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心情说说 > >正文
顾城的诗陪伴(陪孩子读诗|顾城:种子的梦想)
发布时间:2023-11-14 14:43:05 admin 阅读:59
陪孩子读诗|顾城:种子的梦想
陪孩子读诗计划|第007期
▾ 点击收听 ▾
✿ 种子的梦想
○作者:顾城
种子在冻土里
梦想着春天。
它梦见——
自己舒展着颤动的腰身,
长睫旁闪耀着露滴的银钻;
它梦见——
蝴蝶轻轻地吻它,
春蚕张开了新房的金幔;
它梦见——
无数花朵睁开了稚气的眼睛,
就像月亮身边的万千星点……
种子呵,
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关于作者-
顾城,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朗读嘉宾-
四位小朋友:彭芃 和 April(4岁),shine(5岁),橙橙(6岁)。
- 叶爸陪你读诗-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四位超级可爱的小朋友,来演绎诗人顾城的一首诗《种子的梦想》,相信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顾城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的事物,辅以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
本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风格明丽纯净,传达出一种美妙的艺术感觉,在读者的心中混合出了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诗人运用浅显、形象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了一颗种子的梦:
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诗作开头的“冻土”一词说明种子所处的环境之恶劣,但是种子并没有因此而绝望,或埋怨命运的不公,反而在畅想明天的美好,可见它是多么的乐观。
接下来的三段,分别写了种子三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发芽、长出花苞、开花。其中的“银钻”、“金幔”、“星点”也为整首诗增加了梦幻色彩。
读完这首诗,我想起在宁波美术馆曾听孙武军老师提到的一件事,他说1980年他们一起参加第一届青春诗会那会,顾城经常拿着长长的竿子,在院子里打李子的情形,像极了一个大孩子。那一刻,这个腼腆而固执于“童话世界”的诗人形象,瞬间在我的脑海里生动了起来。
如此美好的一首诗,肯定会唤起读者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应该说,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有多大,他们最终将会因这个梦想而高飞。
-关于叶爸-
叶爸:笔名山叶,本名叶锋敏,浙江仙居人,《未来作家》编辑。著有诗集《生活即诗》《苹果树》,主编《博客文学十年精选》。系中国作协会员,野外诗社成员。
-往期回顾-
第006期-童子:时间的牙齿
第005期-盘晓昱:一只毛毛虫走进春天
第004期-丁云:风的鞋子
第003期-鸟鸣涧:醉了
第002期-小狗屁妈妈:今天
第001期-蓝钥匙:打瞌睡的房子
【栏目主持:山叶】
邀请您进《未来作家》读者群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顾城最经典的十首诗
《远和近》文|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一代人》文|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雨行》文|顾城云灰灰的再也洗不干净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在缓缓飘动的夜里有两对双星似乎没有定轨只是时远时近……《小巷》文|顾城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奠》文|顾城我把你的誓言把爱刻在蜡烛上看它怎样被泪水淹没被心火烧完看那最后一念怎样灭绝怎样被风吹散《诗情》文|顾城一片朦胧的夕光衬着暗绿的楼影你从雾雨中显现带着浴后的红晕多少语言和往事都在微笑中消溶我们走进了夜海去打捞遗失的繁星《悟》文|顾城树胶般缓缓流下的泪粘和了心的碎片使我们相恋的是共同的痛苦而不是狂欢《土地是弯曲的》文|顾城土地是弯曲的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蓝吗?真蓝那蓝色就是语言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微笑却凝固在嘴边还是给我一朵云吧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眼泪需要泪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泡影》文|顾城两个自由的水泡从梦海深处升起……朦朦胧胧的银雾在微风中散去我象孩子一样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徒劳的要把泡影带回现实的陆地《别》文|谷查理在春天你把手帕轻挥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不,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就像水中的落花就像花上的露水……只有影子懂得只有风能体会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还在心花中纷飞……
董卿经典开场白有哪些
《朗读者》第一期“遇见”的开场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动人心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朗读者》开启了与我们第一次的“遇见”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一些人、一些事,而这些人、这些事让每个人的人生发生改变,迸发火花。生命原本没有意义,在于你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让我们通过用无声的文字,表达有声的倾诉,一起去遇见生命中的美好,为他朗读。《朗读者》第二期“陪伴”的开场白: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的分享。朗读,也是一种陪伴。不喧哗,自有声。“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么简单而美好.....”第二期《朗读者》,我们一起来“卿”听,蒋雯丽、郑渊洁、乔榛,林兆铭,杨乃斌他们人生中不一样的“陪伴”。《朗读者》第三期主题词——选择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选择。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朗读者》第四期主题词——礼物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礼物。礼物,多美好的一个词。仰望星空,地球是宇宙给人类的礼物;低头凝望,一花一叶,是大自然给世界的礼物;孩子是给父母的礼物;朋友是陪伴的礼物;回忆是时间的礼物。那在我们今天的节目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去打开一个个色彩各异,却同样充满情感的礼物。《朗读者》第五期主题词——第一次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朗读者》第六期开场白:睹物思人,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眼泪,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滋润我们的生活。眼泪是一种直接传递感情的载体,它表达着我们的内心情感与心路历程。眼泪,就像一条河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本期节目,随朗读者,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泪吧!
顾城:一个没有生活的“童话诗人”
观四周之人,皆为工作所累,失去生活的趣味,某次读顾城的诗,发现他的诗中没有生活。再联想顾城的人生经历,突然想写点东西。顾城在诗坛的地位似乎不容置疑——“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很多人喜欢他的诗歌,大概是着迷于其语词之纯美,意境之圣洁。比如这首: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首《弧线》作为诗人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称道。诗人写“弧线”,不是直接写,而是将表现弧线的事物通过“感觉逻辑”排列起来,每种事物有其独立的状态,而又同时指向“弧线”,引人联想,超越“弧线”。诗人敏锐地发现了不同事物共通的刹那,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细节,为读者呈现诗人眼中的“美”。但,1993的“杀妻事件”让人们怀疑顾城这个人,有论者说他是“巨婴”,而将诗与人割裂开来,赞美其诗,谴责其人,发出“为何如此”的感叹。某评论者在论及顾城时说到:“当代汉语诗歌艺术在顾城这里回到了它的本质所在:既是源于生活与生命的创造,又是生活与生命自身的存在方式。”让我诧异。如果他细细读顾城的诗,就会发现,顾城的诗里并没有“生活”的痕迹。评论者所说的“生活”是不是与我理解的“生活”不同呢?为了进一步谈论顾城,有必要先说一说“生活”。什么是生活?这原本是一个常识,但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向前推进,人们逐渐丧失了“身体”,满脑子都是各种各样的信息、概念,这个常识被掩盖了。如今,提到生活,就会有人,特别是年轻人说:“诗和远方。”诗和远方是什么,没人知道,空的。或许有人会说,诗和远方代表未知。未知是生活吗?在人人都过着“生活”的年代,生活是无须讨论的,正因为缺乏生活,才会去问,才会正名。这里的“生活”不是概念。“诗和远方”就是概念,小资是概念,酒吧是概念,高雅是概念,中产是概念,小康是概念,等等。在我看来,“生活”是存在性的,是“日常”,存在,是一种状态,日常也是,“每天都要经历”。生活与身体相关,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哪一项与身体没有关系?没有身体的“生活”也叫生活?是有这么一种分类,把生活分为生理和精神两块,其实生理和精神是合一的。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这就是生活,充实而美好,美好而充实。接下来就可以谈顾城了,说他没有“生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顾城不是无缘无故就成为顾城的,童年的经历对他影响甚大。顾城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顾工是知名诗人,每天舞文弄墨。在这样的条件下,顾城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生出对艺术的兴趣。他幼年就看了《三国演义》,沉迷其中。据他的姐姐顾乡回忆,顾城小时候喜欢独处,不爱说话。上幼儿园的时候常常蹲在树下看蚂蚁,一看就呆了。平时少言寡语,却喜欢讲故事。有一回给同学讲《三国演义》,得了个“故事”的绰号,矛盾的是,他又不愿被很多人围着,这让他浑身难受。于是,他央求姐姐当他唯一的观众,要是姐姐没空了,他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对着墙讲一天。放到现在,他会被当做自闭症儿童。顾城自那时起就没有朋友,他或许不需要朋友。他可以看书啊,可以写东西,可以画画啊。十二岁,顾城辍学,逢变革时期,顾城本就敏感的心,变得更加不安,陪伴他的只有文字。一个孩子,在文字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另外的孩子们,在街道上追逐,在田野里打闹。顾城快乐吗?没有人知道。十三岁,顾城随父下放至山东某一部队农场。一晃就是五年,这段时间的“磨砺”并未让他理解农作生活,他讨厌这种邋遢、泥泞、污秽、脏乱。他喜欢的是他建造的玻璃世界。十八岁,有作品发表。这段时期开始研读《红楼梦》及佛经。他在一次访谈中提到“永恒的女性”时说:“我感到了永恒女性的光辉,那时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表达我的感觉,永恒的女性有一个光辉使我们的生活和语言有了意义、有了生命,就像春天使万物有了生机一样。我讲的就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光辉。”这里的“永恒的女性”其实是一种概念性的说法,顾城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甚至从红楼梦中总结出“女儿性”来。他在国外参加活动时常常给外国人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理念,离生活越来越远。再加上他性格孤僻,一生没什么朋友,可以想象顾城的“贫乏”。他始终是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他有着孩子的本质。与他相识的宋新郁就说他从来没有长大。这种本质让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至少在顾城那里是这样的。也可以这样说,顾城的诗没有“烟火气”。它们纯洁无瑕,纤尘不染。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喜古诗,不因文学史,不因人们的仰望,而在它的美丽,文字清简明润,如玉在天,在于它显示出的中国哲思,那一无言就在眼前,若张九龄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如禅,如顿悟——骤然风动云散,黑暗隐退,你看见万物万象,明媚自如。”很多古诗并不表现哲思,而传达个人情味,如太白之诗,如东坡之诗,生活之诗。顾城偏爱哲思诗,所以混为一谈。张九龄这句,绝非空荡荡而来,而是在经历过沧桑岁月之后,直接写出的自然之句。且看其《感遇》中的一首: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虽写草木,实为自况。没有丰富的生活是写不出来的。顾城也想走这条路,他希望他能写出“哲思”。上文提到的《弧线》是尝试之一,明写弧线,暗表形上。弧线只是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是“顿悟”,是“那一无言就在眼前”。再来看大名鼎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已经不是诗了,更像以哲人的口吻说出的格言。如果这算诗,那么很多哲学家都是伟大的诗人。其意义因时代背景而凸显,诗中“黑夜”与“光明”是隐喻,结合时代不难理解,顾城的本意也许不在此,而是试图揭出人生哲理,关于人自身的光明与黑暗,关于“认识”。然而这种“哲思”是有漏洞的,因为眼睛不完全是黑色的,而黑夜是黎明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没有黑夜,何来黎明?当然,要是把它当作诗来解读,那么从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还有一首《远与近》,也是哲理诗的典范之作: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这首诗写的是关系,“你”“我”“云”之间的关系,而这三者皆有所指,“你”是别人,是同类,“我”是主体,是“你”的对立面,“云”是他者,是世界,是自然。于是,远近问题就是关系亲疏问题了,“你”为什么疏远“我”,却靠近“云”呢?还是“我”的主观感觉?这首诗应该让顾城颇为自得,因为他的“哲思”有了出口,遥接古诗的传统。但顾城忽视了一点,古诗之所以“如禅,如顿悟”,不是得自空想,而有其生活的根基,因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尽管空阔无边,却是落在实处的。全诗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写的还是自己的感悟,“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一句,如在近前。顾城恰恰缺少这种沉淀,他的诗太轻了,也太飘了,风一吹就散了。“一切皆幻,如雷如电。”岂非讽刺?顾城没有自己的生活,致命的是,他也不关心别人的生活,这一点,从他的感情生活可看出。他的感情生活不算复杂,跟正常人一样,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三部分。先谈亲情,顾城一家四口,早些年和睦融洽,父母和姐姐对他呵护备至,他要看书,给他买,他想讲故事,姐姐当听众,直到顾城开始写东西,迷恋文字,一切悄然变化。他与父母及姐姐的关系渐渐疏离,他想找到自己的乌托邦。激流岛就是他的暂时的“乌托邦”。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写道:给儿子的遗书中,他这样说:他只有自我,临了还在解释。而说到友情,他这辈子体会过多少呢?上文提到的宋新郁在谈论顾城时从未以顾城的朋友自居,只说认识,关系不错,经常聊天,能够回忆的为数不多的细节就是顾城的节俭和对朋友的慷慨——请宋吃猪耳朵,喝酒。他们聊的是创作、出版以及国外的见闻,顾城似乎从来未曾关心过宋新郁,他可能并不了解宋新郁的生活,宋新郁的性格为人等等,他只是顾城的一个倾诉对象。最后,来说说他的爱情。他和妻子谢烨一见钟情,郎才女貌,一度被当时的文学界传为佳话,可是结婚后问题渐渐显现,谢烨发现,他是一个不管生活的人,一天大多数时候都在冥想和写作,或者画画,但谢烨爱他,也就接纳了。最大的隐患在激流岛上,顾城的理想是妻子、情人和他美好相处,且心里只有他,这根本不可能。谢烨曾对友人提到,她说跟顾城在一起生活太不真实了,像活在小说里一样,谢烨是对的,顾城的设想确实是小说化的,难道他是因为要写一部小说才这样“生活”的吗?小说也确实写出来了,叫《英儿》。这部小说里,雷就是谢烨,她不止一次对顾城说过,顾城根本就不关心她的生活。故事的最后,英儿远走他乡,谢烨被顾城斩于斧下,顾城自杀身亡。谁会想到一个功成名就的诗人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光辉的一生呢?但观其人,读其诗,诸事有迹可循。没有生活的顾城如同无力着陆的鸟,他只能一直飞。一直飞,终于力竭而死,他的诗让人感到世界之美好,而他自己则悲惨至极。如果他懂得生活,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他的诗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其价值有待后来人继续挖掘,但他的人明显是失败的。需要的是有生活的诗人和诗歌,好的诗歌会促发人们生活下去的愿望,好的诗人也是,你跟他接触,与他交谈,同他生活,会感受到一种美好。一种踏实贴近的美好。
「需要一个答案」顾城的诗顾城的互动书|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17岁课题
201917岁课题组
创意插画与文创衍生品课题
指导老师:刘芊伶刘芊俐
「17岁课题」
每年的5月至7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会组织各个专业的教师并邀请校外设计师、市场精英等组成教学团队,全院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打通专业界限,组成不同的课题设计团队,开展专项调研与设计。
「创意插画与文创衍生品子课题」
插画设计对大众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已广泛应用在市场各个领域。插画艺术不仅需要较好的绘画功底,还需要有细腻的感知、思考和创作思维。创意插画与文创衍生品课题方向以插画为基础,加入文化衍生品设计环节,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对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课程作品」
➊ 阶段一/ 顾城的诗顾城的互动书
-尺寸/15*15cm
-媒介 /书籍、纸张
➋阶段二/ 故宫/剑川的插画艺术衍生品
-尺寸/ 不限
-媒介/ 不限
阶段一 顾城的诗顾城的互动书
可向两侧翻开书页,无固定的翻页顺序,读者可以通过自己探索翻页顺序,建立自己的理解,并在任何地方进入和走出这本书。在我的理解里,这本书就像顾城后期创作的诗一样。那时的他不会赋予一首诗明确的主题和目的,而是追求一种无意识和自由的创作状态。我想用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自由的理解方式,而不是给读者输入一个具象的故事。
在书的画面逻辑上,我主观给这16幅画面安排了一条线索,是我所理解的顾城的人生。但这并不是我想告诉读者的,我想给予读者的其实是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因此我在创作时试图在具象语言和抽象语言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表达方法,以更好地传达诗意。在元素的选择上,我选取了顾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意象,例如孤岛上的小房子、墓床、田野等。在颜色的选择上,我选取了顾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颜色意象——绿色,例如顾城的诗中曾出现:绿色的歌声、绿色的烟雾、绿色的人。我最终选择圆球代表顾城的人和顾城的诗,灵感来自于他的一句诗——“我总觉得人类曾聚集在一起像一碟小彩豆因为陆地的破裂迸溅到各方”。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七个香芋
全诗通过灯的出现表达的现实和想象的两个世界,分别描述了家、归程和未来的三种意象。于是我通过翻页换景的方式将灯光的出现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表现了出来。每个场景中,我都表达了一种具象的灯和一种抽象的灯,而诗句中提到的灯光是哪一种就取决于读者的理解了。随着翻页,或暗或明的场景里出现了灯光,和用来表达情感的想象生物。我希望灯光不仅照亮了那一方寸,而更照亮了自己心中的某一处。
△左右滑动查看△
《墓床》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诗人对生与死的态度
把本来畏惧的死写成令人感到平和的事情,由此我想到了死去的人的灵魂和他之前生活过的场景和遇到的人再次共处的场景。运用红色色滤纸展示灵魂世界和现实世界树生长的同时人也在成长最后树被砍去人也老去。整本书从中间打开是一块完整的土地和树从第一页翻时是连续的故事。同时中间打开的页面对应着(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这句诗。一棵树的春夏秋冬同时也象征了人的一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根据顾城的《我是一座小城》这首诗给我的感受,做了一本关于“孤独”的互动书,讲了四种不同的孤独的故事,整个书包括一本硫酸纸上打印的故事
线稿,以及与每一个故事配套的色卡,色可叠在线稿下,不同色块对画面做提示,提示故事之中的一些线索,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由于每个色卡需要读者自行寻找搭配,不同读者对相同的故事有不同的感触和理解。
书中四个故事分别是:1.生锈的童年、2.甜蜜季节、3.停止世界的人、4.记得。书中附赠一本游戏规则及正确答案,对应不同级别玩家有不同程度的提示。
△左右滑动查看△
我们的作品灵感来源于顾城的诗《还记得那条河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沿着温暖的小河前行不断探寻,寻找小河的源头的故事。于此,我们想要设计一本书让读者可以在书中沿着小河蜿蜒前行,并探寻河边的有趣事物。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本拼图书,利用拼图这种大家儿时都熟悉的方式来表现我们在书中读到的童真。拼图,让读者像诗中所写一样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探寻河边的事物,感受温暖与童趣。书中插画内容以及拼图的表现方式来源于顾城以碎片化的语言来进行整首诗的描写,每个小的拼图块也即是一幅‘小画面’。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 -小壹呀-
灵感来源于顾城的诗《安慰》
这首诗非常打动我,念完后真的有种暖洋洋的太阳照在青涩的小葡萄上,变成了甜蜜蜜的紫葡萄。仿佛自然是万物的调味剂。《crazyjam》是一本可以跟人互动的书,可以调动人们的思考与想象力,利用缤纷多彩的颜色来还原水果/物品给人带来的感受。
我用了pvc这种材质来进行创作,右图的插图是制作果酱的线索(比如采摘新鲜水果。切碎,熬煮等)用来提示左图的图像。人们可以通过翻阅pvc片儿来与左边的图像重叠,就会还原制作果酱所需要的的材料。我用了细腻厚实的纸,切了圆角,能够产生一种玩具卡片的效果。装订是圈线装订,可进行自由组装,环扣的颜色也与书籍相呼应。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 -果酱子-
这本小书以顾城的诗《生日》为基础进行延伸创作,书中的互动结构使用了立体书中会出现的翻翻结构,并与不同的纸张材质结合,增强互动的趣味性,通过画面视觉语言的呈现来引导读者对诗歌的情感体验。阅读这首《生日》时,我所感受到的有天真童趣的快乐,对生活以及自然的热爱。在绘制时我也希望能呈现出轻松有趣的画面,也希望借此阅读互动来引发更多读者自己的体会。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 kkcit
顾城这首诗,是关于逃离,逃离眼前繁杂的世界,转身追求他向往的自由。我选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诗人小小的共鸣,描绘我们在疲惫,低落的时候,背对世界,片刻的休息。这种片刻,它是极其安静的,有点混沌的。
书采用散装卡片的形式,不装订成册,因为页数之间是没有顺序的,全部放在一个矩形袋子里。每张画都会有一层外皮,用红色色调绘制的插图,揭开这层皮,是主页面。这样的形式也是呼应“安静”“逃离”“躲避”,这样的主题。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棉花037
昔时的记忆里呈现的是物是人非的状态,所以景色是不变的,它能存于“书本”中。但人都是有精神的。那么在他的脑海里,恐怕“我”是山水里唯一的颜色。这首诗开始是灰暗的色调,后半部分孩子的出现使气氛变得活泼起来。作者通过磁铁装置控制小红和效率行动,在灰色的世界中体验童真的乐趣。
△左右滑动查看△
“这本书主要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已经有所认知的世界,希望世界像彩⾊色蜡笔⼀一样美好充满希望,同时也映射出现实很残酷,孩⼦子视⻆角中的美好显得⼗十分纯净珍贵,⽽而这个任性的孩⼦子⼜又何尝不不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时常忘记什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micky语Cafa
我第一反应就是忧柔的武士,“有诗意的武夫”,刚柔并济是我创作的人物的主要特点。为了突出人,场景我采用互动叠加的方式展现。场景人物分开分别都是一张完整的画面,我这里是指构图的完整。重叠在一起又能组成新的画面。我最开始的想法是一张人物对应多个场景图,一个人物就可以对应多个意境,但时间有限只对应了一张场景图。
△左右滑动查看△
我根据自己对《雪人》这首诗以及顾城的感情经历的理解创作了《消失的雪人》,在书中雪人是“看不见的”,因为《雪人》想表达的是小心翼翼地,笨拙而默默无声的爱,所以我将书中雪人隐藏起来,只有用特殊灯光照射才可以看见。
我给《消失的雪人》配上了一则小故事,对应着每张图,故事如下:雪下得很慢,慢慢堆成一个雪人。雪人出生在寒冷的季节,却想要寻找一个温暖的爱人。他沿着将要结冰的河流去寻找爱人、他独自走在夜晚的星空下去寻找爱人、他穿过寒冷的森林去寻找爱人……最后,他找到了心仪的爱人—一株温暖的火苗。雪人轻轻依偎在火苗边,温暖地睡着了。不知过去多久,雪人被温暖融化了,火苗被水淹灭了。只剩下雪人的心,在泥土里闪烁。
我想用这个故事表达一种矛盾的爱,雪人无法给予只能索取温暖,自己不畏惧融化却扑灭火苗。爱是偏执的、自私的,又是无惧无畏的,正如诗人顾城的感情经历给我的震撼与疑惑一样。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山海未
《生命幻想曲》这首诗作于顾城15岁那一年,充满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美好的憧憬。诗中他将自己融入自然,体现出自己逍遥而自在的人生观。虽然梦终究会醒,旅途也总是会有终点,如顾城所说: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满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个行走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行走之中。所以我以旅行为主题,描绘了诗中的几幅场景。童趣风格的插图和梦幻的场景代表着诗中美好的憧憬,选用黑白为基调预示着顾城将要经历的悲惨命运。
△左右滑动查看△
“Astoryaboutchasing”
关于一个不断追寻终点与答案的男孩的故事,海水像现实一样淹没了男孩的一切。
其实男孩已经溺亡,整个故事就像是他的走马灯片段。海水慢慢上涨,如果不明白路过这个世界最终的意义,通常遗憾和恐惧都不会打扰你。他穿过山脉,松林,还有坟墓,做好了下一秒就不再醒来的准备,从容而随意。已知道是这样短暂的人生,就不会觉得路途遥远,连他的记忆,以及“松林中安放的愿望”,也是最后会离去的东西,离去就是会迅速消失的,翻过一页书般轻盈。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未曾道别他人,也未曾重新遇见自己。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maianko·
通过我对《第八个早晨》这首诗的解读,我将诗歌内容提炼总结出三个关键词:个体与整体,未知,重识。通过对这三个关键词的分析,得出我的主题第八个早晨,而第八个早晨是未知的,是崭新的,也可以是已知的,陈旧的……
我选取最基本图形“方”来作为基本原元素,以不受其外在所影响,追求其本质关系。
在内容上,我选择“行走的方体”做为本书的主角,通过小方体与不同形态的碰撞所产生的运动关系,产生的不同状态感受,寻找自身的形态特征,追寻事物本质。从而传达一种对自我的积极认知。
△左右滑动查看△
整幅画册围绕着这首诗和《冰岛渔夫》这篇小说,它和这篇小说所呈现的思想很像,所以我将整本书用冰岛文所翻译,目的便是为了还原整首诗当时所呈现的情绪.整本书的蓝紫色色调就像一份与大海的“誓言”,使整幅画册多了一丝忧郁忧郁.我将整首诗分为了“海洋孤舟”“大海漂泊”“波澜沉浮”“思绪幻想”“坠入海洋”“梦中相遇”六个部分相对应的六个画面,将每个画面中的中心部分加入书中书,为了使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作者精神状态的变化。
△左右滑动查看△
对《门前》这本书的理解,也许是一则有点悲伤的童话。有人说,顾城如同从沼泽中起来的麋鹿一般,不会为遍地鲜花的大地迷醉。因而他对存身的时空不敢有丝毫的慷慨,而是将经过的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抓住细细地咀嚼一番。其实这样的感情也许在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于是我想到去感受这种灵魂深处一瞬间的美好,探寻一份释然。这是一本六星形旋转木马书,封面封底是较为阴郁的色调,是一种强烈的压力亦是独自的静谧,四个可以单独打开的三角剧场分别对应着苏醒-漂泊-探寻-救赎与沉沦。而整本书打开是一个完整的图景,一个浪漫而悲怆的童话。
△左右滑动查看△
本书名为《宝藏游戏》全书讲述了一个寻宝的循环故事,表达对贪婪之人以及其行为的讽刺。内容方面是以顾城的诗《沙漠》为灵感来源。沙漠给予我的是一种未知、神秘的感觉,因此我编写了一个相应的故事,具体为:仙人掌上挂着的黄金闪闪发亮/ 拿起链子上的金币/ 把金链子缠在手上/ 翻越沙丘后看到满地的黄金/ 身体逐渐变成仙人掌/ 突然,所有的黄金都变成了一束光/ 有人正在走向一株仙人掌/踩着仙人掌急匆匆上前
交互模式方面,以沙子掩埋部分图画的模式表现对于沙漠掩埋东西的未知性与恐惧;同时,可以滑动的沙子也为阅读增添了一些趣味性。从任何一面皆可开始阅读。每一面的背后有对图画的相应描述,方便读者想象场景。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琴菜晔
小巷这首诗很短,但是画面感挺强,读完仿佛能看见一个人孤独的背影。小巷给我的感受就是孤独、无助、苦闷,我决定根据这几个关键词进行创作。我个人感觉隧道书“隧道”的形式和诗中的小巷非常契合,所以打算做一个隧道书。一开始想象的画面是民国时期的江南小巷,烟雨朦胧中站着一个人的背影,但是后来因为我不想太被诗的内容文字限制住,所以决定更根据我的读后感来进行创作,做了一个霓虹灯闪烁的雨天街道的“小巷”。制作完成后我在书中加了几个小灯来配合画面中的霓虹灯,也是希望成品在夜晚会有个比较好的观赏效果。
△左右滑动查看△
相较以顾城为中心作为开始,我更倾向于籍顾城的诗给我的启发来创作,即这首诗在我身上的作用。作品描绘了在月夜一个女孩往家的方向行走的故事,途中她遇到精怪或奇妙的事物:这些闪耀的金色小精灵自出现开始越聚越多,像微妙的生物和不明所以的游行,这些意向都映射自一个孩童的脑海深处,可以是她看待这个客观世界的方式,也可能是一场梦,或者一次幻觉。以其中出现的各种奇怪小生物为例:儿时一个人在田垄边坐着发呆的时间,大都是这些幻想出来的朋友陪我度过的,它们陪伴了我很久,直到长大。但在我成长之前,包含了这些想象造物的世界织就了我的认知。这也是我创作的灵感和导向。
△左右滑动查看△
我将圆形这个基本图形作为书的主角,制作了一本能够开拓思维,带来启发的儿童书籍。如果你是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你就会发现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圆转动起来,那么它就有了新的意义。例如:如果水果们在圆里转圈,那么这个圆就可以是榨汁机、大树等等。建议的阅读方式:1.阅读者可以将眼前的圆形定义成不同的事物,并用卡贴进行任意的组合。2.阅读者可以随意将卡贴进行组合,根据自己的组合来定义眼前的圆。这是一本带来灵感,开拓思维的书。如果你也有丰富的想象力,你会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左右滑动查看△
“我”与“你”之间总是隔着很多东西。我们生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个体。即使我们相遇,接近,触摸,亲吻——可彼此之间总有太多杂质。当我们的眼眸对视,光效模糊视线,当我们抚摸躯体,皮肤压抑脉搏。大多时候,我们都在感受“热闹中的孤独”,正如顾城诗中所说:“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人与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却存在各种隔膜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觉着“很远”。
甚至于天边的云,都觉得比身边的人要亲切。而这“云”,又是不是我们自己加以铸造的呢?那些被误解的话语,那些冲动之下违心的说辞,我们人性原罪里的傲慢——也许才是真正的“云”。
△左右滑动查看△
顾城总是戴着一顶自制的帽子,是他自己用牛仔裤做成的,从而衍生出顾城的形象。
以顾城的诗作为线索,在“我的诗”中寻找“我”(顾城),将“更不曾,在沉郁的金页中,划下一丝指痕”作为寻找方式,在插画的表面覆上一层金箔,通过对于诗句的理解刮下金箔来寻找顾城。
△左右滑动查看△
这么美的景,皎洁的月光下,宁静的村落,构造出一份恬静而温馨的场景。青草,詳花都在生长,一片静该的生机勃勃。首诗仿佛是一个寻找的过程,脚步不停的往景的深处走去,长路漫温,续了又续,落花一李又一季,无奈最后的结局,浮生如梦.采用枧错觉的技术,让画面活起来,拉动底层或顶层,原本静态的画面会呈现动态的效果,展现出原作中的场景和在场景中活动的形象。
△左右滑动查看△
通过创新运用三基色原理,实验探究特殊造成的不同光谱下色彩诗意的变化,从而用画面诠释诗中变化的灯火,在灯火的明暗中,表达我心中的孤独,美丽和快乐。
△左右滑动查看△
靠的第一印象,第一画面感,讲的是白昼的月亮。对白昼月亮的向往。因为一开始我没有拿白昼当重心所以脑中的画面依然是以暗为背景。初步想用透明片,油墨作为遮光物慢慢减少。黑夜的月亮因为对白昼月亮的向往慢慢变为了白昼的月亮。一个过程,一个意象。在向往的同时自己也变得更加靠近目标。月亮只有一个,亮色底片只有一张
△左右滑动查看△
两个人的分手故事,相互纠缠多年终于能放弃对方了,分手不是悲伤的分手,反而带了童真的期盼和祝福,用火燃尽纠结的情感—彼此的书信,少年形象也是男女主人公心理的缩影。用彩纸镂空和硫酸纸正反呼应的表现方式,表现男女主人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以及隔了一层理性的围墙看向对方内心的情感。 诗的感情很纯净,分手也是在“明亮地微笑”中“温暖地”前进的,带了顾城特有的孩子气童话般的幻想,最后的祝福也是童真的,全诗都萦绕着孩子气的感觉,所以诗的感情是很丰富的,显得不但统一而且单纯,好像刚分手的恋人们心也是透明的,整书的风格气质也在迎合诗的感觉。
△左右滑动查看△
*了解更多。微博 @Hiranoo
关于这首诗和自己的联系,第一印象是“娴”,取娴静美好之意,“歌“者,作为喜好,引起了自己阅读它的兴趣,双木非林,田下有心,则隐喻为“相思”。山,海,水,滨,给人生活宁静淡然美好之感,有一种原始的淳朴乡土气息,诗中的一些字词起到把诗人、诗人当年相关生活的只言片语以及我的现实生活相连的作用,在这种情境下,我不禁想要更深入了解顾城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他本人到底是怎样的,在不断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探索”一词,进而联想到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探索挖掘,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小到给自己争取生存空间,大到为国家为做贡献,只有紧跟时代才不会被社会淘汰,由此我又联想到日本动画大师今敏的《千年女优》,女主角千代子曾说:我其实喜欢的是那个不断寻找的自己。我并不能就直接说我真的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但我希望试图通过自己对它的理解,转化为对社会对大家有用的正能量,因此我将书分为两部分,分别取材于诗歌中的“山”与“海”,山,有攀登之意,表示一个人的不断进取;海,代表生活中的起伏,困难大时巨浪高耸,困难小时风平浪静,而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学着跨过这一步,勇于面对。针对身边年轻一代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我坚决说不,坎坷总会有,但是不忘初心,方能看见阳光。
这首诗写于1968年,顾城当时是12岁,他的妈妈在牛棚里。众所周知,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他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童话般的理想国,也正因为此,他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光明的……光亮不止来自于天上,树木不止生长在地上,天地之间的概念在慢慢缩小,人们作为个体都有闪烁的权利。星座在蔓延,并不是定义人们成为所谓“应该成为的人”,那些看似黑暗且粗糙怪异的窟窿,通过触摸看到的。其背后闪烁的点点光亮,是在表现一种新的可能性,它在人们的记忆中生长。植物在黑夜中很少被人们所关注,人们往往喜欢在它在阳光下的样子,也好像更加关注它的果实。其实大多数的植物在夜里生长的更快,而黑暗也会提供庇护,不只是光明,它也是个成长的好地方。人们在其中寻找星座亦是寻找一种“生长的可能性”。因为每个人的花期、成熟期都不同,12种树木也对应着不同的成熟期。这些意象成熟的植物,都留下了看似“丑陋的窟窿”而也是这些成就了它们独立且独特的个体。因为每一棵树木都不是完整的,有的甚至是一瞬间样子,但是这些也都能是此时此刻的,充满缺点的才是希望与挣脱的小小痕迹。这本互动书也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混乱的枝枝叶叶中寻找到自己并且生长。
△左右滑动查看△
图片拍摄:王佳媛/李芝
再平面|extradesignstudio
致力于发现与传播欧洲的设计美学
平面设计探索工作室
-
设计委托联系extradesignstudio@163.com
微博@再平面@可以印社Finepress
Instagramextra.design.studio
-
展览策划:ExtraExhibition
设计分享:ExtraTalk
艺术书店:ExtraBookshop
守护与陪伴只待岁月静好?
1、因为深爱,所以要放开,因为陪伴,所以要懂得珍惜!在我们的生命中或许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在你身边停留的时间比较久,但不是你真正的归属。 2、把你放在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把爱放飞到你的身边静静地陪伴,用我温柔的目光伫立在天之一隅,把你静静地注视只要记得初见时彼此的微笑,只要在多年后还能暖暖地把对方想起。 3、“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 4、你有整个世界,而我将一切抛弃追随你,尽管我明白,我只不过是你眼里无人的空白。 5、该工作的时候就努力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赚钱为了这辈子不想因为钱跟谁在一起,也不想因为钱而离开谁。 6、我愿为你变成一棵树,能为你乘凉。我愿为你变成一件外套,能为你驱寒。我愿为你变成一把伞,能为你遮风挡雨。只要能和你在一起,我做什么都行。 7、陪你到最后的那个人永远只有你自己,但是,曾经陪伴过你的那些人存在的痕迹却永远不会消失。——辛夷坞《原来》 8、最暖心的感觉莫过于我随随便便说的话,有人认真的把它听了,而且还做了。 9、最好的爱是陪伴,最美的风景是与你同看。——李惟七《浮云半书》 10、第一次见面你就莫名的闯进了我的心里,也许你不曾知道我有多爱你,但你那可爱的脸庞早已映入我的眼帘里,久久不能抹去,我只想默默的守护你,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莫过于无声的陪伴。岁月静好,愿我陪你到天荒地老--我爱你
读《顾城的诗》
读《顾城的诗》
文|思
2021年农历新年,《顾城的诗》这本诗集是陪着我跨年的。无论如何,中国现代诗绕不过顾城,开始,我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只想随便翻翻,直到《花雕的自语》出现了更复杂的想象,才正二八经欲进入顾城隐秘的精神世界。毕竟,前面是他孩提时代的瞬间灵感、涂鸦之作,虽有意趣,但不需要什么阅读挑战,而且,触发孩童诗趣的开关,一个成人也无法建造和模仿。诗集开始的诗里,展现的是孩童和少年对世界的幻想:云朵、花儿、奔跑的鹿,小小少年渐渐长大,诗里多了一个她,影子,追踪,希望与失望,患得患失,欢笑、失恋的泪珠儿相伴。再后,有了与更多更大社会的关连,观察描摹、情感体验、自主思考,像一副扇骨,将成熟而完整的人生带动起来,直至,诗歌成了一个诗人的精神史。
其实,顾城的有些诗结构非常简单,不需要你去再三琢磨,一种纯洁的内心与想象自然会打动你。他写了一些像歌词的诗,比如几个诗节,每个诗节最前面第一句字词是一样的,读者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音乐结构,相同的旋律要来了,他用三四五节这样的旋律组成他的诗。比如《我知道了什么是眼泪》里的反复吟唱。顾城深受西班牙诗人洛尔迦诗歌的影响,看到这种复调,我们就会想到洛尔迦的《深歌与谣曲》。顾诚的诗歌如此纯净,与洛尔迦的“哑孩子在一滴露水里寻找声音”带给我们的美感如此相似。
当然不尽是这一类诗。1980年,24岁的顾城写下了许多诗,也是在这一年,他的诗变得日趋复杂,他要处理更多的情感经验和想象,熔炉与一首诗中,诗艺比之前开始复杂化。不再是单一的、纯净的片段,更多的形象、更复杂的感觉、更多世界元素的碎片散落在诗行里,显得壮阔,诗歌展现了他情感酝酿的过程,成一种浓缩的渐强音,我们想它会爆炸,但是,没有,许多诗歌的结尾,顾城却给了我们一个让人难以预料的转折,意蕴深藏,所以这是真正的诗歌表达方式。
读顾城的自传体小说《英儿》片段非常震撼,还有父亲顾工对顾城少年生活的回忆文章,想到文学与现实的反哺、反差关系,都让人心口十分添堵。看了一些关于顾城的网上视频和文章,有谴责他的,有同情他的。站在顾城、妻子谢烨和情人英儿各一方,人们各执一词,偏爱的继续偏爱,仇恨的继续仇恨,指责的还在竖着中指,喋喋不休,热闹非凡……人们说,纪念一个诗人最好的方式是读他的诗,所以先按捺我们评说他人的表达欲,慢慢来欣赏顾城的诗,细细体会他敏感、细腻、颤动着的内心世界吧。
1,童年
我特别喜欢《十二岁的广场》这首诗。十二岁的顾城,他永远干净良善的目光,永远那么善解人意,对每朵小花、每棵小草,和每个卑微生灵都体贴入微。他喜欢穿一件磨掉了色彩的旧衣裳,隐于无形,这让他轻松舒服,也许更多是怕打扰了这个喧嚷而又永远似一幅静物画的世界。顾城的世界容纳万物又不惊扰它们,像一道观察和感受世界的目光,穿过广场,越过人群,还有屋檐和峰峦,送去白鸽和燕子的祝福。但这首诗里又有“少年老成”、“未老先衰”的心境和味道,因为深知苦难对美好人性的破坏,对人格性情的磨损,以及人们放逐自我的习惯……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诗人有一颗敏于世事的心,他说:
“我的头发白过
我到达过五十岁
读过整个世界
我知道你们的一切——
夜和刚刚亮起的灯光
你们暗蓝色的困倦
出生和死
你们的无事一样”
《暗示》一诗有六节,我尤其钟爱三、四、五节,感觉妙极。很难说清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你只能依稀感觉一种情绪的围绕,一个早熟的孩子,在风中站立的孤独童年,从黑暗的窗户观察世界,一双眼眸幽深幽深,过早熟知了世界的疼痛,郁郁寡欢,却又学会了在诗歌里、在炊烟里、在云朵里将自己变得轻盈,学会了画下那些所见,又行云流水般远去,不需要再为世界注脚,当然,这世界的质地于他,还是偏坚硬和苦涩的。尽管诗画给了他自我疗愈,但永远有一幅背景画:一张小床伴随一个孤独的孩子。诗人一再回返到那最初的印象世界,似乎每与自己重合一次,又是一次舒展释放。艺术之旅有时或是:行过万水千山,回到纯洁的原点。
在《很久以来》一诗里,顾城再现了一个孩子在又甜蜜又痛苦的世界里如何成长,幸存下来,奇怪的是,世界多灾多难,但大多数孩子都会长大成人,因为对美丽的生命有一种天然的向往挽救了我们吧,顾城写道:
“很久以来/我就在土地上哭泣/泪水又大又甜/很久以来/我就渴望升起长长的,像绿色植物/去缠绕黄昏的光线/很久以来/就有许多葡萄/在晨光中幸运地哭着/不能回答金太阳的诅咒/很久以来/就有洪水/就有许多洪水留下的孩子。”
顾城曾说:“由于渴望,我常常走在社会边缘。”继而又说:“洁净的色彩抹去了闹市的浮尘,使我的心恢复了自己的感知。”这色彩就是他的画儿(他自幼自习画画),他的晶莹透亮的诗歌童话世界,他那自制的、引人注目的、戴在头上的高帽,这些,只有这些属于自我创造的东西,才让他在令人窒息的现实世界获得一丝安全感和自由感。再读《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还是非常感动,为诗人纯净的心灵,它与现实格格不入,相距甚远,也许顾城一生生活的幸福和悲剧都可在此诗中找回源头和答案。你细细聆听诗句背后的每一个声音,它们如此无辜,纯净,要求完美,却又被现实击碎!这首流传甚广的诗,是顾城25岁写下的早期代表作。
顾城的一类诗,是写童话般的童年,与大自然相融无间,生长出的童性,那些无忧无虑的美好的消逝,童年像旧日的小木船被遗弃在岸边,诗人在另一岸垂泪怀念,他不甘心,他要使用魔法,用诗歌把昔日明丽清新的动人色彩永远摹画在纸端,还复现他那露珠般晶莹的想象,让每个读者像一个小人儿住在一粒露珠里,做绿色的梦。我们说,某方面看,顾城是一位童话诗人,的确如此。“最好是用单线画一条大船/从童年的河滨驶向永恒/让我们一路上吱吱喳喳/像小鸟那样去热爱生命”《童年的河滨》就表达了这种愿望。
2,少年
在《感觉》一诗里,万物一片死灰,只有雨中走过的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我们知道顾城从小自学画画,写《感觉》一诗也许用上了绘画观察法,一名画者对色彩有意识训练对它的敏感度,而后,这渐渐成为他自然而然观察和感受事物的习惯方式。又或者某些人对色彩、线条、声音等有天生的敏感,于是他如饥似渴要复制和创造一个艺术世界,用音乐、绘画、戏剧、文学或别的什么形式。
绿色!绿色!的确,顾城很喜欢绿色,几首诗里都选择了绿色,我曾调皮地想把它们换成蓝色或粉色,结果还是觉得绿色——这属于大自然的色彩,能带给人永久安宁,似乎更妥。顾城在另一个地方,《寄海外》一诗里写道:“在彼岸继续铺展着绿色的思情/我也是绿色的。”可见,顾城是多么钟情绿色,藏于绿中,遁入绿的葱茏,愿把自己置换成绿的色彩,思绪是绿的,身体是绿的,他俨然是一棵草或树,背后或透露出一位诗人作为自然之子的无意识。你看,漫山遍野的绿!毫不声张、无边无际的绿,生长的绿,绿的笑,绿头发,绿的腰,那也是洛尔迦的颜色,那是我、那是我、那是我啊!说到颜色,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一首诗《邂逅》,女主角在冰天雪地里款款而来,那大衣和头巾是什么颜色?好像没有描述,天地一片白茫茫,只有她秀美的身影和面庞,她咀嚼着潮湿的雪的凝眸,像一位从天而降的精灵。
喜欢《港口写生》,我试着追溯原因。试想,一个年轻人背着画夹,来到熟悉或陌生的海滨作画,大海的宽阔,海湾似一弯月牙躺在大地边角给他一幅远视图,这是一个人来到一个地方浮光掠影的总览印象。画画当然要观察细部和细节,于是港口的一切可见之物都缓缓进入少年的视野中:船队、尾灯、锚链、露珠,还有少年(或是自己,或是另一位少年),水鸟栖息,大鹅展翅,帆樯甲板,想象中的海草铺成的绿色海床,带着尖刺警惕周围的海胆,这些都是码头的普通景物。有意思的是最后两节的转折,提升,诗人从栖息海洋的生物进入了事物内部的思考,形而上的思索:
“在这儿休息的灵魂/总缺少失眠的痛苦/甚至连呼吸的义务/也由潮汐履行/它们都不是少年/不会突然站起/但如果有船队驶过/也会梦见鸟群”。
的确,这些低等动物,只是随波逐流的软体动物,它们没有思维,不能自主思考决定自己的行程,命运随潮汐而动,诗人将它们与少年的自主和自由比起来,怜悯着它们,又庆幸自己身为人类。最后一句“但如果有船队驶过/也会梦见鸟群”,这一下又还给了低等动物以灵魂,人的惯常思维遭到否定,谁又真能确定动物们没有记忆或思想?这只是人的揣测吧,诗歌就这样把每一个生物的性灵还给它们,让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思考。另外最后这句诗也影射了某些记忆永不磨灭的信念,包括诗人这次观海写生的难忘经历,以及人们所经历的对个人或集体而言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重大事件。
《门前》是脍炙人口的一首诗,大多数人只记得前面一部分,那经典的诗句“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感动我们的是这首诗里刻画了一个十分单纯自然的意境,也许现代人心绪芜杂,十分渴望这种单纯的小美好吧。我们感知到阳光温柔、草结种子、风摇叶子已然足够,我们的心向阳光明,不矫情不扭曲,心律随自然节奏摆舞,合为一,自然景象不会伤害我们,置身其中,我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完完全全浸润,享受其中,何况诗里还隐隐绰绰有一个她陪伴,也许这美好就是拜爱情和她所赐呢!
曾经一位友人说,发现一类诗歌的写法技巧,就是抽掉繁杂,突出一种简单、纯美的意境就可以了。的确,世界元素那么多,我们择取一二(如一片风景或一块物质)让人用心去感受,只因现实生活紧张纷繁,读这类诗让你领略到美与放松。这当然只是其中一类诗,恰恰相反,还有些诗歌表现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人性的纷繁欲念,以短小体裁创造出史诗般的容量。我觉得简单或复杂并不必要分优劣,因为它们都反应了我们生存的节奏感受,我们心理的时间,有时快得掉脑袋,有时慢得我们以为自己是植物人,人在这两极飞奔,只要诗歌能反应我们的存在真实,加上想象力的抚慰,这已不易了!
3,成长
顾城也写了一些成长生活中的片段。《懂事年龄》一诗里显出某种暧昧,一个成长中的懵懂孩子,性别意识在增强,对男女之事似懂非懂,“女性的夏天、大榕树一样毛森森的男人”两个醒目的意象并置,还有“火焰的手指”,食堂里男人们敲着木筷,就像任贤齐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看过来……”。关于恋爱、情事,还只是远观的年龄,无论如何,是与自己有距离的,不想防碍也不想靠近,那属于大人,属于奇怪的生物群,我经过,只是有所意识。这首诗非常准确地刻画了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感知大人世界的心理,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外界印象又给了他强烈暗示,启动生理节拍按扭,加速他成熟。我们不都是这么成长的吗?
《懂事年龄》
所有人都在看我
所有火焰的手指
我避开阳光,在侧柏中行走
不去看女性的夏天
红草地中绿色的砖块
大榕树一样毛森森的男人
我去食堂吃饭
木筷在那里轻轻敲着
对角形的花园
走过的孩子都含有黄金
1984年3月
读《窗外的夏天》我们会哭,为那逝去的少年时光和美好,为那什么也不大懂的夏天的去而不返,那时,我们不懂时光流逝的真正涵义,时间是一支一往无前的箭矢,那时白日悠长谁也不会在意,那时,我们“只知道,梦会飘/会把我们带进白天/云会在风中走路/湖水会把光亮聚成火焰/我们看着青青的叶片”。那时,“墨绿色的夏天波浪起伏/桨在敲击/鱼在分开光滑的水流”,但突然有一天,我们发觉“红游泳衣的笑声”再也没有飘来,已离去很久,一切竟然那么远了!遗憾而又欣慰的是:“那个夏天还在拖延/那个声音已经停止。”
顾城曾为离家(出嫁?)的姐姐顾乡写过一首诗叫《铁铃》,在诗中,从顾城的语气判断,小时候,他是霸道的弟弟,有时蛮不讲理,威吓姐姐后又常常乞求原谅,他们还为关不关炉门打架,事末姐姐总赞美顾城的疯狂,顾城为了获得钦佩,还吞下过一把石子。他的成绩一塌糊涂,会嫉妒整日与姐姐玩的女孩子,憎恨她们。一起捉蝌蚪的日子一去不返,时间如梭,正如顾城在诗中说的:
“节日是书笺,拖着细小的金线/我们不去读世界,世界也在读我们/我们早被世界借走了,它不会放回原处”。接下来是可预知的怀念了:
“白天像手帕一样飘落,土地被缓缓挂起/你似乎在远处微笑,但影像没有声音。”之后顾城又不得不接受事实,勉强安慰自己,“一切都在走,等待就等于倒行/为什么心要留在原处,原处已经走开/懂事的心哪,今晚就开始学走路/在落叶纷纷的尽头,总摇着一串铁铃。”人有悲欢离合,想想也只是闭上眼睛,让泪水无声痛流。
3,自然哲学
在《季节·保存黄昏和早晨》和《就在那个小村里》两首诗里,顾城又建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童话世界。说“童话”并不太准确,应该说这个世界是从大自然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属于青草、树木、溪流、云雀、阳光和风的,靠人的徒手辛劳建设的世界,没有工业侵扰,是一个“遁世”乐园。顾城在许多诗歌里表达了这种近乎“乌托邦世界”的向往,从他幼时随父母被下放在青岛荒凉农场上的狂喜,与父亲在农场白天欢快喂猪、晚上一起编织星星的诗歌,到后来去新西兰杳无人烟的激流岛定居,都是有迹可循的线路:童年经历是原型,以至于成年后,他应随那个“乌托邦世界”的召唤去激流岛开垦,植种,与自然相亲,都是对心中理想生活模式的追寻。我们试读《季节·保存黄昏和早晨》诗里的句子体验一下:
“多少年了,我始终在你呼吸的山谷中生活/我造了自己的房子/修了篱笆,听泉水在低语时睡去,紫花蕊间有透明的脚爪/我感到时间变得温顺起来/盘旋着爬上我的头顶。”
写小村庄的诗里又说:“我们喜欢太阳的村庄/在你的爱恋中活着/很久才呼吸一次/远远地荒地上闪着水流/村子里有树叶飞舞/我们有一块空地/不去问命运知道的事情。”
我们常常被顾城诗歌里如此纯净朴素的世界打动,一边呼吸着他的呼吸,向往着他的向往,但我们一边又接受了并享受着工业文明提供的便利。但时代又有所不同,八十年代,距今已四十年,经济飞速发展,工业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已然习惯了城乡的割裂,自我的分裂,那时我们的农业社会求变,求翻身,求巨变,不像发达国家那么强烈要求“绿色家园”、“绿色和平”,我们不大考量工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些“遥远的事”,也许对破坏估量不足,才能挺而走险,我们且拭目以待。我们称顾城为童心未泯的“童话诗人”,已自认与他相距甚远,甚至有不曾意识到的自惭形秽……梦终归是梦,我们比他活得更现实且容易……所幸,文学世界里还保留着我们回归梦的精神通道。
在《路》一诗中,顾城表达了对工业社会明显的厌恶,他自比为一条承受重压的路,称那些重镇和新城为“瘤的吮吸”,而绿色,绿色才是他心中永恒的颜色,最后,这个被工业破坏的死亡象征是“几束干枯的车前草升向天庭。”顾城曾在1984年的一个访谈里说:“我相信在我的诗中,城市将消失,最后出现的是一片牧场。”可见他多么怀念在农场自由奔跑和畅想的生活。顾城在另一首叫《内画》的诗里,不无遗憾地说:“一个世界的镜片/我们从没有到达玫瑰或者摸摸大地的发丝。”而在《自然》一诗里,诗人更直接了当,他写道:
“我喜欢一根投出的长矛/一棵树上的十万片叶子/大地密集的军队/他们在狭长的路上露出脸来/沉甸甸地晃动着鸟巢的旗帜/这就是生命失败的微妙之处。”
这首诗有多重理解,一种理解,相较于自然,人活着就是一种失败,那他就是自然至上主义者,另一种理解,那鸟巢的旗帜无论如何也是徒劳生命里的果实吧,这又有向死而生的意思呢,这一下又与存在主义重合了。当然我更倾向后一种,我要说的是,诗歌就是这么微妙,居然可以做相反意思的解读。
顾城也写了一些纯粹描摹景物的诗,好像是做一些小小的练习,用了清新的修辞,出色的想象,个别句子十分出彩,比如在《南国之秋》的三首诗里,有这样令人过目难忘的描述:
“秋风抚摸着壁毯/像订货者一样认真。”
“有朵晚秋的小花/因温暖而变得枯黄/在火焰逝去的地方/用双手捧着灰烬”。
“噼噼啪啪的水花/使蚊子感到惊讶/它们从雨中逃走/又遇到发颤的钟声/至今在铁棍之间/还扭动着一种哀怨。”
“我要在最细的雨中/吹出银色的花纹/让所有在场的丁香/都成为你的伴娘……我要像果仁一样洁净/在你的心中安睡。”
又比如,《都市留影》共由四节诗组成,运用了印象派手法,画了一幅简笔画,却也令人印象深刻。“在烛火和烛火之间/亮着残忍的黎明/整个帝国都在走动/都在哗哗地踏着石子/头盔下紧收着鼻翼。”
黎明来临,世界的真面目渐渐显现,为了讨生活,为了心头的欲望,奔忙的脚步声踏成一片,像铜鼓敲响,脸上挥之不去是的是人体的应急惯性:醒来即上紧发条的紧张感,表现了现代都市的忙乱生活。还有一节诗也让人惊艳:“我在桥上弄鞋跟/防止道路脱落/春天在桥下/不高,唇不红/口袋里有去年的酸果。”是表达对时间逝去的惋惜吗?或者是怀念一段去年春天的旧情?总之,这种模棱两可是诗歌文本向解读和想象力敞开的趣味,语言非常清新,主体客体置换,隐喻修辞,妙不可言!
《分布》是一首想象奇特的诗,读者会震慑于诗人在街灯下行走,看着自己的影子偶然获得的灵感,及其丰富的想象力。我挺喜欢其中几句:“影子从身体里流出/我是从一盏灯里来的/我把蟋蟀草伸进窗子/眼睛放在后面,手放在街上。”前面用了视觉错误,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孩子们常常这样写诗,因为他们不懂许多事理和常识,想象力不会受到拘束,所以说诗人还保持着童真的一面,或者说诗人的观看角度是特别的,而一般的人被生活经验禁锢,丧失了这种能力,和打量世界的新眼光。由此,我们常说,诗歌解放想象力,扩大着我们的视野、想象和情感体验。
4,倾听,感受,成人世界
顾城还写过一首《倾听时间》的诗,这是诗人聆听报时钟声时产生的恍惚感觉,呈现的是他丰富的幻想世界。开始,第一记钟声敲击,他感觉生命的富足,充满感恩,他有温暖的家,那些花朵、诗歌和火焰。继而钟声再次响起,他又感觉到海水自由地漫溢、歌唱,他说:“我喜欢靠着树静听/听时间在木纹中行走/听水纹渐渐地扩展/铁皮绝望地扭着/锈一层层迸落/世界在海上飘散……”
随着钟声震落现实,人的想象越来越虚化,旧的世界旧的自己如铁锈剥落,没有了昨天,只有此刻,绝对宁静,住在时间之中而又意识不到时间。总之,钟声一声接一声敲击,想象如云气在蒸腾飞舞,当然,时间里也住着晶莹的痛苦,像透明的树胶胀满。时间——一支会嘘气的枪,像猎狗一样跟随,时间也轻盈如羽毛,把心碾压得很簿很簿。随着最后一记钟声的敲响,在空气中弥漫、扩散、消逝,那只猎狗将叨着的木板丢开,愈趋愈远,钟声与想象分离,悠长的幻想之旅落地……
顾城还有一首讲时间印象的诗,题为《许多时间,像烟》,他写道:“有许多时间,像烟/许多烟从艾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我知道这是流向天空的泪水。”这是讲时间红着眼睛炫耀胜利,我们已被打败,似乎一切都有点晚了,港口停泊着无数被弃的小船,“许多失败的碎片在港口沉没”,是的,“有点晚了,水在变成虚幻的尘土。”但是,如果我们丢掉时间概念,不去意识到它,所有过去(经历体验)将笼罩在一片奇特的光雾中,恍惚觉得:“没有时间的今天/在一切柔顺的梦想之上/光是一片溪水/它已小心行走了千年之久。”
也许对于时间的敏感,顾城就会特别去观察老人,就像一个年轻人要预知自己的未来,而迫不及待去搜集可能素材,作为想象的蓝本。顾城1982年写过两首《老人》的诗,着实令人惊叹!老年人那种形单影只的孤寂,在炉火中勉力回忆青春或家人,又被头脑的昏昏然打败,屈从于身体不济的枉然,或纵是回忆已枉然的自我劝勉,都刻画得非常细腻动人,最后:
“就这样坐着不动/也不回想/让时间在身后飘动/那洁净的灰尘/几乎触摸不到。”或者,把一个旧铜壶放在火上,“干枯的树枝在相互抚摸/唱着:把阳光还给太阳/每一次倾注/都使灰尘翻腾/多好哦,多好/死是暖和的/台阶是危险的/所有人都爱过一次/醒来,并不奇怪。”
相似的,还有一首《暮年》也写得相当精彩,一开场即是一位木匠老人回忆亡妻的画面,她娇妍的青春,她与另一位铁匠的纠缠,两个男人喷着热血打斗的场面,这一切都远去了,妻亡子散,而今,木匠老人独自走上平台回忆过往:
“妻子/已被黑丝绒覆盖/墓地并不遥远/它就悬挂在太阳旁边/回忆使人感到温暖/日蚀后/嗡嗡逃走的光线/使人想到/一个注满土蜜的蜂巢”。是的,一切并不遥远,一切又遥不可及,“南风断断续续地哭着/稻束被丢在场上/稻束被丢在场上/阳光在松松地散开。”
这是一首极具叙述故事的抒情诗,写时顾城才26呢,如此明了老人们的心境,这种传神的代入感是一个好作家的必备品质吧。顾城还在《东方的庭院》自称一位老人呢!这名老人有一天,聆听邻墙幼儿园传来的各种声音,像一个饥渴者吞下广播、台阶、孩子的拍手声、葡萄藤和铁栏杆、蜘蛛丝与蛤蟆等一切可见之物,似乎要跑回去居住在童年里面,把一名老人的心境刻画得栩栩如生,他感觉并相信:“生命和云朵在一个地方/鸟弯曲地叫/阳光在露水中移动/我会因为热爱/而接近晴空。”
这种切身的代入感,还在另一首名《佛》的诗表现出来,这一次,顾城化身一尊佛像在说话:”我穷/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痛哭/我的职业是固定的/固定地坐在那儿/坐一千年/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还要微妙地伸出手去/好像把什么交给了人类。”
佛怜悯众生,顾城怜悯佛祖,也就是怜悯着人类,所有人都疼痛,世事无解。但佛还在工作,我们也还在苟且,诗人继续书写也还是具有某种意义吧。说出就有了某种效力,就像克尔凯郭尔说除了“旁骛”和“习惯”支撑着人活着,否则还真是一片荒芜呢!的确,许多人浑浑噩噩,并不大清楚活着的意义,自然,心中就了无信念了。克尔凯郭尔是严格的宗教徒,他相信宗教道路是人类精神提升的道路。
生命短暂,死亡是亲兄弟,人们生如蝼蚁忙忙碌碌,自知或不自知自己在这循环过程的位置,顾城都尽收眼里,在《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他写道:“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尽管围绕自己常常有效,但“木桩”却是世界的定律,受更高法则支配,无论如何你绕不过。庸庸碌碌的我们,是不是很有同感呢?
5,爱情
当然喽!爱情是顾城诗中另一亮点。《早晨的花》仅仅是写花吗?恐怕不是,有点让人羞羞的是,似乎也写巫山云雨,男欢女爱之事,不过写得太美了,那种轻盈,如花朵中摇曳的轻盈,如木盆在大海里晃悠,那个女主角,那幸福得颤栗的人儿,她在用花心歌唱,她用花心鸣叫,“细细的舌尖上闪着蜜水/她用花心鸣叫/蜂鸟在我耳边轻轻啄着/她用花心鸣叫/午后的影子又大又轻……”哇,空气沉醉在爱情的汁液里发酵肿胀,“远处是孩子,是泡沫的喧嚷”,世界是浮沫,是形而上的远端,唯有感官,唯有感官和你我存在……
顾城有两首写爱情与女性的短诗,让人怦然心动,两首诗主角都是女性。《小旗》是一首情诗,写得韵味无究,细细品味吧:夜色,她,灯和影,在或并不存在的麦穗在悄然成熟,“别人都看太阳去了, 我看她身后的夜色。”《试验》或写的是一位颇有魅力的中学女教师,她把美丽的青春献给了实验室的教学事业,她可能健谈活跃,爱笑,点燃过男孩们心中的火焰,这首诗也写得意味无穷,能用语言清楚解释的就不是诗了,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抄下它们吧:
《小旗》
我们一直在歌唱
没唱完你就睡了
我看她身后的夜色
别人都看太阳去了
全体集合去看日出
在楼梯上奔跑
街边坐着
很舒服像在床上
谁也没注意麦子熟了
一盏灯那样照耀
追赶自己很短的影子
一辆车一辆车
谁也没注意她看我
别人看太阳去了
1988年4月
《试验》
那个女人在草场上走着
脚边是短裙
她一生都在澄蓝的墨水中行走
她一生都在看化学教室
闪电吐出的紫色花蕊,淋湿的石块
她一生都在看灰楼板上灰色的影子
更年长者打碎了更长的夜晚
在玻璃落下去的时候,她笑
和这个人或那个人
把生活分布在四周
她点燃过男孩的火焰
1984年10月
既然关乎爱,就有欢愉、兴奋、失落、伤心、痛苦,或疯狂、伤口、不知所措,在诗歌《我不知道怎样爱你》中(顾城27岁所作,那时他还未与英儿有染,该是写给妻子谢烨的吧,他们那一年结婚),就表达了一种难言的情绪,我的心像被异教徒偷袭,有凶器明证,警察岸上在详查。
“我不知道怎样爱你/在回村的路上/我变成了狗,不知疲倦地恫吓海洋,不许它走近,谁都睡了/我还在叫/制造着回声/鳞在软土中闪耀/风在粗土中叹气/扁蜗牛在舔泪迹。”
海上有生锈的雨/一些人睡在床上/一些人漂在海上/一些人沉在海底。”
显然,这是一个为爱所伤的人,他变形的心理异象,他的痛的哀嚎,迷乱、迷失、泪滴、疯癫、沉沦和死亡,也是一个诗人和词句大师呼风唤雨调弄词句的杰作。
在《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里,诗人仿佛在情感方面受伤了!至少,他再也感知不到完全的喜意,他注意到爱恋是一个分币的两面,忧喜参半,人们既向往那刻骨的柔情,又逃离情人们如蜜蜂之于花朵般的吮吸、采摘,凋零的枯叶到处都是,“随随便便露出干燥的内脏”,再也无法掩藏,这是爱过后一片狼藉的象征,爱固然令人心花怒放,一面却是伤害和受伤。这“干燥的内脏”如此赫然夺目,成功击倒了我们,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效果:前面是一般的抒情意象,给人美感,干燥的内脏是暴露的实物,带着屠戮的残忍,本是不带诗情画意的,甚至丑陋,像生活血淋淋的现场,通过这种美丑的巨大反差,这首诗歌震憾了我们:
《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
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
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
他注意鲜艳的亲吻
像花朵一样摇动
像花朵一样想摆脱蜜里的昆虫
他注意到另一种脱落的叶子
到处爬着,被风吹着
随随便便露出干燥的内脏
1984年11月
6,爱,伤害,扭曲
难以适应现实世界的情绪还体现在《也许,我不该写信》这首诗里,顾城认为连自我抒发和倾诉的渴望也是徒劳的,但一旦写下这首诗,诗人是不是也有所安慰呢?毕竟,写作是慰籍,就像顾城受不了情人英儿的离去,一遍一遍在《英儿》一书里反复涂画他们曾经的缠绵,以回忆充饥,但终究他还是走火入魔了,动情的回忆与现实空落落的反差,令顾城痛不欲生。妻子谢烨是否曾想过,当初用卖鸡蛋积攒的钱叫英儿来激流岛,并怂恿顾城写下他们间悱恻缠绵的爱情故事,她已引燃了一场危险大火,但若丈夫一直惦念另一个女人,视她为镜花水月,永远渴念,断不了联系,谢烨只好出此下下策了吧。不管怎样,一些隐情细节外人无法得知,我们只能获得片面信息及各怀偏好去猜测,三角恋里各个人物内心矛盾的挣扎。有人同情谢烨,为她的付出不值而愤愤不平,为她事事照顾周全的母亲和姐姐双重角色,为顾城不擅处理现实事务解了忧,但又有相反论调,从顾城的角度,认为她包办了顾城的一切,使他始终如一个孩童般依赖她又憎恨她,感觉受到控制。
谢烨联手英儿,先是策划了英儿离开激流岛,尔后,谢烨也摊牌爱上了另一男人,决定离开顾城,一直留连于梦幻城堡的顾城,他的“女儿国之梦”坍塌了,他在乎的两个女性都背弃了他。于是,顾城用斧头砍死妻后自缢,写并没有挽救他,许多坏事凑在一起,加速了他反过来毁灭世界和自己的冲动:深爱的英儿为了获得一张绿卡与外国老男人结婚,妻子刘烨终于忍受不了他多变的情绪,永远孩子气的世界,打算离开,转头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幸福生活。如果写作也不能救赎,顾城的世界就坍塌了。我们来看他早年的诗作《也许,我不该写信》,有时也表达出对写的不信任:
“我被粗大的生活
束缚在岩石上
忍受着梦寐的干渴
忍受着拍卖商估价的
声音,在身上爬动
我将被世界决定
我将被世界决定
却从不曾决定世界
我努力着
好像只是为了拉紧绳索
我不该写信
不应该,请你不要读它
把它保存在火焰里
直到长夜来临”
刚才又去翻看顾城、谢烨、李英、刘湛秋四人的复杂情感纠葛,据说顾城与谢烨本来恩爱,英儿比顾城小七岁,与年长得多的刘湛秋关系暖昧不清,又以北大中文系女生和诗人崇拜者身份闯入了夫妻俩的伊甸王国,自此危险的苦果种下,三人在新西兰激流岛同居数载,直至英儿与谢烨密商后英儿离开激流岛,顾城杀妻自缢。英儿50岁时患病在澳大利亚病逝。
我们不知道,生前三人到底承受了怎样的精神痛苦,文坛和评论界众说纷纭。我们记得谢烨的隐忍与付出,英儿当初的清纯形象,与后面被众人唾弃的“小恶魔”成强烈反差,记得她初见顾城的电光火石,她说:“每次见到他像进殿堂朝圣一样,我的精神世界被他的光环所笼罩”。而顾城似是回应在《英儿》一书中写道:
“英儿甜极了,她最能引起我早年清晰的愿望。她留给我的,就像她从我这里拿走的一样多。我们太像了,我们是两条毒蛇,出卖了彼此的宝贝,我们的牙相互咬着,鳞光闪闪发亮。我们如此相象,以至于彼此咬一口的时候,就是自己咬了自己。她怎么能把我的动作给了别人呢。”
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爱情理想有多热烈,现实的烙铁和灰烬就有多让人疼痛。这本诗集是由顾城至亲所编(我想多半是他的诗人父亲顾工吧),好像并没有收录与英儿情感纠葛的任何一首诗,也许,那是一个肿胀的瘤体,一触就痛,所以还是拿掉了吧。
7,死亡之诗
除了回忆爱的甜蜜,下面几首是顾城写死亡的诗。并不是在一个年份写的,但编者把它们排在一起,或有深意,让我们系统观之顾城对死亡的态度吧。
我想,顾城并非没有意识到社会的碾压,早在1979年,他23岁,已在《珠贝》一诗里表达过梦境的破碎,甚至升起了尖刀的仇恨,不太清楚这首诗的成诗背景是什么,是因公共社会事件还是私人恩怨,或是看见珠贝而生的想象,亦或仅仅是戏仿,诗里有这么几句:“童年的梦破灭了/幻想的霓虹布满裂纹/尖利的仇恨却没磨钝/也许,有一个黎明/日影明晃晃地又一次威吓生命/贪婪的渔人又开始新的觅寻/它将变成一把小小的匕首/让自卫的霞光涂满刀锋。”这刀锋到底对准的是谁呢?一个抽象机构或具体个人有区分的。在其后的《方舟》一诗里,顾城又生起了破釜沉舟的决心,不管不顾外面的世界,坚守自己的内心。
《方舟》
你登上了,一艘必将沉没的巨轮
它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
现在你还在看那面旗子
那片展开的暗色草原
海鸟在水的墓地上鸣叫
你还在金属的栏杆上玩耍
为舷梯的声音感到惊奇
它空无一人,每扇门都将被打开
直到水手舱浮起清凉的火焰
1984年3月
《在深夜的左侧》是诗人面对一条开膛破肚的鱼展开的联想,鱼儿内脏丢失,徒剩胶质的大眼睛躺在案几上,仿佛在说话,它絮语着生前在下游时与石头为伍,生的不易,随时警惕人类钢钎的刺穿。这首诗让人联想到毕肖普那首《鱼》的叙述诗,那条大鱼五次侥幸逃脱人类的捕猎,头部带着五条金属钩子十分疼痛地存活着,那是一些海洋生物的常态,人对动物的伤害,不过那是从钓鱼者的角度去看的。顾城这首诗却是让死去的鱼开口说话。
第二首《分离》表达纵然身死而精神不屈的决心,写得十分精彩:“黑色的油污从山谷中浮起/乌鸦会飞/会带走我的羽毛/我还将留在世界上/留在熄灭的细草中间/心最后总要滚动一下/才能变成石子/我知道历史/那个圆鼓鼓的商人/收购羽毛/口袋和他一起颤动/在习惯的叹息中/走下山去。”
《我把刀给你们》更是表现了不惧死亡的意志:“我把刀给你们”,但我要继续工作:“再刻一些花纹再刻一些花纹/一直等/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或是表达了一个诗人艺术家对迫压的态度吧。
《墓床》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小诗,写诗人对自己死亡后的想象,打动我们的是诗人淡然的态度,有些老庄的味道,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沉重哀㤼,也没有激励壮志,它像羽毛一样轻,轻柔地呼吸,灵巧地转场,淡然如一朵白菊,这“轻”更加深了诗意。诗歌不是像羽毛一样轻,诗歌是学习鸟儿的飞翔,那种具有生命动态的轻盈。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这首小诗: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下边有海,远看像水池/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写这首诗是顾城32岁,距离他真正的死亡也只有5年,那时他已遇见他的致命情人英儿已两年,他当时是否已承受着精神重压?他是否预知死亡?我们不得而知。诗歌里有松林、大海、阳光和树枝这些自然景象,作为一个特别钟爱大自然的诗人,这些陪伴容易理解,而海的意象在他的许多诗里出现,大概与小时随下放的父母到青岛农场生活有关吧,死亡,就像回到故里。顾城热爱古诗,他说他喜欢在萧萧落叶中行走,去默想那种魂天归一的境界。想必“魂归天一”的死亡观念注入了《墓床》这首诗,才显得如此宁静。而我们也深受中国这种淡然处之的死亡文化熏陶,才对这首诗深深共鸣。面对死亡,纵使不能做到宁静也非常向往,古诗给了我们很多这种范例。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最后这两个诗句,或许表示人们对诗人的功过评说,德行评论,身后名誉,褒贬不一,表达了诗人对众说纷纭的态度不置可否,毕竟死亡是自己的死亡,生也该是自己的生,与他人何干,死亡后当然是什么也没有了,最主要是,这首诗不仅美,而且也表达了作为一个生者对某些世事的态度与信念。他一心一意居住在这个自我塑造的世界里,不为外界动摇。
8,时代之音
时代是我们的塑造者,我们也塑造历史和时代。除了私人情感表达,顾城也写了一些为公共表达提供出口的诗,他当然也有对时代的感应,从一个群像去描述他们。在《生命的愿望》中,我尤其喜欢第二节诗:“所有青色的骑士/都渴望去暴雨中厮杀/都想面对密集的阳光/庄严地一动也不动”“秋风将吹过山谷/荣誉将变得暗淡/黑滚珠一样的小田鼠/将突然窜过田野”
第一句诗特别需要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试想,你在阳光下,望着一尊青铜雕塑,我们普通人只觉得它壮美、庄严、气派,或升起肃敬之情,为朦胧的艺术情感所激发。但诗人会幻想出生动的画面,他会看见青铜塑像(即英雄士兵们)穿过泥泞和暴雨,集结成队,与敌厮杀,头顶一片庄严的荣誉之云,熊熊燃烧,嘶喊、冲锋、拔刀、砍杀、血眼圆睁,为某种偏激的信仰贡献忠贞,血溅田野,死里逃生,惊悸与快慰……至于头上那火烧云是不是乌有、乌托邦的迷恋,那就见人见智了。无论如何,这首诗引起人们重新思考那个年代集体“荣誉”强加于个人的正当性,在当时文ge之后的余音里,顾城在朦胧诗里强调了个人思考,宣扬人文主义是值得赞赏的。
这首小诗与顾城1980年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游览写下的《永别了,墓地》相似,诗人一直在怀疑当时某种集体信仰的正义。这是一首组诗,对葬于陵园的诸多年轻生命的思索,对他们纯真的人生信仰和意义的怀疑。较顾城的其它诗,别有一番风味。其实,许多诗人在政治上并没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但一腔热诚的人文主义思想深入骨髓,因此让他拿起笔直觉反对,那个遥迢的理想国,人类和谐相生的画面是镜像,永远在召唤……
同样也特别喜欢《郊外》这首诗,在自己倍受过折磨碾压的年代,我们生出不信任人的眼光是自然的。想想,一个与世无争的诗人孩子,热爱小花小草和蓝天,被它们擎举着做绿色的梦,他用文字丰富着这个世界。可是,可怕的时代不会放过他的无辜,他随父母下放,虽然父亲顾工说,小顾城随他们下放去青岛一个极荒芜的地方时因新奇很是兴奋,以为那是个真正的世外桃源,好让他作诗、画画、做梦。但随着年岁增长,他终究知道那一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意义,一边是对自己同命相怜的普通老百姓的朴素之爱,一边是对上面强权的不满,虽然山川河流的秀美或空旷多少转移了他的情感与视线,诗歌与绘画疗愈、滋养着他的心灵。许多人知识份子被迫害,互相揭发,信任荡然无存,这首诗就表达了欲将信任交付他人,又担惊受怕被暗算的怀疑。但这首诗的对象是一个泥色般的小姑娘,她显然代表原始的未受污染的灵魂,她那么无辜,我还是不能信任她,无法拥抱她,领她上路,上一代受到伤害与下一代产生了隔阂,不能与她并肩而行,或引导她跟从,所以更让人觉得悲怆。距离!距离!人与人的距离是那个时代造成的裂痕和伤口。诗人说那小姑娘“像一个愿望”,这就更意味深长了,想想,我与我的愿望不能同行,我与它擦肩而过、分道扬镳,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自我分裂,何之罪呢?城市上空,“锯齿形的烟正在飘动”既是诗人受迫害感觉的心理变形,也是对强权机构的诉讼,所以,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把这首小诗抛在历史时代漩涡中去求解……
顾城怜悯下层人民,站在他们一边,他并不经常直接描写他们,而是从他对小草小花每个生灵的呵护中可窥见这点,他难得写了一首《小贩》去正面描写他们:“他们很灵敏/是网上蜘蛛/他们很徒劳/是网中猎物。”
诗人也有调皮的瞬间。这不,这一次,他化身为海滨侍者。他观察着,那些在海滨消闲的人千奇百怪,有醉酒者无缘无故向他人喷吐口沫的轻蔑,眩耀叮当响的钱币;有白色、绿色、棕黄色的愤怒,它们被隐藏在酒瓶里像一个恶魔,借酒引出,被侍者窥视到。侍者受辱,也不甘示弱,他希望像一个酒瓶,那些拥塞的、窒息人们的垃圾统统被摔碎,与世界摔个稀巴烂,同归于尽。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诗人所持的情感态度,有点“宁为玉碎、不可瓦全”的味道,一个行尸走肉、没有灵魂、充满戾气、无法找到自我的世界,不如破罐子破摔,与它同归于尽……罪魁祸首就是那“红眼睛的上帝和老板们”吧?
在《化石》一诗,顾城又演身为化石,如同在《公路》里,把自己认作公路,以拟物作为观察与想象,当然是借物说人话。在《噢,你就是那棵橘子树》里,橘子树茁壮成长,挂满秋果,后被砍伐,作为棺木或小船,或像圣诞树作为节日装饰,诗人将橘子树的命运比作我和老祖父两代人的相似命运,将一长段历史连通,生命一代一代更迭,甚是让人感叹。这些诗有点像古人的咏物诗,或里尔克在中期写的物诗。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里尔克的物诗是视觉图像中的内外关联。记得一些朋友写诗,也常常以身边每一具体之物作为描述对象,展开联想,作一系列训练,应是不错的办法。
另外,也许顾城有一段时间常居海边,写了不少有关海洋的诗歌,比如《海中日蚀》的具体景物勾勒,《一只船累了》里出色的想象,隐喻和讽刺:不单纯是景物出场了,而是上升到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对人性的鞭挞——表面的问候敷衍谁都会做,不管是忠告、鼓励或同情,不过一句感动对方也感动自己的漂亮话而已,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