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7句哲学的三大核心问题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14 09:38:19 admin 阅读:59
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1、哲学的概念
(1)、在传统的唯理论中,信念的证明只能通过诉诸理性和直观,或者由基于直观的前提演绎出来。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都认为,算术和几何是这种真理的典型例子。他们的争议主要是围绕着这种真理的范围以及对诉诸直观所加的限制而展开的。
(2)、第44节 ἀλλοδοξία(替代的看法)作为δοξάζεινψευδῆ(错误的看法)的可能性的基础(189b-190c)
(3)、22经验的(知识)(empirical(knowledge))
(4)、经验论是这样一种哲学,它声称除某些逻辑真理和数学原则之外,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我们往往用英国经验论来特别指三位哲学家——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然而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种充满生机的运动,伯特兰·罗素和其他一些当代哲学家也在此列。
(5)、从足够数量的特殊观察样本(“这只天鹅是白的,那只大鹅是白的,还有那一只,那一只……”)中推导出一般结论(比如“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的过程。它通常与演绎相对立,演绎推理保证结论和前提同样可靠,而归纳却永远不能给出一个和前提同样可靠的结论。它的结论至多只是有可能的(永远都有这样的可能: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比如澳大利亚西部——存在着黑天鹅)。
(6)、哲学的一部分,研究理性论证的结构,尤其是有效推理的规则和归纳概括的规则。一般来说,逻辑就意味着“秩序”。
(7)、蔡志栋副教授报告:语词、观念与精神实质:中国哲学概念研究的三个层面——以自由为例
(8)、这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提出的一个建议。该论证说,信仰上帝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他存在而你又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他存在,你又不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受到惩罚。
(9)、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0)、我们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人,我们可以用“古希腊人”来表述苏格拉底这个主体,但是我们不能说“古希腊人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这个实体不能用来表述其他的主体。
(11)、35偶然真理(contingenttruth)
(12)、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13)、31分配的正义(distributivejustice)
(14)、这种观点虽然接受决定论,但它主张某种原因——即一个人的性格——使我们可以把他的活动称为“自由的”。因此,弱决定论者是相容论者,他既相信自由又相信决定论。
(15)、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16)、下一节叫“至德之世”,是把前面所讲的“德”的意义,也就是我意义分支图的前两部分全部拼起来。在远古,最好的社会是怎样的,要有虚静无为的意义,有静默无私的意义,有作为仁义礼乐根本的意义。
(17)、笛卡儿用于发现那些我们可以“完全确信”的原则的技巧;即怀疑一切,直到你发现那些不可能被怀疑的原则为止。
(18)、11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
(19)、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能力。按照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道德原则的本质特征。
(20)、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也表示“真实”,它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假的,这里的真实也包括潜在的真实。比如苏格拉底是白人,而不是黑人,前者是一种存在,而后者就是非存在,因为是虚假的。
2、哲学的三大核心问题
(1)、10后果论(伦理学中的)(consequentialism(inethics))
(2)、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3)、缺乏一致性;不能以一种有序的或逻辑上相容的方式搭配在一起。使用一些没有准确含义的花哨的行话也许是不一致的一个来源。随便拉一张信念的清单,而没有按照任何秩序或逻辑把它们排在一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它们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一种不一致的哲学也许是富有洞见的,或者部分上正确的,但由于它永远也不可能构成一个系统,所以它看起来很可能就像是一堆胡言乱语或只言片语。还有一些时候,不一致的哲学也许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哲学。它的术语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它的原理只是一些凌乱的堆积,而没有明确的关联或解释。
(4)、精神事件不存在(或它们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重要性)。我们用心灵方面的名称(疼痛、感情、动机)所称谓的东西实际上是行为的样态,它们被误认为是内在的、“幽灵般的”的事件。
(5)、第47节论题的一般特征:知识是真δόξαμετὰλόγουo解释和命名
(6)、休谟的术语,指一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经验主张。
(7)、8弱决定论(“soft”determinism)
(8)、这三篇文章让我受益很多,我一直在想,怎样把这些问题熔于一炉而置之。比如你讲的“中”,可能从经集释义来,可能从辞典义中来,可是当我们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时候,我们就会从脉络上去讲,最终要回到存在脉络的意义上。比如说“逍”和“消”,它们或许有不同,但没关系,我们可以放在大的脉络下来考察。再比如说“道”跟“德”,“道”是根源,“德”为本性,当然,“道”也有途径、话语的意思,但一般我们讲《道德经》的时候,“道”就是根源,“德”为本性。“德”有性能之意,“性”由“生”来,有一个动势。为政以德,“德”不是儒家讲的道德,而是本性,政治要合乎本性而生长,我觉得很对。我想说的是,由于汉语自身的特性,我们应该感其意味、体其意蕴、明其意义。不管是先训诂还是先义理,但我们把两者放到一起时,要尽量做到通。我刚讲到“道、意、象、构、言”五个层面,任何一个话语,要先放到脉络里,看看能不能通,如果不能通,则要重新思考,然后再放进去检验,这样图谱就慢慢出来了。古文怎么读?就要在具体情境脉络中去读。今天我听完这三篇文章,感觉又得到了一些印证。
(9)、哈哈,“植物人”跟我无关啦,我是“支离疏”!第一个问题,如果重点在“遊”,为什么文章题目讲“逍遥”而不是讲“遊”。我说逍遥遊的重点在“遊”并不等于我一定要写《论庄子的“遊”》,这是两码事。更何况正如我刚所说,如果你想要明白什么是逍遥,就要先明白“遊”,那我现在通过解释“遊”来说明“逍遥”,也没什么问题。这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可能有点狡辩。
(10)、最小的可能物体之一。原子是现实世界的砖块。德谟克利特被认为是第一个原子论者。约翰?道尔顿是近代原子论之父,他的近代原子论是近代化学的基础。
(11)、事物的结构。它被看作一个特殊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在柏拉图那里,“形式”是独立存在于“存在的世界”中的实体,它决定着这个世界中的那些特殊事物的本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只是确认一个事物是其所是的本质特征,它不是独立存在的。
(12)、第38节 在柏拉图存在问题的上下文中一般地探讨《泰阿泰德》中的问题的意义
(13)、亚里士多德用来称谓“幸福”的词,或者更精确地说,就是“生活得好”。
(14)、第四章 在存在理解和存在问题背景下的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
(15)、人的决定和行动是一个人自己的责任,它可以受到适当的赞扬和责备。对“自由”的最极端的解释就是缺乏任何原因或决定。于是一个非决定论者会说,如果一个事件没有原因,那么它就是自由的;一些哲学家会说,如果一个人的行动仅由他自己来决定,而与其他任何东西(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无关,那么这种行动就是自由的。然而,有些决定论者(“弱”决定论者)会说,只有当一个行动“与某人的性格相符”,并且建立在一个人的愿望和个性之上时,它才是自由的。最一般地说,如果个人的行动本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去做,那么它就是自由的,无论这种行动是不是意识决定的结果,也无论是否有某种原因包括进来。
(16)、无可置疑的。值得强调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确定性”并不只是普通的心理学上意义上的“确信”。一个人可以确信某种东西,但他在这一点上仍然可能是错误的或愚蠢的。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一种东西只有在被证明是毫无疑问的、不会有任何怀疑的理由被提出来时,才能是确定的。
(17)、对社会中公平的回报、处罚、利益和责任的管理。
(18)、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9)、一种试图“证明”上帝存在的论证,它把上帝存在的原因归之于自然的复杂微妙和“设计”。这种论证的根据是,宇宙被设计得如此完美,所以它必定有一个设计者。最常见的一个类比是,我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个复杂的机械(比如说一块表),由此我们推断必定有一个智慧的存在物创造了它。
(20)、14多元论(伦理学中的)(pluralism(inethics))
3、哲学的定义是什么从三个方面
(1)、亚里士多德说,实体也指存在于事物之中,并限制它们并把它们标记成为个别事物的东西,如果它们毁灭了,整体也就毁灭了,就像面的毁灭,整体也就毁灭了,从总体上讲,数目也是实体,一旦数目毁灭了,也就没有任何事物了。
(2)、殷代出现“得到”的“得”,但还没有“道德”的“德”,不过,有去掉心的“徝”字,是巡行察视的意思,可是这个字到西周的时候就很少了,现在的字典把它和“道德”的“德”编在一起。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省去彳旁的直心的“悳”,但这个“悳”在西周时还比较少,西周时期比较多的是我们现在的“德”,出现频率已是“悳”的五倍以上了。到了战国时代,直心的“悳”比较多,“德”字比较少。汉代以后又改成我们现在的“德”,“悳”字不再使用。
(3)、第四章运动问题及其存在论意义。Δύναμις(潜能)和ἐνέργεια(现实)的来源、意义和功能
(4)、对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的研究,包括由一般性的道德、原理、道德的概念、道德的基础所组成的一个体系。有时也专指对道德原理的研究。
(5)、从一套原理推出另一套原理的过程,就像在论证中所做的那样。演绎推理只是推理中的一种。
(6)、若说概念史在1960年前后成为西德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跨界范式,很大程度上也缘于那些本来与概念史传统关系不大的研究成果。例如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1975)在其《人的境况》(英文版1958年,德文版1960年)中,探讨了行动、制造、工作等范畴自古至近代的巨变,既有观念史也有概念史。阿多诺(TheodorAdorno,1903—1969)于196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的“哲学术语”讲座中指出,哲学问题说到底是语言问题,概念是“问题的纪念碑”,再现过去的问题,显示社会论争及其特定结构,我们要在交替的概念含义中提炼历史认识。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运用词语史和概念史材料,查考“公共领域”这一具有历史时代特性的范畴,分析特定的社会结构;尤其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的第一章中,他大量援引了以往的概念史资料。
(7)、谢谢李贤中老师和蔡振丰老师。我这篇文章的写法的确像李老师说的那样,把出现“德”字的文献找出来,看它的意思是什么,然后想办法把它们整合起来,但有些我是没办法纳入进来的。本来我是想很诚实地在后面列一个附件,附上没有写进这篇文章里的“德”,比如说“八德”。另外,为避免文章体量太大,有些我也没纳进来,比如说“性”和“德”是一样的,但我没把它写进文章。再者,我并不想阐述庄子“德”的全部,全德的人可能还有很多义理上的内涵。如果字面上没有出现“德”字,我就不会去搜集和整合它。刚李老师说,中国哲学不是概念诠释而是义理诠释。我想我会做一个区分,就是把义理和字义分开,比如说“理”字,从概念义上说,大家要按照它在字典上的意思来,但在义理系统中,你要谈玄理、性理、物理或者其他,都可以。再比如“德”,“德”应该是德行的意思,但在庄子那里,就不太能解释为德行,他只是把德行作为思想生发的点,这就要从义理层面去论述庄子的思想。不过,他不会用一个完全和德行无关的字来阐述,还是用了“德”字。这是我的看法。
(8)、更具体来说,实体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从有形的方面来说,实体是构成事物的基质或者基本元素,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由水火土气构成,水火土气就是实体。
(9)、7绝对主义(伦理学中的)(absolutism(inethics))
(10)、20世纪的一种哲学运动,在法德两国通过海德格尔、萨特和其他一些哲学家的著作而展开。它的基本主题是人的自由和责任、既定规则的缺乏以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11)、像人一样的。拟人的上帝观念把人的属性赋予了上帝,这些属性通常是像正义感或妒忌这样的人格特征,有时(比如在希腊神话中或儿童故事里)也把身体属性包括在内。
(12)、我们现在的庄子传本有33篇,分属内、外、杂篇三个部分。有一点很重要,同一个字或词在这33篇里面未必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脉络来判断。同一个字,未必同义;反过来,不同的字或词,也可以同义。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篇把《庄子》中出现“逍遥”的部分都列了出来,首先是看看它的分布情况,“逍遥”一共出现6次,分布于传、本、内、外、杂不同的五篇。再者,从语法、语用、字义、义理上来讲,它都是一致的,同一个字也可以是同义,这是我要强调的。另外,还有一点有关方法的,就是庄子说书本是古人的糟粕,我觉得他的那段话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诠释。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糟粕,虽然我们不能没有它,但你不能固守于此,如果你偏执于方法,很有可能无法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谛。这也可以用庄子鱼、筌的比喻来说,筌是用来钓鱼的,如果钓到了鱼,荃可以弃掉,我们的目标是鱼。所以,方法要活用。方法论的部分,我没有写入文章,这里先这样交代一下,可能大家对我这份不太像样的初稿会理解一点。
(13)、指这样一个概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对象加以分类和识别,其中某些理解和观念被给予了优先性。例如,在一个科学的概念框架中,我们倾向于用物理的力来讨论;在一个宗教的概念框架中,我们倾向于用精神的力来讨论;在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框架中,我们倾向于用价格、费用、供应等这样的词来讨论(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用科学的、宗教的和经济学的术语来讨论教堂上一座新的尖塔,其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14)、第53节亚里士多德基础科学的论题领域:作为存在者的存在者,即存在的研究
(15)、我想谈一下。我觉得我们这次会议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哲学方法论的讨论上。一直以来,中国哲学好像没有方法论,至少可以说没有方法论的共识。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都会感到这里面有一种很强的历史断裂感,中国哲学应西方的冲击而生,没有人敢挑战这个权威,宣称我要代表古人说话。我看在座的各位,最想和古人一起神游的大概是安梧老师了,但他的英文字也蛮多。我这里讲的其实是一个后涉性的问题。义理和训诂都是基本功,我今天听下来,感觉郑老师是非常扎实的,会议讨论学习当然没有金牌、银牌、铜牌,但我觉得他可以得金牌。他对单独的字进行研究,比如“行”“中”“天”,一方面他总能用训诂的资料去证明,另一方面,他又能提出新的见解,用证据来说明他人的说法不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里面反映了很扎实的基本功。相比较,劳老师讲“逍遥”和“遊”,讲了很多,但我觉得好像有种相对性,有点说故事的感觉,如果你用广东话讲,肯定讲得更棒,要是让我用方言讲,搞不好比你讲得还好。我觉得中国哲学方法论中,一定是义理与训诂并进,两者不可分。义理有一种先验性的感觉,训诂是一种后天的填充、论证,就像先打一堵土墙,后面要用钢筋水泥封住。这是需要注意的。
(16)、用来支持一个信念或一条陈述的证据或论证。如果一个信念或陈述为充分的证据或论证所支持,或者能用它们进行支持,那么这个信念或陈述就是合理的。
(17)、对理想社会的憧憬,通常对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理想社会未予太多指引。
(18)、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19)、哲学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20)、初始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生成或者被知晓的起点。它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开始生成的起点,一种是内在于事物的本性的起点。比如地基是房屋的起点,龙骨的是一艘船的起点,因为修建房屋和船是从它们开始的,这是它们生成的起点。比如房屋和一艘船的设计、一个城邦的君主、一个人的思想和意愿这些让事物得以开始形成的起点,能推动事物产生的因素,也是事物的起点。
4、什么叫哲学名词解释
(1)、59自相矛盾(self-contradictory)
(2)、8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
(3)、相信每一个事件都有它的原因。在科学界,为了消灭奇迹和神的干涉(这在莱布尼茨那条与此类似但却更加广泛的充足理由律中是允许的)的可能性,“事件的充分的自然原因”通常会作为普遍因果性原理的补充。
(4)、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长期的研究计划,我找了几个朋友,他们有做甲骨学的,有做语音的,有做古代语法的,加上我,我们几个一起来研究一个字,就是“五行”的“行”字。我当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我们的研究结果就是2009年登载在《中国文哲研究集刊》上的那篇文章——《先秦经典“行”字字义的原始与变迁》,文章写得很长,我们四个各写一个部分,我当时顺带把整个“五行”的演变也厘清了一下。在研究“行”字的基础之上,后来,我又编了几本书,和“名”“字”以及概念范畴有关。我自己也写了一些文章,比如有关“中间”的“中”字。为什么研究“中”字呢?因为当时清华简出来,里面有一篇叫《保训》,《保训》里的“中”字要如何解释,引起了很多争议,有很多讲法。当时我就提出来,如果只偏执于一种意义,很难得出结论,因为从古文字来讲,“中”字起码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它的字形也不同。王国维就关注过这个,在《释史》里谈到很多。所以,我把先秦经典中的相关撰著搜集过来,纵横分析,来梳理“中”字的源流。
(5)、老实说,我今天听了三位的发言,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大家谈了很多关于方法的问题,但我好像更不明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从詹康老师讲起,按照詹老师对至德之人的解释,我感觉只有植物人才符合标准。不与物交,我们就是至德之人。按此说法,我们就不要与庄子的文本发生交涉,如果是这样,我们读《庄子》的目的是什么?这就会成为一个问题。今天大家讨论训诂和义理,可是你谈诗的时候,会不会一定要讲训诂名和义理名呢?我想是没必要的。这样,我们就要反思哲学研究的价值是什么。《庄子》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文本,怎样去对应佛陀在历史上的形象?怎样用至德之人去谈庄子所讲的故事?比如说濠梁之辩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都很复杂,在他的文本里有多种阐释。我早上说到庄子的“三言”,这里包含有一种语言策略,根据不同的表述内容及预期目标,讲的方式也不一样,这就很复杂。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强调方法太过,是不是对哲学的一种误解?刚李贤中老师讲的和我的观点有些相近。劳思光先生的说法虽然有些有问题,但大多数还是极有价值的。他说过文字有其系统上的约定性,因此,我们不能离开文本脉络去谈。比如郑老师讲的“五行”的问题,“五行”在《尚书》中是一种谈法,在数术里又是一种谈法,“五行”是一个很大的传统,我们需要具体去看。我有一个同事研究《黄帝内经》,他说别人讲“五行”讲错了,因为他是以《黄帝内经》为参本的,这就很有问题。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训诂和义理,而是觉得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谨慎,要了解它的局限性,避免读到最后出现一种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的情况,因为我听詹老师讲《庄子》,感觉失去了读《庄子》的动力。
(6)、(定义):所谓的逻辑,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关系 relation”,按自身循环分类的“一分为二”方法就是 R(·,·)="∈"∪"∉"∪"∅"
(7)、这种理论主张,一个陈述或信念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管用”。也就是说,如果它能够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预言某种结果或功能,或者如果它能够鼓励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并且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那么它就是真实的。
(8)、这个词以前被用作经验论的同义词。在最近一个时期,它被用来指由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的一种看法,即只有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句子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9)、12宇宙论论证(cosmologicalargument)
(10)、那存在和实体是什么关系呢?存在有很多内涵,而相对于实体来说,存在有十种,分别对应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范畴”。实体是一种存在,其他九个范畴也是一种存在,实体表示事物本性的存在,关系范畴,表示关系上的存在,还有性质、数量、时间、主动和被动等等的存在。
(11)、一种针对个人而完全不顾主题的论证(又可写作adfeminam)。
(12)、战后西德三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概念史领军人物罗特哈克尔、伽达默尔和里特尔,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继承了战前德国人文科学的传统,很难摆脱其思想史源流,但他们在概念史研究体制上发挥了很大作用。1964年,《哲学历史辞典》和《历史基本概念》的编纂方针最终定案,伽达默尔同时参与这两个大型项目。战后德国的概念史项目,伽氏给人的印象是无所不在。他是几个专业委员会的领衔者,组织过不少概念史学术活动。《概念史文库》创刊主编罗特哈克尔去世以后,伽氏成为该刊的三大主编之一(1967—2001)。除科塞雷克外,还有一些后来作为概念史家崭露头角的学者如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1997)、伊瑟尔(WolfgangIser,1926—2007)、普莱森丹茨(WolfgangPreisendanz,1920—2007)、亨里希(DieterHenrich,1927—),都曾在海德堡大学师从伽达默尔。
(13)、堪称人文学科辞书典范的《哲学历史辞典》,虽在其学科内无出其右,但它所发展的哲学概念史研究方向,是德国概念史的一个较为传统的形式,即战后德国哲学领域的三驾马车罗特哈克尔、伽达默尔和里特尔所代表的概念史理念。然而,里特尔在《哲学历史辞典》第一卷“前言”中的一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为那些并非笃信概念史的同仁提供了一个依据。他说:把这套辞书看做概念史辞典,实为误解;叙写概念史,既不是这套辞书的任务,也不是它能胜任的。辞书编者更愿把哲学概念史视为学科史或问题史。在有关这部辞典的诸多论争中,甚至有人主张放弃使用“概念史”称谓,正是这个标签使得《哲学历史辞典》一再蒙受不必要的批评。批评也缘于该著之驳杂的方法。可是,《哲学历史辞典》之无可争辩的成就,或许正在于编者从实际写作出发,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统一的理论和方法。正因为此,这一颇受青睐的工具书不像《历史基本概念》对史学所产生的影响那样,没有在系统哲学上显示出创新意义;又因这套辞典缺乏一般社会、政治的历史观照,在德语区之外几乎未产生任何影响,不像《历史基本概念》那样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尽管如此,《哲学历史辞典》终究是德国辞书类概念史工程的蓝本之后继者接二连三:九卷本《修辞学历史辞典》(HistorischesderRhetorik,1992—2009),七卷本《美学基本概念》(Grundbegriffe,1999—2005),三卷本《德国文学研究全书》(ReallexikonderdeutschenLiteraturwissenschaft,1997—2003),《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辞典》(Historisch—kritischesdesMarxismus,计划15卷,已出9卷,1994—),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14)、23经验概括、归纳概括(generalizationfromexperience,inductivegeneralization)
(15)、这个问题源于:我们只能直接了解我们自己的心灵,我们也许永远也不可能认识别的东西或别的人。
(16)、在前言中,我提到了义理和训诂的问题,但没具体讲,这里先谈一下。刚郑老师也说了,我们今天讲的训诂是狭义的,就是解释字义词义,传统的训诂不仅仅有这个意思,也包含义理的部分。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讲义理应该算是我们的目标吧,可是这个目标牵涉到方法、工具,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借助工具,其中的一个工具就是所谓的训诂。当然,“工具”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一个比喻,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局限在工具上,要活用。不过从原则上来讲,我想强调的是字义、文义并不等于义理,也就是说,当我们明白了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并不等于我们明白作者在一段文字里使用这个字或这个词想要表达的思想,这是两码事。比如讲“天”,一般说到天就是讲我们抬头看到的天,可是当司马迁讲“人穷呼天”的时候,这个“天”就不是抬头看到的那个天了,如果你要用“天空”去理解“人穷呼天”的话,这句话你永远不会明白。所以,字义并不等于义理,通过训诂的手段弄明白一个字的字源义、衍生义,并不能完全知道这个字在具体文本中的实际用法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是借一个个案“庄子的‘逍遥’”来说明我刚所提的方法论意义。现在的学者往往把“逍遥”等同于“自由”,用“自由”来解释“逍遥”,把“自由”讲了一大通,这于我而言,等于没讲。我希望你帮我理解庄子的逍遥是什么,你一上来就告诉我是自由,但你没有说明你是在什么层面上使用“自由”。昨天也提到,“自由”这个词不是本土的,并且我们现在用的意思和它原先的意思也差很多。因此,你用的时候必须要交待清楚是怎样的用法。首先,我们要了解“逍遥”的字义,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原出的文脉,就是义理的脉络。当然,我们也不能用义理抹杀了训诂。比如说“逍遥”,你一开始就用“自由”来讲“逍遥”,还没有去了解“逍遥”的字义,就先判断它是“自由”,这是一个义理的解释。但我觉得从本质上说,这就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不会得到应有的结果的。这大致是我对方法论的一个看法。
(17)、29西西弗斯(的神话)(Sisyphus(mythof))
(18)、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
(19)、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20)、在哲学中,对于概念的准确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其中三对概念。
5、哲学的定义是什么意思
(1)、最后想问下劳老师,你说“逍遥遊”的重点在“遊”,不在“逍遥”。关于“遊”字,你解释了很多,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你的论文题不是“庄子的‘遊’义”?另外,你说别人用“自由”来解释“逍遥”,对你来讲没有意义,可是你又说这种方式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那这是不是表示你认为“自由”是一种义理的阐释?我觉得这与你后面讲的有矛盾。你能不能稍微再阐释一下?
(2)、这一理论认为,一个陈述或信念当且仅当与“事实”“相符”时,它才是正确的。然而,即使我们考察的仅仅是关于事实的陈述,一旦这种常识性的“理论”试图挑出什么和什么相符,它就陷入了困境(比如,离开了我们用以确认事实的语言,我们怎样才能确认一个“事实”?说一个陈述与一个事实“相符”是什么意思呢?
(3)、积极自由是去实现个人的潜能的自由,这是通过遵守规则、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经验中学习等来实现的;消极自由是指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比如不再坐牢或不再被威胁坐牢,或者不再被禁止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们是同一种考虑的两个对立面;每一个摆脱束缚的例子同时也是去做某件事的自由,反之亦然。
(4)、大家好,我是这场的主持人,这是最后一场了,我们这场有三位发言人。先有请香港教育大学郑吉雄教授,他的题目是《“名”、“字”的范围——方法论的检讨》,我们欢迎!
(5)、第60节存在作为可能性和现实性:ὂνδυνάμει-ἐνεργείᾳ(潜能—现实存在)(《形而上学》Θ)
(6)、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许多各不相同的实体,也许也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实体。
(7)、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希腊思想家:他们的问题和回答
(8)、萨特以此来描绘一个人拒绝接受他自己。它有时意指不接受对你为真的事实。更常见的意思是,把关于你的事实作为对你而言是结论性的接受下来,比如“哦,这件事我不能做,我太害羞了”。
(9)、古代哲学的运动之教导人们自我控制,把激情降到最低,随时准备承受即将到来的命运。
(10)、第10节 σοφία(智慧)的更确切的标志(Met.A2)
(11)、谢谢各位,中午参观完章太炎故居,现在来讲这个课题,感到肃然起敬。我主要谈“名”、“字”与范畴,可能我不会照着我的文章去讲,但理路还是一样的。我想先做个说明,很感谢若晖兄的邀请,他当时问我有没有兴趣的时候,我回答说很有兴趣,因为我做这个课题已经很多年了,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讲如何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思想史的发生,我提交的会议论文也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来的。我当时写的时候,其实不大想重复原来的观点,因为以前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大概从2003年开始,我就一直提倡义理与训诂并重。以前,戴震说过“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后来唐君毅先生就把这句话倒过来讲,说“义理明而后训诂明”。究竟是先从训诂入手还是先从义理入手?以我十来年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经验来说,我觉得要看个案,没有绝对的谁先谁后,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训诂和义理不能偏废。
(12)、第四章晩期自然哲学: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原子论
(13)、24经验真理(empiricaltruth)
(14)、27幸福计算法(happinesscalculus)
(15)、认识论来源于希腊语知识和演讲,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方法。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16)、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能够从一条陈述推出另一条陈述的原理。
(17)、32报应的正义(retributivejustice)
(18)、好的,谢谢劳老师。讨论很精彩,但时间有限,从整个会议的安排来说,我们要对这次会议做一个整体性的总结,当然我们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但如果哪位有整体性意见的话,可以优先发言。
(19)、指虽然错误但本可以不出错的陈述。“地球有两颗卫星”是偶然谬误,因为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地球真有两颗卫星会是什么样子。
(20)、苑举正教授报告:斯多葛哲学与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探讨
(1)、第8节方法上的中间道路:亚里士多德作为指路人。《形而上学》第一卷的结构。对《形而上学》的编辑和注释
(2)、16本真的自我(authenticself)
(3)、《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4)、大卫·休谟的一种论证,即每一个得到辩护的真陈述要么是一个“理性真理”,要么是一个“事实”。
(5)、基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的论证而得出的自相矛盾的或似乎荒谬的结论。
(6)、李贤中教授报告:论“概念”载递哲学思想的作用与限制
(7)、使某件事情得以了结的能力。有时它被定义为超越于他人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只是在做某件事情需要动员他人或绕过他人时才会用到。
(8)、我想对三位各提一个问题。首先是郑教授,在文章中你提到“意义群”这个概念,我觉得有意思。我想先打个比方,比如说这有一杯水,我们把砂糖、方糖、巧克力糖都放进去,搅一搅,喝下去,水是甜的,但这3种糖的味道都在这杯水里。这和意义群有点像,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名”的概念,“名”字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就是说傍晚的时候看不清楚,所以要以口自名,自报家门。这是一个意思,另一个意思则是说对物称名之象,也就是说一个物放在面前,我们去说它,给它命名。如果“名”字有一个意义群,那么,这些意思就会融到整个意义群里,就像砂糖、巧克力糖和方糖都融到水里一样。当有了意义群的概念之后,在理解语词的时候,比如“以名举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会用意义群去思考,去类比,如果发现这种理解不正确,就要回过头来,寻找它的字源意义或者其他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先义理后训诂或是先训诂后义理其实只是一个次序问题。那我想问的是,如果概念都消融在意义群中,或是像林老师说的要从脉络中理解,那概念史研究的价值在哪里?如果概念是在脉络、义理中才有它的意义,那我们去研究一个概念在不同时代的意义,有什么意义?当然,感觉上是有意义的,但具体体现在哪?
(9)、一种严格自律和节制的哲学。主张尽可能地拒斥人世间的舒适、奢侈和快乐。
(10)、第二个就是西周出现的德行的意义。庄子认为“道”和“德”都是仁义礼乐的根,没有根,只有仁义礼乐,就会出问题,反之,有根而没有仁义礼乐,就没关系。这就是说“德”要行于内而非行于外,这个命题我后面会讲到。
(11)、地 点: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学术交流中心A座111室
(12)、4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13)、第4节哲学的“批判”功能:分离和区分存在者与存在
(14)、48循环论证(beggingthequestion)
(15)、由杰里米·边沁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它用行动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量来计算行动的正确性。快乐之间相互比较,并与行动产生的痛苦相抵消,那么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多快乐和最小痛苦的行动就是应该做的。
(16)、一种归纳论证,它的证据没有为结论的真实性提供足够的保证。
(17)、18净化(亚里士多德)(catharsis(Aristotle))
(18)、对宗教的学说、实践和体验的理论研究和阐释。
(19)、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指包含了整个宇宙和所有人的无所不包的观念。更一般地说,精神意指热情(如在“团队精神”或“当这种精神令我感动”中的意思);在宗教中,精神通常是指一种无形的存在,比如上帝,有时也指人的灵魂。
(20)、亚里士多德说,潜能有很多种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能力,其次它蕴含着可能性和未完成的意思。而且潜能更为根本的意义在于,它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起点和源泉,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抽象地思考、形成论证以及进行推理的能力。有时理性指的是人心灵的一种“能力”(18世纪心理学的一个残余物)。而在形而上学中,这个词有一种很有争议的含义,即人仅仅通过思想超越经验去确定实在是什么样子的能力。
(2)、5沉思(的生活)(contemplation(thelife))
(3)、34偶然谬误(contingentfalsehood)
(4)、第21节 巴门尼德教谕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问题
(5)、第45节 δόξα和感知与思想(διάνοια)的结合(190c-200d)
(6)、关于这个题目,其实我也不太能解释为什么要研究“德”,或者说“德”有什么值得研究。对庄子的研究,现在都研究“道”,并且把“德”放到“道”里去谈。我曾经想研究庄子的“道”和“德”在使用上有什么差别,但后来也没去弄清楚,所以文章的导论也是未完成的,只是先说明一下“德”这个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的情况。
(7)、我补充一下,刚才我们讲到是先义理还是先训诂的问题,我想需要分两个层面来讨论。一是在思考过程中,义理和训诂并行。比如,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一般都会先对这个人的身高、性别、肤色等方面做一个整体评判,然后你可能对他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聚焦到那里,但这是同时进行的,很难说先后,也没必要去说。第二是表述层面,是先讲结论还是先讲证据,这只是次序问题。这是两个不同层次,我觉得需要区分,如果是理解层次,两者是并行的,如果是表述层次,也没必要争孰先孰后,只是表述次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