现实的反映依赖于共同的活动、互动。太初有的不是道、不是词语,而是活动。我们不是去反映现实,我们首先置身于现实之中。这种哲学理论贬损了哲学家作为沉思者的地位,所以格朗德说:“当代哲学家不会跟维特根斯坦争辩。他们会绕过他。维特根斯坦有权威,但是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