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6句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3-21 12:29:40 admin 阅读:59

导读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1、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名句 (1)、水滋养万物,但从不与万物相争。道孕育万物,却从不为自己。所以水和道最接近。圣人也跟水一样与世无争,才能避免过错。...

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

1、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名句

(1)、水滋养万物,但从不与万物相争。道孕育万物,却从不为自己。所以水和道最接近。圣人也跟水一样与世无争,才能避免过错。

(2)、用针尖举起大山来,都比心里根除骄傲容易(德国)

(3)、大智若愚 ( dà zhì ruò yú )

(4)、奇怪的是,老子也给人留下了“狡猾”和教导人玩弄“阴谋诡计”的印象,《道德经》三十六章好像是一个很好的根据:“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韩非就是从麻痹对手使之丧失警惕而加以清灭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例证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但王弼则是在治国的意义上来理解这段话的,他认为“四欲四必”是用来消除国家的亡命之徒和暴乱分子。“利器”是指治国的法宝。“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说治国要遵循事物的本性而不是任用刑罚。老子有两段话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二十七章)根据这两段话,你很难说老子教导人们玩弄阴谋。善于为刘邦出谋划策的陈平,坦称他策划了许多阴谋,这是道家所忌讳的。按照陈平的理解,老子并不教导人们玩弄阴谋。我们更愿意在军事的意义上来看待老子的这段话。老子不是好战派,但当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时,他的主张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迅速瓦解敌人,这与“以奇用兵”的作战方法是一致的。

(5)、(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6)、一个目光敏锐,见识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让自己有局限性,那他离完人就不远了。心灵上的谨慎和谦恭是惟一无二的美德。--司汤达

(7)、《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8)、我从不怜悯自负的人们,因为我认为他们一定从自负中得到了安慰(乔治·爱特略)

(9)、释义:刍荛:割草打柴的人。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

(10)、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11)、谦恭下士----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你谦我让----谦:谦让。

(12)、(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3)、做人无非两个过程,知道别人,了解自己,前者能让你取长补短,而做到后者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14)、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但是你在接受指导之前,必须进行冷静的分析,千万别存有屈服感。麦尔顿

(15)、《道德经》第46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6)、皓首犹贪学,谦虚德益丰。潜神无朕际,悟物不言中。

(17)、在老子那里,圣人“无为”与百姓“自然”彼此互为前提和条件。正因为统治者是“有限的”,因此他必须因循百姓的才能;正因为百姓具有统治者所不具有的“无限性”,能够自己治理自己,所以才不需要圣王“有为”,只要因任他们,就能无所不治。《老子》五十七章以彼此对应的方式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把统治的模式和社会效应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一等的统治是秩序良好而百姓又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第二等是统治者为人民带来了福利而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称赞,这类似于儒家所说的“德治”;第三等是统治者采取暴力和恐怖的手段使人民畏惧他;最后一等是腐败不堪、胡作非为而遭到了人民的轻蔑和唾弃。老子理想中的最高等级的统治,不是激进的无政府主义或者所说的“无君论”,而是基于“道”的“无为”的统治,其中心是要求统治者清静无扰,百姓能够自行其事,这是一种“简省无扰”的统治。老子生动地把治理一个大国的方法比之为烹烧一条小鱼,要耐心地静观其变,少加翻动。司马迁准确而又简约地将老子的治国高级智慧概括为“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这一深刻的“自然无为”的政治观念,让人们感到,在公元前5世纪之前,就隐隐约约聆听到了西方十八世纪之后才听到的“不干涉主义”、“要安静”、“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和“守夜人”的呼声。

(18)、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

(19)、“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中国人于琐事有防患于未然的本领,但于防止政治侵害、腐败,保护自己的人权方面却没有这样的智慧。

(20)、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老子关于谦虚的名言有哪些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老子是“文明的批评者”,他甚至要求放弃文明。对老子来说,那些被称之为文明的东西,既是远离“大道”的结果,又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他的两个著名推断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五十七章)老子还严厉地批评礼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这都是老子对文明弊病的深度性反思。孤立和表面地看,老子似乎是主张“愚民政策”的,尤其是他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这不是要求统治者“愚弄”他的人民,还会是什么。但根据老子的整个政治奥秘,决不能从专制绝对主义的意义上去理解老子的“愚之”。专制绝对主义与老子的“无为主义”格格不入。“愚之”既要从老子反思和批评文明的立场来理解,如《老子》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也要从老子反对统治者以智慧治国的观念来观察,如老子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老子“自然无为”政治学说的中心是要求统治者清静无扰,奉行“不言之教”,让百姓能够自行其事。这是一种高度“简省无为”和“质朴无华”的统治。老子相信,这种看似“消极”的无所作为的统治,却是最有成效的任何政治目标都能实现的统治(“无为而无不为”)。正如《道德经》所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

(3)、(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4)、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伏尔泰

(5)、别让骄傲占有你,因为骄傲会使你拒绝有益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苏联)

(6)、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一个字来称呼,这就是“愚蠢”。(高尔基)

(7)、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9)、天地是永恒的,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长久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才能长久。

(10)、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11)、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12)、自负出于天性,谦逊出于需要(皮埃尔·勒韦尔迪)

(13)、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

(14)、(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5)、明末崇祯年间,有个人画了一幅画,画上一棵松树,松树下面一块大石,大石之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意境深远。

(16)、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7)、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18)、(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19)、(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0)、当我历数了人类在艺术上和文学上所发明的那许多神妙的创造,然后再回顾一下我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浅陋之极。(伽利略)

3、孔子说过关于谦虚的名言

(1)、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2)、易经                 25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4)、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

(5)、白话译文:遇到人都显得浑浑噩噩的,才干不外露。

(6)、蠢人将自己看成骆驼,将别人看成兔子(哈萨克族)

(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9)、自负出于天性,谦逊出于需要(皮埃尔·勒韦尔迪)

(10)、(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11)、好问则裕----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12)、前面谈到,老子的人生榜样是“天真幼稚”的“婴儿”。婴儿甘其乳汁而别无所求,柔弱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单纯质朴而又情趣无限。人生的奥秘,就在人生最初的婴儿身上;人生的美德,就凝聚在婴儿幼稚的心灵上:

(13)、骄傲缺乏缺点的最佳条件藏身之地(塞·巴特勒)

(14)、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5)、鲁迅先生曾说过“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尼采也曾评价道:“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小编今天就与大家分享20句《道德经》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

(16)、妄自尊大只不过是无知的假面具而已(伏尔泰)

(17)、聪明而有好学之心,并能谦虚地向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这是孔子对君子在学问人格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只有虚心好学,有不耻下问的胸襟,才能真正受益,才能使自己有所进步。

(18)、(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19)、释义: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20)、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4、老子教导人们要谦和

(1)、笔者认为,庄子“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与老子“上德若谷”之思想是相通的。

(2)、狂妄者,群众之敌;骄横者,集体之敌(蒙古族)

(3)、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陈寿《三国志》

(4)、孟子                 25

(5)、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原苏联·茨巴尔。

(6)、事物的转化以事物彼此包含着相反的因素为前提条件,这会使人马上想到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按照老子的洞见,灾祸与幸福作为相反的两极彼此包含着对方因素的相通性,这使一方向着另一方的转化成为可能。但转化实际上是如何发生的,令人捉摸不定。接下来老子追问说:“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是后人对老子祸福转化莫测的一个生动的演绎。“损益关系”也一样,老子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

(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逮《省心录》

(8)、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9)、大凡人不可恃,有所恃,必败于所恃。善泅者溺,善骑者堕,理所必然(清·东鲁古狂生)

(10)、(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1)、做点好事,待人要仁慈、宽厚;总之,用你的谦虚来避免厄运吧。——巴尔扎克

(12)、朱自清说:「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成功没有捷径。用拼搏的血汗与顽强的韧性换来的成果,才是历久弥香。

(13)、能夸耀自己的人,总说人家没用;能叫唤的驴子,总是横蹦乱踢

(14)、《道德经》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15)、(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6)、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列夫·托尔斯泰

(17)、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18)、什么是骄傲者的标志?他从不称赞别人(犹太教法典)

(19)、有和无可以互相转化,难和易是互相形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显现的,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

(20)、你所藐视的人,往往是的虎英雄;狂妄骄傲的人,每每是一无所成(蒙古族)

5、老子说谦虚

(1)、老子所称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似乎表明他对军事征服和战争是支持的。然而,战争是最大规模的“有为”行动,它既不合乎老子“清静无扰”的学说,也有背于老子对军事的整体立场。老子不可能鼓励统治者主动挑起战争,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军事行动是不吉祥之物,真正遵循道的统治者是不会发动战争的。在《道德经》三十章和三十一章,我们都看到了老子的这种立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斲。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运用兵力,那就要出奇制胜。但最后即便胜利了,也要以悲哀的心情去悼念那些死去的士兵。因此,真正说来,倡导清静的老子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唐代王真把《道德经》视之为一部兵书,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指导战争而是为了消除战争(“息兵”)。老子设想的小型国家模型(“小国寡民”),是连军事力量都不存在的,更何况是战争。

(2)、(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3)、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者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普列汉诺夫

(4)、(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5)、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6)、峣峣者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

(7)、(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8)、大字白文、间距适中,字体高度清晰,不累眼,保护视力。

(9)、(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0)、事物转化的奥妙之三是“柔弱”能够战胜刚强,这可以说是“物壮则老”的反向法则。既然事物强盛就会走向灭亡,那么使事物处于柔弱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事物的存在。老子转化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是他的“柔弱主义”或“阴性主义”。人们推测老子可能是女性或者月神崇拜论者,因为女性和月神都体现了阴顺和柔性的美德。老子的“玄牝之门”和“谷神”,都是以空虚和卑弱为特征的。老子从生物死后都表现出僵硬的特征得出结论说,生命的活力和持续,都在于他的“柔和性”,在于它们善于处于卑下和弱势的位置:“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老子十分欣赏天真和纯朴的婴儿,因为婴儿是“柔和性”睥完美表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老子赞美“水的美德”,也是因为“水”是柔弱和柔和的又一个象征。在万物生成的意义上,古希腊和古印度哲学,或把水作为万物的根源,或者作为构成宇宙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中国哲学中,作为“五种”元素和动力的“五行”,其中也有水。竹简《太一生水》,受老子“尚水”思想的影响,为“水”赋予了生成论的意义。在老子看来,水处于最卑下的位置,它不与事物争高,它是最接近于道的本质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水是最柔弱的,但它蕴含着无限的冲击力,它能够攻下最强硬的堡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柔弱是相对于刚强的,在相反的这两方,一般都相信“刚强”的力量,看不到柔弱的魅力,然而老子则一反常态,认识到了“柔弱”的能量。

(11)、浅薄无能的人,比谁都自高自大,他总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只有一点点汗液的果实,才干瘪地高挂在枝头(藏族)

(12)、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露圭角----圭角:圭玉的棱角。

(13)、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法国)

(14)、(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15)、用针尖举起大山来,都比心里根除骄傲容易(德国)

(16)、不露锋芒 ( bù lù fēng máng )

(17)、事物转化的奥妙之是相反的事物彼此的互相促成。老子一连串地举出了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相反而又相依的例子,这就是《道德经》第二章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并不把对立的事物只视之为消极之物,在他看来,相反的东西也具有借鉴的意义。照一般的标准,善人与坏人是相反的两极,人们一味地赞美善人,完全否定坏人,但老子则独到地认为,“坏人”对善人也具有资借的作用,而不是纯粹否定性的存在:“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二十七章)同样,委曲与保全、弯屈与伸直、低洼与充盈、破旧与崭新,作为相反的两极彼此也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借助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二十二章)人们可能会想起晏婴“和而不同”的精辟之论,这一论断揭示的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素和东西,彼此能够互相产生作用而达到和谐的状态。有一次,晏婴陪伴齐景公,齐景公对着晏婴称赞他的另一位臣僚梁丘据(亦称子犹),说只有梁丘据能与他相“和谐”。晏婴辩难说,梁丘据不过是“苟同”而已,根本谈不上是“和谐”。齐景公不理解“和谐”与“苟同”之间的差别,晏婴以通俗的日常生活中的烹调为例,向他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左传•昭公二十年》)对晏婴来说,理想的君臣关系也是“和而不同”,他接着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在君主赞成和否定的两种决策主张中,相反的看法则能够完善决策。

(18)、(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1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战国孔子《论语·颜渊》

(20)、白话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1)、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斯宾诺莎)

(2)、(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3)、过高估计自己的人一定会低估他人,而低估他人者又会压迫他人(塞·约翰逊)

(4)、(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5)、“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古典文学网的相关文章。

(6)、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斯大林

(7)、(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8)、要谦虚。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学识。"巴甫洛夫

(9)、基本释义: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10)、大凡人不可恃,有所恃,必败于所恃。善泅者溺,善骑者堕,理所必然(清·东鲁古狂生)

(11)、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12)、(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3)、(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14)、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法国)

(15)、(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16)、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朱尔·勒纳尔)

(17)、(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18)、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19)、傲慢的性格只会偶尔伤害你,而傲慢的表情却会使你不断受到伤害(狄德罗)

(20)、“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有人说,“无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潜在的物质,“有名”是原始的物质,大爆炸后形成万物。中国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论。不过,中国的学问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状的,几千年都没有发展。(www.lzcn)

(1)、最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3)、现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对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终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会转弯,不知知止不殆,虽然才华横溢,却常常遭人嫉妒,往往无辜受敌。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贵,喜欢显摆,结果招来祸患。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自负出于天性,谦逊出于需要(皮埃尔·勒韦尔迪)

(6)、《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徵)

(8)、雷锋: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9)、在获得成功之前,每个人都有自负的权利(迪斯累利)

(1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养了万物,但不居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国人的保身之道。说明人治社会是多么的凶险和莫测。

(11)、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魏相)

(12)、不限于柔弱,老子的高级智慧关注的都是看上去消极的相反的另一方的力量。如果把通常人们认为是积极的一方称之为正,消极的一方称之反,那么在以下的彼此相反的关系中,老子则站在了反的立场上:

(13)、TOP3两度自杀,四十年封笔,一代文学大师,孤独的背影令人唏嘘

(14)、谦虚对于优点犹如图画中的阴影,会使之更加有力,更加突出。牛顿

(15)、谦虚的学生珍视真理,不关心对自己个人的颂扬:不谦虚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炫耀个人得到的赞誉,对真理漠不关心。思想史上载明,谦虚几乎总是和学生的才能成正比例,不谦虚则成反比。普列汉诺夫

(16)、功成不居----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17)、(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18)、可能有虚伪的谦虚,但绝没有虚伪的骄傲(朱尔·勒纳尔)

(19)、「和光同尘」既是对外的处世,也是对内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洁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气,不愿与人和同,于是流于狂狷。狂者过之,狷者有所不及。

(20)、老子的说法使我们联想到了孔子的养生论。鲁哀公曾咨询孔子说,是仁爱的人长寿呢,还是有智慧的人长寿。孔子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他先是讲述了咎由自取的死于非命的三种情形:一是无节制的生活;二是触犯刑律;三是自不量力的争斗。但仁人智士都是长寿的,因为他们都能够选择合理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孔子家语•五仪》记载了孔子的这番回答:“哀公问于孔子曰:‘仁者寿乎?智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孔子这里讲述的长寿之道,与老子主张的适度和节制的生活方式是一致的。圣人是老子赞美的理想人格,圣人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其中就有不走极端、不奢侈和不过分的美德──“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老子的人生三个妙方(“三宝”)之一是“节俭”,它不是墨家提倡的清苦生活,更不是佛教托钵僧的苦行主义,它是相对于奢侈生活而要求的一种有节制的“简单”的生活。生活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复杂的生活往往加重了生命的负担。关键是把握住生活的奥秘,能够体验“味无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的境界。

(1)、影子沾沾自喜于它的高大,人们都知道,这是远离光源的结果

(2)、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3)、人因为博学才谦逊,因为勇于牺牲才力量无比。——吉卜林

(4)、老子告诉我们,圣人的高超之处,就是他完成了伟大功业而从不居功。《道德经》七十七章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这十分合乎道和天道创造而不占有、功成而身退的理性。受到过老子思想影响并帮助刘邦打下天下的张良,后来明智地选择了退隐的生活。如果联想到汉朝开国功臣“兔死狗烹”的遭遇,人们恐怕都会佩服张良的先见之明吧。这不是孤立的例证,春秋时期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征服吴国后,也非常及时和明智地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范蠡是对天道和人道有很高领悟的人,他和老子的思想存在着联系。但李斯是一个相反的例子。他是荀子的学生,他辞别他的老师到秦国后,在那里经营了多年,权势曾登峰造极。他曾不时引用他的老师的话来提醒自己。《史记》记载说:“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李斯列传》)但他就是不能遵循他的老师的教导去行动,或者按照老子的指示,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后当他和他的儿子一起被带到刑场上的时候,他对他的儿子最后说的话竟是:“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史记•李斯列传》)

(5)、而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扫地僧,比如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

(6)、白话译文:还没有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节一节的了,即使生长到很高的的高度也保持虚心谦卑的态度。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6句读书名言名句鲁迅加评语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