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个性网名 > >正文

qq飞车ID空白代码(QQ飞车怎么弄空白名字?)

发布时间:2023-12-04 10:16:32 admin 阅读:59

导读QQ飞车怎么弄空白名字? 取空白名字方法: 1.在qq上随便打几个表情(任何表情即可); 2.复制这几个表情,在取名字界面上粘贴就行,这样出来的名字就是空白的。 注:如提示名字以...

QQ飞车怎么弄空白名字?

取空白名字方法:

1.在qq上随便打几个表情(任何表情即可);

2.复制这几个表情,在取名字界面上粘贴就行,这样出来的名字就是空白的。

注:如提示名字以注册和ID长度不对,自己随意增减表情就行,都尝试几次就可实现。

资料拓展

《QQ飞车手游》是腾讯公司改编自同名的端游的一款竞速赛车类游戏,玩家将通过自己的手指来展现华丽的指尖操作。手游将会还原端游大部分的经典赛道、赛车、人物装扮及玩法模式,还有专属创新玩法。让大家随时随地都能够开始游戏。

QQ飞车手游空白名字怎么打?

1.其实非常的简单,不同于以往的游戏

  2.只需要在q上随便打几个表情(任何表情即可)

  3.复制这几个表情,在取名字界面上粘贴就行,这样出来的名字就是空白的

  4.如提示名字以注册和ID长度不对,自己随意增减表情就行,都尝试几次就可实现

独家|《2024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报告全文发布!转发收藏!

编者荐语:

专注文旅发展的全媒体服务平台

历经四个月紧张筹备,7次大型集体稿件修改研讨,《2024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报告日前已正式形成。2月26日,《2024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报告发布会正式举办,现场发布报告研究主要结论和关键数据,全网直播观看量近550万人次。未来,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将以年度报告的形式持续助力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敬请全社会关注。

序言

学术顾问

课题组成员

组  长:范周 

副组长:贾旭东齐骥 

成  员:祁吟墨常天恺赵凯强李姝婧孙巍侯雪彤 

资料收集:骆梦珂隋缘万晨阳赵航周韵迪陈格琳李承鸿李霁润梁芯影刘锦孟跃浩谢丽媛徐佳张雅楠 

工作人员:付真王曦子黎冠辰张燕李辉

主要研究结论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报告(2024)》立足于2024年宏观发展环境,扎根于多来源、多维度数据,力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本报告主要由2024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环境、发展概况、发展特征、面临问题和2024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部分行业思考五个部分组成。 

从整体情况来看,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展现出较强韧性,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体营收平稳上升。其中,9大文化行业营业收入与上年相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43个行业中类中,41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95.3%。同时,文化产业新业态持续增长。

2024年,我国旅游业国内旅游市场呈现恢复态势,但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市场仍处于停滞状态。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与2024年相比均有增长,但与疫情前差距较大。假日经济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带动作用显著。2024年我国七个主要节假日旅游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次的41.2%,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31.6%。

基于对总体情况的分析,我们的研究显示,2024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上位政策系统思维显著,统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文旅产业发展正逐渐跳脱出原来的单点思维和单线思维,转向“大文旅”的宏观视野;

二是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效果不断增强,数字文旅产品日趋丰富,数字文旅消费新业态日益多元;

三是供给优化与需求适配相互促进,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沉浸式业态、周边游、夜间文旅等新兴业态在供需互促下如雨后春笋般渐次兴起;

四是横向跨界与纵向联动愈加多元,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在万物互联、虚实共生的技术背景下,产业间的融合壁垒与联动障碍被打破。

五是新时代中国美学与文化自信有机融合。传统文化持续破圈、红色文旅作品精品频出、国潮崛起正当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显著提升;

此外研究还显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这一年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其一,我国文旅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够完善。文化产业应急体系尚未健全,旅游业应急体系缺乏常态化、标准化、全流程式公共危机管理。

其二,文化消费需求仍未充分释放。居民文化和旅游需求潜力有所稀释。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出游意愿均未恢复至2024年同期水平。

其三,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很严峻。从区域来看,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加强的背后是区域差距逐步扩大的隐忧。从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占比来看,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持续缩小;从城乡来看,差距缩小的进程比较缓慢。

其四,内容创新和技术应用效能不足,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有待深化。具体表现为部分新业态的数字化表现形式相对浅表化,对于技术形态的关注有时会大于文化内容本身。

其五,新兴领域政策法规滞后,行业事前监管难度大,政策精准性仍有提升空间,对于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第六,文化产业和旅游学科体系有待完善,学科地位与产业地位不相匹配,文旅领域复合型人才储备有空缺,行业智库的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基于上述规律性认知,本报告通过细致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部分细分行业,并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对于2024年发展前景较好的部分行业做出思考。

第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或将超越传统新闻出版产业。2024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达11781.6亿元,在突破万亿元的同时呈现向上的增长态势。

第二,电竞产业或将成为城市文化发展新赛道。2024年电竞用户规模近5亿人,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推动下将发挥巨大潜力。

第三,“双减”背景下艺术体育培训领域将迎来转型机遇期。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国内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新增3.3万余家,同比暴增99%。

第四,康养旅居将成为银发一族新选择。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达18.7%,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消费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第五,体育旅游将持续升温并向大众化发展。冬奥会的举办将掀起新一轮体育旅游特别是冰雪旅游热潮。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目标已达成,体育旅游也将更广泛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2024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

报告全文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环境可以概括为:挑战与机遇共存、困境与希望同在、革新与破局并行。一方面,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的国内大环境为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创造政策利好机遇,国内经济形势承压前行、稳中有进,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优势明显,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向前;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复杂程度和影响强度远超预期,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仍承受较大冲击,线下集聚性业态、文化贸易、出入境旅游等受到较大影响。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总体营收平稳上升,文化产业韧性不断显现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深入贯彻“六稳六保”工作,同时出台一系列针对文化领域的扶持政策、优惠政策,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稳健恢复态势明显。

第一,整体营收稳中有升。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11,比上年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比2024年同比增速加快1.9个百分点,营收较疫情前增加3万多亿元,彰显出我国文化产业的较强韧性。从季度看,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第四季度营业收入数据创自2024年以来季度数据历史新高,突破3.4万亿元。疫情期间,除了2024年第一、第二季度数据明显走低,同比增长-13.9%和-0.6%,其余季度均呈现正增长趋势,体现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扎实、恢复周期较快的特征。 

第二,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从2024年的5.8万家,增长至6.5万家,文化产业基本盘得以巩固。

图2-12024-2024年全国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

图2-22024-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各季度营收

第三,各区域营收有序恢复。2024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营业收入较上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90429亿元、17036亿元、10557亿元和1042亿元。从占比来看,东部地区营收占全国的76.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集聚效应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北地区营收所占比重较小,但较2024年增长11%,较2024年增长1.4%,已恢复至疫情前期水平。

三大产业类型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速最快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三大产业类型(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幅度均保持在10%以上,其中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速最快,达到18.2%,创下三年新高。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四季度营收分别为44030亿元、18779亿元、56255亿元,较疫情前相比均有明显提升。且第四季度营收增速快于前三季度,恢复势头良好。自双循环新格局构建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内部供给能力不断增长,国内大循环对文化产业的恢复和发展成效显著。

数据来源:2024年国家统计局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数据

数据来源:2024年国家统计局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数据

九大门类整体恢复情况良好,文化传播渠道增势迅猛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其中9大行业门类营业收入与上年相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43个行业中类中,41个行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95.3%。九大行业门类中,除了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两年平均下降9.2%之外,其余八大门类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2024年,新闻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13715亿元,同比增长15.5%,两年平均增长16.7%,连续三年保持增长;内容创作生产营收25163亿元,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9.7%,同样保持三年增长态势;创意设计服务营收19565亿元,同比增长16.6%,两年平均增长13.8%;文化传播渠道营收12962亿元,同比增长20.7%,两14年平均增长3.2%,三年营收呈现“V字型”特征,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另外,文化投资运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4年营收547亿元,首次突破五百亿元,同比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8.4%。 

从占比来看,对比三年同期数据可以得出,内容创作生产始终在文化产业九大行业门类中所占比重最高。新闻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增长,文化产业新业态带动作用显著增长。文化传播渠道、文化装备生产占比与上年相比有恢复,文化投资运营、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比与上年持平,但均与疫情前水平有一定差距。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文化产业新业态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2024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占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等5个行业小类的营收增速在2024年已经超过20%,而在2024年,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互联网广告服务这两个细分行业营收的两年平均增速已经达到46.4%和31.8%,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文物+科技”理念凸显,文博惠民成效显著 

2024年,国家对文博文物与科技创新的深入融合导向日趋明显。无论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还是国家文物局出台的针对各细分文物类型的专项规划,均体现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科技融合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关键技术供给在文物保护、修复、传播等层面的转移转化成效。

从具体实践来看,2024年三星堆考古热度不断,三维扫描、3D打印、高分子材料、对地雷达等前沿科技成功应用于文物提取;故宫博物院专家通过采用透光摄影、多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面扫描成像等3种非侵入的面分布信息提取方法成功修复绢质糟朽、缺失严重的《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

与此同时,文博惠民工作取得创新突破。全国各地文物部门开展文物惠民服务近2000项;20个省份出台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措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正式开放;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重大考古发现收获百亿级影响力,《中国考古大会》热播,文物新闻30余次登上央视《新闻联播》,文物工作成果在群众中不断普及并落到实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效能提升,现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点任务,并提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这与中国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

国家层面,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24年3月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针对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相对比较缺乏的情况进行系统谋划,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部署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相关工作,指出要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社会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2024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举办了全国性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线上采购大会,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地区以及河南、甘肃等地都逐步建立起常态化的区域性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采购大会机制,“全国聚合+区域示范”效应正在形成。

 地方层面,各地不断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例如,江苏苏州、浙江宁波等地还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等形式,推进“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服务模式;广东东莞依托既有文采会平台持续创新,举办“共享文化年”活动,打造“100个共享文化空间”“100个共享文化活动”“100个志愿代言团队”“100个共享文化产品”4个100共享文化项目,撬动了海量社会文化资源。

文化立法工作有序推进,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 

2024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文化产业立法工作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指导意见等层面协同推进。其中《文物保护法(修订)》《文化产业促进法》继续推进审议;《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修订)》《娱乐场所管理规定(修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定办法(修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广利条例(修订)》等条例不断完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方面,2024年6月,新修订的《著作权法》正式实施,对作品的定义、独创性判断、作品类型法定等方面均做出了更准确、更符合时代发展的界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文化领域维权难、举证难、周期长等禁锢,对于进一步激活文化领域创作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2024年国务院牵头出台《“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知识强国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旅游业发展整体情况

大众旅游时代来临,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程加快

自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至今,文化和旅游融合已进入全面融合的第三年。2024年12月,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务院44个专项规划之一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明确指出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支柱性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大众旅游时代,文化和旅游已从理念融合、机构融合转向市场深度融合、积极融合的发展新阶段。旅游业与文化、康养、体育、教育等各领域的融合深度进一步凸显。全国各地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旅游已成为提升人民生

活幸福感的刚性需求,成为一种审美化的生活方式。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指引下,文化和旅游融合模式逐渐从政府主导型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双向互促型。2024年,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冰雪旅游等特色旅游得到发展,“旅游+”和“+旅游”的跨界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涨的出游热情推动着旅游业积极转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逐渐成为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科技创新不仅为文旅融合创新注入动力,为人们带来全新体验,而且能够创新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消费需求。随着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文旅产品不再是疫情初期略显无奈的备选方案,而逐渐成为拓展旅游消费新场景、新空间的主要阵地。

国内旅游市场有序恢复,出入境旅游市场基本停滞,假日旅游有力带动全年旅游消费

2024年,受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影响,文化和旅游部尚未恢复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的出入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我国旅游市场的基本盘仍以国内旅游为主。从国内旅游与市场来看,整体呈现复苏态势。2024年全年国内游客32.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29191亿元,增长31.0%。从季度数据来看,受多个省(市、区)疫情反复的实际影响,自第二季度以来,国内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同时,假日经济对国内旅游市场的带动作用显著。2024年我国七个主要节假日旅游收入达到9244.38亿元,占全年旅游收入的31.6%;旅游人次总计13.35亿人次,占据全年旅游人次的41.2%,较2024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从出入境游市场来看,国际旅游交流并未完全中断,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与2024年相比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2024年出入境旅游形式以零散个人游为主,旅行社有组织的、规模化出入境旅游业务仍处于停滞状态。2024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从严从紧抓好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中再次明确强调旅行社和OTA平台不得以任何形式的变通经营出入境团队旅游业务。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出入境旅游恢复必须在国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大前提下进行。从长期来看,疫情持续带来的影响,使得整体出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与2024年相比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以北京市入境情况为例,北京市是出入境旅游的热门城市,携程《2024国民旅游消费报告》显示,北京位列入境游热门城市top3。2024年,北京市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入境游客人次总体呈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在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的背景下,我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仍然具有较强吸引力。

局部地区旅游热度不断攀升,新业态亮点频现

2024年,部分区域旅游热度不断攀升。西北旅游热成为区域旅游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公开数据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2024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较2024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宁夏回族自治区2024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2024年国庆期间,高德地图联合全国各地交警发布的《2024国庆假期出行预测报告》显示,自驾游路线中青海省、甘肃省自驾线路热度不断攀升。飞猪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飞猪平台上西北目的地旅游商品销售数量迅速增长,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多个西北目的地的旅游商品预订量同比增长均超70%,“00后”对西北目的地相关商品的预订量同增长近180%。

另外,部分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的省份旅游业恢复情况良好。例如,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前三季度旅游收入达7735.42亿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收入;西藏自治区全年旅游人次达到4150万,较2024年增长18.4%,已超过2024全年旅游人次,同比增长3.4%;海南省全年旅游收入达1384.34亿,创下2024年以来新高。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省文化旅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旅游新业态方面,部分地区也进行了诸多有益实践。

例如,2024年,河南省依托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互联网平台不断破圈、河南省博物院考古盲盒文创产品引发消费热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沉浸式戏剧群落打造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区,多项具有创新性的项目促使河南省文化旅游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7.9亿人次,恢复到2024年的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79亿元,恢复到2024年的63%。

人均出游花费不断增长,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增速较快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增长9.1%。旅游已成为大众日常消费的选择,消费需求从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休闲与观光兼具的高品质和多样化旅游转变。从出游花费数额来看,2024年,我国人均出游花费为899.28元,已超过2024年疫情前水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出游花费1009.57元,同比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出游花费613.56元,同比增长15.70%,均已接近2024年同期水平。 

从出游人数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旅游人次均较2024年有所增加,但与疫情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仅恢复至2024年的52.3%和58%。由于我国城乡地区发展存在客观差距,城镇居民整体消费能力较强,其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费的同期增长速度均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尚待挖掘。

旅游企业生存面临考验,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从旅行社的发展情况来看,2024年旅行社数量有所增长,从2024年的38943家增至2024年的42432家。然而,旅行社的发展面临内部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一方面,当前旅行社经营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国内市场,以出入境为主营业务的旅行社生存仍较为艰难。2024年前三季度,旅行社国内旅游组织6025.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85.5%,旅行社国内旅游接待了9246.6万人次,较2024年增长了60.2%。

另一方面,旅行社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前程无忧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餐饮/酒店/旅游行业离职率达到24.7%,较2024年有所提升。旅行社数量虽然有所恢复,但从季度数据看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减少280家,呈下降趋势。疫情放大传统旅游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新型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旅游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疫情对旅游龙头企业的营收影响仍在持续。从不同业务类型的旅游上市企业市值和营收来看,根据部分旅游上市公司公开数据,2024年景区类上市企业表现较好,而OTA板块市值全线下跌,其中途牛市值下跌48.75%,美团和携程市值跌幅也超过20%。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特征

上位政策系统思维显著,统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层面,以系统思维为抓手,全局谋划、重点布局、整体推进、统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文旅产业正在逐渐跳脱出原来的单点思维和单线思维,顺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态安全保障,转向“大文旅”的宏观视野。 

2024年,国家相关部委坚持系统观念,综合考虑疫情防控、国内外环境、区位差异等多重因素,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紧扣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对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绘就蓝图,充分突显了系统思维:一是通过“一个工程,七大体系”,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二是首次系统提出文旅发展的空间布局。

2024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在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全国一盘棋,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统筹区域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政府与市场、事业与产业、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国际等重要关系,加强战略谋划、整体推进,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廊道。

2024年10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其内容同样体现了系统思维。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提出,整合长城沿线15个省市区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构建总体空间格局,重点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提出,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提出,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市区文物和文化资源,根据红军长征历程和行军线路构建总体空间框架,加强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 

2024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在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坚持系统观念、筑牢防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关旅游业发展全局,将疫情防控要求贯彻到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坚决切断疫情通过旅游渠道传播的链条。”

与此同时,各省市区也在积极对标国家政策,从系统思维出发制定适宜本地区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目前,陕西、湖南、辽宁、江西、江苏、吉林、广东、甘肃等省份以及部分市县也已发布了地方“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河南省、天津市等少数地方发布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此外,浙江、湖北、安徽等地业已或即将制定“十四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以系统思维统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破解发展困局的有效举措。以系统思维统筹文旅产业发展,一要加强前瞻性思考,深刻洞察发展大势,理性认知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二要加强全局性谋划,立足整体视域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通过系统思维分析事物内在机理、运用系统方法处理事物发展矛盾;三要加强战略性布局,以高度协同的战略布局应对重大危机,实现高质量发展;四要加强整体性推进,实现全局与局部相协调,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拥抱

经过两年疫情防控的积极探索,2024年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的特征。数字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数字文旅消费新业态日益多元,文旅产业的韧性也在数字化转型中日益凸显。 

在文化产业领域,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及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数字新业态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发展态势迅猛。如前所述,2024年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两年平均增长率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方向深入发展。2024年发布的文旅产业相关规划中对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均有专门指导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装备的谱系化、智能化和成套化,提升设计制造水平,逐渐形成国产装备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成为推动文化旅游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旅游业领域,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催生出了预约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此外,旅游景区应急防控体系与数字化精准防疫流程等防控机制相继建立。2024年,不只是景区,地方政府、旅游平台、旅游企业、文化机构等多元主体也加快提供各种预约旅游服务,对于保障疫情防控和优化游客体验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2024年国内旅游预约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旅游预约人次比2024年增长了47%,全国各地均推出门票降价或免费游的优惠政策,2024年旅游预约门票交易总额比2024年增长17%,预约模式正在快速普及。

危机中孕育新机,变局中开拓新局。身处一个长期与“疫”共存的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不确定性,唯有不断深化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寻“机”做韧性治理实践,才能助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深化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要在深耕产品、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支撑逐步打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边界,链接两者间服务、消费、体验等各个环节,进而助推全链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文旅产业的精细化运营水平,健全应急数字化精准管理机制,做好韧性服务与治理。

供给优化与需求适配相互促进,新兴业态层出不穷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供给优化与需求适配相互促进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旅产业发展的又一显著特征。2024年,文旅产业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结合疫情防控需要与民众美好生活需求,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催生出了一系列供需适配的文旅消费新业态。 

一是场景化消费满足体验感需求,沉浸式业态蓬勃兴起。在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沉浸式产业迅速发展。万物沉浸时代正在来临,沉浸式艺术展、沉浸戏剧、沉浸乐园、沉浸城市会客厅、沉浸式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沉浸式业态蓬勃兴起,深受消费者欢迎。以剧本杀为例,据艾媒咨询数据,截至2024年底,剧本杀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17亿元,相关实体店突破三万家,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增至约170亿元。 

二是在地旅游满足旅游需求,轻旅行、周边游兴起。受新冠疫情影响,轻旅行、周边游逐渐成为居民新的旅游习惯。《2024旅游大数据系列报告-周边游》数据显示,2024年“周边游”热度暴涨,搜索热度较上年同期增长258%。华中、东北、西北区域周边游热度涨幅最高,分别为290%、273%和217%。从“周边游”人均消费来看,2000元以上花费较2024年增长5%。 

三是夜间经济潜力释放,夜间文旅成为居民消费新选择。艾媒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突破30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了5.0%,预计到2024年将增至36万亿元。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共计120个项目入选。其中,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省级及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商业区域内夜间营业商户中的文化类商户数量或营业面积应占比不低于40%,充分彰显了夜间经济在文化和旅游消费中的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优化与需求适配相互促进是“内循环”驱动下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文旅产业要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立足点,积极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创新产品供给,逐步形成供需互促、动态平衡的文旅发展新机制。

横向跨界与纵向联动愈加多元,“文旅+”进入深化期 

在万物互联、虚实共生的技术背景下,产业壁垒被打破,纵向联动与横向跨界成为2024年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文旅+”的融合特性在技术赋能下正在向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促成文旅产业化和产业融合化。文旅产业跨界融合与联动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旅产业内部门类间的纵向联动,二是文旅产业与其他领域的横向融合。

从纵向来看,联动发展日益深化。“演艺+旅游”“网络文学+动漫+影视”“IP+主题公园”“博物馆+文创”“非遗+旅游”“盲盒+旅游”等文旅领域内部门类间的联动发展日趋紧密。例如,围绕网络文学改编的产业链上中下游日趋顺畅,网文影视化模式日益趋于成熟。《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2024》显示,网络文学已成为动漫、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相关文化领域的重要生产资料;贵州丹寨小镇打造的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小镇成为了“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典范。2024年春节期间丹寨小镇吸引了超28万人次旅游,成为贵州景区人气王。

从横向来看,2024年文旅产业进一步打破了自身的边界和局限,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助力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在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新兴业态。 

一是“文旅+扶贫”,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快速兴起。2024年,在中长距离旅游受限的情况下,乡村度假由于活动区域相对开阔、人流密度相对较低,成为了城镇居民短距离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域见中国·2024年文旅行业专题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5月,乡村游客规模累计达到86653.7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55.5%。乡村领域的吃、住、游、购、娱环节供给创新与需求拉动共同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市场发展。另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止局限于旅游,多地通过政企联动,帮助农民开通电商小店,为优质农产品搭建“短视频+直播+电商”三位一体的产销平台,助力农产品创收。

二是“文旅+教育”,“双减”政策下研学旅游迎来发展新契机。“双减”政策落地后,K12行业表现低迷却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利好。家长看重素质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孩子乐于接受寓教于游的形式,加上寒暑假的时间档,研学旅游迎来发展新契机。携程旅行数据显示,2024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研学业务每年增长速度超100%,预计未来3-5年,研学旅游市场或将达“千亿级”规模。此外,业内指出,目前研学旅游的对象超80%为3岁至16岁人群,不断增长的适龄青少年人口将为研学旅游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文旅+体育”,冰雪旅游迎来窗口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随着冬奥会的开幕,冰雪旅游正在从新时尚、新民俗转变为老百姓常态化生活方式,“三亿人上冰雪”从愿景变为现实。《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从2016-2017冰雪季的1.7亿人次增加至2024-2024冰雪季的2.54亿人次,预计2024-2024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规模有望达到3233亿元。

四是“文旅+健康”,休闲康养旅游需求亟待释放。2024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低龄康养需求加速到来,未来五年将年均新增低龄老年人2300万人,五年累计新增超1亿人,规模性人口将带动养老消费的变革。同时,疫情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健康生活、休闲养生的认知,人们将更加注重环境安全与身体健康,康养旅游的休闲养生与心灵疗愈价值被不断关注与重视。乡村田园游、森林生态游、康养运动游、亲子健康游、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游、周末近郊游、自然教育活动等康养旅游细分门类不断拓展与完善。 

五是“文旅+工业”,工业遗产成为打卡新地标。文化是工业和旅游的内核,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将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三方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2024年6月初,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5)》中指出,支持各地依托当地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现代工厂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各类工业旅游项目,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例如,北京首钢工业遗址公园通过工业建筑物构造,植入奥运、科技和创意文化等功能,探索出了新的城市活力空间,成为了工业旅游的典范。

六是“文旅+公共服务”,文旅产业与公共服务协同并进成效显著。2024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与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2024年,一些公共服务场所与文旅目的地正逐渐从“两张皮”合成“一盘棋”。一方面,公共服务资源开始进入文旅场所和景区;另一方面,文旅宣传推广功能也正在同步植入公共服务设施。例如,甘肃省张掖市通过资源、项目、平台、活动的有机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了集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文旅资源、非遗项目、文创产品、节会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旅产业各行业间的跨界融合与联动发展愈加深化。这就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从业者要深度把握当前的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各行业主体间的跨界联动,强化不同门类间的共创、共生,激发两边甚至多边的多元效益。与此同时,也要警惕盲目的跨界融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应始终秉持“宜融则融,能融则融”的理念,对适宜融合的产业,进行多元的跨界联动,对于那些不适宜融合的行业,则要强化其行业本身的差异化发展。

文化大美,新时代中国美学与文化自信有机融合 

当前,中国持续增强的经济实力、疫情面前彰显出的强大社会治理能力,外加建党百年时间节点的氛围熏陶,多重因素叠加下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显著提升。传统文化持续破圈、红色文旅作品精品频出、国潮崛起正当时……新时代中国美学与文化自信有机融合成为了2024年文旅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之一。

一是传统文化持续破圈,生动诠释“华流才是顶流”。2024年,“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文物出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三星堆”相关的话题仅登上微博热搜就多达二十余次;河南卫视的传统文化精品节目持续“破圈”,从春晚的《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从水下的《洛神水赋》,到地上的《龙门金刚》,河南卫视把传统文化通过全新的创意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大麦评分高达9.5分,首演前后媒体曝光量累计高达2.47亿,让大众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美学”的意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也不断创新,“非遗+电商”模式迅速崛起。2024年,抖音非遗内容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88%,累计播放量增长107%。“非遗+自媒体”的传承方式也随着直播带货、短视频的迅速发展而火爆,吸引更多用户关注非遗文化和产品。

二是红色文旅作品唱响新时代主旋律。2024年,电视剧领域,以《觉醒年代》《功勋》《理想照耀中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其中,电视剧《觉醒年代》更是以豆瓣评分9.3,微博讨论度26亿+的突出表现成为2024年度当之无愧的爆款电视剧。电影领域,以《长津湖》《1921》《革命者》等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市场表现亮眼,反响热烈。电影《长津湖》更是以57.75亿元的票房登顶中国电影影史冠军。旅游领域,2024年5月文旅部、中宣部等四部委发布了100条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集中展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

三是国潮崛起,新国货品牌发展迅猛。近年来,除传统老字号品牌稳步发展外,古风美妆、国风潮牌等各种新国货品牌发展迅猛,成绩亮眼。《2024新青年国货消费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在日常消费中,有70%的“90后”消费者会选择新国货,有80%的“00后”会选择新国货。在2024年“双11”中,淘宝、天猫平台上有383个新国货交易量超过1亿元;京东平台上最受消费者欢迎的5个品牌中有4个是新国货。而在抖音电商平台上,新国货数量占比达到了87.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国货消费已然成为了当下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时尚和流行。

国风吹起,文化大美。在深化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中国人将重新定义新时代的审美标准,开创中式美学风尚,开拓代表中国品牌影响力的商业美学。这就要求文旅产业既要加强AI、VR、5G等科技的引领作用,深化科技赋能与创意融合,追求“术”的创新;更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探寻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优化内容更新与形象设计,孕育出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美学,实现“道”的彰显。 

“IP塑造+平台赋能”,社交传播成为文旅传播全新表达

2024年,迪士尼小狐狸“玲娜贝儿”爆红出圈,表情包、短视频、ID、周边产品……玲娜贝儿在不到一个月内就形成了独特的个人IP,成为社交传播的典型案例。玲娜贝儿没有故事内容,纯粹靠简萌形象、简易人设和情感互动,而这反而给消费者搭建了内容共创的空间,“川沙妲己”这一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字便衍化而来并成为了“社交货币”,借助网红在社交平台的带动以及受众“自来水”效应般的不断转发,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及网友智慧的IP顶流便悄然诞生。与此同时,文旅传播中的语态变革也从电视语态逐步过渡到社交语态。以往文旅传播依赖于电视语态,习惯于用一句话去表达一座城市或一个文旅目的地。随着数字化、社交化的传播渠道变革,城市宣传也逐步向“接地气”的语态演变。

产业发展离不开品牌打造,品牌打造离不开传播运营。以“IP塑造+平台赋能”为表征的社交传播正在成为文旅传播创新发展的全新表达。这就要求文旅产业一方面要重视IP塑造,善于发现热点、抓住热点凝聚IP塑造典型,并通过优质内容与价值升华实现从现象到品牌的进阶;另一方面,要充分借力融媒体精准快捷的特性,抓准目标人群,丰富社群体验,实现社交传播的价值最优化。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问题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文旅应急体系尚不健全

在疫情持续程度和影响强度凸显的背景下,我国文旅应急管理体系仍不够完善。一方面,文化产业应急体系尚未健全。经过一年调整期,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整体恢复情况良好,但是明确的文化应急管理政策法规仍属空白,针对文化市场资源配置、中小微文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消费需求提振等方面的应急内容预案仍不成体系。从政策发布情况来看,尚无针对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系统化、常态化专项扶持政策。另一方面,旅游业应急体系的常态化、全流程化、标准化、数字化等方面存在短板。2024年国内局部疫情中不乏因集聚性旅游活动引起的链式传播,如7月涉及5省8地的张家界疫情,10月波及陕西、宁夏、内蒙古、北京、甘肃等10省区市的西北游旅行团疫情等,均发生在旅游旺季。说明当下,在疫前环节的预防、预警、预案、数据采集等方面;疫中环节的信息处理、协调联动、精准调控等方面;疫后环节的态势研判、产业提振、次生危机处理等方面仍存在体制机制上的缺陷,精准有效的常态化保障建设不足。另外,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引起的极端天气频发,例如河南、山西暴雨等也对旅游业的应急应变能力提出挑战。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实际情况表明,2024年疫情“余波”的威力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是线下文化和旅游相关行业的冲击依然不减。因此,对于2024年开始反复出现的“后疫情”概念,文旅从业者们更要以审慎态度研判,以积极行动应变,于危机中寻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兴领域政策法规滞后,行业监管面临挑战

2024年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复苏调整的第二年,出台的政策涵盖了金融扶持纾困、中小企业发展、行业市场监管、产业融合等方面。但是行业发展速度往往快于政策制定的速度,更快于法制定的时序,这既是客观实际,也是必须直面的难题。

首先,从立法角度来看,文化立法内容的前瞻性和涵盖面仍有不足。这导致在面对当前文化领域出现的新产业形态、新经营模式、新融资模式时,监管往往存在法律的空白点或灰色地带,容易出现权利和义务无法认定、无可遵守的特殊情况。旅游立法也需与时俱进。旅游业同样面临着相关法律难以匹配新业态迅速发展的实际。疫情催生的“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等文化新业态,以及邮轮旅游、房车露营、冰雪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都可能面临着行业发展不规范、旅行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潜在问题,亟待规范引导。要想使得新兴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有法可依”是基本保障。 

其次,从政策制定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相关政策仍然存在滞后现象,政策针对性、精准性仍有提升空间。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为例,一方面,由于政策惯性和政策终结的困难,地方政策制定路径不顺畅导致相关政策不能够实时、迅速颁布,使得政策滞后于地方实际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在上位规划密集出台的情况下,由于实践反馈的缺失和工作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生态等配套政策的缺位,依然存在地方对于黄河文化研究深度、广度不足,文本涉及的相关工作落实难度大等问题,使得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全适用于当前黄河沿线省区的整体发展实际。

最后,从行业监管角度来看,新业态快速迭代以及新领域法律法规系统性不足的双重因素,使得市场监管难度随之加大。2024年文娱领域治理力度空前,多部政策文件出台,但是,对于集中治理背后长期累积的市场乱象,仍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醒。以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为例,以网络直播、移动短视频为代表的网络文化内容从业人员数量正在逊色扩张,分布平台众多而分散,目前为止还缺少专业化、职业化的行业引导和系统严格的行为约束机制。 

需求潜力未被充分激活,高质量供给不够充分

从需求端看,2024年居民文化和旅游需求潜力均有所稀释。文化消费需求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增长27.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从占比结构上看,与2024年的11.7%相比,并未恢复至疫前水平(见表4-2)。这一方面说明疫情所带来的持续影响,参照近五年数据,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潜力并未完全得到有效释放。

旅游消费需求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出游意愿为分别为82.17%、83.19%、83%,也未恢复至2024年同期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对比近五年来的数据,全国居民出游意愿数据并无明显提高,基本平均保持在83%左右。另外,从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来看,2024年将恢复至2024年同期水平的57%和53%,显然存在较大的提振空间。

图4-12017-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及占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从供给端看,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过剩”与“短缺”并存局面依然存在。

文化产业领域,以电影产业为例,2024年,全国影片总产量为740部,但上映影片数量为697部;全国生产故事片565部,同期得到公映许可证的有460部,无效供给过剩情况依然存在。另外,2024年国内电影总票房472.48亿,但是票房却高度集中在爆款,腰部、尾部影片与头部梯队差距悬殊。我们在看到《长津湖》和《你好,李焕英》等现象级作品刷新历史的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在数百部上映电影中,能为观众津津乐道的作品,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旅游业领域,结构性的供给不足与愈发多元的旅游需求不相适应。数据显示,2024年排在国人消费意愿榜单前三位的是旅游、保健养生和教育培训。以研学旅游市场为例,“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亲子旅游、研学旅游需求集中释放。但目前市场上仍存在既无“研”也不“学”,粗放低质的研学产品。而在冰雪旅游领域,游玩时间短、项目单一等情况普遍存在,这与当前中国冰雪旅游产品多集中在冰雪观光和滑雪等领域,缺乏综合性、高品质冰雪休闲度假产品的现状有关。

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很严峻

 从区域来看,文化产业集聚效应加强的背后是区域差距逐步扩大的隐忧。对比近三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情况数据,2024年东部地区营收占全国比重76.0%,连年持续扩大,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持续缩小。旅游业总体仍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不平衡特征。2024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为43452.95亿元、30012.04亿元、33822.52亿元和6884.07亿元。另外,从龙头企业的分布来看,2024中国旅游集团20强及提名名单(共31家)若以区域划分,华东数量最多,为17家,占比超过总数的54%,西南地区仅有一家企业入围,西北地区则没有上榜企业。不同地区在旅游吸引力、承载力、市场化运作能力和产品供应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仍然悬殊。

需要清醒认识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东西、南北间的不平衡现象既是发展问题,也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长期实际,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产业发展必须直面的形势和挑战。如何更好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服务于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区域间协同创新能力,在符合客观条件的情况下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或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亟待破题的重点领域之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城乡来看,差距缩小的进程比较缓慢。一方面,城乡差距体现在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普及和建设情况差异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84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与2024年上半年的2.97亿和59.2%相比,均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城乡差距体现在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能力与意愿的差异上。

例如,2024年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80万亿元,占国内旅游出游花费的80.7%;城镇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870.25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每次出游花费530.47元的1.64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为3322元,而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人均消费支出为1645元,不到城镇水平的二分之一。无论是人均消费金额还是恢复增速,农村文化和旅游消费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

技术应用效能不足,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有待深化

内容创新动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是2024年我国文化旅游产品高质量供给仍然不足的主要原因。综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一方面,虽然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在文化生产领域和文化创新领域,数字资源投入仍然不足。 文化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数字化发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数字文化消费端的强劲发展,未能倒逼数字文化生产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对既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系统性解构与重建。另一方面,已催生出的新业态数字化表现形式相对浅表化,对于技术形态的关注有时会大于文化内容本身。尽管2024年涌现了一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旅消费聚集区,但是运用数字科技赋能内容创新性发展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缺乏突破性强、辨识度高的文化发掘、呈现和转换模式创新。

另外,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与线下体验行为的融合实效仍有待考量。2024年疫情爆发后,不少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为寻求生存,纷纷将目光投至线上,“云演艺”“云游博物馆”“云游景区”等形态应运而生。但当前,文旅产业数字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热倾向与非理性成分,真正能够产品化并为市场接受的项目还较为稀缺。疫情之下,文化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传播,旅游则还是需要通过在地的方式体验,那么线上线下的一体化互动机制是否存在、终端设备的技术条件是否成熟、消费者进行价值共创的模式究竟如何?这些问题仍有待市场检验。 

学科体系有待完善,文旅人才储备尚有空缺

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实践离不开基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但目前,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学科地位与其产业地位不相匹配,学科定位不清晰,学科体系不够健全。

从文化产业学科来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版)》中,文化产业本科学科仍为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培养尚无统一的学科归属,未能进入交叉学科,也未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

从旅游学科来看,虽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已经把“旅游管理”提升为了一级学科,但在国务院学位办2011年和2024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里,管理学门类下可授予博士学位的代码1201至1205的五个一级学科中仍然没有“旅游管理”;在其所附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中,虽然“1254旅游管理”已是一级学科,但是仍然没有授予“博士”的权限。

其次,文旅领域复合型人才存在缺口。文化产业和旅游管理都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文旅融合走向深化的背景下,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共有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160.91万人,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32.25万人,而2024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64.59万人和41.06万人。2024年末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44个,与2024年相比减少了28个。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旅市场的旺盛需求和疫情影响下的从业人员流失之间存在矛盾。

最后,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公示了国家图书馆等19个单位入选首批文化和旅游行业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中既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也包括市场性研究机构,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比相对较多。长期以来,智库的重要地位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缺乏。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复杂形势下,亟需搭建政界、业界、学界交流共享的研究平台,使文化和旅游学科基础建设与智库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丰富智库成果,提高建言精准度,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外脑支撑。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部分行业思考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将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实施、“双减”政策的出台、人民群众日趋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以及新技术背景下消费场景的拓展等一系列社会生活的变化,都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品质化、低碳化、融合化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024年,纵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具体行业门类,数字出版、电子竞技、艺术体育培训、康养旅居、体育旅游等领域将迎来利发展机遇,迸发出更为强劲的发展潜力。 

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或将超越传统新闻出版产业

“十三五”时期(2016-2024年)数字出版领域发展势头强劲,整体收入规模持续增长。从2016年的5720.85亿元到2024年的11781.6亿元,2024年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整体收入规模已突破万亿元(详见图5-1),近年来收入增速呈现“V”字型特征(详见图5-2)。对比来看,2024数字出版产业营收同比增速为19.23%,而传统新闻出版产业营收同比增速为-6.3%。预计2024年数字出版产业仍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

图5-1数字出版产业2016-2024年整体收入规模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图5-2新闻出版产业2017-2024年营业收入及增速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2017-202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图5-32017-2024年2017-2024年新闻出版产业与数字出版营收增速情况与数字出版营收增速

一方面,数字内容将是主要发力方向。在统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在线用户付费意愿的提升,数字内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从数字出版的具体门类来看,互联网广告服务、在线教育、数字音乐等领域整体收入大幅增长。QuestmobileADINSIGHT广告洞察数据库、营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1596.1亿元,同比增长19.6%。营销热点的持续推动为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数字出版领域将继续深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出版服务领域的高水平应用。

图5-4数字出版产业2016-2024年细分领域收入规模

另一方面,传统出版行业或将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产业的成熟有赖于传统出版业各种要素的介入,以提升内容、优化流程、建立品牌、壮大队伍,形成成熟的数字出版业态。随着数字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移动端游戏的发展,移动出版将继续探索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未来,数字出版的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的匹配度将更加精准,其管理和服务能力也将在知识获取、共享、应用等环节得到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知识创新协同链条和知识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发展。

电竞产业将成为城市文化发展新赛道 

2024年电竞产业发展持续向好,市场规模和用户数量不断增长,相关政策利好不断释放,电竞生态市场与更多的城市场景嫁接融合,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商机。随着EDG战队夺得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军奖杯、电子竞技作为正式项目加入2024年杭州亚运会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出现,预计电竞领域在2024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一方面,电竞领域政策关注度将持续提升。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纷纷出台政策法规鼓励电竞新业态的融合发展。2024年全国多个省市区相继出台支持性政策从电竞赛事、电竞基础设施等方面推动电竞领域发展(详见表5-1)。电竞赛事的举办使得电竞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电竞文旅等新业态不断发展。例如,英雄联盟世界赛、王者荣耀KPL赛事的举办、EDG、RNG俱乐部的落户推动上海打造“电竞之都”。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QQ飞车手游联合开发的电竞旅游线路有效促进文旅体产业与电竞赛事融合发展。

数据来源:各地方人民政府官网

另一方面,电竞产业生态将不断拓展。《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401.81亿元,比2024年增加了36.24亿元,同比增长2.65%。电子竞技用户规模达4.89亿人,同比增长0.27%。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电竞企业新增注册21212家,同比增长158.75%。另外,中音数协游戏工委和伽马数据提供的数据显示,从近几年的增长率趋势来看,我国电竞行业市场规模呈现“U”字型特征(详见图5-6),蕴藏巨大发展潜力。

图5-52017-2024年中国电子竞技市场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伽马数据

在“电竞+酒店”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同时,包括电竞赛事、电竞场馆、电竞衍生内容制作、电竞直播在内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将愈加完善。同时,新基建的稳步推进以及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电竞的结合或将在赛事内容、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带来新契机。

“双减”背景下艺术体育培训领域将迎来转型机遇期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内提升、校外减负将成为常态。据央视报道,“双减”政策发布一月余,国内艺术类、体育类培训机构新增3.3万余家,同比增长99%。同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普及艺术知识,加强艺术培训。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体育和美育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2024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吸引更多人参加冰雪运动,预计未来艺术体育培训将成为新风口。

一方面,艺术培训领域人口红利将持续释放。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达2.53亿人,占总人口的17.95%。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为艺术培训领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引导下,艺术教育培训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3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150亿元(详见图5-6)。

图5-62015-2024年中国艺术教育培训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Analysys易观、中商产业研究院

另一方面,体育培训将乘冰雪运动之势迎来发展机遇。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27372亿元,增加值为10735亿元。从内部构成看,多数体育产业类别受疫情因素影响,增加值出现下降。然而,以非接触性聚集性、管理活动为主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体育教育与培训总量为2023亿元,增加值为1612亿元,增速较为明显,达5.7%,占整个体育产业总规模的7.4%。(详见图5-7)随着2024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冰雪体育运动将掀起新的浪潮,体育培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图5-72024-2024年我国体育产业及体育教育与培训领域规模(注:因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于2024年执行新分类标准,故为保证统计口径一致此处仅选取2024年、2024年两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康养旅居将成为银发一族新选择

2024年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7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9%。联合国数据预测,中国老年人口数量2025年将达到2.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20%。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8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36.5%。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同时,老年群体消费能力也在提升,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更加旺盛,旅居养老随之成为新的养老模式。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老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老年群体的文旅消费。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老年人外出旅游人数每年在500万人次以上,47%的老人有远程出游的经历,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老人已成为旅游人群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

2024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指出要促进养老和旅游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强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建设康养旅游基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提出,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未来,康养旅居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一方面,康养旅居的业态将更加丰富。以中医药健康旅游、温泉旅游、森林生态游、康养运动游等健康养生为特色的旅游业态将受到银发一族的青睐,更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将适应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康养旅居将更加注重体验性,适老化设计智能设备的应用将更加成熟。

体育旅游将持续升温并向大众化发展 

伴随“3亿人上冰雪”战略目标和奥运周期形成的强大引擎,全国体育旅游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发链条上的作用愈发重要。预计2024年及一段时间内,体育旅游的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产业潜力进一步激活,产业市场向大众进一步拓展,成为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新选择。

一方面,体育旅游将更好助力于体育产业的战略地位。当前,全球体育旅游产业正在以年均在14%的速度增长,超过体育产业4%-5%左右的整体增长速度。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企业从2024年的新增5.24万家到2024年的新增23.52万家,同比增长348.85%,体育旅游市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幸福产业,体育休闲产业早在2016年印发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被赋予重要地位;2024年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更加明确体育产业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实现更大、更活、更优的发展目标;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4—2025年)》,明确将体育旅游作为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体育旅游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另一方面,体育旅游将更好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是体育旅游项目将不断丰富,体育旅游场景将更加多元。当前,体育旅游的发展早已破除了登山、滑雪、冲浪等传统运动项目的限制。二是体育旅游的品牌化、品质化趋势将更加明显。2024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张家口市太舞滑雪小镇、吉林市北大湖滑雪旅游休闲度假区等47家单位被认定为中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北京延庆海陀、河北崇礼、内蒙古扎兰屯、辽宁宽甸天桥沟、吉林抚松长白山、四川大邑西岭雪山、陕西太白鳌山、新疆阿勒泰等12家滑雪旅游度假地被认定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近年来,我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介活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详见图5-8),未来,在知名赛事等热门体育娱乐活动的带动下,区域体育旅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图5-82016-2024年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数量(单位:个)

数据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1]范周.推动冰雪运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J].国家治理,2024(12):41-44.

[2]范周,侯雪彤.“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图书馆论坛,2024,41(10):14-19.

[3]戴斌.数字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与建构[J].人民论坛,2024(Z1):152-155.

[4]戴斌,李鹏鹏,马晓芬.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动能与任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6(01):1-8+42. 

[5]戴学锋.为什么说中国出境旅游是超前发展?[J].旅游学刊,2008(05):9-10. 

[6]范建华,秦会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探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72-81.

[7]齐骥,张笑天.文化自信视角下文化产业的思想理路与创新路径[J].理论月刊,2024(07):89-97. 

[8]贾旭东,宋晓玲.论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调整对象[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2):56-64.

[9]蒋昕,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一人一艺”乡村计划为例[J].江汉论坛,2024(02):43-50.

[10]韩子勇.投资乡愁,再造中国人的生活家园[J].雕塑,2024(06):52-54. 

[11]胡惠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产业发展与人、社会和自然的精神关系协调统一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31(01):12-18.

[12]黄昌勇,解学芳.中国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术月刊,2017,49(05):102-115. 

[13]李凤亮,陈泳桦.新文科视野下的大学通识教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170-176. 

[14]李向民,杨昆.新时代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业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38(02):39-48. 

[15]厉新建,宋昌耀.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与战略重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科学版),2024,56(01):35-42[16]厉新建,宋昌耀,殷婷婷.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的学术再思考:难点和路径[J].旅游学刊,2024,37(02):5-6.

[17]祁述裕,王斯敏.把握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N].光明日报,2024-12-03(007). 

[18]张毓利,徐彤,石培华.“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发展模式与路径[J/OL].企业经济,2024(02):104-111[2024-03-02].

[19]吴文学.当前中国旅游发展形势[J].社会科学家,2013(12):5-6.

[20]向勇.“创意者经济”引领数字文化产业新时代[J].人民论坛,2024(19):130-132. 

[21]张辉,石琳.数字经济:新时代的新动力[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8(02):10-22.

[22]张铮,刘钰潭.“沉浸”的核心要义与文化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24(02):165-172. 

[23]张铮.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内涵与关键[J].人民论坛,2024(26):96-99. 

[24]邹统钎.走向市场驱动的文旅融合[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Z1):107-115.

[25]张凌云.从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到寻找规律:做有学术思想的研究[J].旅游学刊,2024,(01):1-2.

 

法律声明 

版权声明 

本报告为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制作,其版权归属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未经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的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 

免责条款 

受研究方式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提供给公众作为参考资料,本研究院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

美编 |许艺龄

图文 | 来源于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

转载自“言之有范

推荐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4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扫码关注我们 

MTA教育

?点击“在看”

让更多人看见

qq飞车ID空白代码

分享一篇文章。

qq飞车怎么打空白的名字

QQ飞车名字怎么打空格?用智能ABC输入法,然后按V5,调到最后一页,随便选一个空白的就好了。你可以试一试以下三种办法:一:v1二:a’’’三:shift+空格直接打是不行的,你可以先打好你的名字在写字板里,然后复制,在飞车里按ctrl加v就能粘贴了

qq飞车ID空白代码

晕  只听过CF有空名的  飞车不可以

qq飞车ID空白代码

飞车不能打空白名字
猴岛外宣 他爱为你解答

qq飞车ID空白代码

不可以写一摸一样的名字,只可以仿照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一定要提出哦。希望我 能有幸成为您的朋友 ☆⌒_⌒☆无疑灬戦团 晚B为您解答您的疑问

qq飞车ID空白代码

以前可以,现在不知道了,

qq手游飞车车队名字颜色代码

不是空格)再点空格(这次是空格了)好了,输入a;;,看我滴;”是回车键旁的那个键)然后点回车(记住是回车楼主;(“!支持方法输入法:智能ABC切换到ABC后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cfID大全4个字(CF四个字女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