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个性网名 > >正文

独特简单的ID萍

发布时间:2023-12-06 20:23:10 admin 阅读:59

导读独特简单的ID萍 你好! 寂寞、简单的ping爱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女生很独特霸气ID 1、当年华褪去生涩2、怪气小仙女3、为你钟情4、我想见你挽昀5、猫咪爱吃鱼6、素笺一缕清风7、心有...

独特简单的ID萍

你好!

寂寞、简单的ping爱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女生很独特霸气ID

1、当年华褪去生涩2、怪气小仙女3、为你钟情4、我想见你挽昀5、猫咪爱吃鱼6、素笺一缕清风7、心有你才会暖8、搅碎一池星月9、葡萄成熟时10、淡然11、奈何桥边买红薯12、笑靥如花13、夏墨14、誮開彼堓15、你是长街16、爱我别17、山河辽阔18、素念19、梦想陪我等天亮20、啷个哩个啷21、只倾心不倾城22、荒城23、我只是她们其中之一24、承蒙时光不弃25、涫野音26、甜息27、夏夕28、森林屿麓29、有你才叫爱30、最美不过遇见你31、想一起听海32、梦想天空分外蓝33、南善栀璃34、锦书寄去35、初柚36、笑容疏离37、恋恋风尘

有萍字的霸气四字ID?

1、浮萍无处依。

2、浮萍清风。

3、一叶秋萍。

4、萍水相逢。

5、雪萍。

6、梅雨青萍。

7、十年萍散。

8、一叶秋萍。

9、萍水湘缝。

10、一叶秋萍。

11、无根浮萍。

12、朱砂的浮萍。

13、浮生得一萍。

14、就要你萍子。

15、雨打浮萍。

16、萍水相逢。

17、浮萍一生。

18、梅雨青萍。

19、阿萍同学。

取有个有个“萍”字的ID,唯美,有个性的。如;︻◣_萍┌儿幸福◥圝5

【萍♂欢世生】

【奔跑日记56】杨萍萍:执笔芳华,更执着每一段生命历程

杨萍萍大学说

岁月斑驳了记忆,流年搁浅了往昔。

在赣师大的7年时光,是我整个青春的最爱时光:我真心热爱过自己喜欢的,也留下过很多遗憾和不完美。

2012年校报记者站家庭成员合影

倒数第三排右三

2012年赴黄金中学开展传统文化宣讲活动

最后一排左一

2012年参加南荷文学社与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校际交流活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3年底与信丰县西牛小学支教班级三年级孩子们离别前的合影

为参加秋季运动会的孩子们呐喊加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1.初来乍到的你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正视自己的内心激动亦或失落,尽早做好大学四年的规划。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

3.坚持对于勇气,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永恒更新,才能勇往直前正帆悬。

 那个“到你的心里躲一躲”的萍萍,值得你认识

执笔芳华,执念青春。当你看到此篇奔跑日记时,萍萍正在井冈山学习培训。

讲真的,能在职业生涯中遇见那些让你体现和提醒自己的职业价值的人事物,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幸运于在芳华依旧时陪伴风华正茂的新一代,在赣南红色土地上成长为具有苏区特质的红色传人。

认识萍萍,是新媒体中心刚运营时的奔跑期。那个时候,新成立的机构有人来,有人走;有人坚持,有人放弃。犹如一次新媒梦想的集体奔跑,总有人会摔倒一样。有些人会爬起来,因为他们坚信,最美的遇见是最忠诚的坚守。也有一些人,摔倒后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此路不通、何不换台”的决定。萍萍属于第三类,不管摔倒与否,都始终觉得,能够真心热爱过自己喜欢的,一切都值得继续朝着既定方向奔跑。

如果说,“奔跑日记”存在的理由,我觉得还有一个,奔跑日记犹如一条青春的跑道,只要我们坚持在这条路上行走,我们总能够遇见心有阳光、脚有力量,不惧风雨、久久为功的同行者,他们总是给我们带来前行的力量。而萍萍的遇见,给了我许多风景,所以也希望更多青年能在奔跑的坐标上,有这么一棒,有着萍萍般的清澈、亲和、晴朗。

汤汤老师有一本书,叫做《到你的心里躲一躲》。书里每一个童话故事都像一首诗,情节简单,情调像诗。

细心的读者都能看得出,萍萍的7年,她分享得很清澈。一是通过文字,可以清澈地看懂看清简单快乐的她,在程菁教授的陪跑下,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学会感恩于一切执笔芳华的学识、视野和温婉。通过她的文字和声音,我们认识了一个清澈的奔跑者,让你看到她,都觉得都应该拥有一颗清澈的心,做一个清澈的人。

关于亲和,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一种让老师和同学喜欢的亲和。但是萍萍有这种亲和。认识她的人,都能从心里感受她向真向善向美的亲近。也许是文学之路的风景沉淀使然,也许是导师程箐教授以及文学院各位良师,以及长期坚持的《读书班》活动的熏陶,与萍萍相处,我们会不自觉提醒自己,真善美的品格,有着光一般的亮度,温暖和照亮着青春奋斗路。

我可能天生不是一个擅长统筹兼顾的人。所以一旦忙于事务,我就找不到时间来联系亲朋好友话家常。所幸,认识我的人都知道,不联系并非意味着我不想念和不在乎。

所以联系萍萍时,我会一次性说清楚很多自己的想法。她即便在井冈山上学习培训,也能懂得奔跑日记的意义和意思。所以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萍萍的奔跑日记,能拥有一片晴朗的天,勇敢同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一晃8月,暂缓脚步的奔跑日记,我们最近会加快脚步。希望各位同行者,继续关注和助力每一个奔跑者。

最后,祝萍萍能在“阅读世界”继续做一个修己善群的“悦读者”,共同在沐阳课堂,让更多人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清澈亲和晴朗”,让更多人也能“到你的心里躲一躲”,一起阅读大学,一起悦读人生。(20240807)

生命中的每一段经历,

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把握当下,付出真诚,

那么瞬间即永恒。

【奔跑日记55】汪艳莉:七年里,做好每一个今天

【奔跑日记54】曾辛:奔跑的日子如朝阳,充满希望

【奔跑日记53】张平正:绿色军营,也有赣师人的身影!

【奔跑日记52】陈长文:那个“追星女孩”,毕业时怎样了?

【奔跑日记51】陈威:无需找什么借口,一无所有,就是拼的理由!

【奔跑日记50】李杰龙:写一首简单的歌

【奔跑日记49】牟信娟:做悠然开放的花、挺拔成长的树

【奔跑日记48】韦浩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奔跑日记47】江南: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奔跑日记46】张芬:遇见自己,究竟是怎样的遇见?

-GNNU沐阳课堂-

沐阳网络思政工作室

江西省教育系统黄晖劳模创新工作室出品

审稿|王奕文尤沁雪谢梦梅

主编|黄晖

带萍字的ID带萍字的ID有哪些

1、萍の水依依。2、微雨盈萍。3、涟漪萍裳。4、浮萍、漂泊。5、萍水相逢。6、烟雨浮萍。7、碧水孤萍。8、美如萍。9、萍儿。10、爱似浮萍。11、琉璃萍。12、爱知萍潭。13、萍聚。14、萍忆。15、秋月醉颦。16、萍浮秋塘。17、秋霞染萍。

大尺度照片、援交、软色情交易…“福利姬”可能正在侵蚀你的孩子

在文章开始之前要声明一点:无歧视抨击任何团体的想法,特别是正规福利姬,喜欢玩二次元和cos的朋友,请不要自觉代入角色。

一袭长发披散至腰间,面孔稚嫩而甜美,画风唯美……这是二次元的经典形象之一。很多年轻人喜欢二次元,喜欢cosplay,在这里,他们成为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获得他人的关注。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cosplay成了罪恶的伪装,从这里滋生了“福利姬”,滋生了软色情交易,滋生了从线上到线下的非法交易链。

前几天在一个“老司机”的群里,看到了这样一张截图:

虽然早就知道“福利姬”,也听说过有很多福利姬靠出卖自己的照片、视频敛财,可没想到尺度是如此之大...

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圈的竞争也是如此的激烈和残酷,已经开始”求”着人去买自己的套图了...

01

那什么是福利姬呢?

在日语里,“姬”是“公主”的意思。“福利”是相对于“客户”来说的,一些女孩儿穿上动漫角色衣服模仿二次元人物,向“客户”售卖自己的大尺度照片和视频,甚至发展到线下交易,就是“发福利”。

这些女孩儿就是“福利姬”。

大家还记之前微博上了热搜的“小鸟酱”吧,就是一个标准的福利姬,尺度算是我见过最大的了,不仅有图片,还有很多视频流出...

可怕又可悲的是,“福利姬”的年龄层逐渐低龄化。

在澎湃新闻关于“福利姬”的一篇报道中,刚满16岁的女孩儿小荷做线上“福利姬”已有2-3的年时间。像女孩儿小荷这样的姑娘,在“福利姬”群体里并不算少数,她们大多数在15-25岁之间。

事实上,“福利姬”所面对的客户多是迷恋二次元软萌妹子的男性,他们更喜欢清纯可爱的小萝莉(日本的一种次文化,用来表示8岁以上,12岁以下的幼年女性),这也是促使“福利姬”逐渐低龄化的一个诱因。

她们在众人眼前是乖巧温顺的学生,关起门来拉上窗帘却变成了魅惑众生的“福利姬”。而她们的家长和父母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日式二次元萝莉形象

“福利姬”不是天生的坏女孩,有些甚至不知道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走上“福利姬”之路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动漫人物大多衣着华丽,爱美的女孩子迷恋唯美的装扮,还能从中收获他人的赞叹和眼球,这对处于青春期、渴望被关注、渴望展现自己独特性的少女具有太大的引诱性。

但高昂的cosplay服装让她们望而却步。这时候,有人突然间发现,自己只要穿上那种衣服,摆几个性感pose,就能卖了赚钱。于是想,这么简单的来钱方式,为什么不做呢?

她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就是罪恶的开始。

02

福利姬的营销模式

在扫黄和监管如此严厉的时代,“福利姬”们在与监管部门“猫捉老鼠”的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

“福利姬”赚钱的第一步是要吸引客户,淘宝店家、微博是她们的主要渠道。

有些读者可能看到过,在一些淘宝店的买家评论或者微博的留言里,会出现不和谐的尺度较大、穿着暴露的女孩照片,照片上还有水印,这是“福利姬”在引导宅男们通过水印找到她的微博。

这种方式似乎在向世界昭告:人傻钱多的看过来,这里有好看的妹子!

第二步,拍摄有吸引力的照片和视频。

摄影师至关重要。有的“福利姬”有“御用”摄影师,有的则是每次都更换,不管哪种方式,相互之间或为利捆绑,或用性做交换。

在cos圈,流行一种“互免”的说法,摄影师免费帮姑娘们拍照修图,作为交换,姑娘则需要满足摄影师的性要求。这样反而在拍摄时“更容易放得开”。

有的“福利姬”还开发出了各种场景和道具。随着“福利姬”数量的增多,这个“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满足宅男的欲望,“福利姬”们煞费苦心,在学校、医院、公园、天台、酒店等地方设计不同情境和人设进行表演。

第三步,引诱客户消费。

每一个女生进群之后都需要得到管理员的视频验证,开摄像头以便确认本人身份。

在这里,群主管理“福利姬”和“客户”,以及监督群里的言论。“客户”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像挑选商品一样挑选“福利姬”。

“福利姬”的赚钱方式包括加好友红包(发了红包才能加好友)、卖图包和视频(大尺度照片和视频的压缩包)、卖“原味”(女孩子穿过的贴身物品)以及会员。

而这里面的学问也大了,所谓大尺度,每个“福利姬”都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购买图包需要支付贝壳或者金币等虚拟货币,如6元钱可以兑换420贝壳,或者1元兑换100金币。

一组照片一到二十几张不等,收费200到1500贝壳或100到2000金币。

第四步,发展出线下交易。

有一部分“福利姬”是不做线下肉体交易的,但也有一部分则不在乎道德底线,她们明码标价、简单粗暴。

“福利姬”圈的江湖里,也存在鄙视链。卖不露点图包的看不起卖露点图包的,卖露点图包的看不起援交的。

这就让人看了多多少少有些心痛了,这说明她们还是知道好赖的,可是在金钱的引诱下明知不对又无法停止....

其实说实在的,到现在也没有真的把cos援交和福利姬线下肉体交易分清楚。下面我们再来说说cos零花钱援交。

二次元cos零花钱援交,顾名思义,就是coser为赚取更多零花钱与他人做援助交际的行为。

这些人喜欢玩cosplay,有些爱好太烧钱,尚无收入的人仅仅凭父母给的零花钱无法支付起置装费、道具费,因此有一些coser会为了维持自己的爱好而去赚取一些额外的零花钱,援交便是其中一种方式。(感觉和福利姬初衷都是一样的)

援助交际最早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日本,随后慢慢向亚洲地区扩散。早前日本一些较贫苦的女性为了获得经济物质上的实际帮助,选择与男性交往,当然交往并不一定伴有性行为,最单纯的可能只是陪聊天、陪吃饭。

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援交已经不仅仅限于某个圈子,更不仅仅限于线下某块区域了。如果你曾经在腾讯QQ里搜索过关于cos圈援交的关键词,你会惊讶的发现:cos援交这个群体竟然这么庞大。虽然腾讯QQ对某些关键词做了屏蔽处理。

腾讯方面屏蔽了某些关键词搜索

但却只是针对“找人”这个功能,清理并不是很彻底。用“cos”作为关键词搜索QQ群,依然可以能搜到不下两页以“cos援助”为主题的大群,并且几乎都是2000人群,许多群里的成员已经接近满人。

搜索关键cos零花钱可查到多个同主题的QQ群

搜索关键cos零花钱可查到多个同主题的QQ群

有些QQ群的介绍比较露骨:援助交际、生活支持、购物赞助......群性质一眼可看清。群里面有两种人,需要援助者以及提供援助者,这两者通常叫小姐姐和金主爸爸。

某个cos零花钱援交群简介

有个女孩曾抱着好奇的心态加入了一个cos零花钱援交的QQ群,在进群的一分钟之后,就收到了陌生人加好友的请求,请求消息写着的是:金主。

女孩群后立刻有自称金主的还有请求弹出

稍后,群内管理员发来询问:你是金主还是小姐姐?在女孩入群后,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加入该群。

一天之内不断有新人加入该群

管理员也在不断地刷新发布公告,公告内容非常直接:

零花钱!兼职!勾搭!伪百合!二次元!三次元cos援助交际啪!需要联系金主、伪娘、药娘以及可爱的小姐姐找群管理员哦!其他均为骗子!主动加你的都是骗子!请认准群管理员!同时还重点说明这种联系介绍不是免费的,介绍费一次200元,并且表示都不想给的人就是屌丝和智障。

某个以cos零花钱为主题的公告

群里面参与援助交际的人,总结起来有几个特点:年纪尚小,热爱二次元、喜欢玩cosplay。玩cos的确算是一项烧钱的爱好,为了能cos好一个角色,coser常常需要花费重金定制一些精巧细致的服装和道具,因此零花钱不够也是正常的事情。而援交是能快速赚取零花钱的方式之一。

自身外形条件好的小姐姐,短短几个小时就能“轻松”入账数千元,玩着玩着就把钱赚了。曾看过一些报价:陪吃陪喝陪逛街陪看电影,3000元一次,陪过夜8000元一次,甚至还有包邮一说,当然期间所有产生的消费都由金主支付。

金主们可以收获什么呢?

一个私人定制的服务:提供援交的小姐姐可以满足你的需求,比如穿上经典的jk制服或者可爱的lo裙,cos一个金主喜欢的角色,属性应金主要求随时切换,可御可萝莉,包玩包过夜。

报价不低(截图来自网友)

报价不低(截图来自网友)

早些年,“上海少女援交案”震惊国人,在那次案件中,涉案少女之多、年龄之小,无不让人觉得惊讶。

上海少女援交案简述:

在校园里,她们是稚气未脱的女中学生;走进连锁酒店,她们却变了一副面孔,成为卖淫女。如此的角色转换,发生在这些未满18周岁的花季少女身上,令人瞠目结舌。

这起未成年女性参与卖淫和介绍卖淫涉案人员多达20人,其中多数为在校中学生,2人为未满14周岁的幼女,涉及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分校、普通高中等9所学校。“不少涉案女生为零花钱主动卖淫、介绍卖淫,嫖客形成了固定‘圈子’,形似日本社会的所谓‘援助交际’”。

卖淫、介绍卖淫从中获利数千元

小文与娜娜是从小玩到大的邻居,而萍萍则是小文的同学。娜娜由于家庭变故,中途辍学后,一直在社会上游荡。

萍萍曾两次介绍小文和她的好友小敏卖淫,每次收取300元介绍费。此后,小文开始自己或和朋友一起介绍其他少女卖淫,并收取介绍费。

一天晚上,小文和小敏帮助女孩小蒋,用ID“雯雯”的化名,上网向“好友”发布消息,问“需不需要介绍小姑娘玩玩”。她们用这样的方式联系嫖客,并约好碰头旅店。小蒋当晚找到嫖客的房间卖淫,而小文和萍萍则收取400元的介绍费。

小文曾3次单独介绍、一次与萍萍共同介绍一名姓费的女孩卖淫,共计获得介绍费2000余元。她与娜娜、萍萍一起多次介绍女孩小华卖淫,获得介绍费逾千元。

引诱同学朋友参与“约会”嫖客

还有4名未成年女生在被小文等人介绍、引诱参与卖淫后,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反而介绍同学、朋友参与其中,并从中收取介绍费。这种状况下,未成年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卖淫和介绍卖淫的圈子,个别学生甚至强迫自己的同学从事性交易。

“一些少女深受日本、台湾等地腐朽文化影响,其行为呈现出所谓‘援助交际’的雏形,即在校少女为获得金钱而与男性约会,从事色情活动。”案件承办人、闸北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科长韩孔林介绍说,参与卖淫的这些女孩既有中专、职校、技校等“三校生”,也有普通高中的学生,她们对于钱色交易没有羞耻感。其中一些女孩家境并不差,出卖青春只是因为爱慕虚荣,喜欢购物、享乐,而手头缺少零花钱。

有的女孩甚至一缺钱就主动“约会”嫖客,变成了“主动招嫖”。

嫖客相互熟识形成固定“圈子”

与此同时,该案中的嫖客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圈子”。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那些稚嫩的少女甚至在记者面前故作老道,言语惊人,而选择援交的原因多是零花钱不够用、缺乏家庭关爱。

本文讲到的cos零花钱援交,与上海的少女援交案,区别只是平台由线下转为线上、范围由单一城市扩大到全国。而借助互联网的便利,这些有一致需求的人很容易形成一个圈,网络援交交流起来更加方便,风险也降低了许多。或许他们也可以用一个更为专业的词语概括:互联网思维下的精准化援交。

网络上流行着一个笑话:东莞扫黄后,有个新词又冒出来了,叫“云卖淫”。

03

包养网成互联网援交的另一方式 

不管是cos圈还是摄影圈,援交已经是每个圈内公开的秘密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互联网上竟然有人敞开大门广而告之地做起了第三方平台,充当援助小姐姐和金主之间的桥梁。

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一个包养网站。

网站名称简单粗暴“XX包养网”,与求职网站类似,该包养网站也分有供求双方的信息板块。希望包养的姑娘们发布自己的实际信息,内容包含地点、年龄身高、性格以及感情经历和胸围等隐私信息。

包养网做得和求职网很像

让人汗颜的是,发布信息的女子年龄多在24岁以下,甚至有些只是十几岁的少女。

在富豪板块,挂着一串寻求女孩包养的信息,有的要求年龄需在22岁以下、有的希望包养女大学生、甚至有的直入主题希望包养一个处女,这些求包养信息都积累了一定的浏览量。

当然该网站也是存在着种种套路,点进去其实一点可用信息也没有,除非交会费成为认证会员。

若是想拿到那些女孩们的信息,只能通过该网的负责人,网站在重要位置设置了提醒:想找优质vip会员联系QQ客服。

其实看到这里已经有点怀疑,这可能只是一个挂羊肉卖狗肉骗会员经费的网站,实质并不是所谓的包养网。但如果真的是包养网站,那性质不是更恶劣?

.........

日本有两件事是众所周知的:发达的动漫产业以及开放的性文化。

近些年来,日本的性文化随着大量动漫作品向我国输入,而最先接触到这些东西的总是由低龄中小学生组成的二次元爱好者,缺乏正确引导的青少年,久而久之对性的容耻度越来越低。

开放的社会风气让她们容易造成一个误解:援交不是卖淫,援交并不可耻。(这是错的)

援交与卖淫的区别,大概在于援交多了自主选择权,有说不的权利。有些福利姬或者是coser通过援交挣零花钱,但她们也并非来者不拒,对金主爸爸她们有时也会有诸多要求,例如不能有女朋友,或者要合眼缘。

伏波娃曾在第二性中说到,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经被耗尽。

不知道那些援交的小姑娘她们是否曾在深夜中惊醒,是否曾经觉得眼前的浮华只是泡沫幻影。

你永远想不到,在你看这篇文章的同时,又有多少个少女正在为了一个手袋、一条美丽的裙子而飞赴又一金主的约。

用一句话来做本文的结语可能再合适不过了:她那个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 THE END -

独特简单的ID萍

萍、坚强萍、抛弃迩哟_↘萍姐萍︶ㄣ凯︶ㄣ连江萍阿萍,啈冨°“萍孓.じ☆ve萍私爱、萍罒,萍专属﹦嘿.萍m/m 这些可以吗?

“我们的精神角落”是否该被改变?|我有嘉宾

 

但这种难得的与世无争劲,却被外界打破了。

 

2017年,以文艺,独立,精神性著称的豆瓣用户,被外界批为毫无商业价值。“中文网站圈里面最没价值的两群用户莫过于豆瓣和Acfun的用户群”,这句语话,出自某科技记者的一篇文章,被微博CEO王高飞转发引用后,开始在网络上发酵流转。

 

豆瓣到底怎么了?

豆瓣怎么了?

11年之前,豆瓣的用户就达到了100万,那时,它是充满希望的试验田。这个从豆瓣音乐、豆瓣图书、豆瓣电影扩展到社区的泛兴趣网站,专做原创的,别人没有做过的产品,他们认为,“产品做好了,用户的增长会是件自然而然的事。”

 

然而这个力图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网站,却正日渐成为社区网站商业化进程中的格格不入者。

 

这几年,豆瓣的数据确实不好看。

 

如今豆瓣的日均UV是200万多一些,而微博为一亿多。根据Alexa的统计,豆瓣的网站排名在过去一年内只降不升,且降了500多名。免费APP榜上,豆瓣的排在200名以外,与苹果商店全球下载量第一名的抖音相比,豆瓣的商业影响力正在日趋式微。

 

但另外一个有趣的是事实是,尽管豆瓣已不再是一个能够吸引流量的明星产品,但在粉丝的粘性上,它的用户却体现出了空前的忠诚度。

 

“早日加入豆瓣,早日丧失价值”,一伙平日里安安静静、无声无息,只专注于自high的用户,面对外部发难,制作出大量的自黑式嘲讽图,张挂在首页,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其它的豆瓣网友们则负责给这些标题盖楼点赞,意欲向豆瓣的价值观致敬。“厉害了我的瓣儿”,这类充满自嘲味的言语,与贩卖焦虑感的时代互怼的意味十足。

 

当然,也有一些粉丝恨铁不成钢,发出另外一种声音。他们为豆瓣的落寞心痛,“别人都在搞融资上市,阿北啊阿北,你到底在干什么啊。”

 

在中国,很少出现过一个社交网站的用户,会为自己网站的价值观凝沙聚塔,抱团而战。这样的场景,既好笑又感人。作为中国互联网上最有名的慢公司之一,豆瓣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此时,媒体都在酝酿着一个大标题,来报道豆瓣失败的商业化进程,人们渴望豆瓣的CEO阿北,能够于企业身处漩涡中心时,站出来回应。

 

可惜,并没有。

 

阿北不爱抛头露面,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媒体希望能够通过他的只言片语,来寻找、放大、坐实豆瓣对商业化进程表的评价,但发现,报道聊聊,谈起商业与产品,盈利与落寞,迄今为止,阿北只在知乎留下了一句话。

 

“盈利一点都不庸俗,只有庸俗才是庸俗的。”

 

可以的,这个回答,很豆瓣。

 

民间有俗语:老板变豆瓣,似乎在起名时,这家公司从诞生的那刻起就显得毫无野心和侵略性。可是在2012年前后,豆瓣的体量却一度和微博相差无几。许多人好奇,这个风光一时,日均PV曾经达到1.6亿的网站,是如何在中国的互联网商业生态谱系中,一步步成为反趋势的代表的?

 

线索还需从头捋起。

 

阿北创办豆瓣的年代是在2005年,那个时候,咖啡馆还没有成为谈创业项目的重灾区,也鲜有人意识到,钱对创业的作用有那么大,那个时候,互联网的用户和创业者都还只知道PC,人们推崇Web2.0的概念,主张用户既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那也是中国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者起步的黄金时期。满怀创业梦的人们摩拳擦掌,渴望复制硅谷的传奇故事。那一年,王兴创办了校内网,杨浩涌和姚劲波进军分类信息网站,各自创建了赶集网、58同城。视频网站也在这一阶段崛起,暴风集团CEO冯鑫开始创业,古永锵也开始筹备优酷。

 

而那个时候的阿北,还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事实上,在创业之初,这几乎就是一个技术宅男,以悠哉游哉的节奏开始的创业故事。

 

据阿北透露,那个时候他最常去的地方是北京朝阳门外的豆瓣胡同。所谓胡同,留其名而已。那里街道宽阔、高楼环立,附近有一家星巴克。在那里,他可以选一杯咖啡,找一个靠窗的有阳光的位置,一边乱瞄四周有趣的人和事,一边慢悠悠地打开苹果笔记本。

 

“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忍不住听到奇奇怪怪的事儿。豆瓣网的一半程序是在那里写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阿北说。

 

几乎是仅凭一人之力,阿北把这个小站的页面设计和产品功能,一下子切入到了文艺青年的心中,这样的功力和效率无论如何都是亮点。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阿北没有大众口味,和所有的文艺青年一样,他是果粉,为了用苹果,他可以忍受powerbook用半年就掉漆,isight只用过一回(中国找不到别的ichat用户),email净是乱码(2004年的苹果认为中国人还在用DOS时代的编码)。他说自己是一个十足的苹果受虐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任何一个企业的CEO对产品的微观体感,如果有着如此苛刻的接受标准,那么,至少从设计和功能的角度来看,他一定是一个合格的产品把关人。

 

在产品理论中,有一个版本规划能力的说法,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第一版产品不能无比复杂,因为繁杂的附加功能点,会导致产品无法直切人心。而玩脱的表现就是把自我价值的认可凌驾于用户的价值之上。受乔布斯的影响,阿北不喜欢形式花哨的玩意,在豆瓣上,他只开了书影音,广播,小组这三个项目的点评功能,既不做弹窗广告,也不做动态图、Flash。 而另外一个根基,则是“尊重个体”。

 

《我有嘉宾》的记者发现,豆瓣对外人如何评价自己不大感兴趣。在这里,人们乐于讨论的恒定主题多为音乐、电影、书籍和各种小众话题。如果拿豆瓣与知乎比较,在健身、人际、职场、穿衣打扮这些“试图赢得他人认可”的议题上,知乎比豆瓣更有关注度。而在摄影、美术、音乐这类“可以high在自己世界里”的内容上,豆瓣要比知乎更胜一筹——“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父母祸害组、景涛咆哮组……许多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亚文化小组都发端于此。

 

对于这类用户而言,飞速发展的世界,呼啸而过,只供一瞥,均与自己无关。

 

有人把逛豆瓣评价为一个“怪咖弹冠相庆,交友者面面相觑”的场面,其实相当形象,对后者来说,豆瓣的小组社交功能简直就是互联网的石器时代,因为它向来不强调用户的真实性。一些社交达人们妄图通过豆瓣小组交友的想法,最终会被这种组织的低效率而击败,但对前者而言,却给豆瓣带来了相对自由的话语权。举例来说,在校内网,很多大学生会因为过多地关注他人的想法,而羞于评论和性有关的电影,但在豆瓣留言,就可以不考虑这些。那些匿名评论带来了更多可以袒露真情实感的留言,这一切都让豆瓣在成立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小众化品牌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豆瓣是一款需求驱动产品的案例,阿北为豆瓣定下的三大企业文化,加上阿北文艺且理想主义(比如坚持商业独立,坚持制定豆瓣电影评分不能更改的原则和策略),是豆瓣形成独特识别度的一大重要因素。

阿北其人

媒体鲜有阿北的详细报道,一些零落的信息,大多来自2016年他接受过的仅有的几次媒体采访,但这些资料,足以让我们拼凑出这段豆瓣之父的个人史。

 

从资料中我们得知,阿北的商业意识不强。据说投资人对阿北读书状态的了解的清晰程度,可能胜过对豆瓣经营业绩的了解。据曾经当过记者、现为700BIKE联合创始人的张向东说,有一次,在豆瓣的周年庆上,豆瓣的投资人冯波给了阿北一个大纸箱,里面全是阿北在豆瓣上标注了“想读”的书目,其中有清一色的英文小说,还有一些商业之外的书籍,如钱穆的《国学概论》、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等。嗯,它们可不能够从机场书店的速成书中找到。 

 

阿北的节奏也很慢,他的宠物是一只乌龟,他常穿的服饰是帆布鞋和T恤,用豆瓣网友的话说,“一片商务装中,清新立显”。他的T恤印着“Everythingisonitsplace”。T恤上的书架、CD、书,各安其位。

 

据接触过他的人评价:阿北很低调,存在感稀薄得“有如空气和水”。

 

在一次豆瓣早年的采访中,阿北将自己定义为“草根创业者”,理由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公司只有三个人,除了他自己,另外两个是兼职,这种状态持续了三年。但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清华毕业生,加州大学的物理学博士。按理说以这样的学历背景,正确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做学问或者科学家什么的,但总有一类人的气质,不太看重“按理说”。

 

于是,本科学物理的阿北,成为了一名美国IBM的软件工程师,他把自己的天赋全都加在了另一条起始值为零的技能树上。在网络上,他的头像却是一袭红盖头。而他身边的朋友,个个都是文科生,作为一只程序猿,他喜欢电影音乐和旅行,有一墙碟、两墙书、三大洲的车船票为证。而他的真名叫杨勃,备受流传的“阿北”只是ID。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很多女网友都因为他的ID,误认为此人长发飘飘,颜值爆表,但当真正求证时,均被他的笑而不语带过。

 

2001年2月,阿北用一台掉漆的PowerBook做出了豆瓣,这里既没有编辑写手、特约文章,也没有跳动的专题,但这种简简单单的冷淡风,却狠狠戳中了文艺青年的软肋。一位豆瓣用户叙述了自己使用豆瓣的过程。当时他的情绪处于极度低落却无人诉说的状态,出于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在注册豆瓣一年后,他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下第一条动态,只有两个字,“难过”。

 

人们常说豆瓣是精神乐园,在朋友圈,一个人必须要拥有一个更健康和主流的人格,但是在豆瓣,没有人会指责一个人的小众和不够正能量。这种独特的用户体验,也让这里越来越像是一个文艺青年的聚集地。黄灿然、桑克、王敖、王炜、廖伟棠……许多在现实里可能会因为小众而被边缘化的年轻人,在这里唱和交流。“我不能乖巧的枯坐在山中,都怪山碧茵而雨又飘起来,抛起的苹果暴露了它其实是豪猪,而我早已进化成可以随地入睡的人”。这样的文字,在任何一个其它的中文网络社区都很少能够看到。

 

人们总是渴望被同类认可,遇到知音。“豆瓣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没有社交关系的一群人,完全出于自己内心需求,去交流和推荐内容。”一位豆瓣用户说道。

 

但这注定是把双刃剑。

 

渐渐地,在某个小圈子的范围内,豆瓣的声望达到了小高潮。但它也为保持高质量的内容,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2016年,豆瓣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支官方广告《我们的精神角落》,尽管这只广告,不管从摄影手法,脚本,还是文案和执行效果来看,都可以称得上精致的口碑之作,但从传播效果来看,它的评价开始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铁杆用户心生自豪,普通用户莫名崇拜,陌生用户莫名其妙。” 

 

显然,豆瓣用户向来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豆瓣针对的是一些受过一定教育的、有着相似审美趣味,认知体系自洽的人。为了维护这些核心用户群的使用体验,长期以来,豆瓣保持着页面朴素,广告的痕迹少之又少的局面。据说,在豆瓣上线的第一天,阿北收到的第一笔收入只是两毛钱,那是当当网的分账。长久以来,豆瓣靠着图书频道附带的链接,与合作的网上书店分成,而且十几年来一以贯之,就连品牌广告也是几年以后才出现的。

 

豆瓣的盈利模式一直都很单一。在早期,中国诸多秉承理想主义的创业团队对知识社区的变现问题,总是意兴阑珊,缺乏探索的动力。

 

阿北意不在此。他的特长和野心是做产品,这从他“不想当CEO的程序员不是好产品经理”的知乎签名中可以一窥究竟。

 

2011年9月,阿北主导设计的阿尔法城上线。这是他为二次元用户打造的一个虚拟社区。当时的豆瓣用户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于是,阿尔法城里也设置了不同的街道、店铺、坊,这里拥有人类社会的所有特征,如群众、多方观点、不同党派,和与之相对应的游戏规则,如设施、货币、商品等等,甚至还有选举、拉票、政客、看客、破坏者、建设者......

 

真是个浓缩的世界。

 

阿尔法城正以一种超前,甚至浪漫的姿态展示着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蹒跚步入新的文化阶段。某个场景中,一群少女漫爱好者,以多摩川的花火为意境,抢占了一条街道,取命为“多摩川花火巷”,之后所有的核心成员开始建立起统一战线,为了团结起其他少女漫爱好者,贸易、货币、商品、店铺出现了,自由经济抢夺资源与恶性竞争也都出现了。随后为了排除异端,人们开始攘夷战争,新闻记者、领袖、宣传部、热心群众,乃至政客出现了。一些用户反映,“他们台前光鲜亮丽,台后为了共同利益游走,最后甚至和系统管理员杠上了。”

 

“动机,是让人佩服的;手法,是让人欣赏的。”和阿北一样,有过产品经理经历的有赞创始人白鸦,曾撰文表达过自己的欣喜,认为它展示了中国的新生一代在文化上的变迁。德意志大道、牯岭街、万事屋一番街、贝克街、日落大道、多摩川花火巷、杀马特一条街……听一听这些关于兴趣的街道名字,在许多产品经理的眼中,这是中国的互联网走了这么多年里,少有的一次创新尝试与实验。

 

时任阿尔法城的ONEPARK坊的一名ID叫“向日雪”的街长,认为阿北的设计理念,已经开始把阿尔法城当做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学实验特例来看待了。他说,“阿尔法城的产品设计思路很好,UI交互很有前瞻性。到现在我都为当年能在其中玩一遭而庆幸。”

 

但在受到专业人士赞美的同时,当阿北致力于社区功能越来越完善,东西越来越好玩时,人心却开始疲惫了。当城里的KOL 开始拉帮结派的时候,阿尔法城开始了信息过剩、本末倒置,这让一些用户不满,“至今没看懂怎么玩”、“不知道干嘛的”,甚至有人开始签名,呼吁豆瓣能够恢复成原有的版本。从2014年到2016年,豆瓣上出现了专门“反对阿北独裁”、“阿北找不着北”等小组,专门对他个人进行大规模吐槽。谁也无法否认,太过超前性的内容,会摒弃另外一些用户。人们说,阿北与众不同的颠覆,更像是功能涣散,没有群众支撑的无根之萍。

 

显然,阿尔法城不是一个娱乐大众的产品,而且显得太过雄心勃勃,这违背了简单、直接的产品设计原则。

 

 

若以2011年为新的标尺,豆瓣的竞品开始出现,从内容打造的角度来说,它们并不像豆瓣这样,一味沉迷于理想化的蓝图。从融资的角度来说,它们说服投资者的角度,将主要从打造“一个更好的豆瓣式故事”开始。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这两个致力于经营高质量内容及高素质用户的网站迅速开启并壮大,而之后,这个中国互联网中的小众市场也再无后来者。

 

阿尔法城结束于2015年5月12日。除了上述原因,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豆瓣的势已去。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已经开启,“豆瓣的故事已经不再新鲜。”

失败的商业化之路

2011年,豆瓣完成5000万美元C轮融资,2012年,豆瓣营收8000万,接近盈利。但在2015年的一次访谈中,阿北却说:“我们现在是接近持平的,两个季度盈利,两个季度没有。以品牌广告为主。”

 

也就是说,2012年到2015年,豆瓣的盈利情况并无改变。

 

豆瓣的最后一次融资停留在C轮,从此,互联网已经进入知识付费时代。当今日头条、空气币ICO、陌陌、得到、喜马拉雅把盈利模式一点点扩展到了投资方、广告主、虚拟产品、付费产品上时,反应落后的豆瓣,却再无动作,这是一种残酷。

 

豆瓣成立已经13年了,风险投资的退出周期普遍是七年,一旦用户的增长停了下来,资本就会格外关注利润报表,这是永恒的经济规律。

 

更严重的是,购买数据疲软,盈利效率走低,都比不上用户本身的信心缺失来得严重。

 

相信很多人听过某豆瓣用户总结的这段神吐槽。

 

“前几年的时候,如果你粉丝多,还有品牌找你合作,做推广。后来这些品牌发现,根本没有卵用,豆瓣用户的转化率太低了。你要相信,如果有一个人在豆瓣开始卖东西了,那他肯定也在其他平台卖,而且应该都比豆瓣卖得好。

 

很久以前,在豆瓣广播认真耕耘的博主们,辛辛苦苦耕耘了一番,发现并没有什么用,很多就放弃豆瓣了。长得好看的照片也不发了,有价值的文字也不写了,也不和你们这群网友互动了。老子出的书你们不买,老子开的某宝店,你们不买。

 

大家都是要吃饭的,要有钱的,我天天给你展示我多有逼格。我是很有趣,可是我很穷啊。”

 

2017年,豆瓣终于宣布开启商业化之路。这份迟来的转型之路,未必不是来自幕后的焦虑。

 

很明显,在豆瓣上,Kol的商业价值无法及时得到变现,那就意味着,豆瓣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核心用户,渐渐迁移到新崛起的竞品网站。一名叫洪波的豆瓣工作人员透露,“豆瓣三年只花了不到200万美元,也没什么压力,但做到六年半的时候,公司尚未盈利,方觉焦虑。”

 

但在这次商业模式的探索上,阿北这个一向不愿意改变的企业家,并未对豆瓣做出根本性的革命。无论是进军图书出版行业和影视行业,还是上线了全新知识付费栏目——豆瓣时间,所有的商业策略,都能够从竞品中找到对标和原型。

 

 

他们的经典内心台词通常是“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行啊。即便现在不行,我再练练就好了。那点创作的窍门,我迟早都会看穿。”

 

虎嗅网作者伯通提出了一个如何发动群众,赚群众钱的公式,他认为,在理想状态下,Kol收割用户的要点是,“平台的消费者要始终保持海量,而且这些用户,不打算且也没有能力转化为创作者。”一言以蔽之,旺盛的购买主力从来不是精英,而是大量“村网通”式用户。

 

比较之下,豆瓣用户的情绪阈值太高,他们鄙视无条件接受和欣赏,无理由崇拜或喜欢。这就像伯通打的一个形象的比方,“越是那些看起来‘高手云集’的所在,越不可能让一个说相声的向同行收费。”

 

显然,豆瓣的竞品网站已经渐渐意识到这个理论,将知识付费的重心下沉到大众语境,就像是知乎取缔邀请码注册制,致使大量学生用户海量膨胀,就像是得到的课程,从金融、历史、哲学、科技,渐渐拓展为接受门槛更低的情感、育儿、理财、心理学。尽管从这个时刻开始,整个社区的回答质量急转直下,但对于其创始人来说,把投币机换成收割机的必经途径在于,说服难度的降低。当然,这会导致创办“初心”和后来想争取的对象,前后已然不再是一拨人。

 

从这个角度看来,为了将用户的“个体感受”放置在最前,阿北并未把用户视为收割机。它与其它中文网站的区别在于,当所有的社交网络都在极力站上渠道下沉的风口,渴望被更多数量的用户关注时,豆瓣却始终静止在那里。2017年,它才推出自己的第一门知识付费课,叫做“醒来”,主讲人是北岛,类别是冷门的诗歌。在一场注定失败的争夺普通用户的战争中,豆瓣尽量地保持着自己的艺术能量与特殊价值。

 

曾经有人把豆瓣的价值评价为“一个迅速向前发展的世界中,一个向后看的、可以探索的巨大世界。”言简意赅。

 

它讲述的是从另外一个纬度看待企业的价值。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去抢夺大量的三四五线城市人群,这些行为基于一个基本常识,流量红利的本质是新增用户,但最新的变化是,这些数量最大的流量红利,也有可能是最后的流量红利。事实上,移动流量的红利正在慢慢消失之时,就是那些被风口和热度催熟的企业,面纱被揭开之时。当市场进入存量市场的厮杀时,那些具有独特价值,耕耘于某一领域的公司,有望获得新的机遇和价值。

 

正如一位豆瓣用户所说,“世界是多元的,并非所有人都要要滚滚向前,总有一些人愿意回头看”,从世俗的商业判断上,也许豆瓣确实是在衰落,但这绝不等于“豆瓣已经没有了生命力”的判断。

 

他说,“不是当豆瓣错过了什么风口或是红利期的时候,它会死掉,而是当它开始变成不是它自己的时候,它才开始真正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

 

在文化类创业公司里,保持品质和与盈利相违背是永恒的冲突,但这种撕扯却从未让阿北在言论与自述中,表示出一丝丝委屈、抱怨,或者是不甘。他的性情并不外露,无论产品的成功与否,他始终都是淡淡地回应,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在豆瓣的兴衰起伏中,看不出一点他对企业得失心态的表达。

 

在媒体的一篇报道中,曾经介绍过一段阿北的经历。20岁的他,曾因为环境的突变,在美国度过了一段“很大的心理断层”期,那时候,他阅读了许多禅宗方面的书,甚至有过出家的想法。

 

记者不知道这样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到他的逻辑和判断,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曾告诉他,这几年豆瓣的产品,在商业性的判断上是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他本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但就现在展现出来的画面而言,比起大刀阔斧的改革,阿北显然还是希望豆瓣保持着旧日的调性。

 

他说,“我始终是一个不喜欢被改变的人”,正如他的信念,Everythingisonitsplace。

 

文丨王晓坤

你获得了一次与杨勃互动的机会!你想对他说......

独特简单的ID萍

你好!

锦上添花
萍水相逢
慧眼独具

感受丶锦的脚步。
享受丶萍的存在。
承受丶慧的无奈。

对锦依旧不放弃╯
对萍依旧不说爱╯
对慧依旧不抛弃╯

如有疑问,请追问。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独特简单的ID两个字(宸皓的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