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6句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07 06:47:46 admin 阅读:59
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
1、梭罗意思
(1)、从百叶窗缝间涌入的光线,在百叶窗被完全去掉以后就不再被人记起来。
(2)、人年轻的时候,总是喜欢广交朋友,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现,如果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的人也没用。社交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维护,如此昂贵的社交成本,不仅会让自己身心俱疲,而且最后往往是一无所获。减少没有意义的社交活动,学会和自己独处,享受孤独,才是成人世界的必修课。
(3)、《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4)、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主流说法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5)、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约翰写信给艾伦,表达了自己对她的爱意,艾伦简单直接地拒绝了梭罗的哥哥。之后,梭罗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艾伦对他的喜欢,终于有一天他写信给艾伦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情,而艾伦用非常冷漠的话回绝了梭罗。在不久之后,艾伦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牧师。随后,约翰也因为划破手指感染破伤风而去世。从此哥哥约翰和艾伦变成了梭罗一生的痛。
(6)、在林中独居期间,梭罗并没有离开社会生活,到镇上演讲是其中的一桩活动。1846年2月4日,梭罗受邀给康科德镇居民做一场演讲,谈一个苏格兰诗人和他的作品。
(7)、梭罗在书中写道,在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8)、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9)、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如《河上一周》﹑《瓦尔登湖》﹑《种子的信仰》等。
(10)、他当然不会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那样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他大概也不会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11)、《民国帮会秘史》(加字萌版)|杜月笙的四堂“人脉”课。
(12)、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13)、就是做什么都三分热度,过了,就没有兴趣。一直在换工作,工作一直都没有稳定,到现在还是最底层员工,每天混工资,随时都能走人。这样自然就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事业不好,赚不到钱,就会有这种心理。
(14)、慢慢儿的,他就学会了与大自然进行交流。他记录花开的瞬间,欣赏湖里的鱼跳出水面捕食飞蝇的精彩时刻。他观察雪地上留下动物的脚印,猜测他们出没的动向。森林里的小动物偶然闯进家中,他也以礼相待。他想,也许他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们是一样的吧。
(15)、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爱默生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写有许多政论,反对美国与墨西哥的战争,一生支持废奴运动,他到处演讲倡导废奴,并抨击逃亡奴隶法。其思想深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6)、他的荒野实践成就了他独特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跳出了超验主义的藩篱。
(17)、徐迟先生是这么评说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我认为《瓦尔登湖》是一本孤独的书,心生喧闹者不宜入内。下面摘录一些精彩片段,以此来带你泛舟湖上。我想,读完你会为之神往的。
(18)、《人脉》|信誉、个人品牌、知名度和社会资本是构建人脉网络的四要素。
(19)、亲戚们也对她每月只赚2000多元表示不可思议,可是她自有她的主张和追求,她告诉我,我想我有住的地方不用付房租和水电煤,不买新衣新鞋新包,不化妆不外出吃饭,日常开销不过是交通费加一些吃的,和一些必需品,我每月甚至能存上2000元。
(20)、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2、梭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1)、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
(2)、所以整个这一段连起来说的意思是说尧帝是一位古时候的好帝王,在位多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他虽然是帝王,但是,对人却很谦和,又去俯察民意,听说民间有个贤士叫许由,隐居在箕山上。于是便派人去请许由来,准备当面把帝位移让给许由。
(3)、“村子”一章里记录了他到镇上补鞋的意外。1846年7月,他因为拒绝纳税,在镇上取补的鞋时被抓捕,关了一个晚上随即获释。
(4)、梭罗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 civil 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5)、但不限于此,梭罗从不做隐士,他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对社会问题和现象诸多批评散落于各处。
(6)、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有无政府主义倾向,曾任职土地勘测员。
(7)、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8)、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但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如此谈到这种心灵故乡的意义∶
(9)、一个人,如果精神足够饱满,又知道如何顺应本性的去生活,就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所困扰。天下虽大,物质虽富有,但许由生活在这天下间,一日吃不过三餐,睡不过三尺,如果说大多数人都认知是在名利之内。那许由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名利。所以,他完全不被名利束缚。
(10)、演讲,在梭罗随后几年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为此准备的演讲稿也成为《瓦尔登湖》内容的雏形。
(11)、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12)、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13)、1845年,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又译为《湖滨散记》)(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梭罗才华横溢,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称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其文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性,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而《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14)、物质,在满足吃饱穿暖后,拥有的越少,越能更多的享受生活,享受自由。也许你并不孤独,在书中有很多这样的灵魂和你一路——像梭罗、高更、梵高、李叔同、维特根斯坦......我深深相信,力量的来源——来自心灵的富足。
(15)、2017年9月23日(本周六),曾翻译过《瓦尔登湖》的著名翻译家王家湘老师将作客听道沙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为《瓦尔登湖》王家湘译本的作序,是什么让人们在经济萧条、环境污染、自然破坏、消费主义横行之后,重新发现了《瓦尔登湖》的价值与魅力。
(16)、他聊中产阶级家庭:“谁家都会为钱发愁,可这个事儿吧,好像又是一桩要竭力掩盖的秘密。”
(17)、——再次回到梭罗写这本书的目的:“我无意写一首闷闷不乐的颂歌,可我要像破晓晨鸡在栖木上引吭啼唱,只要能唤醒我的左邻右舍就好。”
(18)、欢迎跟随苗炜,走进 “文学的30次夜游”,走进梭罗、王尔德、里尔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家们的经典佳作与冷门遗珠,在文学中我们聊聊美学经验、趣味、道德选择、自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
(19)、许有曰,许有就说了,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说您治理天下,天下都已经治理的这么好了。而我犹代子,而我再去接替您。吾将为名乎?我岂不就是为了图名声而来了吗?名者,实之宾也,宾是宾客的宾说,这名声是什么呀?无非是依附于实体的客体。吾将为宾乎?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
(20)、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我是我自己。
3、梭罗是哪国人
(1)、演讲,在梭罗随后几年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为此准备的演讲稿也成为《瓦尔登湖》内容的雏形。
(2)、梭罗还有另外的一面,这一面也许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明白的展示,但不了解这一面就不能完整地把握梭罗的性格。这一面即不是避世而是入世的一面,不是作为隐士而是作为斗士的一面,虽然不是约翰·布朗那样进行暴力反抗的斗士,而是作为主张非暴力反抗的斗士,但他的看法似乎比前者更清醒、更深刻,看到了问题的更深症结所在。 梭罗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civil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3)、演讲不成功,听众们碍于乡情,费了不少劲儿才硬卡住离开或昏睡的冲动,但也不愿委屈自己,所以在演讲结束后他们让梭罗有机会讲讲林中生活。
(4)、12岁时,父亲去世,他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工作。渐渐地手写一些有趣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5)、自然的意义,在于生命;而生命的希望,源于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里,不曾出现这样的字句,梭罗从不定义大自然的含义,他只是把自己放进大自然里感受草木春秋鸟鸣兽奔的生命,那是全书的血脉。
(6)、越薄的书,越是难读,言简意赅不适合形容任何一本书。这本薄书,读来未必顺畅,尤其是第一次面对它的读者。
(7)、另一个好消息和我们读者有关。第一本书的失败没有打击梭罗的热情,他继续对《瓦尔登湖》精耕细作,反复修改、润色、增减,改了七八遍,直至1854年8月9日正式出版。此时距离他走出林中木屋已经七年。
(8)、但是这一次,我们请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苗炜 带你深度剖析这部作品,带你走进梭罗、王尔德、里尔克、陀思妥耶夫斯基、詹姆斯·乔伊斯等文学家们的经典佳作与冷门遗珠,在文学中我们聊聊美学经验、趣味、道德选择、自由,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字眼……
(9)、 20世纪下半叶是梭罗的时代,他被重新发现并加以推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拜梭罗,信仰梭罗。梭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他被称为散文家、诗人、思想家、铅笔制造者、旅行者、土地测量员、家庭管家、演说家、木匠、隐士……梭罗一生虽短暂,但他是说不尽的梭罗生在康科德,死在康科德,他一生的真正职业就是漫游和研究康科德的自然。
(10)、但梭罗毕竟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在这自然之中。他在瓦尔登湖独居两年多的事情也引起了不少猜测和热议。所以,他说要写一写他在那里的生活和为什么这样做。梭罗心目中所悬的读者是哪些人?他说他肯定不是写给那些雄心大志、坚定无比直奔事业的人,也不是写给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居乐业的人,甚至也不是写给像他自己那样已经想清楚了怎样生活的人;而是写给那些自己觉得不安和不满,想改善自己生活的人。他的批评是激烈的,但他的态度始终是温和的。他认为许多人其实是生活在默默的绝望中,但他不奢求,更不会强求人们彻底改变自己的现有生活。他只是真实地描述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的想法。
(11)、那时的梭罗,不知道自己的第一本书会遭遇惨败,寄出书稿后,他全部精力投入到《瓦尔登湖》的写作中。很快,市场给了冷脸。
(12)、在那两年的时间里,梭罗在那在亲手搭建的木屋里生活,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两年之后,梭罗离开了那里。他不是隐士,只是想用那段经历去证明,生活和生命的本质,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是啊,当我们学会放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享受自由。
(13)、通过主讲人的解读,呈现了文学作品和现实人生中的种种况味,同时也能让那些你没读过的书,尽量生动地出现在你的面前。
(14)、1845年7月4日,梭罗走进森林,开始瓦尔登湖畔两年的小木屋生活。
(15)、《三联生活周刊》最负盛名的栏目之一“生活圆桌”——曾汇聚了王小波、余华、苏童、史铁生等一众名家在此讨论生活的栏目——就是由苗炜创办。
(16)、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17)、但梭罗认为,这样一来,人生就是在获取与享受、生产与消耗之间无限的循环。
(18)、疫情无情。玉兰花开了,这是春天,却在孤芳自赏中流逝。
(19)、文学让人浪漫、让人迟疑。但是正是这些浪漫带来的温柔,迟疑带来的徘徊思考,让人们去去经历现实生活时,总能遇到当头棒喝的时刻。
(20)、梭罗的博物学知识在书里被精准地展示出来,我试图匹配上自己头脑里贫瘠的动植物知识。很挫败。可依然是美不可言啊,我掉进这些陷阱里不愿出来,且甘之如饴。冬去春来,野花晏晏,我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完成了一年的季节转换。
4、梭罗是个怎样的人
(1)、爱默生在《梭罗小传》里介绍:“他不肯为了任何狭隘的手艺或者职业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抱负,他寻求一种更广阔的行业,生活的艺术……他从不虚度光阴或自我放纵,需要金钱时,他更喜欢通过一些适合他的手艺活来赚取,如修小船、搭篱笆、种植、嫁接、勘测,或其他短工,而不愿长期受雇于他人。由于他吃苦耐劳,需求甚少,又精通木工,擅长算术,所以他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谋生。”(见王家新译《瓦尔登湖》)
(2)、现在的我还有很多世俗的东西存在,内心也远远不够强大,不像梭罗有勇气可以冲破世俗和阻力,不需要任何的物质金钱就可以追求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的每一天。只能说,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会试着做回自己,至少我会觉得,世间有那么多好书要读,世间有那么多好文字可写,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才能需要挖掘,这都需要时间和自由,而做这些并不需要花多少金钱。自己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3)、我的读过略等于翻过。陆续读过两次,一次就像到某地旅游,仿佛为了完成“我到过某地”的任务;另一次作为睡前读物,翻了“湖”那一章。
(4)、在林中独居期间,梭罗并没有离开社会生活,到镇上演讲是其中的一桩活动。1846年2月4日,梭罗受邀给康科德镇居民做一场演讲,谈一个苏格兰诗人和他的作品。
(5)、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6)、《瓦尔登湖》记录的,是一场为期两年的个人生活实验。避开人群进入森林,过一种与鸟兽为伍、和自然同行的生活。这是梭罗想要的日常吗?两年后他走出林子,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有同样的理由”。这时候的梭罗,确认了生存的底线和生活的边界,彻底走进认识自然的专心致志的未来。
(7)、人们之所以要消遣,要娱乐,就是要掩盖自己的绝望。
(8)、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9)、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做任何事,都不够坚定,都是三分热度,过了这三分热度,就开始混,混工资,这样自然就会一直做不好一件事,多年来一直混得不怎么样。自己也开始逃避自己!
(10)、亲爱的我们多久没有弯下腰来注视蚂蚁走路搬食物了,是不是还是小时候特别遥远的情景?
(11)、梭罗念念不忘的是自然。他认为文明已经拥有足够多的卫道士,而他想为自然说句公道话,说我们应该视人类为自然的居民,或者说是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非社会的一员。他看到近代以来西方的一大趋势,即不断向西、向西,先是越过大西洋,然后在新大陆上继续向西。在他看来,整个国家都在向西,人类的进程几乎可以说也是由东向西。如果按照我们的理解,其实可以说东方也在向西,而且不仅是地理上的,还包括了制度和观念上的。
(12)、不相信每一天都有着一个尚未被他玷污的更早、更神圣的破晓时刻的人,是对生活已经绝望的人,踏上的是一条越来越往下、越来越黑暗的路。
(13)、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
(14)、林清玄不是说嘛,越是内在芬芳,越是朴素单纯。是啊,所以学着不要去过分追求财物,学着断舍离,学着把生活变得简单,也许那一刻你会发现快乐的生活其实并不难。
(15)、梭罗此后终身没有从事一份固定的职业,行走自然,观察、记录成为他主要的工作,随身携带的物品包括一本日记簿、一支铅笔、一个显微镜、一把大折刀、一团麻线,和一本可以采集植物标本的旧乐谱。有时也戴着草帽,但鞋子必须结实,裤子以深色为主,方便随时爬树查看松鼠或云雀的窝,也让他更容易翻过矮橡树。
(16)、作者在这个时期里,虽然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作者真的不想看到其他人。在《访客》中,作者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作者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因为作者认为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17)、“村子”一章里记录了他到镇上补鞋的意外。1846年7月,他因为拒绝纳税,在镇上取补的鞋时被抓捕,关了一个晚上随即获释。
(18)、由于体制的原因,大多数人不能参与政治,只是被指挥的群体之一员。当政治风潮来临的时候,他们只会被夹裹其中,身不由己,就好比一群绵羊,只要头羊怎么走,他们就会怎么走。至于为什么那样走,不那样走行不行却从来不问,也就失去了问的资格。
(19)、然而,我常常发现,在任何自然之物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天真无邪,令人鼓舞的伙伴。对于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们来说,永远没有绝望的时候。我生活中的一些最愉快的时光,莫过于春秋时日阴雨连绵独守空房的时刻。
(20)、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与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5、梭罗的性格
(1)、所以,梭罗就打算思考一下许多人烦恼的是些什么,有多少是必须忧虑的,生活必需品大致是些什么,如何得到。梭罗也承认物欲是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他想考察丰裕富足、精致复杂的生活的另外一端,即一种简单自足的生活,想弄明白生活到底可以简单到什么程度人就能生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用品人就能过得相当不错。
(2)、梭罗洞察到了现代人的主要问题,也就是他们的欲望,即追求主要是由物质财富构成的幸福的欲望。这种物欲席卷了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也是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这种欲望是否变得过分?梭罗说,他到处都看到人们仿佛像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上万种惊人的苦役。他们在生命道上爬动,推动他们前面的一个大谷仓,还有上百英亩土地。而那些没有继承产业的人,也为了他们的血肉之躯,也许还有获得一点产业的卑微愿望,而委屈地生活,拼命地劳作。他们满载着无穷的忧虑,忙着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及时采集生命的美果。他们今天还一笔账,明天又还一笔账,直到死去为止。
(3)、越薄的书,越是难读,言简意赅不合适形容任何一本书。这本薄书,读得未必顺畅,尤其是第一次面对它的读者。
(4)、年轻的时候,夏天的晌午,我常在湖上度过许多时光,我把船划到湖心后,就任凭轻风吹着我的船只荡漾,自己仰面躺在座位上,沉醉在幻想之中,直到船触动到沙滩上我才惊醒,起身看看命运将我推到了哪个岸边;在那些日子,闲散是最富有吸引力、最富有成效的行当。
(5)、这种购买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它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贵。这种占有是不为物役的占有,也是一种不妨碍他人占有的占有。
(6)、等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会开始了解自己。——梭罗#梭罗语录#
(7)、春天播下种子,从湖里取水灌溉,看植物发芽,等它慢慢儿长大。秋收之后,它会把粮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卖掉维持生计,另外一部分留下自己吃。闲暇的时候在湖畔看朝霞与夕阳,静下来的时候就在书桌前阅读写作。
(8)、“我生来就是为了作他人绝无仅有的知心朋友的。然而知我之心的人还没有到来。现在我已经到了我的心扉已开始关闭,不再向新的友谊打开的年龄了。我梦寐已求的甜蜜的感情,永别了。现在已为时太晚,不可能再过幸福的生活了。”
(9)、另一个好消息和我们读者有关。第一本书的失败没有打击梭罗的热情,他继续对《瓦尔登湖》精耕细作,反复修改,润色,增减,改了七八遍,直至1854年8月9日正式出版。此时距离他走出林中木屋已经七年。
(10)、鹪鹩巢于深林,鹪鹩是一种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一枝,据说只要一根树枝就够了。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偃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就行了。归休乎君,所以,请你回去。予无所用天下为,天下,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有什么用?庖人虽不治庖,说这厨子虽然不下厨。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而主祭祀的人却不应该因为这个厨子不下厨了,就超越职权,超越权限代行厨子的职务了。
(11)、《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庄子》对工具理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12)、其他作品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抗命》、《公民不服从论》(1849)、《没有规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等。《瓦尔登湖》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的隐逸生活,而《公民不服从》则讨论面对政府和强权的不义,为公民主动拒绝遵守若干法律提出辩护。
(13)、梭罗在书中有一句名言:大多数人都是在平静的绝望中度过一生,所谓听天由命就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绝望。
(14)、这期间,有两个好消息不得不提,一是在自家铅笔厂打工时,梭罗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一种特别的笔芯,靠这个专利,他的家人换了康科德镇的一所大房子。
(15)、梭罗是一个永远的漫步者,他每天若是不能花至少四个小时以上穿行林间,翻山越岭,远离世间一切纷繁杂事,就觉得自己的身心都要生锈了。他每天可以轻轻松松地走上二十英里,这样,方圆十英里的自然景物及其微妙的四季变化就都在他心里了。他还不时在日出前和午夜众人都在酣睡的时候行走,这样他就感触到了更多的东西。他不仅喜欢听、看、触,还喜欢闻。他感叹送到市场上的苹果又怎能有在树上的香味,他先是闻,后是摘下来尝,这时连野苹果也分外芳香。
(16)、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哲学和著书立说联系到了一起,似乎非著书不足以立说,非立说不足以成为一个哲学家。可是,人们往往忘记了最早的哲学都不是写出来的,无论在东方、在西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哲学都只是门徒与后人对他们生活和谈话的笔录。而还有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呢?哲学是一种显示,有时是有意、有时是无意的显示,有时连显示都不是,甚至于是一种有意的隐蔽,那么,去注意人们的生活吧,要并不亚于注视书本。
(17)、大家都苟活在人间,不必要非得去争去抢,只要活着就行,哪怕做牛做马活着也行。而对于人的衰老乃至死亡,大多数人是无法改变的,对于身边的政治、社会、人心也是无法改变的。绝望之后,又能怎么样呢?日渐固化的官僚体制根本就不是人们所能撼动的,也不能参与其中,只能被领导,被指挥,被愚弄。于是,有些人改变不了外界的人和事,就反观自身,走向自己的内心。
(18)、《做自己的营养医生》第五章夏季营养补充方案06夏季补水清热,就找甘甜多汁的西瓜
(19)、在书中的结束语里,梭罗说他至少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渴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20)、“只有在这样的地方,大自然才能向我展现它永远清新美妙的景色。染料树的金色和欧石楠的大红色是那样的华丽,简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挺拔的树木把他们的影子投在我身上,我周围的灌木和我脚下的花花草草,既赏心悦目,又能引起我的细细研究的乐趣。那些都美好的事物令我目不暇接,看了这个又那个,真是心醉神迷,好像进入了梦幻之乡。我一再禁不住地说,啊,所罗门在极其繁华的时候,也不如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那样美。”
(1)、 对于超验主义代表人梭罗,很多人欣赏他的自然主义观念,有人赞叹他的民主主义观点。并且很多人都知道梭罗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过着隐居的生活,并不知道梭罗结婚了吗。
(2)、梭罗对文明成果的态度是批判的,但也是微妙和温和的。他只是对欲望批判起来毫不留情。以他对铁路的态度为例。铁路和机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工业文明力量的象征,在梭罗所生活的时代和地方更是有宏伟的进展。梭罗说在所有的路中,铁道可谓赏心悦目,粗犷霸道,唯有它能冲入丘陵,横贯山岳,充满英雄气质和诗情画意。他怀疑这是不是诸神借以抒发快意的创造发明。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的小木屋,离铁路就挺近。他说他能让自己对火车的声音几乎充耳不闻,但又说还是会被它吵醒。他经常穿过铁路,也经过车站。他佩服这种巨型铁马的力量和准时。它一来就吼声如雷,使山谷都响起回声,鼻孔喷着热火和黑烟,永远不知疲倦,有时打几个小时钢铁的瞌睡,也似乎只是为了让它的主人休息。即便在特大风雪的黎明,它也照样呼啸来到。铁路和火车还负载着商业和出行,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世界公民。梭罗说,他钦佩那些冬夜在铁路上工作的人,钦佩商业的进取心和勇敢,说商业是自信、庄重、灵敏的,因此有其独到的成功。但他还是感叹整个世界都为之陷入狂惑过久。他讥刺地说:“如果不造铁路,我们如何能准时赶到天堂去?”在他看来,若就希求和梦想而论,人类的进步是何其微不足道,虽然个中缘由他说他也不得而知。他还是眷恋农业文明,认为“人类的耕作何其高贵,有宽阔厚重的大地为料,敦厚质朴的耕牛相伴,工具则是高效的犁铧。田间耕作无法施之店铺,也无法施之狭窄的场所,它独属人类,也跟全人类息息相关”。
(3)、第一章的经济篇,即“economy”,徐迟翻译成“经济”,潘庆舲译成“省俭有方”,李继宏翻译成“生计”。和林中生活的细节无关,却是整本书的提纲挈领,回答了读者关注的问题,以及梭罗对于世界、自然和生活的看法,是他经年的思想凝聚。这章读起来很有现场感,仿佛梭罗正在台上给我们做演讲。
(4)、越来越减少对身外物的依赖,毅然丢弃许多代表回忆但不再使用的东西,弃绝所有华而不实只会召灰的装饰品,把橱里的东西扔掉,把橱外的东西塞进橱里,剩下空空的架子易于清理。不留恋身外之物,即使喜爱也随时做好失去的准备,即使面临一场火灾,也没有什么非带走不可,只要我的思想还在,也许没有什么是不可失去的。若添置一件新物,先不怕失去它,若它坏了若它丢了若它被偷了,并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否则便只是负担,任何喜爱的东西都不能是负担。
(5)、美国的十九世纪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思潮尤其令人注意,爱默森的《美国学者》的讲演被人称为是"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宣言"。"超验主义"这一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这一思潮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美国精神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独特的面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梭罗比演说和写作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是有着某种联系吗?
(6)、听完这段话之后,许由说,您治理天下都好多年了,而且治理的这么好,现在要我来代替您,这是您的想法,可是我来代替您,我图个什么中?图名吗?名都是外来的宾客,实才是内在的主人,你要是要让我扮演有名无实的虚假宾客吗?这林木虽然多,可是桃雀只巢一枝,河水虽然多,偃鼠只饮满腹。所以,天下这东西给了我也没有用,所以大王,请您回去休息吧。炊事员罢工了,神职人员也不至于下厨房啊。
(7)、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8)、《瓦尔登湖》(加字重发)|如何用朴素的生活方式,唤醒迷失的本真?
(9)、当然政府也不能太坏。梭罗对当时政府政策的两个明确反对是,反对蓄奴和侵略墨西哥。他认为如果政府不这样做,就不如我们自己来解散自己和政府的关系,官员可以考虑辞职,普通人则可以考虑不交纳某些税款。这就是“公民不服从”,或者说“非暴力反抗”“和平革命”。故此,梭罗拒交政府的人头税有六年之久,直到他有一天被捕。他也不是所有税款或公共费用都不交,他还交纳修路费,也不拒绝为教育纳税。但他不考虑发起和组织一个社会运动,比如说抗税运动,不交税只是他个人的事。他说他抗税也是因为他等不及政府提出的那些修正错误的办法,那些办法要花费太久的时间,而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他对政治参与始终是比较冷淡的,他从不参加选举。他想和政府尽量撇清关系,离它越远越好,并没有构想和建立一个理想政治制度的愿望,或者说,他的理想政府就是尽可能地小,不多管闲事。他读到一位旅行作家这样说,不断有托钵僧来告诉自己这样的时刻将来临,那时将不会有贫富差别、贵贱差别,财产乃至妻子儿女都要充公。对此,梭罗说他永远要问这样的问题:“接下来又怎样?”“你愿促成它早日到来吗?”梭罗并不保守,他和爱默生一样主张创新,但这主要是在个人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上的创新。
(10)、“不须在山林的一些风景点坐上多久,便可以看见它的全体成员轮流出来展览它们自己。”梭罗展示他的邻里之间,我满足地看他展示的生活。
(11)、越过第一章的门槛后,后面的风景绵延不绝,太多美好的场面令人反复流连。可爱的、耐心的、细致的、好奇的、博学的……梭罗妙笔生花;文采斐然的背后,是饱含深情的梭罗。
(12)、把“春天”放在最后一章,写春天到来前的各种琐事,河与湖的解冻,万物复苏的欣喜和生气、愉悦。梭罗用生物学解剖图一样的精准,记录下泥沙流下铁路陡坡的景象,他说那是比春天更春天的诗歌:这是一片有机的土地,仍然继续生长。
(13)、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反驳说:生活的标准不同!你难道想让我们回到野蛮人的那种简单生活吗?野蛮人固然有很容易就能盖起来的木皮尖屋,但在舒适与方便上,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房屋是不能比的。梭罗承认,“文明乃是人的生活条件的一种真正改进”这话是对的,但他也认为,以住房为例,在文明特别发达的大城市中,拥有房屋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人都要拿钱来租房或贷款买房。也就是说,他要拿出他的一部分生命,不是立即付出,就是以后付出。文明人为自己设计了一套制度,本来是为了使种族的生活完美,却大大牺牲了个人的生活。也就是说,具体到个人,我们为此付出的牺牲和代价可能太大。人们由此就落入陷阱。他占有房屋的时候,房屋也占有了他。不是人在放牛,简直是牛在牧人。不是人在坐车,而是车在坐人。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
(14)、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15)、在《禽兽为邻》中,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作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在《冬天的禽兽》中,作者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16)、梭罗一生中只出版过两本书,并非愉快的经历。1849年5月,在他走出瓦尔登湖两年后,自费出版了《在康科德河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即《河上一周》),在书的最后一页上,刊登了即将出版《瓦尔登湖》的消息。
(17)、梭罗其实也绝不仅是在一旁观察和反省,他还行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他不积聚任何财产,甚至不耐固定的职业,喜欢做像土地测量这样的短工,认为这是最独立不羁的谋生方式。他的这些短期工作本就在自然中,但这还不够,他还希望通过极其简单的生活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在荒野、山林和湖泊间徜徉。他之所以能够闲暇最多,是因为他需求很少。
(18)、应该说,梭罗给自己的生活做了一次彻底的减法。之后,他就发现,不被物欲所困,将物质欲望降到最低,幸福感反而更强。
(19)、"超验主义"这一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这一思潮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美国精神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独特的面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20)、他的世界如此美好,兴致勃勃、充满生气,他和他的邻居们徜徉湖边,啄木鸟、小松鼠、鹧鸪、野兔、猫头鹰、丁香花、桦树、松树……这些飞禽走兽、草木花果和他并肩林中,看日出日落、云聚云散。
(1)、经过了一段时间,农民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后,梭罗很感慨。他觉得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灵魂所需的必需品,其实一件也不需要用钱来买。所以,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就是守住自己的小小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
(2)、1845年7月4日,梭罗走进森林,开始瓦尔登湖畔两年的小木屋生活。
(3)、《身份的焦虑》|为什么我们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4)、湖水起过这么多的涟漪,但它却没有一道永久的皱纹。它永远是年轻的,我仍能站在那里,看见燕子和往昔一样一掠而下,从水面叼起一条虫子。
(5)、“否则,你会读不下去。”一句大实话。因为这是一本智慧的书,灵气逼人,需要全神贯注,就像梭罗的一生,专注于自己所追求的生活。阅读的书籍、交往的朋友、手头的工作、外出的旅行,以及各种生活细节都围绕一个主题:追求自然之光,发现生活之美。
(6)、许由是中国文化著名的隐士,也可以说他是最早的隐士。许由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个代表,所以当尧舜禹的尧帝说要把天下交给许由的时候,许由就对尧帝说,你把天下治理的这么好,挺不错的,为什么要让我替代您呢?我的生活过的也很好,我不需要名誉地位,我呀,就像小鸟儿似的,有一根儿树枝就够了。我呀,就像偃鼠似的,有点水喝就够了。所以,您还是掌管好您的天下,我呢?过好我的生活,种好我的地。
(7)、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8)、社会已远远背离“社会”一词的基本意义。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恪守一套条条框框,既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使着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不能容忍而诉诸武力。
(9)、因为历代封建统治禁锢得十分厉害,并不要求人们智慧,也不要他们争取自身的权益,而是要愚民,要他们庸庸碌碌,蝇营狗苟,不思进取,平静地活着。于是,很多田园诗人、山水诗人就写一些避世隐居之作,作为一点慰藉。其实,他们大多从官场混不下去了,也带着绝望与决绝离开了世俗,游山玩水或者躬耕田园了。不仅文学受到了影响,就是美术作品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很多山水画,可谓蔚为壮观。
(10)、阅读难以为继,更大的障碍是心静不下来。就像徐迟在译者序开头提醒读者的那样: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那就最好先安静下来,再打开它。
(11)、你以为他是个怪咖,美国人却说:他教会我们如何度过这一生。
(12)、带着绝望平静生活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智慧。毕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大多数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大多数人只是一个概念或者词汇,却不会发声也不会申明什么诉求,只是一盘散沙。而他们所依托的代言人却屡屡让他们失望,并且构筑一道又一道坚固的藩篱,把他们隔离在权力领域之外,因为那些代表人物是他们选出来的,或者他们被迫承认的,而那一道道藩篱也是他们默许了的。
(13)、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
(14)、在最近一遍的阅读中,我发现梭罗大段大段的文字是和自己的对话,所以才有那些不连贯的叙述、突兀的诗句,以及陌生的名人名言。书里引用的孔孟语录,也是不常见的,他还用过一段墨子的话。
(15)、梭罗结婚了吗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并且在梭罗以后的生活中,依旧保持着独身主义。他开始对自然主义进行思索,也开始在美国各地体验大自然带给自己的美好,超验主义也是在他隐居生活中得到一步步实践的。
(16)、我的住所却并非如此,因为我发现自己突然成了鸟儿的邻居;不是抓住一只鸟关起来,而是把自己关在了鸟儿附近的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