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心情说说 > >正文

遇见自己海子(海子写过一首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诗句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11-14 15:23:32 admin 阅读:59

导读海子写过一首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诗句是什么? 海子写过一首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诗句是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海子名言1、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

海子写过一首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诗句是什么?

海子写过一首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诗句是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海子名言1、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海子2、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海子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间的萧瑟逡巡在蔚蓝的天空,岁月的沟痕蜿蜒在雪白的沙滩。——海子4、愿你低声啜泣,但不要彻夜不眠。——海子5、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海子6、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海子7、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海子8、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海子9、你是我的半截的诗,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海子10、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海子11、很多年后,鱼在天上,鸟在鱼的背上,鲨鱼跳到大陆变成了长颈鹿。——海子12、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幽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从此不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海子13、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海子14、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15、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海子16、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海子17、谁眼角朱红的泪痣成全了你的繁华一世,你金戈铁马的江山赠与谁一场石破惊天的空欢喜。——海子18、喜欢的歌、静静地听。喜欢的人、远远的看。——海子19、我最喜欢的海子有两句诗说: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没有谁能够见到,那一次真正的微笑。——笛安20、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海子21、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22、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海子23、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但不会遇见你。——海子24、当我痛苦的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也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海子25、从此再不提及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海子

赞美春天的诗句有哪些

《春天捷西蜀题沱江驿》:"野客乘轺非所宜,况将儒服报戎机。锦江不识临邛酒,幸免相如渴病归。"【我们欢呼春天的来临】我们欢呼春天的来临!我们将脸洗干净,我们将用可靠的杂酚油将疖子烫掉,穿件衬衫赤着脚走下台阶,清爽的风吹拂双眼!地平线多辽阔!未来多诱人!未来总是用种子填满土地,用亲热充满喉咙,用这里和那里的人们填满时间;震颤过后,你在未来中遇见自己。春天,当鸟群的呼声唤醒森林和花园,整个大自然,从蜥蜴到鹿,都加快脚步,紧跟在国家犯罪的步伐后面。【出处】:美国-约瑟夫·布罗斯基【春光好】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唐五代-和凝【春天,十个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途中见杏花】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帮助一下评论海子<黑夜的献诗>

在现代,抒情诗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稀有元素。因为抒情是一种“自然流露”(华滋华斯),“流露”即意味着倒出、溢出,抒情诗本质上是这种赠送和给予。即便是面临各种混乱,它也具有能够凌驾或超越于种种混乱之上的一个本性,或者说源泉。源泉就是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抒情诗是在靠近源泉的地方并且为它所注满。一篇抒情诗或一个抒情诗人,都有它们自己的一个源泉,不断溯源而上而又顺流而下,便形成了抒情诗的所有活动。而现代人恰恰是源泉堵塞,是情感干涸和内心缺少水位,本雅明曾说:“波德莱尔面对的是读抒情诗很困难的读者。”中国的情况也越来越是这样。  海子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纵览他洋洋大观的诗篇,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元素便是他的抒情。这也许是他本人没有意识问的。(在某处他曾表达过自己“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但不管他的本意如何,他的抒情的声音是他众多声音中最唆亮、最尖锐的一种,是他被传诵得最远的声音。他的源泉是什么?他从中汲取又从中释放的根源是什么?让我们通过他那些优秀的抒情诗中最优秀的一首来寻找它。  称之为“黑夜的诗,”将这首诗的身份表达得很清楚:“献”是献出,是捐献.捐赠,是将什么带到什么之前。这里暗示着一股涌泉的力量。实际上,人们祭献的对象也是人们从中汲取的那种东西,所赠之物正是从祭献对象身上分有的,因此,“祭献--倒出”的过程,也是一个返回、被纳的过程。祭献神是向着神的返回;而这同时也是神本身的溢出和自身返回。祭献是黑夜也返回到黑夜中,在黑夜的杯中吸饮,同时是黑夜本身的涌起、涌现。“黑夜”与“黑暗”又不同,“黑夜”是有可能性的,它包含着闪闪发光的东西在内。副标题“献给黑夜的女儿”是一个小小的自身破坏,它把“献诗”庄重、神圣的含义引向不太庄重、非神圣的情诗。“女儿”是柔性的,小而具体的,在这个方向上可以使所捐之物更柔和、更真切,更像是从人的舌尖上涌出的。  “黑夜”是什么?黑夜不是白昼,它是白昼的背面,不为人们的目光所熟悉、所习惯。它令人感到陌生、神秘、捉摸不定。因而包含一种否定,意味着经由否定而分离出去的那种东西,是一个“它”。跟踪这个“它”的人,必定也是分离出去的,换句话来说,是在心灵、情感上经受了分离、分裂的人。没有一个内心和谐并与环境和谐的人会首先选中黑夜。那些进人黑夜者是被驱入者,是一些漂泊的灵魂。因此,“黑夜”一旦被“说出”,某种残酷的心灵解体已经发生。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已经被分离出去的黑夜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它仍然是不安的,焦虑的,它还在运行,运转,寻找着自己的道路,尽管它实际上并没有路径可循。它只是飘。这一回它升往天空。但这是危险的。一方面,天空何其遥远,路途何其漫长,这几乎是一条自杀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忍受进一步的自身分离,上升即是脱离,脱离原来的地面,脱离刚刚安顿好的地方。沿着上升的道路,所留下的是一路带着余温的空缺。在这个意义上,上升即断裂。这种断裂的意味在一个“遮”字中充分呈现了。“遮”是拦住,挡住,在这里是“一分为二”。它即是黑夜的断裂,也是光明的断裂,升起的黑夜将“光明的天空”分作两截。光明在这种分离中急速地下降,沿着刚才黑暗上升的道路滑下。如果把这个场面按一般说法称为光明和黑夜的交战的话,那么,在一阵无声而激烈的前沿上厮杀之后,空中出现的是一些黑的和白的断柄残剑,交战的双方同时遭到折断。上升亦是一种失败,上升的道路亦是失败的道路。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大地”是一个承纳,它原本具有承纳的含义。但这是“贵凉”的大地,并且是“丰收后的荒凉”,因丰收而显得更荒凉。在它上面,曾经上演过春华秋实的戏剧,曾经轰轰烈烈,富于绚丽的色彩,此时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是被荒置的,寒冷的。它搏斗过,如今也已失败。因此,这么一个大地本身亦是不稳固的,是充满危机和焦虑的。它与荷尔德林的“大地”不同。荷尔德林的大地是“神性的大地”,是以神性作为它的内在尺度的,荷尔德林是在神性的大地上漫游和歌唱。海子的大地是自然的大地,是脆弱和无力自救的,或者毋宁说它是一个固体的黑夜,同样经历着难以弥合的分离,经历着没有归宿的漂泊。从上下文来看,“大地”的出现是在一开始上升之后的返回,是沿着与上升相反的方向进行回溯,回到地面、根基上来,但这个根基自身也是不牢固的,它仅是一个想象的、不可靠的虚假承纳。因而只有黑夜是永恒的,是目光所及唯一遇见的对象: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第四句是对第一句的强化和加深,语气上更尖锐、更突兀、更决断。尤其是“你内部”,让人感到防不胜防。从字面上看,它首先是对大地的一次猝不及防的深入和侵人,是大地瓦解的声音,但是又不仅仅是有关大地的。“你”在海子那里始终是个难读、难解的谜。“你”是谁?一个“它者”。然而这个“它者”不是身外的,它是从自身内部分离和分裂出去的,并且还在不断分离和分裂,不断令“我”本人也感到惊讶和陌生。“你内部”也可读作“内部的你”,是自己身体内“异样”的血。广而言之,“你”是所有那些从自身分离和分裂出去的东西,包括大地的,作者本人的,以及读者的。它突如其来的出现,其实也是早就等候在那里的。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你”的身份仍然是游移不定的,它的意义在于构成与“我”的对立,并且这是一种内部对立。第二小节的前两句,在继第一小节垂直方向上的升起和下降之后,出现了水平方向上的回流。实际上,它们是对于前面出现过的视觉场景的倒置,将它放到水平的视线上,也是对于它的重复和叠加,同样的危机仍然在上演。“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同样的漂泊,同样的徒劳,正如黑夜和天空一样。海子的心中总有两股相反的力且在拉倍,它们拚命地在争夺他,拥有他。他处于这两种力量的争斗、冲突之中,实际上,是处于激烈的自我冲突,自身分裂之中。对于个人来说,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无所归宿。一般的无所归宿或漂泊,作为个人,仍然可能是完整的、统一的,他只是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在这里,“身”和“命”本身即是分裂的,身首异处,哪怕在自己身上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东西。因此,漂泊不是漂泊在某条道路上或只身在漂泊,而是无数的“我”(也是无数的“你”)同时分散在所有的道路上,在同一时刻既“经过这里”,也经过那里,经过那些尚叫不出名字来的许多地方。哀痛出现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又回到了垂直的方向。此二句字面上简单、迅疾,它是重锤,是无名泪水的突然涌现。“天空一无所有”,这其中有一种撕心裂肺的东西。“天空”也是一个“根”,一个目光驻留的场所,而它归根结底是一场失败,那么,人的生命作为扎根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在它的底部,也是一无所获,也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失败。人的命运就像天空的命运,仅仅是作为遥远的背景,仅仅是各种力量的消长、抵消和没有结局的转换,“一切死于中途”,海子在另一首叫做《泪水》的诗中写道。这里出现的场景是非常富于张力的:一边是高高在上、广大无边的“天空”,一边是飘泊在旅途中的小人影“我”,在这种紧张压力中,“我”的情感得到一次放射性的呈现。  接下来的部分,垂直在继续--海子即属于那种垂直生存、直上直下、不受世俗羁绊的人--不过这次彻底换了一个方向。不是以天空为中心,而是更深地投往大地,向着大地内部更深、更紧张地旋落。相同的事件在前面出现过,但这里扩至一倍。与上两小节主要以“上升”的主题相反,这里出现的是“下降”的主题:天空被砍去,大地从其内部得到呈现。仿佛诗人一笔写下了两首诗,下面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该小节的首句“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从结构上看,是向着开头的一次回复。这是海子常见的做法,采用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某句诗行,作为下面某一小节的开始。这种歌唱的形式,民歌中用得最普遍,古典音乐里叫做“水磨式推进”,哲学上又把它称之为“自我缠绕”,对海子来说,这是一种经济、简单的手法,可以将他往返的、放射性的痛苦得到一种限制和有节奏的表达。  “取走了”的这个“取”字,也是一种放射性的词素。“取”是“拿”,“拿走”,并且是把原来放在某处、实在的或造成实在的东西拿走,把......从......里面取出来,而这东西本来是作为核心存放在那里,因而“取走”所造成的是空虚。“取走”是一种分裂。“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是大地的分裂,大地的痛苦。“取走”被“取”得远远的,分裂出去的东西再也不返回。大地被抽空了,抽干了,所谓“留在地里的人”,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揭示这种抽空的存在,揭示被抽空之后所留下的空缺。他们是一些沉默,不会发声的影子,像回忆,痛苦的永远留在那里的记忆。  “埋得很深”意味着一股永远下坠的力量,仿佛黑暗的地心深处有一种吸引力,一种召唤,深不可测,深不见底,它是可怕的地狱、深渊,永远没有一个底部,永远不存在一个依托,因此。也不存在走出它的可能。大地永远走不出自身,它是如此悲惨绝望,被取走而永远下沉是它永恒的宿命。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回到了阎王的眼睛”  这是一处燃烧的内心火焰。“闪闪发亮”意味着有另外的东西,照见另外的东西。而它们只有用内在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稻草堆在火上”烘托出了一个隐秘、暗藏密室。“谷仓”是海子经常爱用的一个比喻,它便是这样一种密室:它是封闭的,也可以说是囚禁的,但这种囚禁的内部意味着打开,密闭的同时意味着出行,黑暗聚集之处也正是光明升起的地方,如同种子的内部潜伏着一束光,肉体的深处埋藏着一个心灵,子夜的前头正是光明的吐出。黑暗的谷仓是有可能性的,它太有可能性,它因痛苦而富有,又因富有而痛苦,即所谓“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然而既然是富有的,也可能是被剥夺的,既然是即将打开的,等待在它前面的,也可能是进一步的封闭的囚禁。闪电骤然升起,也意味着它倏忽熄灭。因此以“太丰收”一下子滑到“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丰收即是一种死亡,种子不过是一些小小的尸体,在任何生命之上,都凌驾着一个更大的意志--“阎王”,它掌管着一切生的生,死的死,生的死和死的生,在它面前,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其余一切都是徒劳,哪怕是内心的火焰,内心的光亮,它们未必不是一种盲目,是更深的埋葬,是埋葬得更彻底。“阎王”读起来有些生硬,正和他本身的出现是生硬的一样。海子的“阎王”是土地的主宰和归宿,一切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东西都要复归到它那儿去,它是中国的靡菲斯脱。  至此出现的这四个小节是可以拦腰截成两段的,其中土地的故事比天空的故事更为具体,更为实在。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穿插。这就是海子的故事。一方面,他努力接近天空,接近遥远的空中的光明。另一方面,他对大地更熟悉、更了解,他自己是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土地的丰收、喜悦,它的徒劳、失败以及黑暗,都曾经流进了他的血液,长成了他的身体,他对它们念念不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在转述两种语言,讲述两个不同的主题。他的许多诗其实是他本人的精神自传:既向往天空又投往大地。他离去前的那批最好的抒情诗始终是他自己精神的总结和写照,另一首题为《黎明》,写作日期比《献诗》晚二十天,是同一个总故事的又一延伸,其中矛盾、对立的局面表达得更清楚不过:  荒凉大地承着荒凉天空的雷霆  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  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冬天  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  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  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  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  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  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  流着雨雪、泪水在二月  分为“上卷”和“下卷”,天空、光明和大地、黑暗同时并存,这就是海子的辩证法。然而它并不提供对于分裂的最后解释,尽管它很容易造成这样的错觉,甚至海子本人也沉陷在这种错觉之中。分裂永远是在一个东西之内造成的,不是天空与大地的分离对立,而是天空或大地本身就已经是分裂的,自身冲突、徒劳和毫无出路的,在它们任何一个之内,在海子那里都没有能够建立起绝对的尺度,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神性。大地是深渊,天空也是深渊,大地缺乏一个依托,天空也顶着一个虚无,它们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同为“荒凉”。在这个意义上,天空可以看作是从大地分离和分裂出去的,是大地的延长,大地也可以看作是从天空分离和分裂出去的,是天空的延长,这是一种被施了魔法的生长,某种既被砍去头颅又被削去脚跟的“精怪”同时向上和向下甚至是向着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无限地延伸,任何时候也不会停止和终结。这个生长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毁灭的过程,因为它包含了一种永远的自我否定在内,包含着让自己失败、向着自己复仇,越生长便越失败,越失败便越要生长。裂解便由此产生。无限的生长便是无限的裂解,生长在继续,裂解和危机便在加深加剧。所谓“圣书”,所谓“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都不过是反讽和一种无可奈何的亵读和自我亵读。  《献诗》接下来,第五小节,又出现了水平方向上的运行。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八人黄昏飞入黑夜”  这里企图缝合,企图在半空中使对立的双方得到和解,“鸟群”介乎天空和大地之间:一半属于天空,一半用于大地,一半属于光明(“雨滴”),一半属于黑夜(黑雨滴),“黄昏飞人”是一条中线,它起着弥合的作用。“人”有返回的意思,它使分裂得到暂时的缓解,疲倦的目光得到片刻的休息。“黑雨滴一样”“飞人黑夜”的鸟群有一种自保的期许,免得在黄昏这种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危险时分中被击得粉碎。既然黑夜是永恒的,唯一不变的,那么就让它来充当自己的保护神好了。  “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这和前面“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构成呼应、对称和连接。经过一系列冲击和转换之后,某种哀痛一再出现,终于破堤而出,得到不可阻挡的涌现和释放: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尽天空”  歌唱什么?歌唱裂痛、哀痛,歌唱痛苦。痛苦正是那源泉。事实上,痛苦是自一开始就在全诗中回流着的,只有痛苦才将这种裂解把握在手,才将裂解体认清楚。分裂是在痛苦中被意识到的,作为意识到了的分离和分裂,痛苦又是一种联合的力量,它允许分离的对立面存在于自身内,同时又将它们统一起来:当分裂出去的东西离去很远时,当它们各自面目全非时,只有痛苦是它们共同的颜色,是它们最初携带出去因而能够互相辨认的东西,因而也成了它们唯一返回、返回到一个共同地方的所在。因此,痛苦形成了一个中心,一种引力,所有的分裂从它出发,离开它远去,同时又向着它返回,被它所加强并加强痛苦。如此不断倒出又不断回溯,不断释放又不断汇聚,来来回回离不开一个中心,围绕一个中心,于是推动了全诗的运作和形式,这源泉最终无可遏止,漫过山冈,漫过田野,漫过大地,乃至漫过天空,漫过所有那些经历过和设有经历过的,获得了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越的本质:“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尽的天空”。  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它为真正的真理的到来准备一场祭献。痛苦正是那祭坛。因为痛苦的存在和提醒,我们便不致因麻木而沉沦,因冷漠而变为白痴,因情感紊乱成为不知不觉的食人者和被食者。  海子便是屹立在这痛苦的中心,屹立于痛苦的风暴中不断歌唱的人。他的歌声穿越我们,有一种令人震惊的元素,一种充盈激荡的水位,使我们得以联合和超越。  让痛苦的钟声再度敲响吧: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遇见】海子诗三首

    

    能留在许多人心里的诗人就是好诗人。尽管每个人心里的海子不尽相同。

     他的生,他的死,他的作品,成为一种文化之谜根植于每一个读者内心。但对于一个诗写者,要有所突破而不能迷信或沉迷于其中。

    尽管如此,他的诗曾经深深吸引过我。至今每读一遍他的《日记》,都会深深为之感动。或许这就是海子诗歌的迷人之处吧。

海子诗三首

1、《日记》

2、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3、活在珍贵的人间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当代青年诗人。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作品有《亚洲铜》《阿尔的太阳》,《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等。

责编:水小莲

帮助一下评论海子<黑夜的献诗>

在现代,抒情诗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稀有元素。因为抒情是一种“自然流露”(华滋华斯),“流露”即意味着倒出、溢出,抒情诗本质上是这种赠送和给予。即便是面临各种混乱,它也具有能够凌驾或超越于种种混乱之上的一个本性,或者说源泉。源泉就是能源源不断地流出,抒情诗是在靠近源泉的地方并且为它所注满。一篇抒情诗或一个抒情诗人,都有它们自己的一个源泉,不断溯源而上而又顺流而下,便形成了抒情诗的所有活动。而现代人恰恰是源泉堵塞,是情感干涸和内心缺少水位,本雅明曾说:“波德莱尔面对的是读抒情诗很困难的读者。”中国的情况也越来越是这样。  海子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纵览他洋洋大观的诗篇,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元素便是他的抒情。这也许是他本人没有意识问的。(在某处他曾表达过自己“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但不管他的本意如何,他的抒情的声音是他众多声音中最唆亮、最尖锐的一种,是他被传诵得最远的声音。他的源泉是什么?他从中汲取又从中释放的根源是什么?让我们通过他那些优秀的抒情诗中最优秀的一首来寻找它。  称之为“黑夜的诗,”将这首诗的身份表达得很清楚:“献”是献出,是捐献.捐赠,是将什么带到什么之前。这里暗示着一股涌泉的力量。实际上,人们祭献的对象也是人们从中汲取的那种东西,所赠之物正是从祭献对象身上分有的,因此,“祭献--倒出”的过程,也是一个返回、被纳的过程。祭献神是向着神的返回;而这同时也是神本身的溢出和自身返回。祭献是黑夜也返回到黑夜中,在黑夜的杯中吸饮,同时是黑夜本身的涌起、涌现。“黑夜”与“黑暗”又不同,“黑夜”是有可能性的,它包含着闪闪发光的东西在内。副标题“献给黑夜的女儿”是一个小小的自身破坏,它把“献诗”庄重、神圣的含义引向不太庄重、非神圣的情诗。“女儿”是柔性的,小而具体的,在这个方向上可以使所捐之物更柔和、更真切,更像是从人的舌尖上涌出的。  “黑夜”是什么?黑夜不是白昼,它是白昼的背面,不为人们的目光所熟悉、所习惯。它令人感到陌生、神秘、捉摸不定。因而包含一种否定,意味着经由否定而分离出去的那种东西,是一个“它”。跟踪这个“它”的人,必定也是分离出去的,换句话来说,是在心灵、情感上经受了分离、分裂的人。没有一个内心和谐并与环境和谐的人会首先选中黑夜。那些进人黑夜者是被驱入者,是一些漂泊的灵魂。因此,“黑夜”一旦被“说出”,某种残酷的心灵解体已经发生。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已经被分离出去的黑夜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它仍然是不安的,焦虑的,它还在运行,运转,寻找着自己的道路,尽管它实际上并没有路径可循。它只是飘。这一回它升往天空。但这是危险的。一方面,天空何其遥远,路途何其漫长,这几乎是一条自杀的道路。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忍受进一步的自身分离,上升即是脱离,脱离原来的地面,脱离刚刚安顿好的地方。沿着上升的道路,所留下的是一路带着余温的空缺。在这个意义上,上升即断裂。这种断裂的意味在一个“遮”字中充分呈现了。“遮”是拦住,挡住,在这里是“一分为二”。它即是黑夜的断裂,也是光明的断裂,升起的黑夜将“光明的天空”分作两截。光明在这种分离中急速地下降,沿着刚才黑暗上升的道路滑下。如果把这个场面按一般说法称为光明和黑夜的交战的话,那么,在一阵无声而激烈的前沿上厮杀之后,空中出现的是一些黑的和白的断柄残剑,交战的双方同时遭到折断。上升亦是一种失败,上升的道路亦是失败的道路。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大地”是一个承纳,它原本具有承纳的含义。但这是“贵凉”的大地,并且是“丰收后的荒凉”,因丰收而显得更荒凉。在它上面,曾经上演过春华秋实的戏剧,曾经轰轰烈烈,富于绚丽的色彩,此时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是被荒置的,寒冷的。它搏斗过,如今也已失败。因此,这么一个大地本身亦是不稳固的,是充满危机和焦虑的。它与荷尔德林的“大地”不同。荷尔德林的大地是“神性的大地”,是以神性作为它的内在尺度的,荷尔德林是在神性的大地上漫游和歌唱。海子的大地是自然的大地,是脆弱和无力自救的,或者毋宁说它是一个固体的黑夜,同样经历着难以弥合的分离,经历着没有归宿的漂泊。从上下文来看,“大地”的出现是在一开始上升之后的返回,是沿着与上升相反的方向进行回溯,回到地面、根基上来,但这个根基自身也是不牢固的,它仅是一个想象的、不可靠的虚假承纳。因而只有黑夜是永恒的,是目光所及唯一遇见的对象: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第四句是对第一句的强化和加深,语气上更尖锐、更突兀、更决断。尤其是“你内部”,让人感到防不胜防。从字面上看,它首先是对大地的一次猝不及防的深入和侵人,是大地瓦解的声音,但是又不仅仅是有关大地的。“你”在海子那里始终是个难读、难解的谜。“你”是谁?一个“它者”。然而这个“它者”不是身外的,它是从自身内部分离和分裂出去的,并且还在不断分离和分裂,不断令“我”本人也感到惊讶和陌生。“你内部”也可读作“内部的你”,是自己身体内“异样”的血。广而言之,“你”是所有那些从自身分离和分裂出去的东西,包括大地的,作者本人的,以及读者的。它突如其来的出现,其实也是早就等候在那里的。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你”的身份仍然是游移不定的,它的意义在于构成与“我”的对立,并且这是一种内部对立。第二小节的前两句,在继第一小节垂直方向上的升起和下降之后,出现了水平方向上的回流。实际上,它们是对于前面出现过的视觉场景的倒置,将它放到水平的视线上,也是对于它的重复和叠加,同样的危机仍然在上演。“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同样的漂泊,同样的徒劳,正如黑夜和天空一样。海子的心中总有两股相反的力且在拉倍,它们拚命地在争夺他,拥有他。他处于这两种力量的争斗、冲突之中,实际上,是处于激烈的自我冲突,自身分裂之中。对于个人来说,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无所归宿。一般的无所归宿或漂泊,作为个人,仍然可能是完整的、统一的,他只是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而在这里,“身”和“命”本身即是分裂的,身首异处,哪怕在自己身上也找不到一个统一的东西。因此,漂泊不是漂泊在某条道路上或只身在漂泊,而是无数的“我”(也是无数的“你”)同时分散在所有的道路上,在同一时刻既“经过这里”,也经过那里,经过那些尚叫不出名字来的许多地方。哀痛出现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又回到了垂直的方向。此二句字面上简单、迅疾,它是重锤,是无名泪水的突然涌现。“天空一无所有”,这其中有一种撕心裂肺的东西。“天空”也是一个“根”,一个目光驻留的场所,而它归根结底是一场失败,那么,人的生命作为扎根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在它的底部,也是一无所获,也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失败。人的命运就像天空的命运,仅仅是作为遥远的背景,仅仅是各种力量的消长、抵消和没有结局的转换,“一切死于中途”,海子在另一首叫做《泪水》的诗中写道。这里出现的场景是非常富于张力的:一边是高高在上、广大无边的“天空”,一边是飘泊在旅途中的小人影“我”,在这种紧张压力中,“我”的情感得到一次放射性的呈现。  接下来的部分,垂直在继续--海子即属于那种垂直生存、直上直下、不受世俗羁绊的人--不过这次彻底换了一个方向。不是以天空为中心,而是更深地投往大地,向着大地内部更深、更紧张地旋落。相同的事件在前面出现过,但这里扩至一倍。与上两小节主要以“上升”的主题相反,这里出现的是“下降”的主题:天空被砍去,大地从其内部得到呈现。仿佛诗人一笔写下了两首诗,下面讲述的是另外一个故事。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该小节的首句“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从结构上看,是向着开头的一次回复。这是海子常见的做法,采用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某句诗行,作为下面某一小节的开始。这种歌唱的形式,民歌中用得最普遍,古典音乐里叫做“水磨式推进”,哲学上又把它称之为“自我缠绕”,对海子来说,这是一种经济、简单的手法,可以将他往返的、放射性的痛苦得到一种限制和有节奏的表达。  “取走了”的这个“取”字,也是一种放射性的词素。“取”是“拿”,“拿走”,并且是把原来放在某处、实在的或造成实在的东西拿走,把......从......里面取出来,而这东西本来是作为核心存放在那里,因而“取走”所造成的是空虚。“取走”是一种分裂。“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取走了马”,是大地的分裂,大地的痛苦。“取走”被“取”得远远的,分裂出去的东西再也不返回。大地被抽空了,抽干了,所谓“留在地里的人”,不过是为了更好地揭示这种抽空的存在,揭示被抽空之后所留下的空缺。他们是一些沉默,不会发声的影子,像回忆,痛苦的永远留在那里的记忆。  “埋得很深”意味着一股永远下坠的力量,仿佛黑暗的地心深处有一种吸引力,一种召唤,深不可测,深不见底,它是可怕的地狱、深渊,永远没有一个底部,永远不存在一个依托,因此。也不存在走出它的可能。大地永远走不出自身,它是如此悲惨绝望,被取走而永远下沉是它永恒的宿命。  “草叉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回到了阎王的眼睛”  这是一处燃烧的内心火焰。“闪闪发亮”意味着有另外的东西,照见另外的东西。而它们只有用内在的眼睛才能够看见。“稻草堆在火上”烘托出了一个隐秘、暗藏密室。“谷仓”是海子经常爱用的一个比喻,它便是这样一种密室:它是封闭的,也可以说是囚禁的,但这种囚禁的内部意味着打开,密闭的同时意味着出行,黑暗聚集之处也正是光明升起的地方,如同种子的内部潜伏着一束光,肉体的深处埋藏着一个心灵,子夜的前头正是光明的吐出。黑暗的谷仓是有可能性的,它太有可能性,它因痛苦而富有,又因富有而痛苦,即所谓“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然而既然是富有的,也可能是被剥夺的,既然是即将打开的,等待在它前面的,也可能是进一步的封闭的囚禁。闪电骤然升起,也意味着它倏忽熄灭。因此以“太丰收”一下子滑到“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丰收即是一种死亡,种子不过是一些小小的尸体,在任何生命之上,都凌驾着一个更大的意志--“阎王”,它掌管着一切生的生,死的死,生的死和死的生,在它面前,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其余一切都是徒劳,哪怕是内心的火焰,内心的光亮,它们未必不是一种盲目,是更深的埋葬,是埋葬得更彻底。“阎王”读起来有些生硬,正和他本身的出现是生硬的一样。海子的“阎王”是土地的主宰和归宿,一切从土里生长出来的东西都要复归到它那儿去,它是中国的靡菲斯脱。  至此出现的这四个小节是可以拦腰截成两段的,其中土地的故事比天空的故事更为具体,更为实在。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穿插。这就是海子的故事。一方面,他努力接近天空,接近遥远的空中的光明。另一方面,他对大地更熟悉、更了解,他自己是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土地的丰收、喜悦,它的徒劳、失败以及黑暗,都曾经流进了他的血液,长成了他的身体,他对它们念念不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他都在转述两种语言,讲述两个不同的主题。他的许多诗其实是他本人的精神自传:既向往天空又投往大地。他离去前的那批最好的抒情诗始终是他自己精神的总结和写照,另一首题为《黎明》,写作日期比《献诗》晚二十天,是同一个总故事的又一延伸,其中矛盾、对立的局面表达得更清楚不过:  荒凉大地承着荒凉天空的雷霆  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  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冬天  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  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  荒凉大地承受着更加荒凉的天空  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  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  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  流着雨雪、泪水在二月  分为“上卷”和“下卷”,天空、光明和大地、黑暗同时并存,这就是海子的辩证法。然而它并不提供对于分裂的最后解释,尽管它很容易造成这样的错觉,甚至海子本人也沉陷在这种错觉之中。分裂永远是在一个东西之内造成的,不是天空与大地的分离对立,而是天空或大地本身就已经是分裂的,自身冲突、徒劳和毫无出路的,在它们任何一个之内,在海子那里都没有能够建立起绝对的尺度,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神性。大地是深渊,天空也是深渊,大地缺乏一个依托,天空也顶着一个虚无,它们实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同为“荒凉”。在这个意义上,天空可以看作是从大地分离和分裂出去的,是大地的延长,大地也可以看作是从天空分离和分裂出去的,是天空的延长,这是一种被施了魔法的生长,某种既被砍去头颅又被削去脚跟的“精怪”同时向上和向下甚至是向着四面八方延伸出去,无限地延伸,任何时候也不会停止和终结。这个生长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毁灭的过程,因为它包含了一种永远的自我否定在内,包含着让自己失败、向着自己复仇,越生长便越失败,越失败便越要生长。裂解便由此产生。无限的生长便是无限的裂解,生长在继续,裂解和危机便在加深加剧。所谓“圣书”,所谓“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都不过是反讽和一种无可奈何的亵读和自我亵读。  《献诗》接下来,第五小节,又出现了水平方向上的运行。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八人黄昏飞入黑夜”  这里企图缝合,企图在半空中使对立的双方得到和解,“鸟群”介乎天空和大地之间:一半属于天空,一半用于大地,一半属于光明(“雨滴”),一半属于黑夜(黑雨滴),“黄昏飞人”是一条中线,它起着弥合的作用。“人”有返回的意思,它使分裂得到暂时的缓解,疲倦的目光得到片刻的休息。“黑雨滴一样”“飞人黑夜”的鸟群有一种自保的期许,免得在黄昏这种光明与黑暗交战的危险时分中被击得粉碎。既然黑夜是永恒的,唯一不变的,那么就让它来充当自己的保护神好了。  “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这和前面“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构成呼应、对称和连接。经过一系列冲击和转换之后,某种哀痛一再出现,终于破堤而出,得到不可阻挡的涌现和释放: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尽天空”  歌唱什么?歌唱裂痛、哀痛,歌唱痛苦。痛苦正是那源泉。事实上,痛苦是自一开始就在全诗中回流着的,只有痛苦才将这种裂解把握在手,才将裂解体认清楚。分裂是在痛苦中被意识到的,作为意识到了的分离和分裂,痛苦又是一种联合的力量,它允许分离的对立面存在于自身内,同时又将它们统一起来:当分裂出去的东西离去很远时,当它们各自面目全非时,只有痛苦是它们共同的颜色,是它们最初携带出去因而能够互相辨认的东西,因而也成了它们唯一返回、返回到一个共同地方的所在。因此,痛苦形成了一个中心,一种引力,所有的分裂从它出发,离开它远去,同时又向着它返回,被它所加强并加强痛苦。如此不断倒出又不断回溯,不断释放又不断汇聚,来来回回离不开一个中心,围绕一个中心,于是推动了全诗的运作和形式,这源泉最终无可遏止,漫过山冈,漫过田野,漫过大地,乃至漫过天空,漫过所有那些经历过和设有经历过的,获得了一个高高在上的。超越的本质:“大风刮过山冈/上面是无尽的天空”。  在没有真理的时代,痛苦是一种真理。它为真正的真理的到来准备一场祭献。痛苦正是那祭坛。因为痛苦的存在和提醒,我们便不致因麻木而沉沦,因冷漠而变为白痴,因情感紊乱成为不知不觉的食人者和被食者。  海子便是屹立在这痛苦的中心,屹立于痛苦的风暴中不断歌唱的人。他的歌声穿越我们,有一种令人震惊的元素,一种充盈激荡的水位,使我们得以联合和超越。  让痛苦的钟声再度敲响吧: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海子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

这是海子的最后一首诗,一首抒情短诗。它在内容、意象上的独特性、私人化更为突出,文本散发着一种独自绝望的情绪。悲哀而断续的思路分裂而破碎的意象,不连贯的臆语,传达着伤痛而荒凉的心境,诗句带来了不祥的惊恐。复活了的十个海子,它们都在“低低地怒吼”着。他是这个春天的幸存者,是最后剩下的一个海子,一个黑夜的孩子,他几乎是变态地“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他一往情深,不能自拔。他虽然极度悲伤,已无视黑夜和黎明,但他仍“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臆念着高高堆起的谷物,一家六口的吃用,有一种不可断绝的乡村情结,他还在怀疑中追逐曙光。但,矛盾、痛苦、幻灭、绝望,不能自拔。读海子的诗,会有一种难于把握的恍惚不定的感觉、但这感觉又是独特的,而且是十分确切的。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正是海子诗的强烈的个性化的特《春天,十个海子》像锐利的冬风搜刮过冻疮的伤口,让长着眼的人都感到震撼。这篇诗歌用疼痛的文字把悲伤,无奈,凄凉码在你面前,像极了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把伤口撩开给你看。海子用嘲笑自己的口吻把愚笨的世人讽刺了一番: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是为了什么?诗歌的第一段,叙述平缓,却荡起读者内心的涟漪。诗人漫不经心地道出自己分裂成十个海子,来嘲笑一个活在现实中落寞的实体。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在光亮的背景下,压着嗓子问: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是为了什么?醒着的人清楚沉睡的人,沉睡的人在梦中遇见醒着的人,一个被现实拷问,一个没有方向的走。最终在两条射线的交接点会合,陌生与冷酷,醒着的用怀疑的眼光扫视沉睡的,沉睡的用困惑的眼光迷离地盯着醒着的。真的有十个海子吗?没有。所以沉睡着其实并未睡着,醒着的也未必是清醒的。为此,在痛苦中无法挣脱的海子,用冷眼旁观世态。嘲笑那些不解他的人,却又自称之了解他的人。这是低声的埋怨,像家里养着的狗狗得不到抚慰时发出低沉的嘶鸣。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终于忍不住要把内心的沉郁倾泻而出。依旧是春天,依旧是草长莺飞的季节,飞禽走兽都聚在亚马逊那肥嫩的沿河流域的草原上:奔跑,起舞。孤独的海子走失了自己,进了一条没有退路的胡同。风一吹,落叶梧桐就哗啦啦积满一地。悲伤绝望的海子,足足有十个,他的灵魂,记忆,意志,爱情,信念,情绪,悲伤,欢愉,希望,绝望。围着被自己遗弃的肉体,跳圆圈舞,唱信天游。动作是欢快的,表情却是悲愤的。忍无可忍,海子放下手中的笔和信笺,用手把黑发扯乱。把思想的野马放出:“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能把春天写得如此哀伤的除了思春的女子,海子的文字直指人心。让人想起悲剧的定义: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激情退后,十个海子就剩一个了,也是最后一个。倦怠的,倾心死亡的海子。并且是一个只属于黑夜,不属于白天的海子。这样绝望的字眼一出现,令写的人和看的人都很绝望…春天里的故事,却回味在冬季皑皑白雪之中。我认为这是一个冻僵了的故事,亦是一段结冰了的记忆。在思想的神经末梢微微触疼。繁华的石头林子给不了感情出现漏洞的海子,所以,海子想通过一种回到起点—死亡,的方式,回到起点—乡村。这个时候,乡村的麦地葱绿应该可以承载起诗人的才情吧?不过,离群索居也无法将倦怠统统驱进地狱,因为那是一个“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一幅美丽的油画铺陈在面前的时候,海子一定飘落叹息。现实与梦想是有差距的,这个海子又何尝不知?只是他太执着,太清醒,把世事看得太透。所以,现实无法容忍他。不见了曙光,剩下的只有死亡…谁比谁清醒,谁比谁残酷。海子你难道忘记了“智慧愈高,痛苦愈深”这句话吗?艺术家选择在一缸清水里流尽自己的液体,而你不是艺术家。你是揣着枯瘦辞藻背井离乡的诗人,寻无可寻,你把自己的身体交给铁轨保管。结果出事了,那个会微笑的海子走了。留下十个活在每个春天的海子。清醒着的海子,清醒着的痛苦…

【朗读者】|《遇见自己》——海子

——海子

《遇见自己》

山海关的天空

依然是那么阴沉

铁轨依然静静地躺

一如你走时的冰凉延伸向遥远的地方

大地依然如此荒凉一如你走时的模样

孤雁哀鸣如旧断肠日暮仍然凄凄汤汤

苍山悲恸依旧泪滂

塞外黄沙依旧飞扬

河流依旧跌跌撞撞

你走了 仿佛就在昨天

就在挚爱的文字皱褶里

在瓦尔登湖的扉页飞了起来

和着慈祥的上帝

越过孤筏重洋  越过大海

飞过春暖花开 一路飘向天堂

你是划过天际的流星即使生命短暂也要把黑夜点亮你是跌落凡尘的天使即使烟火古香终难将你挽留 仰望星河你就住在幽幽的天国

那里的春天是否如凡间般温暖那里的冬天是否有圣洁的雪花那里的夜晚是否有璀璨的灯火那里的阑珊是否有鲜花花朵朵那里的嫦娥是否依然倾城倾国

你走了

在崎岖的山拗口

有白发苍苍的爹娘

依然守候你回家的方向

在松涛怒吼的山梁

一如你离开时的瓦房

姐姐依然为你布置新房

春天即将来了桃花就要开了你的十个兄弟

是否相约呼唤你起床

她走来 断断续续地走来洁净的脚沾满

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望望泥草筑成的房屋望望父亲她用双手分开黑发一枝野桃花斜插着

默默无语另一枝送给了谁却从没人问起

春天是风 秋天是月亮当我意识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小溪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遥远的青稞地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远方啊 除了遥远 一无所有

这时 石头飞到我身边石头 长出血石头 长出七姐妹那时我站在荒芜的草原上那时我在远方那时我贫穷而自由这些不能触摸的姐妹这些不能触摸的血这些不能触摸的 远方的幸福远方的幸福 是多少痛苦

读后感

这个世界里,你已消失了很久。可惜昔日的笑容自然历历在目,对你的怀念却与时俱深。我每每徘徊未名湖,我就忆起你生活的诗的海洋。不到25岁的海子卧轨自杀,就像诗所说的,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您以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激情关怀,对美的事物的眷恋,使您的诗带给我有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

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精彩

点击Enter,进入红山的“程序”生活

晚安!请关一下月亮

今天我请客,请你微笑

编辑:团委宣传部 新媒体运营中心

王春磊 连静瑶

《遇见》自己,莫负芳华

分享给那些不愿辜负年华

渴望活出真我的朋友

遇见

「为你读诗」联合梅婷x余秀华x春妮推出了首张跨界人文专辑

《遇见》

这张专辑的诗歌由

余秀华甄选

梅婷朗读

春妮进行诗歌话题分享

她们将通过十二首诗,打开女性最重要的4个面向“爱情、孤独、成长、自由”,用诗歌抵达灵魂,这个冬季你不可错过的女性成长分享课。

说起梅婷,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父母爱情》这两部剧。不论是那个惹人怜惜的梅湘南,还是那个敢爱敢恨的安杰,梅婷用她那双温柔和婉的大眼睛,让观众窥见了与众不同的人生风景。

也许你对她的印象还有《妈妈是超人》里那个发福身材走样,对照顾孩子超级外行的妈妈形象,往下看,你会发现,其实她还很文艺。

 

梅婷与余秀华的遇见

 

在「为你读诗」第一次和梅婷聊诗歌专辑的时候,她脱口而出,我可以读余秀华的诗么?我觉得她很独特。

梅婷和余秀华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今年5月初的《春天读诗之夜》,现场梅婷致敬余秀华,朗读了她的三篇诗作,充沛的情感加之美妙的声音不仅打动了现场观众,更打动了在台下听诗的余秀华。

梅婷说:“如果对余秀华的诗致敬,我会有说不完的话,几百句都不为多,但是如果向她的人致敬,我觉得在我看来有两个字,就是“勇气”。

 

余秀华用她特有的幽默和狡黠说:“自己与梅婷的互相吸引是必然的,因为中国的女人很多,但有才华的女人不多。我看过梅婷很多作品,她能读我的诗,说明我写的诗是好的。”

两个在各自领域都才华横溢的女性,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读诗是一种能量听见心底的声音

 

如今恢复了身材,事业也全面复工的梅婷,恐怕才是真正做到了“把一生一分为二,前半生不犹豫,后半生不后悔”的那个人吧。

在繁忙的拍摄工作之余,她还不吝惜抽出时间录制这张专辑,这不仅源于对诗歌的热爱,也希望借由自己的能量传递,能有更多人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中抽出一点时间,安静下来读出自己心底的声音。

在录音现场认真对诗歌文本的她,依然是那个19岁出道就演技精湛的女演员,一丝不苟。

照片中的这个女人,她好像常常摔倒,棉花掉出来,是天上的云朵;白丝巾掉下来,俯身去捡的那一刻,她想起了一个人,她好似又有许多秘密...

她养兔子,养小狗,还为他们写诗,她割草喂兔子,被男人调戏“秀华姑娘”;她偶尔还会骂街、有时哭、从来没人理,哭够了拾掇一下衣角,缕缕头发,径直朝家走去,尔后做饭,泡茶,吃药,写诗、看云。

这是一个走路摇晃的女人,这是她摇晃的日常,卑微,繁琐,渺小,矛盾夹带着些许无望。没有人想过,这样沉闷枯燥的黑白世界,触及纸上,在笔尖里生出了颜色和味道,还有魔力,有一天,竟成为许多朋友,在不眠夜里一轮铜黄色的月亮。

 

那些因为她的身份给她贴标签的人,“脑瘫”“农民”等等。当她红极一时很多业内人士以此将她喻为天降奇才,虽说创作是需要天赋的,有人天生有灵气,有悟力,有敏锐的情感和会颤动的灵魂,在余秀华身上无疑具备了这些点,但不容忽视的是,她的创作来源离不开她异常丰富的阅读履历,这其中包括了:保罗·策兰、弗罗斯特、博纳富瓦、特朗斯特罗姆、阿赫玛托娃、海子、顾城、雷平阳、宇向、韩少君。

比如,《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有一句“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很明显受到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动花的力》的启发。再譬如,余秀华自陈“不关心人类的大问题”,写下“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也很难说没有海子抒情诗《日记》的影子。

她曾专门写过一篇《致雷平阳》,起首便是:“我以诗人的身份向你致敬,以农民的身份和你握手。”

 

她比任何一个爆红的创作者都自知,她需要充分自觉的学习,保证自己的创作源流不会枯竭,亦好让她的语言可以穿过尘埃,在沉闷的人世里,为她自己萃取出一个别样醉人的春天。

不管你是不是忠实的电视迷,你应该都听说过那个爱笑的春妮;如果你恰好是春妮的粉丝,那你一定会知道她不论是在荧幕前还是生活中,她一直都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独立强大的女人。

春妮,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多年来所处的氛围赋予了春妮端庄知性、落落大方的个人风格,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张扬与傲气,有的只是知性与灵动、沉稳与大气。

 

为了温度放弃锐度,做到恰如其分

她说:“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也应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舍有得;作为女性,人生中会有不同角色、身处不同环境,最重要的是‘恰如其分’,希望每一位女性朋友有大女人的素质,又有小女人的情怀。”

 

在喧嚣中葆有一颗安静的心,享受独处

 

她说:“其实主持人特别希望有时间享受独处,因为我们的工作太喧嚣了,一个人的时候才是思考的时候,读诗是可以让我安静的方式,在诗歌中,我可以给自己一份寂静。”这一次她将解读12首女性成长的诗,与你聊人生、聊成长,聊你最关心的、最困惑的。通过声音,通过对话,踏上一段实现真我的成长之旅。

在这个纷扰复杂的世界里,诗歌是什么呢?

 

可能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或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走来,又或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馨木/文)

 

在这张专辑里,

你将“遇见”怎样的收获?

1.唤醒内在崭新的自己

觉知力:自我觉察与内省

包容力:学会自我接纳,与坏情绪平和相处

 

2.塑造内在坚韧的自己

选择力:有智慧的做选择,勇气和承担

修复力:直面伤害 自愈力强

生命力:两性关系中不迷失 有爱有能量

 

3. 回归内在真实的自己

青春力:永葆好奇心和对生活的激情

创造力:探索,发掘自己的天赋与独特

订阅须知

12期/68元

10月24日-12月2日

每周二、周六晚10:00更新

随时订阅,长期有效

“遇见”自己,从订阅开始

用诗歌抵达灵魂,

这个冬季你不可错过的女性成长分享课

遇见自己随笔作文

在繁华地段,选一个安静的空间,享受午后阳光的温暖。像脱下外套一样,脱下内心的焦躁与不安;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和过去的那些不开心说再见,然后静静地去耕耘心中的一块田。可以想念的人,都统统想念一遍;方便拨通的电话,也试着拨一遍,说一些话,聊过去,聊现在,聊以后,捕捉一些新鲜。透过朋友的只言片语,拾起岁月中渐行渐远的那个自己。再次的相遇,现出了雪花飞舞的美丽。恍然大悟,生活原来非常简单:一些号码,一些城市,一些人,一些故事,一些圈子,一些名字。经时间之手,相互交错,彼此牵连,编织成一首耐人寻味,或者俗不可耐的诗。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罢,都敌不过岁月无情的流逝,容颜渐老,得到时间相同的冰冷的注释:不过如此。十字路口,红绿灯在频繁更替,像长跑之后停下来的人,俯下腰身,气喘吁吁。凌乱的足迹,写满了一地。行色匆匆的脸上,找不到文章的主题,生活就这样潦草着,带着些拼凑的印记,得过且过地延续下去。谁都没有刻意的扭曲,有的只是顺其自然的是非曲直。然后低了头,弯了腰,缄了口,在冬眠的状态中,走过春季,熬出夏季,送走秋季,又迎来冬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如斯。总觉得繁华的背后,虎视眈眈着一片荒丘。生命的河流,流淌到尽头,在干涸中一剑封喉。凄冷的月光,把觅食的乌鸦送走。留得浅埋的白骨,聆听夜风的嘶吼。黄沙游走,覆盖了生活这部聊斋里的坟头。人能做些什么,可以不在时空里腐朽?落红之后,枯枝上的芳香残留,提醒着人们,抓紧时间的`衣袖,有所作为,不要在脆弱的身躯上,再添伤口。总觉得人群之中,匆忙着另一个自己。有的年少,像自己的过去;有的年老,大概就是将来。时间流过去,这一秒被下一秒替代,自己也在不停地被代替。还好有恒定的眷念,撑起心中的一片天地,可以让飘浮的灵魂踏实地栖息。无论外围的风雨怎样侵袭,吹不灭内心深处烛火般的希冀,也消散不了不强不弱,却持续存在的动力。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的诗。一直在想,他为何不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许是他过于悲观了,终究卧轨而死。人总要乐观才好,也许下一秒,在街的转角,就会遇见未来成功的自己;也许在和亲人朋友不经意的聊天中,便骤然和过去的自己相遇,发现一个坚强果敢,斗志昂扬的自己。相信时间会让每个人,在旭日之晨,或阳光午后,与最完美的自己,诗意地相遇。

遇见自己海子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遇见自己第一次遇见自己,是在朱砂研血,墨分五色的字画里。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身肢轻盈,翩翩起舞;在那里,我看见自己挥毫泼墨,风流倜傥;在那里我看见自己用心的执着和行云流水的洒脱,那是真实的我吗?再一次遇见自己,是在浅吟低唱,高山流水的音乐里。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犹抱琵琶半遮面,偷得浮生半日闲;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用指尖拨弹流转,演绎贵妃醉酒,在那里,我看见了自己拥抱孤独,在枕边默默哭泣,那是真实的我吗?斗转星移,岁月如歌,出现在梦中的每一个我其实都是最真实的我。歌曲《遇见自己》在朋友圈发表后,得到了热烈反响,微信好友流水艳阳点赞后说:“遇见你的人都会心存感激,都会增长一些本领,发现自己的潜能,看清自己,或许还会去帮助别人,去感染别人,这会形成一股无形的涟漪效应,弟弟功德无量,能够遇见你的人都是幸运的,这种感觉真好。”导演田七还用一段话表达了自己创作的感悟:“我只是世间万物生长中的一个精灵,有时是镜子,有时是倒影,我所会的技能幻化成每一个载体都是人们内心的潜能,学会了就会给世界留下传承,悟道了就让世间多一份美好,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遇见的自己也不一样,这身皮囊用完,人生也就该回归到原点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感恩老师辛苦了的句子(孩子对老师感恩的句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