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个性网名 > >正文
爱人故去伤心ID(#如何以头条好友ID“李尘琛”创作一首藏头诗#?)
发布时间:2023-11-30 20:44:41 admin 阅读:59
#如何以头条好友ID“李尘琛”创作一首藏头诗#?
_李尘琛
(藏头诗)
李小龙去世
尘封了兵器
琛物三节棍
爱人故去伤心ID
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等因素所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我也始终相信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不管怎么说,命运是在自己手里的。
【主题征文·清明时节】无锡分会同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燕薇
小龟终于被我养死了!
早上去换水时我吃惊地发现:它已经没了气息。用东西触碰它身上柔软的部分,许久都毫无反应,我这才确信:它已经走了……
我的眼泪瞬间落下。
小龟是我从家里带出来的,它跟了我有一年的时间了。我平常喜欢养些小东西,可小鱼小虾都不怎么好养活,就只有小龟每次都能养很久。这次也是,我买来时一开始时是两只——我想让它们一起做伴的。可两只小龟一起蜷缩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好像很不舒服似的,于是有一天,我发现其中的一只出逃了……找了很久,我才在电视机柜旁边的角落里找到它。在把它重新放回去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才算放了下来:再不用担心它会死在某个看不到的地方,搞得一屋子异味了!
为防止它第二次出逃,我在盛放的塑料小盒上压上了东西。它再也没有机会逃走了……
不久,其中的一只龟死掉了。只剩下了一只,就是刚刚的这只。从家里出来时,我带上它。一起带出的还有许多盆我自己养的花花草草。
小龟和花草们一起被我放在阳台上养着,日子还算惬意。它每天在盒子里舒服地游动,有时还会肚皮朝上翻着漂在水上睡懒觉。我在阳台上看书、写字时,它常常伸着小小的头许久不动地看着我。一开始时,看到它眼睛里很小的那点光时我还有些害怕,后来也慢慢习以为常。小龟已然已成为我寂寞日子里的一个无言的伙伴。
我偶尔会给它换水。开始时它不知怎么回事,很是怕,换水时总是头缩进去一动不动的。后来大概也知道是在做什么了,就不怎么怕了,还有了些享受的意思:享受新鲜的清水、新鲜的盒子里的气息。
我事情多,常常不能及时换水,有时换时就会闻到一股怪怪的气味。它好像总能忍耐,不怨不怪似的。每次看它换水后翻动着游动着的身体就挺高兴的,因为我又有很久没有给它换水了,而它居然还活着!
时间一晃,它跟着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我一天天地习惯了新的生活,习惯了这样周而复始的日子。花草枯萎的季节里,仍旧有小龟给我的生活增添色彩……
却不想,今天当我像往常一样去给它换水时,它已去了……面对着它通体的墨绿色,和盒内那苔藓般的黏腻的一层绿,我心里很是愧疚。我疏于对它的照料才会这样啊!
我久久地面对着它小小的身体,默默流眼泪……失去,我失去了它——孤寂岁月里沉默相陪在身边的伙伴。它伴我走过严寒的冬天,如今,春暖花开的日子来临了,它却去了……
我用清水浸泡它的身体,给它洗一洗。它洁净地来到我这里,我要让它洁净地去……
燕薇,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作家》《今古传奇》《奔流》《参花》《青年文学》《长江文艺》《青海湖》《雨花·中国作家研究》等期刊,系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总会副秘书长、无锡分会主席。
清明节写给父母大人的信
文/李继玲
亲爱的父母大人好!
清明节前夕,一场疫情,让我们这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姊妹们也只能通过互联网寄托哀思,诉说对二老的思念。
老爸老妈,天堂里,是否有姹紫嫣红的春天;天堂里,是否也有乖顺的小狗陪着你们赏花逛园?二老相继离开人间的二十年,几数次,女儿在散文里絮叨;在墓碑前叩头;在悄然无声的追忆里,流淌着一份怀念。可叹我的泪水太轻,我的文辞太浅,我没有沉甸甸的才情,写下你们的敬业;也没有一腔热血激情,写出你们的温暖。
亲爱的父亲,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您和母亲不舍昼夜,劳作在生产一线,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起早贪黑去上班。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您噙着苦泪,放下自尊,借粮,借钱,借生活,借明天,默默无闻地为全家借着光阴,借着保障,借着幸福,借着平安。
上过几年私塾的您,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于是鼓励我们多读书,少躲懒;看着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又各自努力工作,您总是不断的嘱咐我们,做好人,多贡献。几十年来,儿女的生命里,承载着二老太多的希望和辛酸。
爸爸,您是否还记得,历尽辛苦本该颐养天年的您,确诊淋巴癌后,在医院里治病时的场面。喷射的消化道出血,饮食的不易下咽,化疗的呕吐反应,难打的静脉血管,您憔悴而痛苦,蜷缩而失眠。尽管您是公费医疗,但看到医院的账单,执意不肯用进口药,因为“不能浪费公家的钱。”
爸爸,您是否还记得,您走的那年,是一个料峭的春天,骨灰盒在我们姊妹的胸前传递,就像小时候依偎在您怀里一样,亲切却又那么楚酸……
亲爱的母亲,灾荒年代里,您用一双巧手制作窝窝头、杂粮面、椒子酱、萝卜干,为一个个饥饿的味蕾制作“妈妈的味道”;寒来暑往中,您利用片刻的工厂休息时间,带领哥姐拾野果、挖草根、刨地瓜、砸石子,拉扯着膝下儿女噙着苦泪,升起炊烟。
日子逐渐好转,您又不舍昼夜地投入工作,恨不得24小时连轴转。爸爸心疼您也支持您,每天变着花样“美味佳肴”让我给您送饭,您付出汗水却也收获了荣誉,去南京捧来了“江苏省劳动模范”的奖状和桂冠,笑呵呵地告诉父亲:“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灵魂深处,脑回路前,一切有关二老的记忆,如电影镜头一幕幕地浮现……
人世沧桑,思念愈加悠长;岁月浮沉,亲情愈显温暖,亲爱的爸爸妈妈,感谢您们传承勤以持家,俭以养德的信义,让我们清明做人,受益匪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今夜,我打开窗子,打开尘封的记忆,在静谧的夜空中和亲爱的父母对话,祈祷你们能够听得见儿女碎念的回音,祈祷投递的明信片热忱可见,祈祷天堂里再也没有生离死别,祈祷姹紫嫣红芳香着你们的家园………….
愿父母大人,在天堂一切安然!
李继玲,笔名木子雪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著有个人文集《玫瑰往事》、《一座城的风花雪月》,合集《爱上徐州》《彭城花开》《岁月如歌》《千钟一饮》等。《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文学顾问。
清明祭
文/卷风
清明,是个思念的日子,是后人追忆先贤缅怀故人的日子,今年清明节,残酷的新冠疫情使得出门扫墓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关山迢迢都被封,咫尺天涯步难行,哪里都去不成,只能待在家里。
每至清明,杜牧的《清明》诗便会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2024年清明节的这一天,天气格外的好,春光明媚,正是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好时节,也是游山玩水的好时机,然而外面的风景很美,却无人去欣赏,风景再美,却失去了赏花人。
本是一个雨纷纷的清明节,今年却是一个阳光灿烂风和日丽无风无雨的清明节。本是路上行人欲断肠断魂的清明节,今年是无人断魂,却多了伤心。今年的酒家都没有了,因为家家关门户户闭窗,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也看不到了,城市正被隔离,乡村已被封控,哪里还有杏花村的影子?
清明,给死亡编织着生命的温热与绚丽。清明,让古人与今人有了跨越时空的沟通。
在这个“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时节里,让我再次想起了母亲,母亲离世距今已经五载,五载,一千八百个日日夜夜里,有我数不清的哀思与怀念。
去年阴历十月一日,我去祭奠母亲,看见母亲的坟头日渐缩小,野草丛生。我没带添坟的工具,娘亲请您担待一点,不要埋怨儿子,等到清明节,您的儿子我一定回来看您,给您老人家再添把新土。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想念娘亲的愿望也与日俱增,放心吧亲爱的母亲,您的儿子一定会在清明节前守约而至。然而,我终于没有踏上看望母亲的路程,我的爽约莫非惹到老人家生气了吗?原来她的住处破了一个洞,让我快点回来给她添添土,修补修补,因为老人家也需要遮风挡雨温暖的住处,我知道母亲也在盼望着我早日来看望她,这不正是九泉之下的母亲与我阴阳相隔跨越时空的交流吗?
母亲在世时,喜欢吃零食炸果,什么蜜三刀、羊角蜜等,老徐州的老八件都是她的最爱,每年清明和十一两大祭日,我总要带上母亲爱吃的美食,供奉于她的墓前。因为某种原因,我是不太热衷烧纸钱的,母亲在世的时候就不信这个,她常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但架不住爱人的劝说,头两年的清明时节祭扫,我总会给母亲送“纸钱”去。
曾经几次清明祭扫的记忆中,我改变了以前那种烧“纸钱”的习惯,前年清明期间回老家祭扫,我在花市上买了一盆鲜花,我把它恭恭敬敬地放置于母亲的坆前。
去年的清明祭扫,我折了几枝长着黄白相间的花朵,插在母亲的坟前,那黄花在春风中摇曳,我寄深情于鲜花,鲜花伴我共哀思,我想我的母亲会含笑九泉,接受我的追思与缅怀。
今年清明又至。政府提倡文明祭祀,我积极响应号召,清明节那天,我登录了由市民政局和汉风号融媒体共同打造的“云祭扫”活动网站,我在网络上点亮蜡烛,留言祭奠,完成了一个与往年不一样的文明祭祀。新祭扫形式多变,唯一不变的是对先辈人永恒的尊重和敬仰,是对已故亲人的追思与怀念。母亲大人,不肖子想对您说,待到山河无恙人民皆安的时候,我一定再去看您!
清明季,清明祭。
卷风,原名苗磊,江苏省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徐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外诗人》注册会员,著有个人散文随笔集《古城墙下桐花开》、《徐州的表情》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常务副主席。
文/王夫敏
“桃花开,杏花败”,一进入阳春三月,各种花儿就像比赛一样,你方开罢我登场,仿佛一不小心,就要错过一个季节一样。
陌上三月,最是踏青赏花的季节,满眼芬芳,一时让人有些眼花缭乱,特别是在冬天里,沉闷了许久的人们,更是按捺不住对春天的向往,纷纷走向原野。
有时,看到公园、各地景点人头攒动的盛况,心中不禁有些生畏;所以,在这样的季节里,多年来,我选择的出游方式就是,回我的老家。因为老屋,因为儿时的记忆,虽然远离故乡多年,对这片故土,我依然魂牵梦萦;每当运河岸边的第一缕春风,轻拂丝丝垂柳,把故乡从冬天沉寂的梦中唤醒时,我的思乡之梦就开始了。
有人说,人的前半生是用来追梦的,后半生是用来回忆的;自从我的父母亲去世后,我发现,自己开始有些怀旧了。“近乡情更怯”,我的亲人,我的儿时伙伴,还有我记忆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悄悄地地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我的是思念,伤心与回忆。所以,即便是外面早已春暖花开,每次迈起回家的脚步,却不再那样轻松愉悦。
追梦儿时的记忆,思绪似乎又漂回了故乡。我的老家在苏北鲁南的交汇处,东临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南依翠柏葱郁的望母山,北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梁王城。这里远离都市,远离喧嚣,依山傍水,是许多人心中的游览胜地;春来花开,杏花梨花桃花次第开放,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得自由烂漫,没有一点造作,在故乡风景如画的田间巷陌游走,真如在一幅画卷中一样,常常让我流连忘返。
从小学到初中,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上学之路就是在故乡的美景里走完的。那时候,没有自行车,也没有柏油路,从我家到学校,走运河堰下面的小路,是去学校最近的道了。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跨过两座小桥,就到了我曾经学习过的学校了。从高中到大学,还有这么多年生活的曲曲折折,儿时的学校早已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甚至,我一度想不起她曾经的样子。是的,自从跨出这所学校,我居然一直未能回来过,三十多年的时光,几度花开花落,而今,听到王老师去世的消息,我一时有些无语凝噎。
那时候,同学家里也都没有表,去上学的时间,全靠自己把握。有时候是到了学校还是满天星辰,也有的时候,外面春光明媚,桃李争妍,我们却无暇欣赏美景,匆匆向学校跑去。
人过中年,回忆过去总是伤感多于甜蜜。那时候,我在学校里算是个不错的学生,成绩不错,只是比较顽皮,记忆中我的班主任王老师,个子不高,身材微胖,无论春夏,都带着那顶有点掉色的帽子,永远骑着那辆我熟悉的大金鹿的大架自行车,只是前后都没有了泥瓦,刹车,当然是用脚的。说是熟悉,是因为王老师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都是骑着那辆大金鹿赶到学校,而我们在步行去上学的过程中,王老师整天路过我们村头。得益于王老师的特别厚爱,顽皮的我,每次遇到王老师骑着自行车去学校时,我就会跳到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然后,跟着老师一起到学校;那时候,同学们见了老师就害怕,更不要说和老师接触了,只有我才有这个特权。以至于我的同学们嫉妒地编造说我是王老师的干儿子。
那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不错,老师发下模拟试卷后,我总是第一个做完。王老师,就拿我做好的试卷和同学们去对答案,因为,王老师相信我是正确的;所以,我的同位不服气,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标准答案”。当然,小灶也没少吃,批评也没少挨。
有一次,放学的路上,正好赶上运河的电灌站抽水灌溉稻田,就跑到河里洗澡,结果被隔壁班的女老师发现,告诉了他,那一次,被在太阳下罚站;我们几个记恨在心,第二天,我们捉了一条小蛇,放在这位女老师的办公桌上,老师被吓坏了,当然,结果是,我们几个的下场也很惨。 我们那时候上学,一般是早上吃过饭去,下午放学回家再吃饭。个子虽小,但是,好动,不到中午回家吃饭,就是饥肠辘辘了,房老师一般是早上从家带来中午的盒饭,所以,师母给他准备的饭食,我是没少沾光,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有些内疚,那时候小,也不懂客气,真不知道老师中午饭是如何凑活的。
似乎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一个人具有的特权,在王老师的宠爱与教导下,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由于没再回到母校,加上初中学习比较忙,一直没有再见到王老师。最后一次见到他,是我初三发榜的时候,我去学校看榜,王老师去学校办事;那年我因为语文考试,两句话两篇作文,我只看到一句话,少写一半的作文,而与小中专学校失之交背。当时,王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那语气和表情我今天都历历在目。虽然我离开老师已经三年了,但是,他却依然还在牵挂我,关心着我,当时,我是羞愧难当。
真的感谢王老师当时的肺腑之言和鼓励,我走向了更远的前方寻梦,从乡村到城市,从大学到工作,偶尔闲暇的时刻,回望过去,没想到和王老师一别就是三十多年,王老师退休后,随儿女带孩子一起生活,由于没法联系到他,就这样,我们竟然一直未曾见面,这成了我心中最大的遗憾。
又是故乡花开的季节,桃李芬芳争艳,只是,物是人非,而我的回归故乡之旅,却是在这样的一个“过路行人欲断魂”的季节归来;想念你,我的恩师,我真的没想到,三十多年前的一别,竟是今生最后的一面,我竟然未能给予老师任何的报答,却师徒阴阳相隔,这份别人不能理解的痛,只有我一个人心中知道。
花谢了,还会再开;果实摘了,还会再结。一年又一年,每到春天,故乡的桃李总是芬芳依旧,而我们这些漂泊天涯的游子,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人。
又是桃李芬芳时,泪雨纷飞,老师,学生想念你。
王夫敏,早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理事,徐州金龙湖文学社社长,徐州书香苑文化协会会长,徐州作家协会会员,出版发行个人散文游记《天涯行歌》。
文/曹煜平(江苏)
外婆慈祥且布满皱纹的脸,一下子浮现在我的眼前,不仅在清明时节,有时候平心静气之际也会想起外婆,想起外婆对我的点点滴滴。
四五岁的我还没上学,每次妈妈让我去外婆家接外婆来我家住上一段时日,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家距离外婆家四五里的路程,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算是一段比较长的路程,有时路上跑累了,外婆总是心疼地把我抱起,走上一段。看到外婆额头的汗水,我又会让外婆把我放下,显得很坚强的样子。
尤其到了我家埭头,必须让外婆把我放下,自己走在前面,满脸都是笑意地和外婆说着话。其实我还是揣着一个小心思的,如果让妈妈知道,一路上我是外婆抱着回家的,一定要挨责怪的。妈妈会严厉地批评:“你这么大,还要外婆抱着,羞不羞呀,而且外婆还是小脚,抱着你跑着不是更加累吗?”其实那次我真的脚疼得难受,走起来也很艰难,外婆赶忙抱起我。外婆小的时候,有的地方社会观念还很落后,缠小脚,让外婆的童年失去了很多自由和快乐。
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次暑假,爸爸妈妈让我接外婆来我家住,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份任务。这时我家已经搬到了城里的一间小宿舍了,虽然地方不大,生活还算舒适。我也刚学会骑自行车,二八大杠,还够不着座椅,只能斜插在三角杠吃力地踩着。
当我骑着自行车来到外婆家,说是我载着外婆去城里,其实我从外婆的眼中看出了惊讶。我甚至拍着胸脯得意地说:“外婆我每天上学都骑着自行车呢!”嘴上虽然说得自信满满,当我载着外婆时还是小心谨慎了起来。路程不远,平时一个人骑还勉强应付,载着外婆就显得有些吃力了。
中途停了三次,一边推着自行车,一边与外婆聊聊天。第三次停下来时,正好路边有一家小店,外婆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慢慢地揭开,里面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纸票,面额也不大。外婆抽出一张,买了一瓶汽水,橘黄色的汽水在透明的玻璃瓶中特别显眼,一下子勾起了我的“馋虫”。
外婆把汽水递给我,刺眼的阳光让我不得不眯着眼,接过汽水对外婆说:“外婆,你也买一瓶吧。”外婆摇摇头。
我喝了一口,递给外婆:“外婆你喝!”外婆拿着汽水,喝了一小口,又递给我。
外婆微笑着:“外婆不渴,你喝吧!”那笑容显得平静,温馨。天气很热,我的内心却清爽惬意,还夹杂着丝丝感动!
外婆,已经成了我的记忆,人到中年的我,经常想起外婆,想起外婆的慈祥、想起外婆的好……
曹煜平,ID新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宣传部副部长,泰州市作协会员。人生格言:善待自己,感恩遇见,用爱书写真善美!
文/连洁
记忆随时空飘移,耳濡目染军营的生活,伴随着成长的记忆,有些场景已然模糊,心意却深刻感受。今天妈妈拿出一部分年代久远泛黄的老照片整理,认真地思考,不禁追思……
1965年,外婆带着大姨、妈妈、舅舅和小姨练习打靶射击,那时外婆还年轻,妈妈还是少年。干休所里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老奶奶,战争年代曾经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橄榄绿的情怀,影响着那一代青年的志向,她们都穿上绿衣裳走出家门,去了远方,走出不一样的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追寻记忆中珍藏的画面,不知不觉来到了熟悉的部队大院。高高的院墙,变矮了,银杏玉兰长高了,无花果变茂盛了,岁月已将每一个春与秋,夏与冬的烙印留下抹不去的痕迹。让自己静下心,面对自然,白昼或深夜,低头或抬头,会发现一株小花、一颗草种、一片落叶、点点繁星,都会勾起一段回忆。有些地方在维修,与一旁比邻的高楼相比,曾经的熙熙攘攘,变得静默,城市规划,让军营距离繁华越来越远。
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军人、先辈的付出,时代在向前的每一步进程中,是否应该怀念从前橄榄绿护卫的青葱岁月?捍卫军人的精神品质,体现于细微处,需要维护的不仅是军营环境,更是心灵的归属,初心!当我们的时代年轮,经过艰苦岁月的洗礼,英雄平凡朴素的形象、卓越的品格,熠熠生辉,时代需要这样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树立起正确而伟大的榜样。
橄榄绿——代表先锋队精神,保卫国家、人民,意志坚定,高于生死。在森林的庇护下长成一棵大树,不算难事,在沙漠里长成一棵大树,才值得骄傲。军人是普通人家有血有肉的儿女、父母,一身戎装、一腔热血、一片忠诚。这一身戎装肩负的是国家安危的使命与责任,风雨兼程,逆境中高扬热血与信念。
橄榄绿——代表平凡朴素的军人情怀,踏实认真,心地善良,实事求是,坚强正直。人们的心中一定描绘了许多个鲜活而不同的身影:有的人不以自身优越的条件,把学习深造的机会,留给身边更优秀的战友;有的人虽然家庭困难仍然尽自己所能,帮助战友的家人;有的人在战场上挺身而出,为战友抵挡枪弹而牺牲;有的人将牺牲战友的家人认作自己的亲人,默默奉献爱心。
那时候的军装,那时候的人,橄榄绿的情怀,烙印着青春的质朴纯真,勾起无限的回忆与遐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生长环境,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对待真理我们如何做出选择与判断?真正理解善良与正直的含义,才能体会橄榄绿——代表军人勇敢的内心世界,坚强的背后是柔软的,读懂橄榄绿的内心世界,诠释人生的芳华,蕴意的内涵。
我想要触碰的是“人生价值”的意义。个人需求与价值,与社会需求与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每个人心中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平凡朴素是优秀的品质”。就像习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真正有功劳的人,不一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要求回报。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善”有原因,它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事物。有一种幸福,就像细雨绵绵的午后,倚窗品茗静观叶儿的沉浮。有一种感动,就像睫毛承受不起一颗泪珠的重量。有一种存在,就像风雨飘摇的枝叶坠着那颗晶莹的露珠。万物之灵动,都是生命的含蓄本义,恰好前一秒还在,只在一瞬间完成其生命的历程和价值。世间,岁月静好,冷暖自知,安然若素,否极泰来,不懈坚持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高贵的灵魂,国家和社会永远铭记英雄。
象征中华民族脊梁的橄榄绿,走向高山,那里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连洁,笔名小石头,爱好文学、朗诵。江苏省卫生经济学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培养的徐州市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项目第1期优秀学员。《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宣传部副部长。
思旧怀人又清明
文/康海群
今年清明节,疫情原因,阻断了不少人祭扫缅怀故去亲人的脚步,但相思之情从来不会因距离而远逝。
这个清明节,不见“雨纷纷”的凄凉惆怅,看到的却是一片“亮灿灿”明媚春光。蓦然,我想起了亲爱的爷爷,想起了那个雪天,那个大雪飞扬的冬日。
1990年8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家乡如东县袁庄小学做了一名教师,住宿在校。那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得好大好大啊。下雪的第二天早晨,我是从睡梦中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的。门口站着我的邻居叔叔,打着一把黑布伞,眼睫毛上沾满了雪。他定定地看着我,好一会儿才说:“爷爷昨晚走了,你回去一下。”我的心一沉,泪水霎时滚了下来。
爷爷病了,这我知道,但没想到竟这么快就撒手西去。
爷爷是位慈祥的老人,对谁家的孩子都好,对他的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小时候,白天跟他到生产队大场撒野玩,去河边捉鱼摸虾;晚上倚靠在他的床边,缠着他讲完一段神秘的鬼故事才肯迷迷糊糊地入睡。长大了,我上了师范,每年寒暑假回家,他都显得格外开心。
工作后,我有了工资,每次回家都会给他买点他爱吃的水果、茶食。大概是10月份,得知他在二姑妈家生了病,我骑自行车驮他到乡医院治疗。一位本家老医生检查后,说是黄疸肝炎。他淡淡地说:“老爹,没什么大不了,回家吃好喝好!”我真以为不是什么大病,后来才知道,爷爷已经病入膏肓,没救了。
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我看着揪心的痛。一个星期天,在父亲和母亲的搀扶下,他硬撑着起床坐在门口晒太阳。望着爷爷佝偻的身体、瘦削的脸庞,我想,爷爷活了一辈子,没有照过一张相,万一哪一天离我们而去,连个影儿都没了。我默默取出画夹,坐在他对面,夹上一张卡纸,掏出碳素笔,对爷爷说:“爷爷,你别动,我给你画张相。”爷爷挤出一丝笑容,点点头。
我学画素描多年,这次使出浑身解数,用了大半天时间,终于为爷爷画了一张大四开半身素描像。奶奶看了,说:“像,真像!”爷爷生病以来久违的笑容定格在画纸上,我才稍许有些心安。
可是,那笑容还宛如昨天啊,爷爷怎么就突然离我而去了呢?我脑中一片空白,在邻居叔叔的提醒下,我才冲进大雪,踉踉跄跄地跑回家。在爷爷的灵柩前“扑通”跪下,哭成泪人。
是的,那也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清明,在这个大自然生机勃发的时节,我想起死去的爷爷,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心头泛起无尽的哀思。在回望生命的历程,反思人生,叩问未来的同时,我们唯有擦去泪水,封存记忆,坚定前行。
康海群,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会理事及特约作家、《黄河文艺》签约作家、江苏省中华成语研究会理事。
文/肖慧
姥姥和姥爷都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还健在的话,姥爷今年94岁,姥姥则是91岁。
姥姥大字不识一个,而姥爷在村里的同辈人中已算是“秀才”,会拨算盘,在县城当过会计,后来又到农村供销社做了主任。姥爷讲话慢条斯理,但又极有逻辑,一句废话没有。在姥姥和全村人心目中,姥爷是个有威严又有文化的人。
姥姥家绝对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农村模式。虽然姥姥在家庭中一辈子没有财权,也没有话语权;姥爷一辈子没有下厨做过饭,姥姥则养猪养鸡还要拉扯一堆儿女。但提起姥爷,姥姥的口吻是自豪又满意的。看到村里小两口打架,她也会说:“俺老头子一辈子没有打过我一个耳光。”
姥爷其实是个很善良的人。记得有一年夏天的傍晚,我和妹妹坐在院子里的小方桌边吃饭,来了一个收猫的人。姥姥一时起意,想把喂养多年的猫卖了,于是用一块食物将猫引来后一把捉住它,用绳子圈住那只猫的脖子拴在桌腿上。
可怜的猫看到了买猫的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不测,拼命地翻着跟头,无奈被绳索捆住了脖子,无法脱身。看到那只猫不断地翻腾,我和妹妹都觉得它好可怜,哭着想制止姥姥把它卖掉。这时姥爷突然说话了:“干吗呀?把小孩子都吓得叽哇乱叫的!”姥姥当时也有了悔意,于是又解开了绳子,放了那只猫。
春天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曾经躲在比我人还高两倍的油菜地里,任姥姥如何唤我的名字,就是恶作剧的不作声,也不动弹;夏夜的傍晚,我和姥姥为广播里的回音而请教过姥爷:“为什么广播里有两个人在说话?”秋天的时候,与村里那些叔叔阿姨们乘坐着卡车去缴公粮,打谷场上许多堆成垛的金色的麦子,想起来就有好丰盛富足的感觉;冬日的寒夜,我在被窝里偎依着姥姥,听她讲那脍炙人口的故事。
秋去春来,年复一年,在我十六岁那年时,母亲意外去世了。姥姥和姥爷被接来的时候完全不知内情,得知真相时,姥姥哭得伤心欲绝,姥爷一言不发,只是坐在小房间里低着头沉默。
我从来没有见过姥爷掉眼泪,包括当他听闻母亲去世的噩耗时。直到有一天,姥姥告诉我,她与姥爷某一天沿着马路溜达了很久,一直溜达到了飞机场,在空旷无人的机场边,姥姥说她又忍不住哭了,姥姥跟我说,那一次姥爷也哭了。
转眼很多年又过去了,姥姥和姥爷都已经去世不少年了。关于童年的回忆,却一直深深地萦绕在我的记忆中,很想再穿越时光隧道,重新回到那个如诗如画般的小村庄,重新再与亲爱的姥姥和姥爷再一起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可是时光已经一去不返了。
肖慧,徐州市作家协会理事,《青年文学家》无锡分会理事。曾获徐州市十佳文学少年(1995)、首届都市晨报文学奖。
●第二届“至尊爱情•七夕之恋”全国爱情诗大赛征稿启事及延期通知
●《北方文学》隆重推出知名作家周贵玉先生的长篇小说《那山那水那人》
●《青年文学家》2024年增刊推出知名作家祁海涛长篇励志小说——《风雨青春》
《青年文学家》杂志简介
《青年文学家》杂志1957年创刊,由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发行的严肃文学期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2139
国内统一刊号:CN23-1094/I
近年来,创建了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作为杂志社团结和联系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理事加入只须订阅杂志,不收其他任何费用。杂志社严把质量关,为作家和广大文学爱好者打造文学净土。
杂志宗旨是繁荣文学事业、培育文学新人。
《青年文学家》顾问:王蒙、王佐泓、叶延滨、冯骥才、孙莉、李曙光、李琦、张抗抗、阿成、常新港、梁晓声、韩英、颜楠。
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周贵玉先生愿与各位文友携手并肩,共创文学的辉煌!
上旬刊负责人:亚南(北方)
QQ号:1327257870
中下旬刊负责人:刘狄
QQ号:1392306870
图书出版负责人:李晓玲
要伤感的情侣ID,最后还是要分离的那种!
《﹏曾经是属于你的记忆|《﹏如今是属于我的爱情轻描你的容颜|刻画你的神情ヽ听着旋律哭泣|抱着音乐哭泣ヽ惊鸿一般短暂ゅ|夏花一般绚烂ゅ守护那弋季旳约定°|继续那弋段旳美好°寂寞沧海成泪|悲伤逆流成河1s丶私守゛﹎给n1的承|1s丶厮守゛﹎n1给的承誓言散落在天涯海角∝|夏末止步于盛夏之处∞你的话语漏洞百出よ|你的眼神谎言万千よ过去的终究过去ヾ|回来的不再完美ヾ低头、是你的温暖|抬头、是你的感动上帝,请保佑我的爱。|耶稣,请守护我的爱。假如泪幻成海|倘若我在彼岸▲涐只知道涐爱沵|△涐只记住涐想沵情丝如锦,灿若烟花。|明眸如水,浅笑俨然。听落叶谢幕的声音|看花朵坠落的瞬间时光丶锁定在过往曾经|画面丶定格在年华的沧海闭眼╰聆听世界每个角度|失声╰呐喊触动每个音符ソ余音未散,伊甸香|ソ梨花未央,萤火光哄伱ωǒ唯一|疼伱ωǒ专一前生今世轮回爱你|寂寞孤独煎熬想你﹏ㄨ青春如此纠结|﹏ㄨ青春如此凄惨彩虹糖的酸味°|真知味的甜味°咱定义ジ命运|格鉽囮ジ爱綪暖冬*|冷春*ぃ渲染せ纪的幸福|ぃ渲染せ纪的寂寞醒来只有涐一个人め|彼此终于退回陌生め听着那熟悉前奏。|回忆逆流成河。一如既往的思念|一如既往的爱恋装库给伱看|撒娇让你疼梦总有一天会醒り|厼总有一天会走り许你一世温柔、|恋你一世繁华、沵旳过去’涐来不及参与。|沵旳未来’涐要紧紧相依花落蝶飞、朝朝|花起蝶舞、暮暮岁月流逝难留丶|流年荒漠已走Addio、浮华|Addio、乱世时间是无形的剑|距离是无形的刀与你度过的纷纷扰扰。|有你陪伴的日日夜夜。°许一世繁华丶|°诺半生风月丶|▍你说一切都是过往云烟|过往是岁月磨损的痕迹|▍微笑看你送完信♂|转身离开的背影♀伴夜、看椛落|伴夜、看椛逝∝”用我们的爱证明|∝”天长地久不是传说想你想的心发慌|恋你恋的心已老╰思念如烟在肺中蔓延|╰思念如酒在胃里翻滚温-≮Cun≯Ⅱ|温-≮Rou≯Ⅱ*多余的解释|*过剩的解释雁来雁去、谁与谁相遂|花开花落、谁与谁斗艳命中注定我爱你|一不小心爱上你ゞ、忘掉应该忘掉的。|ゞ、回忆不该想起的。_最迷人”|_最销魂”曾经、俩人的街|如今、一个人走还丶一世至死不渝|念丶一次沧桑繁华漫长时光里旳无限温柔で|无限温柔里旳漫长时光ゝ租出的爱情|得到的幸福笑到全世界都流泪-|哭到全世界都憔悴-如果、没有你|至少、还有你我〃敷衍前行|你〃悲伤离去我记得我爱过|我记得我恋过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时光绕过琉璃指尖;|我是真的很难释怀;灿烂过的烟火|只留下一片红完美的演技∞|完美并不美∞那些伤还会痛⌒|那些梦终会醒⌒阿尔卑斯棒棒糖っ|充满甜蜜的味道っ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即使ぐ说抱歉|即使ぐ说再见心安静则无躁|心干净则无扰-曼城。|-咘琳。你玖是我的唯一つ|你玖是我的永远つ赞、勾勒幸福|赞、演绎完美看不懂、烟花散尽|猜不透、花开花落淡看、殇感美|静听、唯美殇抽不完、寂寞|戒不掉、思念街头、看羙籹|街尾、看帅滒莂碰、我籹亽|莂碰、莪侽亽依然、舍不得|依然、放不下习惯了、最初|所谓了、后来俯下身ゞ`吻你|踮起脚ゞ`
爱人去世了我想给自己取个ID纪念她…最好也有签名1
花辞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爱人故去伤心ID
悔清
蓝月亮——青岛名家七月精粹美文集
编者按:《蓝色月亮船》满载几百位青岛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记忆中市北1——11集》,《蓝月亮文丛》20余部。《于向阳的文集:诗歌集、大海听歌,散文集、小说集、文史集、童话集》10部、约40多部作品、4000多篇文章。本刊是蓝月亮文学社组织的青岛名家七月文集专号。感谢大家的欣赏支持!
青岛蓝月亮文学的《蓝色月亮船》欢迎您
(总第854期)
请听:蓝月亮文学艺术团团歌:梦中的蓝月亮
(作者:词、于向阳 曲:张坚 演唱:张坚)
一、青岛著名作家张璋美文选登
植 篱 依 依
作者:张璋
世事纷繁 。怎样的一件心底旧事,教我们透彻骨髓地怀想?
…… 去年春天,刚搬来新居时,小区的一切都还没拾掇利落,路面斑驳,碎屑乱堆。没多久,楼下出现了一老伯开始手脚不闲地清理建筑垃圾,整理楼前空地。老人往往天不亮就干开了,有时中午顶着大太阳也忙碌着。我时常伫立窗前,感动地望着老伯的身影,推测:“物业管理的吧?”爱人不屑:“物业?多少钱能雇到如此敬业的老员工?” 后来,在楼道上遇面几次,才知也是新迁来的住户,姓郭。
一天早晨,刚推开窗,一股清新、久违的气息扑面盈来。探头张望,楼前偌大空地上填满了新鲜的泥土!站在那儿怔了半天,人一下子回到了知青年代。
当年下乡插队,在村副业坊搓绳、打苫……整整闷了一个冬季。开春,一战姓老农带我们下地干活,荷锨走在田埂上,看着新犁耕的泥花儿,战老汉蹲下身子搓捏着那些土块儿无限感慨:“嘿,啥东西破皮都难看,就咱土地,破了皮真好看呐!”也就从那时起,我与泥土结下了深深的情愫。返城二十余年了,对土地的敬畏、亲近,仍有增无减……
自有了楼下这园子,每天或早或晚我总要推窗探视一番。先是园四周插了一排白白的篱笆,再是地里钻出了畦畦新绿,后来沿篱墙生长起一丛丛素心兰……为浇灌方便,郭伯还特地在园子里打了口压水井。
有一阵儿,我去外地开会,也就十多天吧,回来一看,嗬!篱笆上爬满了绿绿的茑萝蔓儿,上面的小星星摇曳着,闪着亮儿,很是诱人。园子里的花儿们也开得挨挨挤挤,姹紫嫣红。
晚饭后,小区里的大妈、阿伯们总爱围着篱笆转转,站站,评判一番,赞叹一番。平日里,也时有路人驻足,询问这是什么草,那叫什么花儿,或讨几棵易植的根苗,或要一把种籽回去。每逢此时,郭伯总是笑嗬嗬地应答着,忙活着…… 以前,心情悒郁时,总是向往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如今,青枝绿叶儿绽开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我真是幸福得要晕了。朋友们每每来我家玩儿,也总是先到阳台推窗:“看看你的前花园”!这令我多么骄傲啊! 入秋,凉风刚起,郭伯就上心他那篱园了。娇嫩点儿的挖了盆中移堂入室,能越冬的则根部堆上厚厚的木粉末儿。有天中午,郭伯很让我惊讶不已——从家里拎了满满两桶鸡蛋,在一棵棵玫瑰周围挖坑放置,然后拍碎埋好。附近诊所一老中医感叹:“嗨,老头儿拿花比自己还金贵呐,这鸡蛋吃的话得吃多少天啊!”我却在想,来年,这园子该以怎样的万种风情、黛粉媚绿,来回报郭老伯伯啊!
因着对花草儿的挚爱,多年前,曾涂诗《梦里飞花》,这个冬季,真的是梦里常常飞红流翠,繁花绮丽呢! ……
不料,郭伯没有等到花期。
今年春节刚过,有天半夜爱人从外面回来,低语道:“楼下的郭大伯猝发心脏病,走了。”我迷迷瞪瞪地应了句:“去哪儿啦?”“去世了!”我呼地从被子里坐起来:“不能吧?”爱人叹息一声,默然躺下了。我仍旧发呆:“哪……那些花儿,谁来照料啊?”一股悲哀深深地袭击了我!那么一个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老者,上帝怎么就残忍地将他收了去呢?
我知道,有一种东西在生活中走远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那夜的寒风似夹杂着哭泣,一直呼啸着,时快时慢,忽高忽低,不肯停歇……
古语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环顾当下,立言者比比皆是,而立功,立德者渺渺……郭伯,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却又站在了怎样的精神高地啊!
大德无言。 ……
茅檐旧雨,回梦春风。不觉间,冬天过去了。郭伯也故去两个多月了。今天,头一次推窗俯看,惊察园子里,篱墙下,深深浅浅地绽出一片绿芽儿,欣喜之余,更多的却是伤感:始皇堂前鹤,翩翩为谁舞?
就在今晚,就在灯下,敲着这些文字时,窗外,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这是今年的第一场春雨啊!郭伯,该不是你放不下这篱园,随风潜入夜吧!
一砂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郭伯 ,您在那边还好吗?此刻 ,合着雨,我虔诚地为您祈祷 !
本文作者:张璋,国家一级作家,曾任青岛市作家协会秘书长。著作有《且听风吟》、《山河岁月》、《一蓑烟雨》、《千江有水千江月》、《梦里飞花》等散文集,长篇纪实文学《发现柴世荣》 ,多篇作品获奖并选载各种文本。
二、青岛知名作家、诗人于向阳先生美文选登
在八大关的小雨中漫步
作者:于向阳
住在青岛,经常去这个美丽的地方游览。我曾经在多次游览八大关的时候想过:人生如果能有这样美丽的景色相伴居住,修身养性赛神仙。海燕也是具有仙缘机遇的文人啊!
青岛的八大关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西临汇泉湾,南接太平湾。是著名的别墅群风景区,也是唯一能体现出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和特点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是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旅游圣地。来青岛必须到八大关风景区参观几乎成为一种国内旅游者的共识。“八大关”的别墅建筑造型独特,汇聚了众多的各国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西部是线条明快的美国式建筑“东海饭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场,是解放后新建的汇泉小礼堂,采用青岛特产的花岗岩建造,色彩雅致,造型庄重美观;再加上一幢幢别具匠心的小别墅,使八大关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
风格多样的建筑使这里也成为电影外景的最佳选择,如《家务清官》、《苗苗》、《13号魔窟》等40多部电影和20多部电视剧都在此拍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选在这里,比如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重逢》就是在八大关拍的外景。
八大关是以8条关隘命名的路而得来的,即韶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现已增为十条路,另两条为武胜关路、山海关路)。各条马路纵横交错,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
八大关最著名建筑是花石楼和公主楼,花石楼的外墙由花岗岩砌筑,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古堡式建筑,风景独特,环境优美。相传解放前蒋介石曾居住于此。
公主楼是一座造型独特的蓝色小楼,相传是为丹麦王子所建,寓意取自安徒生童话集的故事“美人鱼的传说”。我们的文友海燕就住在这美丽的公主楼旁边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绿色植被覆盖的大院里。
当我们在大院的绿色帐篷里、围着原色没有装饰的木桌就座,青岛散啤的泡沫和烤肉的香味就开始诱惑,尤其“绿荷听雨”和“剑指南天”不断地用街面新疆人叫卖羊肉串的口音撩弄着我们的心弦,海燕与若风又去外面酒店加工了许多可口的好菜。
天空下起了小雨,霏霏喜雨更加增添了室外野炊的魅力,外面的街道是韶关路,路两旁是高大整齐的银杏树,金色的树叶在秋风中不断飘落,竟然有几对新婚夫妇穿着婚沙在小雨中抢拍镜头。听文友海燕介绍:风景区内的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特殊的树种为代表。即,韶关路、碧桃,居庸关路:银杏,宁武关路:海棠,紫荆关路:雪松,山海关路:法桐,临淮关路:龙柏,正阳关路:紫薇,函谷关路:法桐,嘉峪关路:枫树,武胜关路:法桐。
大家在凉凉的雨丝中频频举杯,议论着人生,议论着大院旁边公主楼的神秘,欣赏着大街上粉红色的小伞,在秋雨中的街景中清清淡淡烘托着一对对婚纱新人。盈一份感悟轻放心间,在这样新婚的仪式内容中,在秋雨中,去八大关公主楼旁边看草尖露珠,聆听秋雨与大地的呢喃,体验那“公主楼美人鱼”渴望人间爱情的真、善、美,把大千世界的每一种风景读懂。也许,在这里,有青岛的原浆啤酒和羊肉串相伴,对爱的寓意理解的会更加深刻!
院子里的几棵枫树叶子已经火红,地面上也散布着落下的红叶,看着那些落下的叶子,心中油然闪过丝丝惆怅。不觉间,突然想起了人生,人生就像那枫叶,春天泛绿、秋天发红,飘飘洒洒落地,划出的弧线似乎美丽,其实当落到了土壤里,下一步就是慢慢枯萎。化做泥土,也像爱情,轰轰烈烈的时候,总是带着甜蜜,可当青春过去了,也只能是迎接秋冬,然后期待着来年春夏秋冬的思绪。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砂一净土。”很喜欢这样的禅语,人生不也是一片自由飘落的秋叶么?不管是随着清风徐徐下落,还是随着枯枝慢慢飘洒,总是带着一种动与静,也总是带着一种平常心。因为在季节里,相信秋叶也怀着同样的心情。
若风提议:“走出帐篷,到那奇妙的街景和落叶中体验秋天的小雨,与新婚的新郎和新娘抢镜头!”这个青春浪漫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我们手举绿色的,红色的小伞飘在落叶遍布的街道上,这里没有汽车强道,没有人流的喧闹,只有树叶落地的声音和小雨击打布伞的沙沙声,我似乎还听到:海水拍打礁石的声音,应该是涨潮了!
“绿荷听雨”的摄影技术纯属专业人才,她的照相机也是比较高档的,我真担心在这样的天气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如何不说,却影响了相机的寿命。若风的相机看来不怕风雨,他在踩着那红色的落叶、黄色的落叶,为朋友们拍摄雨中的倩影。
黎明先生是在今年去沂蒙山老区参观红嫂村结识的文人朋友,也许是工作性质原因,他很沉稳,睿智。象佩服海燕老师一样,我也很佩服他。很高兴结交了这位新朋友。
树叶在风中飘落,我在小雨中回忆。我想: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深秋,我们怀恋也好,记忆也罢,它就这样悄悄的来,然后又慢慢的过去。曾经有一个作家这样写道:“当日子成为照片、当照片成为回忆,我们成了背对背行走的路人,沿着不同的方向,固执的一步步远离,再也没有回去的路。”过去虽然不远,可也不是一瞬间。毕竟我们的经历,都有秋的影子,更有秋的回忆。
撑伞漫步在八大关的街道,任雨滴敲打伞面,然后旋转伞柄,雨滴四面八方散落开来,收起雨伞,让雨丝亲吻脸庞,闭上双眼,感受一丝丝清凉。告别热情似火的夏,进入收获硕果的秋,是喜悦的!是幸福的!这一张张照片,也许是我的人生晚秋的写照,经典浪漫的秋雨中的影象。
秋雨、秋风、秋绪、秋思在美丽的公主楼旁边竟然是如此凄美,那许多的往事在此时如泉涌令人难以忘怀。
“掩帘不尽悲秋景,窗外西风难解情。”我的生命已走进了秋天,就像立于秋风中等待一片叶子的飘落,任凭秋风一点点吞噬着,岁月的烟尘中,该来的,来了;该走的,去了。生活就是在反反复复中从清晨走向黄昏。
我站在秋天的小雨里,站在岁月的忧伤中,站在青岛最美丽的街道——八大关,面对文友们如火的激情,我轻轻地唱起了:“小雨中的回忆”!
作者介绍:于向阳,ID:海歌。岛城知名的诗人,作家、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在媒体发表诗文,在市各区文化馆投稿诗画廊,出版多部作品,主编记忆中的市北1——11集(已经正式出版),担任文学杂志:青岛好人、蓝月亮文学,奥帆的主编。
三、青岛知名作家李岩先生美文作品展示: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辈子有了当兵的历史,今生今世都不后悔。
——题记
新兵集训的日子
作者:李岩
1969年12月的一天,我们一群小兵在大嘴纪干事的带领下坐大客蓬到军区招待所集结。临离开家走之前,我换上了军棉衣棉裤,结果热的直出汗。长这么大冬天还真没有正儿八经穿过这么厚的棉裤。小声问大嘴干事不穿行不,没味挨了一顿熊。
所里还真热闹,除了我们军区政治部大院的孩子,还碰到司令部、后勤部大院里的不少熟人,送行的家长还一个劲儿地嘱咐我们到部队后好好干。带兵的纪干事也鼓励我们到部队后不要哭鼻子想家,因为新兵训练队其实离我们的家都很近。
第二天早饭后全体新兵集合,去别的部队的战友们先坐车离开了,看着昔日的好友离我们而去,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见面,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我最哥们的玩伴坐在最后一排,还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给我们作鬼脸,那是我们平常最爱作的动作,就是《列宁在十月》里矮个子叛徒的动作,“掐死他,掐死他......”,眼看着好友作着恶作剧绝尘远去。
我们去三局的战友随后坐上车,路上纪干事让我们唱首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大家唱得都很卖力,有的战友歪着头唱,脸涨得通红。看得出,大家都非常兴奋,因为从昨天开始,我们就都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了,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所以感到异常高兴。
新兵训练队在济南市北郊无影山,那里离我们的家坐公交车最多一个小时。紧张的部队生活开始了,在新兵训练动员大会上,训练队队长“郭秃子”在主席台上摇头晃脑,谆谆教导我们:从现在起,你们就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了,军营里不能再耍在家时的娇少爷、娇小姐的脾气,要处处以一个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头脑里树立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锻炼自己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乐观主义,争取早日加入光荣的共青团,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哗哗哗……台下的掌声雷动,我压抑住激动的心情,一边鼓掌一边暗自下决心在部队干出个样来。
这两天,在新兵训练队白天除了队列训练,就是学习毛主席语录,晚上吃完饭战友们在一起说说笑笑。战友陈小宁那时侯就好像懂得特别多,一有空就给我讲解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而且头头是道。后来见到他妈妈才知道,他妈妈就是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其实那时侯,我们天天读已经将老三篇倒背如流啦。新兵训练还包括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即战士在服役期间不准探家,我们家住济南的人亦不例外,节假日外出要请假,要注意军容风纪,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事故等等。
这天军营又热闹起来,我们打起横幅,敲起锣鼓,欢迎从烟台来的战友。我们高声喊着“欢迎新战友!”的口号,他们喊着“向老战友学习、致敬!”,气氛非常热烈。走在前面的几个新战友个头都不矮,其中有一个人可能年龄不小了,嘴上都有胡子茬了。后面的那些战友则很矮,有几个恨不能没有两个背包高。
“毛主席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欢迎新战友的班务会上,老兵李班长这样说,他要求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搞好团结,做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
随后的队列训练看似简单其实不一般。稍息、立正、向右看齐!这些现在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盘,但当时却狠狠练了一番。队列里要求挺胸收腹,目视前方,有的战友走神做错动作,就会让班长罚站一个小时。有的新战友队列动作很不标准,跑步出列时两个小臂上下摆动,大家看着都忍不住笑起来,结果惹来班长的一顿呵斥,说训练场就是战场,现在不流汗将来在战场上就会流血。而后的队列训练我们都严肃认真起来,再没有哄笑的现象出现。
我们新兵区队利用训练之余,还和老兵区队赛了一次篮球,打的热火朝天。赛完后这天晚上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那天我们戴上了鲜红的领章、帽徽,成了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当时,我高兴得在心里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我心里想,今后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努力改造思想,尽快缩短老百姓到军人的距离,做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不久训练队开了动员大会,全体新兵要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进一步搞好入伍教育,按毛主席说的,“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那时,我们遵循毛主席的这一伟大教导,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我们的誓言是:要做高山上的一青松,不做温室里的花草,要做无畏一切的一只山鹰,不做鼠目寸光的家鸡。那天睡得正香,被一阵紧急的哨音惊醒了。拉练的队伍悄无声地出了营房,我们一个个背着背包走在柏油马路上,路面在夜色的月光下泛着暗黑色,四周悄然无声,不见一个人影,只有队伍“嗦嗦”的急促脚步声……
走在路上,虽是隆冬但不觉冷,反而感到心里有一股热流在涌动。这条马路我太熟悉了,从小到大不知走过多少回,今天以解放军战士的身份走在上面却是第一次。很快,队伍走过经十路路口了,当走到我家的大院门前时,我往右歪头望里面使劲瞅着,一栋栋楼房静静地竖立着,也许这时我在楼顶养的那群鸽子此刻正在安睡吧?
不知不觉队伍走出了市区,肩上的背包感到越来越沉,枪也似乎越来越碍事,身上冒出了汗珠。东方泛白的时候到达目的地三十里铺,整整走了三十里地,我们一群新兵蛋子可尝到了行军的滋味,累得汗水浸透了棉衣,浑身发凉。上午睡觉起来搞了防空演习,下午是政治学习,晚上召开了班务会。第二天我们继续走了46公里,晚上才抵达目的地大会村。走到30里的时候,我的脚打了泡,我忍着疼,暗暗背诵着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又坚持走了10里,最后一直没有坐收容队的车。
事后我觉得,这次长距离强行军对我锻炼很大,虽然脚上起了泡,身体很累,但思想收获很大,培养了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打掉了在家时的骄娇二气。住进村子的那天,鹅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早上起来格外冷,不一会手就冻得通红,脚也麻麻的。下午,进行射击训练,趴在地上实在冻得够呛,实弹射击时,我打了九发子弹,一报靶一个九环、三个八环,三个七环,脱靶两发,成绩马马虎虎。后来投实弹时,女战友李小曼心慌失手,将冒烟的手榴弹才扔出五六米远,站在一旁的教练员一个箭步扑向她,“轰隆”手榴弹炸响了,幸亏两人在爆炸的死角里,有惊无险。晚上区队点评,表扬了射击和投弹好的同志,并特别提出今后训练投弹时,一定要胆大心细,手榴弹果断出手后马上卧倒隐蔽。
下半夜是我站巡逻岗,睡得迷迷瞪瞪摸黑穿好衣服,刚一拉开门就被一股寒气顶回来了,定定神刚走出门,一条大狗咆哮着扑面而来。这不是房东家的狗么,刚来时我就注意到它了,它披着一身长长的黑毛,四条腿的内侧呈灰褐色,一条蓬松的尾巴反卷在背上,眼眶上有两个灰褐色隆起的小肉瘤,这就是在家时我养过的四眼狗。这条狗不同于农村一般的土狗,是土狗和狼狗杂交的产物,我知道杂种狗不听指挥,说翻脸就翻脸,但因为我并没有招惹它,它对我并没有什么敌意。以后它每次见到我,总是汪汪地叫着表示友好亲近,并不会伤害人。
夜晚的村庄是那样寂静,似乎没有一丝风,但有一股寒气从头到脚让人喘不过气来。我身穿军大衣,肩上背着步枪,围着宿营地慢慢走着。抬头仰望,头顶的月亮仍象昨夜那样,明晃晃地挂在天上,是那样得亮堂,将我的身影长长地映在地上。没有想到,几个月前还是个小毛孩子的我,转眼间竟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冬夜,用我的实际行动保卫着村庄里战友们的安全,深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站了两个小时回屋刚睡得正香,忽觉左胳膊一阵疼痛,睡眼朦胧地睁眼一看,班长穿戴整齐站在地上,急促地说,“快起来!快起来!”我扭头一看,地铺上战友们已经坐起了一片。“啊,紧急集合!”这个念头在脑海一闪,我顾不得想许多,赶紧坐起来穿衣服,这时已有人跪在地铺上打起背包来了。接着,我也三下五除二很快穿好了衣服,一边用左手从枕头下摸出背包带,一边用右手扯住被角一抖,熟练地打好背包,飞快地跑到院子里集合。沐浴着明亮的月光,我们在黎明前走在山野里,四周万籁俱寂,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和公鸡打鸣的声音。
几天后,郭队长给我们作了归营动员报告,这意味着近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就要结束了,时间过的真快啊,怪不得李白曾感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是啊,人生不能虚度,正如奥斯特罗夫斯基所言,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懊丧,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在他生命即将结束时,他就会自豪地说,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事业共产主义。
美文作者介绍::李岩、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散文家协会理事,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小说、散文几十部专著正式出版,另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文学杂志、蓝月亮文学系列书籍和记忆中的市北1——10集中发表出版。
四、青岛知名作家、诗人杨昌群先生美文作品展示:
文学的阳光——济南笔会小记
作者:杨昌群
曾经有一个梦境,远离风花雪月,远离红尘熙攘,远离了哲学上的远离。在梦里,阳光坦坦荡荡,自身自心自在,若想无想,若遇无遇。在济南舜玉路,在省作协二楼会议室,来自省内各地作协的60多位文友,参加2009年《新世纪文学选刊》文学笔会。这个冬天,阳光与阳光在另一个空间碰撞,文心自在,文学与阳光共舞。
虽然每个汉字是独立存在的,每个汉字也可以独立存在,每个汉字还要争取独立的存在。比如说,人,之初,性,本善。比如说烟花三月的长江,从南岸望不到北岸,春水流淌,渡舟彷徨。看上去时间并不重要,因为时间已经很重要了。想到这里,你可以与时间握一握手,你可以向时间问好。
笔会由谢明洲社长主持。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开幕式,王兆山主席代表省作协讲话,他讲了当前文学的形势,以及作家的责任问题,有些是中宣部话语,有些是作协主席话语,有些是文人墨客话语。左建明主席讲了对于艺术创新的感受,谈到了爱尔兰,谈到了现实主义,谈到了文学的高贵。二十日下午,李掖平主席讲了几个主要的文学问题,作为文艺创作家最重要的精神素质,当下文学创作的时弊何在,当代文坛缺少的是什么。她谈到纸上的行走,谈到悲剧意识,谈到写作境界的升华,扬扬洒洒,如入幻境,三个多小时的演讲,触说到文学的本质,深刻,独到,灵性,美妙,余音绕梁,哲思隽永。讲者如醉如痴,听者心花怒放。用谢明洲社长的话说,听了李掖平主席的讲课,才知道什么是出口成章,什么是文采飞扬,什么是诗意盎然,什么是妙语连珠。
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刘新沂主编从编辑家的角度,谈了关于小说创作的主张与体验,谈到文学的状态,谈到《山东文学》的办刊情况。谢明洲社长谈了诗歌问题,谈到什么是好的诗歌,诗心,童心,爱心,他讲述了一些亲历的人与事,感动。下午,王夫刚诗友谈到诗歌与阅读,谈到用汉语写诗要回到汉语本身的问题。刘锐主任介绍了省作协《文学选刊》的情况,实在。刘君主任谈了对于散文创作的体会,说到几篇散文的读感。文学培训专家刘强,回顾了山东省文学讲习所的历史,谈到对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基本看法,对于文学创作中的“窗户纸”问题,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举办闭幕式与颁奖仪式。王兆山主席讲话,谈到此次笔会的感受。吕凤强局长讲话,谈到爬山与文学,形象生动。李掖平主席评析了部分征文作品,细致入微,会言会意,再次给予听众以幸福的享受。于向阳代表青岛市作协的十位参会会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文学笔会暨省作协第17届文学讲习班,于二十二日上午结束。中午,众文友在华国宾馆聚餐畅饮。下午,我和于向阳、李岩、于洧、于娟等青岛文友,乘和谐号列车返回青岛。
对于文学,对于诗歌,对于评说,很久以来,我已如一个若有若无的旁观者。扪心自问,还是有些不甘寂寞,还有一个梦。开始,以为那梦是我自己的,后来,就朦胧了。有一段时间,我分不清自己,也分不清朦胧。又有一段时间,我忘记了那些所想。后来,那些所想自在了,我也自在了。可是,还有忧伤,还有相遇。相遇是曾经的梦,相遇曾经在梦里,相遇要走出来,相遇要在这个冬季飞翔。
初冬的济南,初冬的阳光,我们莞尔微笑,我们谈论文学。有人在说无因无果时,我想到遇花为花遇果为果,想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人在说无形的墙壁时,我想到崂山道士,想到一只嫩黄色的小鸟。有人读到一些优美的诗句,我听着,我陶醉了。
本文作者:杨昌群,ID(若风、骑马看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北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蓝月亮文学社副社长,喜欢文学,出版过多部专著,多篇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和记忆中的市北1——10集出版。
五、青岛知名作家、诗人芦璟先生美文作品选登:
“破烂市”钩沉
作者:芦 璟
“破烂市”,又称“礼拜集”。解放前全市有两处,分列“东镇”、“西镇”。临街就市,专卖“破烂”。洋洋洒洒,延延续续,已具相当规模。建国后,五十年代“西镇”的湮灭。“东镇”独大,直至七十年代末,绵延数里。人头躜动,热气鼎沸。岛城及大沽河四周,提起“破烂市”乡俚皆知:在东镇南面的山坡上,离“湛山寺”不远。
1897年,德国人入侵青岛,在市南市北着力市政建设,俗称;“街里”。随着人口增多,市区扩容,两边开始延伸,搭屋盖房。“峰台岭”(大庙山)东,“下村庙”附近,辟为“台东镇”意即在“峰台岭”以东。西面,“团岛”沿岸,辟为“台西镇”,意思在“峰台岭”以西,直至海边。两镇都简称“台东”、“台西”,或“东镇”、“西镇”。在这些地方栖身的民众,都是四面八方,携家逃难而来的移民。穷不聊生,大多赤贫。尤其“台东”,工业聚集区,地域阔大。周边即是城乡结合部,穷人拥挤,买卖随意,“破烂市”更显“大气”。
“破烂市”,只是俚语。里面交易买卖的不仅是“破烂”。乡俚百姓居家过日子的锅碗瓢盆、日用杂品、旧货家具、木料铁器、典册书籍。乃至烟酒糖茶、粮食菜蔬、猪羊鸡鸭都可上市。是现今“跳蚤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综合。讨价还价,折价半价;以物易物,贱卖不赊。从中历练出一大批小商小贩,练摊者。
附近。
东镇“破烂市”原址,几经挪移周折,最后定点榉林山下,太清路四周。距延安路、桑梓路、台东一路、“仲家洼”咫尺之遥。乡俚约定俗成:每周两集,礼拜天大集,星期三小集。因此“破烂市”又雅称“礼拜集”。在那个非常年代,榉林山、太平山都有部队驻军,半山腰铁丝网环绕,警戒森严。东坡下,树木稀疏,草地荒僻,房屋较少。沿坡摆摊,方便快捷,不影响交通。有的木板苇席搭起简易棚户,买卖做大。
“破烂市”,缘自民间自发组织。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旧货、家具、书籍、五金;粮食、蔬菜、烟糖、杂品。区域清晰,各卖各的,互不相扰。没有什么“市场管理”,更没有“城管”欺行霸市。无须缴费,没有税收。只要遵守行规,任尔入市。是个真正的,自由自在的“礼拜集”。“礼拜、礼拜”,就是虔敬礼仪,拜谒礼节。“破烂市”里,极少发生抢劫斗殴,大概这也是重要原因。地场大了,买卖多,赶集的人就多。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随之,炉包火烧、锅饼油条、“馄饨摊”、“朝天锅”,“煎饼馃子”,各类小吃摊点,应运而生。空旷处,“大鼓书”、“练把式”、“变戏法”、“武老二”,各据一摊,团拢围集。挎篮小卖的:瓜子花生、爆米花、水萝卜。高翘草墩的:上插糖球、山药、梨条、橘子瓣。小本生意,人流穿梭,呼喊叫卖。在那个蹉跎岁月,物资匮乏,囊中羞涩。为了吃穿生计,折腾家底,集市变卖,比比皆是。“破烂市”上,穷人相帮,古道热肠,凸显那个年代的亲情。有卖石磨老者瑟瑟饿昏,被众人救醒。
“馄饨摊”立马端来一碗烫的,“火烧铺”送上两个热的,不要钱。老者潸然泪下。有卖衣女子病困倒地,众人揹送医院,挂号就诊,大家凑钱。其摊位,专人代看。女子病愈,携家人挨个磕头致谢,泪流满面。“街里”串巷,“收破烂”的,两肩荷一担,市南市北转悠:“收废铜破铁,书本子,杂物哎!”市区富庶人家较多,廉价收集的废旧物品,回家修饬可以使用的,“破烂市”摆摊换钱。尤其书籍,论斤收,按本卖,获利更大。
“破烂市”的书市有七八摊,多是古旧典籍。其中不乏奇书善本。摊前人流挤挤,讨价还价,熙熙嚷嚷。那时书籍价廉,三五角、七分八分,就能淘来一本。这是读书人的天堂,学生们的圣地。岛城的大儒,外地的学者,慕名而来。
星期天“破烂市”淘书,常见不鲜。有的甚至花一月薪酬淘来明清绝版,几成文物,皆大欢喜。这是可求不可遇的机缘,是那个年代的奇迹。钱币交易,偷偷摸摸。镍铬小银币,两角一枚。正宗“袁大头”新崭崭的,一元一个。“金元宝”一两一枚,指甲盖大小。要价一百元。
“破烂市”60年代初,三年灾荒期间,更是畸形发展。物价飞扬,骇人听闻:花生米,一角八粒,数着卖。“地瓜叶”5元一斤,抢不到手。
青萝卜10元一斤,扎堆排队。可吃的、充饥的,一扫而空。“仲家洼”东南的田野,吴家村、亢家庄、“25中”周围,遍布“摘野菜”的妇孺老幼。“蚂蚱菜”、“曲曲芽”、“苦菜根”,能吃的一律搜集,全不放过。夏初的槐花、榆钱、海草、海带,成了“美味”。上山下海,全民大饥荒。山沟里时见三两倒毙,枯形鸮立,骨瘦如柴。当年市府的造反派头头杨宝华搞投机倒把,就在此强买强卖过花生米,一角八粒。所以后来荣膺外号:“杨八粒”,伴其终生。
天灾人祸,秋去冬来。“破烂市”里,堆积着名符其实的“破烂”。有私下倒卖票证者:粮票、油票、布票、糖票、鞋票、煤票、棉花票、肥皂票、副食品票,最早的“黄牛党”。他们冒着风险,两两“戳指头”,价格高昂,非一般人能问津。乡俚百姓家里,为了生存,能换吃的一扫而空。一块正宗瑞士“奥米伽”手表,只能换五十斤地瓜叶。“破烂市”,无意之中膨胀了数倍。星期天,集市蔓延,人山人海。东到南仲家洼,西到“三百惠”小公园,南到龙潭路“榉林新村”,北到台东八路、长春路口。岛城及大沽河周边,胶县、胶南、五莲、诸城、高密,食不果腹的乡亲纷纷前来觅吃的。个个蓬头垢面,那场景令人欲哭无泪,肝裂心碎。
“破烂市”,动乱前被当局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温床”,横遭取缔。十年浩劫,无人敢提及。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但场景稀疏,“精气神”大不如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上世纪八十年代,终于寿终正寝,销声匿迹。残留的余晖印痕,是在上清路,“台东废旧物资公司”大院里,举办过几次“积压物资交流大会”。各种公家囤积的废物品,琳琅满目。削价、降价,吸引不少“淘金”的乡俚前来挑选。这大概也是岛城居民“破烂市的情结”使然。毕竟,东镇“破烂市”在岛城老一辈人的心里,占据一个牢牢的位置,久久不能漫灭。
往事不堪回首。东镇的“破烂市”,晃晃悠悠已消逝了若干年。当年它为穷苦的人谋生计、寻衣食,做出了硕大的贡献,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本文作者:芦璟,岛城知名的诗人,作家、在七十年代就开始在媒体发表文章,在市各区文化馆投稿诗画廊,出版多部作品,2024年开始与青岛广播电视台签约,被邀请为银色年华退休俱乐部栏目长期嘉宾。多篇文章发表在记忆中的市北1——10集正式出版。
六、青岛作家宋培常先生美文作品选登
钟爱儿时故乡的春天
作者:宋培常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在孩子心目中,对春天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盼望春天带来美好的未来。我钟爱春天,钟爱故乡的春天,更钟爱儿时故乡的春天,儿时春天的记忆历历在目。
我的故乡在潍河边,故乡的冬天是寒冷漫长的,人们是寒冬腊月盼春风,春风来了,大地终于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潍河开始冰雪消融了。春风吹拂着小草从被开化的土地钻出来了,吹拂着柳丝摆动,美丽极了。潍河水从南边时急时缓,蜿蜒着、跃动着从容而来,波光潋滟,银光闪闪,湿润的气息融融弥漫,奉献着大自然给沿河生灵的悠远的滋养。半月前还是草木稀疏的河滩,潍河用灵动的手,抚绿了沿河两岸。潍河用她温柔的水,灌溉了两岸广袤的原野,浸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给予了岸边民众无尽的恩泽。秋天到南方的燕子又飞回我家来了,麦地也变得绿油油的了,如雪的梨花、杏花先开了,然后粉红色的桃花开了,盛开的鲜花引来了蜂飞蝶舞,飞高飞低的小鸟在树林里嬉戏。潍河用她宽广的心,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女……
潍河两岸的春天是美丽的,但那时农民的生活是清贫的,好过的年,难过的春啊。秋收的粮食不多了,新麦子没下来,人们把去年秋天晒得干地瓜叶、萝卜樱子、芥菜樱子用水泡好,放上点玉米面蒸着吃,再后来急着挖点野菜和捋点树叶吃。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有灰灰菜,挖回来洗干净用开水一烫,放上调料一拌,吃起来很有味道。同野菜一样吸引人的是捋榆树、杨树叶,最早吃的该是榆叶子。一夜春雨,房前屋后满树的榆叶儿就一串串地开了,圆圆的薄薄的,在风中摇曳着身姿。爬上树骑在枝头,捋一把把的放进筐里,回家放点玉米面一蒸,味道也不错。杨树叶子就不如榆叶了,味道不那么好,但为了充饥也顾不了那许多了。可惜榆钱儿翻飞不过半月间,第二茬很快就变老、变黄了,杨树叶也不能吃了。慢慢的马齿苋、苦菜什么的也就陆续有了,等到五月份槐花也盛开了,春天即将溜过去了,只好算作春日里最后的吃食了。
春天还是冷的,大人们普遍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他们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有往地里送粪的,有用牛耕地的,有平整土地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人们在地里开始种玉米和地瓜了,老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了扁豆、山药、瓜类等能攀爬的作物。那时人们一年四季就有棉袄和单衣两套衣服,大人早晚干活的时候还穿着棉袄,中午热的时候干脆光着膀子,人们要紧紧抓住这生命中的旺季,为了大地的丰收,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在春天,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华秋实,人们盼望着秋天带来好收成。
春天是孩子们的乐园,是最高兴的了。在我的家乡,春天有一种叫“胖胖早”会飞可以吃的昆虫,比蜜蜂略大一点,每到傍晚时分它们就落在树上。吃过晚饭后,小孩子们挑着灯笼(手电奇缺)照着捉住放在割开小口的干葫芦里,有时一晚上能收获一饭碗,第二天早上用油一炸吃起来也很香呢!
春风刮起来,孩子们就到河边放八卦风筝,谁的风筝放的高,谁就本领大。寒食节家家户户有祭祀的习惯,大人领着孩子来到自家的老坟前,祭奠和追思祖先与已故亲人,在墓前柏树、松树被春风吹的呼呼的直响。清明节前家乡有打秋千的玩法,家家户户大人们因地制宜,在自家的院子里,树起两根杆子或利用梧桐树,绑上一根横木,横木离地很高,上拴两根软绳,距地半米左右的两绳下端,缀一宽度相宜的木板,如此这般,一架秋千做好。这几天里孩子们一个个笑脸花朵般绽放,你争我抢坐上去越荡越高打秋千,吵吵嚷嚷,叽叽喳喳,像群吵架的小麻雀,连吃饭都忘了。寒食节到,不生火,大人们前一天想方设法凑点面粉烙好三合饼,煮上鸡蛋,染上红颜色,根据大小孩子们每人一到两个,孩子们一边吃着、一边说着:“三合饼卷鸡蛋,吃到肚里真舒坦”,在春天这算大大改善生活了。
在城里我真的好想回到过去的岁月,再融入儿时故乡的春天里,但儿时记忆的春天的景色了肯定不会存在了。
本文作者:宋培常,ID、颂舟。山东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创作,多篇文章发表在网络媒体、论坛、记忆中的市北1——10集中和蓝月亮系列文学书籍中正式出版。
七、青岛作家胡孝高先生美文作品欣赏
1、坐着火车进市北(外一篇)
作者:胡孝高
我的母亲活了84岁,她这辈子,大半时间是跟“贫困”和“艰难”联系在一起的。
在我的记忆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国家还比较贫穷,大多数家庭的日子过的也很拮据。特别是在我们农村,更是严重和普遍。日常生活,吃的是地瓜干就咸菜,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下顿饭还能吃上。
偶尔吃一顿白面馒头,或者水饺,也成了一种奢望。家里人有了病,得不到及时治疗,都是硬扛着坚持,因此,小病扛成了大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给病号调一碗姜糖水,病人喝了,蒙上被发汗,照顾病号的饭就是擀一碗白面面条。有一年,我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先是在家里使用不花钱的偏方,真的不行了,才不得不进了医院,医生诊断后说,母亲的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如果再晚来两天,恐怕就没救了!
后来父亲告诉我们,不是不给我的母亲治病,而是家里实在是没钱治病,即使这样,住院的治疗费也是求亲告友讨来的。出院时还有几十元的欠款是父亲打了欠条,以至于医院三番五次地到我家催要了好几年。
我有兄姊三人,到了上学的时候前后差不几年。连交学费都成了问题。每学期每人只交两元钱,三个人加起来就是六元钱,父母没能力一下子交上,急得他们团团转,指望圈里饲养的那头猪快长大出栏;养的两只母鸡多下蛋。可是那年头,人都吃不饱,家里养的禽畜更是吃不上喝不上,哪来的营养长肉、下蛋?再说那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交上学费的孩子,欢快地又蹦又跳跑到街上去了,没有交上学费的则哭成了泪人,这时的母亲真是生不如死,伤心的抱起我们哭成一团。总之,就是一个“穷”字缠身。可想在那个年代,母亲每天都是在死亡线上挣扎,那还有条件和心思去坐火车。后来当我们几个兄姊长成了劳力,家里的日子才日渐好转,可是我们的父母却老了。
说起我的母亲,我觉得她挺可怜。在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大。家是一个。村是一个,走到亲戚家算是个大世界了。接触的事物也不多,柴米油盐,老的少的,吃喝拉撒就这么简单,可是做起来就是如此的艰难。看到父、母亲饱经沧桑的面孔,一双双长满老茧和缺乏营养的手,我的心都碎了。
我的三姨家住市北区的恩县路,以前母亲去三姨家都是由我父亲骑自行车带着,顶多是坐公交车去,但是由于要倒车,转来转去我母亲就不知东西南北了。母亲常说出门还是坐自行车好,既省钱又省心。但是母亲真的不知道坐火车是个啥滋味。记得那还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有一天,我特意到沧口火车站作了考察,要陪母亲坐火车去我三姨家走亲。那时候,有一个车次是从兰村到青岛的市郊客车,在大港有站,从那里再到我三姨家就很近了。
记得坐火车的那天是个星期日,早晨,母亲饭也没顾得吃,一个人照着镜子梳洗打扮。洗了脸还抹了雪花膏,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从箱底翻出过年的衣服穿在身上,精神头儿像是参加喜庆活动如此兴高采烈。我和母亲坐上村前的公交车,提前来到沧口火车站。我买好了火车票,就和母亲走进了候车室,等待那趟火车的到来。我发现,此时此刻的母亲很激动,她溜达着要看看这个精彩大世界,她爬到窗玻璃上,选了一个视野开阔的角度,端详着南来北往的火车,脸上露出惬意的笑容。
火车快来了,剪了票,我和母亲手拉着手来到了站台上,向火车开来的方向眺望。不一会儿,一辆由蒸汽机牵引的客车由远而近,缓缓的停到了我们面前。这个庞然大物把母亲吓得拽着我的手向后退,嘴里说:“这个大家伙,像块磁铁,怎么吸人呢!”我告诉母亲:“不要怕,有我在您身边呢。”
火车的车厢里很简陋,与车窗平行的两排椅子还是木条的。坐车的人不多,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我和母亲选择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火车“唔儿----”的一声开动了。火车开得很稳,如果不是对面窗外的建筑物在流淌,我们还以为这是坐在家里的炕上那。市郊车的特点就是,逢站就停,看到站站有上车和下车的乘客,眼前的面孔不断更新。母亲羡慕地对我说::“看看人家城里人多好,坐着火车上下班,就像串门似的多方便!难怪人人都愿意往城里走。”我会意的点了点头。
每到一站,母亲都要转过身来,把脸贴近窗上的玻璃,向外张望。繁忙的铁路运输线上,客货列车南来北往,穿梭般的擦肩而过;一个个偌大货场上,堆满了各种物资,转载机不停的用铁臂把物资装上汽车;离铁路的不远处,就是大海,海鸥在天上盘旋,海面上各种船只进出港湾。母亲说:“这些地方真漂亮,就像看电影一样。”我对母亲说:“这就是四方,这就是市北。”母亲还兴致浓浓地还向我问这问那?我也不厌其烦的把我知道的尽量的告诉母亲,母亲频频点头,好像什么都明白了。
很快,火车停到了大港站,我搀扶着母亲下了火车,母亲有些恋恋不舍,走几步又回回头,目送着那辆火车远去。
我们终于来到了三姨家,姐妹相见真是喜出望外,还没等我多说,母亲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三姨,你不知道,今天真是开眼界了。那个火车老长老长的,就像条大长虫,跑起来沙沙的,跑几步还‘咯噔’一下。司机的手艺真好,把车开的稳稳当当,不像马路上那些交通车司机,那什么技术?颠颠哒哒。我觉得还没坐够就到你家了。”三姨看到母亲如此开心,一直等母亲把话说完,才接着母亲的话题把脸转向我说“这要感谢你的儿子,要不是他特意安排,你到现在也不会知道坐火车是个啥滋味!”母亲点了点头,又看了看我,用手拭去眼角深情的泪。
此时,我的心情不是激动,而是内疚。母亲真是太容易满足了,而即使这样也来得太晚。因此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地为父母多做一件事儿,到头来,就会减少一份遗憾!
(外一篇) 农场学农记
作者:牟腾琳
我去学农的那个农场,其实是我的姥爷退休后,在他居住的小区墙外,开垦的几垄菜田。虽说只有一墙之隔,若要去趟,出了小区大门,还要绕行五六百米。
今年入夏的一个周末,按照约定,这天大清早姥爷就把我叫醒,我朦胧着眼睛,懒洋洋地问姥爷“还需要去的这么早?看您像个‘周扒皮’似的。”姥爷没生我的气,而是耐心地告诉我:“夏天夜短昼长,你若看到了太阳的时候,阳光就会火辣,气温升的很高。为了干活儿舒服,就要赶在太阳的前头儿。”噢!原来起床早还有如此奥秘?我寻思着。
我和姥爷带上农具,一前一后地朝农场走去。路上我问姥爷,您的农场有多大?姥爷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我出了一道算术应用题。姥爷说,一亩地是十分,一分地是十厘,一厘地是6、67平方米,那么33、35平方米是几厘地?噢!原来姥爷是早有准备,现在是要考考我,说出的数字都精确到了小数点的后两位了。我可不能轻视。心算一时拿不出结果,于是,我停下了脚步,蹲下身来,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开了。不一会儿,结果出来了。我赶上前去回答姥爷,您的农场有5厘地,也就是零点五分地,或者零点零五亩地。姥爷高兴的拍打着我的肩膀,直夸我“学的扎实,记得牢,用得活。”我很得意的说:“这有啥了不起,小数是我两年前就学过的知识了。”姥爷嘱咐说:“谦虚使人进步啊!”
谈笑间“农场”来到了我们的面前。看着眼前长得绿油油的各种蔬菜,姥爷露出了惬意的神情。
姥爷指着面前的蔬菜,首先向我介绍起它们的名子:这是菜椒,那是黄瓜;这是架子豆角,那是西红柿;这是大葱,那是茄子----,数来数去有十几样之多,还有应我之邀种的向日葵呢。说实话,说起这些蔬菜的名字我并不陌生,但是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我是知之甚少。今天算是长了见识。因此我听得越是认真,姥爷讲的越是起劲儿。突然,姥爷停止了介绍,只见他蹲在一棵倒下的茄子苗前,问我“你知道这是谁干的吗?”我立即回答“姥爷这可不是我干的。”姥爷笑呵呵地说,我知道不是你干的。这是一种叫“地蚕”,又名“地老虎”的害虫昨天晚上作的孽。它现在还没走远,就潜伏在这棵茄苗的根部。我当时对姥爷的自信表示怀疑。地上的事情可以肉眼,地下是个啥情况您怎么会知道?只见姥爷不慌不忙地用一根木棍绕着这颗倒下的茄苗根部拨弄着土,我目不转睛的盯着那根木棍的前头,还没转到半圈儿,“咕噜”一个深绿色的“地蚕”,卷着胖乎乎的身子滚了出来。姥爷用木棍点击着“地蚕”让我看,“凶手揪出来了!”。
我被眼前的事实所征服,佩服姥爷神机妙算和火眼金睛。我问姥爷,您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姥爷说这是经验的积累。噢!我想起来了,妈妈曾经说过,我的姥爷在生产队还有几年的务农经历呢!姥爷接着说,“地蚕”刚把蔬菜或者别的农作物啃倒,有一个歇息和消化的过程,于是就地钻进土里藏身起来。刚才我们看到茄苗是新鲜的“牙口”,就可以断定地蚕就在根部。姥爷叫我亲手把地蚕消灭,还语重心长的告诫我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认真,用心去做。要善于总结、积累,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阔步向前。我心领神会地频频点头,感谢姥爷的亲切教诲!
姥爷说,我们这次的劳动还有给架子豆角浇水和为菜椒除草的任务。姥爷先用镢头在架子豆角旁挖了一个窝儿给我做样板,然后让我照着做。姥爷又去远处把水提回来,让我一个窝儿一个窝儿的浇水。之后又教我怎样锄草。姥爷嘱咐我,锄地的目的是松土、保墒和除草,有利于作物生长。要求一是把草除掉,二是不伤害作物,否则就是无功之劳,让我铭记在心。我小心翼翼地实践着锄草的劳动。等到前面窝里的水都渗了,又要给窝儿覆土,使水分不会很快蒸发。在姥爷的指导下,这些活儿,我做的尽管很慢,但是姥爷还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在姥爷提水的时候,我发现姥爷走上下地块时,因为没有台阶,路很滑也很危险。于是我开动脑筋,用镢头在坡上开出了一层一层的台阶,等姥爷回来,看到我的“小发明”,甚是高兴,直夸我爱动脑,有创意。每每想起这事儿,都难掩我心中的喜悦。
早上的时间过得真快啊!一个多小时眨眼就过去了。这时太阳从东方露出了山头儿,顿时,我就有一种被蒸烤的感觉,也体会到姥爷要求起早和“汗滴禾下土”的意义了。
“收工了!”,姥爷一声令下,结束了这次我的学农劳动。这次学农劳动,我是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一些农业的知识,还从姥爷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
我真的希望下次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