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5句贾平凹的简介20字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4-05-21 09:26:40 admin 阅读:59
贾平凹的简介
1、贾平凹的简介资料大全
(1)、《月迹》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历代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光明、美好的事物。但是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则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2)、还有个区别,“‘80后’作家的经历更固定一些。我们却是大起大落,小时候很贫困,上了几年学,‘文化大革命’又开始,后来又下乡了、又改革了,把中国剧烈变化从开头到现在都经历了。也是个财富,能写的东西多。”
(3)、现在他有了外遇,看在老天的分上,他不知如何是好。
(4)、书法在变。工作室客厅里挂着他自己写的字,总是过一段时间就换了。如今这幅挂了有一年了,“神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意境大,字也大,气势磅礴。写作的境遇在变。他不是没经历过挫折的作家。上世纪80年代,评论家们一度批评他文章变得灰暗、悲观,他吸取批评,躲到陕西的几个小县城里继续创作。上世纪90年代,更大的打击袭来。1993年,他出版了反映城市知识分子生活状态的《废都》,前半年好评如潮,后半年风向突然变了,书成了禁书,省作协、市作协层层开座谈会,处处是批评。加上身体病痛,他一度疲于应对。但仍丢不下写作,用陕西人骨子里的生冷蹭倔一点点码字,用一页页文章为自己疗伤。长篇小说《高老庄》1998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怀念狼》出现在《收获》杂志2000年第3期上,再到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病相报告》,这整整十年,一定也难以忘怀。
(5)、许是“一回生二回熟”,也或许是因为这次采访地点在贾平凹的“主场”西安,他爽快许多。工作室位于顶层13楼,临上楼电梯维修。《环球人物》记者一行只好扛着摄影、摄像器材哼哧哼哧爬上去,见到贾平凹,他一面惊诧,一面不忘打趣:“古时候拜高人,文官下马,武官下轿,再高的台阶都得爬,这是给你们下马威呢。”
(6)、—大规模协作—三维立体—游戏化—所有权系统
(7)、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8)、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9)、平凹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10)、以《废都》为代表的长篇都市小说,是贾平凹在西安生活了20年后才动笔触及的题材。贾平凹从1972进城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生活在西安城里,这20年他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文学想象的空间却全是乡村的,在这些乡村文学的空间里,城市至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未真正关心和审视过它。虽然贾平凹头20年代城市生活没有同步表现在他那时的文学创作中,但这20年的城市生活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成了他后来创作都市文学的文化记忆和生命体验。当他回过头来用文字来构建都市小说的文学空间时,这些文化记忆和生命体验就一下子被激活,成了他构建都市小说的文学空间的主要素材。
(11)、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2)、2013年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13)、人物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古炉》《带灯》《老生》《秦腔》《高兴》等。图为2016年2月3日,贾平凹在西安工作室里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侯欣颖摄)
(14)、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15)、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16)、大转型年代,同时伴生着有史以来人口最大的迁徙。“进城去,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往城市涌聚。那些模样端正的,有点本事的,很多确实在都市里扎下了根,过上了好日子。更多的却漂着,他们寻不到能让自己落根的工作,宁愿过一天算一天,每天三顿吃泡面也不愿再回去。这个困境,这些在城市化道路中被牺牲掉的人,或者说这些年里那些你所见到的心里没有办法说哪儿对、哪儿不对的事情,那些纠结的东西,就是我想写的文学。文学就是触动你心灵的、让你左右为难的那些东西。你看到好多问题没办法解决,很纠结没办法说清的时候,就把这些很隐秘的东西、很柔软的部分拿出来,就对了。”
(17)、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cY4JNj8rHHbdVp-nsZkrVQ 提取码:4bc2作者:贾平凹
(18)、一年后这位作家又出版了新作,在书中的某一页上我读到了“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八个字,我终于明白了。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19)、书房里神仙瑞兽相伴,又格外文华毓秀。他被故乡人传说为魁星所点的“商山文曲星”,书桌对面挂的是老家魁星楼上的旧物件。房内一尊何仙姑塑像,手上执的都不是荷花而是笔。
(20)、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2、贾平凹的简介20字
(1)、2013年中德作家论坛开启首日,贾平凹分享了他的故事。贾平凹说,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2)、他在顺水漂,他知道自己在顺水漂,会漂到哪里,却猜不出来。但他感到自己正在失去对所有事情的掌控。所有事情。
(3)、依旧醉心于收藏,且兴趣庞杂。《环球人物》记者捎去的杂志里,附赠一张猴年生肖邮票,他接过很是欢喜:“我听人说了,这邮票红火得很。”
(4)、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5)、文章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6)、1993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7)、《带灯》则是从基层干部的角度,写一个被现代化进程裹挟的村镇。单行本出版于2013年。女大学生萤来到位于秦岭地区的樱镇工作,负责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维稳事宜。她不满“腐草化萤”的说法,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带灯”,与形形色色的上访人员打交道,解决最基层的问题,这其中有苦恼,有矛盾,也有担当。
(8)、《废都》的主要人物是庄之蝶,“废都”的城市景观主要通过庄之蝶的活动路线渐次展开的。《废都》尽管故事情节头绪繁杂,人物众多,反映生活面积广,但是对于西京城市景观文化的反映,主要是通过庄之蝶的活动路线展开的,庄之蝶骑着那辆女式“木兰”摩托,穿梭往来于西京城的大街小巷,在情节的推进中,西京城的一道道风景不时穿插期间,钟楼鼓楼、城墙城河、商场酒店、寺庙道观、富人豪宅、平民陋室、东城鬼市、西仓鸟市、道北棚户、城南客栈……如此等等,一一展现出来。
(9)、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
(10)、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1)、“‘文革’前,文学里虚假的东西多,一篇可以,两篇可以,今年可以,明年可以,十年八年就不行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这么多年里,中国文学里批判、揭露的成分比重那么大,中国人对批判、揭露式的文学作品渴求度那么高,也有这种历史原因。”
(12)、风靡欧美的动漫画工作坊经典教科书,呈现讲述同一个故事的99种“脑洞”。动漫画创作者、广告文案、影视编剧、故事写作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风格练习》漫画版,汉化经典原版设计,中文版国内读者期待多年,英文版在豆瓣有近500人标记,评分0。
(13)、依然悲悯。老朋友说他“下脚都怕踩着一只蚂蚁”。《环球人物》记者们采访结束,扫罗苹果、点心时,得知他家里有只老鼠,已“养”了4年。朋友送他一个带陷阱的笼子,放了一晚上,他一夜担惊受怕把这条小生命“祸害”了,清早起来又把笼子收走。老鼠啃了他最珍贵的拓片,他狠骂一顿,骂完又笑:还是只“文化老鼠”。
(14)、《极花》中,贾平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让这个叫胡蝶的女子唠唠叨叨,一笔笔描摹出她从被拐到获救,再到重回“火坑”的所见所闻和心路历程。“看起来写的是倒卖妇女的问题,但其实不是单纯写故事,而是写目前城镇化背景之下,农村面临的一些困境。”
(15)、感受最深的是农村的衰败。“去了,一个村一个村的没人,从门缝往里看,院子里的草半人深,有的院落从顶上开始裂缝、塌陷,因为一不住人,房屋很快就坏了。好多地方并了乡,因为连乡政府所在的小镇都没有多少人,还要设一套班子,太浪费,几个乡就合并起来。学校并校更早,那是从多少年前就开始了的。”
(16)、《极花》是在这个书桌上写出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但有原型。整整10年,原型的事都像刀子一样扎在贾平凹的心里,没有跟任何人说过。
(17)、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曾评价贾平凹:“不惜对现实、对日子做着社会学意义的忠实记录——这种写作变化,从《秦腔》就开始了”。在谢有顺的眼里,《秦腔》之后的10年,“贾平凹的写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旺盛期,同时也创新了乡土文学的写法——《秦腔》仿写了日子的结构,以细节的洪流再现了一种总体性已经消失了的乡村生活;《带灯》貌似新笔记体,介于情节与细节之间,疏密有致,小处清楚,大处浑然,尽显生活中阳刚与阴柔、绝望与希望相交织的双重品质;《老生》则讲述了经验的历史,把物象形态与人事变迁糅合在一起来写,进而呈现一种现实的肉身是从哪里走来的。”
(18)、--------------以上文字摘自贾平凹《自在独行》
(19)、点击图片阅读 |杨天石,从象牙塔走向聚光灯
(20)、“诗可以养人,不可以养家,安分过一般日子吧。”像开出的莲,它却长在淤泥里。“风刮风很累,花开花也疼。”当人们的目光都停留在腾空而起婀娜多姿的青烟时,往往忽略了那炷香的存在。
3、贾平凹的简介和作品
(1)、茶楼里的世态炎凉正是社会的缩影,环环相扣的命运展示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在泼烦琐碎的日子里,看得到茶艺、书画、古玩的美,悟得出上至佛道下至生活的智慧。
(2)、乡土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无可挽回地沦陷着,这是时代的苦痛,也难以否认是时代的进步。贾平凹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作为一个作家,肯定不能像决策者一样,去从各个方面考虑国家怎么个走法,政策怎么个制定法。作家思考的,可能只占其一点吧,对什么有兴趣就深挖这个东西,别的啥都不管了。当然希望是全面把握,越全面越好,慢慢积累,帮助大家思考这个东西。”
(3)、2015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4)、贾平凹(1952— ),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5)、贾平凹带着乡村的记忆走进城市,审视城市,生活在城市,慢慢熟悉城市,体验城市,渐次融入城市,又带着城市的记忆和体验来表现城市,将他所生活的现实城市构建为都市小说中的文学空间。这样,他都市小说中的文学空间就不再是模糊渺茫的海市蜃楼和缺乏根基的空中楼阁。
(6)、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7)、10年前,西安的一间出租屋里,贾平凹的老乡向他诉苦:人走了,又回那个地方去了。
(8)、我曾经给许多人写过序,给许多书画展览、新书发布会站过位,而浅浅要做公开的诗人了,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却因别的事外出,不能到现场祝贺,就写几句话赠送她。我要说的是,既然一棵苗子长出来了,就迎风而长,能长多高就多高,不要太急于结穗,麦子只有半尺高结穗,那穗就成了蝇头。培养和聚积能量是最重要的,万不可张狂轻佻,投机迎合,警惕概念化、形式化,更不能早早定格,形成硬壳。作家诗人是一生的事,长跑才开始,这时候两侧人说好说坏都不必太在心,要不断向前,无限向前。最后,我还要说:做好你的人,过好你的日子,然后你才是诗人。
(9)、这是他写作《老生》的初衷,也是他文学一贯的大格局、大胸怀。
(10)、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11)、他曾说过自己写作时的选材,“既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既要是个人的,又要超乎个人,是大家的,是社会的。”贾平凹称之为“同感”题材,“比如几十个人一起去旅游,中午12点你肚子饿了跟司机提议吃饭,同行的人也都饿了也想去吃饭,你的饥饿感就是大家的饥饿感,你的提议就得到大家的响应了。如果在上午10点钟你提出去吃饭,我估计没有人响应你。”
(12)、点击图片阅读| 库恩,讲述中国政坛10年变迁
(13)、元宇宙=实体世界+数字世界。临界点已至。我们别无选择,只得冒险一跃,进入新的时代!在本书中,资深互联网观察者、技术专家方军为你解析元宇宙的七大基石:
(14)、贾平凹特意在书桌前放了一面铜锣,笑说“开工”时也会敲一声。民间俗语里有:“锣声一响,好戏登场。”贾平凹的锣声响过,恰如一条分割线,将都市的喧闹隔绝于书桌外,让他自由自在地于纸上刻画一条条山脉、一座座村庄、一位位乡人。
(15)、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陕西省作协主席。
(16)、对于匆匆的路人,平凹先生这部文集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玩物。但这本书却要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17)、从这10年或者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说,文学正一步步边缘化,贾平凹称之为“地盘越来越小”。
(18)、《高兴》延续了作者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进了城的农民——城市中的拾荒人的命运。主要讲述了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以及他的几个伙伴们在都市里生存的故事,同时涉及城市底层中的各种人群,有乞丐,有民工,有妓女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作品不仅真诚写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且更是通过这些让人心酸的故事表象去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
(19)、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贾平凹人物经历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20)、最后一个问题谈及写作,他坦率地说:“没啥变化。干这行总想不停地突破、提升。但难得很,提升一点点都了不得。随着自己的追求、年龄、阅历,写作肯定也要不停地变化。或许变好了,或许还不如以前了。这几年来、十来年、几十年吧,我还能问心无愧说自己是潜心创作,而不是说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确实是在写作中追求一些东西,写自己想写的一些东西。就这样简单地过来的。”
4、贾平凹的简介一棵小桃树
(1)、《秦腔》是贾平凹第一次全面写到他的家族和村子。那些年每次回乡,村里的变化离他记忆中的故乡越来越远,传统的乡土文化一步步逝去,他于是冲动着要为归去的故乡竖一块碑。《秦腔》中,有对过去的缅怀、想念,也抒发着农民剥离乡土的艰难。
(2)、作者既酿造出月下的空灵,也有迷迷蒙蒙的如水中月镜中花式的空灵。在雨中:“石板路是潮潮的了,落叶浮不起来,一时深、浅、明、暗,层次分明,远峰愈高愈淡,末了,融化入天之云雾。”⑨是一种如飘渺虚幻的云雾似的空灵。在月下渡口:“夜里,船到山湾间,月显得很小,两岸黝黝的山影憧憧沉在水里,使人觉得山在水上有顶,水下有根,但河面却铺了银,平静静的似乎不流……”这是一种“水中月”式的空灵。云雾漫山时:“滚着滚着,满世界都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在山顶,树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⑩质言之,这些意境空灵而迷蒙,使景与意无隔,现实和幻象相融,使幽者更幽,静者更静,空者更空。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意无穷。”⑾贾平凹以他特有的气质、个性和感受力,妙悟了禅意,并在《月迹》中通过象征式的意象构筑了一种禅宗式的静寂空灵的意境,使他的作品读来意蕴深远,韵味深长。毫无疑问,这种审美取向,将给当前的散文创作提供一种别开生面的创作启示。
(3)、2016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4)、激愤、震惊、悲哀、不解,种种情绪困住了贾平凹的笔,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帮他脱去束缚。
(5)、 ☀作者简介: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他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但又不失淳朴的本色。他是中国少有的高产作家,更为可贵的是他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毫无疑问,他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载入世界文学史册的文学家之一。
(6)、同《秦腔》类似的作品还有《高兴》。《秦腔》如果是一群人的剥离乡土,《高兴》就是一个人的历程,人物原型是贾平凹的发小,两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同学。贾平凹鲤鱼跃龙门,成了著名作家;“刘高兴”则在当兵复员后回农村,做过泥瓦匠、吊过挂面、磨过豆腐、摆过油条摊,年过半百后进城,靠收破烂为生。他一心想成为城里人,但却注定无法融入城市。
(7)、现实则带给贾平凹种种思索。他是喜欢在现实里追寻的作家。年轻时,贾平凹的采风方式就很豪迈:一座秦岭,西起定西岷县,东到陕西商州,他是沿山走的,走过了横分中国南北的最大的龙脊;一条渭河,源头在定西渭源,入黄河处是陕西潼关,他是溯河走的,走的是最能代表中国文明的血脉。
(8)、2015年,获得首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
(9)、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难题依然在困扰着农村,还有了新的问题——女性的流失。“很多偏远村子去了以后,不光是没人的问题,而是没有女人了。男孩因为赡养父母等问题,总还要回去。女孩不承担撑家的义务,更不想嫁回老家,宁愿找一个一同在城里打工的,或者漂泊在城里,都不想回去。出嫁的人少了,光棍就特别多。媳妇从哪儿来?”
(10)、我见过相当多的郁郁寡欢者,也见过一些把皮肤和毛发弄得怪异的人,似乎要做孤独,这不是孤独,是孤僻,他们想成为六月的麦子,却在仅长出一尺余高就出穗孕粒,结的只是蝇子头般大的实。
(11)、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有了大的事业和声名,他喜欢写文章歌颂母亲;当一个学生有了事业和声名,他喜欢写文章歌颂老师,这是因为他有了大的事业和声名,他的母亲和老师才可能被歌颂,歌颂也才有意义。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么多年,是他写出了《创业史》,才让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义。也就是说,作家最后是要出作品的。据我了解,上世纪50年代,许多作家都在农村、工厂等地方挂职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时间非常长,但最后因没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而被遗忘。我也听说,陕西曾有作家去住农村,结果后来什么也不写了,一直住在了那里。作家毕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实在作品上。柳青的经验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并不是只考虑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拥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灵魂。这种不在技术层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为,才是写大作品的基础。一个作家有多大的灵魂、多大的能量,就能产生多大的作品。同时,他也会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走什么路子,该承受什么寂寞和困难。这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一时之功在于力,一世之功在于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贯注地潜心创作是很难的。
(12)、贾平凹从1973年开始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197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目前已出版各类版本的作品300余种,其中长篇小说15部,包括《商州》(1987年)、《浮躁》(1988年)、《妊娠》(1989年)、《废都》(1993年)、《白夜》(1995年)、《土门》(1996年)、《高老庄》(1998年)、《怀念狼》(2000年)、《病相报告》(2002年)、《秦腔》(2005年)、《高兴》(2007年)、《古炉》(2011年)、《带灯》(2013)、《老生》(2014)、《山本》(2018)。他的长篇小说被评论界划归为两大类,分别是以商州的乡下为背景的“乡土文学”或“寻根文学”和以西安的城镇为背景的“城市文学”或“都市文学”。
(13)、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一群单身女性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在心灵上相互依偎的故事,展现了当下独立女性的风采。她们神秘着,美丽着,聚散往来之间,既深深吸引人,又令人捉摸不透。
(14)、投稿发至邮箱1217803629@qq.com
(15)、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