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9句孟子名句及解析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5-13 08:58:53 admin 阅读:59
孟子名句及翻译及感悟
1、孟子名句加翻译
(1)、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2)、正确答案: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4)、(译文) (孟子说:)“有预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份苛刻的诋毁。”
(5)、正确答案:(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确立依据)①依据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强,学生在了解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②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更应具备勇气和力量。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的积累,但学生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上完全树立此意识,因此会作为讲解的重点。
(6)、……文言文......下列语句中的“则”表示承接关系的是(3分)
(7)、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⑤怵惕:惊骇,恐惧。 ⑥恻隐:哀痛,怜悯。
(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9)、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10)、 统治者经常将自己比喻成“孤家寡人”;孤家寡人不好做,高处不胜寒,做得好流芳百世,做得不好遗臭万年。身死国灭的君王比比皆是啊。
(1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2)、例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4)、译文: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1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17)、解释: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8)、(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19)、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0)、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2、孟子名句及解析
(1)、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2)、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3)、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拥有道义便能够得到人们的帮助,失去道义的人,就很少能够得到人们的帮助。
(4)、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故选A。
(5)、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⑪保:使……安定。
(6)、孟子已经非常明显的告诉了我们领导者发火的标准:一发火,下属更忠诚公司;一发火,下属更佩服你;一发火,团队凝聚力更强;一发火,工作绩效提升了。。。那么你就尽情的发火吧。
(7)、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8)、(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保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9)、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
(10)、(译文) (孟子说:)“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11)、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1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3)、释义: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14)、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15)、(翻译)遵循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大道,来驾驭当今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实际。
(16)、(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样的好人,有这话吗?”
(17)、正确答案:A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效,仿效)(《庄子逍遥游》)
(18)、(1)教师课件展示(研讨与练习)中的诗句,学生大声诵读。
(19)、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gu)不入洿(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0)、“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3、孟子名句及翻译及感悟简短
(1)、(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2)、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3)、出自《孟子·告子上》。今日那些行仁义之事的人们,如同用一杯杯水去扑灭那犹如一车柴草燃烧起来的大火。大火不能够被扑灭,他们边说水不能够战胜火。
(4)、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5)、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以人民的.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因你的忧愁而忧愁(人民便会和你一条心)。
(6)、释义: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7)、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8)、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9)、(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有了自己毁坏的因素,别人才能毁坏它;一个国家自己有了被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0)、心得分享:儒家有四句话我一直用来作为自我修身、完善人格的标准: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四: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虽然时时刻刻拿这四句话不断要求自己,但做到确实很难。我认为儒家最难的学问就是:“知行合一”了。
(11)、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12)、孺子(rú) 怵惕(chùtì) 恻隐(cè)
(13)、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14)、(译文)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孟子看书,并不尽信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这种敢于疑书、敢于与“权威”较劲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15)、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6)、“规矩”本义是指画圆画方所依据的工具。离娄是黄帝时期的千里眼,能在百步之外看清秋毫的末梢;公输子就是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以这两个人这么好的资质,不依据规矩去画方和圆,那也是画不好的。亚圣公在此举此例说明了规矩代表的“先王之道”的重要性。
(17)、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1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其长。
(19)、我认为,不朗诵——大声朗诵,无法感受到《孟子》那种如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的气势。
(20)、(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4、孟子名言警句及翻译20句
(1)、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2)、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
(3)、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
(4)、(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饥饿干渴的损害吗?人心也都有类似的损害。如果人能够不使饥饿干渴造成的那种损害,成为人心的损害,那就不会把比不上别人作为忧虑了。”
(5)、……阅读某教师的教育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近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减弱,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师没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项链》一课,有意组织学生从多个视角评析玛蒂尔德,逐渐推进深度思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虚荣心的问题......可见,问题研讨的过程就是训练理性思维的过程......对上述教育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3分)
(6)、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儒家也反复强调:要去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过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
(7)、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8)、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9)、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0)、如果感受不到这种气势,那光看看《孟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11)、所谓的规矩,是就被无数先人证明了是正确的做事方法、准则、规定。往高了说是“礼”,往低了说就是法律。一个人你即使智商再高,能力再强,如果你不按照规律或者规则来办事,一定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徒劳或者会犯罪锒铛入狱的。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对“阅读教学和评价建议”的相关内容发表一些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3分)
(14)、正确答案:D因为没有合理的规划,小李在工作中总是千疮百孔,让领导非常无奈。
(15)、 孟子说的就更直接了,想想历史上的造反派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人?基本上都是“无恒产”者。诸如:刘邦,张角,朱元璋等。孟子认为:只有“士”可能做到贫穷时,还能坚持操守道义。一般的老百姓,没吃没喝没穿,基本上只有一条路:造反。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基于此,孟子提出了“三民主义”:保民,养民,教民。老百姓只有吃得饱、穿得暖才会安居乐业。
(16)、《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17)、出自《孟子·尽心上》。有羞耻之心的人,能够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遇事沉着冷静,从不会陷入浮躁和莽撞之中,他们的心灵纯净而高雅,绝不会沉醉在自鸣得意之中,哪怕诱惑就在眼前,也能以理智的态度作出准确的判断。
(18)、(感悟)老子讲的三宝,与事物的表面现象,也是不相似甚至相反的。例如,仁慈者在战场上,心肠软便不会勇敢,但老子说仁慈所以才能勇敢,这不是说反了吗?
(19)、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恭敬节俭,一切依礼来对待下面。从人民那里索取时,要按规定办事。
(20)、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5、孟子名句及翻译及感悟免费
(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中国建筑的特征》《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三篇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下列对该单元的教学建议恰当的是(3分)
(3)、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4)、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就像射手一样,要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去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也不能责怪比自己射的准的人,而应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6)、正确答案: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制性,又有选择性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8)、C.不学《礼》,无以立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9)、仰起头来看看,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君子所经过之地的百姓得到教化,而他(君子所弘扬的)的精神(即指思想)得到留存。
(10)、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11)、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2)、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
(1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设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因此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提高鉴赏诗歌的品味。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14)、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5)、明确: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字是名词活用作动词,“遮蔽”的意思,这本是人的动作,“榆柳荫后檐”运用拟人手法,好像“榆柳”们主动自觉地把荫凉“遮蔽”在“后檐”上似的,这就把无生命意识的树荫这一自然现象写得情意绵绵,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罗”字本为动词,排列、陈列的意思,如“星罗棋布”,“桃李罗堂前”也有同样的比拟意味。“荫”“罗”两字,不仅下字准确,而且运用比拟手法,化无情为有情,突出了家园的可爱可亲。②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翼”名词用作动词,扇动翅膀,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使得那“新苗”像那小鸟儿扇动着翅膀一样活泼可爱,把禾苗鲜活的生命描写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③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扇”是人的动作行为,这里用来写风,一个“扇”字使用了拟人手法,显得春风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殷勤地传布着“微和”,显得人情物态的极为融洽。④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贮”字是“藏、留”的意思。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把清幽凉爽的树荫写得具体可感。⑤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交”就是“通”的意思,交会,互通有无,本是远风吹拂平畴,诗人却偏不这样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仿佛平畴与远风在某个特定的时节里相交,一个“交”字使得整句生意盎然,写出了一种飞扬灵动之感,堪称神来之笔。
(16)、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用取消人的主观努力的办法来实现人的主观目的,这听起来荒唐极了!但正是在这看似荒唐的言辞后面,包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智慧。
(17)、(2)以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5分钟时间思考讨论,仔细品味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在动词的使用上的特点。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18)、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