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个性网名 > >正文

四个字ID古风格式一样(唯美名字古风诗意4个字的?)

发布时间:2023-12-02 10:18:21 admin 阅读:59

导读唯美名字古风诗意4个字的? 4个字古风诗意唯美名字有:墨城烟柳、清风煮酒、醉婉笙歌、心悦君兮、泪湿青山 1、墨城烟柳墨城即墨书天下文学社家帽,墨书天下网络文学社,简称【...

唯美名字古风诗意4个字的?

4个字古风诗意唯美名字有:墨城烟柳、清风煮酒、醉婉笙歌、心悦君兮、泪湿青山

1、墨城烟柳墨城即墨书天下文学社家帽,墨书天下网络文学社,简称【墨书天下】或【墨书天下文学社】,是一家以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新时代文学气息的综合性文学社。

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亦泛指柳林、柳树。唐 张仲素 《春游曲》之一:“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也就是说,风吹过清烟柳枝飘起了柳絮,榆树落下树叶。

2、清风煮酒

萍水过客兄之对句赋七言绝句:

清风不语留迁客,碧泉有声迎故人。

煮酒相邀追往昔,赋诗互唱寄佳音。

清风不说话,备好薄酒,为远行迁客(贬官)送行。

3、醉婉笙歌

醉听笙歌婉转,浅笑古风悠扬。醉时赏歌舞翩跹,听那夹带着古意的悠扬丝竹之声。这句话主要在于意向表达,体现了一种潇洒、放浪、不羁的生活态度。

4、心悦君兮

《越人歌》春秋作者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译文:

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河中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与王子同舟。

深蒙错爱啊不以我鄙陋为耻,心绪纷乱不止啊能结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5、泪湿青山

宋代吴激的《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白话译文

历经千古的北宋已成为伤心的地方,还唱着那《后庭花》曲。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不知道飞到了和人家中。

于异国重见故国宫姬,世事如梦呀,肌肤胜过白雪,见其昔日豪贵,发式如旧。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啊

4个字的古风ID高冷比较好听的古风ID

1、古今如梦2、断笔画墨3、孤单常量4、汐颜兮梦5、相思明月6、策马西风7、颜如舜华8、北城以念9、煑揂壹斗10、帝临诸天11、久思是病12、碎月恒寂13、墨香染城14、云山雾绕15、清歌流离16、泸沽寻梦17、人荡无罪18、半曲弦铩19、两眉聚皱20、青青子衿21、花落无时22、长安有君23、一指流砂24、清欢百味25、深情如许26、素然倾城27、既听云深28、白衣煮茶29、枪神重生30、金牌战将31、独守空城32、北柠陌寒33、青灯常伴34、许你春秋35、千里追随36、无鱼之海37、戎马书生38、一夕笙歌39、安城亦旧40、苑亦笙冉41、一念痴狂42、血友人生

带辞的四个字古风ID?

仙不辞远,

风烬辞书 

曲辞未归,

朱颜辞镜,

诗者言辞,

夜辞秋江,

琉璃宫辞,

落华辞去 ,

古秋风辞,

岁末乱辞,

锦年未辞 ,

别来兮辞,

君辞冰雪,

辞九门回忆,

但辞挽花归,

辞故寻清欢,

梦絮听风辞,

竹桥辞洛梅,

孤灯辞心渡,

满酌不须辞 ,

辞旧迎新,

辞雪花秀,

栽辞谷雨,

辞不能雀

4个字古风意境ID比较好听的古风ID

1、两袖清风2、凉城孤影3、琉璃年华4、素颜倾城5、九幽三笑6、青袂宛约7、纯夏微凉8、墨亦成碑9、慕卿十年10、临风慷然11、海棠花瘦12、绝屿当家13、杏漫瞳央14、浮生若梦15、孤单心事16、一裘白衣17、画未流霜18、十岸露长19、一壶老酒20、云去无声21、月下独酌22、心有困兽23、墨色芊华24、暗香初醒25、南岸青栀26、澈如云汐27、无梦相赠28、安梦九歌29、相见恨晚30、此生蜉蝣31、几缕清葭32、血染墨冢33、踏雪寻梅34、水中明月35、满天星河36、画眉如黛37、黛尽青丝38、捻墨于埃39、微人与归40、静待灯灭41、一笑嫣然42、清风皓月

“我是个读书人!”|桥南

“我是个读书人!”

一一记介休作协会员、汾河(知彼)散曲社社长李建辉

桥南

 

近日,在由介休市文联和作协主持召开的汾河(知彼)散曲社成立大会上,被当选的首任社长风度翩翩地走上主席台,不看发言稿,落落大方地即兴讲话后,引起了与会者的一片掌声。他很年轻,大高个子,细白皮肤,名不见传,但又像一位文温尔雅的儒家学者。他是谁?他为何能在众多散曲高手中被推举为社长?今后他会引导着曲社向健康的方向迅速发展吗?带着人们的疑问,我在会后专访了他。

▲图为李建辉老师

他叫李建辉,男,1979年生,介休里屯村人。大学毕业后赴运城市经商。经过十多年打拼后,生意搞的红红火火,有车、有房、有一定资本结累。妻子贤良辛苦,两女聪明乖巧,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康人家。

 

正当他过着惬意的日子时,被他爱人拿出的一本书和参加他女儿学校的一次元旦晚会,让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告我说,“那天我老婆收拾屋子的时候,翻出了一本《唐诗宋词》。我才想起来,那原来是买给孩子的。可那时候,孩子还不认识几个字。后来她大了,学习任务重了,也顾不上看了。这阵,当我拿起这本布满灰尘的‘新书’,随便翻看了几页。有一些简单的,是以前学习并背诵过的。可现在只能念下来,根本背不下来。还有好多就念不下来了,甚至字都不认识。看着身边三岁多的二姑娘,都能背诵三十多首古诗,我简直无地自容。赶紧用心看了看。虽然比较吃力,但开始喜欢上这些古风古韵了。

 

 “这时,我又忽然想起参加过还在上小学的大姑娘的元旦晚会上,当听着她们集体朗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时候,我竟然热泪盈眶,那种莫名的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他说到这里时,一个堂堂的男子汉,眼睚里竟然又充满了泪水。我给他递了一杯茶水,他大口喝完后,缓缓了神,才继续跟我说,“我背井离乡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有时事业不顺的时候,饱受煎熬,茶饭不思,彻底难眠。一次,当我一人孤坐在黑暗的商铺里,一根接一根地吸着低劣的廉价纸烟。看着堆满烟缸还在丝丝冒气的烟蒂时,情不自禁地想,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内心里另外的一个自已却大声对我说‘你是一个读书人!’这时候,我猛然一惊。是啊,我原本是个读书人啊!三四岁的时候,我的曾祖父就拿一些小纸片,写上字让我认。认过的字有好几塑料袋,据说有好几百。直到现在村里的老人们都记得这些事。后来上了小学、初中成绩也不错,被冠以好学生的名号。上高中时有幸碰到了一位退休又被返聘的语文特级教师。记得老先生已经快七十岁了,讲课讲的特别好,尤其对古诗词的解读,很是吸引我,也是从那时候起才知道,诗词是要押韵的,读起来更感觉到了那种韵律美的魅力。大学毕业后没有分配工作,自主创业,经营起了五金生意。整日在商海中为生存打拼,竟然忘了诗词为何物,忘了自已曾是个读书人,真是惭愧至极啊!”

 

▲图为李建辉老师一家

 

此文一经发出,随即产生了轰动效应,阅读人数达到2639人,点赞打赏者23人,这在知被平台上是极少见的,大有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气势。这里且不细讲文章内容,单看几首文后留言即知一二。一位ID叫汾河水底鱼的人留言道,“初读此文,一碗面吃出眼泪;再读此文,一碗面吃出母爱;三读此文,一碗面吃出亲情,吃出人情世故。养子方知父母恩,我们即将老了么?没有,大人面前我们永远还是孩子,只是不由得常思既往。看似一碗面,平常的不能再以平常,但身在他乡,却勾出些许乡音、乡情、乡恋,作者细腻文笔,功底深厚,足以将读者打动,不禁潸然泪下,好文拜读!”

 

 

他此文发表后,文学作品一发不可收。先后有小说、散文和诗词曲等不断问世,而且都受到众多文友和读者的好评。

 

 

▲图左为师道强老师,图右为李建辉老师

知彼平台开辟了《剑虹斋诗集赏析》,由资深学者冀成武先生主办,专门登刊介休清代学者的诗,并作注释与赏析,最后再刊登今人的唱和之作。建辉以他纯朴的情怀和合律的格式作了好几首,受到广大古诗词爱好者的欢迎。下面摘录其中一首:

 

五律·村居访友

步韵古贤梁浚先生

 

午后扣柴扉,

如期莫敢违。

庭深花草密,

院静鸟虫稀。

把酒观棋妙,

端茶赏画微。

贪杯无醉意,

日暮几忘归。

 

附梁浚先生原诗:

 

村居访友

梁浚

 

终日掩柴扉,

心期与俗违。

林幽闻鸟惯,

地迥见人稀。

月色小窗皎,

钟声远寺微。

晚来无一事,

倚杖看云归。

 

在建辉的诗词达到较高水平后,我举荐他加入了孝义古城诗社和孝义作家的风采群。使他的作品走出了介休,又受到相邻孝义人的好评。比如最近诗社安排了作“秋兰香”词牌同题“秋”的作业,他不仅按时完成,而且这么长调的词无一字出律。内容对秋景作了细微刻划,最后的抒情也豪迈大气,当成佳作,因而得到诗社李庆泉社长的鼓励是顺理成章的事。他的这首词如下:

 

秋兰香·秋景

 

小雨才晴,山涧薄雾,微凉几度秋风。层林颜尽染,初日映山红。鸟声悦、观列列青松,顿时沉醉花丛。艳阳照,雁行南去,一字青空。

自古寂寥秋日,百草尽凋零,只剩霜枫。望蓝天、朵朵白云重。芳花自招蜂,风景醉人,谁共从容?趁少壮、吾须行乐,一饮千盅。

 

 

建辉在繁忙工作之际,自己带头出作品,最近一个多月已作曲二十多首。这里选登其中两首以飨读者:

 

其一:

正宫•塞鸿秋

今天的生活(新韵)

 

出行高铁连高速,

居家别墅和公寓,

用餐丰富挑鱼素,

穿衣讲究裁棉布。

 

其二:

双调·殿前欢(新韵)

酷暑下的买卖人

 

望天空,

骄阳如火欲搭弓。

难寻后羿终成梦。

蝉噪无风,

头晕汗水中。

谁人懂,

搬货千斤重。

任凭他浓浓热浪,

热浪浓浓。

 

建辉曲作与诗词一样在孝义曲友中大受欢迎。近日,他的一首《双调·醉太平》引起了原吕梁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现任《孝义风采》杂志主编梁镇川先生的关注,并在群中公开留言赞赏道,“李建辉,哇塞,不愧是介休曲社社长,散曲写得自然流畅,顺理成章,用词朴实,颇具散曲特色。收藏了!”

 

李建辉从一个普通的生意人逐步转化为充滿诗人气质的文化人,十分难能可贵。他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一篇散文中写道,“感谢我们的祖先用诗歌这种特有的文学题材,把千年之前的文化毫无障碍地传给了我们。在此陶养下,我们虽然挫折和磨难再所难免。但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程充满一片光明和希望一一因为我们是真正的读书人!”

 

原苏联伟大诗人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时代在发展、在前进,让我们都像李建辉一样,多读书、读好书并自已动笔写书,做一个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读书人吧!

 

作者简介

师道强,笔名桥南,山西介休市人,祖籍孝义市。太阳诗词学院荣誉博士、汾河散曲社顾问、孝义古城诗社顾问。著有长篇小说《山水间》和《白雪梦》。其中《山水间》由网络媒体选载;《白雪梦》由吕梁文学和孝义文艺杂志连载。另有20余万字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散见于省、地、市三级报刊杂志。

 

投稿邮箱:874761158@qq.com

求四个字的ID。带点诗意的,有出处最好。最好是ABCC型的。我不要复制来的成语。原创最好?

姑苏寒山。

出处不用多说 流光过却。一帘风絮。影舞斜阳。(风帘动,碎影舞斜阳)这三个都是周彦邦那老货的词,有了解的话 你应该知道他的词最讲究华丽。抹伤刻殇。晓风残月。倚画楼月。(这个就比较偏了,应该是范成大的) 欢迎追问!!

四个字ID古风格式一样

剑舞轻寒
破天斩风
剑破九霄
独饮弱水
傲笑碧落

诗词格律知识:格律诗一定要有“格”有“律”

近年来,常有些诗友,总爱打着“改革”的旗帜,喊着“创新”的口号,对格律诗中的平仄、对仗、押韵,说三道四,必欲彻底除之而后快。读罢高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故不揣浅漏,提出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众所周知,文学体裁,早有分类。古有二分法(韵文、散文),后有三分法(叙事、抒情、戏剧)。自鲁迅、茅盾提出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后,为学术界所公认,并引入中小学教学而沿用至今。而各种文体又有各自不同的分类。

  单就小说而言:按题材内容分,有言情、农村、军旅、战争、革命、科幻、武打,等等。按创作年代分,有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等。按字数多少分,则有长篇、中篇、短篇,近来又出现微型小说(小小说)等。但不管哪一类小说,其“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大要素,都是少不了的。这就是小说的“金科玉律”。

  再看古典诗(本文不涉及乐府和词):按题材内容分,有怀古、咏物、写景、行旅、闺怨、送别、边塞,等等。按格律形式分,自唐代以后,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最基本区别就在于:古体诗句数有多有少,每句字数也可短可长,而且句中平仄无严格要求;其用韵,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上声、去声、入声韵,还可以换韵。人们把这种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的古体诗,又称为“古诗”或“古风”。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七言、五七杂言、综合杂言好几种。古诗(古风)其实也有一定的平仄、押韵的要求,本文不作赘述。而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其用韵,一般只用平声韵,而且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为方便讨论,本文对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近体诗,均以“格律诗”称之。“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这是格律诗的基本要素,是格律诗的“金科玉律”。

  有诗友说:“中国有句成语,称‘文无定法’。意思是说,写任何文学作品,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注意:“成语”说的是“文无定法”(暂且不说它算不算是“成语”),而不是“文无定律”!须知,这“文无定法”,是从文学创作的方法而言的,并非针对不同文学作品体裁的固有特性来说的。

  比如写小说。其开篇落笔,可以是写景,可以是抒情,可以是对话,可以是叙事……。其结构安排,可以顺叙,可以倒叙,可以追叙,可以插叙等等。其叙事视角,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用第二人称。从这几方面看,确实“文无定法”。然而,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除语言、动作的描写外,还可以有大手笔的、细腻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而与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表达主题有共同之处的戏剧(舞台剧本、电影剧本),就只能运用布景道具、音响效果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用化妆、服饰来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其人物的心理活动,就只能通过唱词,或旁白(画外音)来完成。别无他法。电影剧本可以运用蒙太奇手法,随意调动故事的时空顺序;而舞台剧本则只能按时间顺序,推进故事情节,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从这些方面看,文,其实也是有“定法”的。看来,小说也好,戏剧也罢,不管采取什么手法进行创作,其六大要素,都是不可偏废的。试想,没有迭宕多姿的故事情节或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小说、戏剧(包括电影),还能是小说、戏剧(包括电影)吗?还能有人愿意阅读或观看吗?

  格律诗(近体诗)的创作,亦情同此理。其出句,可以是比兴,比喻;可以是叙事,抒情;可以是写景,状物等等。其布局,可以是并列法,对比法;可以是起承转合法,末句寓情法;也可以先景后议法或是突出重点法等等。正文可以点题,也可以隐题。绝句可以不对仗,也可以一个,甚至两个对仗。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上述情况看来,似乎也是“诗无定法”。但是,格律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最富节奏感、音乐性的形式。格律诗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产生出神奇的艺术效果。所以,作为格律诗,如果将“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这些“格”和“律”都随心所欲地篡改的话,还能称为“格律诗”吗?还能产生神奇的艺术效果吗?

  有诗友说:“只要你写出的作品,文从字顺,意境开阔,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语言清新,词句文雅的,就是好作品。大可不必去苛求诗词作品的平仄和字数”。

  诗友的这段话,说了似乎等于没有说。且不用说现代诗,谁都可以不管字数、行数,更不用管什么平仄、押韵而天马行空地写去。我有位朋友写了首现代诗,题目就叫《不懂》。凭我这低水平还真读不懂。以至于有人戏谑说“越是写得让人家看不懂的诗,越是好诗”。只要内容不触犯道德和法律底线,谁指责过这种诗体的不是?就是古典诗中,也有无严格格律要求的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长达45句,短句4个字,长句9个字。谁用字数、平仄、对仗、押韵,去评判过它?它始终是大家公认的流芳百世的名篇。谁也没有限制过别人不能写这类的古诗!不喜欢受“格律”约束的朋友,尽可以在这一片天地里尽情发挥你的聪明智慧和创作才华。请看题为《春梦何处》的这首诗:

  微醺意疏浅浅醉,心曲九转十八迴。

  闲看云低静听雨,窗外滴滴谁人泪。 

  痴情傻话几回回,再多再多不觉累。

  春梦幽幽无觅处,柳青丝绿眉先垂。

  这首诗乍看像是七律,但没有关照平仄、押韵、对仗,其实就是一首古体诗。所以,作者在体裁栏内注为“其他”。正因此,谁也没有用律诗的要求去责备他,反而很多诗友都留言称赞。古人不是也写过形同格律诗的古体诗吗?请看李绅的《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里没有关照平仄,押的也是仄声韵,“粟、子、死”也不在同韵部。小学课本里收入的古体诗还不止这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是。这些诗不照样流传千古吗?可见,只要自己愿意学写古诗,有很宽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为什么一定要同格律诗叫劲呢?不喜欢写格律诗的朋友,也不应该视格律如寇仇,而多方加以指责。

  诗友还不吝笔墨地引用苏东坡、白居易、李商隐等“千古不衰的名句”,为自己的“废平仄,弃对仗”的观点佐证。殊不知,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千古名句,除了内容精辟外,正因为有其严格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铿锵和谐的平仄律韵和精妙绝伦的对仗,才使其朗朗上口,传诵千古。

  有诗友认为,社会进步了,文言文都演变成白话文了。还有诗友更明白地说:“既然我们说的是普通话,我们为什么却要用古人的韵来写诗?”他们的言外之意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古典干什么?还要传统干什么?听这话,给人的感觉,似乎等同于说“现在都有原子弹了,还要长城干什么”和说“现在都用简体字了,图书馆里的那些繁体字的书都应该烧掉”一样的幼稚、可笑和荒唐。应该知道,现在仍有不少人,正孜孜不倦地研究文言文。更有一些人还在锲而不舍地研究鲜少人认识的甲骨文,并以之创作了优秀的书法作品。你又该作何理解?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都是用文言文(繁体字)记载的。我们如果放弃了文言文,我们的历史将无法解读,我国六千年的文明传统将从此中断。我们今天都有高楼大厦了,难道就得将北京的四合院,各地的古民居等历史遗存,都拆除了吗?如果我们都如此地“反古”,“仇古”,“弃古”,我们还有传统文化吗?我们还有古典诗词吗?我们还需要花时间来学习和研究古典诗词吗?

  有诗友在引用了王力先生的一大段文字后说,可见“诗词格律并非是铁律”。错!大错而特错!王老先生的话,恰恰证明诗词格律的不可废。因为那是几代人“研究的成果”,也饱含着王老先生的心血,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我们有什么理由枉顾“前人研究的成果”,无视王老先生的心血,不愿意去接受这仅存的“基本知识”呢?如果连王老先生称之为“基本”的“知识”都不愿意去接受的话,还有什么资格去奢谈学习古典诗词!?诗友还抬出刘邦、韩信,诸葛亮、张昭,甚至毛泽东、博古等古今名人,说明“当时被人们卑视的历史人物,却扭转了乾坤,左右了社会的发展进程……”。这跟诗词要不要格律,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

  更有诗友高举利斧,对格律诗“大砍大杀”,什么免律留格啊,取消对仗啊,放宽平仄啊,等等,不一而足。简直把格律诗砍得七零八落,遍体鳞伤。还自以为“即使李白重生,杜甫在世,我想他们也会认同这个观点”。笑话!相反,我却认为,李白、杜甫要是再生,看到自己为之耕耘终生的格律诗,而如今却血迹斑斑,面目全非,一定会捶胸顿足,痛心疾首的。彼此都来个“自以为是”吧!

  诗友还认为,没有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格律诗词的消亡只是迟早的事”,并竭力呼吁“积极投入到挽救诗词和改革诗词的工作中,使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不致消亡”。又是笑话!字数、句数只是格律诗的外表、面貌,而平仄、押韵、对仗才是格律诗的精华、灵魂。把精华、灵魂都砍掉了,剩下的就“徒有其表”了。经过这么伤筋动骨之后,精华、灵魂都没有了,“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还存在吗?格律诗还存在吗?它现在就已经在你的刀下“消亡”了,还能有以后吗?还能有东西可“挽救”吗?还能“得以永传”吗?我倒要借诗友的话,反问诗友:“难道作为一个诗人,你愿意看到这样的一个结果吗?”

  诗友还主张“摒弃旧韵,推行新韵”,认为,如果还“死抱着古人的平水韵而不知变通,岂不是愚蠢到极点了吗”。《中华新韵》和《宽韵》的产生和推广,应该是格律诗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我不理解,为什么“推行新韵”就非得“摒弃旧韵”不可?你用新韵,我用旧韵,谁犯谁了?“平水韵”也是前人的经验结晶,有人喜欢,他就继续用;有人不喜欢,就不要用,各取所需。为什么要把喜欢用平水韵的人,都说他是“愚蠢”的人呢?我倒想问问:难道连平水韵都不懂得用的人,才算是“聪明”的人吗?也有人认为平水韵同韵部中,许多字的读音也相去甚远,不见得有什么道理。那么,古人为我们创造的汉字中,“矮”与“射”,似乎也不见得有道理啊。“寸身”应该为“矮”;“委矢”应该为“射”才对。是不是也得对换使用或另造新字呢?

  有诗友认为,只有对格律诗删除其格律,才“能使更多的人敢于加入到写诗的队伍中来”。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借口。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据报载,湖南常德,学诗词,爱诗词,创作诗词的热潮席卷每个角落,参加诗词学习的学员多达20余万人。据我所知,全国许多县市,甚至乡(镇)都成立有诗词学会。已有近四十个单位,被授予“诗词之市(县、区、乡、镇)”称号。中小学语文课本,历年都编入十几首古典诗词,供学生欣赏学习。许多中小学也成立有古诗词课外兴趣小组。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第三小学就是其中一校,其成员多达六、七十人,出版过诗集,受到中华诗词学会的授牌认可。老朽就曾在这个班讲过半天的课。至于在诗词网络上参加学习的人就更多了。有相当多是男女青年,而且他们正是冲着严格的格律而来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的。我认识的ID为“冷冰痕”的诗友,二十出头,在日夜苦熬,拼搏考研的紧张日子里,还挤出时间学写古诗词。ID为“一个人看星星”的诗友,今年也才二十四岁,且双脚伤残,行走得靠双拐,生计尚无着落,却也在努力创作古典诗词。其刻苦精神,令人动容。现摘录一首他的《春思》于后,供诗友们赏析。该诗用字虽欠考究,正文出现两个韵脚字,但除“流”字外,仍不失其格律,且有一定的感情深度。

  一纸相思行客远,两行浊泪雁归迟。

  红花不识春风意,绿柳焉知流水思?

  慢步黄昏愁暮色,凭阑子夜盼晨曦。

  杯中久忆相逢日,梦里常惊道别时。 

  如果担心学习者的畏难情绪,就得对格律开膛破肚,降格以求,那真得让我大开眼界,真正懂得什么是“削足适履”的含义了。试问:做什么学问不难?学什么技能不难?都有难处,都得放低要求?再说,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学会所有的知识或掌握所有的技能;反之,所有的学问或技能,也不可能、没必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学习和掌握。你说,是吗?我敢敢断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管经过怎样的努力,都永远成不了歌唱家。那么,是不是也得降低歌唱家的门坎,以适应许多人的愿望呢?无庸置疑,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其实,格律诗的平仄格式也不是很难掌握的。请看下表:

  可平可仄仄平平(平平脚)

  可平可仄平平仄(平仄脚)

  可仄平平仄仄平

  可仄可平平仄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可平可仄平平仄

  可仄平平仄仄平

  可仄可平平仄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可仄可平平仄仄(仄仄脚)

  可仄平平仄仄平(仄平脚)

  可平可仄仄平平

  可平可仄平平仄

  可仄平平仄仄平

  可仄可平平仄仄

  可平可仄仄平平

  可平可仄平平仄

  可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

  1、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有两种模式,每种模式有两种起句格式。首两句(带

    括号的)取其一而用。

  2、“可”字表示可平可仄。

  3、句末平字位均为韵脚。

  4、全首为七言律诗平仄格式;每句去掉前两字(竖线右边)为五言律诗平仄

    格式;前四句(横线上边)为七言绝句平仄格式;前四句各去掉句首两字

    (竖线右边、横线上边)则为五言绝句平仄格式。

 

  诗友在担心学习古诗,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说:“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却不乏其人”。其实,岂止日本!在世界大中华圈内,许多国家都成立有诗词学会。新加坡的狮城诗词学会、新声诗社等社团组织,就常年坚持组织诗友学习、创作、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定期出版刊物,并与世界各地诗词学会开展广泛的交流。日本人为什么自古都有学“汉诗”的传统?他们就是崇尚格律诗严格的格律。那种没格没律的诗,他们自己早就有了,还须要向我们学习吗?请看夏目漱石的一首七律:

  白眼甘朝与世疏,狂愚亦懒买嘉誉。

  为讥时辈背时势,欲骂古人对古书。

  才似老骀驽且骇,识如秋蜕薄兼虚。

  唯赢一片烟霞癖,品水评山卧草庐。

  全诗平仄严谨,对仗工整,押平水韵上平声六鱼韵。

  再看桂湖村的《送田间碧堂游禹域》:

  幽朔原平散马群,行人记此覆明军。

  榆关日暮风沙起,飞入卢龙作塞云。

  诗押平水韵上平声十二文韵。而田间碧堂访问中国时写长城的七绝诗,也同样是“循格蹈律”的。请看:

  雄关北划在幽州,浩浩风沙朔气遒。

  不上长城看日落,谁知天地有悲秋。

  世界各地的华人、日本人,尚且如此固守格律,而我们自己却要横加删改,我们对得起炎黄祖先吗?我以为,格律诗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是古董,是国宝,是文物。如同出土的秦兵马俑一样,我们只能精心地加以保护和修补。我们没有资格和权力对它们施以任何的删减或改造。不是有国家提出孔子、李白是他们的吗?端午节不是被韩国申遗成功了吗?日本人非常重视“汉学”,特别对唐诗有很深的研究。日本人古田敬一就著有《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对律诗对仗的研究就有很高的造诣。众所周知,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四十一位名流,雅集兰亭设曲水宴,才有了名扬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个曲水宴大约在公元485年传到日本。目前,在日本,九州鹿儿岛仙岩园、福冈县太宰府天满宫、岩手县毛越寺等常年举办曲水宴。要是我们自己把格律诗糟蹋得不成样子之后,有朝一日,日本人将格律诗提出申遗,我们将追悔莫及。那时,对格律诗动刀动枪者,有何面目去面对后代子孙!而六千年的文明古国,又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旗袍展。旗袍,应该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女性服饰。近百年来,旗袍在形式、布料、轮廓、功能等,都发生蜕变,但其紧身高领、前凸后翘的固有特征,始终没有改变。如果有人觉得,穿它不舒服,而将其改为露胸,宽腰,短襟,谁也干涉不了。可这么一改,它已经不再是旗袍了,你可以给它取名为“清凉衣”或什么的,没有人会有意见。如果你仍要称之为“旗袍”,这就如同把格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都摒弃之后,仍要称之为格律诗一样,肯定不会被人所接受的。

  在《诗词吾爱》网上,有位ID为“兰亭郡主”的诗友,她独创了《兰亭梦令》这一新词牌(58字,上下片各三平韵,一韵到底)。并创作了多首高水平的新词,而获得众多诗友的青睐并学习。如果“兰亭郡主”一定要把自己创立的词牌也叫《如梦令》,或不让别人去写《如梦令》,有人能接受吗?肯定没有!

  再举个例子:比如闽剧,它是用福州话道白和演唱的。如果有人也说现在大家都说普通话了,还用地方方言,不行,得改唱普通话。那还叫闽剧吗?你能同意吗?如果把管弦乐也搬上京剧的舞台,你能接受吗?

  我完全同意诗友所言,“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学也是如此。每年都在春晚上备爱瞩目的小品,就是近几年才诞生的新的文学形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小品,就去排斥别的文学形式。提倡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应该以打击另一文学体裁为前提。主张诗歌创作的自由,不能以消灭格律诗的格律为代价。随着时代的发展,什么影视文学、说唱文学、网络文学、摄影文学等等,都出现在我们面前。格律诗也一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要反映新生活,必然要用到新词汇。我也反对有人爱将晦涩难懂或少用偏僻的字入诗的做法。请看这一首七绝:

  夏日炎炎似火烧,蝉声凄切惹心焦。

  热风热浪人难耐,电扇空调大畅销。

  虽平易如话,却也不失格律。其实,历史上那些晦涩拗口的诗,流传后世的能有几首?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平白易懂、朗朗上口的诗作,才成为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不朽名篇。

  请朋友们记住:在世界诗歌这个天地里,我认为,唯有我们中国的格律诗,才具有字数划一、句式整齐的外在美和平仄相依、音韵铿锵的内在美如此高度完美的和谐统一。我们的格律诗,如同我们的书法一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奇葩!它是世界诗坛的翘楚!是世界诗坛的瑰宝!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荣光!我为我们的祖先,创造出如此美妙的文学形式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求求大家了,千万不能随意伤害它啊!如果把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对仗这个精华、灵魂都废弃的话,那它就只剩空有其名的字数、行数这个外表。它就再也不是世界上的“独一无二”了,就如外国的十四行诗一样,成了中国的四行诗、八行诗而已。

  我也完全相信,诗友之所以有与我相左的看法,抑或也是出于对古诗的热爱,对古诗将来的担忧。但我不能理解的是:现代诗就不用说了,就在古诗的这块园地里,也有让不同爱好的人,各自施展才能的地方,为什么就不能让格律诗有一席之地,非得把格律诗“改革”得如同古体诗一般?我不能苟同的是:为什么既反对格律诗,一定要将其精华、灵魂去除,却要把没有格律韵味的诗,硬要挂上格律诗的名号呢?令我气愤的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为什么就不能让那些甘受格律束缚的人,去写自己喜欢写的诗,去谈自己喜欢谈的格律,而要给他们扣上“食古不化”的帽子呢?难道有人愿意将古代传统精华,吃进肚里,让其化为粪便,乐于做个“食古有化”的人吗?

  总之,格律诗一定要有“格”有“律”。格,指的是“格式”,就是句数和字数。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格律诗的外在美。律,指的是“律韵”,就是诗中的平仄、押韵、对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格律诗的内在美。这二者,就是王力老先生所说的“最基本的常识”。至于语言的锤炼,情感的表达,技巧的运用,主题的揭示,则是更高艺术造诣的要求。

  我喜欢读格律诗,我也喜欢学写格律诗,但还写得不好,对格律诗更没什么研究。所以,上述看法,如有讹错、唐突之处,敬请指正、谅解。

  最后,谨以打油诗(千万别认为是“绝句”)一首,作为拙文的结语:

  诗歌自有众体裁,凭君爱好各施才。

  何苦强人废格律,传统奇葩毁将来。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个好看吧↘

四个字ID古风格式一样

...........你到底要几个ID啊。

四个字ID古风格式一样

吹灯夜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四个字ID古风半高冷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