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0句对史铁生的评价100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4-03 09:02:08 admin 阅读:59
对史铁生的评价
1、名人对史铁生的评价
(1)、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2)、(1)李德南.面向根本困境发问的生命哲学——再读史铁生(J).南方文坛.2017(04)
(3)、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
(4)、故事的最后,老瞎子向小瞎子隐瞒了实情,告诉小瞎子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小瞎子因此也将继续用余生,弹断那属于他的那一千根琴弦。
(5)、但是史铁生更看重的是,这还不光是假设,更是希望。人类希望灵魂不死,这希望无关乎科学,而关乎人道。就是说一个作恶者更倾向于人没有灵魂,人没有灵魂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怕死后遭到报应,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了。
(6)、他依靠这种模式超出了中国传统的天命模式,中国天命的模式就是司马迁、孟子的那一套模式,“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的模式。他不再有这种使命感,而是在基督教模式上吸收了尼采生命哲学的因素,以及存在主义因素。
(7)、史铁生说,我们找个通风的地方聊天吧,在房间里我会喘不过气来——这是他的身体现状。 清晨的广州,还有着蒙蒙的雾气,南方的潮湿,让这个久居北京的人,难以适应。我推着轮椅,走在酒店一楼的回廊里,不远处阳光打在细碎的青草上,凉风轻拂。这个几乎与我父亲同龄的北方男人,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缓缓前行的那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久违的感动——他如此乐观。 他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用作品照亮了宇宙。而史铁生,照亮的是人类的心灵。 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为了得到更好的录音质量,他将录音机拿在了手里,我竟忽略了这点。我们的交谈始终很愉快,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流逝,他叹了口气,对不起,我累了,觉得喘不过气来。 当我们问到什么时候不用做透析时,他说,到死的时候。我们都沉默,他却呵呵笑了起来——他对死如此从容。 “我不想居住在一个有名的地方,我要让我住的地方变得有名”——我联想到了史铁生和地坛。
(8)、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一生中的一份重要之作,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在“寻根”问题上,作者表达了这样的见解,“‘根’和‘寻根’又是绝不相同的两回事。一个仅仅是,我们从何处来以及为什么要来。另一个还为了:我们往何处去,并且怎么去”。关于后者,他认为“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礼拜日·代后记》,华夏出版社1983年版)。
(9)、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10)、▲走进不同寻常的史铁生 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
(11)、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12)、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
(13)、后来,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史铁生的一篇小说《命若琴弦》。当时大概是想告诉我们,要有信念,对于高考。
(14)、史铁生是一个不可以被拿来励志的人。他并非残疾,只是双腿不在而已。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15)、”难道一个人所走的路不都是“这一条”路?但这并非不要把握“命运”。
(16)、这无论对于独处,还是对于写作,都是必要的心理环境。
(17)、当然,读的时候根本没有认识这么多,只是纯粹被其中的故事和思辨所深深吸引。在我的阅读史上,能够让我读到深夜还不愿意睡去,并且越读越精神的书不多,一是《平凡的世界》,一是《废都》,还有便是《务虚笔记》了。
(18)、铁生的奋斗精神和创作实践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19)、我们可以想象,当哲学家邓晓芒读到作家史铁生的《务虚笔记》时,两颗灵魂需要怎样激荡的碰撞,才能够让一向冷静的邓晓芒,以如此高的热情毫无保留地认可乃至赞美史铁生。
(20)、写过十几万字,没拿过一分钱稿费,我为什么还在坚持写作
2、对史铁生的评价100字
(1)、“以声响来对应四季,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2)、我自然知道,天空之上是皑皑白云,白云之上是湛湛蓝天,蓝天之上是茫茫宇宙,而天堂何在?然而,那时我还是从史铁生的文字中获得了某种实在的安慰,并且对爷爷的去世,渐渐开始释怀了。
(3)、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去世。当时我正坐在复读班的教室里,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之后,内心唏嘘不已。这个曾经思考过生死,解答过我内心疑惑的人,也终于迎来了那个属于他自己的节日。
(4)、作者:邓晓芒,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5)、在礼敬先祖,慎终追远的传统清明节,史铁生的生死哲学值得我们深思。
(6)、史铁生纠缠死的问题,说明他的个体意识已经开始觉醒,需要找到自己理论上的立足点,他已经有了个体灵魂的意识,他知道死谁也不能代替他,谁也不能安慰他,哪怕他的母亲对他那么好,不离不弃,天天关心他,但是死还得自己面对。这是他的生死观。
(7)、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再到感动了无数人的《我与地坛》,史铁生用平淡而拙朴的技巧写出了对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等等很纯粹的思考。
(8)、事实上史铁生和我又开始了互相埋怨,睡不安寝食不甘味,他说能,我说不能,我说能,他又说不能。
(9)、著名哲学学者、华中科大教授邓晓芒曾为史铁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务虚笔记》震撼,并专门撰写了评论文章。他认为这是一部值得在中国文学史上大书一笔的作品,已进入世界名著之列。
(10)、《灵魂之旅》这本书的出版是在世纪末的1998年,距离莫言获诺贝尔奖还有14年。也许这就是一位读者的眼光和直觉。
(11)、其实,除了写作上的启示,史铁生的文字更教会了人们如何正确地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如何关心、爱护自己身边的人以及勇于承担生而为人的责任。冰心曾经在《谈生命》中深情地写道:“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或许,正是因为苦难的存在,史铁生的一生才显得愈发的精彩与与众不同。
(12)、点击图片,参与日课30天打卡写作营,开启你的自由创作之路!
(13)、史铁生的命运观是凭借着基督教信仰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眺望彼岸,彼岸世界不可证实和证伪,于是就只好信仰。
(14)、第一次遇到史铁生的文字,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上选了他的那篇《秋天的怀念》。不知道为什么,这篇课文被我记了很多年。
(15)、他说什么都是对的了,你什么都不用去想了。所以人是永远不能成神的,因为神是对人的一种引领,你怎么能成神呢?所以任何宣称人就是神的时候,我觉得就可疑了,就是心里想着干别的事了。 记者:你觉得中国人喜欢造神,是不是和这种信仰的缺失有关? 史铁生:有关系。真正的信仰,真正的神是什么,好像从来没谈到过。 记者:我注意到有人对你的评价,“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我从中看到一种危险,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被“神化”了,对你来说应该是件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 史铁生:很讽刺,很讽刺。我说的是不要干这事,他们就把我推向这事。这是太讽刺了,我觉得这是很糟糕的,应该不会,也没有这么严重吧。 记者:你觉得有没有办法解决中国这种信仰问题?中国人需不需要自己的一个神?需要一部自己的《圣经》? 史铁生:这要慢慢来。我觉得谈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你看西方几千年来的信仰发展,哥白尼和他的同d也不都被迫害了吗?也有很糟糕的时期。它为什么能最后走出一条路,至少有一个分支是好的呢?我觉得是因为几千年没有断过,没有断了思考神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尤其在二战之后,有些人产生了疑问:奥斯维辛之后,还有没有神?这神对人间的事情还关注不关注?这引导他们进行了很多深入的思考。而我们的信仰,咱们就说佛教断了大概上千年,就不再讨论了。 记者:你经常说你在贡献自己的迷途。你的“迷途”指的是什么?是不是也跟信仰有关? 史铁生:我的迷途可能从我坐上轮椅就开始了。那时侯,一个非常简单的,非常自然而然的问题就产生了:你为什么活着?如果活得很快乐,你活着是有明显的道理,可你这样的还要活着,到底为什么?可能所有的问题就从这里开始了。人类的信仰也好,哲学也好,可能开始都源于这一疑问。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就是说为什么人要活着,而不***,活着的价值是什么?追根溯源,我想哲学和宗教就开始了。所以,哲学和宗教永远不可能结束,因为人永远不可能圆满。当人类完满,人类也就结束了。
(16)、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了,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而狂躁的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思想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思想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起,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
(17)、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18)、记者:多年来,你的作品很受读者欢迎,但是你获得的文学奖却很少,你怎么看这件事? 史铁生:也有,也有过。我的东西是不是读者面不是很大?好像是这样:喜欢读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干脆不看。 记者:但是你的《我与地坛》的影响是很广泛的。 史铁生:有时候可能是碰上一个机遇。正好那年发表的时候,没有什么奖。 记者:我记得有人这么评价:“《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它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史铁生:那是韩少功说的。韩少功这句话快成了我这篇东西的广告语了。他这话比我的作品传播得还广(笑)。 记者:现在地坛怎么样? 史铁生:现在修得已经比较规整了。以前我在那里的时候,那里基本上是一片荒地。门上挂的是“地坛公园”,实际上也不收票,很多人从里面穿行。白天的时候,好像没人。我在那里看书,包括有些东西也是在那里写的。那是刚开始的时候。我在那儿待了十五年。
(19)、这一心灵压迫的极例,或许是一种象征,一种警告,以被排除在爱情之外的苦痛和投奔爱情的不熄梦想,时时处处解释着上帝的寓言。
(20)、少年时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觉那是一位作者的年轻遭遇,与自己年少轻狂、不谙世事的年岁觉得很远,至于对史铁生的感悟“生病是职业,写作是业余”的话,也觉得那无非是他对自己的表白。可是当时光的车轮把我也过度为一个中年人时,在经历了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时潮的冲击后,又承受过复杂时代的成长、工作、生活的打压,才觉出史铁生的每句话可谓是人生的洞见,就像穿越了生命之旅后,道出了真如自在的参悟。
3、对史铁生的评价50字
(1)、爷爷去世之后,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有关人生、生命、死亡的问题。我打心底里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好好的人,为什么就这么“没了”呢?“没了”,就是彻底的消失吗?完全进入虚无了吗?
(2)、——《赫贝特诗集》节选/(波兰)兹比格涅夫·赫贝特著赵刚译
(3)、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4)、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
(5)、至于这一信息是否准确,不得而知,亦无从求证。
(6)、白昼有一种魔力,常使人为了一个姓名的牵挂而拘谨、犹豫,甚至于慌不择路。
(7)、民间信鬼神,也只是一种功利的手段,最后是为了功利,而不讨论生死的问题,不讲灵魂归宿的问题。祥林嫂在鲁迅那里问了一个问题,人死后会不会有灵魂,鲁迅无法回答,他在中国传统资源里找不到任何答案,只好说:“我也说不清”。
(8)、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丨天天写班长创作分享课
(9)、然而,当这些诲人不倦的经典作品励人无数后,相信泉下的母子俩也会欣慰,因为他们的苦难得以释怀,也向我们灌输了精神力量。想起这里,当我们面对不同命运考验时,又奈何黯然神伤、自怨自艾呢。
(10)、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11)、可大家从来不曾看到,二十一岁前的史铁生是怎么样的。
(12)、在评改学生习作时,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砌出题干要求的字数。可见,许多学生对优秀习作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而《秋天的怀念》,或者说史铁生的作品恰巧就是可以扭转学生错误创作观念的文章。相信读懂史铁生文字的学生必定能够明白,明白之所以优秀的关键便是汹涌澎湃的情感。丧失情感的文章即便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那么,他们毫无章法地组合在一起,也不过是没有情感、生命的劣质文章。
(13)、史铁生也不点名地批评了这种看法,他不点名,大概因为他跟余华是好朋友。但是他说,他读到这篇文章,“怎么也不能同意”,因为“生命大于活着”。
(14)、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
(15)、记者:在你的作品中,有不少关于忏悔、末日审判的思考,并引用了不少圣经故事,你是否觉得,宗教信仰不可或缺? 史铁生:宗教有很多,对宗教的看法也有很多,对神的看法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我不说宗教,我说信仰。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所以讲信仰是一条路。我不喜欢那种功利的信仰,比如信到一定程度我就能如何如何了。我认为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好处。 记者:说到神的问题,你有个朋友这样评价,“史铁生证明了神性,却不想证明神。”你的解释是,证明神比证明神性重要。因为没有信仰固然可怕,但假冒的神更为可怕。怎么理解你的这句话? 史铁生:信仰可以做成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也可以做成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我觉得“神到底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在中国文化里面,不说是缺失,也是一个很弱的部分。这么多年来,人们好像没有认真探讨过这个问题,一说神好像就是迷信。所以我觉得证明神不重要,咱们先要看看神是什么样的,神在哪儿。 记者:那你觉得你的神是什么样的?在哪儿? 史铁生:我的神就是一种境界,在你想使自己达到这个境界的路上。所以有人说到达“天堂”,我说天堂就在这条路上,而不是在某一个地方。 记者:彼岸是只能去跋涉,但不能抵达的? 史铁生:对,不能到达。如果可以到达,就没有过程了,人也没有原罪了,人就成了神了。于是乎,神就被造出来了。
(16)、但是死的问题唯一涉及到的就是一个人自己,一个人必须自己***,和任何别人无关,别人不能代替。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死,你的父母,你的儿女,你最爱的人,都不能代替你死,你得自己孤身一人面对死亡,没人跟你一起。这就是个体的反思,中国人缺乏的就是对个体的反思。
(17)、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中国作家、散文家。
(18)、问及史铁生,老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邓晓芒说,他的文字是具有神性的语言。”当时已经从一位学长那里了解到邓晓芒,并且读了他的《灵之舞》,很是敬佩。所以邓晓芒对史铁生的这一如此之高的评价,让我在心头一颤之于,也暗暗为自己的眼光和直觉而感到自得。
(19)、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史铁生
(20)、在史铁生其他的作品中,也透露出了关于信仰的这种认识,即,信仰就像是在人生的此岸仰望彼岸,而中间横亘着时间的河流,你永远不可能到达,却也不能够没有。正是史铁生对于信仰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终极关怀和人性光辉。
4、对史铁生的评价300字
(1)、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2)、荣耀与羞辱之下,心灵始而防范,继而疏离,终至孤单。
(3)、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
(4)、但这其实是很不同的,例如人们只说“有生于无”,却没有人说“有生于空”,因为“空”不能“生”,而只能将一切等同于空。所谓“万法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里头用不着一个“生”的过程,它当下即是。史铁生这里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
(5)、简介:我相信,体验生活回延安和生活体验是两回事。抱着写一篇什么的目的去搜集材料,和于生活中有了许多感想而要写点什么,两者的效果常常相距很远。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可能更好些。
(6)、在1985年以前,史铁生是站在一个残疾人的角度,来讲述残疾人的爱恨情仇,来唤起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注与爱护。因为自己的身体的创伤,他站在一群人的角度上为之奔走呼号,这是灵魂的升华。《没有太阳的角落》讲述了残疾人的爱情,《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讲述了残疾人作为父母的权利,《夏天的玫瑰》《秋天的怀念》都是讲述残疾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尤其是我们课本中的《秋天的怀念》更是作者正视残疾这个事实的开始:从面对美好就要破坏的怒不可遏到主动和妹妹看菊花,这也是作者心灵的升华。这种升华在1984年的作品《山顶上的传说》中则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也是经历了残疾后,从仇恨到平和的升华过程。“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这便是史铁生此时的领悟。
(7)、人生在世就是一个脓包,让你肿痛,不得安宁,现在终于安宁了。中国传统不管是儒家、道家,总而言之都不关心死本身。他们关心的只是为什么死,死后如何,或者死的结果,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都是指的对国家、对后世的影响,而没有个体反思。
(8)、“人生苦难,唯有自渡。”在地坛公园,史铁生看见了生命里的得与失、成与败、强与弱、生与死,看见了众生背后的不同命运,从而也从眼前的世界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我觉得那是他对生命的皈依,对现实的敬畏。
(9)、随后又问老师,阅读过程中,觉得史铁生的文字和基督教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同时似乎也对佛教文化有很深的研究,不知他本人信仰什么。老师答道,听说他在去世前已经受洗皈依基督教了。
(10)、《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11)、一叶落知天下秋,虽然《秋天的怀念》篇幅不长,然而,这其中所流露的情感,所流淌的生命力却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看到史铁生的文字带给学生的东西,还要帮助学生领悟更多的真谛,使之能够在优秀文字的引领下仔细考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江苏省高邮市外国语学校赵桂珠)
(12)、他说,“有才是绝对的。依我想,没有绝对的虚无,只有绝对的存在,……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人有欲望,所以人才可以凭空地梦想、创造。”这里头有逻辑,也听得出来,存在就是运动,运动就有方向,方向就是欲望,欲望就是梦想和创造,他是一步步推出来的。这样的存在,就是生命,这生命不仅仅是活着,而是向彼岸的方向去追求。
(13)、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再读史铁生了。也许是内心在有意无意地想要保留一些空间,也许是越来越心虚,越来越缺少那种底气。就像一个独自走山路的孩子,当他知道原来山里有狮子老虎的时候,就再也不敢去了。
(14)、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15)、《病隙碎笔》是200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作者是史铁生。
(16)、所以,当我说“我”的时候,我所言指的,必然不是那个纯物质的“我”了。因此,这个代词“我”必定涵盖了某些关于我自己的本质性的精神实体,可称之为“人格”,或“灵魂”。
(17)、直到不久前,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邓晓芒的《灵魂之旅: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存意境》,才意识到自己当年读《务虚笔记》是读的多么轻率和随意。
(18)、张悬 | 秦晖 | 柴靜 | 理想国 | 陈晓卿
(19)、简介: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诸多观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归。
(20)、是的,您不能有以脚掌而是要以屁股,要不就以全身,与它磨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