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个性网名 > >正文

青苹果2024最洋气的ID(求带水果的ID?)

发布时间:2023-11-30 22:09:39 admin 阅读:59

导读求带水果的ID? 紫银葡萄。。。绿野青柠。。粉黛桃儿。。甜心草莓。。冰昔草莓。。开心青苹果。。蓝梅圣雪或圣雪蓝梅。。 《草原唱风》2024年第7期    站在党旗下,仰望你,我们...

求带水果的ID?

紫银葡萄。。。绿野青柠。。粉黛桃儿。。甜心草莓。。冰昔草莓。。开心青苹果。。蓝梅圣雪或圣雪蓝梅。。

《草原唱风》2024年第7期

   站在党旗下,仰望你,我们要用文字歌颂你的丰功伟绩,愿我们的祖国,在你铁锤和镰刀的开拓下,民富国强,更加鲜艳炫丽。

   站在党旗下,仰望你,坚定了我们对你的信念,我们要永远跟你走,走向辉煌的新世纪。

    …………《草原唱风》编辑组

建党百年颂(二首)

野鹤

一  

不忘初心

百秋魔怪起狼烟,国恨家仇万丈渊。

镰斧高悬天破晓,马恩遍布火燎原。

八年倭寇降幡举,三载王朝败帜残。

星五赤旗昭四海,一轮红日耀东寰。

二 

牢记使命

援朝抗美史无前,两弹一星震宇寰。

开放改革国正富,复兴崛起梦将圆。

捉鳖四海高歌去,揽月九天谈笑还。

固若金汤谁可撼,龙盘虎踞大洋边。

刘殿峰,ID野鹤,赤峰市人,检察院退休。赤峰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在《草原》《辽宁文艺》《内蒙日报》《人民公安》《中国妇女》《中国林业》《中国杂文报》《昭乌达报》《赤峰日报》《百柳》《赤峰诗词》《红山诗词》《红山晚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新闻等作品数百篇。数十年来创作新旧体诗歌两千多首,在纸质及微刊平台上发表千余首。在全国诗词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代表作及传略入选《中国知名诗人传略及代表作藏藏》。二零零五年曾出版诗集《清泉潺潺》。

七律.三首

中共百年诞辰寄怀

了然

(一)

一从大地响惊雷,海啸山崩天欲摧。

众志炼成驱鬼剑,齐心铸就伏魔台。

沉疴不愈今宵愈,久萎难开昨夜开。

放眼明朝何处是,悠悠紫气东方来。

(二)

红星闪闪靓东方,独领芳华醉八荒。

万里征程留足迹,百年风雨续沧桑。

根深不惧枯枝腐,叶茂何忧病毒伤。

遥想前途虽坎坷,扬帆博浪永思航。

(三)

一路高歌唱大风,凌寒独放一枝红。

改天换地初心远,弃旧图新使命同。

五岳三山齐让路,一穷二白早成空。

举旗引领新时代,再建人间不世功。

强国发,ID了然,内蒙古赤峰市人,退休公务员。赤峰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国诗词家学会、中国诗歌报创作联谊会会员。中国诗歌报第二创作室副主编,被中华当代文学学会授予“德艺双馨”中国诗词家称号。曾有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环境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中华诗词》《诗词世界》《诗词百家》《赤峰诗词》《红山诗词》《松山诗词》《华夏第一村诗词》《阿鲁科尔沁》等报刊上发表,累计300多篇。多次在全国性诗词、文学大赛中获奖。

贺建党一百周年

 孙国章

旧时代历经坎坷,

老百姓苦难多多,

带路人中流把舵,

推翻了三座大山,

叱诧着三山五岳,

驱使着黑水黄河。

七十载天翻地覆,

白纸上重新画摹。

绘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穷和白从此切割,

九天揽月已不是神话,

深海探秘又奏凱歌。

南水北调使沙漠变成绿洲,

西气东输让神州同此凉热。

高速铁路令各国神往,

中国制造成世界楷模。

填海造岛让疆域固若金汤,

航母、火箭、核武彰显泱泱大国。

 从此列强不敢为所欲为,

百万雄师守疆固土万民祥和。

美丽乡村已成现实,

工业强国暖人心窝。

大中华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亿万人为追梦奋力开拓。

孙国章男,汉族,1946年生于热河省巴林右翼旗白音布统区,现为中国和内蒙古、老年书画协会会员、赤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赤峰市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阿旗老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内蒙古和赤峰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和赤峰诗词协会会员,阿旗诗词协会顾问。著有散文集《墨缘拾忆》、《赤峰孙氏族谱》,主编过《阿鲁科尔沁旗卫生志》、《阿旗医院中医院志》、《北山村志》等多部志书,编纂过《翰墨草原情》阿旗书画集​。

  

七律·红船颂  

吕生

启报晨钟纲领宣,嘉兴荣幸载红船。

匠心催腐镰开雾,妙手回春锤补天。

播下无私传火种,迎来共产灭狼烟。

谁知湖上风流客,竟是中华掌舵员。

吕生,赤峰阿旗人,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阿鲁科尔沁》《红山晚报》《赤峰诗词》《红山诗词》《长江诗歌报》等十几种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齐鲁桃都》传媒编辑,偶有作品获奖。

七律.恭迎百岁载编年

暮云

雏形共产始红船,遵义毛公策略权。

五剿突围龙虎策,长征两万庶黎肩。

除倭不懈凶魔戮,驱寇高擎霸主鞭。

砥砺中华荣辱记,恭迎百岁载编年。

水调歌头 .锤镰百载历春秋(为建党百年填词)

暮云

伊始博风客,江汉启红舟。燎原星火,后继前赴血腥投。日寇蒋邦敌忾,国破山河颤簌,重辟好春秋。破剿攻防戍,两万里驰骝。

南昌会,遵义泽,振九州。镰锤持帜,统帅圣策展绸缪。孙武神机妙算,理正工农肱骨,百载著春秋。华夏步尧舜,狮醒振神州。

(遵义 泽:指毛泽东主席掌舵红军)

韩明,ID暮云,1953年7月15日生,小学文化,粮农。现居住內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红光村。

讴歌建党百年

太阳花

回眸一九二一年,我党诞生谱新篇。

南湖画舫金光闪,开创中华一片天。

从此起航中国船,历史风雨行百年。

镰刀铁锤红旗展,指引军民永向前。

群雄并起扶社稷,打败日寇断蒋剑。

天翻地覆乾坤转,毛公一统稳江山。

燎原星火开新宇,三山推倒铭史篇。

五千阴霾被驱散,神州崛起万家欢。

改革开放迎春天,飞船遨游太空旋。

港澳回归民心暖,荣辱不忘世代传。

惩治腐败打老虎,弘扬正气倡清廉。

脱贫攻坚夺胜利,打黑除恶天下安。

惟愿祖国腾风起,收复六子平台湾。

舒天昭晖齐欢庆,巨龙腾飞再扬帆。

东方明珠更璀璨,壮丽锦绣好河山。

一带一路前景远,强国富民党领先。

李瑞芬,ID太阳花,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在巴林右旗大板二中任教。大专学历,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40年。爱好文学、诗词,喜欢旅游。

不朽的华章

纪彩云

一百年前

你在嘉兴的一条船上诞生了

从那天起

中国人民有了前进的方向

从那天起

中国人民有了坚定的信念

从那天起

胜利的曙光在向我们召唤

一百年来

多少革命先烈在血雨腥风里倒下

又有多少热血青年奋勇向前

一百年来

你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

一百年来

你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

一百年来

你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

一百年来

你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

一百年来

你惊天动地实现强国大业

是你!

是你!

使中国这条巨龙屹立在不败的东方!

这就是你——

中国共产党书写的,不朽的华章!

纪彩云,ID水滴。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诗词协会会员,赤峰诗词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喜欢写古诗词、自由诗,散文,小小说。有部分作品发表于各地报刊杂志丛书及各网站微刊。

歌颂建党百年

春华秋实

(一)

百岁华章歌盛世,红船稳舵起征程。

波澜壮阔腾飞路,锦绣宏图大国情。

(二)

不忘初心成伟业,脱贫致富谱新篇。

党旗指引征程路,百转千帆意志坚。

王春播,ID春华秋实,阿旗诗词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会员,维德诗苑特约撰稿人。有作品发表于《阿鲁科尔沁》、《内蒙古诗词》,多有散文、诗歌作品在各种网站、诗刊发表。

七律.任重道远

 

菅春华

执政锤镰主义真,扎根原野倍亲民。

徽章闪耀时时亮,旗帜飘扬日日新。

外患守疆争寸土,内忧反腐总除尘。

和谐社会皆平等,红色江山育后人。

菅春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男,笔名:天山剑。毕业于赤峰卫校医疗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副主任医师;赤峰诗词学会和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2016年6月开始古典诗词的学习与创作,时已创作格律诗词近500余首。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先后在《内蒙古诗词》《关东美文》《北方晨报》《赤峰诗词》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

七律•扶贫赞(新韵)

山林

脱贫战役诺庄严,努力齐心克难关。

入户访民查众意,虚寒问暖助疾残。

住村干部真情献,救困帮扶治懒馋。

待到繁荣欢乐日,小康社会唱新篇。

 刘景泉,笔名山林,爱好古典诗词。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畅想心灵深处的所思,获益匪浅,乐在其中!本人爱好广泛,是赤峰、阿旗书法协会会员,还爱好乒乓球、摄影,希望与文友们交流学习!

故乡

李文会

这是梦开始的地方

这是心灵的避风港

生我养我的故乡呵

你伴我成长

陪我辉煌

也为我疗伤

还记得曾经的年少轻狂

让倔强的我背起行囊

走得义无反顾

不惧前路的风雨苍茫

多少次孤灯月下

翘首北望

多少回倚窗听雨

看雁字成行

繁华的街

闪烁的霓虹

总也暖不透心底的薄凉

拥挤的人群

唯独少了那一缕关切的目光

寂静清冷间

那一滴柔弱

悄悄划过脸庞

还好我有远方

有我魂牵梦绕的故乡

千里万里

犹可见

春光明媚

夏风凉爽

冬雪飞舞

秋谷飘香

牵挂你的人

每一刻都归心似箭

哪怕山高水长

多想回到你的怀抱

畅享美丽的时光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底只有一方热土

那就是我热恋的故乡

1、韶山学子(新韵)

韶山冲里映山红,一派祥光照碧空。

紫气东来辉日月,胸襟远大贯长穹。

男儿励志出桑梓,四海为家走大同。

一阵风雷惊世界,迎来华夏太阳升。

2、南湖红船.(新韵)

红船一叶响惊雷,志士筹谋改旧规。

立党南湖迎巨浪,开波碧水显神威。

忠心可鉴留青史,肝胆宁知照翠微。

炮角连声遵马列,红旗漫卷映春晖。

3、南昌起义.(新韵)

划破长空鼓角鸣,洪都鏖战震苍穹。

宁捐热血驱寒夜,愿捧丹心照汗青。

举义先将旗帜染,牺牲捱到曙光升。

八一历史千秋记,拯救中华无量功。

4、井冈会师.(新韵)

罗霄山脉战旗红,竹海千层映碧空。

起义男儿谁泣泪,离家将领两相逢。

朱毛握手风雷动,星火燃烧华夏惊。

八角楼头吹号角,黄洋界上炮声隆。

5、古田会议(新韵)

沧海横流忆古田,来书九月定航船。

非无思想应清理,流寇作风必正端。

书记撒播一捧火,山间红遍可燎原。

军由党管成新例,一脉相承数百年。

6、瑞金政权(新韵)

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道彩虹映瑞金。

开辟红都为政府,迎接围剿立初心。

列宁主义彤彤日,锤子镰刀主力军。

弹洞前村穿破壁,长征北去建功勋。

7、湘江战役(新韵)

蒋匪围追截堵凶,长征遭遇苦难行。

湘江大战十连夜,江上牺牲五万兵。

危难关头思领袖,紧急时刻想毛公。

狂澜力挽出神手,昼夜直奔遵义城。

8、遵义会议(新韵)

苦雨凄风路未穷,红军转战进名城。

筹谋大事思杰俊,策划前途念救星。

遵义选择新领袖,灯前联手请毛公。

危局扭转凭心智,赤水回还四渡兵。

9、延安颂歌.(新韵)

长征万里到延安,宝塔山前展笑颜。

朱总粗衣添大布,毛公旧袄补褴衫。

精神爽朗心情好,信仰从容天地宽。

振臂一呼唯领袖,全民抗战斗敌顽。

10、西柏坡灯火(新韵)

扫平倭寇入东洋,老蒋摘桃为哪桩。

烽火重烧因内战,和平受阻进太行。

小村策动王朝乱,帷幄功成书记忙。

重整河山三战役,红旗尽展起苍黄。

11、开国大典(新韵)

开国大典炮声隆,广场旌旗映碧空。

推倒三山求解放,扫除倭寇享升平。

扬眉吐气心情好,意气风发日子红。

挥手九州天下定,纵情四海唱东风。

蝶恋花·百年华诞庆七一(冯延巳体)

我党生辰辉宇宙。壮美神州、五岳同昂首。华夏高歌神抖擞。东风浩荡江山秀。

华诞百年挥巨手。盛世升平、四海笙歌奏。笑面征程风雨骤,万民畅饮丰功酒。

满江红·百年华诞庆七一(柳永体)

七月生辰,举国庆、升平万象。共产党、光明磊落,凯歌嘹亮。振翼鲲鹏腾万里,凌烟江海涛千丈。抗疫情、聚力扫残尘,豪情放。

阳光路,雄师壮。康庄道,东风荡。今逢百年庆,鼓乐雄壮。天问火星霞彩灿,神舟十二雄姿亮。韶华年,扬现代征帆,航程畅。

 七一党庆颂百年感赋

  

七月生辰,风雷波之宇宙;升平万象,锦绣美之山川。磊落光明,鹏程千山以峰顶;党旗闪亮,光辉五岳以云巅。苍茫熠熠之光,激励雷电;闪耀星星之火,辉耀云天。击水扬帆,豪情于风雨岁月;乘风破浪,激越于韶华盛年。风卷残云华夏乃明,普天同庆;翻天覆地乾坤乃秀,沧海桑田。大美江山,群峰同昂首;多姿华夏,四海映嫣妍。鼓乐笙歌七月流金,神州起舞;红旗火炬百年华诞,万民翩跹。

 上海一大火炬燃,中流砥柱;弘扬马列灯光耀,掌舵红船。化雨狂澜,滋润精神脉路,惊涛正气,凝聚力量源泉。俯瞰银河耀尘寰,中华儿女;仰瞻灯塔照世界,延安圣贤。招商引资,丝绸之路新奇迹;改革开放,崛起神州谱硕篇。问天独尊,拜访火星游紫府;神州十二,对接航站舞云烟。永固江山,威武雄师鸣金鼓;升平盛世,阔道康庄唱杜鹃。

 人民扬眉,站起富起则强起;江山锦绣,民兴业兴则国兴。纵览神州意气风发,日新月异;喜看今朝中华崛起,踊跃攀登。两弹一星,争锋世界居前列;一带一路,引领寰球敢担承。风雷磅礴,华夏九州跃龙虎;天地峥嵘,山河万里翱鲲鹏。敢下深海探秘,精神闪耀;敢上九天揽月,气势恢弘。狂欢党庆喜气昂,春潮载酒;高歌七月朝霞艳,结彩悬灯。扬我神州,铁桶江山东风浩浩;颂我华夏,伟大祖国旭日蒸蒸!

[依平水韵:第一、二自然段为(一先)第三自然段为(十蒸)。]

陈东林,蒙古族,1953年生人。进修导致本科学历。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职称。2013年退休。2015年开始从事诗歌写作。阿鲁科尔沁旗诗词学会会员。赤峰市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赤峰玉龙诗社诗人。诗词吾爱网会员。2017年10月出版自己撰写的达11万字的诗集:《大漠新诗》。

七绝•建党百年

(一)

凯歌欢唱舞翩跹,建党辉煌庆百年。

古老神州惊世界,复兴追梦拓新天!

 

(二)

春秋百载举红旗,建党初心志不移。

服务人民倾肺腑,祖国强盛拒熊罴。

七律•建党百年

(三)

鲜红旗帜映蓝天,建党辉煌庆百年。

铁甲雄师排战阵,侠肝义胆荡硝烟。

扫除瘟疫春光暖,跨越珠峰意志坚。

生态宜居更旧貌,山河壮美谱新篇!

(四)

南湖破浪启征帆,掌舵撑船过险滩。

拯救苍生驱鬼魅,飘扬赤帜耀人寰。

移山赖有愚公志,治水重温大禹篇。

建党百年兴伟业,神州万里凯歌传!

玉楼春•党旗飘扬

(五)

赤帜飘扬烽火烈,抗战八年倭寇灭。

锤镰高举志凌云,华夏男儿燃热血。

和煦春风吹沃野,精准扶贫兴伟业。

百年建党铸辉煌,万里关山重跨越!

郭永刚,笔名国球彩虹。1966年5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行政管理大专学历,现供职于阿鲁科尔沁旗市场监督管理局。原阿旗诗词学会副会长,阿旗《天山诗词》执行主编,现为阿旗诗词学会顾问。赤峰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子曰诗社社员,赤峰企业文化协会理事,内蒙古草原散曲社赤峰分社副秘书长。2014年开始格律诗词的学习与创作,现已在自己的新浪博客、诗词吾爱网和省市级诗词刊物上发表诗词作品八百多首。2024—2024年两次在内蒙古诗词学会举办的诗词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献礼百年华诞,共谱千载华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百余年前,雄狮沉睡,各国列强,纷纷割我国土,戮我同胞,华夏大地一片腥风血雨。  

   清政府昏庸,统治者腐败,外交软弱,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旧中国风雨飘摇,人民在忍受着绝望的黑暗。 

   漫漫的长夜,孕育着希望的火种,就在1921年,一缕火光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中国共产党。一个先进的政党,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使命:

   嘉兴湖上,无产阶级的思想在嘉兴游船中酝酿,新的征程将在此起航。

   长征之路,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二万五千里延续,伟大壮举刷新世界军事史。

   抗日战场,反法西斯的重担肩负在人民英雄身上,胜利的号角响彻世界。

   天安门前,自信响亮的宣告遍及华夏大地,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一次次的决策中,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是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带领人民走向新中国的曙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宁静的清晨,嘹亮的国歌,伴着徐徐东升的旭日,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让所有赡仰她的人,感受祖国的庄严与强大。因为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群艰苦奋斗的人民。  

   有一位朴实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水稻,只为“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初心。他诠释着对梦想的执着,对人民的热爱。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有一位白衣甲士在疫情来临时挺身而出,奔赴前线,抗击疫情,体现着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他就是最美“逆行者”钟南山。     有一位人民公仆,远赴偏远贫困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奋斗在脱贫第一线,却突遇山洪,不幸遇难。她用生命讲述了青春的无悔热血的奔淌。她就是“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

   还有,还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正是无数这样的人,如一滴滴水,汇成江河,推动大国之船驶向未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百年风雨,百年历练,百年积淀,百年辉煌,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红色种子在校园每一位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树立远大报国志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少年茁壮成长,立志成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伟大复兴中国梦,须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今日身在校园,莘莘学子寒窗苦读诗书为侣;他日走入社会,国之栋梁指点江山壮志在胸。

   少年中国梦,有心怀国家的爱国情怀,有追求真理的求知欲望,也有奋勇拼搏的奋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未来的中国必将是我们展示才华的天地,未来的我们必将使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

   百年党建立沧桑,千载中国梦辉煌。

   不忘初心立远志,牢记使命谱新章。 

  天山六中2024级三班: 朱佳璐 指导教师:霍淑娟

   刚写完48万字的长篇小说《萨日娜影集》,就有人提议:赤峰的几位女作家们一人一本,集体出一套散文集。2009年末,我刚刚出版了两本文集《山水琴韵》和长篇纪实文学《超越梦想》,两年来,我未曾停止过写作,但手中的已发和未发的散文作品不够一本书的容量。就在这时,一位女文友提醒我:你不是要出版一本序跋评论集吗?

刘玉琴,笔名文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赤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红山区作家协会主席。赤峰学院客座教授。曾为赤峰市乌兰牧骑演员、创作员、副指导员;后任赤峰市红山区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红山晚报》副总编辑。创作和编排电视专题片、电视文艺晚会、电视连续剧、电影、歌舞剧本150多部(台/集),其中30多部(台/集)获得赤峰市、内蒙古自治区、国家级奖励。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那白的粉的花》;散文集《琴音集》《琴心集》《山水琴韵》《花香满径——与人合作》《予人玫瑰——刘玉琴序跋评论集》《色彩与空灵——雪山·古道·戈壁·草原》;长篇纪实文学集《超越梦想——范文军与水》;长篇小说《女儿如水》《女儿入画》《萨日娜影集》《嫁接》《那红红的萨日朗》;主编广播电视作品选《红山麓畔》。《女儿如水》获山西省第十一届图书节优秀图书一等奖,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文采阁召开研讨会,并被改编成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和40讲同名广播小说。《那红红的萨日朗》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被制作推荐为“国家重点工程有声读物”,分别由蒙古国、俄罗斯、白俄罗斯购买了翻译出版权。

粗粮细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离不开粮食的作用。小时候常听老人讲:“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破衣烂衫可以过冬,但绝食七天可能会毙命身亡。可见衣食住行,食为重中之重。

   我出生在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近几年常听人们唱起:“我的老家就住在那个屯,有山有水有树林。”这是我从小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我的老家有山有树林,却无水。全村二百多户,仅有三眼十二三丈深的水井供给村民日常生活用水问题。天不下雨地不长粮,因此人们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吃糠咽菜在所难免。

   孩提时关于食物的记忆很模糊,稀里糊涂长到七八岁。因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年到头粗粮淡饭,春夏秋冬咸菜疙瘩占据了餐桌。夏天想吃点青菜得等到大队的车老板去离村十几里地的小五队去拉。小五队归大队辖区,那里水浅,家家都有压水井,只有两丈多深。因此小五队解决了八方村四个生产队的居民吃菜问题。也只有夏季,人们才能隔三差五地吃上几顿应季的蔬菜。到了秋季,每家储存点生产队分的极其可怜的一点点白菜、萝卜和土豆,再腌一小缸辣菜疙瘩咸菜和一大缸酸菜预备过冬。

   每到夏天,当大队的车老板拉回来一车青菜时,就把它卸到村里的演剧台上。

   我经常拿着鸡蛋去换青莱,卖菜的程叔心眼好总会多给一点,哪怕多给一把韮菜也乐得合不拢嘴。

   常年见不到丁点细粮,只有过年时每家分到星星点点的几斤大米和白面。如果年头好,风调雨顺的话,生产队会按工分和人口分些粮食秕子及荞麦花等,工分和人口多的人家每年能喂上一口肥猪。而妈是女劳力工分有限,分什么都少得可怜。即使喂口猪也不会太胖。但她做一手好饭食,左邻右舍都对她有过褒奖。每当逢年过节之时,端上桌的饭菜总是像模像样有滋有味的。

   她有时为了孩子也会粗粮细做,什么节日都不落过。二月二煮猪头熬冻;清明节炖碗鸡蛋羮或蒸点散状;五月节包几斤黄米粽子;八月节用分到的肉包顿荞面皮的饺子;年三十用白面兑上白棒子面蒸一锅馒头;除夕夜的饺子那可是纯白面的。妈精打细算,到什么节日吃什么饭都会提前计划好。平时省吃俭用,但年节的饮食决不比任何家庭差。变着法儿让自己的孩子们感到单亲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夏季农闲时,偶尔改善一下家中的伙食,妈搓的饹豆子就是其中一种。记忆中,她把那些陈高梁米或碎米子用水泡上几天发酵,待有了酸酸的味道,把它捞出来控干水分,再到碾房压成面粉,她说这叫糟米面。有时把剩饭熬成饭汤和在面粉里,用碾子碾成面团。

   做饹豆时,妈和面我烧火,待水烧开后,她把饹豆板子放在锅沿上,再把面团分成几份,然后左手扶着板子,右手掌用力地搓着面团。又细又长的饹豆条齐刷刷地落到沸腾的开水锅中,顷刻之间饹豆条漂浮在水面上。熟了捞出来放进冷水盆里,每人盛上一碗浇上卤汁,又滑溜又带点糟米的清香味,吃起来食欲大开。

   有时妈用粘蒿籽和成的高粱米面包成素菜馅饺子,用黄豆小米面粉锅贴干面子,这些都是她变着花样给家人做的饭食。至今抹不掉的乡愁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妈的味道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尽管家里经济紧张花钱困难,但在饮食上往往比别人家还要好些。因我们饭量小,生产队分的口粮足够吃的,没有断过顿。更没有过借米下锅吃上顿无下顿的情况。

   妈摊的煎饼堪称一绝,每年初夏,她都会在灶门口支起祖传的鏊子。预备一些撅断的小木棍或树杈子,把猪头的牙巴骨取出来,砸碎一面,用羮匙轻轻地刮下一点点,放在干净的抹布上。再把抹布上的油均匀地涂抹在鏊子上。为的是不粘锅,也可用鸡蛋黄代替。接着舀一勺发酵好的稀稀的小米或玉米面糊,倒在烧热的鏊子中央。只听吱啦一声,面糊向周围扩散,妈手持煎饼耙子开始转圈地摊着,三下五除二,一张焦黄柔软的煎饼被放在干净的盖帘上,一盆面糊摊完了,妈让我和小妹给亲戚和邻居们送去几张尝尝。她们都夸妈的手艺好。四婶离我家近,有时端着发好的面糊来找大嫂摊煎饼。妈不仅摊的一手好煎饼,擦的也不错。

   我问她摊和擦的区别?她说:“摊是耙子一下子完成,擦是用耙子来回转圈使劲擦,越薄越好。”妈说喜欢吃摊的,软和筋道。

   妈撒年糕也是行家,我家有一口十二印大锅常年闲置,只有腊月才会派上用场。几个叔叔家,每年撒粘糕时,大人孩子们推着黄米面和烀好的芸豆来我家用大锅撒,当然烧柴自备。蒸糕撒粉的手艺活非妈莫属。谁家蒸糕谁家的婶负责烧火。我没少看到撒粉的过程。

   首先,把秫秸勒好的锅篦子放进锅内,上面布满烀透的红芸豆,篦子缝多放以免露面。锅上的和灶下的要配合好,烧火的也有学问,火大火小都不行。锅里的水烧开后,妈用右手把拌好的面粉攥成团,均匀地在篦子上摆满,再盖上锅盖。等热气上来时掀开,用筷子轻轻地把面团扒拉成散状。蒸气徐徐蔓延,再一把把地攥住面粉均匀地撒着,还不时地提醒烧火的注意火候,要用中火。

   妈边说边撒,撒一层熟一层。眼瞅着金黄的粘糕越来越厚,齐锅沿时再铺上一层红芸豆。待扑鼻的独特的粘糕香味弥漫全屋时就该出锅了。此时需要两个有点力气的年轻人,拽住篦子两头的绳子提溜出来,反扣到桌子的大锅盖上,大锅盖和大锅是专门用来蒸放粘糕用的。粘糕薄厚均匀,浑然一体,令人垂涎欲滴。老婶忍不住夸奖道,巧人是拙人的奴隶,大嫂就受点累呗,谁叫你干啥像啥呢?妈一声不吭笑了。

   她不仅摊煎饼蒸年糕是把好手,包的饺子也是又好吃又好看。她要求我们切剂子要一般大,拍皮或擀皮要圆圆的,捏出来的角子边不许太宽也不许有指甲印,形状要好看,必须半圆型。大姐曾开玩笑地说过,包啥样的不也咽到肚里吗?尽些穷讲究。直到现在,我们姐仨没有一个超过老妈的厨艺的。

   妈会过日子,一点粮食都舍不得糟塌,她经常教育我们,吃饭不能掉饭粒,吃多少盛多少,不许剩饭。她不会用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来说教,却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糟贱粮食有罪,好吃多吃点,不好吃少吃点,千万不能倒掉剩菜剩饭”。

   关于节省粮食方面,不由得想起七十年代初的一段笑话。那时我在大队当妇女主任,不少年轻体壮的劳动力有时饿着肚子上山干活,因此每年农忙前夕都要召开一次全体妇女大会。开会时,先念一张报纸,接着说正事,最后强调怎样节俭过日子,怎样节衣缩食。根据公社的精神,要把节约粮食放在第一位。

   在一次全体妇联大会上,我对妇女们的要求是:农忙时吃干的,农闭时吃稀的,不要有米一锅有柴一灶;要发扬一顿省一口,一年省几斗的精神;不要一顿搓搓两顿饽饽。最后号召大家勤俭持家,节约用粮,精打细算过日子等等。

   当我表扬几个会过日子的典型时,下面有几个妇女窃窃私语。“你们说孙XX咋找个那么败家的媳妇?长得挺俊的有啥用?“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啧啧,是呢。老爷们在外面累死累活的,一个汗珠子摔八瓣。老娘们儿在家好吃懒做,经常拿小米换瓜果吃。一碗小米够一个人吃两顿的,换点青菜还将就着”。“嘴馋XX早晚上当”。最后一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却一头雾水,不知她们笑的是啥?

   时间飞快,不知不觉我已参加了工作。童年和少女时代,没吃过大鱼大肉,更没天天细米白面,甚至连水果都没见过几种,却从未觉得苦和不幸。因为有妈在,她会变着花样的粗粮细作。让单调的伙食不再乏味。

   五六十年代,虽然人们有时饥肠辘辘,食不果腹,但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在自然灾害面前从不服输!

餐桌上的变化

   

  七二年年末,我转为公办教师,拥有了市民户口,吃上了商品粮。一本蓝皮的商品粮供应证,规定干部每人每月31斤粮食。当我第一个月领到七斤白面和二两植物油时,嘴角上扬好半天,自己终于有能力孝敬妈了。白面虽少,那也是我见到最多的一次细粮。下班后,我把面粉亲自交到妈的手中,她乐了,我也乐了。当时哥已经结婚,还没有孩子,全家五口人,第一次吃到我领回的白面皮饺子,都很开心。由于计划经济体制,职工的细粮有限,每月七斤白面,逢年过节多几斤,还能领到几斤大米。

   每月二两的植物油太少,等凑够一斤或二斤时再去领。除了细粮之外的粮票,其余的我全存在粮本里。有时取出来三五斤的送给亲属们,他们上街下馆子需要粮票。还有的乡邻跨省出门儿的需要全国通用粮票,就用小米换我的粮票,再用本省的换全国通用的。

   那时哥还未转正,我每月的细粮也能为全家改善几次伙食。左邻右舍的都很羡慕我家。侄女七三年出生,断奶时妈用我领的大米熬成粥喂孙女儿。再后来侄儿断奶时,大米粥加点肉熬成肉末粥,帮其度过幼儿期。

   细粮太少,大人们舍不得用,留给客人和幼小的孩子吃。在那饥不择食的年代,我曾作为工作队员在东岗台大队吃过几个月的派饭,最好的饭菜是荞面饸饹鸡蛋糕儿;也曾在没有食堂的北岗台学校吃过用炕炉子做的小米饭,做一顿吃一天;还曾在岗台中学和学生一起吃过带沙子的小米饭和夹生的高粱米饭。好在自己过惯了苦日子,从不偏食挑食,对饮食标准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填饱肚子就是最好的生活。

   76年后期,市民的粮食本里多了些肉食和全麸面。每人每月20斤全麸面,还有几斤冷冻牛羊肉。全麸面我月月领回家,母亲和嫂子调着样地做些面食,蒸馒头,包饺子,擀面条。餐桌上的主食也不那么单一了。至于牛羊肉嘛就很少买了,牛羊肉才0、4元一斤,可工资太低舍不得全买。

   后来结婚工作调动,粮本随身携带。仅有的细粮舍不得自己吃,除了给母亲每月拿回点外,剩下的留着招待客人。即使怀孕期间也没吃过一次小灶。或许是困难的缘故,整个孕期没有任何妊娠反应,没想过什么好吃的,也没见到过咯应的东西呕吐过。餐桌上简简单单的小米饭泡米汤就着小葱白菜蘸大酱也能将就一顿。

   粮站供应过高温油,据说是豆猪肉经过高温熇出的油,每人一斤。吃着有些不放心,但也没舍得扔掉。炖点茄子和土豆是最好的菜肴,粗茶淡饭伴我整个孕期。爱人当时年轻不知道疼人,没给我买过一次水果,也没给我做过一顿好吃的。但我没有丝毫怨言,因为我们的日子比较贫寒!

   寒假回娘家时,还是老妈拿出一瓶罐头让我吃个够,现在回想都心酸。婆家困难婆母有病,一分钱帮不上,婚宴的钱也是我们自己出。刚过门就拉下几百元的饥荒,哪有条件去享受孕妈的待遇呢?

   八十年代初,粮本的细粮大幅度增加,用粮票可以随便买挂面。自家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挂面条了,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吃挂面的感觉甚于过年。用挂面自己维了不少人,姐妹沾光。可以用其看望病人,也可以给月子人下奶。

   最受益的是叔伯弟弟玉琢,当年他家盖平房,请了不少帮工,需要管饭。而家乡细粮紧缺,于是他找我,想用我的粮票买议价挂面。那时天山口粮站离学校很近,我认识粮站主任张国瑞,拿到主任的批条,玉琢买了几十斤的平价挂面。

   82年,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有了明显地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高,我们工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有所改善。80年我长了一级工资,爱人转正,我们不仅还清了三百元的外债,而且还有点结余。

   83年仲秋,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因此不少人家不需要国家的返销粮来维持生活了。这时,有人问我要不要返销粮?我想才8、7分一斤的玉米挺便宜的,买回来喂猪养鸡也合适呀!我俩经过商量,买了一千斤玉米堆放在外屋的墙角上,在院外东墙边垒了一个猪圏,买了两个小猪崽。又搭了一个鸡窝,家庭工作两不误,领导见状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学校住着两家双职工,因没有家属院,被分在东西两边破旧的的房子里。我们在东,丛老师和安老师一家在西,同样养着猪和鸡。夏天母鸡下蛋咯咯的叫声不时地传进教室。冬天公鸡打鸣声时常惊醒住宿生。那时的同事们和学生们真好,仿佛司空见惯一般,没有一个老师和学生向领导反映情况的。

   第二年五月节的前一天,我家杀了一口猪,因为没有冰箱,吃不了的就得赶紧去卖。那天正好赶上公社大集,爱人借个推车放上半拉猪肉去集市卖,卖肉的多,0、7元一斤,有的卖光了,爱人不敢?喝,结果0、6元一斤都没卖出去。剩下的怕坏,就全送给同事和朋友们。另一头猪让哥拉去,正好娘家翻盖房子需要安排伙食。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养猪,也是最后一次养猪,一年养猪的历史从此结束。细算了一下账,一分钱没挣着,爱人说白受了一年的累,我却认为咋算咋合适。自己吃了肉不说,送给朋友还了人情,给娘家一口猪,省下了盖房子搭屋的买肉钱,说完禁不住哈哈大笑。

   鸡却养了好几年,即使两次搬家,也没忘了养鸡。去集市买回十多个小鸡仔,放在鸡圈里。喂鸡时剁上一盆菜,放点谷糠剩饭拌匀,往鸡圏一搁,非常简便。夏天母鸡下蛋,过春节时公鸡杀肉吃。平时的餐桌上经常出现炒鸡蛋或蒸的鸡蛋糕。

   在天山口中学任教六年,田园生活也过了六年,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吃了不少。不仅自家小园种菜,王凤老师家的大菜园让我随便选着吃。邻里关系密切,谁家做点好吃的都给我家送。新风村的村民善良纯朴,那些家庭主妇们跟我特别亲近。来天山多年,我始终怀念那些农家乐的美好时光!

   岁月悠悠,转瞬即逝,一晃到了九十年代。无论农村还是城镇,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餐桌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鱼肉类食品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已成为人们的日常饮食。丰富的食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福,而且百姓家中多了许多欢声笑语。每到年三十,便是一场饕餮盛宴。

   物质生活日新月异,彩店冰箱进入普通家庭。92年我家由黑白电视机换成21英寸的的夏普彩电。第二年,爱人去沈阳为旗直一幼购买消毒柜和冰柜,顺便为自家也买了一台琴岛“海尔小王子”冰箱,仅仅两年连增两大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有了冰箱方便多了,过年吃不了的猪肉和鸡鸭鱼肉再也不用担心变坏了。亲戚给的粘糕豆包豆腐等都有地方冷冻了,一点儿都不浪费。夏天的剰饭剩菜和腌制的小咸菜都能放在冷藏间里防馊防腐,还可冰镇啤酒和西瓜,有人戏称冰箱是最好的碗架子。

   改革开放四十年,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和水果,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米白面是家常便饭,想吃的东西应有尽有,吃香的喝辣的不在少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吃不到的。整个天山小镇大小酒店不计其数,星级酒店和高级宾馆高歌猛进,餐饮行业的发展势如破竹。市场繁荣,食品丰富,舌尖上的味蕾越来越美。

   中老年人也与时俱进,不时的约上三五好友聚会消费,喝点小酒,品尝一下未吃过的大餐,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

   五零后的我们,真的是赶上了好时代。过去没有吃过的美食和一些特色小吃,几乎尝遍了。儿子儿媳很孝顺,经常买回各种各样的食品来孝敬我们。

   这几年家庭生活又上新台阶。五花八门的菜肴果品、肉禽蛋可以轻松地摆满餐桌,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随着科学养生的普及以及富贵病的产生,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养生的重要性。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已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荤素搭配,戒烟限酒被无数人所推崇。已经消失的粗粮和野菜意外地受到食客的青睐,再次回到了餐桌,重新成为新宠。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在党的领导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直观的感觉莫过于饮食的变化。从粗茶淡饭到美味佳肴,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的健康。饮食之变,为亿万国人带来了唇齿舌尖的享受和生活中的获得感;饮食之变,折射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饮食之变见证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餐桌上的变迁,只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国富民强的一个缩影。透视小小餐桌的变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大变革。感恩共产党!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我深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翟玉香,笔名乡恋,1953年出生阿旗岗台乡,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于天山三中退休。曾在《阿鲁科尔沁旗报》及《阿旗文化》等报刊上发表过十多篇文学作品。

   母亲一九三零年出生,旧社会缠了几天足,姥姥不忍她的小女儿遭受缠足的痛苦,顶着世俗的压力放开了母亲还没有缠变形的脚。     

   母亲没有文化,只上过几天扫盲班,还是在建国后。所以,母亲不会讲大道理。        母亲不会说粗话,更不会骂我们。但是,她会唠叨,也唠叨了我五十七年。     

   记得小时候我挑食,母亲就会说:“现在的孩子多幸福,这不吃那不吃,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连糠和菜都很少有,树皮都吃了,吃观音土吃得全身浮肿,差一点就饿死。哪有你们现在......”     

   我和几个小女孩在一起蹦蹦跳跳、打口袋跳格子、踢键子,母亲就会说:“我在你们这个年纪,为了躲日本鬼子糟蹋,得把脸上抹上锅底灰,夏天藏在高粱地里,冬天躲在山上。哪有你们现在……”

   母亲给我们做了新衣服新鞋子,我穿上挑毛病,母亲会说:“你们夏天有单,冬天有棉,想穿花的、红的、粉的、绿的、紫的什么颜色都有,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没有衣服穿,大人的衣服破的不能穿了改一改,补丁摞补丁......”  

   我上学读书了,母亲给我准备了花书包,崭新的文具,母亲会说:“你们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哪像我,解放了才有机会进了扫盲班。”

   改革开放,物质丰富,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母亲说“现在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吃粳米白面,大鱼大肉都不稀罕。”

   母亲穿上柔软的羊绒衣,穿上暖和漂亮的羽绒服,母亲说:“在过去,冬天的棉衣服拿出棉花夏天穿,一年四季一套衣服,一到冬天手脚脸上耳朵上都生冻疮,哪像现在过冬,毛的羽绒的里三层外三层,天多冷也冻不着,赶上好时候了!”

   1995年家乡修建了铁路,通了火车,母亲兴奋地说:“现在去哪里都方便,哪像我年轻那会儿第一次出远门,100多里地,坐马车走了两天,还差点没把我大闺女冻死(我出生六个月时的那年冬天,父亲因患急性胸膜炎住进当时的昭乌达盟所在地林东医院,母亲抱着我坐马车去看望父亲,我冻得奄奄一息,不会吃奶,是一个好心的阿姨把我放在她家炕头上暖和过来,我才捡了一条命)。”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母亲感慨地说:“我们国家真了不起,能用火箭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还能安全返回,孙悟空都不敢比。” 

   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广大医务工作者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母亲还健在,肯定会说:“托共产党的福,感染病毒的人呢,国家给免费治疗,防疫呢,国家免费给接种疫苗。哪像我小时候,遇到了天花流行,日本人把患上天花的病人都集中到一间房子里,门窗都堵死,那些人呐,都被活活饿死了!”最后母亲肯定还会补充上一句:“人呐,不能忘本,永远都要记住,只有共产党,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母亲于2012年去世,一生见证了新旧社会的变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母亲的唠叨,道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中国从贫穷落后到国强民富四个历史时期的巨变。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一定会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我小时候,爸爸在一所农村小学上班,哥哥姐姐还小,家里所有的农活都落在了妈妈一个人身上。为了耕种的方便,也为了去几里地远的村外深水井打水、拉水,更是为了妈妈使用的安全,经多方打听,家里买回一匹白马,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温顺。于是,这匹白马就成为妈妈的得力助手,而白马拉着的那辆走起来就吱吱作响的木头车,就成为妈妈甚至于是我们全家出行的座驾。 

   几年来,白马任劳任怨地听着妈妈的指挥,确实不曾向妈妈任性、撒泼、耍威风,,驾驭起来得心应手。妈妈也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它、喂养它,从不亏待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白马为我们这个家做了很多贡献,我们也都把他当成是家里的一份子、亲密的伙伴。每次出行时,向它发出一些它能听懂的号令;一起劳动时,说一些不知它是否能听懂的或表扬或训斥的话语;闲暇时,为它梳理一下脱落的毛发……终有一天,它老了,不能再劳作了。被人牵走的那天,妈妈哭了……当时的我没什么感受,只是看着妈妈哭了,自己也流下了泪水。现在想想,妈妈的哭泣中应该满怀感激和不舍…… 

   现在我的座驾是一辆红色的小轿车,它为我们这个家服务了十年,奔波了13万公里,为全家人带来的方便自不用说,更主要的是在安全上它护我及家人周全,从没让我们磕碰过。即使我初开车时对它百般虐待,它也是默默忍受身体侧面的刮痕,不曾反抗过。曾有人建议,把它卖了吧。在别人眼里,它旧了,不值钱了,可在我心里,它依然光鲜靓丽。十多年的陪伴和所带来的便利,我们对它已赋予了金钱之外的特殊的感情,那就是依恋和感激。哪怕是废铁,也让它在我手里没落吧,因为它除了奉献和服务,不曾伤害过我……最初的选择是因为喜欢,现在的坚守和留用是因为感恩和不舍! 

   有了对“小红”的诸般情愫,就更能理解当年妈妈对“老白”的不舍了!这就是所谓的敝帚自珍,以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吧!

隋淑君,阿旗天山三中物理教师。生活本就丰富多彩,没有理由不去珍惜不去善待!感恩所有的相遇和眷顾,拥有一腔回馈的胸怀;感恩所有历练和成长,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

   仲夏的一天傍晚,茶余饭后,我和姑娘一家人,随着路上陆陆续续的行人,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漫步来到了天山体育广场。

   天山体育广场,位于天山镇老区,幸福家园小区北面,占地大约三十多平方千米。东临人车川流不息的天山路,西临热闹繁华的红星路,广场北边的小街虽然不怎么宽阔,但在此来往的车辆行人竟络绎不绝。

   体育广场,绿树成荫,花树错落有致。四周红砖铺成的地面,大气典雅,多彩的鹅卵石砌成靓眼的一条条小道,精致美观,光这些景致足以赏心悦目,何况伴随着热闹非凡的气氛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灯火辉煌,歌声缭绕。瞧,正北方的中心大广场,男男女女们,随着一支欢乐的《小苹果》广场舞曲的优美节奏:

我种下一颗种子

终于长出了果实

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

摘下星星送给你

拽下月亮送给你

让太阳每天为你升起

……

  大家开心地舞起来了喽!踏踏……哒哒……那欢快的舞步,优美的身姿,美滋滋笑容,人们完全沉醉于幸福的喜悦之中。

   此曲结束,接着又一曲《我爱你,中国》气势恢弘、旋律起伏跌宕的歌声响起来,人们舞动着婀娜的体态,像花一样漂亮,像风一样轻盈,像百灵鸟一样快活。随着高昂的乐曲不断地升华,尽情抒发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挚爱的感情,展示着社会主义祖国的优越性。

   看,两排扭秧歌的队伍,有的手舞着彩扇,有的手挥着彩带,如两条长龙前飞后摆,左右翻腾。打鼓手使出浑身解数,两只胳膊用力地轮着鼓槌,咚咚咚……鼓点激越亢奋,催人奋进。清脆的锣钹声,嘡嘡嘡、嘡嘡嘡……声声震耳,唢呐手在一旁渡着小步、摇头晃脑袋,鼓着腮帮子使着劲地吹,声音悦耳。鼓乐声、唢呐声、人们扭动的脚步声、呼啦啦的扇子彩带声,编织成一曲欢快、催人奋进的交响乐,回荡在科尔沁草原的夜空……男女老少,各个扭得红光满面,汗流浃背,扭出了时代的风采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无比热爱。

   半个多小时以后,扭秧歌的队伍结束。  

   呵!新的花样又来啦!一双双一对对俊男靓女,各自与心怡的舞伴款款上场,跳起了交际舞。伴随着一曲《爱是你我》低沉优雅的旋律,大家迈动起轻盈的舞步,伸展着优美的身姿,手挽手肩并肩,时而四目相对,时而三百六十度的前后左右旋转,时而齐头并进,脚尖着地,双手高举上扬,犹如海燕比翼双飞,更像是一朵朵盛开在人间的并蒂莲花,姿态变换的绝美,彰显出社会主义大家庭和谐与温暖。

   隔栏相望,在这个广场东侧,是老年人娱乐的“老年门球”场地,绿色的“围墙”,碧绿的“草坪”,给人一种呼吸大自然清新的静谧之美。那里,有数位精神抖擞的男女老年人,在挥杆击球,节奏张弛有度,不紧不慢,不慌不忙。这是一个合作极其默契的团队,那里没有音乐和喧哗,气氛幽静,老人们尽情的“沐浴”着夕阳的余晖。

   门球北侧的篮球场地,男女健将们在耀眼的灯光下对抗“好球!好球……再来一个”,争夺得热火朝天,甲乙双方旗鼓相当,各不相让,与南边的老年门球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中心广场右侧的小广场里,热闹非凡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其它。随着《齐齐哈尔有氧健身舞》的歌声响起,人们时而双臂平摆,如孔雀抖翼,如雄鹰展翅;时而双臂上扬,如鹤舞飞翔;看热闹的人们啧、啧、啧赞叹不已。

   中心广场的正北方花树之间,传来了一阵阵嘻嘻哈哈的欢笑声,寻声望去,荡秋千的大人孩子们,前后游荡,忽高忽低,时而来个蜻蜓点水、又似彩蝶恋花,看那玩的真叫开心呀!

   不远处,骑木马玩耍的阳光少年们,轻盈的身子,在“马背上”忽上忽下,忽翻忽滚,忽蹿忽跳。各自好像在磨练意志,将来一定是草原勇猛的骑士。

   桃树下,丁香树旁,一对对情侣偎依私语。一条条石凳,一个个石墩,一把把木椅,三五成群的人们围坐在一起闲聊,他们有的指手画脚、有的点头哈腰,仿佛在讲述着什么动听的故事,人群里时而爆发出了一阵阵欢笑声。男女老少,那一张张恬淡惬意的笑脸,无不反衬出人们对于泱泱盛世,自得其乐的感激情怀。

   夜幕下的天山体育广场,到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如果说她是天堂的乐园,倒不如说她是文学的殿堂,假如作家来此写风,思路定会随性洒脱;假如诗人此地走一遭,他的脑海里立刻美诗成行,诗意或豪情奔放,或细腻婉约;假如画家在此临风泼墨,他的画卷定会壮观美丽,恢弘大气。天山体育广场,永远飘逸着诗意和远方……

   夜幕下的天山体育广场,真得是让人流连忘返。我抬腕看了一眼手表,哦!时间已是二十一点多了,只好带着醉意,与姑娘一家人,依依不舍地离开。

   

   赤峰,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重要走廊,素有“北方要塞和北大门”之称。其9万多平方公里广袤土地上,养育着430多万勤劳智慧的各族儿女。

   历史上,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各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这方宝地已经成为北方少数民族能征善战的舞台。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与灵巧双手创造了灿烂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青铜遗址均出于此。这里是乌桓的故乡,这里是契丹的摇篮,这里是鲜卑的主战场!滚滚东去的西拉沐沦河,日夜奔流不息的老哈河见证了赤峰文明的昨天,也见证了赤峰倍受屈辱的昨天

   历史,再一次翻到1932年一1945年,饱受日伪黑暗统治的赤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热河大地,在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广大地区,一场波澜壮阔的,感天撼地的反对殖民统治,摆脱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人间正剧,正徐徐拉开大幕。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用武力侵占东北,并把矛头指向热河,企图建立东北四省及蒙古的中国伪政权,并伺机占领平津。当时,热河省辖28县、18旗,包括今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宁城县、喀喇沁旗、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

   1932年1月,日寇占领锦州。随后,以锦州为大本营,纠集日军、伪蒙古自治区军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3月,伪满洲国成立,声言热河并入其管辖。按照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发布进攻热河的命令:第一路为关东军第6师团、茂木骑兵第4旅团及伪蒙古军张海鹏部攻热河东部,在消灭开鲁、绥东、阜新中国军队后,向天山、朝阳进犯,进而攻占林西、多伦;第二路为关东军第8师团占领北票、绥中、建昌、承德、古北口;伪满政府发布讨热声明,任命张景惠为司令,张海鹏为前敌总司令,组织第三路军,亦从通辽、开鲁、绥中向热河进发。

   当时,热河防务暂由东北军张学良负责。根据张学良的统一部署,东北军万福麟部守备赤峰一建平一朝阳一线北;热河省主席汤玉麟守备赤峰一建平一朝阳一线南。其中,36师守承德、凌源、隆化,38旅守朝阳,22旅守围场、丰宁,崔兴武部骑兵17旅守备林西、天山、林东。张学良还调西北军41军孙殿英部5700人进驻热河,负责驻守赤峰红山一线。

   1933年2月21日,日伪军10万多人从锦州岀发,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北路军很快侵占了通辽,占据了开鲁。开鲁守军东北军17旅旅长雀兴武与日本勾结,不战、不和、不降而败走天山、林东、林西。日军茂木旅团很快抵进赤峰。在进至红庙子一带时,孙殿英部进行了殊死抵抗。3月2月,日军攻入赤峰。崔兴武部3月1日在与刘桂堂部大战后,弃守天山,3月3日弃守林东,3月4日敌包围林西、乌丹。崔兴武遂辞职去长春伪政府担任赛马场负责人。其手下尹宝山、刘继广公推东北军陆军骑兵17旅34团团长李守信接手崔兴武,不久公开投敌。以此为标志,昭乌达地区正式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在赤峰

   本来,东北军驻守热河部队有20万人,而日伪仅10万人,完全可抵抗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受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影响,加之汤玉麟等毫无斗志,只想保存实力,导致热河及赤峰各地、各县相继沦陷。汤玉麟作为省主席一枪不放,置热河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50万人民水火于不顾,拱手把大好河山让给日寇,这种卖国行径,立即引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声讨和中国共产党的极大愤慨。

日军在赤峰欢庆"胜利"

   东北军陆军骑兵17旅旅长崔兴武在蒋介石、张学良与日本人中间三方买好,谁也不得罪。他与日本特务机关早已联系。崔虽开始也同日本人交手,还曾与民团抗日武装联手打死过日本松井顾问及其手下三二百人。但他又被日本人买通杀害了抗日民团首领。崔数次派手下李守信与日本人谈判投降事宜以求自保。后来见日本大兵压境,竟弃开鲁于不守,经天山林东往逃往林西,到最后交权给李守信,致李守信公开投敌,也成必然。在崔兴武看来,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张学良认为其为杂牌部队,汤玉麟也是限制其发展,日本人百般拉笼。张学良的出走下野更使崔兴武希望破灭,最终决定出走辞职,"甘当顺民",交权部下李守信。而李守信屈于压力,为求保全,在尹宝山、刘继广推荐下唆使下,投了日伪,当上了旅长,又被日本人任命为热河骑兵师司令,彻底走上了汉奸之路。(崔兴武交权辞职后去了长春,后又组织地主武装与人民为敌,解放战争中在库伦战斗被打死)。

向热河进犯

   为加强统治,日宼占领热河后,首先把东北4省划为10省,内蒙古地区,设兴安总署代替蒙政府,含兴安东、西、南、北省,东北4省实际分为14省。而昭乌达地区,西拉沐沦河南的乌丹、赤峰、喀喇沁、宁城,仍用县治名称。1940年,撤赤峰县,恢复翁牛特右旗(治所赤峰),撤全宁县,恢复翁牛特左旗(治所乌丹)。建立敖汉旗(治所新惠)。撤宁城、平泉,恢复喀喇沁中旗(治所平庄)。西拉沐沦北阿鲁科尔沁、巴林左翼、巴林右翼、克什克腾、林西县归伪满兴安西省(治所林西,后迁开鲁)管理。

   为加强统治,日寇积极培植汉奸、蒙奸。1933春日伪任汤玉麟为伪参议府副长兼热河省主席(汤拒绝上任)。刘桂堂投敌后,任伪蒙三路军总指挥。李守信投降后,当上了伪热河游击师司令。汤玉麟手下乌古廷,当上了日伪兴安省警备军司令。还有很多…成为日伪统治的帮凶、爪牙。

气势汹汹占领赤峰

   日寇为加强统治,在各地广置军、警、宪、特机关,对热河人民采取残酷的高压统治。日军占领赤峰后,在赤峰县二道街路北支栋大楼,建立了司令部,后在西郊贾家营子建立了西大营,在赤峰东郊东园子建立了东大营,供日伪长谷川部804部队、伪满军敖焘部驻防。同时,林东驻有伪兴安军骑兵6团,林西驻有关东军475部队、伪兴安军骑兵3团。各旗县也设有日伪宪兵队,屠杀镇压热河人民。日寇统治时期,警察局、署、所更是随处可见。同时日寇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层层监督人民群众。这些军警宪特和保甲制度,也为日本实行法西斯奴化统治,进而横征暴敛提供了方便与可能。

   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第一线。当孙殿英41军在赤峰与日伪作战时,得到了赤峰市各界大力支持。我赤峰人民群众送粮、送水、送给养、救伤员、运弹药,使孙殿英部大受鼓舞,虽敌我悬殊,也做了顽强抵抗,血战赤峰之日寇七天七夜。当他被围后,全军撤往西郊后,继续在猴头沟门阻击敌人十天,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一一日寇面前,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王逸伦做了大量工作,也是影响了41军及孙殿英本人重要的原因。

赤峰二道街日军警备司令部旧址

   日寇占领昭乌达地区(含卓索图盟)后,中共热北地委首任书记王逸伦,在赤峰一带秘密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地下武装斗争。为加强领导,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区委和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兼政委。1945年5月,成立冀东分委和军分区,李运昌为司令员。后又成立冀热边区党委,在晋察冀中央局领导下,昭乌达地区的抗日斗争,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不久,承平宁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杨雨民、周治国、高桥三人成为核心领导人。他们大力宣传救国道理,千方百计建立抗日联络地点,倾力发展抗日武装,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抗日斗志。1944年3月29日晚上,高桥带领战士准备在夜幕的掩护下向南撤退。伪警备队从特务口中得知他们的行动方向后,立即组织300余名日伪军的讨伐队从八里罕地区出发,跟踪追击。高桥率领战士,来到老根据地——宁城双庙村老西沟,准备休整,补充给养。讨伐队追至老西沟后店,“将前往老西沟护送侦察员归来的魏增抓获,魏供出高桥带领队伍住在老西沟的情况。”讨伐队长刘琪带领日伪军从大城子西沟经西榆树林、格勒格梁、老窝铺,向老西沟一带迂回包围。敌众我寡,高桥便指挥战士们迅速突围,并命令张百川等尽力突围出去,向冀东党委和军区汇报。高桥掩护着战士们往外冲,几个战士冲出不远便牺牲了。高桥率部,利用敌人包围的间隙,向戚家大洼方向突围。翻过大洼山顶,区队书记(文书)王汉三不幸中弹负伤。高桥烧毁了王汉三身上携带的文件,背起他在深雪中继续行进。这时,日伪军包围过来,朝高桥和王汉三开枪,两人壮烈牺牲。被包围在老西沟的其他战士,经过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此次战斗,高桥等7名官兵壮烈牺牲。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后,盘踞在赤峰地区的日伪人员,见大势已去,如秋风败叶,纷纷溃逃。苏军进至平泉、宁城时,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所部与红军胜利会师。苏军进入赤峰时,王逸伦在赤峰成立热北军分区司令部,收编敌伪人员。8月17日,承平宁张立文30余人奉命组建赤峰市人民政府,张立文任市长。其它旗县也陆续成立人民政权。在此形势下,巴林左旗伪兴安骑兵团倒戈,并将逃到野猪沟的日伪全部消灭。阿鲁科尔沁关东军曹木村开汽车与残部逃跑时被围歼。阿鲁科尔沁昆都之关东军一部、查不杆庙逃跑日伪军(45团残部)也被消灭。当时,关东军两个营扎在林西北部和阿旗北部罕庙、昆都一带。林西有伪骑兵1旅,阿旗还有伪骑兵45团,林东有伪骑兵49团。赤峰南有伪骑兵7旅、6旅、关东军108师团一部、宁城驻有伪满步兵25旅。日伪虽然兵力不少,但军心焕散,已无斗志。虽也有零星抵抗,在强大苏军面前己彻底失去信心。只有赤峰日本死硬分子30多人组织敢死队,隐藏在三四道街日本人饭店中,也向苏军卫戌司令部发起进攻,但寡不敌众,终被全歼。从此,赤峰地区广大人民,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在党领导下,走向了新的征程。

   百载春秋驭巨轮,辉煌画卷耀乾坤。在建党百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六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赤峰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去书写赤峰更加灿烂辉煌的历史画卷,去迎接赤峰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李占鹏,自号老李,鹏鸟斋人,男,大学中文系毕业,公务员现职。现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书协、炎黄书院名誉主席,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协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职委会、文化旅游部国家一级书法家,北京当代瀚墨文化艺术院院士,中华炎黄文化书画院执行院长兼艺术总监。曾被中国当代翰墨艺术院誉为新中国七十年最具影响力艺术家,是中国文化进万家委建国七十年名人名家,中国国礼中心特邀书画家,中国教育电视台签约书家。李占鹏师从白续丰、胡铁军等中国名师名家,对王羲之、孙过庭、苏轼、米芾、汉隶、魏碑等名家名帖有过深入研究,诸体略通,尤擅长于魏晋小楷、曹体隶书、魏碑、行楷。

   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全国上下掀起了学党史,追寻红色踪迹的热潮,作为已经退休多年的共产党员,作为从小就一直崇拜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分子,我和我的6位同学决定追根溯源,5月初夏就一定到伟人的诞生地韶山参观游览,为了能够快捷地踏入这片遥远而神圣的地方,我们决定采用双飞模式!

   5月16日清晨,我们在长沙组团的23人按着韶山导游的安排,首先进入毛泽东铜像广场。毛泽东铜像广场周围青松翠竹掩映,群山拱护。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健,面带微笑而又沉思,成功地塑造了领袖在开国大典时的伟人风采。铜像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5个贴金大字。毛泽东铜像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坐西南、朝东北,主席身躯伟岸,手执发言稿,身着中山装,双目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铜像高6米、重3.7吨,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据介绍,毛泽东广场作为人民群众表达对毛主席崇敬、追思、纪念的主要场所,其纪念性大于休闲性,因此突出了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

   毛主席的铜像矗立在韶山冲广场。这里背衬韶峰,是韶山冲的中心,对面就是毛氏宗祠和毛泽东纪念馆。

   铜像广场十分雄伟大气,植有松、柏,花坛中植有冬青、山茶、月季等,向主席敬献了花篮,瞻仰伟人雄姿,拍照留念,感受一代伟人骄人的风采和无往而不前的巨大精神力量。

   虽然是清晨8点多钟,四面八方的游客陆续熙熙攘攘地湧入毛泽东铜像广场,飘泼大雨一阵接着一阵,五颜六色的雨伞交织,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的队伍根据广场指挥员的统一指令,一拨又一拨地向毛泽东铜像三鞠躬,敬献花蓝,并缓缓地绕场一周,以示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追思和缅怀。

   我和王子林老同学有幸被选为旅游团第23团向毛泽东主席铜像敬献花蓝的代表,极其庄重地向毛泽东座像敬献花蓝!

   在漂泼大雨中,越来越多的游客打着雨伞排队涌向毛泽东故居,如果依次进入故居按步就班地全面参观,恐怕要排序到第二天,导游索性手指故居的方向,耐心地对23团的游客进行现场讲解:

   毛泽东故居建于中华民国初年,为南方农宅形式,坐南偏东,土木结构,泥砖墙,青瓦顶,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13间半,建筑面积223平方米。

   故居右厢房第2间是毛泽东父母亲的卧室,右厢房第3间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卧室兼书房。1925年2~8月,毛泽东偕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也居住在这里,并在这个卧室的阁楼上召开秘密会议,培养和发展了毛新梅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韶山支部。右厢房第1间通常是吃饭的地方,1925年,毛泽东曾在这里召开过多种小型会议。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回韶山时曾在这里召开调查会。

   故居的附近还有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游泳的池塘等处遗址。1929年春故居房屋被当地国民党政府没收,屋内家具大部分被破坏和劫走。1950年,人民政府将旧居收归国有,并按原貌进行加固维修后,对外开放。1964年在距故居1公里外新建了旧居陈列馆,后改名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面积5900平方米,陈列毛泽东革命实践活动的部分文物和照片,并负责故居的保护工作。

   

   雨越下越大,游客越来越多,导游建议我们沿毛泽东故居环游参观,沿着两个池塘的边缘走过,我在暗暗地思虑,很多资料显示,毛泽东少年时代极具叛逆性,尤其是看不惯父亲惩罚性法西斯训教,这其中的一个池塘大概就是毛主席少年时吓唬父亲毛顺生要跳下去殉命的池塘吧?

   摄影师李凤荣即时记录下了雨中巡游毛主席故居的部分影像!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回到了阔别三十二年的出生地韶山,并慨然写下: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刘永前,生于1953年,赤峰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四次从事教育教师工作,历任外八方大队党支部书记,岗台乡政府司法助理,党委组织委员,政府副乡长,平安地乡政府乡长,党委书记,畜牧业局书记等职,有多篇报道和散文发表在内蒙古日报等相关媒体上,已出版散文集《岁月记忆》。

王子林,1954年出生,法律本科毕业,阿鲁科尔沁旗司法局退休,二级警督,内蒙古法学会会员,曾著有诗集《回眸》。

   2024年清明节早晨,我和表弟结伴去给姥姥上坟。走进外孙们为她刚刚建成的私家小院,在姥姥坟前虔诚地摆好糖块、糕点和水果,献上花圈,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在沉静的气氛中,完成了祭拜仪式。   

   吃过午饭,我独自驾车,行驶在返回赤峰的路上。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姥姥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画面次第重现,我情不自禁地沉湎于回忆、怀旧所唤起的欢乐抑或感伤之中。      幼年时,我就听姥姥讲过她的身事。姥姥叫陶桂珍,出生于1903年的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大字不识几个。她和姥爷成家后,就从朝阳一个叫接家沟的村子,搬到查布嘎山北面一个叫于家烧锅的村子住下了。   

   姥爷叫接松林,比姥姥大12岁,是一个民间大夫。懂中医,会看病,擅长给小孩接种天花疫苗,人们习惯叫他“栽花先生”。姥爷是过日子的能人,几年下来,他凭借手艺,加上勤劳,家里有了一些积蓄。精明算计的姥爷,规划着全家的美好未来。买了数亩薄田,雇佣几个长工,种着“望天收”的田地,靠着行医和种地的收入,养家糊口。姥姥和大多数普通女性一样,伺候丈夫,照顾孩子,洗衣做饭,操持家务,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   

   好景不长。1939年冬季,年仅49岁的姥爷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他把创下的家业和五个未成年的女儿都丢给了37岁的姥姥,驾鹤西去。家庭的重担一下落在了姥姥身上,她开始了既当娘又当爹的艰辛生活。   

   姥姥不甘命运的摆布,刚强的令人敬佩。没有了姥爷的行医收入,家中经济便陷入困境。姥姥不得不靠出卖苦力维持生计。姥姥心灵手巧,是全村最麻利的人,谁家有什么零活都愿意找她做。裁衣缝衣,洗衣做饭,家庭保姆都干过。有时还要打些短工,挣点辛苦钱,勉强维持家用。有一阵子,纺线织布成了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姥姥和大姨负责纺线织布,年龄小一点的妈妈和四姨负责搓条,一家人差不多每天都要干到深夜。收工时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面色青白。   

   姥姥没有文化,可却懂得文化的重要性,她千难万难花钱供女儿们念书。妈妈就是靠求学立身,姥姥供她念完中学,当上了教师。妈妈领到工资后,花的第一笔钱是给姥姥买了一件深蓝色的绒衣。   

   那些年,痛苦没有击倒姥姥。家庭不但没有倒塌,反而更加和睦。五个女儿渐次长大,相继出嫁。姥姥用心血完成了抚养女儿的重任,本应闲下来享享福了。然而,姥姥却闲不下来。孙辈需要她的呵护,她也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我们祖孙的情份才刚刚开始。   

   我8岁那年,和姥姥有了更深的接触。由于爸爸因公去世,妈妈领着我们兄妹三人艰难生活。妈妈是小学教师,一边是繁忙的工作需要打理,一边是繁重的家务缠身。尤其是我8个月大的小妹妹没人看护。妈妈实在招架不住。姥姥见不得老闺女犯难,她对妈妈说:有妈呢,不用怕,没有过不去的坎,我来帮你。没过几天,姥姥就来了我家。帮妈妈料理全家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   

   那个时候姥姥的形象,牢牢地印刻在我脑海里:微黑的“瓜子脸”上已经布满皱纹,那双陷进了眼窝里的眼睛格外有精气神。花白的头发梳得油光铮亮,盘成一个小纂扎在脑后。褪了色的大襟布衫,穿在瘦削的身上,显得有些空荡。搭配着一条白腰缅裆裤,打着黑色的腿带,露出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   

   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却显得非常重要。不仅我们这儿依赖她,四姨家也离不开她。四姨夫在旗医药公司当采购员,常年外出,家里的事情都指望不上。四姨一家有四个孩子,表姐、表哥、表弟都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姥姥离开的这些日子,全家人忙的团团转。手心手背都是肉,两头都得顾呀。姥姥想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春夏季农忙的时候,带上我的小妹返回乡下,去帮助四姨一家。秋收一完,就在妈妈一遍一遍地催促下,由表哥赶着驴车把姥姥送到我家。这样来回奔波的日子大概连续了四五年。   

   姥姥虽然饱经沧桑,但很乐观。她的到来,给我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小屋里充满了盎然生机。这么多年,我从没有看见姥姥流过眼泪,听过她发出叹息,发泄过不满和怨恨。     记忆里襁褓中的妹妹奶不够吃,姥姥就时常用小米糊糊喂,有的时候还把米饭用嘴嚼碎了,再嘴对嘴儿的喂妹妹。妈妈说我们几个表兄弟也都是姥姥这么喂大的。   

   那个年代,粮食单一,几乎天天啃玉米面干粮。我和妹妹都吃腻了,天天盼着吃点差样的。姥姥动了心思,想着法子粗粮细作。到了榆树放钱的季节,姥姥就发动我们去撸“榆树钱”。把“树钱”和玉米面缠在一起,上笼蒸熟,吃起来香香的,甜甜的。这是我们那个季节的美食。姥姥还在农村采了很多“粘蒿籽”,用碾子磨成面,回来时带到我家,做玉米面时添加一些,贴熟了变得筋道弹滑,要比邻家的好吃很多。她还不时给我们撒散状、贴干面子吃,变着花样的改善伙食。   

   姥姥在我家,我们挤住在一铺大炕上。听惯了她的朝阳话,无论是叫我的乳名,还是听她讲故事,说笑话,都是那么的亲切。她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狼来了”的故事,让我们不撒谎,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她自编自导的善意故事,我不知听了多少个,听了多少遍。更数不清多少个夜晚,我们都是在姥姥哄小妹妹的催眠曲中渐渐进入梦乡的。   

   姥姥有一个“针线笸箩”,里面放着针头线脑、剪刀,软尺、顶针等工具。姥姥经常带着它,和邻居们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忙着手中的针线活。她的针线活特别好,经常自己改制衣服,还会裁剪新衣服,我们没少穿姥姥用心缝制的衣衫棉袄,件件都是那么得体。   

   那时家里还不富裕,姥姥常从箱底翻找出穿旧了的衣服,缝缝补补。旧得实在不能穿了,就把衣服分解,大片的当补丁,留补衣裤。小片的就用浆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制成袼褙,留做鞋用。姥姥脚小,鞋不好买,都她自己做。她发明了一款“毡窝窝”的鞋,只有姥姥身边人见过,用现在的话说,是专利产品。到了秋季,她把平时攒下的旧毡子和穿旧的袜子拿出来,把毡子按鞋的尺寸大小裁好,缝上鞋底,把旧袜装裁剪好粘在鞋面上,用烧好的烙铁一遍一遍的烙,定样成型。这款鞋穿起来特别的暖和,样子也很好看。她穿出去后,左邻右舍都羡慕不已,有的求她给做,她宁可点灯熬夜,搭上辛苦,从不推辞。   

   姥姥有很多手艺,会垒鸡窝,能搭炕炉子,还会修风匣。不时还有一些小发明制造,给我们一些惊喜。记得有一次,姥姥从垃圾堆里捡回半截炉筒子,经过姥姥一个上午的裁剪和敲打,钉上一个“丅”字型木柄,竟变成了一个铁撮子。不仅好用,还挺洋气。姥姥的大部分手艺都被我继承了。后来我对姥姥搭的鸡窝进行了“旧房改造”,在原址上新盖了一个二层的鸡窝,还安了门,下层为鸡舍,上层则是小鸡的产房,在那个年代就让小鸡儿住上了“别墅”。   

   有的时候我暗自思量,我对画画、木工悟性好,一方面是从小受到了姥姥的熏陶,也可能是遗传了她这方面的基因吧?   

   姥姥经历的是缺医少药的年代。但她却有自己独到的医术,我们小的时候都领教过。记得有一次我浑身酸痛,瘫软在炕上起不来。姥姥用手摸摸我滚烫的额头,就确了诊:这是上火了。姥姥找来小米和萝卜缨子,抓了一把小米放在嘴里嚼碎,与萝卜缨子拌在一起,在我前胸和后背来回的搓,说是出出火。过了半日,仍不见轻。姥姥没有征得我同意,就把我往她怀里一揽,不由分说用那只骨节变大的右手使劲地揪了起来,疼得我“嗷嗷”直叫唤。经这么一折腾,我的后背和前胸都是红的发黑的大泡,可身子却轻松了许多。姥姥还有一项技术是拔火罐。我们都对拔火罐有些恐惧,一般不用。姥姥自己用的最多。身体稍有不适,就会找出像“捣蒜缸子”一样的火罐,点燃一小条白纸,放到里面,迅速拔在前胸。后背则是由她指导着我来完成,有时火候掌握不好,还烧了姥姥好几次。一时找不到火罐,就用罐头瓶子代替,效果也不错。姥姥的额头上几乎常年留着三四个圆圆的深褐色的印记,那是她的专用小火罐留下的。  

   姥姥非常抗拒上医院。印象里,她从没进过医院。有一个春天的深夜,表弟给我送信,说是姥姥的老病又犯了。我急忙起身,骑上自行车往姥姥那边赶,由于风高夜黑,加上我走的心急,连人带车掉进了一米多深的土沟里,顾不得疼痛,我爬起来,拽出自行车,一刻不停地赶到姥姥身边。只见姥姥紧闭双眼,听不得身边的任何声音。她让我们蘸着盐水拍打她的两只胳膊,后来把“拔、揪”的方法都用了,仍不见好转。我们准备送她去医院,可她死活不肯离家。实在没法,只好把从医的堂舅找来,打了一针,吃了点药,天亮才见好转。姥姥平时很少吃药,但止痛片是她的必备药。有个头疼脑热,她就从那一长串塑料包装袋里,取出一片吃下去,照样干活,从不误事。有时候干活累了,也吃上一片顶着。   

   不知不觉,姥姥苍老了,花白的头发变得雪白。她拉扯大的孙男娣女也陆续成家,自立门户。姥姥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享受清闲生活。   

   姥姥的无私使她拥有了崇高的声望,也收获着应有的回报。姥姥一辈子不动烟酒,可是却特别喜欢吃糖果,吃糕点,吃零食。这让我们孝敬她时省了许多脑筋。1982年,我第一次出远门到北京,我特意为姥姥买了红虾酥糖送去,她竞像个孩子,高兴极了。姥姥的最爱家人皆知。一到节日,晚辈们就大包小包的往姥姥那里送,别的东西不重要,必须得有糖果,“金丝猴”、“大白兔”换着样的买,平时零食不断。姥姥应该属那个时期吃糖最多的老太太。   

   姥姥的尊贵人品和高风亮节,赢得了人们的口碑,也享受着少有的尊重。因为姥爷留下的薄产,“土改”时,姥姥家被划成了地主,“文革”时期,由于成分不好,姥姥被列为“管制”对象。但是乡亲们知道姥姥不是一个“恶地主”。她平时待人平和,助人为乐,常做善事,在村里是少有的好人缘。村里几次开批斗会,没有让姥姥去陪斗。就连平时安排“四类”份子扫大街的活,村干部也有意避开了姥姥,维护了她的尊严。姥姥长住我家那段日子,脱离了村里的监管视线,他们也没有要求姥姥请假报备。他们对姥姥一百个放心,深信她不会做任何有害社会的事。   

   有一年暑假,我去四姨家,说是去看姥姥,实际上是为了摆脱妈妈的管束,尽情玩耍。第二天,我和几个伙伴在生产队新植的一片杨树林嬉戏,有个叫喜子的小玩伴,非要去拔刚刚成活的小树苗,我拿出保卫集体果实的派头去制止他,忘了是什么原因,还动手打了他。喜子哭着回家去搬兵。他是家中宠着的“独苗”,喜子爹很心疼,领着儿子找到四姨家里来兴师问罪,还没进家门,叫骂声就传到屋里。四姨不知我惹了祸,忙出屋去阻拦他们想问个究竟,气头上的喜子爹竟一把推开四姨,直接冲到我身边,伸手就打。那时我己十几岁了,也有些力气,一把将他推到了炕上。这下把事弄大了,喜子爹从炕上爬起来,拼了老命喊叫着,非要把我打残。危急关头,姥姥拐着小脚进了屋。说来也怪,姥姥的出现,喜子爹的气势立马减了一半,随口叫了一声“姑姑”,就不那么凶了。四姨连忙上前赔了不是,还让我做了一个不再欺负喜子的保证,才算平息了这个“拔苗”事件。我知道这是姥姥的“面子”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那一瞬间,我感到了姥姥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分量。   

   时光飞逝,岁月无痕。不知不觉,劳碌一辈子的姥姥将要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她有些累了,乏了,这回真的想歇歇了。她在悄悄的做着准备。早早把自己种的两棵大杨树放了,备下了棺材。还悄悄做好了寿衣、寿帽、寿鞋……不时和亲人们交待一些事情。一切都是那么坦然从容。  

   1987年早春二月,乍暖还寒,83岁的姥姥万般不舍地离开了她爱着和爱着她的亲人们,安祥地走了,去天堂与姥爷团聚了!   

   姥姥生前,最不放心的是没有人给她上坟,她不止对一个外孙叮嘱:我没生过儿子,你们过年过节可要去看姥姥呀。   

   正如姥姥所期许的那样,在她弥留之际,她惦记的人,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一个不落的来到她的身旁探望,感受最后的暖暖亲情。她过世时,外孙们轮流为她守灵,陪伴她走完人间的最后一程。安葬那天,风沙遮天蔽日,许多乡亲自发聚拢起来加入送葬队伍。按当地习俗,下葬礼仪也由一般人的十六杠升格为全村最高的三十二杠,让她在泉壤下安息。姥姥过世这些年,外孙们一个节日不落地给她上坟烧纸钱,不忘送上她最爱吃的糖果……姥姥泉下有知应该欣慰了。   

   感谢上苍赐给我们祖孙的缘份,姥姥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季磊,ID积累,1961年2月出生于阿鲁科尔沁旗。曾在阿旗委研究室、旗政府办公室、旗委办公室、旗经贸局、旗安监局等单位任职,2024年2月于阿旗应急管理局退休。在《中国农村经济》、《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大量作品。多次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优秀通讯员。2005年出版文集《墨如风过》。

   我记事的时候,就发现奶奶有一个很神秘的东西,从来不给人看,到需要的时候拿起就走。那是一个用白布包袱皮包裹着一个的白瓷盆,盆里放着胶皮手套、碘酒、医用的剪子、钳子、镊子、纱布等一系列物品,这就是奶奶的接产盆,一直陪伴着她度过了三十多年。      

   现在看来,用这些东西来给孕妇接产,未免有点简陋甚至荒唐,可在那时,就这个不气眼的接产盆,在当时可称它为是一个流动产房。就是这个小小的简陋的接产盆,却把无数个活生生的小生命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好听的歌词情侣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