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63句余光中的诗的特点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5-20 15:31:07 admin 阅读:59
余光中的诗歌特点
1、余光中诗歌创作特点
(1)、问的人笑了起来,指着我说:“什么叫做‘伪作轻松’?可见你心里并不轻松。”
(2)、从坎贝拉再向南行,科库斯可大山便擎起须发尽白的雪峰,矗立天际。我从北半球的盛夏火鸟一般飞来,一下子便投入了科库斯可北麓的阴影里。第一口气才注入胸中,便将我涤得神清气爽,豁然通畅。欣然,我呼出台北的烟火,香港的红尘。我走下寂静宽敞的林荫大道,白干的犹加利树叶落殆尽,枫树在冷风里摇响眩目的艳红和鲜黄,刹那间,我有在美国街上独行的感觉,不经意翻起大衣的领子。一只红冠翠羽对比明丽无伦的考克图大鹦鹉,从树上倏地飞下来,在人家的草地上略一迟疑,忽又翼翻七色,翩扁飞走。半下午的冬阳里,空气在淡淡的暖意中兀自挟带一股醒人的阴凉之感。下午四点以后,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太阳才一下山,落霞犹金光未定,一股凛冽的寒意早已逡巡在两肘,伺机噬人,躲得慢些,冬夕的冰爪子就会探颈而下,伸向行人的背脊了。究竟是南纬高地的冬季,来得迟去得早的太阳,好不容易把中午烘到五十几度,夜色一降,就落回冰风刺骨的四十度了。中国大陆上一到冬天,太阳便垂垂倾向南方的地平,所以美宅良厦,讲究的是朝南。在南半球,冬日却贴着北天冷冷寂寂无声无嗅地旋转,夕阳没处,竟是西北。到坎贝拉的第一天,茫然站在澳洲国立大学校园的草地上,暮寒中,看夕阳坠向西北的乱山丛中。那方向,不正是中国的大陆,乱山外,不正是崦嵫的神话?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无数山。无数海。无数无数的岛。
(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4分)
(4)、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如《寒风中闻雀声》中 “枯枝在寒风里悲叹/死叶在大道上萎残”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枯枝败叶在寒风中飘舞的萧杀景象,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相似写照。再如《可知》中“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到回忆都变作悲哀”,《山行》中“见了你朝霞的颜色,便感到我落月的沉哀”等,都表现出作者早期创作的孤独、抑郁、伤感的浓重气息。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的《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一个转折,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雨巷》一诗就是他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 雨巷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5)、物以类聚,我的朋友大半也是书呆子。很少有朋友约我去户外恋爱春天。大半的时间,我总是与书为伍。大半的时间,总是把自己关在六叠之上,四壁之中,制造氮气,做白日梦。我的书斋,既不像华波尔(HoraceWalpole)中世纪的哥德式城堡那么豪华,也不像格勒布街(GrubStreet)的阁楼那么寒酸。我的藏书不多,也没有统计,大约在一千册左右。“书到用时方恨少”,花了那么多钱买书,要查点什么仍然不够应付。有用的时候,往往发现某本书给朋友借去了没还来。没用的时候,它们简直满坑,满谷;书架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之外,案头,椅子上,唱机上,窗台上,床上,床下,到处都是。由于为杂志写稿,也编过刊物,我的书城之中,除了居民之外,还有许多来来往往的流动户口,例如《文学杂志》,《现代文学》,《中外》,《蓝星》,《作品》,《文坛》,《自由青年》等等,自然,更有数以百计的《文星》。
(6)、“省籍无所谓,”我说。“我就是苏闽联姻的结果,还不坏吧?当初我母亲从福建写信回武进,说当地有人向她求婚。娘家大惊小怪,说‘那么远!怎么就嫁给南蛮!’后来娘家发现,除了言语不通之外,这位闽南姑爷并无可疑之处。这几年,广东男孩锲而不舍,对我家的压力很大,有一天闽粤结成了秦晋,我也不会感到意外。如果有个台湾少年特别巴结我,其志又不在跟我谈文论诗,我也不会怎么为难他的。至于其他各省,从黑龙江直到云南,口操各种方言的少年,只要我女儿不嫌他,我自然也欢迎。”
(7)、中华诗词研究|诗为专门之学——谈加强现当代旧体诗词的评鉴与研究
(8)、细草沉沉是露水泣吧,/薄雾平牵着一片轻纱;/新月那纤纤的梳儿一把/梳不透夏夜丛树的密发。
(9)、Hissinswerescarler,buthisbookswereread。”
(10)、中心思想:《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11)、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12)、——余光中先生去岁病逝于台湾高雄,海峡两岸对他表达了各种形式的纪念,缅怀其文学和文化贡献。他的文学功绩有目共睹,对海峡两岸在文化情感上的凝聚之功也获得世人高度评价。余光中一生著述丰富,有诗集20多部,文集十几部,评论文集及序文集多部,可谓著作等身。然而作为诗人的余光中享誉华文世界,作为翻译家的余光中却少有人知。事实上,在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之外,余光中也是一位译著丰富、卓有成就的翻译家。
(13)、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14)、这个人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就像余秋雨曾在文革中担任当局写手的黑历史一直被人紧抓不放一样,余光中在上世纪70年代“唐文标事件”和“台湾乡土之争”中的告密者形象也屡屡被人诟病。有很多人质疑:“对于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心系祖国、兢兢业业的老人,“历史问题”有必要追究吗?”
(15)、余光中先生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作品风格极不统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16)、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我更喜欢余光中的《寻李白》:
(17)、意象不是简单的形象,它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是理性与感性在瞬间的融合。在这样的瞬间,天地入于一心,有如佛学中的禅定或顿悟,诗意也最浓郁,比如在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那里。有些意象在部分诗人的作品里反复出现,甚至成为核心意象,希腊诗人埃利蒂斯就是如此。
(18)、而在中后期回归中国古典主义之后,诗歌中融西风东韵于一体,在诗歌形式上有更深入的实践和理论的运用尝试,这也使得诗歌愈加有韵味。
(19)、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余光中刻意用直白近乎民歌的语言、充满节奏的音韵和句式进行创作,结晶而成《白玉苦瓜》诗集中多首极富音乐美的诗歌,标志着他对诗歌入乐的实践由不自觉进入自觉创作阶段。他说“歌,正如发行刊物和举办朗诵会一样,也是现代诗大众化的一个途径。当社会需要歌,好听又有深度的歌,诗人就应该满足这需要。”他与杨弦、李泰祥等作曲家多有往来,合力发起和推动了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影响深远,这场运动也波及到大陆,推动了大陆文革后歌曲的发展。但余光中给两岸三地诗歌界及音乐界带来的启示还远未引起重视。余光中在1975年写就的《出版前言》曾提出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诗人与音乐家会有更壮阔的结合,以重扬大汉之心声。”近四十年过去了,诗与歌的结合还远未达到余光中的愿景,重新审视他的“歌诗”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传统诗歌总体上倾向于使用典雅的语言,我们在一些词典上见到的带有“〔诗〕”这样标记的单词,就是诗歌专用语言。
2、余光中的诗的特点
(1)、越过童话的珊瑚海,便是浅褐土红相间的荒地,澳大利亚庞然的体魄在望。最后我看见一个港,港口我看见一座城,一座铁桥黑虹一般架在港上,对海的大歌剧院蚌壳一般张着复瓣的白屋顶,像在听珊瑚海人鱼的歌吟。“旷达士”盘旋扑下,倾侧中,我看见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屋,和碧湛湛的海水对照好鲜明。然后是玩具的车队,在四巷的高速公路上流来流去。然后机身辘辘,“旷达士”放下它蜷起的脚爪,触地一震,雪梨到了。
(2)、中华诗词研究|周兴陆:20世纪30年代“词的解放”运动和“新乐歌”的创建
(3)、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语言具有音乐美。
(4)、我对广东男孩当然并无偏见,在港六年,我班上也有好些可爱的广东少年,颇讨老师的欢心,但是要我把四个女儿全都让那些“靓仔”、“叻仔”掳掠了去,却舍不得。不过,女儿要嫁谁,说得洒脱些,是她们的自由意志,说得玄妙些呢,是因缘,做父亲的又何必患得患失呢?何况在这件事上,做母亲的往往位居要冲,自然而然成了女儿的亲密顾问,甚至亲密战友,作战的对象不是男友,却是父亲。等到做父亲的惊醒过来,早已腹背受敌,难挽大势了。
(5)、然而诗歌的微妙意味,常常是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敏锐的感受性方能感知,所以布尔顿说“大多数聪明而多识的头脑足以产生大量的联想。而智能非常低下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欣赏诗。”当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会有所损失,甚至完全消失。
(6)、把责任推给时代是最省力的事,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也许会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可是人总要有一个底线。在那个纷乱频仍的高压时代,不求他对同行施以援手,只求他不要损人利己、加害他人,可他偏偏成了落井下石的那一个。他是文采超群的文人、是慈祥和蔼的父亲、是孝顺乖巧的儿子,更是无情卑劣的政客。他毁了别人的一生,自己却过得优渥闲适、怡然自得。以迫害别人而言,余光中比郭沫若还要可恶,可是现在他却俨然成了大师。
(7)、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李嘉祐)
(8)、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9)、余光中的《绝色》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当真是人间少有的绝色,玄妙到透明的喻,是常见的景,却偏偏那么浪漫多情,美不胜收。《绝色》的美在于言辞的美,在于想象的美写的比喻的美,它的比喻那么的特立独行、独一无就仿佛它的美,毫不掩饰。
(10)、怕冷。怕冷。旭日怎么还不升起?霜的牙齿已经在咬我的耳朵。怕冷。三次去美国,昼夜倒轮。南来澳洲。寒暑互易。同样用一枚老太阳,怎么有人要打伞,有人整天用来烘手都烘不暖?而用十字星来讲脚,是一夜也烘不成梦的啊。
(11)、“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地悬着/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典故里你走来”(《等你,在雨中》)
(12)、(6)《摸象与画虎》。见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七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13)、在古代,诗词多能入乐歌唱,但如今弦歌音绝,幸得吟诵的传统仍在,古诗文内蕴的音乐美还能通过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吟诵感受到。余光中曾回忆儿时吟诵启蒙,父亲诵的是闽南腔,母亲吟的是常州腔,二舅父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中学时教授古文的戴伯琼先生则用川腔吟诵。尊长师亲的言传身教,使余光中自幼便与吟诵相亲相近,打下了深厚的旧学根基。他“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在少时余光中就喜欢吟诵古诗词;后来在国外教中文,也以朗吟的方式给学生讲解诗歌;独处寂寞的时候,也以吟诵抒情解愁。古典诗歌平仄、音韵、节奏等音乐之美,深镌于余光中内心。古代“歌诗”对余光中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有显明的直接影响,如《民歌》、《乡愁》、《乡愁四韵》直接吸收了《诗经》、乐府民歌的复沓章法。
(14)、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15)、 周怡倩 zyq@whb.cn
(16)、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17)、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他的诗早已越过了“浅浅的海峡”,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部分诗歌由作曲家引入歌中,被广为传唱。余光中对诗与歌的结合有自觉的意识,他说“诗是一个蛋,歌是一只鸟,孵出来的新雏,鲜羽夺目,妙韵悦耳,使听的人感到兴奋而年轻。”余光中的许多诗歌朗朗上口,有的诗歌甚至是刻意为歌之作,他诗歌的入乐正呼应了“歌诗”的传统,由余光中拓展的现代“歌诗”创作现象对当下诗歌界和音乐界都有启发作用,值得深入关注和研究。
(18)、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19)、具体的随著文字的描绘感生出似乎是真实在读者身边发生的感觉性,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各种感官似乎完全的在感受著外在的变化,细心地带领我们去感觉那微妙又精准的意象。
(20)、中华诗词研究|黄仁生:两种《近代诗钞》的比较研究
3、余光中的诗歌特点有哪些
(1)、——他的译著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译诗,尤其是英诗汉译作品。余光中参与翻译的《美国诗选》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很大影响,自1961年首版后,几十年间在两岸重印再版了十几次之多(大陆版1989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发行)。增订两次、重印八次以上的《英美现代诗选》在华文世界也影响深远,对不少诗人的创作和译诗甚至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台湾当代著名诗人陈黎曾说,“上大学时读余光中先生译的《英美现代诗选》,觉得受益匪浅”;诗人陈进文也表示《美国诗选》和《英美现代诗选》对他有启蒙意义;学者单德兴认为,“不单单是对台湾,对华文世界,《英美现代诗选》都是蛮重要的启蒙书”。余光中早年译的只有37首的《英诗译注》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重印再版达九次以上,学者赖慈芸不无戏谑地评价道:余光中大概可以荣膺“最具票房价值的英诗译者”了。
(2)、——余光中历经60余年的译诗历程,在实践原则上并非没有变化,但很明显的是,他始终坚持“形义兼顾”的原则。语言使用上都倾向于“文白并用”“雅俗兼济”的策略,在保证内容准确翻译的同时,对形式的翻译也不遗余力。《英美现代诗选》的三版中,有许多重复收录的译诗,其中不少他都修改过,每次重版他都会对原先的译文检视一遍,对不满意的译笔重加修改,以尽可能符合其译诗理想,在译文的语感上也力求“译诗为诗”的高标准。余光中的努力和坚持,对我国的英诗汉译乃至更广大的外诗汉译而言,无疑有积极的启示,他对形式和格律的重视,不仅对诗歌翻译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也不无意义。
(3)、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做”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4)、(16)《迎文艺复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见余光中《余光中集》第七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5)、余光中早年写古典诗,后又转写现代诗,然而,他的诗其实可以算得上是现代的躯壳中流着古典的血液。有意思的是,他年轻时曾攻读外文系,后又多次赴美学习交流,但最终回首重拾东方的古典。在文学上,尤其是在诗歌上,他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这就是余光中诗歌的迷人特质,后又引来不知多少人来研究。民国时期走来的文人,不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上造诣深厚,也大都于此系统学习、深谙于心,而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他们又匆匆奔向西方文化的领土,中西文化的碰撞总在有心人的笔下绽放出耀眼的火花。这点深刻体现在他后来所主张实践的“新古典主义”中。而“乡愁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一方面是对古老东方大地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悠久华夏文化的怀恋。余光中作为现代人,取自中国古典艺术的血液,以现代的诗歌形式来表现其内容,这就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了一个古与今的沟通融合。
(6)、 余光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西方现代主义潮流席卷而来,在台湾首当其冲的是诗,其次是绘画和音乐,当然还有散文。突然面对一个新事物,有些茫然无措实属正常。在如何对待西化和传统的问题上一时比较混乱,不仅诗人参与,社会人士也加入进来,因为各持主张,论争很热闹。当时争辩的主题大约有三个:文白之争、现代画、现代诗。而现代诗则是论辩的重点。在古典诗与“五四”的新诗之后,现代诗的产生是“必然”,再走回去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现代诗毕竟是新生的艺术,毛病在所难免。那么现代诗究竟该怎样写,它对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潮流该持怎样的态度?欲窥其真谛须先入乎其内,于是我尝试了现代主义的创作。不过我在1961年就已警觉西化之失,并向很多西化作家直言苦谏,更不惜向虚无与晦涩断然告别.回归传统。但是这个时候的传统已经融合了现代精神----正所谓“中国诗的现代化”。至于我的诗和散文,倒不必硬要较出个高下,只是相对于诗的变化,散文比较常态一些。
(7)、余光中诗歌被谱曲传唱除了形式上的音乐性外,也有内容上的原因。他说:“我的作品,在现代诗中,不能算是‘难懂’的一种。”他入乐诗歌大多明朗易懂,他说:“明朗指‘深入浅出’,是指王国维所说的‘不隔’,是指美感经验表现后的透明状态,它使读者的直觉有贯穿的可能。”余光中的“歌诗”使听众一听能解又意有未尽,故而被一唱再唱、传唱不绝。
(8)、余光中说过:“要做一位中国作家,在文学史的修养上必须对两个传统多少有些认识: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是大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小传统。”余光中诗歌创作起步于1949年春夏间的大陆,直接受到新诗的影响。但他对当时诗坛自由诗并不满意,“庆幸自己写诗是从格律诗入手,而非经自由诗入门”。新月派针对自由诗提出规范化的理论和实践,符合了余光中的期待。余光中在诗集《天国的夜市》“后记”坦承过自己与新月社诗人的师承关系,胡适、叶公超勉励过他,师长梁实秋对他的影响更是深远。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和闻一多,余光中也从他们音乐性的实践中吸收过经验和教训,“徐志摩的音调,往往铿锵有余,而柔婉不足,曲折不够。”闻一多诗歌节奏“或自由而至于散漫,或整齐而陷于刻板,尚未把握到适度的弹性。”余光中对新月派诗人有继承,更有创新,他在音调上刚柔兼济,节奏上富有弹性,探索出自我的发展之路。
(9)、诗,可以直抒胸臆,壮怀激烈地高歌,也可以柔曼地低吟;诗歌的情感可激跃,可平淡;可明显,可暗含。无论喜怒哀乐,只要真挚、纯粹,均可构成诗的情感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应和、共鸣,得到美的享受。
(10)、他从故乡来,仍带著故乡的记忆;他曾涵泳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读过强调中国美的作品,加深他对故乡的美感;他从旧大陆漂到台湾,成长,又飘到新大陆的异域去。
(11)、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12)、四月的太阳,清清冷冷地照在他的颈背上,若亡母成灰的手。他想。他想。他想。他永远只能一个人想。他不能对那些无忧的美国孩子说,因为他们不懂,因为中国的一年等于美国的一世纪,因为黄河饮过的血扬子江饮过的泪多于他们饮过的牛奶饮过的可口可乐,因为中国的孩子被烽火烽火的烟薰成早熟的薰鱼,周幽王的烽火,卢沟桥的烽火。他只能独咽五十个世纪乘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凄凉,中秋前夕的月光中,像一只孤单的鸥鸟,他飞来太平洋的东岸。从那时起,他曾经驶过八千多英里,越过九个州界,闯过芝加哥的湖滨大道,纽约的四十二街和百老汇,穿过大风雪和死亡的雾。然而无论去何去,他总是在演独角的哑剧。在漫长而无红灯的四线超级公路上,七十哩时速的疾驶,可以超庞然而长的廿轮卡车,太保式的野豹,雍容华贵的凯地赖克,但永远摆不脱寂寞的尾巴。十四小时,汉姆莱特的喃喃独白,东半球可有人为他烧耳朵,打喷嚏?偶或驶出冰雪的险境,太阳迎他于邻州的上空,也会逸兴遄飞,豪气干云,朗吟李白的辞白帝或杜甫的下襄阳,但大半总是低吟“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八千里路的云和月。八千哩路的柏油和水泥。红灯,停。绿灯,行。南北是Avenue,东西是street,方的是Square,圆的是Circle。他咽下每一哩的紧张与寂寞,他自己一人。他一直盼望,有一对柔美的眼眸,照在他的脸上,有一个圆熟可口的女体,在他的右手的座位,迷路时,为他解地图的蛛网,出险时,为他庆幸,为他笑。
(13)、 余光中从小就接触文言文,后来虽然学外文,教外文,但从未中断过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推崇唐宋八大家。对文言文的倡导与研究,于他的诗歌、散文创作有什么影响?
(14)、(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15)、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落叶归根情结。
(16)、“乡”者,故乡、原籍、出生之地。从狭义上来说,“乡”可以仅仅指代自己的故乡,即出生、生活过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乡愁”是一种私密的、个人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又可作为两类看待——空间上的“故乡”和时间上的“故乡”。从空间角度来讲,与故乡相对的是他乡,而当我们放大整个空间视角时,故乡的范围也就随之放大了。一个人的故乡是一个村镇,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这往往取决于我们所处的“他乡”。而从时间角度来看,故乡往往交织了岁月的痕迹与时间的记忆,这类不可回溯的事物最终成为人们在今后“求而不得”的执念。而在许多情况下,人所谓的“乡愁”总是将上述事物纠缠其中,难分难解。因此,一个人的“乡愁”往往是复杂多面的。一处故乡,一名游子,万般愁思。
(17)、“自八〇年代开放以来,我的诗传入大陆,流行最广的一首该是《乡愁》,能背的人极多,转载与引述的频率极高。一颗小石子竟激起如许波纹,当初怎么会料到?他如《民歌》《乡愁四韵》《当我死时》几首,读者亦多,因此媒体甚至评论家干脆叫我做‘乡愁诗人’。许多读者自承认识我的诗,都是从这一首开始。”余光中的文学活动广泛,诗、散文、评论、译书等都有所涉猎。半个世纪以来,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出版了大量的余光中诗集、散文集、批评集……在诗歌上,他不仅被誉为“诗坛祭酒”,而且在六十年内,创作了二十册诗集,约一千多首诗,可以算得上是一位高质高产的诗人。在如此丰富的诗歌创作中,“乡愁诗”依然是受人瞩目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香港等地,余光中的“乡愁诗”都广为人知,这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具象。这其中的缘由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当中还掺杂了许多复杂因素。余光中本人的人生经历与文学修养更是使“乡愁诗”立体化的重要原因。
(18)、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0年赴台,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代表作——请看下面。
(19)、看云起时,谁在作青白眼/我并未恸哭,并未恸哭如魏人/我适行到水穷处,疑无路/遂坐看云起,测风的方向
(20)、余光中入乐诗歌的主题较为多元,其中爱情、乡愁、童真引发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能唤起大众的共鸣。有的诗作个人性较强,传唱难度较大。总体而言,余光中的这些入乐诗歌音乐性很强,内容大多明朗易懂,这是众多作曲家乐于为之谱曲的重要原因。这些诗歌入乐后接受面也较广,大多为知识分子、大专院校学生所推崇、欣赏,部分也为大众所喜爱、传唱。
4、余光中的诗作的特点是具有什么和什么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1)、但是不久从深邃的草底,/蓦地迸出了一闪流萤,/为我擎一枝清冷的残烛,/殷勤地照着我的归程。
(2)、全文的4个部分是这样创立“核心意象”和“系列意象”的:第一部分比较概括地叙述“父亲与男友,先天就有矛盾”,第二部分主要从父亲的想象中,叙述父亲与男友产生矛盾的过程;第三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那是具体地描写“假想敌男友”步步争夺、以致父亲难挽败势的经过;第四部分则改换角度,用父亲答客问的方式明示处于败势的父亲被迫提出妥协的4条件,以此深化父亲在人生这一阶段遇到复杂的、微妙的难题时的人生境景。四个部分、四个角度,全说的是父亲与假想敌的斗争过程,复杂的、微妙的,以至是难以言说的男性情感和心理就这样被散文化了,艺术化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就这样走进了文学的殿堂,变成了审美对象。
(3)、余光中是1986年高雄市政府、中山大学、台湾新闻报合办的“木棉花文艺季”的总策划,他为之写下了活动主题曲歌词《让春天从高雄出发》,由吴南章谱曲,中山大学合唱团演唱。余光中“歌诗”旧曲常被翻唱,新曲也不时涌现。2013年3月2日,香港公园茶具文物馆举行了“诗人的缪思——余光中诗歌音乐会”,音乐会上演唱了多首余光中诗作谱写歌曲,其中,郭品文谱曲的《雨声说些什么》,许翔威谱曲的《守夜人》,胡铭尧谱曲的《火浴》,柯大卫谱曲的《算命瞎子》均为世界首演。2014年4月20日,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光合作用”余光中诗选合唱作品诗歌讲座音乐会举行,演唱了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数人谱曲的《望海》、《垦丁随想-大尖山》、《水世界三题》、《祈祷》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