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个性网名 > >正文

以苏开头的潮流ID(姓苏的最火ID姓苏的ID)

发布时间:2023-12-05 07:56:20 admin 阅读:59

导读姓苏的最火ID姓苏的ID 1、苏打水味,七失苏玖,山有扶苏,南城苏柳,噜哩噜苏,累块积苏,一挽苏夏,姑苏城外,书断扶苏,宠着苏虞,又苏醒,秋木苏,苏心儿2、苏挽歌,苏暮白,...

姓苏的最火ID姓苏的ID

1、苏打水味,七失苏玖,山有扶苏,南城苏柳,噜哩噜苏,累块积苏,一挽苏夏,姑苏城外,书断扶苏,宠着苏虞,又苏醒,秋木苏,苏心儿2、苏挽歌,苏暮白,苏凉七,苏小沫,苏苏苏,榴莲苏,苏妹子,大小苏,苏曜,苏璞,苏捻,苏酥,苏泽,苏戏,屠苏,苏锦,苏瑾,苏闫3、苏兮北,苏妲己,苏荃,苏筱,苏忻,流苏,扶苏,苏曦,苏痞,苏也,白苏,苏轼,苏生,简苏,苏眉,伏苏,苏喂,黎苏,苏醒,苏吟,苏辞,苏情,冉苏,柚苏,姑苏

“顽主”李红辉深情回忆郑州西郊故事之郑棉四厂荣耀简史(完结篇)

  本篇的与众亲相见,意味着始于2024年11月1的《“顽主”李红辉深情回忆西郊故事》历经两年零7个月的时光,终于阶段性可告功德圆满了。特别是“郑州国棉四厂荣耀简史”的完成,了结了老夫的一个心愿——为自己,为四厂的父老乡亲而写,无怨无悔——近三篇(四厂荣耀简史两篇及悼念王克炜一篇)下来,老夫瘦了4斤。

  据不完全统计,本西郊故事系列,有故事或提到名字的人物(多为四厂的),超过百位。

    31个月,38篇“大稿”,月均1.2篇——论篇数,显属文懒;但篇均万字,也是每月都在憋大的,属于“特稿记者”(“特稿”必长)。故每月憋出一两篇万字文,咱这个文懒,其实是“月佬”啊。

    在播放“主题片”前,照例先以“答记者问”暖暖场。李老炮答国内外友朋问

    本次收到的亲们的反馈,有我直接明要表扬不得不表扬的,也有我没提要求,但是靠自觉表扬的。当然还有与表扬无关的。被直接索要表扬的一位     陈勇(原同事+好老弟):老兄是真辛苦啊,构思新颖、独具匠心、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李老炮:勇弟这回很上道,相比上次的点评有质的飞跃。这次用词很讲究、很到位、很中肯、很有水平,夸哥哥“构思新颖、独具匠心、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字字珠玑,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内外皆华.......嘿嘿嘿,勇弟这回是敲到哥哥麻骨了。     勇弟勉乎哉!自觉表扬的五位好青年     马少钧(老同事):已转,老哥的文笔越发老辣了!     李老炮:老了,老腊肉的文章当然老辣了!嘿嘿。     吴绍超(同事+老弟):正在外市拍摄视频,粗眼一看,瞬间回到“岁月回忆”中,李先生的文笔功力确见深厚。待细品.....     李老炮:兄弟啊,你粗眼一看却断定哥哥的“文笔功底确见深厚”。兄弟,哥哥待你“细品”呢,你却没了。莫非是兄弟对哥哥的那篇感觉是“初看小惊艳,仔细一看,哎呀我去,不如不看?”

     李老炮:77年入厂的十有八九是老姐。祝老姐在他乡越来越好!     林中虎(西郊老弟):铁路专用线在厂北边,不是南边。     李老炮:老弟指出的对。上一篇我摘录的相关文章所述确是错误。铁路专用线确是在几个纺织厂的北边。而厂南边是棉纺路、建设路......

   关于李老炮郑州西郊故事的真伪

   四厂王姐(看其ID必是四厂的):“顽主”写得西郊故事,读了可过瘾。但我有个问题有点儿好奇,你说的故事,主人翁多是真名真姓,他们的故事能保真么?

   李老炮:实不相瞒,老夫所写的西郊故事,总体是真实的。当然,有些故事,六七分真实,三四分渲染(艺术再创造)。

感谢国内外的众亲:您受累了!

    特别感谢东方今报的副总编曹亚瑟先生,不是他在2024年金庸先生去世后点我“写俩句”,就不会有这洋洋洒洒的几十篇“郑州西郊故事”。

    特别感谢老同学张希,特别感谢老兵李瑞彬和其兄弟森哥,特别感谢郑州四棉西社区的冯建红、四棉东社区的管鸿鸣(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并光荣负伤的老兵,已退),特别感谢郑棉四厂退休办的徐祝亮老兄(也是老兵)。

    没有上述几位的热心提供线索及给予采访方便,本西郊故事中的许多篇,特别是《峥嵘岁月:郑州西郊老兵英烈传奇》系列,就不可能完成。

    衷心感谢转发我西郊故事的海内外的亲,感谢认真阅读的亲。

    祝所有帮助过我的四厂兄弟姊妹(包括未提名的)亲,接受我采访的亲,被我屡次骚然即常被我点对点单发“逼看逼转”的亲,多长寿,纷纷活成人瑞,直到125岁;多次转发老夫文章、多篇认真读完且予以鼓励的亲,活到124岁;少量转发我文章、少量认真阅读的亲,活到122岁;一篇未转、一篇未看的亲,活到120岁。

    据李老炮昨夜打坐掐指一算,本人上述祝寿,正负误差应不超过两年。嘿嘿。

    当然,随着科技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位亲不按规定来,突破了上述的年龄上限,也是完全允许的,不用再报批。

  也许有人会说,你祝大家最小的也要活到120岁,这是不是夸张了?一点儿也不夸张,大家不知道印尼的马巴高索(1870年~2016年)活了146岁么?且还是病了绝食才死的。所以,我祝各位亲活到120岁左右,还是较保守的,还是留有余地的。

     “小别”正情绪

     本篇是《“顽主”李红辉深情回忆郑州西郊故事之郑棉四厂荣耀简史(终结篇)》,不由地产生了一点小别的不舍之情。

     本篇属于我的文字不到5000字,而全篇共约4.9万字。“时光”有点漫长,因此,老夫开头的行文,情绪饱满些、活泼一些、别致一些,也算是大家在读正文正史宏篇之前的热身吧。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乘上时光的列车往回赶……跟着卢建国、夏源与吴玉鑫、张翼等贤达的专列,隆隆驶向60年的时光隧道。

  以下将要转的五篇宏文(附目录),与老夫前四篇“四厂荣誉简史”可谓珠联璧合——既有可读性趣味性,又有史料性详实性。当然,本篇近5万字,不是一般人能一气儿读完的。但如果你是球迷可能会好一些,昨夜欧洲杯打响,在等欧洲杯直播的空隙(有的场次在凌晨两三点才开始)——看看本篇,或许能打发点儿赛前时光。

 1)《我魂牵梦萦的郑州国棉四厂》

 2)《郑州纺织业兴衰60年》 3)《郑州纺织业暨纺织厂“王朝”兴衰史》 4)《郑州60年风云大事记》

 5)《1967年-1977年郑州大事记》

(注:上述文章中,有几张图重复,未做处理)

我魂牵梦萦的郑州国棉四厂卢建国     我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1949年10月1日。从1968年学校毕业分配到国棉四厂到2009年退休,“从一而终”,工龄41年零4个月。我同所以四棉人一样,对国棉四厂怀有深厚的感情。国棉四厂的一切都敏感地牵动着我的神经。不管身在何处,一旦谈到国棉四厂都感到格外亲切。就连呼吸四棉的空气都觉得与别处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进国棉四厂时还不到20岁,现在就快要到古稀之年了。因工作上的关系,1985年参加了厂志的编辑。后又经历和见证了改制搬迁和战略重组的全过程。因此,我觉得应当把掌握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图右站立的红衫者为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的陈春敏

郑棉四厂足球队,当年在全市及全省的名头都是绝对响当当的。

改制搬迁篇

2008年9月6日《河南日报》刊登郑州四棉整体产权转让公告。

后记~为毛主席当解说的施耀屏

郑州纺织业兴衰60年

夏源

一、建设篇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党和国家为了尽快解决人民穿衣遮体御寒的需要问题和就业问题,中南海召开全国财经会议,毛泽东发出要把纺织工业搞大的指示。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着手规划在北京、郑州、西安、石家庄、邯郸、咸阳建设新中国的"六大纺织基地"。1951年在豫丰纱厂原址组建了拥有3万枚纱锭的郑州棉纺厂(郑棉二厂),拉开了郑州纺织城的序幕。

  郑州市棉纺基地地处优越,京广、陇海铁路枢纽,一字排开的五座纺织厂,布局一致,仓库北侧就是铁路专用线,连通"陇海铁路",并轨"京广铁路",原棉及成品运输便捷,免除二次运输;西南是贾鲁河,地下水源充足;一路之隔是郑州热电厂,源源不断将电力和热气送到厂里;河南省是一个产棉大省,可以保证原料来源;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对纺织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供应充足。

  1953年7月1日,郑棉一厂开工典礼。郑州纺织工业基地位于郑州市中心4.5公里的乔庄。首先开建的郑棉一厂。纺织基地建设得到各行各业的支援,援建363火电厂的苏联专家到现场指导。建设人员有南征北战的老红军、地委书记、县长和农村干部。驻郑的解放军以及大中学生,也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工地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施工人员有2000多人。当时省纺建公司建筑安装队施工机械很少,只有6部汽车、2台搅拌机、2台吊车。建设者们满腔热情,夜以继日施工,用铁锹和撅头挖、刨、和灰,想尽办法,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加快工作进度。搬运三站组织上千辆人力架子车和上百辆汽车昼夜不停,把几十万吨钢材、水泥、木材、设备运到工地,保证了工程进度。

  郑棉一厂试生产。1954年3月,安装有5万枚纱锭、1500台布机的郑棉一厂试车生产。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3周年的喜庆日子,在露天广场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纺织工业部、省政/府、军区发来贺电,省、市领导、全省劳动模范,市直机关、部队、工厂的代表和本厂职工30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南纺管局派人送来穿衣镜一架,以志纪念。中央广播说唱团的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郭全保等到会演出。大会决定选派代表赴京,带着试车织出的白细布向党中央和毛主席献礼。

   夏春元在国棉一厂竣工大会上做基建财务情况的报告。

  大会结束,党委书记、厂长李之放命令全体职工列队进入生产车间,奔赴各自岗位,正式开工生产。开工后每天都有省会各界组织代表参观,最多每天达900人。短短几个月,参观人数达到数万人,成为当时轰动事件。

  7月10日,朱德副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接见了纺织企业的代表,他和代表们一一握手,关切地询问厂的生产情况,并说:“你们工厂生产的布和纱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过去农民十年一身衣服,现在是一年换一套,所以你们要加紧提高技术,生产又多又好的布匹,满足人民对你们的要求。”

  1954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轻纺产品匮乏,市场供应紧张,全国居民开始发行布票,每人每年棉布定量14.5尺、棉花5市两。布票发行持续30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消失。

  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省纺建公司,在建设规模比郑棉一厂大一倍的郑棉三厂时,用同样一年时间、十分之一的人力,多快好省地建成。1953年到1958年,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短短5年时间,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成了第一、三、四、五、六共5座大中型棉纺织厂,锯齿形厂房连成一片,它们像五姐妹一样一字型排列在棉纺路上。共有纱锭40万枚,布机1.5万台。相当于解放前河南省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20倍。5个厂一年生产的棉布可供1亿人口每人做一套衣服。这在建国初期,为解决衣食民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郑棉一厂在建时期,5名省、市级园艺师对厂区和生活区绿化进行总体设规划。工厂竣工投产前,抽调700余人,组成绿化队,进行突击绿化,建成27个花坛,占地面积为全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此,郑棉一厂成为花园式工厂,享誉郑州。

  建设路从东到西,依次排列着郑棉五、四、三、一、六厂大门。一厂、三厂、四厂的生活区大门属古典牌楼式设计,高大厚重,中式挑檐门楼上赫然标识“国营第*棉纺厂”。上海、江苏、湖北、浙江、山东等地调来上万名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支援郑州纺织基地建设,号称十万之众的纺织大军蔚为壮观。刚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们,成为一名国营企业的职工,进出大门之下,自豪心情油然而生。

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到郑州视察郑州国棉四厂研制的喷气织机。毛主席高兴地说:“天上有喷气飞机,地上有喷气织布机”。

  1960年,到郑棉四厂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六位: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总书记、彭真副委员长、陈毅、聂荣臻副总理。

朱德委员长视察郑棉四厂喷气织机生产。

邓小平到郑州视察纺织企业。

   郑棉三厂厂长张贺亭陪同外宾参观。

  郑棉三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大型棉纺织企业。规模大、设备新、管理正规、厂区环境优美、生活区家属楼苏式建筑特色、生活福利设施齐全等,被列为中央、省、市对外开放单位。截止1985年,三十年间先后接待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外宾以及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侨胞,共1091批,其中有一些国家首脑。

  为建设齐全的郑州纺织基地,1958年开始筹建郑州印染厂,这是国家新建的四大印染厂之一,预算投资3300万元。不久逢三年困难,经过"上马"、"下马"、缓建、续建,历经7年筹建,在"边基建、边生产"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年产1.3亿米的现代化特大型印染企业规模。

   同时,河南纺织科研所、河南纺织工业学校、河南纺织干部学校、河南纺织技工学校、郑州纺织机电学校以及河南省纺织医院(现郑州市中心医院)等,为纺织工业配套或服务的机构设施,毗邻相继建成。

 当初纺织基地的基础建设很差,从三官庙到河南医学院,是一条宽约十几米到臭水沟,人们从市里到西郊,要步行或租骑毛驴。许多孩子们都有坐在毛驴驮着的筐,一边一个,晃晃悠悠的印象。1958年,开始修建建设路,动用了许多推土机、卡车,搬运原郑州印染厂门前高坡的土,填平水沟,建成了郑州市当时最为宽敞,中间为街心公园的柏油马路,纺织基地面貌焕然一新。

  1955年,郑州西郊已经有数万名产业工人,需要一个大型文化娱乐场所,来满足人们劳作之余、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就协商省工会出钱建设。但省工会有顾虑,文化宫建在郑州,省工会出钱,这是全省职工的工会经费,怕其它城市有意见。经过多次协商,双方决定,由省工会拿钱,市工会负责建设,名称"河南省工人文化宫"。

   1958年,位于几个纺织厂家属院对面的建设路南的"河南省工人文化宫"落成。这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文化体育场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建有一座千人的电影院、标准400米跑道的运动场、露天篮球馆、有高低跳水台的标准游泳池、图书馆、阅览室、展览室、后花园苗圃。这里是西郊职工家属的文化娱乐集聚地,也是几代郑州西郊人们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那是个工人倍受尊崇的年代,文化宫冠以"工人"二字,这个名字一直用到2000年,改称"五一公园"。

  纺织职工家庭当年老少三代人的"福利证"。

  在纺织厂建设投产的同时,一些生活福利配套设施都在加紧建设和完善。新建大型综合性的河南省纺织医院,解决数十万纺织职工家属的医疗卫生需求。纺织厂职工家属全部享受免费医疗,凭福利卡看病,小病在厂医务所诊治,大病由厂医务所转到纺织医院。纺织医院实行三联单结算,无需付费

在解放初期,能享受这种福利实在是难能可贵。为此,工作和生活在纺织系统的人们感到幸福和骄傲。

作者兄姐弟6人与奶奶、外婆、母亲在国棉一厂西街楼前合影。

  工厂仿佛是一个职工幸福的大家庭,和谐且温馨。安居乐业的人们在此繁衍生息,托儿所、幼儿园、小学设备完善。棉纺厂初建时,纺织子弟是在三官庙小学上学。1957年,国棉一厂自建小学,名为建设路第一小学,1958年改为郑棉一厂子弟小学。

  作者深深怀念第一任校长刘绿芸,作者的班主任王敏。师道长存!一朝为师,终身为父(母)!

作者夏源保存的在纺织厂子弟小学时的《学生手册》。

   郑棉四厂子弟小学遗址。1958年新建郑棉四厂小学,教导处王主任(上海人)作出一个决定:凡是姐弟俩的都安排在一个班。蒋树英、蒋树勤;黄昌玲、黄昌龙;薛槐英、薛槐宝;李援朝、李玉琨;张冬梅、張春生;汤丽芬、汤荣生;吴其兰、吴其福;钱仙宝、钱根宝等都分在一个班。当年经常出现弟弟们打群架,诸多姐姐拉的场面。

  至此,在郑州西郊形成了一个方圆600万平方米的纺织工业区。总面积比旧郑州市区还要大,被誉为"纺织城"。1959年郑州市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4.47亿元,比1949年增长460倍。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

二、贡献篇

  盛世修志,1985年各纺织企业开始撰修厂志,我们得以了解郑州市纺织基地30年的发展历程。截止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郑州市有133个纺织企业(含区县纺织企业),数十万名职工,50万纱锭,1.5万台布机,14条印染线,形成以棉纺织为主,印染、色织、针织、毛纺、麻纺、丝织、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郑州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城。

  30年间,郑州的纺织业界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郑州印染厂,1962~1987年,25年间,累计税利3.95亿元,是投资总额的23.3倍。最辉煌的1981年,郑印一年的总产值达到2.6亿元,当年就实现利税6187.6万元,一年利税相当于建2个同规模印染厂。

  郑棉一厂,累计上缴利税4亿元,是建厂投资的12.7倍;郑棉二厂,累计上缴利税2.37亿元,是初期投资的25倍;

  郑棉三厂,2005年建厂50年大庆,累计上缴利税达16.6亿元,相当于可建33个同等规模的纺织厂;

   郑棉四厂,累计上缴利税7.34亿元,是建厂投资的20倍。

   郑棉五厂,累计上缴利税5.9亿,是建厂投资的19倍。

   郑棉六厂。累计上缴利税了3.52亿,是建厂投资的15倍;

   财政收入方面。从1951年至2009年,国家对郑州纺织工业的投入不到5亿元人民币,但同期财政税利却高达100多亿,占郑州市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半。可谓纺织多则财政兴;产成品方面,好年景时,全市年产纱制品达10万吨,布类5亿米,印染色织布1.5亿米,不仅在国内销售,并大量出口国外。对解决人民衣着问题,为取消布匹凭票证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就业方面。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郑州纺织企业有职工10万人,退休招新累计达20万人,连同家属计30万人,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起到极其重要作用。"农民协议工"一词最早由郑州纺织工业于上世纪80年代首先启用。

  郑州市纺织系统数十万的产业职工队伍,她(他)们最具组织性、纪律性、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她(他)们是郑州的脊梁。

  党和政府十分重他们的贡献,给予应有的荣誉。顾春宝,保全技工,研制我国第一台喷气织机、挡车工孔德琴、孙景荣、宁平兰、吴云香、何玉环、陈产明、毛子莲、郭梅穂、王宏恩,赵艳红、刨工何志方、冷作工刘群章、修机工李绍甫、胡金荣等,在车间一线岗位上做出骄人的成绩,荣获省市劳模称号。一批优秀的工人到了管理岗位,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领导干部。盛婉,细纱挡车工,创"闪电"接头法并被推广,荣获国家、省、市劳模称号,全国人大、党代表,任厂党委副书记,省政协副秘书长。

 那个时代时代党和国家给予纺织产业职工极高的政治荣誉和待遇。郝建秀、吴文英这两个工人劳模,被推荐送到大学深造,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部长。最杰出的代表吴桂贤,由一名纺织女工一步步走向国家领导人的岗位,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她是工人阶级当家做主,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对外关系方面。上世纪的80年代,河南的主要出口拳头产品是纺织品,年出口创汇人民币10亿元。

  郑州大西郊宽阔的建设路北面,中式挑檐琉璃瓦三开门楼一字排开,对应的是棉纺路厂区大门,里面织布机的轰鸣声,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在半个世纪中,棉纺路的风光无限。上海、江苏、武汉、青岛等地技术工人源源不断地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纺织厂工人的工资比钢厂、药厂等其它工厂略高,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棉纺厂工人的工资收入与纺织工业局的一般干部几乎相当,纺织女工"高工资高福利",渴望当一名"工人贵族",是许多年轻女孩子的梦想!待遇好,地位高,使得纺织厂成为数十年间郑州就业的热门行业!不仅纺织厂的小伙子好找对象,而且纺织姑娘们也成了众多干部、军人和知识分子青睐的对象。

三、劳作篇

  纺织厂的工艺流程:原棉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整经、浆纱、穿筘、织布、整理(验修整)等,完整的流水线。操作它们的是优秀的纺织产业工人,她们有组织纪律,分工负责,团结互助,吃苦耐劳。举例:布机是最嘈杂、噪声大的车间,喊人是听不到的,所以,每台车上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牌子:红、白、绿,挡车工示意需要不同工种的帮助。竖起绿、白牌子,是示意需要帮接工帮助;竖起绿、红牌子,是示意需要修机工帮助。

原棉首先进行梳棉。

加工并条工序。

加工粗纱工序。

细纱工序。

倒纬工序。

整经工序。

经纬线进行浆纱。

  布机车间进行织布。最后还要对布进行最后的验修整理工序,完成成品布加工工艺全过程。

  挡车工要在机器前不停走动巡查,接线头、整理、查验,处理瑕疵,防止断线出现次品。除了中午吃饭可以停半个小时的机器,挡车工一刻不停地忙碌,喝水都要抽空,忙时自带的饭盒边吃边照看机器。据估算,一名挡车工一天要走近20公里路。整理车间的女工每天要猫着腰把八九十斤重的布搬来搬去。腿部静脉曲张或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在老纺织工人身上非常常见。

  车间里湿度大,粉尘密度大,对肺很不好;棉絮飞舞,每个人的头上都粘满了棉絮而成为"白毛女;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布机车间躁音高达80-100分贝在车间里说话,必须揪着对方耳朵喊,否则根本听不见;三班倒,生活不规律;吃冷饭是常事,工作紧张,喝水都要抽空。清花和梳棉有大、小老虎之称,很危险,不知吃掉了多少工人的手(指)。

  纺织工人普遍存在腿、腰、耳、胃、肺的健康问题。我中学同学马昭、王爱茹夫妇,1968年分配到郑棉五厂工作。马昭因为肺心病英年早逝;王爱茹与丈夫同在一个车间,辛勤劳作,积劳成疾,夫妻二人因病提前退休。我的二弟夫人在布机车间工作,患上风湿关节炎和肺纤维化,在40多岁就办理了病退。

  重工不重,轻(纺)工不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纺织工人早先实行三班三运转,每周应开十八个班,加班每周开到二十个班,急倒班交接班休息不足八小时。一直到1980年才改为四班三运转。就是干两个白班,两个中班,两个夜班,之后休息两天。从刚建厂时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纺织厂的布机挡车工一个人要挡36台布机(平布);细纱挡车工看台1000~1200锭/人(高支)。以郑棉六厂为例,1958年,人均工资为361元/年(李老炮注:这个年工资恐有问题,我80年代初,月薪才32元,而且这还是全市同级中最高的,四厂高其他企业半级工资),工人劳动生产率16277元/人。30年后的1985年,人均工资为1278元/年(李老炮注:我1985年月薪不超过50元,即年工资不过五六百元,而我母亲在四厂属于高工资,七八十年代一个月也不到70元,年工资也不到900元。或许是相关资料上的信息有误?),工人劳动生产率18172元/人。正是她们高强度的辛勤劳作,为企业、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1980年,郑州色织厂布机车间甲班的全体员工合影留念。

  上世纪50年代,执行的是"生产从新、生活从简","先生产、后生活"方针,生活福利设置简陋,单身职工人均住房面积为3.44平方米。职工家属人均住房面积为2.43平方米。一直到1985年,单身职工人均住房面积增至8.3平方米,职工家属住房面积为3.46平方米。

  1956年,作者的母亲顾志萍与子女在在国棉一厂西一街合影留念。

  郑棉四厂西街17号楼的8名发小上世纪60年代的一张合影照。这栋拐角三层青砖红瓦楼,住了30户人家,60名双职工,儿童有108人(老人未计)。当年十口人家住一间十几平方的房子不稀罕,几户人家用一个厨房。多数家庭都是五六个孩子,工作三班倒,无暇照顾家庭老人和孩子,都是大孩子照顾弟弟妹妹,小小年纪会帮助父母洗衣、做饭,家家都是双层床。

  郑棉四厂棉纺路46号楼,现在破败不堪,湮没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中。

  这栋苏式三层红瓦青砖楼,当年是厂长楼,几位三八式厂级干部住在这栋楼里。那年头,领导干部与职工关系和谐且融洽,住房和福利差距很小。杨振峰厂长一家三代,十几口人与职工一样住两居室。

  1966年,六兄姐弟合影。左起:夏国昌夏源(元元)夏伟伟夏莉莉夏小平夏欣生

  当年,我家的邻居是女厂长林湘。厂领导没有架子,和善可亲,孩子们少不更事,经常在厂长的家中跑进跑出。杨振峰厂长的岳母待人特和道,看我家奶奶瘫痪在床,孩子多,多有帮助和关照。

  在郑州棉纺织厂曾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厂花园三厂楼,四厂平房碰破头,五厂污水到处流。"郑州郑棉一厂和郑棉三厂是按照苏联设计的图纸,面积缩小建的"苏式"红瓦小洋楼,方正的楼体,斗篷式大屋顶,室内设计为火壁,烟道取暖,建筑冬暖夏凉,每栋楼都带拐角,四栋楼围成一个大四合院,院中是一个花坛,环境优美。只是每套面积都很小,只有二三十平方米。

  四厂母子楼,也称妈妈楼,这是纺织女工们住房紧张时期的群居生活。起初是工厂为照顾哺乳幼儿女职工,几个母子们共住一屋,后来丈夫就住进去了,各家仅以帷帐相隔。上世纪80年代末刘源副省长到纺织厂调研,得知此况,给了政策,各厂建起了"青工楼"住房得到了极大改善。

  作者母亲顾志萍工作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全国各地参加郑州纺织建设的老工人们,操着吴侬软语、鄂腔、山东话与河南话交集,久而久之在郑州西郊形成了一个不南不北、纺织厂特有的郑州话。

  他们的子孙后代依然生活在这里,久居他乡是故乡,郑州已经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江南水乡、海滩已是记忆中的故乡,户籍地而已。

  郑州郊区南曹知青农场返城到郑棉一厂的二代纱妮。

  当年郑州知青回城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进纱厂,当了纺织女工!这些二代纺织人,用她们的芳华,为郑州的纺织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年上海国棉十七厂支援郑州纺织基地建设的女工们在21世纪初合影留念。

  当年她们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姑娘,现在已垂垂老矣。初建时期的郑州市西部,十分荒芜,建设路是一条臭水沟,伏牛路、桐柏路是两条深沟,沟旁长满酸枣树。从南国水乡来到郑州的南方姑娘、小伙们,望着狂风卷起漫天黄沙的西郊,吃着杂粮,心中充满思念家乡的惆怅,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味道。位于三厂对面的建设路市场的上海菜馆闻名遐迩,这里没有包间,没有空调暖气,简陋的平房,几十张木桌,七碟子八碗,热气腾腾,成为人们的最爱。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家乡的味道,在这里可以听到熟悉乡音,在这里可以遇到亲朋好友。天南地北的人们,就这样相互交融,自发形成一场南北饮食文化的交融。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发展,建设路市场的上海菜馆不复存在,于是吃货们转移到了对外经营的郑棉三厂食堂,制作豫菜大师傅迎合南方人饮食习惯,混着杭帮菜,关键是价格实惠,于是,声名大噪。食堂后来迁到棉纺路上,改名"味庄"餐厅,这个由女工宿舍改建的餐厅,纺织厂元素"织布车间"、"准备车间"、"细纱车间"格外醒目,成为郑棉厂工人和西区老饕精神上的家园。

   一些纺织厂老职工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曾经工作的"车间"里,要上一份爆腰花、松鼠鱼、锅巴三鲜、茄龙、狮子头,最实惠的是一盘堆得山高的炒面,再温上一盏小酒,推杯换盏,快意人生。

同学们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跳起王培棠老师教的踢踏舞。

郑州60年风云大事记(本篇是郑州市委、市政府层面的大事记,虽说缺乏市井层面的可读性,但其权威性是最高的)伟大开端 (1948年~1951年) 1948年10月22日,郑州宣告解放,从此郑州走上了新生。 1948年23日至28日,郑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民主政府相继成立。5月2日至10日,郑州市首次党员代表会议召开,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中心任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郑州市各界人民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新中国诞生。 解放之初,郑州城市破败、社会贫困、经济落后,百废待兴。鉴于此,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生产自救,并进行基本建设。如组织市民做军鞋、修马路,安排了8700余人就业;拆除了顺河街、迎河街,建成解放路;填平了市内10多条“龙须沟”;组建打井队,打井30眼,使市民吃上了甜井水。 为了推进农村土地改革,郑州市于1951年3月29日成立了土改委员会,制定了《郑州市郊区土地改革实施办法》。随即,土改工作迅速在郊区展开。与此同时,镇压反革命、保卫新生人民政权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5月19日,郑州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广场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的决议。镇反运动历时两年八个月,对郑州市的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0至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市委、市政府在群众中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增产捐献、保家卫国运动。全市人民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一年之内,共捐款765736多万元(旧人民币),超额完成15000万元(旧人民币),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浴火新生(1952年~1957年) 1952年10月31日,是一个让郑州人民永难忘怀的日子。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来到本市邙山视察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1953年4月14日至16日,中国共产党郑州市第七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以发展生产为中心,把城市基本建设工作放在首要位置。10月29日,郑州电厂投入运营。12月31日,市自来水公司举行落成暨放水典礼。这两项事关民生的工程顺利完工,为郑州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 根据国家“一五”计划,郑州市被列为国家重点城市,确定以轻纺为“龙头”的工业企业项目59个。到1956年上半年,郑州市已先后建成郑州纺织机械厂,国棉一、二、三、四厂,使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地位得以确立。1957年9月11日,由民主德国援建的郑州热电厂工程举行移交仪式。这标志着郑州市作为一个能源中枢,对周边城市有了辐射力。 1952年年底,郑州郊区试办的初级合作社有17个,参加农业生产互助的农户达到111437户。到1956年1月,郊区农村已普遍建立起了初级合作社,并开始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当时,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 1953年12月,市委制定了《关于引导私营工商业逐步走向国家资本主义的计划》,提出要在三五年内,将私营工业和某些有条件的私营商业基本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范畴。到1956年1月20日,全市提前半年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1952年,全市有手工业合作社12个,其中10个是筹备社,参加的人数为453人,占手工业总人数的7.8%。到1956年年底,全市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达10511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4%;完成总产值3026万元,提前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值计划。 通过以上“三大改造”,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郑州市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1956年1月22日,郑州市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市委领导在大会上宣布,郑州继伟大首都北京之后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极大地促进了郑州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六大国棉厂的相继建成,使郑州成为国家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此外,还兴建扩建了机械、建材、卷烟、化工、食品等行业的65个骨干企业以及铁路枢纽一期工程,为郑州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1957年,郑州市已全面超额完成“一五”计划指标。

1958年,郑州老坟岗,常香玉(拿节目单)正在演出。

上下求索(1958年~1966年) 在胜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我国步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月15日至16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并制定了违背发展规律的工业、农业、财经、贸易和文教卫生等方面的跃进规划,即郑州市第二个五年计划。4月8日,市委发布《郑州市全面大跃进规划要点》(草案),要求各级党委根据《要点》修订各单位的跃进目标,进而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大跃进”运动从1957年年底开始发动,到1958年全面展开,持续了一年多时间。这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郑州市重工业的比重有所增加,先后新建、扩建了郑州铝厂、郑州电缆厂、郑州煤矿机械厂、第二砂轮厂、郑州热电厂、郑州印染厂、郑州工程机械厂等一批骨干企业。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要求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公社化。8月14日,郑州市郊区委员会经上级领导同意,撤销23个乡和217个农业社,建立了5个人民公社。17日,召开10万人大会,宣布郊区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不仅如此,市区内也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市共成立农村和市区人民公社75个。 1958年岁末,毛泽东较早地察觉到“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分别于当年11月和1959年2月在郑州主持召开会议,提出并要求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这两次会议,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的错误得到初步遏制,形势有所好转。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郑州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关心。1958年7月18日,周恩来总理亲临郑州指挥修复被洪水冲断的黄河铁路大桥,并向参加抢修大桥的职工和技术人员表示亲切问候。1960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郑州参观了东郊公社燕庄大队的麦田,并会见了省直和郑州市的干部以及省直机关的先进工作者13000多人。 1959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精神传达后,郑州市开展了“反右倾”运动,错误地批判了一批干部。

“文革”十年(1966年~1976年) 1966年5月,以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为标志,“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6年6月4日,郑州市委根据《五·一六通知》的精神,成立了“文化革命”小组,并与省委联合召开了由大专院校师生万余人参加的动员大会。8月22日,市委又与省委一起召开10万人大会,庆祝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的发表。紧接着,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各部门认真学习和执行这一纲领性文件,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   1968年1月27日,“三结合”的郑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统揽了全市党、政、财、文等一切大权。 8月31日,根据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要占领上层建筑领域的指示,郑州市“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大专院校和市区56所中学。其他一些重点单位,如文化、卫生、科研等,也有“工宣队”进驻。同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郑州市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先后有11万多名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 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方针。市委及时进行了传达贯彻,并向郑州国棉四厂、郑州柴油机厂等30多个重点单位派出了工作组,整顿领导班子和劳动纪律,争取生产状况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好转。同时,继续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通过一年的整顿,郑州市工农业生产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全国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郑州市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悼念活动,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哀思。

历史转折(1976年~1982年)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宣告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郑州市委于1977年2月在全市开展了揭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罪行、清查“三种人”的群众运动。与此同时,成立了平反昭雪领导小组,开始了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委先后两次召开会议,讨论“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并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广泛深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通知〉的通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2月7日至16日,市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此为起点,我市的各项建设事业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6月,市委召开扩大会议,对全市经济调整工作进行总体安排部署。

大潮奔涌(1982年~1992年) 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涌起,郑州犹如一艘巨舰正起锚扬帆。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和进行全面改革的纲领,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1日,郑州市委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传达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号召全市人民为开创郑州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在农村推广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过渡到以“大包干”为主体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由种植业扩展到林、牧、副、渔业。到1984年,全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民组达17373个,占村民组总数的99.5%。 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市委、市政府借鉴农村改革的经验,在全市工业企业内部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包”、“保”、“核”责任制,实行经营承包、目标管理承包等经济责任制形式。 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郑州市实行市带县体制改革试点,原开封地区所辖的巩县、登封、密县、新郑、中牟五个县划归郑州市领导。 1987年9月,市五次党代会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动员和团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胜利完成郑州市“七五”计划,实现振兴郑州的宏伟目标而奋勇前进。

春色满园(1992年~2000年) 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讲话像骀荡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各个角落。 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依托两线,四面通开,外引内联,走向世界”的发展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逐步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全市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台阶的决定》、《关于在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进行引入“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抓好试点,大胆实践。 1992年8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市为内陆开放城市。 1998年以后,市委、市政府还采取抓大扶强战略,将列入省50户重点企业(集团)内的9户企业作为全市“抓大”范围。到1999年年底,全市已有白鸽、百文、思达、宇通、煤电、豫能、众生7家上市公司,筹资总额达21亿元。

走向辉煌(2000年~2007年) 2000年12月28日至29日,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研究确定了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采取的重要措施。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市委、市政府根据十六大精神,确立了“发挥商贸优势、拉长工业短腿、带动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思路。2003年,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发展思路作了调整,把发展工业放到了第一位。 2004年3月18日,市八次党代会再次对“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作了肯定,使工业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奏响了主旋律。根据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带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决定》,确定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五个一百”工作重点和“三个一千亿”的战略目标。 2002年,郑州市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质化、区域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强化农村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注入了强大活力。2005年,市委、市政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提出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了对农村龙头企业的扶植力度,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农业经营,出现了一批观光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园区。 2006年起,郑州市开始实施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280个项目尤其是20个重大项目为抓手,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8个指挥部,全面协调指挥全市的跨越式发展工作。 2006年12月,市九次党代会召开,对经济发展思路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定位为“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市委作出《中共郑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努力实施郑州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文化郑州、生态郑州、平安郑州、和谐郑州的目标迈进。 (本版图文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2009年08月10日刊发于郑州日报)

70年代,郑州人民公园的青年湖,碧波荡漾,绿树成荫。

1967年-1977年郑州大事记  (老夫注:1967至1977年,基本跨越了中国现代史极特殊的文革时代,虽说标题说的是郑州的大事,但实际内容常涉及到全国范围。而这段郑州大事记还是难得的编年体,虽说“郑州国棉四厂荣誉简史”二、三集已摘录了部分,但只占五分之一。因此,在看了卢建国、夏源二位兄长等贤达有关郑棉四厂、有关郑州纺织业、有关郑州的划时代历史后,再看看这有关文革十年的具体事件罗列,不多余。)1967年   1967年1月7日,《河南日报》社、《郑州晚报》社被郑州部分学校造反派组织封闭。  1967年1月15日,北京清华大学群众组织“井冈山联络站”来郑州串联。22日,就河南“文化大革命”形势提出《二十七个为什么》,在省会郑州引起一场几十万人参加的群众性的大辩论,进一步加深了各派群众组织之间的对立。   1967年1月17日,郑州大学、郑州粮食学院、河南农学院、郑州工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6所大学的“造反派”组成炮轰省委联络站,进驻省委办公大楼,同省委机关“造反派”结合起来,搜集整理省委领导人的“材料”。   1967年1月21日,中共河南省委文化革命小组召开所属8个办公室主任会议,宣布由郑州大学、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郑州工学院、郑州粮食学院6所大学“造反派”接管省委文化革命小组。   1967年1月21-31日,上海“一月风暴”波及郑州,造反派组织兴起夺权之风。荥阳高中红卫兵到县委、县人委抢公章,公检法受冲击,机关工作瘫痪。河南省军区派出干部进入郑州执行“三支两军”任务,重要单位派有军队表。   1967年1月,人民解放军4789部队派干部进驻新郑县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   1967年2月7日,“河南二七公社”成立。   1967年2月12日,“河南革命造反派总指挥部”(简称“河造总”)成立。   1967年2月25日,约5万人参加在人民广场举行的“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   1967年3月6日,军民约15万人参加在市体育场举行的“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新反扑”誓师大会。   1967年3月21日,4万人集会,掀起抓革命、促生产新高潮。  是月,荥阳驻军8250部队开始“三支两军”。   1967年4月10日,成立郑州市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简称生产指挥部),掌管全县行政和生产指挥权。   1967年4月26日,周恩来总理办公室通知“河南二七公社”和“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两派群众组织各派代表及省委领导干部4人,赴北京汇报河南省“文化大革命”问题。  1967年5月3日,“河南二七公社”所属群众组织2000人到郑州市公安局静坐绝食,要求释放被捕的“二七战友”。4日,“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组织几万人游行,冲击绝食现场,双方发生武斗。   1967年5月27日,郑州铁路机务北段群众“造反派”组织制造停车事件,使郑州铁路北站瘫痪14个小时。

  1967年5月30日,“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与“河南省二七公社”两派群众组织在郑州国棉六厂发生大规模武斗。“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等十大总部组织5万人围攻郑州国棉六厂“二七公社”,烧毁大楼,死5人,重伤30余人。

   1967年5月31日,郑州纺织机电学校办公室秘书吴浩然被学生张宝强等打死后分尸。   1967年6月16-17日,郑州纺织机械厂等单位发生上万人武斗,死6人,重伤百余人。   1967年6月17日,约10万人集会游行,欢呼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20日,经武汉军区批准,对郑州铁路局实行军事管制,成立郑州铁路局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7年7月22日,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江青接见河南包括郑州群众组织申茂功等代表时讲话说:“‘文攻武卫’的口号是对的,你们不能天真烂漫。当他们不放下武器,拿着枪支、长矛、大刀对着你们,你们就放下武器,这是不对的。你们要吃亏的,革命小将你们要吃亏的。”  1967年7月26-27日,“文攻武卫”中,“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与“河南二七公社”两派群众组织在郑州烟厂发生大规模武斗,“河南二七公社”组织袭击了郑州烟厂“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的基层组织,死10人,重伤180余人。   1967年8月3日,中共河南省委领导文敏生、赵文甫等被游街示众。周恩来严令纪登奎、空13师师长和“二七公社”社长申茂功制止造反派组织约万人冲击开封化肥厂。   1967年8月14-20日,在省工人文化宫“尸展”中,79人遭受毒打,16人致残。  1967年8-10月,面对“文革”劫难,郑州国棉六厂副厂长张治平化名张力4次致函毛泽东,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奋力疾呼。翌年因“写反革命匿名信”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1967年8月22日,上午9-11时,毛泽东在总参代总参谋长杨成武等陪同下,乘专列巡视大江南北途经郑州,在专列上接见刘建勋、副组长王新、纪登奎3人,刘建勋河南“文化大革命”情况。当汇报武斗情况时,毛泽东说:“对武斗一反对,二不怕,要文斗,不要武斗,你们河南形势很好么!”1967年9月2-5日,河南省军区军械所2万余枪支、10余枚手榴弹、10多发子弹被群众组织抢走。5日,10万人集会,批判“中国赫鲁晓夫在河南的代理人”。   1967年9月,开封公路运输公司一载61人汽车,在中牟县小孙庄与火车相撞,死亡24人,重伤37人。   1967年9月21日,毛泽东视察郑州“文化大革命”运动,接见中共河南省委主要领导刘建勋和纪登奎。   1967年9月25日,省会群众组织约10万人实现“革命大联合”。   1967年10月17日,郑州大、中、小学开始复课。   1967年10月31日,市首个厂矿革命委员会——郑州国棉六厂革命委员会成立,刘建勋、纪登奎、王黎之等省市领导到会讲话。  1967年11月10日,郑州市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成立,王辉任组长。“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工作展开。  1967年11月25日,周恩来在北京接见郑州等8个铁路局的群众组织代表,解决郑州北站积压车辆问题。29日、30日、12月2日,又先后3次接见铁路系统的代表,要求尽快解决郑州铁路局的问题。   1967年12月11日,河南省革命委员筹备小组召开“河南二七公社”基层服务员会议,刘建勋在会上发表讲话,要求“河南二七公社”同“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实现革命大联合。   1967年12月22日,郑州警备区发布维护社会革命秩序的紧急通知,严禁打砸抢,严禁私藏枪支,整顿交通秩序。根据《郑州统计年鉴——庆祝建国50周年》提供的可比数据,1967年,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较1966年的7.76亿元下降为7.0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 1966年的222.8降为198.5元。是年,在健康路落成可容纳5275名观众的河南省体育馆。

1968年  1968年1月9日,“河南二七公社”、“开封八·二四”、“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三大派群众组织达成实现大联合的协议,成立“河南省革命大联合委员会”。该组织在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即失去作用。  1968年1月27日,军、干、群三结合的郑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王辉任市革委会主任,王黎之任副主任,刘建勋到会讲话。《郑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一号通告》宣布:即日起,市党、政、财、文一切大权归革委会领导。  1968年1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全市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是月新郑县建立军管组,对公检法实行军事管制。  1968年2月6-7日,市革委会首次全体会议,号召全市“立即行动起来,打一场围歼派性的人民战争”。  1968年4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对市公检法实行军事管制。  1968年4月26日,市革委会第11次常委会议,开始反击“三右一风”——批判右倾保守主义、右倾分裂主义、右倾投降主义和反为二月逆流翻案的右倾翻案风运动。  1968年4月,巩县盛行“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活动,  1968年5月17日,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处书记、郑州市副市长、兼市公安局局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必被“造反派”迫害致死。  196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转发毛主席《关于〈北京新华印刷厂军管会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的指示的通知》,全市部署开展“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  1968年6月1日,市“三代会”大会,到会工代会、农代会、红代会代表约3000人,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开始“清理阶级队伍”,抓“变色龙”和“小爬虫”。  1968年6月2-14日,市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提出在全市开展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毛主席活动。  1968年6月19日,市革委会组织抗旱。  1968年7月8日,省委通告外出串联或变相串联的学生、职工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停止外出串联的指示》,立即无条件返回本单位,搞好“斗、批、改”。  1968年7月17日,郑州市各基层单位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实现“全市一片红”。市“文攻武卫”指挥部再次举行誓师大会。  1968年7月23日,河南省革委、河南省军区召开10万军民大会,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关于制止破坏交通、抢劫物资,冲击军事机关,抢夺武器和杀伤解放军的七·三布告》。  1968年7月25日,省会20万群众再次集会,贯彻中央“七·三”布告指示精神。  1968年8月8日,河南省革委在郑州召开约20万军民集会,宣布撤销“河南二七公社”、“开封八二四”、“河南省革命造反派总司令部”3个全省性的跨行业群众组织。  1968年8月24日,军民约20万人集会,欢送红卫兵上山下乡。翌日,文化大革命中市首批71名知识青年启程赴郏县插队落户。   1968年8月28-31日,市首批“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300人进驻大专院校。

  1968年9月20日,郑州第二砂轮厂试制成功厚度为0.15毫米的超薄片高速切削砂轮,切削效率比国外同类产品提高一倍多。  1968年9月,“工人宣传队”和“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密县学校。荥阳县直机关400余人到丁店水库的“荥阳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1968年10月6日,成立市直机关“斗、批、改”领导小组。

  1968年10月13日,市基层单位开始“整党建党”工作。市直机关及县直机关未参加市革委会工作的多数干部陆续到“五七干校”,边劳动边接受批判和审查。是日,1968年10月13日,张仲鲁含冤去世。张仲鲁(1895-1968),又名广舆。巩义回郭镇干沟人。1918年赴美留学,获米苏里大学矿学院学士学位。1923年回国,曾任焦作福中矿务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兼秘书长,南京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教授兼总务长、河南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河南省建设厅长等职。建国前夕,策划国民政府河南省主席张轸起义,后任全国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68年10月16日,郑州自来水公司工程师、市五届人大代表、市五届政协常委吴健豪被扣上“反动技术权威”、“特务”帽子迫害致死。  1968年11月1日,市军民30万人集会,庆祝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发表,批判打倒刘少奇。  1968年11月5日,市革委会组织万人到车站,欢送市直机关首批194名干部下放农村。  1968年11月7日,省、市召开大会,市革委会发出《关于掀起揭批刘少奇罪行的群众运动的重要通知》。

  1968年11月,巩县欢送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至1982年,巩县共下乡2441名知青。巩县中小学下放到公社、大队主办。公立教师大部分回原籍工作350余名外籍教师离巩。  1968年12月10-30日,有3400人参加、2094人列席的市基层革委会党员代表大会,收听毛泽东、林彪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传达省、地市县革委会党代会精神,落实“斗批改”。1968年12月下旬,荥阳将大批教师下放回原籍。

70年代的郑州西流湖

  1968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对敌斗争中应注意掌握政策的通知》。毛泽东主席在通知中加上“在犯过走资派错误的人们中,死不悔改的是少数,可以接受教育改正错误的是多数,不要一提起‘走资派’,就认为都是坏人。即使是反革命分子的子女和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的子女,也不要称他们为‘黑帮子女’,而要说他们是属于多数或大多数可以教育好那些人中间的一部分(简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以示他们与其家庭有所区别。实践结果,会有少数人坚持顽固态度,但多数是肯定可以争取的”。《通知》下达后,一些被打倒的干部被“解放”。  根据《郑州统计年鉴——庆祝建国50周年》提供的可比数据,1968年,郑州国内生产总值较1967年的7.76亿元再降为6.5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98.5再减为180.1元。

1969年  1969年1月7日,市革委会慰问团赴南阳和信仰慰问下乡知识青年、下放干部和教师。  1969年1月10日,王均智、张保怀等30名在职干部作为市革委会首批下放劳动人员到工厂和农村与工人和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  1969年3月5日,20万军民集会,抗议苏联侵犯中国领土珍宝岛。巩县万余人集会游行,愤怒声讨苏联侵犯珍宝岛。  1969年3月,各市县区开展对毛泽东的“三忠于、四无限”活动。  1969年4月2日,市区约30万人集会,庆祝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1969年5月12日-6月3日,市革委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和全市党员干部会议,学习贯彻“九大”会议精神。  1969年5月,全市各级学校以“五七”指示为纲,组织师生下厂、下乡参加劳动,与工厂农村社队挂钩;同时在校内大办工厂、农场,建立校内外学工、学农基地,实行“开门办学”、“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等。  1969年6月1日,在郑州火车站稍事停留的毛泽东在专列上接见刘建勋、纪登奎,短时间里询问了河南的形势,要纪登奎到北京工作,两头跑,一半北京,一半地方。  1969年6月6日,广武丁洼村集体打麦,吃油饼,77人误食“1059”农药中毒,国务院派专机送急救药,死22人。  1969年6月8日,郑州北站发生火车事故,伤亡49人,其中死亡10人,重伤6人。  1969年8月28日,建立市革委会机关干部劳动日制度。  1969年9月10日,根据中央指示,为加强战备工作,全市开始挖防空洞,一直延续到1971年。  1969年9月15日,河南电视台开播黑白电视节目。  1969年9月18日,巩县解决堤东村缺水的红光水洞工程竣工,凿透白云山洞长2453米。  1969年10月5日,郑州市中原电力修配厂制成大型阶段承插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高压管。这种高压管是工业和水利工程急需的重要产品,其直径为1.4米,长4.5米,自重6吨,是中国现有同类预应力高压管中直径最大的,比同类钢管节省钢材80%到90%,跨进了世界制管工业的先进行列,为中国制管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  1969年11月8日,市建筑公司防空洞塌方,死7人,伤7人。  1969年11月7日,中共郑州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成立,王辉任组长。  1969年11月12日,凌晨6时45分,在古城开封北土街10号一所旧银行被改建为特别监狱的院内,刘少奇带着一尺长的白发含冤去世。此时,距庐山会议整10年。  1969年12月,郑州汽车制造厂竣工。根据《郑州统计年鉴——庆祝建国50周年》提供的可比数据,1969年郑州国内生产总值为8.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2.9元,开始消除负增长。这意味着是年郑州GDp大大超出   1966年的7.76亿元,人均GDp与1966年的222.8元基本持平。是年,仅密县就奉命抽调1.4万人参加焦枝铁路建设。

1970年  1970年2月7-28日,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  1970年2月28日,市坚决镇压反革命宣判大会,枪决14人。  1970年4月24日,庆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4月5-7日,《河南日报》连续报道,郑州在河南率先生产汽车和柴油运输车。  1970年4月30日,郑州汽车制造厂生产出首批“郑州—130型”载重汽车。  1970年5月,市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展览。  1970年6月2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郑州电缆厂、郑州第二砂轮厂等11个部属企业下放河南省管理。  1970年6月30日,冶金部决定将郑州铝厂下放给河南省,实行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  1970年6月,史隆甫在被下放劳动中中暑去世。  1970年7月1-12日,市“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讲用会”。  1970年7月22日-8月10日,市整党建党工作会议。全市迅速掀起“一打三反”运动的新高潮。  1970年8月,流行乙型脑炎,死43人,发生疟疾等传染病1.41万例。是月,荥阳乔楼公社楚楼水库史沟渡口船翻,死17人。  1970年9月28-31日,市农业会议,要求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斤。  1970年10月,开工于1959年10月的尖岗水库竣工。  197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校由南京汤山迁驻郑州。该校前身是第四炮兵学校。  1970年12月,新郑县革委在全县搞“兵团大会战”,要求各大队集中使用劳力平整土地,在工地上实行“五到田”——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大批判、小红旗、送饭。  1970年,郑州铁路局分三批,派出132名职工出国,援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

1971年  1971年1月13日,郑州郊区十八里河公社在“一打三反”打37人,死2人,体罚74人,自杀1人,精神失常1人,重伤2人。受市革委会查处。  1971年2月28日,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会议总结工作。认为省革委成立3年来,组织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革命大联合”和“革命三结合”,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开展“斗批改”运动,清理了阶级队伍;开展“一打三反”运动和清查“五·一六”工作。会议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农村的整党建党工作要求标准偏低,许多地方的整党走了过场;对派性的揭发批判不够深入;对财贸战线特别是文教战线的“斗批改”不太重视;省直干部下放得不够彻底。  1971年3月6-10日,中共郑州市委第四次代表大会及第一次会议。王辉为中共郑州市委第一书记。  1971年6月8日,“西流湖”——柿园水厂竣工。  1971年6月12日,郑州市东风渠引黄工程胜利通水。为解决郑州水源,郑州市党政领导组织社会力量,用40多天时间,建成贾鲁河下游自皋村到陈王砦五级提灌工程,将黄河水引入“西流湖”水厂。  1971年6月30日,拓达44米宽的市建设西路工程竣工。  1971年7月6-9日,市党员干部会议。部署整党建党、“一打三反”等工作。  1971年7月7日,下午,市人民路银行储蓄所发生特大持枪抢劫杀人案,死2人,重伤1人,震惊全国。  1971年7月27日,郑州至平顶山高压输电线路的技术改造工程完工。改造后的输电线路,电压由11万伏升为22万伏,送电能力提高3倍,电力损失减少一半。  1971年8月17日,毛泽东巡视南方,通知刘建勋、王新到武汉谈话,毛泽东询问河南一些情况后作了“三要三不要”的讲话:你们要搞马克思列宁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不要搞山头、宗派主义;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另一个问题是要培养接班人问题,应培养60岁以下30岁以上的人。  1971年8月20-30日,市第三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和首届四好单位、五好个人代表大会。  1971年9月13日,“9·13事件”。1971年9月15日,为减少噪音,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1971年9月29日,1971年7月1日动工的二七纪念塔竣工。邙山引黄入郑工程第一期工程试水,第二期工程动工,市区15万余人参加工程劳动。  1971年10月1日,横跨金水河的水上餐厅竣工。  1971年10月9-13日,市委和市警备区联席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党、叛国事件的文件,批判林彪叛党、叛国的反革命罪行。得知林彪死讯后,国民心理产生强烈震动。  1971年11月8日,河南省革委决定,将荥阳县由开封地区划归郑州市领导。  1971年12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决定将河南省的高等院校下放到所在地、市,实行省和地、市双重领导。郑州大学、郑州工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下放郑州市。  1971年11月23日,荥阳县正式划归郑州。  1971年12月27-29日,市革委会第17次全体会议。部署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带动其它各项工作。  1971年,是年,市委举办“批陈整风”学习班5期,有11000名党员干部参加学习。

1972年  1972年2月29日,《河南日报》文章介绍1965年在新郑县裴李岗村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新石器时代遗物。  1972年3月1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就上诉制度问题向中共河南省委的请示中提出: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许多审判制度被废除或停止执行,给审判工作带来不良后果。为了提高办案质量,需要恢复上诉、宣判、申诉等制度。27日,省高级法院就案件审批程序向省委的请示中提出:死刑由省委常委审定;死缓由省委保卫组审定;无期徒刑由省法院审批。县革委正、副主任以上干部及知名人士犯罪,由省委保卫组或省委审定。  1972年3月1-2日,市工业卫生工作会议,研究治理“三废”“三害”和职业病防治。  1972年3月5-13日,市计划工作会议。  1972年4月12-28日,中共郑州市委相继恢复市革委会成立后撤销的重工局、轻工局、煤化局、纺织工业局、城建局、交通局、教育局、文化局、卫生局、财政局、商业局、民政局、税务局、房地产管理局、计划建设委员会等机构。  1972年4月30日,市5.98万职工调整工资,占职工总数的24.8%,这是“文化大革命”中第一次调整工资。  1972年5月4-7日,市委第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学习中共中央12号文件,解放和使用文化革命中被处理的占80.9%的市管干部1170人。  1972年5月24-27日,市委、市革委产品质量会议。  1972年6月,郑州五零三厂改称郑州铝厂。  1972年8月14-19日,市委、市革委联席会议,继续“批林整风”。  1972年10月1日,每秒8立方米的邙山提灌站竣工通水。该工程于1970年7月1日动工兴建,从邙山到市区全长45公里,分两级提灌:一级提灌扬程为33米,提水能力为10秒立方米;二级提灌扬程为53米,提水能力为1秒立方米。把黄河水提上邙山岭,流入郑州市区,保证了郑州市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同时可灌溉10万亩农田。  1972年10月,考古发掘1964年发现的大河村遗址。  1972年11月25日,恢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郑州支行。是日,反帝路——大同路第五旅社发生火灾,死4人,烧毁房屋26间。服务员李凤英为救60多名旅客,数次冲入火海牺牲。  1972年12月15日,新密矿务局芦沟煤矿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60万吨煤  1972年12月22日,各单位执行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开始修筑防空洞。  1972年12月25日,“引黄济津”第一次供水。1972-982年,由人民胜利渠4次向天津市紧急供水。总量达11.262亿立方米。保证天津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是年,1938年黄河决口处的花园口对外开放。

1973年  1973年1月2日-2月19日,市委召开“批林整风”会议,揭发批判林彪在河南的死党王新。  1973年1月25日,市委为张保怀恢复名誉。  1973年3月12日,欢送中国人民解放军649名“三支两军”指战员返回部队。  1973年3月14日,在郑州市北郊大河村发现一处原始社会文化遗迹,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是日,巩县人民解放军“支左”人员返回部队。  1973年4月1日,撤销历时近5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郑州市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建立郑州市公安局和市中级人民法院。

80年代的二七广场

  1973年4月5-22日,全国排球联赛第一阶段郑州赛区比赛。  1973年4月27日,市委为郑州国棉四厂革委会主任马志昌等恢复名誉。  1973年4月,原中共郑州市委书记卫志毅在被关押10年后病死青海狱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名誉。  1973年6月30日-7月7日,市委扩大会议,深入“批林整风”。  1973年7月1-4日,阿尔巴尼亚国家男子青年排球队访问河南,在郑州与河南队进行友谊比赛。  1973年7月29日-8月3日,日本围棋访华团在郑州与中国围棋队进行友谊赛。   1973年8月13日,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率领优选法推广小分队来河南推广优选法。在河南省暨郑州市推广应用优选法大会上,华罗庚作推广应用优选法报告。  1973年8月13日,破坏军婚、奸污女知青的市革委常委刘跟党被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行政职务。  1973年8月15日,在郑州市商代城墙遗址发掘出夯土台基、成堆奴隶骨头和一条商代壕沟。据鉴定,夯土台基是属于比安阳殷墟还要早的商代前期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  1973年8月30日-9月23日,党政负责干部700余人参加的市委扩大会议,开展反对右倾复辟的“杀妖风”,王辉、陈文书等受到质问和冲击。  1973年8月24-28日,中共十届一中全会,巩义人吴桂贤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央政治局名列第一的候补委员。

  1973年8月25日,华罗庚率队到巩县推广“优选法”。  1973年9月5日,撤销市革委政治工作部和保卫部,恢复市委“三部一室”: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  1973年9月9-15日,日本、墨西哥、尼泊尔、不丹、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乒乓球队访问河南,在郑州进行友谊赛。  1973年9月20-27日,河南省第三届运动会在郑州举行。  1973年10月14日,约晚8点30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观洛阳龙门石窟后,周恩来路过郑州,在车上看到二七纪念塔后当晚让随员做了调查。不久,《人民画报》封面刊出了“郑州二七纪念塔”。  1973年10月15日,恢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1973年10月18-26日,市委常委会,结合“批林整风”批评王辉的“错误”。1973年10月20日,中共河南省委批复,同意张保怀、周启忠为中共郑州市委常委。  1973年10月30日,市委召开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会议,要求“大胆的”、“破格的”提拔文化革命中“路线觉悟高”,有“反潮流精神”的优秀分子到领导岗位。  1973年11月3-8日,市委组织工作会议。  1973年11月10日,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合作,采用针刺麻醉在常温下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成功。  1973年11月21日,新郑小乔乡一妇女倒柴灰引发大火,殃及31户,毁房屋120间。  1973年11月26日,河南省农林局转发农林部《转发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关于批转农林局党委关于当前毁林情况的紧急报告的通知》,指出:类似内蒙古自治区的毁林情况,河南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据近4年来不完全统计,全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侵占下放国有林达57万多亩,毁林2000多万株,损失4000多万元。国营宜阳林场4万多亩成林,被乱砍盗伐3万多亩;高庄林区5000多亩成林已被盗伐殆尽。国营鲁山林场1970年以来,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毁林搞副业,一直没有间断。  是年冬,登封雷村北地成立以开封下乡知青为主的青年队,后设5个“知青点”,接受开封和本县知青400多人。

1974年  1974年1月21日,王辉调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张俊卿任中共郑州市委第一书记、革委会主任。  1974年1月31日,市“批林批孔”动员大会。  1974年1月,军委炮兵部根据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指示,将郑州炮兵技术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学校,并授予师级军旗一面。  1974年3月16日,刘建勋、耿启昌召开有市领导等人参加“批林整风”座谈会,批准对王辉、岳朝杰、王圣坤等的批判。  1974年3月17日,成立“七四零一工程”指挥部,由王辉等负责东起中州宾馆西至电缆厂地下防空干道的建设。  1974年4月10日,在“突击纳新”、“突击提干”中,全市突击纳新5229人,突击提干2961人。  1974年4月11日,市“批林批孔”大会,唐岐山讲话点名批判王辉、岳朝杰、王圣坤等领导干部。  1974年4月26-27日,市“批林批孔”经验交流会。  1974年5月4日,市“批林批孔”报告会。  1974年5月5-21日,市第六届运动会。  1974年5月23日,汜水中学到巩县参观,返回途中渡船超载翻沉,43人落水,死12人。  1974年5月,建造郑州市中原路金水河桥采用普通钢筋经过冷拉和热处理,作成强度和延伸率均合要求的低钢丝T梁的实验获得成功。这是河南省第一座用拔低炭钢丝作T梁的桥梁。  1974年5月初,国务院铁道部部长万里到河南对郑州铁路局进行整顿。  1974年7月6-12日,市委党员负责干部会议。传达落实“抓革命、促生产。”  1974年7月26日,市委在省工人文化宫举行大型报告会,宣讲“儒法斗争史”。  1974年9月日,出土两件商代大型铜鼎,高分别为1米和0.87米。  1974年10月12日,约5000人参加的市委党员负责干部大会,深入“批林批孔”运动。  1974年10月16-29日,市委基层党组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强调要安定团结的文件。  1974年10月,开封地区孝义水泥厂竣工(今郑州市第二水泥厂)。  1974年11月2日,1500余机关干部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劳动、协助工作。  1974年11月28日-12月1日,郑州选手葛新爱与胡玉兰合作获第17届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是月,人民解放开始长途野营拉练活动,各县革委会建立支前工作领导小组。  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被囚禁8年的彭德怀元帅病故,时年76岁。

1975年  1975年1月13-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7岁的吴桂贤出任国务院最年轻的和首位女副总理。  1975年1月27日,中国水产部原副部长,1964年下放郑州任副市长的金城去世(一说1974年1月27日)。  1975年3月2-16日,市委干部大会。传达毛泽东“三项指示”及邓小平讲话,贯彻“全面整顿”的工作方针。  1975年7月16-28日,市直属单位党委书记学习班,359人集中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1975年8月1日,河南省革委和郑州市革委召开大会,6万军民欢送2万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75年8月12日,全市开展批判张永和、李福山、马志昌等人的反党夺权活动。  1975年9月21日-10月22日,市直属单位党组负责人会议,批判张永和、李福山、马志昌在“批林批孔”中的反动言行。  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介绍了巩县回郭镇大办社队工副业的经验。同版还发表了题为《满腔热情地办好社队企业》的评论员文章。1974年,巩县回郭镇社队工业、副业总产值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56.3%;1975年1~9月份,社、队两级工业、副业比上年同期增长62%。《河南日报》刊登了回郭镇大办社、队工业的调查报告。这篇报道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视,毛泽东圈阅报道并予高度评价。一时间引起巨大轰动,国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回郭镇被誉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  1975年11月1日-12月5日,市革委举办“万人学习班”,贯彻“全面整顿”工作,解决领导班子“软、懒、散”问题。  1975年12月,新郑县首次人口文化普查,全县有文盲、半文盲53616人,占总人口的11.6%。

  1975年12月11日,姚孟电厂竣工投产。该厂位于平顶山市姚孟村,是国家计委、建委1970年动工兴建的大型坑口火力发电厂。一号机组安装国产第一台双水内冷30万千瓦临界机组。该厂担负向郑州供电的任务。姚梦电厂发烧,郑州感冒。是为此后数年常有的事。  根据《郑州统计年鉴——庆祝建国50周年》提供的可比数据,1975年郑州国内生产总值为16.32亿元,是文化革命中增幅最大的一年。

80年代的紫荆山路口,还没立交

1976年  1976年1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发表元旦社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公布了毛泽东主席“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的指示,强调要正确对待“文化大革命”,保卫和发展“文化大革命”。全市全面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是日,白庙水厂建成送水。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15日,国家召开周恩来追悼大会。市民自发举行追悼活动。  1976年2月1日,市举行12万余人参加春季长跑活动。  1976年2月,彩色纪录片《回郭镇的春天》在巩县首演。  1976年3月20日,中共郑州市委召开基层党委负责人会议,开始“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闹派人物”冲击会场,张俊卿被游斗。  1976年3月21日,一些工厂停产,商店停业,学校停课,社会秩序混乱。  1976年4月3-7日,由于张永和的儿子违章驾车,并纠集人员将打伤交通民警的问题得不到处理,市区交通民警罢岗,  1976年4月6日,市电信局报务员焦春亮制止群众在二七广场追悼周恩来被打致死。  1976年4月9日,下午,郑州15万人举行集会,宣读华国锋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深入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拥护中央两项决议。刘建勋等省、市委和省军区负责人参加大会,并带队游行。巩县等审查赴京人员传阅天安门诗抄和“反革命谣言”,人人自危。  1976年4月中旬,新郑县在“三追一镇”——追查总理遗言、追查纪念总理、追查政治谣言和镇压参与天安门“四五事件”中,追查1000多人,批斗55人。  1976年4月29日,焦春亮被追认为中共党员和革命烈士。  1976年4月30日,追查、逮捕“二七”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参与者。  1976年4月,省体育馆竣工。  1976年5月11日,中原大厦交付使用。该建筑高64.8米,为20世纪70年代郑州最高建筑物。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1976年7月3日-8月16日,市委紧急动员,支援唐山和丰南抗震救灾。  1976年8月13日,新密王庄煤矿井下电缆失火,死95人,受伤30人。  1976年8月26-29日,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1976年9月18日,约30万军民参加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  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实行隔离审查。  1976年10月10日,市委发出《最紧密地团结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掀起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的新高潮》的通知。  1976年10月25日,省会约50万军民集会、游行,庆祝华国锋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欢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1976年12月5日,联系实际揭批“四人帮”的罪行,全市掀起大揭发、大批判、大清查高潮。  1976年12月30日,郑州铁路局党委召开基层站、段党委负责人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郑州铁路局领导的决定》,调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任郑州铁路局党委第一书记,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维群任第二书记,武汉军区工程兵主任王辉任第三书记。

1977年  1977年1月5日,巩县召开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会议,12600人参加,历时9天。  1977年3月2日,年初以来,发现流脑病人381人,死亡24人,市革委发出防治流脑的紧急通知。  1977年3月15日,省会约30万军民集会,庆祝出版发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1977年3月15日-4月10日,中共郑州市委举办市直机关1040人参加的学习班,揭发批判“四人帮”在郑州的黑干将唐岐山、张保怀、周启忠等。  1977年3月22日,市工业学大庆会议。  1977年4月5日,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考察巩县。  1977年4月13-20日,市各部委局党员负责同志和基层单位党委书记会议部署工作。  1977年4月26日-5月15日,工业学大庆巡回报告21场。  1977年5月8日,约10万人参加的镇压反革命大会,宣判27个刑事犯罪分子。  1977年5月26日-6月26日,市基层单位党委扩大会议,集中1.5余领导干部,传达贯彻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  1977年6月5日,郑州铝厂和郑州火电厂254人食物中毒,199人住院。  1977年6月11日,郑州轻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2021最新网名发布中心67个网名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