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个性网名 > >正文

俗人英文网名个性(有意境的英文网名+个性签名、多多益善)

发布时间:2023-11-18 15:01:45 admin 阅读:59

导读有意境的英文网名+个性签名、多多益善 网名:素颜≤Important、个签:Loveislikeabutterfly.Itgoeswhereitpleasesanditpleaseswhereitgoes.爱情就像一只蝴蝶,它喜欢飞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网名:...

有意境的英文网名+个性签名、多多益善

网名:素颜≤Important、个签:Loveislikeabutterfly.Itgoeswhereitpleasesanditpleaseswhereitgoes.爱情就像一只蝴蝶,它喜欢飞到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网名:神经病|▍Third个签:IfIhadasingleflowerforeverytimeIthinkaboutyou,Icouldwalkforeverinmygarden.假如每次想起你我都会得到一朵鲜花,那么我将永远在花丛中徜徉。网名:法式夕阳|▍Romantic个签:WithinyouIlosemyself,withoutyouIfindmyselfwantingtobelostagain.有了你,我迷失了自我。失去你,我多么希望自己再度迷失。网名:Edinburgh°南空▍个签:Atthetouchofloveeveryonebecomesapoet.每一个沐浴在爱河中的人都是诗人。网名:我们的爱〓gameover个签:Lookintomyeyes-youwillseewhatyoumeantome.看看我的眼睛,你会发现你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

俗人英文网名个性

哈雷路亚的英文

【李锋评诗】李锋评王鹏、秦风、刘天雨、苇欢、皮旦、伊沙、安琪、李侃、沙凯歌、离开、大友、沈浩波、何小竹等诗歌14首

 

《放电影》

诗/王鹏

 

流动放影车又到水头村委会这了

这是我去公园时看到的

放映人往墙上挂着幕布

每个村子轮流放映三天

他说看的人不多了

有时都是自己放自己看

偶尔村委有看门的老头

会陪着聊天

院子里有几个学生样子的人

在打篮球

优美的音乐响过周围的民居

 

2016.8.30

 

我们八零后及年龄更大的读者读这首诗会更有感觉,会有一个内心的背景作比照,也就是记忆中的乡村露天电影场面,那份热闹拥挤,那份欢乐惊奇,都早已飘逝。如今的情景多么荒凉寂寞,正如本诗所写。村子里人已很少,大概也只有老人会凑凑热闹,剩下的年轻人因为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之多,才不会看这带有宣传使命的露天电影,他们宁愿打打篮球,逛逛公园。最后一句颇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感,电影音乐妄自优美,周围的民居是不为所动的,到底是碰壁而回。

 

诗人简介

王鹏,1982年出生,大同人,打小工,写小诗。

 

 

 

《索德格朗》

诗/秦风

 

索德格朗这名字爽口

我喜欢

今天周六

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不管干什么

嘴里都索德格朗

老婆说

你有病啊

我说

是有病

索德格朗

 

索德格朗是芬兰的一个伟大的抒情诗人。中国诗人秦风读到他,不说他的诗如何,单是迷上了他名字的发音,其实也就把背后的人消解掉了,把意义抹去了,这就是四个字组合的有趣的词。这个词的确爽口,秦风反复念叨的确神经,我读这首诗也的确乐死了,然后发现我也神经了:索德格朗!

 

诗人简介

秦风,1981年开始创作,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出版诗集《黑色的音乐》、《谁曾经是我》、《蒜薹眼镜》、《刀锋上的月亮》,随笔集《想让时间慢点走》。

 

 

 

《总有一种痛不便言说》

诗/刘天雨

 

一个年轻女人

紧紧攥着我的手

靠在我肩头痛哭

 

她的丈夫

在我身后的警车上

那双贩卖毒品的手

被我刚刚戴上一副手铐

 

我做出严厉的表情

呵斥她

不要这样

 

不是因为

她使那么大劲

攥疼了我

而是我们现在的姿势

太像一对恋人

 

我怕我忍不住会搂住她抽动的肩膀

轻声安慰

可我还穿着警服呢

 

这一幕太有戏剧性了。单看第一段,读者也会觉得这是一对恋人,这是诗人有意追求的阅读错觉。第二段一下就逆转了,女人有丈夫,我是抓捕她丈夫的警察。我夹在正要分别的夫妻之间本来就是尴尬的,何况女人还攥着我手靠在我肩上痛哭。警服是制服,穿了制服就有了制服别人的权力,而制服其实也在无形中制服着自己,比如我对这女人有一种心痛不便言说,就因为“我还穿着警服呢”。此诗便揭示了特殊职业对人自然情感的扭曲和异化。

 

诗人简介

刘天雨,生于上世纪80年代,陕西榆林人,在毛乌素沙漠中度过童年。2005年末开始诗歌写作,有诗歌入选《新世纪诗典》等。现为派出所基层民警。

 

 

 

《声音》

诗/苇欢

 

我喜欢夜晚,

因为在白天消失的每个声音

都回来了。

门外,有人把伞折起

爬上楼梯。

邻居家的门铃

有时响起。

猫的狂叫刮过窗玻璃。

冰箱嗡嗡不断。

我倒了一些凉茶,它们汩汩地

从塑料瓶里流出。

闹钟在床边嘀嗒。

我俯下身,感到她的嗓子里

有痰。

屋顶外,星星和植物

静悄悄地长。

我侧躺下来,听见

一个乳房轻轻搭在

另一个上面。

 

这首诗角度真好,通过声音很通透地呈现了夜晚的世界。从结构上看,此诗也写得井然有序,从屋外写到室内,从天地(星星、植物),虚镜头一晃,落回自身。而最终的这个落点多么美妙啊!作为声音,这需要多么灵敏的听觉,而其实在此处也已有了触觉的参与,还有作为内感官的“意”之渗透,形成多种感觉的混响,在微妙之处见丰厚。而最后的侧卧,作为一种仪态,它是一种结束,可能就要入睡,不再注意声音,也是一种打开,入睡前这也是很舒服的接听声音的姿态。这样的结尾就非常有味道,有未写之写令人揣想。

 

诗人简介:苇欢,80后,双语诗人。中英文诗及译作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及选本上均有发表。现居珠海,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英文系讲师。

 

 

 

《治病》

诗/皮旦

 

刘春林今天遇到一个医生

突然想请他给病死的亲人看病

第一个亲人病死时

刘春林无师自通

学会了嚎啕大哭

把亲人埋葬后

他又试着大哭几次

感觉确实挺好

第二个亲人病死时

刘春林又学会了一样

学会了哑口无言

而且也是无师自通

而且就像一个爱好

代替另一个爱好

哑口无言完全代替了嚎啕大哭

今天首先让他为难的是

应该先给哪位死者看病

刘春林最后决定

谁先病死的就先给谁看吧

这样带上请的医生

刘春林就往西走

因为先病死的亲人埋在城西

每走几步

刘春林弯腰抓一把自己的影子

抓了第三把他就不抓了

医生跟在他的身后

医生说,抓三把就够了

这么说来那影子就成了中药

那医生说的话

除了刘春林谁也听不见

那医生一定派头不小

但那派头

除了刘春林谁也看不见

大约走了将近三里

最让刘春林为难的事情出现了

他想我这是干嘛呢

我是要重温大哭吗

哑口无言又有什么不好

 

2016-5-31,夜

 

暗暗变换,是为此诗艺术手法。奇崛深透,是为此诗艺术特色。最奇崛的句子早早出现在第二行,这样我们读下面的叙述再奇也不足奇了,都可以平心接受。请医生给病死的亲人看病,抓三把自己的影子作中药,都是多么有悖常情,它的暗暗变换正是从悖于常情回归常情,比如延请的医生,从真实的人变成了人的幻觉,比如病死的亲人不需要治病,需要治疗的倒是活着的刘春林。此诗的常情是什么呢?无非是“嚎啕大哭”和“哑口无言”。此诗最后两句真是感人至深,这样轻轻自问,问得痛彻心扉!问出了“哑口无言”的分量,它比“嚎啕大哭”更深重!要问刘春林的丧亲之痛为何如此之重,就必须从“病死”之“病”中揣想前情,这是非正常的死亡,或许死于无钱医治,刘春林之悲痛应有自责成分。诗作采用的非常的写作角度和手法,把一种常人的感情开掘得极为深透,对于读者而言,既有审美的陌生感受,也有情感上的痛击之力,写得非常成功。

 

诗人简介:皮旦,男,原名支峰,网名老头子。中国垃圾派创始人,生于六十年代,中国垃圾派大本营《北京评论》诗歌网总斑竹,《垃圾派民刊》、《垃圾派网刊》主要负责人。

 

 

 

《梦(847)》

诗/伊沙

 

青藏高原四夜

外加大巴车上

若干小盹

无一梦

亦是高反症状

梦食氧而生

 

伊沙长诗《梦》已经写了将近九百首,这是还在迅猛生长的诗作,活力无限,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据我观察,此著至少可以粗分为三类写法,一是纯梦的写法,此为主体,一是梦醒揉合的写法,所占比重也很大,一是纯外围的梦之研究,这类诗作理应最少。此处推荐的诗作即属最后一类,这一类诗作虽少,重要性却绝对不小,它体现的是诗人对于要写怎样一部大作的宏阔眼光和自觉认识,体现着一部大作的丰富生态和平衡能力,甚至能够看出作者超出于诗学范围的一点科学研究般的野心。如果说梦的写作大部分是对于潜意识的呈现与捕捉,从意识层面看有注定的被动性,那么这一类研究型梦诗则最能见出诗人的主动性。“梦食氧而生”——这样一句得之不易,非有近千首梦的写作所磨练出的敏感性,不可能有此重大发现。有过高反症状的人极多,唯有伊沙能写出这样的诗。我不敢贸然说这就是科学的,但这确实是值得科学认真对待的。我敢说这一句绝对是诗的,且是绝妙好诗,一下子把梦变成了一群活跃的精灵,它们很脆弱,需要细心呵护,而伊沙是当仁不让的护梦大师。

 

诗人简介:伊沙,男,原名吴文健。诗人、作家、批评家、翻译家、编选家。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出版著、译、编80余部作品。

 

 

 

《雍和宫》

诗/安琪

 

这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来到雍和宫

看见书上的渡母:蓝渡母

绿渡母

腰那么细,臀那么丰这雍和宫的渡母

 

看见牛头人身的菩萨

羊头人身的菩萨

马头人身的菩萨

 

看见供奉在墙上的唐卡,宗咯巴的唐卡

看见法物法器欢喜佛

看见午后的大殿

经书微黄

看见木雕迈达拉佛像高

18米。

 

这是一个橙色笼罩的午后我来到

雍和宫,我看见

我被看见

 

看见和被看见都不会静止不动

看见不会使灵魂安宁

被看见不会使生命真实

 

2003/2/10。北京。

 

这首诗非常大气:我来,我见,我写。直白的外境呈现的对面是一个坚硬的自我存在。她有着凛然的目光,看见这一切。不被同化,不求救赎。一个俗人在众佛面前的精神自立,如此牛逼,非常有尊严。此诗看似平铺直叙,其实满满的郁勃之气,至结尾一段更是奇崛峰立,以深刻的思想揭开生命难以抚慰的真相。另请注意第二行里的“书上”二字,诗人不是从别处来到此处,而是从书上来到现实。早已有很多人写过雍和宫,多数人的叙述不难想象,必然充斥着虚伪的感怀,比如他们很可能会这样写:看见使灵魂安宁/被看见使生命真实。安琪一举将他们掀翻。

 

诗人简介: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合作主编有《第三说》《中间代诗全集》。现居北京,供职于作家网。

 

 

 

《老婆》

诗/李侃

 

老婆

我亲爱的战友

你生病了

其实你就在她身边

你不给我说

先是怔了一下

然后,歌不想唱了

旁边的美女也

不想理了

 

 

 

 

《吊唁》

诗/李侃

 

排着队进灵堂

挂个名

上炷香

磕三个头

再看看墙上的那幅标准像

回到休息室

松口气

然后打牌的打牌

聊天的聊天

走的走

有认识的

有不认识的

好像很神秘

又好像不神秘

 

李侃是个爱好哲学的家伙,谈诗的时候也爱谈到结构。有一次他想和我谈谈哲学,我可不敢接这茬,但他这首《吊唁》倒也可以分析下结构啥的。此诗可分为三块,头七行是一部分,最后两行是一部分,中间是一部分。换别人可能这样分,前五后四加中间,但不够准确。第一部分就是写一个完整的吊唁过程,各种仪式性动作之后,直到回转休息室“松口气”,才在心情上真正结束,而之前的沉重肃穆紧张的心情也就不着一字地暗示了出来,这是非常简洁巧妙的写法。而且这一部分都可看作是一个人的行为,但不具个性,是这一个,也是每一个,只是依次进行罢了。这每一个便汇合为休息室里的众人,气场立马变了,这是生命的自由而热闹的场景,是正常的生活状态,而就在刚才就在不远的灵堂里却是死亡笼罩下的氛围。这一部分都可看作是一个人的观察,但也不具个性,换个人也会是这些内容。真正具备诗人个性的感受出现在最后一部分,前两部分都是纯客观的叙述,但在两个场景的迅速切换中,人们行为的巨大反差,生与死的对冲,悲与欢的掺杂,肃穆与喧闹的扭合,早已在敏感的诗人心中酿生了复杂难言的感受。就像我在爷爷奶奶的葬礼上所感受到的,灵堂里的哭号跪拜,一旁戏台上的吹拉弹唱,对于围观的村民来说不都是表演吗?只是稍稍侧转下身,即可观赏不同的节目。我真正体会到所谓“红白喜事”那个“喜”字的好处。中国在社群关系上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表演型民族。人们的行为真的是太奇怪了,但这又是最正常的民风民俗,带给诗人的只能是这神秘而又不神秘的感受。顺便说,我的爷爷奶奶都是生前很多年就已经拍摄制作好了遗照,挂在屋墙上,活着的人每天都看到自己的遗照,说起来也是很神秘而又不神秘的一件事。

 

诗人简介:李侃,1964年生于四川平昌,营销管理职业经理人,现居成都。1988年开始诗歌创作。“芳邻旧事诗歌节”发起人;《自便诗年选》主编之一;“芳邻旧事酒吧”吧主。出版个人诗集《时光此间》。

 

 

 

《在陶艺馆》

诗/沙凯歌

 

他沾满泥的

艺术之手

像巨大的壁虎

在陶罐儿上

飞檐走壁

我捧着咖啡

边看边走神儿

突然,他停下:

“你住附近吗”

“不算远”

“那可以常来”

 

沉默中……

 

他又问

“想学陶艺吗”

“不想”

“你没什么爱好吗”

“我只喜欢写诗”

“你是诗人?”

“不像是吗”

“不,很像”

“怎么会很像”

“你每次来都写东西”

“是,我写诗”

 

他开始洗手

水管冒着热气

水流像冲刷着一块儿

性感的、想要歌唱的岩石

“水很热,要洗吗”

我犹豫着

但还是说我不想洗

我意识到

内心的空旷

 

这是个只一人的店

他做咖啡,做陶罐

在卡片上写祝福的话

我结账,他不要钱

他说他也是诗人

算请我。我接受了

免单的原因只在于

他看透了我的孤独

并错误的以为

我会再来

 

2015/12/20

 

读这首诗要读的是内心的剧情,尽管字面上的剧情也已经很精彩。这是孤独的男女间吸引与抗拒、走近与逃离的戏剧,在两人关系的微妙呈现中将一种张力贯穿诗歌始终。这种张力直接就是对于读者的强大引力,让人欲罢不能,反复流连。两人间的对话特别耐人回味,或攻或守,情态毕现。当她意识到“内心的空旷”,就已经宣告了他试图拉近距离的无效,他能看出她的孤独,但他走不进她的内心。这样看来,她对于自身的孤独更多着自觉自愿,也更有担当的心力。此诗写得极有分寸感,在自重与尊重间有一种难得的平衡,是非常得体的兼顾。

 

诗人简介:沙凯歌,女,先锋诗人,同性婚姻法案支持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原籍山东,在广西防城港从事过3年港口工作,现居长沙。

 

 

 

《暮晚》

诗/离开

 

上班必经之地。被开垦成了蔬菜园

绿爬上一层层山坡地

走近。松垮的土

再下一场大雨,就要坍塌下来

水从小山顶流下

流入农人砌筑起的小池里

他要用春水来灌溉他种下的果蔬

你看见墓地,就在菜地的角落处

一块青砖立起的碑。看不清主人的名字

杂草丛生,像是许久没人来过

清明已过。杜鹃花的红也慢慢淡去

大树一直站在半山腰

清晨有鸟飞出去

黄昏有鸟飞回来

那块孤单的墓地显得不那么清冷

 

2016.4.12

 

这首可谓即目成诗的范例。好一幅生死和谐共处的画面!风格清淡,清是清澈,淡是淡然。好在这个“淡”不是抽象出来的一种语言轮廓,而是在历历可见的物象细节中流露的心境。我们读此诗在脑中闪过的是一幕幕高清的流畅画面,非常怡人心目。本诗题目与内容上亦有开阖,题目是“暮晚”,内容上更侧重写的倒是“清晨”,起笔就是“上班必经之地”,当然也会是“下班必经之地”,这是没必要再说的,于是到末了便形成一种复合型的笔法,晨昏的景致兼及,而落点又回归了诗题,真是自然无痕。

 

诗人简介:离开,男,宁化县人,1974年生,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出版诗集《缠绕》。《客家诗人》主编。

 

 

 

《疯女人》

诗/大友

 

初中女同学

毕业后就再没联系

我不知道——

她等了我十年

出嫁那天喊的是我的名字

又十年过去了

她以为我才是她三个女儿的爹

酒桌上一个老乡说起她的时候

不知道

我就是她常常念叨的

我接过来

说了句

你还好吗

我是大友

 

这首诗读完,我脑子里轰了一下。我的心很痛。其后每次读,我都久久难受。我想这就够了,这样的诗必须推评。让人感动的诗绝不都是低级的,感动可以是初级的,也可以是最高级的阅读效果。要我说,当前的诗歌里让我们感动的诗作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疯女人”的“疯”里有着她对一个人二十多年的深情,正因这份深情远超了常情,所以被寻常人看成了“疯女人”。“你好吗”——这轻轻一问,无疑在女人心间投了一颗炸弹,女人的后续反应统统不写,反而保持了诗歌最大的轰击力。不难想象,“大友”这个名字,在女人心中有多重,它将引发什么?大恸,大哭,大欢喜,还是大恨?谁能说得清,诗人也不能。

 

诗人简介:大友,男,原名张殿友,当兵十年后从警。

 

 

 

《自从十几年前当时还是我妻子的女朋友不再给我做饭》

诗/沈浩波

 

我就再也没有吃过一顿带有爱意的饭

 

2016/7/27

 

我们都听过太多女人类似的抱怨,说男人结婚后对自己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那么女人呢,结婚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都变得任劳任怨,对自己的男人更加关爱了吗?恐怕不一定。沈浩波此诗提供了一个例证,来自男人的切身感受,和女人的抱怨一起,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婚姻生活的全面真相。此诗言简意赅,以点带面,二愣子一样直通通地打过来,耳光响亮。但此诗绝非直接到一览无余,它的曲折复杂藏在诗题中,藏在同一女人两种身份的辨析中。这个诗题绝对不能换成《自从十几年前当时还是我女朋友的妻子不再给我做饭》,原题留恋的重点是“女朋友”,这是由爱来定位的身份,当爱依然在,这一身份就完全可以突破婚姻所赋予的妻子身份而更本质得存在下去,可悲的是这种双重身份的共存并不长久,“女朋友”身份在婚后的延续倒像是刹车后的惯性滑行,很快“妻子”杀掉了“女朋友”,法律不保障爱情。此诗题目比正文更长,比正文更有文章,题目和正文乃一体之两截,这都可算得诗写上的创格,也是此诗先锋性的体现。

 

诗人简介:沈浩波,诗人、出版人。1976年出生于江苏泰兴,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乱世》

诗/何小竹

 

番茄,萝卜

葱和蒜苗

带给我喜悦

连孙悟空都说

他可以做一个木匠

(此话见《西游记》

第二十七回)

所以,乱世之中

做一个厨师

手拿菜刀和汤勺

无须惊慌

你已成佛

 

我读何小竹的诗也不算少了,我注意到他的诗作多往低处写,绝不拔高,多写普通事物,绝不传奇,但他写的却是日常生活的基础部分,是非常坚实难以磨灭的,我们读了也只能说,生活就是这样的。比如这首《乱世》,那种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是乱世终将稳定下来的决定力量,在如此朴素的诗行间流露着悠久深厚的民族性格基质。我的解读很可能已经不恰当的拔高了此诗的意义,回到此诗字面,我们获得的是非常舒服的阅读感受,一种平和的“喜悦”。此诗最有趣的是引入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连他都不拒绝“做一个木匠”,这样写对于普通人的普通职业情感便有了一种强大的加持之力。况且《西游记》里的妖怪磨难也是切合诗题的,他们师徒终成正果,也关合了此诗“手拿菜刀……你已成佛”,此句也顺便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开了个玩笑。

 

为了证实孙悟空的话,我特地去读了《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相关语句摘引出来,供读者一乐:“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铺,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何必又跋涉,取甚经去!’那长老原是个软善的人,那里吃得他这句言语?羞得个光头彻耳通红。”

 

诗人简介:何小竹,重庆彭水人,现居成都。1963年生。苗族。1983年开始在《星星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公开发表诗歌作品,并参与“第三代”先锋诗歌运动,“非非”诗派主要成员之一。

写得不错!支持!

 人赞赏

我是一个俗人用英文怎么写?

我是一个俗人用英文怎么写?我是一个俗人Iamalayman.望采纳!!!!

我名字叫周勇想取一个英文个性网名个性点的

这事情你也来问.你咋不问你晚上该吃些什么呢让大家推荐下

你的人生如果是一部电影,你会给它起个什么名字?为什么?

我的人生如果是一部电影,我会给它起个名字,叫《租来的人生》!

想想我们的人生,都是租耒的,没有一种东西真正属于你。我的好多朋反,最近几年都在买房子。除了关心价钱外,大家最关注的即是土地租期有几年的问题。其实,也不用想这么多,过了五十年,我们不在坟墓里,也差不多奄奄一息了!我见过不少有钱长辈,刚咽下最后一口气,子孙擦干眼泪后,马上破涕为笑开始和兄弟们钩心斗角。但俗人就是放不下。

承认放不下也是可爱的,千古以来,多少人找借口安慰自己说:放下了,我不屑,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还是放不下,一点儿小钱小资产,在心头有千斤重。

做广播节目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癌症患者在病房打电话问我:她只剩一个月了,为什么还一直挂念一些小东西?我问:什么小东西?她说:以前,她很喜欢买袜子,总是一打一打地买。现在,她最担心的是,如果她走了,家里那些袜子还没穿过,可能就会没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我望着窗外骤雨,这一刻忽然有一种感觉,好像活了几十年,努力得来的一切,不过是一纸租赁契约,一切都是租来的,到了某个年限,就要缴清借款还回去。

我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有了房子、妻子、孩子、孙子等,每一样,我们都以为是自己的资产,看看这些,心里才感到安慰。其实,这些所有权都不属于你,正如我们也并不是父母资产的一部分,自小就嚷着要独立生活。

这个世界,或许只是一个很大的租车公司。被命运善待的人,不过是向一个服务好的租车公司,租到了一部好车,这或许也只是完美人生的缩影。旅程尽头有些不舍,却还是往前行。再美妙的陪伴都带不走,越顺的人生,时光流逝得越惊心。

不是租耒的东西,不过是抽象的东西。如时间、过程、情感与记忆,都是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历。许多人对租来的东西十分精心,对不是租来的东西却十分粗心!

虽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己烟消云散。但一辈子,谈不好感情,受不了挫折,存不了美好记忆,还车前,一点儿值得咀嚼几分钟的旅程经验也没有,才是最遗憾的人生。

租来的人生,值得斤斤计较或细细呵护的,唯有时间、惟有惰!

要伤感,霸道的个性签名和网名?

心如死灰之木

个性英文网名

1、Cheney采尼2、showy3、materialgir4、Elvis埃尔维斯5、ByMySide6、Traveler^过客7、Andy安迪8、glassofHeart.玻璃心9、Promise°永恒10、WCCEO11、Maybe12、devil冒失鬼13、Feelme14、Promise゜15、nocturne夜曲16、Yearn渴望17、CowboyStyle诡森林18、RedLips红唇19、Turned丶陌影20、pexial丶发飙21、rostiute入戏22、Steven史蒂文23、Mm 猛24、Prisoner囚徒25、Edward爱德华26、Smalldimple27、outsiders局外人28、catastrophe浩劫29、Paradise天堂30、Man-girl女汉子

【蝴蝶效应】摄影先锋论坛之耿艺

ButterflyEffect

耿艺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

代表作品:《停止呼吸2012》、《满身花绣2011》、《圆明园2010》、《现场2008》、《北方天空下2007》、《红嘴鸦2004》、等。

时长01:18:30

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韵文,今天将和大家交流的嘉宾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摄影家,耿艺老师。下面让我们有请耿艺老师从自我介绍开始今天的节目。

耿艺:

大家好,前面也听过几位嘉宾和老师的访谈,觉得非常好,面对这么多人包括这个群里面有很多我的朋友、老师、兄长。多少还是有点小紧张,今天因为一些原因,多少还有一点点救火的意味,也就赶鸭子上架,东西也没有准备得特别充分。有些不周到的地方希望大家原谅。寒暄的话不多说了,摄影家谈不上,其实我的名气和影响力也没那么大,希望没有耽搁大家的时间。就从我的复合型身份来说吧,我是中国国家地理最早的一批签约摄影师之一,也是美院教授摄影专业的老师,同时也是摄影艺术家,从事摄影创作这个工作,进入摄影这一行已经十多年了。我以前是学绘画的,大学是学油画的,后来在2000年左右,我又在美术学院上了两年绘画的研究生班。

因为学绘画的缘故,刚入行出作品的时候,很多人就问我,你好好的画画,怎么就搞起摄影来了?

我93年上的大学,本科学绘画,大家也都知道那时还处于“体制时代”。大学是包分配的,也不交什么学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想做艺术的话,可能只有一种方式,就是留校当老师,可能我当时画得没那么好,而且也不是学院的教授子女,所以自然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大学毕业以后就被分到一家国有企业做宣传(摄影记者),当时所在的单位叫党委宣传部,一家行业报,然后我就去了。我记得我的第一台相机是一台日产的雅西卡,很老的机械相机,那时候觉得生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希望,有一个混饭吃的工作一眼就看到退休了,当拿到这台相机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可能。就是我还能够继续跟艺术发生关系,所以后来干得很卖力,然后逐渐在报纸、杂志上开始发一些摄影作品,那些照片和现在的很多爱好者一样,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现在给大家发一些看一看。

最后一张是我骑马的照片,放这张照片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或者“哑然失笑”,其实我放这张照片还是有一点小用意,就像大家看到的,我是一个新疆人,我觉得新疆人的身份和“包袱”是我一直这么多年做艺术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包括我的个性方面我觉得跟地域有非常大的关系,要谈自己的作品,我觉得就没有办法撇开这个身份。

现在,新疆给大家的印象是非常乱,在二十年前应该是非常穷,前后加起来就是又穷又乱,但是那儿的人民其实都是淳朴善良的,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一些个性,那是一个多民族、多种信仰,多种文化杂糅的一个地方。

我是“兵团的农垦二代”,祖籍河北深州,父母由于“出生不好”就被突然征召去支援边疆。其实就是“流放”。偶然间,我也就成了新疆人,刚来到美院上学的时候,我心态特别不好,基本上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慢慢学会融入都市的生活,因为在家我可能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上山看到很美的风景,最重要的是一眼望过去都没有人,但是在北京人太多了,我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可以看到地平线的地方,这是我觉得无法融入都市生活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在上学的时候,我的同学就跟我说,你属于“异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不承认我是“汉族人”。其实我自己也不承认这个民族划分。在面对北京和内地其他城市来的同学时,我有一种很深的自卑感,专业上也是。我觉得自己画得也不如大家那么好,总体而言很死板。前两天有朋友跟我说你们新疆这些画画的都很固执,可能这就是一个新疆人比较显著的基因吧。

以前,我在学校也打过架,然后和壁画系的内蒙古哥们巴特,被大家称为惹不起的两个家伙,看见了都绕道走,传言说这两个家伙不高兴就能放把火把美院给点了,当然这是个笑话,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上学的时候形象就有点“简单粗暴”,我觉得这个词应该放在我身上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在新疆长大,二十五岁才出疆,很小,大概十二岁,就开始喝白酒,这么小就喝白酒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大脑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天生智商有缺陷,所以很抱歉,今天我可能也不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成功的经验。

这套作品是我在北京上学上了两年以后再回家去拍的一组作品,出来之后再回去,是一个残冬,那年冬天很冷,组照的名字是《零下37度》这可能是我比较正式的一套,也算是唯一的一套貌似“人文纪实”类的作品,其实就是“扫街”,然后大家看到景象可能跟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环境有巨大的差异。黑白120底片,后来过了几年以后,用电脑又加了一点颜色的倾向。之后我就去北京学摄影课程了,不过这也是被逼无奈,我那个水平画的也不好。而且在2000年初,也没有什么艺术市场,更没有“798”,卖画,靠艺术养活自己基本扯淡。

如果我还能跟艺术沾点边,同时又可以找到工作,我觉得摄影这个专业对我来说可能是再合适不过了,然后就在美院读了一年的摄影研修。上学期我表现的非常笨蛋,主要是美院的摄影课程结构体系非常严谨,非常讲究技术。黄雅老师上了一门课叫“感光测定”,研究曝光、底片的冲洗,这些传统的影像制作工艺,我觉得我当时根本就没学明白,是在后来的工作实践中才慢慢把它搞懂的,所以这个摄影专业也是跌跌撞撞读完的。到了毕业的时候又碰到了非典,我觉得我这辈子总是运气不太好,就像这次讲座也是匆忙上阵,搞得乱七八糟焦头烂额的,也请大家原谅。我的毕业创作是《红嘴鸦》系列也是我第一套比较正式的作品,03年和04年就拍了两年。然后从中又分出了《兄弟2003》系列现在我把这个《兄弟2003》的作品给大家发上来。

《房事》

《潮白河》

《父亲》

毕业前经黄雅老师介绍干了自己的第一单商业摄影——拍家具,我记得好像赚了五千块钱,就用了这笔钱买了胶片拍作品,好在可以在学校借用到哈苏相机和爱玲珑闪光灯。省了不少设备租金。这套作品的起源是在2002年,我在拍《零下37度》那套作品的寒假回家之后的故事。

《卫生间》

《28》

有一天母亲在窗前打毛衣,很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说你海林哥死了,在云南贩毒3.7公斤,海岗前两天刚把他带回来,还是坐飞机回来的,说他这辈子也没有做过飞机,死了也坐一次。然后她就说淡淡的这么说着,当时我就愣在那了,然后想起很多的童年往事,像看电影一样。我们那儿小孩的出生率成活率似乎比“内地”要稍微低一点。我记得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是在十八岁以前,单位里面经常会死小孩,可能一年一个或者一年两个。反正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毕业照里,身边的几个玩伴都没活到18岁。有的是被人用刀捅死的,去游泳被淹死的,被电死的,在工厂里玩掉到水泥坑里被淹死的,反正各种死法都有,好像单位里的大人们也没有觉得怎么样,最多算是单位新闻。

《午夜》

《一地鸡毛》

前面说的海林哥这个毒贩,实际上是从小带着我玩的一个大哥。而我母亲接着又跟我说他的父亲其实不是他的亲生父亲,是他的养父,他的亲生父亲是在文革里被他的养父给整死了,他从小跟他的父亲冲突不断,我这就愕然了。因为这是在他死后我才知道的事实。也就是说他(海林)最后走向犯罪的道路有一个很深的,历史和家庭背景在里边。而我知道这件事情已经是二十年后了,所以这件事情对我的冲击力非常大,2003年在做毕业创作的时候就有一种非常想把这个故事拍出来的欲望。

《北漂》

这套作品里面有一张作品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这张《拎鸡男孩》,这张作品和其他几张组照在07年的时候拿过亚洲摄影师年选(香港摄影师协会主办)的银奖。这副作品其实是就再现我小时候的生活情景,在我们小区的农贸市场有一个屠宰摊子,杀鸡的,这小男孩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帮他母亲杀鸡,然后再给饭店送鸡肉,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也经常天不亮起床帮父母做事,所以看到这个场景我也有很多的回忆,就拍下来了,至今可能算是我的一个代表作之一吧,我现在在把其他的作品发上来。这就是《红嘴鸦》这套系列。

《哥俩》

《红烧鸡头》

当时我的毕业创作的指导老师是现在著名的影像艺术家缪晓春,他当时对我很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话,我估计他现在也忘了。就说“耿艺啊,我可能指导不了你这个创作,因为我没有底层生活的经验,我看你这拍得也挺好,画面很有冲击力,你就这么拍下去吧。”我也就稀里糊涂想都不想地拿起相机就这么拍下去了。实质上在后来缪老师对我个人的艺术创作还有事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后话。

《弟弟LittleBrother》

《哭泣男孩AWeepingBoy》

《囡囡AGirlLookingFarintotheDistance》

这组作品最后还貌似还蛮成功的,缪老师给了我一个全班最高分97分毕业,也是出乎我意料,在上课的时候也他还曾经对我有一个评价。他说耿艺这个家伙属于浓稠胆汁,浓稠血型这样的一个人,说我的画面上气质和一个艺术家很接近。他提到的这个艺术家就是“强.索德克”,他说完这句话以后我才注意到这个艺术家,因为我是从绘画转到摄影这个领域里面的,我当时知道的摄影艺术家并不多,可能你要问我美术史我还很清楚,摄影史的话基本上就是一块空白了。

《妞妞NiuNiu》

《晕Dizzy》

《拎鸡男孩ABoyCatchingChicken》

后来这个《拎鸡男孩》也就成了我的一个“噩梦”,为什么说是“噩梦”呢?因为不管我拍什么,我身边的朋友总是站在我旁边,尤其是汤剑华这个著名的图片编辑,我们是老同学和好朋友,他说你这个不如《拎鸡男孩》,那个也不如《拎鸡男孩》,搞得我很痛苦,像背了一座大山一样,这个就要说到摄影的偶然性,摄影具有很强的偶然性,不是说你准备好了想拍什么就可以拍什么,然后都可以拍的很好。这跟绘画正好相反,例如范增大师,我们知道他的《老子下山》可以画很多张,同样一张杰作它可以复制,但是摄影作品怎么复制呢?过了那一瞬间,可能你就再找到那个人,也不是那种感觉了,永远也无法复制的那么一瞬间。当然这个也是我对摄影最深刻的一个理解,如果丢开这一点,那我还不如回去画画好了。

毕业了,如果我要继续留在北京做艺术,我就必须解决生存问题。这时候,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就出现了,我的同班同学姓潘,暂且叫他潘先生,他的家境比较好,他判断虽然我这个人虽然有点粗暴但是很“简单”,简单就是“安全”就可以合作。然后他出钱我干活,我们就一起合作开了一个摄影工作室,开始做商业摄影。04年-07年那段时间对艺术创作就不敢想了,是个奢望,开始的时候约好三年之后就要盈利的,不盈利的话,也要保证自己有一个吃喝盈余。就这样我做了5年商业摄影,这个期间经师母介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编辑)。给一期国地的一期杂志《伊拉克专辑》画插图,那时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后面简称国地)刚起步,还不是很有名,然后我就接了这个任务,画了一个寒假。这样就和这本杂志开始结缘。

我先把这个期间商业的作品给大家发上来看一下。

可能大家会有一点奇怪,这个家伙讲着讲着艺术怎么就又转到商业做生意那块去了,其实从我觉得从个人从业经历来说,商业摄影和艺术创作都是拍照片,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尤其是商业摄影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支持,我在央美并不是摄影本科一步一步学上来的,专业的基础并不牢靠,完全是在毕业以后凭着以前老师讲的底子再自修自学,而在在所有的摄影门类里面,最强调技术的就是商业摄影,我在入行的时候,就考虑从哪个领域入手,后来发现就“珠宝玉器”这块显有大师涉足。就从这开始打入商业摄影市场。

说到拍珠宝,国内有一个大哥级人物叫贺建华,他主要在广州拍钻石,我在北京主拍玉器、翡翠。简单的讲,商业摄影的技术经验让我在画面语言的掌控上逐渐做到到游刃有余和得心应手,当然,商业摄影的基本门类我基本上都涉猎过。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解决了我的经济问题,作为一个从边疆来的笨蛋,生存是第一位的。

到了2008年。我们的老师缪老师已经很有名了,那时看他的作品我已经看不懂了,因为他已经不用照相机做作品了,我记得08年时他就已经搞3D,漫游,数字影像。在这期间我除了为国地拍过一次静物后,就再没有机会合作,一直到了08年四月份,图片总监王彤找到我,说有一个急差,拍殷墟的文物,甲骨文和青铜器,你能不能去一趟?那是我国家爱地理的第一趟差,王哥去领经费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拍着我的肩膀说以后可能就多了,因为那时在国家地理掌握影室布光技术的摄影师还不多,拍“探索发现”和“考古”这块一般都要用灯嘛,然后我就接了这个工作,很高兴地去河南殷墟拍青铜器和甲骨文。我多发一点同类型的,考包过文物,洞穴,壁画这些作品,我觉得这些不能算是作品吧,也就是些日常工作。

众所周知,那年发生了几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我在拍摄殷墟博物馆期间也就是2008年的5月10-12号发生了”5.12”的汶川大地震,第二件事,就是七月的奥运会,当然如果算的话还有第三件事,就是美院的美术馆新馆开幕了。

在殷墟听说有地震这个消息起先没太在意,因为地震也常有的,干了一天活回宾馆休息,在电视里看到那些影像,就觉得这个事大了,不是一个小事了,然后就突然燃起曾经自己年轻的时候的那个所有的摄影师可能都有的那个理想,就是罗伯特·卡帕,就是战地摄影师。我觉得所有爱好摄影的人都有一颗战地摄影的心。我也不能免俗,突然间觉得有一种使命感,或者,这么说有点吹牛和抬举自己,反正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师我应该在现场。这个我自己应该去,就赶紧做申请。当然其中费了一些周折,在国家地理紧急开会之后,我是第一个被国家地理派往灾区拍摄的摄影师,当然国地也给我一个任务,考察一下当地在震中损坏的建筑物的状况,我现在把当时现场的一些图片给大家发上来看,在这个公共平台具体细节不便在多说,,大家光看图片就行,我们都不做评论。

这组作品的最后一张拍的是一个操场地面,准确的说是“血地”,就是一个学校的操场都被小孩的血染成红色的了。其实我在这不太想多说有关地震的这个事情,我想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回来也做了一些心理治疗。虽然我还是新疆人,本性“简单粗暴”,但是真正看到如此血腥的现场还是受到很大的打击。在那以后,对于我而言,就开始考虑如何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我们早晚都都会死,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是该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了,从汶川回来以后接着是奥运会,我那时是一个没钱(存款),没身份,没前途的三无人员,就算有点积蓄,也都拍片了。

既然人生不过如此,我也改变不了什么,不如我还是去做艺术吧。因为“汶川”,我的创作的欲望又被重新点燃,经过好几个月的纠结和挣扎,就有了《现场2008》这套作品,大家可以看的出来这套作品其实是PS拼接的,现在看起来手法可能有点拙劣,我努力想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在这套作品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在当时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很明显的有一个“符号化”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每个画面里都有个小小的我,一个和尚。

《中国年ChineseNewYear》

《断桥DamagedRoad》

《欲将远Distance》

在这我也不是什么宗教学的专家,不好讲太多,我只是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在自己的作品里开始显现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接下来的作品也大多跟这个有关系。

08年的后遗症之一就是我计划回家(新疆)生活了,在严重的考虑了将近有半年多的时间后,还是没有回去,可能觉得,你回去就得背一辈子“输”字,输不起啊。俗人一个,宁可伤了“里子”也不肯输了“面子”。我觉得我38岁以前,脸上就刻两字“不服”。对什么都不服,可能年轻气盛就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特质,所以一咬牙就没回去。但是我总希望在北京能找到一个地方,可以有一点点能够安抚想家的念头,这个时候,“国地”有一个拍摄“圆明园遗物”的专题,就是拍圆明园遗留的这些石雕。我跟一个专家接触了一次就去了几趟圆明园,在圆明园,我第一次在北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找到了辽阔,看到了远处的燕山山脉。

《墨145x300Ink》

《书120x120Literacy》

《衡100x4000pxBalance》

距离产生美,我在中学的时候,包括大学期间,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古典文学都非常的痴迷,觉得书中描绘祖先的生活非常的优雅,跟我们在新疆骑马喝酒的粗鲁生活完全不一样,特别向往,到了圆明园以后,发现很像新疆,为什么呢?如果把那些乱七八糟的破烂都抹掉的话,那有点像家里的草原,有树,缓坡,当然有马的话可以溜溜,其实在圆明园往里面走,很多地方还是很空旷的,游人也很少,所以我就开始逛圆明园,一逛就逛了两年。就是在那天天“怀古”,然后开始思考中国文化的问题,操心的都是跟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事,觉中国文化的根和脉络都断了,还写了几篇比较长的文章,后来就诞生了这么一个《圆明园2010》这套作品,现在我给大家发出来,这套作品有很明显的“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关系。毕竟学了十几年的画,一时半会儿脱不开关系。,反正就是拍了一套山寨版的国画,说版画也可以。这套作品商业市场上卖的还不错,手法依然是PS,人物全部是在影棚里拍完后期再合到成到圆明园的空镜里。我其实并不认为我的作品很优秀,但是讲到这个时间的话,我想大家也能够理解,不管是做艺术还是做摄影,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它是我人生的一个部分,所以作品是否卖座,是否等到大家的认可,对于我而言也并不重要。这就像睡觉吃饭一样,它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必须品,仅此而已。

《纹120x120Tattoo》

最后发上来的这张作品叫做《纹》。这张作品是这套作品的最后一张。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市场里有一个小店,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挂满了好多画,就多看了两眼。其中我看到一个人的背上有这样一个纹样,这个纹样我判断应该是《牡丹亭》或者是《桃花扇》里面的某个情节画面。可能别人不在意,但我突然觉得是传统古典文化的痕迹,竟然在一个人的肉体上复活了,当时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进店跟店主人纹身师)闲聊为什么会做这个“纹样”,经过了解发现这个纹身师也是一个古典文学爱好者,有很多的文艺理想。对于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化也很喜欢,就给自己的后背满背纹了古典戏曲人物的画面。其实我对这种纹身的人向来都保留一种中立的,不褒不贬的态度,但是跟他聊了以后才发现,居然他们的想法也能和古典题材挂上钩。在拍完这个圆明园之后我就一头扎到了“刺青”这个题材里,首先要说明一点就是这个时候我在创作方法上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我发现,其实我不太适合做PS这种画面构成的作品,当然现在大家觉得PS很烂,或者怎么样,但那个时候是很流行的,很多艺术家都在这样做作品,在开始做《满身花绣2011》这套作品之前,我开始反思,如果我做一套摄影作品一味的延续绘画的方法和构成?那我干嘛不回去做版画呢?其实《现场2008》和《圆明园2010》这两套作品我就是在做版画的延续,就是中央美院那个除了“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的第五个工作室,影像“版画”工作室的应该出的作品,当然这个工作室是我瞎编的,本身并不存在。

前面有一点我重点提过,就是摄影艺术的不可重复性和在按快门之前之后的那种瞬间的抽象感,我觉得这是绘画里面没有的东西,而且我也非常喜欢,所以在决定拍《满身画绣2011》这套作品的时候我就决定和绘画做88了。此时,通过6年年摄影商业的工作积累,我对影室布光的技术已经非常有把握了,对影像艺术的理解也有了一个相对深的程度。所以就决定这套作品统一做一个气质,一个拍摄方法,用4×5翻转片,单灯布光,首先我觉得4×5反转片这个材质比较适合表现刺青的色彩特征,然后单灯布控会增加影像的“冷暴力”结果。更能贴近毕业创作《红嘴鸦》的那个感受,本身我也觉得刺青也是一种冷暴力,就按这个思路拍了一年。

《德古拉Dracula》

《牛逼的中国人TheMagnificentChinese》

《三张脸》

这套作品最后两张,一个是《三张脸》一个是《牛逼的中国人》。《牛逼的中国人》是中国刺青圈里唯一的两个纹面人之一,他的理想是牛逼的中国人,并且把这个格言刻到了自己的左臂上,这套作品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就说你就拍了个刺青嘛,很多人都拍过,尤其是一些外国的艺术家,专家,看一眼就走了,因为这在欧美太多了,这个还值得一拍吗。实质上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是对这套作品的一个小小的误会。其实我拍的不仅仅是刺青,我更着重表现的是“刺青的人”,就是这些人的理想和他们的信仰状态,在拍摄专题的考察阶段,我跟刺青圈里的几个大哥级的人物聊,他们说其实当代刺青在欧美日的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国不过是四/五年的时间,然后就迅速的铺开,当然这两年是铺得更开了,大家也就不觉得太当回事了。大家能看到的我这套作品里面的人物,他们身上大部分都有文字和宗教符号,还有其他领域文化影像的特征,我觉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新的时尚领域的表现,同时还体现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无政府主义与九字真言AnarchismandtheNineWords》

《大花猫TheBigTabbyCat》

上面这个姑娘的网名叫大花猫,她的左臂上纹的是道教的九字真言,右臂上纹的是英文无政府主义的缩写符号,我跟她聊,她浑身上下基本上都纹满了。胸上纹的穿和服的日本美女,腿上纹的是非洲的美洲豹,她纹的都是她喜欢的东西,

她说她既信仰西方的自由,又信仰我们中国传统的神灵。后来拍完这套作品,我就清楚其实我在记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年轻人的信仰状态是一个泛信仰的状态,是多元化的,“东南西北中”,上帝佛祖和关公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同时还有一部分是是一种身份和一种“彰显炫耀”的资本。

这套作品的风格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停止呼吸2012》这套作品,最早好像是“西江英公”提到的一个说法,就是“纪实与观念”,我还是希望能够坚定的守住摄影语言的本体特征,在这种特征之上融入一些自己的观念想法,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创作。2010年,我受聘回央美的城市设计学院临时上课,开始介入到教学的这个工作,起先教比我小十岁的,七八岁的,一直现在教到90后,比我小二十岁的,这个年龄跨度其实挺大的,央美学生的年龄差距本身也很大。2012年我根据我对我的学生的了解和他们的“爱恨情仇”拍摄了《停止呼吸2012》这套作品。依然是4x5座机,基本上不做任何的(ps)后期,每一张作品的拍摄方法争取不一样,因为上一套作品《满身画绣2011》是一套非常整体,统一质感的作品,到了12年,我就想觉打破这个画面特征,做一些变化,每一张作品的拍摄方法,每一张作品里的人物意味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在这套作品里面发现《红嘴鸦2004》当年电影情节剧照的影子。模特大部分都是我的学生,有电影专业的,有绘画专业的,有我的助理,可能某一天我有一个想法,灵感来了,就直接找地方就拍,大部分情况就是这样的,每一张人物和情景交代都不固定。

《背对背》

《深度梦游》

《萝莉》

其实我的创作状态从上学到现在基本上都没间断过,一直在不停的拍,有条件的话就拍整体一点的,操作难度大一点的,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就拍轻松一点,拍点风景这。07年左右在回家探亲期间也拍了几套有抽象意味的风景。跟杉本博司初期作品有点像,后来权当消遣。

消逝的地平线

冬天的骨架

远方的绿洲

随着数码时代的来临,摄影的技术的壁垒被打破,我这个商业摄影师的生涯也逐渐走进一个尾声,整体职业摄影师的市场价格由于年轻的几波廉价摄影师的出现,被完全颠覆。上帝关上了一扇门,然后又打开了一扇窗,这个时候我发现我可以拍电影了。在12年到13年,一个很偶然的机遇,遇到城市垃圾狗的这样一个题材,可能当时就是二十分钟就决定了,一个月以后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来组一个团队去干这样的事情,就拍了我的第一个纪实电影,就在北五环拍的,其实我的创作就基本上不出北京城市的六环,至今为止这套作品已经为我的事业打开了新的局面,参加了八个国际电影节和影展,同时最重要的是介入到电影节,认识了很多杰出的导演,制片人和编剧。在14年我还拍了我的第一个院线电影,准备在今年秋天上映的《沙漠之心》,在这部电影里做艺术指导和摄影。现在正在进行中的是我的第三个电影作品的剧本创作,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能明年能赶得上上北京电影节或上海电影节创投会,做进一步的融资,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有有一颗做电影的心和准备。

纪实电影《吠》

《吠》剧照

但是在二十年前,做电影这些对于我而言就太遥远了,不现实,想都不敢想,当时就学了平面摄影,但是现如今随着数码技术的提高,电影的拍摄门槛也降下来了,我觉得可能五年之内,将是一个人人拍摄电影时代,因为机器设备的更新太快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这个时代现在已经开始了。

《沙漠之心》剧照

院线电影《沙漠之心》剧照

主持人:耿艺老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您的学习创作经历,也体会到了您能走向摄影这条道路,以及现在接触电影的那些心酸和不易,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您在美院教授摄影课程的这种过程当中,您对于学生所抱有什么样的心态呢?

耿艺:我的个性比较简,在教学上喜欢把复杂的理论简单化,然后提炼出最核心有价值的东西,用亲自上机操作的这种方式,教给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现在这个90后的学生非常的自我,也非常的功利现实,和我一样,非常简单,非常直接,你只要给他东西,他就感谢你,他就认你,你如果忽悠他,他扭头就骂你,经常宿舍里就会有傻逼某某某,其实这后面都是老师的名字,现在的学生和我们当年上美院的状况不一样,我们上学的时候对老师都尊称为“先生”的,那碰到教授走过来都要站在马路旁边等教授走过去以后自己才敢上路,现在学生没有这种感觉了,他们就是很直接,就是我交了钱,我要学东西,学完以后如果家里有钱我就出国,如果家里没有钱我就找工作,我要掌握一门我能找到工作的技能,所以我觉得,我也算是投其所好吧,我就教他们技术,教他们表现方式和表现语言。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立刻得到实惠,我的学生就可能一个月以后就去干活挣钱了。拍上三个月“淘宝”就能把自己的学费赚回来了,立竿见影,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先生们就是“持重”,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有点不太尊重,就请大家原谅,总之有一种传统,就是不会轻易的告诉你一些行业的技术机密,包括这个师徒之间的一些老规矩,我现在全教,只要学生能学会就行。

我觉得到了数码和互联网时代,信息和技术都是透明的。就像今天我给大家搞讲座一样,都是公开化的,我只要提出一个知识点,大家一看就明白,不明白你去百度一下,你也能搞明白,我很多的资料也是通过网络来学习的,一样的,都公开化了,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成就,有没有事业,第一要看人品,第二还是要看有没有智慧吧,反正不是技术的问题,所以我的教学在技术上基本不做保留。只要学生能学的会就教。

主持人:我能够感受到如果做为您的学生还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可以学到一些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一些东西,那如果针对现在孩子们的心态,您会给他们一些怎样的忠告呢?

耿艺:

我觉得一个人的作品最关键的是要形成一个作品体系,现在大家谁手上没有一两张好照片啊?但是能行成一个体系就很难,我觉得我就是一直努力在做自己的作品体系。我小时候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三十岁以前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绝对不会想自己要成名成家或者有其他什么非分之想。我觉得三十岁之前就应该是一个学习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学生22,23岁的他就想成名成家了,而且这是一个普遍的状态,确实也有,现在这个很多的摄影奖都是九零后,八九后也在拿奖,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增长了学生这种情绪吧,我不敢说不好,但是我觉得可能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不是件好事。我现在教的这一期的学生里有一个助理跟我我半年多,在跟我之前就拍了一个电影短片,二十多分钟三十分钟的,他才今年22岁吧,我说你不要拍,我说你家里很有钱吗,他说我家里也不是很有钱,我说那你干嘛要拍,他说我也想有作品啊,我也想参加电影节,跟您一样。我说,奥,那你就去拍吧,然后拍了一半他就回来找我了,耿老师,我现在知道你不太赞成我现在拍作品是对的,我拍到一半我就知道拍砸了,我根本就控制不了,然后我就说对啊,电影是一门中年人的艺术,或者说是一个三十岁以后才可以想的事,你现在输不起。其实做艺术不是钱的事,他是一个逐渐的积累,慢慢的成长,这样的一个过程,不能够太着急,它不是做网站30多岁就能成CEO,可能我还是有一点传统,我觉得还是需要积累吧。现在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焦躁状态非常严重。但是我也无奈,我在学院还基本上是一个教技术的,课堂上基本上不谈艺术,其实在美院大家谈艺术谈的还是比较少的,因为艺术不是教出来的,艺术是环境熏出来的,你要慢慢感受慢慢学习,在不经意之间慢慢成长起来的,艺术是不能教的,我们教的都是技术,表现语言。非常感谢大家,那今天就这样,再见。

主持人:韵文//文字编辑:夏梦//视频编辑:曾妍

版权声明:

本站发表的所有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求个性三人情侣网名。?

那些.年你写着’我抄着那些.年你走着’我跟着那些.年你吃着’我喝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可爱网名女生超萌清新两个字(请大家帮我想几个唯美小清新的女生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