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文案短句 > >正文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100句)

发布时间:2023-05-17 19:39:06 admin 阅读:59

导读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做为人质控制起来,逼迫徐庶为其做谋士。徐庶为母亲免招曹操毒手,不得已来到曹营。但是徐庶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决...

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做为人质控制起来,逼迫徐庶为其做谋士。徐庶为母亲免招曹操毒手,不得已来到曹营。但是徐庶认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贼,决定终身不为所用,不为曹操献一计,出一策。后来人们就把徐庶进曹营做为一歇后语。

2、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3、以下是一些可供该句翻译参考的资料:

4、其实这都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徐庶投到曹操门下后为曹操出谋划策,得到了重用。后来他也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

5、“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事件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6、诸葛亮说那段话,看起来就为徐庶打抱不平,实际上诸葛亮是想表达,在曹魏,有才之人实在是太多了,本来徐庶在我们蜀汉算得上是一个人物,可是到了曹魏那里,根本就不够看,从他们在曹魏的地位来看就知道了,他们根本就得不到重视,那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能力也不足呀。

7、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8、徐庶最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所以严格来讲,徐庶是魏国臣子。但是因为徐庶与刘备之间的故事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文艺作品又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所以徐庶总是被作为蜀汉臣子来看待。

9、全译:XuShu,aformeradviserofLiuBei,agreatmilitaristinChineseEastHanDynasty,whounwillinglybecameanadviserofCaocao,anothergreatmilitaristinthesameperiod,underthreat,sworenottomakeasinglesuggestionforCaocaoinhislife.

10、徐庶的官职和“不发一言”的不合理性

11、根据史书记载,从208年他进入曹营,直到223年才有最新的消息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中间的15年完全没有他任何的信息。看来,虽不能说徐庶真的一言不发,但至少他并没有在曹营发挥像在刘备方面的作用。

12、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3、正所谓“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历史上的徐庶进曹营后真的是一言不发吗?从正史来看,恐怕并非如此。正史对徐庶记述甚少,《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徐庶投奔刘备后,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刘备为图霸业,请来诸葛亮出山相助,三顾茅庐也自此成为千古佳话。

14、简译:DoashowXushurespondedtoCaocao:offeringnotasinglestratagemfortherivalofyourhighness.

15、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16、全译:RiskinghislifetopracticefilialpietytowardshismotherwhowasunderCaocao’shousearrest,Xushu,aloyalcounsellorofhishighnessLiubei,wenttoCao’smilitarycampbutofferednotasinglestratagemfortherivalleaderofhismaster.

17、 曹操这个人心很手辣,他知道徐庶忠诚于刘备,不会轻易就范。就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抓来,软禁在曹营。还利用徐庶母亲的口语写了一封信给徐庶。

18、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9、曹营的徐庶——人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

20、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用以比喻不善言谈或是惜语如金的人。

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比喻什么

1、比喻一个人受到威胁,却依然一句话都不说。

2、原来,徐庶为人至孝,幼年丧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奉养;程昱于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赚至许昌,然后命其写书信招徐庶来归。为此,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入了曹营。然而,曹操虽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却从不为他出谋划策。

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真的是因为刘备吗?

4、长坂坡赵云护主七进七出,杀的人困马乏,曹操惜才不让放箭想生擒赵云,徐庶在山坡上看见赵云人困马乏,心想这样下去不行啊,我得救赵云,于是为曹操又献一策说:“丞相,你看赵云人困马乏,你整点包子扔下去,他肯定得分心吃,我们就可趁势抓住他”,曹操大喜吩咐照做,结果赵云用枪尖挑的包子扔到嘴里吃,吃饱了有力气了终于杀出了重围。

5、徐庶投靠刘备后,接连数次打败曹军大将曹仁,并且夺得樊城。曹仁与副将李典逃回许昌后,去见曹操,告知了刘备主要依靠“单福”取胜的消息。曹操的谋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单福,而是颖州徐庶。单福是其假托之名。”程昱还告诉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许多,并向曹操献策争取徐庶入曹。

6、因为兴趣,在网上找了一篇左翠燕所写的“歇后语翻译问题研究”(以“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为例)的文章作参考,特向圈内朋友征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信雅达”翻译。

7、小说《三国演义》里,徐庶化名单福,本来想去投靠荆州刘表,但是见到刘表后觉得刘表善恶不分,于是留书一封与之辞别,前往司马徽那里倾诉,被司马徽称有王佐之才。

8、 徐庶明知是计,也不得不和刘备含泪告别,骑着马飞奔来到曹营。徐庶的母亲以为徐庶要弃刘备投奔曹操,大骂徐庶一顿,最后居然还自杀了。徐庶特别地伤心,可他知道进了曹营曹操也不会放他走了。

9、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10、徐庶投曹营,并非受曹老板招揽,而是主动投降曹魏,因为在刘备兵败长板战役中,徐庶的老母亲被曹军俘虏了。所以!徐庶主动辞别了刘备,投降曹魏尽孝道救母亲去了。

11、徐庶在曹营——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12、曹丕在徐庶这里碰壁后,并没有死心,没事的时候就来看望徐庶。最后,徐庶感觉曹丕这小伙还不错,至少比他老爸曹操会做事,在不违背自己誓言的情况下,给曹丕推荐了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冢虎的司马懿。在司马懿的辅佐下,原本处于弱势的曹丕很快翻盘,最终被立为世子,继承了曹操的王位。

13、——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参考,《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投曹的目的,跟演义差不多,是为了尽孝道救母。

14、按照“演义”的说法,徐庶有机会献计曹操,但是他选择了“一言不发”。

15、歇后语应该是“徐庶进曹营一一言不发。&#

16、小小的总结一番:在刘备阵营获得重用的徐庶,进入曹营之后面对的是更强大的竞争,没有出众的能力和一点运气真的很难出头,或许是徐庶真正一言不发的原因吧。

17、徐庶进曹营、—言不发。

18、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评论!!!

19、根据历史上记载,我们知道徐庶在曹操那里做官了30年,如果他真心不想为曹操效命,可以离开呀,那他为什么不离开呢?只能说明徐庶从来没有放弃官位,和他时不时劝进曹丕,他也是热衷名利之人,所以说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20、谋士徐庶曾经辅佐刘备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捉得其母,并伪造徐母亲笔信,将徐庶骗去许昌。徐母得徐庶为尽孝而离开刘备后,痛斥徐庶,并上吊身亡以绝徐庶尽孝之念。从此,身在曹宫的徐庶便践行离别刘备的誓言,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谋。

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拼音

1、其实,我们仔细研究历史就会发现,徐庶之所以进曹营后默默无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个字“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实在太多,徐庶入魏后,作为新人,资历尚浅,而且又是半路归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难理解的。徐庶一生,虽没有干出大事业,但忠厚、坦诚、正直,孝敬父母、推荐人才,一直为后世称道。

2、刘备在新野时,徐庶投靠刘备,被刘备拜为军师,几次大正都战胜了曹操。曹操觉得徐庶是难得的人才,就把徐庶的老母亲接了过来,徐庶被迫来到曹营。然而,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到了曹营之后,一个计谋都没为曹操出过。这便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3、曹孙刘对峙赤壁,庞统献连环计,徐庶随军为求自保,江边等候庞统求计脱身,按庞统所教在军中散布谣言,说马腾准备兵犯长安,献计曹操愿领军回守抵御马腾,曹操允许。徐庶得以幸免于难。

4、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徐庶相关歇后语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一语不发

5、ID:shuosanguo

6、或许,徐庶在曹营并没有受重用的最大原因是能力不足。这一点有点类似"鸡头凤尾"的理论,在刘备阵营时,由于非常缺乏人才,徐庶的出现对于刘备是巨大的惊喜,他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才能,从而博得了刘备巨大的信任。在曹操阵营之中,无论程昱、荀彧、刘晔等人在三国时代都是著名谋士,而那些并未出名的更有无数,实在并不是他们没有才能,而是曹营的人才储备过于丰富!

7、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是因为毛主席在一次和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讲了这句歇后语,后来这句话被许多有名的中外翻译家都翻译过。

8、主要是指的是徐庶。还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原效忠于刘备,后因其母亲的原因,入曹营;而其母亲非常忠烈,因徐庶的入曹营而大骂其子,最后跳楼而亡。但徐庶为了信守承诺,而只能事曹操了;但其心一直关注着汉,立誓不为曹操献一策。“

9、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0、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搞的一个噱头,目的当然是展现刘皇叔的仁义,显示其深得人心的“正统”地位,顺便贬低一下曹老板的奸雄形象……

11、徐庶进曹营— 一言不发的故事.

12、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俘获,徐庶不得已进入曹营,但徐庶进入曹营后不发一言,未献一计。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3、正史中,徐庶加入曹营之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到诸葛亮北伐之际,徐庶才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此!诸葛亮常为其感到愤愤不平。

14、今天我们来说说一名三国早期出名的谋士:徐庶。

15、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6、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17、徐庶为刘备谋士,辅佐刘备对抗曹操。曹操将徐母挟持到曹营,并假借徐母的名义写信召徐弃刘奔曹。徐母以为他背叛刘备,怒恨而死。徐庶深感刘备知遇之恩,从此他在曹营对政事始终一言不发。”这段故事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8、论点:因为招募徐庶,原本就是曹操的釜底抽薪之计!

19、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根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演化而来的,说的是徐庶本来投奔了刘备,曹操听说了足智多谋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帐下

20、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在赤壁之战,有过一次露脸。这边写的是,徐庶看破了庞统的计谋,但是没有进献给曹操,同时他还向庞统请教了隐退之法。

四、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猜生肖

1、《三国演义》中徐庶被诓去了曹营,害的母亲自尽,徐庶发誓不为曹操出一谋献一策。但在曹营期间还是为曹操献了三策,并都得到了采纳,只是结果让曹操更加气愤:

2、虽然我质疑徐庶“不发一言”的真实性,但却不否定徐庶确实无愧“忠臣孝子”这个名号,在刘备处举荐了诸葛亮,在曹丕处也算是尽了自己的职责。长坂坡如此危急关头,为了母亲的安危敢只身入龙潭,闯虎穴,单这份孝心和胆量就足够我们肯定的了。

3、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4、全译就是把典故全部翻译。在翻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句歇后语时,有四点必须解释:1)和尚是没有头发的;2)汉语中,“发”和“法”发音相同;3)汉语中“天”象征着至上的权威;4)这句话意思是此人拒绝法律和政府。全译法的译文是:

5、早在曹操去世前,曾多次提醒曹丕,司马懿具有狼顾之相,更兼不臣之心,一定要严加防范。曹丕虽然算不上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但他的手腕也相当厉害,他在位期间,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只可惜,曹丕是个短命鬼,没几年就挂掉了。隐忍蛰伏多年的司马懿,带领家族人员发动了政变,篡夺了曹魏政权,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应该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汉语一共有多少条歇后语,因为它还在不断地被创造。

7、徐庶做官是在曹丕继位三年之后,才被升为右中郎将和御史中丞的,右中郎将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属官,光禄勋是掌管宫廷禁卫的重要角色,右中郎将不过是属官,也就是一个守宫长官而已。御史中丞则是御史大夫的属官,执掌的就是朝臣上朝礼仪之类的,这是个需要说话的职位,御史在秦以来就是靠舌头吃饭的,他们最大权力之一“风闻言事”就是可以用道听途说的事来弹劾大臣,对与错是皇帝和大臣的事,但说不说就是御史的事。

8、诸葛亮深知二人之才,见其不得曹魏重用,故而发此感叹。一则,为至交老友感到愤愤不平;二则,感叹曹魏人才济济。

9、原因一是徐庶笃于对刘备的情义,回到曹营不是出于本心;二是其回到曹营之后,真相大白,老母愤而自缢。徐庶自知被骗,故而深恨曹操,发誓不为曹操设一计谋。这就是着名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

10、实际上,正史的徐庶,与“演义”的徐庶,完全是两种不同概念。

11、徐庶在曹操手下其实十分低调,我甚至都没找到他在曹丕继位前的任何活动,或许这就是罗贯中先生关于徐庶“不发一言”的灵感由来。

12、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因为很欣赏刘备的为人,就跟在刘备的后面辅佐刘备打天下。

13、刘备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曹操派他来本为劝刘备投降,他却私下劝刘备撤离新野。扩展资料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

14、那第二点,一言不发是否是因为他对刘备有所承诺?

15、刘备纵有万般无奈,也阻挡不住徐庶投奔曹。而且刘备深知,徐庶这一去,曹操肯定不会轻易放他离开。值得宽慰的是,徐庶曾对上天发誓,自己宁死也不会为曹操献上一计,这也留下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之典故。

16、所以徐庶是自愿去北方而不是被诡计骗去的,自然徐庶也没有做过大官。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就曾说过“曹魏是因为有太多谋士吗?为什么不重要徐庶和石韬呢?”我不能肯定给敌方推荐人才这种错误会发生在诸葛亮身上,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徐庶确实没有受到曹魏的重用。

17、指徐庶虽然身在曹营,去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一策,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指一言不发的意思了,或者是不愿意和人交谈或献计献策而不发言的意思。

18、有人认为,徐庶一生推荐的两个人,即诸葛亮和司马懿,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忠臣,一个则是“狼顾之相,不臣之心”的大奸之臣。客观来说,司马懿的做法虽然不太厚道,但在三国乱世时期,这也是他的生存之道。忠与奸,好与坏,有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19、《三国志诸葛亮传》: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徐庶的好友,与他一起投曹)官职都不太高,感慨道:“难道是魏国的名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20、简译:Onemancannotservetwomasters.

五、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英语翻译

1、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2、对照前例,若要用全译法翻译“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有几点要讲清楚:1)刘备和曹操是敌对双方;2)徐庶原来是刘备的谋士;3)曹操以软禁徐庶母亲为诱饵把徐庶挟持到曹营,徐庶为了一个“孝”字不得不去;4)为了不背叛刘备,徐庶向刘备承诺“不会为曹操出一个计谋”。

3、“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奈达(EugeneNida)提出,奈达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他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说的是,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其实,奈达的所谓“功能对等”理论并没有对汉语的歇后语翻译进行过研究,翻译歇后语仍然应该运用我国翻译学家严复早就提出过的:“信、雅、达”翻译三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精美。今后,指导老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用我们中国人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学习。

4、 从此,徐庶在曹营中,无论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始终一言不发。这也是后来人们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5、梁山上的军师——无(吴)用

6、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至少英语中没有这种表达方式。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般的语境中,通常只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为歇后语。

7、在演义中,徐庶被程昱设计骗到了北方,当他说明了“不会为曹操说一句话,出一个计谋”,罗贯中先生把徐庶演化成了一个忠臣孝子,以至于现在还有观点认为徐庶是蜀国的臣子。但如果我们抛开演义来看,真实的徐庶似乎并不是如此完美,至少“不出一言”这件事他就没有做到。

8、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9、徐庶进曹营 一 言不发

10、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11、于是,刘备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刘皇叔),一次又一次地来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的时候,诸葛亮故意躲着不见,就是考验刘备之诚心。刘备第三次拜访茅庐之时,诸葛亮被年年近半百的刘备的行为所感动,放弃了归隐的生活,决定出山进行辅佐,并在未出茅庐之时,就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之战略目标,即后人所熟知的《隆中对》。

12、所以!并非徐庶“一言不发”,而是不得其时,没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徐庶虽有纬地经天之才,却没有伯乐去欣赏他的才能。

13、再说一下徐庶,当他来到许都之后,曹操相当高兴,不仅亲自接见,还立马赏赐高官厚禄。徐庶的母亲听说儿子离开了刘皇叔,十分的愤怒,并选择了上吊自杀。从此之后,徐庶伤心欲绝,不管曹操对他如何的好,他始终没有为曹操献上一计。曹操本是爱才之人,虽然徐庶不给自己献计献策,却依旧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直让他呆在都城中养老。

14、曹操得知刘备用徐庶为军师之后,在程昱的建议下,先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是母亲亲笔书信,向刘备告别,临走之前向刘备推荐南阳诸葛亮,自己只身前往许昌。

15、若从《三国演义》来说,我认为曹操用徐庶有三点:一是为了吸引刘备方面的大臣,给他们以后来投靠自己立一个好的榜样。二就是给天下再次看看自己任人为才的铁打政策,因为徐庶也和曹操一样,是寒族出身的。第三就是顺势打击一下士族阶级。

16、第二:赤壁鏊兵之时,庞统献连环计,出来后被徐庶抓住了手,说:黄盖用苦肉计,XX下诈降书,你有用连环计,你们是唯恐曹营烧不尽啊?庞统把徐庶拉到一边说,君当真要说破我计?庶曰:如果我说破你计我就不会来找你了.反正曹营要烧了,你教我一个脱身之计?庞统就告诉徐庶,你在军中散布流言,说西凉马腾,韩遂要发兵取长安.于是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

17、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舍。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18、诸葛亮草船借箭,大雾天击鼓呐喊,曹兵一边放箭,一边飞报曹操。曹操问账下文武怎么回事?无人应答。徐庶知道这是诸葛亮草船借箭,心想我不帮他恐难成功。于是给曹操说;“丞相,这是极其罕见的卧鱼大会,此会现江山易主,主有真龙天子出现,若是真龙天子在,锣鼓立停”。曹操大喜,心说我也试试。于是率众来到江边,很是神奇锣鼓声立马就没了。(原来诸葛亮的船只一侧受箭已满正好掉头,所以锣鼓停了)等掉好头,又开始猛敲,曹操大怒,加派人手射箭,不一会就射满了....。

19、刘备跃马檀溪回新野之后,徐庶在司马徽的指引下,于市井上刘备的回城路上放声长歌,表达自己想要择明主而仕的意愿。刘备听到歌声后前往接见徐庶,并拜徐庶为军师。

20、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形容团结合作的名言警句(100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