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7句顾宪成后代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09 07:21:54 admin 阅读:59

导读顾宪成后人 1、顾宪成故居 (1)、林材留下的诗文甚少,我们无法得窥他的思想;他的方志著作可谓成就斐然,却屡被后人忽视。 (2)、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孙”,请您先点击上面的...

顾宪成后人

1、顾宪成故居

(1)、林材留下的诗文甚少,我们无法得窥他的思想;他的方志著作可谓成就斐然,却屡被后人忽视。

(2)、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孙”,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孙氏大家族”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孙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孙氏宗亲交流。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孙氏文化,传播孙氏正能量。

(3)、顾宪成孜孜国事,反而获罪罢官,朝野许多人士为朝中失去这样一位正直无私的官员扼腕叹息,也对顾宪成的品格十分钦佩,顾宪成的名望反而更高了。

(4)、附录:《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田横是齐国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现名田横岛,在山东)。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下诏令说:如果田横来投降,便可封王或侯;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消灭掉。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便自刎而死,遗嘱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受投降的屈辱,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汉高祖用王礼葬他,并封那两个部下做都尉,但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也自杀在田横的墓穴中。汉高祖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但他们听到田横自刎,便都蹈海而死。司马迁感慨地写道:“田横之高节,宾客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

(5)、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明代皇权高度集中,并且皇权思想到达顶峰,从明代皇帝如此平庸无能却依旧能够延续200多年以及崇祯帝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就可以处死当时权力极其鼎盛的魏忠贤就可以看出。而魏忠贤权力来源于皇权,所以他会努力维护皇权和国家安宁,因为他知道皇权在,他的权力就在,至于说他想当皇帝这一说,不说是不是后人杜撰,肯定是不会成功。

(6)、儿时的我因为贪玩忘了做作业被老师"家访",老师走后当然少不了母亲对我的惩罚,而后又把程门立雪故事讲了一遍。几次的反复,程门立雪的内含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内心,从而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也用母亲的教育方式教育了我的后人。

(7)、来到杨时纪念馆,纪念馆所陈列的一切,更使我加深了对杨时的认识。杨时不仅勤奋好学,尊师重教,而且爱国恤民,不畏权贵,淸正廉明。

(8)、政文公原籍江南元和,是荣太祖(顾荣)的后裔。其敕授承德郎岁贡士,官广东雷州督粮厅,由粤入桂。其子子真、子祥、子贵三兄弟,绳趋尺步营葬父母后游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爱其山水奇秀遂于罗城二都居住。由临桂又迁浔州府桂平县兄弟共处八年。然后子贵立业桂平,子真与子祥复迁鬱林州北流县大容山旁,后子祥迁冲龙里立业,子真迁波二里六麻潘村寨立业。子真之子闻达公善于择邻以处,卜居卞三里龙湾相坡翰垌,筑百堵(墙),乃肇基龙湾之祖。子真之孙闻达之子四世尚聪及其裔孙继续在龙湾发展,并陆续播迁至北流市六靖、石窝、平政、清湾、六麻、新丰和广东高州、容县黄安等地。

(9)、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妃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10)、被顾宪成锁定的第一个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11)、崇祯死前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说的非常对,崇祯时候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王八蛋,魏忠贤在的时候关宁防线得以组建,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委以重用,魏忠贤死后,孙承宗被罢,袁崇焕被杀。有人说魏忠贤争过孙承宗,但不管怎么说,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孙承宗下去了还能起来,魏忠贤死后,好,下去就起不来了。

(12)、对日本入侵朝鲜,林材是坚决的主战派。事实证明,丰臣秀吉的野心绝非“封贡”便可抚平。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他再次发动朝鲜战争,若非其本人突然死去,战况实难预料。而神宗此时才幡然醒悟,革去石星等人的职务。

(13)、顾野王可以说是江南顾氏的代表性人物,在他身上流传下很多故事,而苏州著名的茶叶碧螺春也跟顾野王有这丝丝联系。碧螺春,是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也是苏州文化的代表性名片,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苏州的饮茶文化从顾野王时期就已经风靡整个士大夫阶层。

(14)、至于这一支是如何来到浦头镇复兴庄的,谱中记载说是崇祯年间李自成兴兵起义,三世祖也就是孙继皋的孙子孙壎因躲避战乱,举家迁至江北维扬东乡大桥镇东南隅复兴庄,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时间了。

(15)、譬如祠堂二廗上方匾额书有"圣谕广训"四个金色大字,下面有圣谕内容,东面抱柱书有"师表东西",西面抱柱书有"艺苑流广"。这三匾额宛似构成一幅巨大的中堂画,其中"师表东西"系纪念杨时的。长辈们讲起杨时来话闸子就放开了,有讲求学的,有讲讲学的,有讲做官的,有讲诗词的,有讲墓志铭和行状的。总之,讲来讲去大多是家谱里的内容,他们在讲的时候无不流露出那种自豪和荣耀。杨时的形象在那时候我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16)、也许正是因为祖先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维扬江都孙氏一族落户复兴庄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兴办私塾。

(17)、林材也为叶向高的著作《纶扉奏草》作过序言。

(18)、首辅张居正去世后,继任首辅王锡爵只知道在朝中一味迎合神宗,不能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弄得人心离异。一次,王锡爵对顾宪成说:“当今所最怪者,朝廷认为对的,外人一定认为不对;朝廷认为不对的,外人一定认为是对的。”意思是责怪百姓心不向着朝廷。顾宪成针锋相对地回答:“我看应该这样说,外人认为对的,朝廷一定认为是错的;外人认为是错的,朝廷一定认为是对的。”指出国事搞不好的责任在朝廷而不在下面,一语道破了朝廷当权者们颠倒是非、混淆黑自的真相。

(19)、据《孙氏族谱》中记载,孙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祖父惠孙。武仲就是孙氏的始祖。

(20)、由于顾宪成在学界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慕名来请教他的人很多。顾宪成不顾病体,不管其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热情欢迎接待。后来,他看到来的人实在太多,小小的泾里镇上,连祠庙、客栈和自己周围邻居家都住满了客人,还容纳不下,就与长兄性成、次兄自成及弟弟允成商量,在自己住宅南边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顾宪成的夫人朱氏给学生们烧饭做菜,使学生来了就像回到家里一样。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辉,一派日以继夜奋发攻读的景象。许多已有功名、才学亦高的学者也争相前来求教。

2、顾宪成后代

(1)、顾姓的源流很多,其中主要的一种说法是出自姒姓,即黄帝三世嫡长孙颛顼大帝后裔,越王勾践之后。越王勾践的子孙被封为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史称顾姓正宗。江南则是顾姓的主要发源地。而无锡的这一支顾姓是从苏州迁徙而来。

(2)、林材次子林弘衍,字守易,号得山,官终户部主事,曾与徐(火勃)合著《雪峰志》。

(3)、一转眼工夫,我己退休在家,就在2017年末,曾当过十几年村支书的桂和堂兄邀我协助他重新家谱,我欣然答应了。从此,我接触到了先前只听人讲过而没见过的家谱。老家谱共二十册,我特意关注起有关先祖杨时的部分。老谱记载了杨时像赞、墓志铭、行状等,还收录杨时部分文艺作品,其中有一首《荷花》吸引了我,"照眼红云斗晩霞,重重青盖半倾斜。会须直跨三千仞,移取峰头十丈花。"这诗写出了晩霞下一池荷花的美丽景色。古代诗人用荷花作诗的很多,譬如唐代的李商隐,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石涛等,唯有杨时的《荷花》采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繁多和荷花的姿态,还有写将士守关的"关塞长年戍,边尘几日清",还有写对国家忧虑的"触目心如醉,凭高仍倚楼。戎虏川原赤,边储戌役愁。"先祖杨时的才华,整整影响我宗祠六百多年,宗祠后人爱学习蔚然成风,因而人才辈出,我也从家谱记载杨时相关内容中受益非浅。

(4)、“性刚负气”、曾打压正直官员的大学士王锡爵再次奉召入阁。林材极力进谏阻止,还揭发赵志皋、张位工作失职、“拟旨失当”,以致二者在皇帝面前惶悚谢罪。

(5)、他在自己所居陋室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话:“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颜回,是孔子著名的学生,家里十分贫穷,但他不以为苦,师从孔子,刻苦好学,以学为乐。顾宪成以颜回自喻,表达了自己的苦乐观和贫富观,希望做一个知识的富翁。他还自撰了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他在读书期间对社会的关注。

(6)、锡北乡贤、原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顾孟洁在贺电中对十年磨一谱的泾里顾氏宗谱的圆满发谱表示祝贺。他指出,泾里顾氏出了顾宪成、顾允成、顾贞观等名人,诞生了无锡历史上五名状元之一的顾皋,现代又从这里走出了三位工程院士。由此而言,泾里顾氏宗谱可以说是一部名人谱。

(7)、果不出所料,不久李如松便因轻敌兵败碧蹄馆。早先,尚书石星、经略宋应昌等人听信市井无赖沈惟敬的话,力主和谈,接受“封贡”(即接受和谈,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开放朝贡贸易)。蓟辽总督顾养谦不仅主张“封贡”,还曾“力主尽撤”。碧蹄馆一役,官军锐气严重受挫,“封贡”议再起。《明史•林材传》载:“材乞斩应昌、惟敬,不报。”万历二十二年(1594)九月,“吏部推顾养谦总理河道,材论止之”。据《明神宗实录》,林材弹劾顾养谦的理由是“虚冒宠荣、祗图规避;不能防海、安能治河”。

(8)、万历年间发生“国本”之争,明神宗欲废长立爱,以致群臣激愤、朝野动荡。万历十八年(1590),林材率六科言官上疏奏请皇长子朱常洛出阁,后又同吏部的邹元标上疏请定国本(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二十一年(1593),“再请建储预教,又争三王并封之谬”(《明史•林材传》)。最终朱常洛(明光宗)得以上位,君臣矛盾却就此埋下。

(9)、广西一世祖顾政文入籍广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政文公的源头起自大禹后裔越王勾践第7世孙顾摇封其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附近顾地(邑)为侯,人们以封地——顾为氏,称顾余侯,从此顾余侯即为江南系顾氏得姓之祖,其后代尊顾摇为始祖。

(10)、由于当时社会动乱,祖上也没有遗留下什么信息线索,寻根一直是顾学书难以割舍的一个愿望。相比较其他大姓,顾姓在徐州的人口并不算太多,但是分布比较广泛,各个世系之间也很难确定关系,目前能够确定的徐州顾姓基本属于三个支系。

(11)、如果说一个家族出了一位人才,还可能是偶然与巧合。但一个家族人才辈出,就一定和这个家族的历史过往和家风祖训有着密切的关系。钱氏家训中有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和“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恰当无愧于圣贤。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诫。钱氏家族祭祀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后辈在祖先面前认真诵读家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内化为每一个后人的行为准则。正是对先祖家训家规的重视,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无锡钱氏家族一共走出了十位院士和学部委员,如今依旧人才辈出。

(12)、顾玉辉(1898—1977年),号德群,北流石窝镇大鹏村人,民国期间曾任果德县县长等职。德群自幼天赋聪颖,勤习诗书,少时从师族之举人顾光廷,深得名师指点,进步神速。后为北流县立中学首届毕业高才生,进而考取北京朝阳大学,苦心攻读法学系。毕业后先后为郁林五属中学教员、广西省教育厅政务处处员、南宁区禁烟局总务科科长、武鸣县教育局局长兼县立中学校长、果德县县长、广西省教育厅一等科员。抗日时期战乱纷呈,他毅然辞职回乡,后任北流液体燃料管理处主任及县参议员等职。顾玉辉为人正直,办事公正,治家有方,处世有道;侍奉双亲,毕恭毕敬;训诲儿孙,亦慈亦严;亲朋往来,礼仪周全;对待梓里,一视同仁;深为儿孙尊崇,戚友敬仰。

(13)、2020年初夏,杨正伟带领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福建将乐。将乐山山相连,郁郁葱葱,溪水淸澈,晨光中,紫气冉冉,一座座青山只露出一个个山尖,那山尖仿佛是大海里的小岛,时隐时现在云雾之中,好似一派仙境。杨时的墓在山脚下,对面有一池塘,墓成倾斜的缺口椭圆形,石碑上刻有"宋龟山文靖,杨先生神墓"。我瞻仰"晋义熙中有长星坠其处,忽成一穴,占者谓五百年后当生大贤"时心潮起伏感慨道,人的价值不在腰缠万贯,良田万顷,在于死后千百年还有人来瞻仰他,发扬他。

(14)、崇祯元年(1628),大批正直的官员得以平反。朝廷赐予林材高规格的祭葬,并赠“资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葬于侯官(今福州)北门崎上。而此时,林材已离世三年。

(15)、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16)、明神宗看了徐兆奎的奏疏后,对东林官员的提议不予采纳。这次京察,东林官员的努力没有实现。相反,一帮奸d因祸得福,都纷纷挤到各要津重地,不遗余力地捏造借口打击排挤朝中正人。被指控为“讲学东林,遥执朝政”的顾宪成处境艰危,东林书院的境况也开始走下坡路,与会人员锐减,已只有“二三真正如苍然隆冬之松柏”的君子前来听讲,讲事也逐渐凋零。

(17)、尊文重学,实事求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用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多学而识、行己有耻、行必有果”的实事求是治学方法,树朴学新风。尤其是响应顾宪成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号召,关心国事,经世致用,开一代尊文重学的风气。

(18)、神宗驾崩,继位者却不见得更英明。光宗荒淫,不足一月驾崩;熹宗昏庸,致使阉d肆虐。古稀之年的林材重入仕途,大明王朝此时却已是风雨飘摇、万劫不复。

(19)、林材(1550—1625),字谨任,号楚石、九龙山人。明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林材以第二百四十九名登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历官吏科都给事中、南京太仆寺卿等职,终南京通政使,崇祯初赠都察院右都御史。一生浩然正气、忠正不阿,曾“以直言谪归”。《明史》有传,各版《福建通志》、民国《闽侯县志》《长乐六里志》《闽县乡土志》等地方志亦有传。

(20)、顾野王作为南陈的清流名士,奉命编撰字书,搜罗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年内文字形体,编撰成《玉篇》30卷,当时他年方25岁。此书为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在苏州市职业大学内依然保存着顾野王墓,俗称“落星坟”。

3、顾宪成被后世敬仰的原因

(1)、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李成梁长子李如松奉命东征。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李如松率官军取得平壤大捷。兵部尚书石星欲大肆庆功,遭林材论止,“星乃不敢滥叙”。

(2)、明代状元孙继皋的后裔孙兴华和孙有清展示了一本民国年间编修的《孙氏族谱》,讲述了这一支状元后裔如何从明代崇祯年间避难逃至此地并繁衍生息的故事。

(3)、来源:将乐杨时研究会、县融媒体中心、县文学协会

(4)、顾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注重教育、强调忠孝节义、提倡以巧见长、以学取胜、重视宗谱修订等宗族文化,是一个比较有特色、文化极为昌盛的姓氏族群。

(5)、《明史》对于顾宪成入仕之前的简历记载十分简略,但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却对入仕之前顾宪成的事迹有更多的记叙,这是一位从小就认真、执着因而有点认死理的年轻人。但对于一位思想领袖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而顾宪成进入仕途之后,处处表现出来的,正是他的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而这种认真、执着而又认死理的个性,导致顾宪成毕生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而奋斗,毕生向他所认定的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和事作斗争。

(6)、顾宪成小时候家境十分清贫,他的父亲顾学开了爿豆腐作坊,但因家庭人口多,常常入不敷出,要向人借贷,他家住的房子很破旧,不蔽风雨。但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反而激发了顾宪成奋发读书的决心与向上进取的志向。他6岁就进私塾读书,既聪明,又刻苦,而且怀有远大抱负。

(7)、顾永田1916年出生在西朱村,曾就读于徐州、上海等地学校。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d。随后被组织派往山西工作,进行抗日斗争。1939年底,顾永田任文水县县长,发动群众,组织武装,积极配合工卫旅开展晋中平川游击战,被群众称为“万里挑一的好县长”。1940年底,顾永田调晋绥边区第八行政专员公署,任专员。在任职期间,他对当地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8)、徐(火勃)、谢肇淛亦为其友,曾同修万历癸丑《福州府志》及《福建运司志》。

(9)、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大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10)、顾去吾(1922—1998年)原名顾惠祥,北流市六靖镇龙湾村人。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且胸有大志,青年时代投身抗日救国救亡运动,参加学生军,将原名顾惠祥改为顾去吾,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兴亡和远大的理想忘记自己。1946年以华南联考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东北建设,从浙江来到吉林组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一生致力于光学事业,是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测试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是我国光学界的知名学者。其译作《干涉仪原理》一书,至今尚为学界奉为经典之书。顾去吾不但学艺成就显著,而且一生品德高尚,提倡节俭,反对奢华,其出国讲学时节约之款全部上交国库,自己分文未取。

(11)、顾氏自秦汉得姓以后,一直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姓氏,因此所出人才丰富多彩。江南顾氏从古至今出了不少响当当的人物,主要集中在忠臣和杰出学者两类:三国时代东吴丞相顾雍;西晋时代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时代诗赋家、书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唐朝杰出诗人顾况;宋朝训诂学家顾临;元朝著名文学家顾瑛、著名画家顾安;明朝刑部尚书、文学家顾璘,吏部文选司郎中、东林d领袖顾宪成;明清之际伟大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和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国民d名将顾祝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史学界有顾颉刚等等,他们的共同祖先都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

(12)、明朝是在崇祯手上灭亡的,而崇祯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魏忠贤都死了,为什么明朝还会灭亡?明朝只亡亡于流寇,归根结底,亡于东林d。

(13)、东林d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d”之“d”,是朋d而不是近代政d。

(14)、 我是听母亲讲故事长大的,那时不管听得懂或听不懂,只要有听就好。在那个年代我母亲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她讲故事时总会加上点自己的东西,尽量使我能多听懂一些。一次,母亲讲到祖上有位叫杨时的名人,他在常州府(包括现在的无锡)东林书院讲学18年,还把许多后人带到了苏南,后又讲了"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颢、程颐是杨时的老师,朱熹是杨时弟子的儿子。那时的我虽不懂理学,但记住了杨时尊师重教及艰辛的求学经历。

(15)、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从鼎鼎大名的三国时期吴国宰相顾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唐朝诗人顾况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东林先生顾炎武,都是同一个老祖宗,其祖先就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

(16)、首先明熹宗在临死前曾专门叮嘱他的弟弟朱由检(后来的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

(17)、天启四年(1624)三月,林材升南京通政使。七月,首辅叶向高受阉d排挤致仕还乡。

(18)、秉笔直书是林材方志的鲜明特色。林烃对他不乏溢美之词:“独运匠心,不摇群议,卓为良史之才。”谢肇淛评价其志书“世家不能敚董狐之笔,宰相不能改吴兢之书,悬之国门,足称实录”;徐(火勃)亦云“董狐史笔人皆惊”。

(19)、史河泱泱,顾姓流长。我辈顾氏族人,须身体力行,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以勤俭为根本,早起晏眠不惜辛苦,不以家贫甘于自弃,穷者不失为善士,达者必能为好官,各享无穷之福。(玉林市顾政文宗亲理事会会长顾家龙)

(20)、政文公自粤入桂以来,其裔孙各系支修谱都说“我们是顾荣的后裔”。顾荣何许人也?根据《中国姓氏谱》考证:顾荣就是西汉东瓯王安朱的22世孙,其祖父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丞相顾雍。公正而论,孙吴政权能够以偏师弱旅占据江东与各方豪强相抗,与顾雍的辅佐及其所代表的包括顾姓在内的本地土著大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正因如此,顾氏一门自顾雍开始,子孙人才辈出累至高官,家族也兴旺发达,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大姓。顾荣秉承顾氏宗族的传统,生性聪颖,弱冠之年就被征为吴国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顾荣有极高的政治才能,在当时西晋覆灭、永嘉南渡之际,顾荣以其忠心和才华保存了江南的完整,使司马王朝等南方政权又延续了300年之久,江东民众也免去了被蛮夷铁蹄蹂躏的厄运。政文公是顾荣的后裔,这是顾姓人引以为豪的。

4、顾宪成墓地

(1)、中华古老姓氏之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江都区浦头镇吉家庄是中国吉姓人口最大的聚居地,在吉家庄东南隅的复兴庄有着400人的外来姓氏——孙姓族人。

(2)、相比“威权震主”的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神宗颇为信任“听话”的王锡爵、赵志皋、张位等阁臣。

(3)、从那之后,顾氏在无锡生根落地,逐渐发展。与其他姓氏稍微不同,顾氏族人更加强调耕读传家,历史上的顾姓名人中也都是文人墨客,而没有武将。无锡顾氏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顾宪成,明代儒家学者,在被贬回家后创立东林学院,后来逐渐发展为东林d。

(4)、湘湖边上站立着的杨时塑像,他平视前方,右手在后,左手抹着长须,既有一介书生之气,又有一副达官之势。杨时被后人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当今的杨时后人,更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给祖先增光,给后人立样。

(5)、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社会和学人的共同需要兴办起来的。它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绅的分散游学形式变为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不收学费,只要愿意,均可参加,还提供食宿方便。讲授方式十分灵活,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时间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活跃气氛、开发性灵,主讲者还随时回答提问。有时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

(6)、不仅如此,在历史史料当中记载,顾野王当年就已经对苏州的茶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7)、在无锡顾氏的祠堂内,供奉着顾姓的始祖和相关的分支顾姓排位,让人惊喜的是,这里我们也发现的铜山顾氏的排位。在新修订的顾氏族谱上同样有徐州铜山顾氏的记载。我们也了解到,其实铜山顾氏的与无锡顾氏的渊源一直以来就有明确的记载。

(8)、勤俭为本,善于创业。玉林顾姓族群,坚守忠义廉洁,精金美玉,需经烈火锻造。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以勤俭为根本,家贫不甘于自弃。勇于创业,善于经营,涌现了一批实业精英。正如清进土顾光廷所吟诵的: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副秘书长赵彦行)

(9)、东林d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让皇帝收工商税,每当皇帝说没钱要征税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朝廷焉能与民争利”之类的话,举一个例子:天启帝的时候江南光茶税一项就有20万两进账,而崇祯帝的时候连十万两都收不上来。那么不征工商税打仗的钱哪里来?这一笔税就算在农民的头上了,而且东林d还取消了矿税,资本家不交税,每年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苦哈哈却是连年加税。东林d一帮子还取消了各地的驿馆,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叫李自成的人。再加上明末自然灾害严重,国家又没钱赈灾,所以明末农民起义严重。

(10)、诗礼昭先泽,声光足世家。绵绵千古续,奕叶复天葩。

(11)、此外,林材倾其心力主持校订、印行宋淳熙《三山志》,使这一部福州乃至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郡志得以保存至今。他还参与修纂万历《福建运司志》(即《八闽鹾政志》)及万历三十八年(1610)《闽清县志》。其方志学理论与思想集于著作《郡乘詹言》,惜已无寻。

(12)、目前的昆曲也就是之前创新整理的水墨调昆山腔,由于其身形优美,曲调婉转,很快就风靡整个社会,之后的众多戏曲种类均吸收借鉴了昆曲的一些特点。这其中就包括现在的京剧。

(13)、铜观音寺原名光福寺,在寺门口依然有顾野王祠堂一座,那么当时顾野王为何要舍宅建寺呢?据说是当年从远方来了一位法号悟彻的云游高僧,与顾野王参禅论道非常投机,顾野王为了留下这位云游高僧才将自己的家宅改建成寺庙。

(14)、此时,d派林立,阉d横行。身为三朝元老,林材本人颇为反感,但他与叶向高、董应举、崔景荣、邹元标等东林d中正直人士过从甚密,政见也颇同。

(15)、  顾德启(1891—1943年),号厚东,北流市六靖镇龙湾村人,自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废科举后考上北京大学,授文科学士,任国史馆编纂处编纂官。后回省任广西教育会会长、郁林五属中学校长。曾随军征讨北洋军阀,1927年奉派黄埔军校学校任政治教官,当时政治部主任为周恩来。1929年回省任广西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广西省府秘书、民政厅第四科科长,曾任养利县县长兼民防团司令、陆川县县长。任职时关照武鸣同宗,回乡时到瓞茂祠力主用祠堂租谷奖励高小到大学读书子弟,其谷之多为县内罕见,使不少穷苦孩子读书成材。

(16)、在无锡顾氏的祠堂内,供奉着历代先人的排位,在这些排位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就是铜山顾永田。也是国家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位抗日烈士中的其中一位。

(17)、由于东林讲会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讲学风气,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赴会,学人云集,每年一次的大会有时多至千人,不大的书院竟成了当时国内人文荟萃的重要会区与江南讲学者遥相呼应。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为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便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d”。东林d与朝廷中的腐朽势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则以其卓越的思想气度成为东林d的精神领袖。

(18)、《明史•林材传》载:“光宗即位,始起尚宝丞,再迁太仆少卿。还朝未几,即乞归。天启中,起南京通政使,卒。崇祯初,赠右都御史。”

(19)、勤俭为本,善于创业,这就是玉林顾姓族群的坚守。像顾家龙一样勇于创业、善于经营、乐于奉献的,玉林顾姓还涌现了一批实业精英:顾惠波、顾卫平、顾和、顾德松、顾风茂、顾家奕、顾振潮、顾寿芳、顾政、顾光华、顾建辉等,他们家贫不甘于自弃,富而思进,成为族群学习的榜样。

(20)、此为晚年的林材与叶向高等人同游、结社福州道山(今乌山)薛老庄时所题。《乌石山志》载:“薛老庄亦名薛老村,在天秀岩左,以近薛老峰,因名。明季诗人结社于此,今庄废。”而林材之名,亦如这阒然无声的石刻,迷离于历史的烟尘中。

5、顾宪成是哪个朝代的人

(1)、的浙d声势较大。浙d首领沈一贯、方从哲先后出任过内阁首辅。他们在当权期间,依附皇室、勋戚,交结宦官,不断排斥官员;齐、楚、浙、宣、昆等d的重要人物都官居要职。他们为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权位,以攻击东林d为首务,东林d人则一再抓住对方的弊端加以参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明末d争。

(2)、玉林顾姓语言属粤语系桂东南地方方言,绝大部分人使用。

(3)、  顾子真(1391—1450年)字诚实,号古梅。1411年(辛卯科)中举人,拣选知县,授文林郎(正七品)。子真秉性纯良忠厚,孝敬父母,爱护弟弟,率弟弟绳趋尺步(按当时法度)营葬父母后,偕弟祥、贵游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爱其山水奇秀,遂于罗城二都居住;后又迁浔州府桂平县,兄弟共处八年,安置三弟立业桂平,然后偕弟祥再迁鬱林州北流县大容山旁居住,后又安置祥住冲龙里后,独自迁波二里六麻潘村寨立业,享年六十岁。

(4)、古昆曲其实是当年流传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民间曲调,经过顾坚的整理发展后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戏曲规制,之后又经过多次改进才最终形成流传后世的昆曲。但是最开始的昆山腔到底是怎么样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5)、再譬如,与林材同列于《明史•列传一百三十》的董应举,著作《崇相集》中有《答林楚石书》及《答林楚石》。林之蕃曾“受业司空董崇相先生”。

(6)、事实也确实如此,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在他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并且魏忠贤在位,虽然揽权贪婪,但是国库却有银子,他会刮出财阀大地主们的钱来补贴财政,大力收工商税,所以边防不缺钱,也没什么人造反。

(7)、顾氏族群是一个勤奋有为、富有创造力的族群。就拿声名卓著的刺绣艺术技法和制品——“顾绣”来说,其入针间不容发,擘丝纤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与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相比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绣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为明代顾氏的顾名世家族所创,世代相传,名扬天下,传统代表作有《洗马图》《洛纬鸣秋》《扁豆蜻蜓》《鹑鸟》等。

(8)、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从得氏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顾姓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省苏州市)。

(9)、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其中最古老的一支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上古。在众多的东周文献中被认为是皇帝之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其后裔中的一支,在夏商时期建立了顾国,这可以看作是顾姓最早源头。顾姓起源有一支起源于北方,一支起源于南方,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姓氏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令顾姓人倍感自豪的是,顾氏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特别是“南顾”,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选择尊文重学、经艺传家的发展方式,成为一个文化昌盛的族群,历代杰出文化人才层出不穷,这在江南、乃至全国各个大姓中都是比较突出的。

(10)、此外,林材还参与劾罢在辽东、西南战事中失职的南京户部尚书郝杰、刑部尚书徐元泰,致使二者致仕还乡。

(11)、伟哉太君重宗亲,谱牒功成用意勤。希族旧从东鲁著,源流远自驾山分。

(12)、赵志皋年老且“柔而懦”,尤其在对外作战问题上唯唯诺诺、缺乏主见。吏部郎顾宪成以“空司”的手段请求驱逐,御史冀体亦极力主张,竟被贬斥为民。吏科都给事中林材出面申救冀体,遭罚俸一年。

(13)、到了顾政文这一代,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广东、广西散枝发叶、繁衍生息,更是继承和发扬了顾氏勤奋创业、不惧困难的优秀传统。政文公的儿子顾子真是玉林顾氏的二世祖,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中举人,拣选知县,授文林郎(正七品)。子真公秉性纯良忠厚,孝敬父母,爱护弟弟,率弟弟绳趋尺步(按当时法度)营葬父母后,偕弟祥、贵游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爱其山水奇秀,遂于罗城二都居住;后又迁浔州府桂平县,兄弟共处八年,安置三弟立业桂平,然后偕弟祥再迁鬱林州北流县大容山旁居住,后又安置祥住冲龙里后,独自迁波二里六麻潘村寨立业,终成大业。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玉林辖区内的顾姓人口到如今已发展至15000多人。

(14)、这一支孙氏后裔被称为维扬江都孙氏,但祖籍其实是在无锡,始祖是明代状元孙继皋。据谱中记载,这一支孙氏的始祖为孙继皋,明代万历甲戌科(1574)状元,江苏无锡人。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转吏部侍郎等职。万历八年充任会试同考官时,提拔魏大中、顾宪成等。

(15)、在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关键期,惠山古镇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走上国际传播渠道,势必为申遗加分。

(16)、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了。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他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17)、 祖训以勤俭为根本之,男耕女织,早起晏眠不惜辛苦,不事奢华,营运做家常,使衣足食足,不饥不寒,免致落于人后,即为顾氏能子孙,自不受辱于人矣。幸相勉之。

(18)、(释义)顾,甲骨文为“雇”。雇是农桑候鸟,是鸠的一种,习惯四周环顾的一种鸟。顾是由“雇”和“页”组成的会意字,在顾氏图腾里上部为鸟图像,下部为门的象形。

(19)、2019年春天,我特地去了趟无锡东林书院,那天春风熙熙,新绿布满了枝头和大地,桃花、梨花争艳斗芳。"东林书院"这一指示牌用中英韩三种文字书写,整个书院并不很大,布局却很合理。石牌坊上方书有"东林旧迹"四个字,那旧址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是先祖杨时讲学十八年之场所。东林书院的取名,据说是杨时游庐山诗《东林道上闲步》而来,所以这里又叫龟山书院。明代顾宪成在此为后人留下了耳熟能详的千古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陆陆定、钱伟长为东林书院题匾题联,"此日今还在,当年道东南。"这短短十个字,却导出了杨时两个典故,上联出自杨时的诗《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勉励学子珍惜时光,刻苦学习,下联自杨时的老师程颢送杨时南下讲学时的感叹"吾道南矣"。站在东林书院里,让我想起以前摇头晃脑地诵读诗经,寒窗苦读的学子。祖国有了这些苦读的学子,才有了建设祖国的栋梁,中国才会有5000年不朽的文明,学富五车才能为国家出谋划策,才能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各族之林。东林书院于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东林书院,不仅仅告诉你那一段历史,更告诉你中华学子应弘扬勤学习,爱祖国的精神。

(20)、顾宪成带着强烈的政治热情踏上仕途,想为国为民做些有益的事。但当时政治黑暗,军事腐败,财政拮据,人民由于苛政暴敛,被迫反抗的事件也层出不穷。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州贵族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束,并且逐渐构成对明朝的威胁。面对这种国势日衰的形势,顾宪成初入仕途,就不顾自己位微言轻,上书直谏,主张举用人才,评论时政得失,无所隐避。他先在户部、吏部任职,后外放桂阳(今属湖南)、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为官,后又奉调再入吏部,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部门任职,他都不媚权贵、廉洁自守、正直无私、办事认真。

(1)、  顾英明(1863—1944年)又名顾光廷,生于北流六靖龙湾村木根坪(后迁居石寨塘冲)。顾英明幼年勤学苦读,乡邻赞颂,于清光绪15年(1889年)考取秀才,清光绪27年(1901年)中举人。清光绪33年(1907年)会考中式(相当于文进士),被录取为陕西省即用知县。1911年5月任广西荔浦县县长。任期内平盗禁娼、禁烟、禁赌,政绩卓著。又办女校、修《荔浦县志》,时人赞赏。民国24年(1935年)顾英明已年逾古稀仍参与重修《北流县志》,负责校订工作。晚年教子训孙,颐养天年。

(2)、木有根兮水有源,源源本本汉回天。历朝国史还须谱,累世根源一脉传。

(3)、“万历三大征”是明神宗为数不多的政绩,即平定宁夏哱拜叛乱、东征抗倭援朝、平定西南杨应龙叛乱。与此同时,辽东蒙古、女真的威胁尚在。对武臣的纠劾,吏科都给事中林材也时常参与,甚至参与战略决策。

(4)、无锡东林书院管理中心主任荣骏炎在致辞中介绍,东林书院与泾里顾氏有着久远而密切的关系。顾宪成罢官归里,即向常州知府递呈《请复东林书院公启》,提出了崇先哲之懿范,继学派之教诲,以正世道人心。他亲手制订《东林会约》,远崇孔孟,近习程朱,开启了知本立志的东林学风。他主讲了书院的最初八年,其讲稿《商语》至今保存在《东林书院志》中。数百年来,泾里顾氏族人始终关注和爱护东林书院,并在几次书院重修中捐款支持。2020年顾宪成诞辰470周年之际,顾氏后人专门向东林书院捐赠了新修成的《泾里顾氏宗谱》。

(5)、刻苦图强,不忘初心。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终成霸业。传至7世孙顾摇,封其子于会稽附近顾地为侯,人称“顾余侯”,以封地为氏。至明清交际,政治黑暗,d阀竞争。武英殿大学士顾宪成,创建东林d,要求改良政治,反对宦官专权,整顿朝纲,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6)、维扬江都孙氏一族的根本就是耕读传家。家训中对于读书有着严格的要求,后世子孙但凡懂事起,就必须要读书。长大以后,读书有成者参加科考,实在不愿意读书的子弟则农耕持家。

(7)、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从得氏至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顾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15876人。

(8)、历史悠久的顾氏是华夏民族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从得氏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顾家虽然出身越族,但是在早期饱经动荡迁徙、亡家毁国之苦后,在以后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逐渐选择尊文重学、经艺传家的发展方式。顾姓宗族文化中比较有特色,包括了注重教育、强调忠孝节义、提倡以巧见长、以学取胜、重视宗谱修订等,是一个文化极为昌盛的姓氏族群。这些特色的形成,是与顾氏世居江南、经艺传家的特点分不开的。

(9)、祠堂,作为中国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被视为中国人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属地。它是传统社会人伦道德、家族凝聚、社会安定的基石。虽历经千年,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10)、万历二十二年(1594)六月,宫中西华门楼遭雷击发生火灾,时任吏科都给事中的林材借此天象进谏,对时政之缺失一一批驳,数条罪状直指皇帝及“在君侧者”。神宗因正在修省中,强忍怒火而未问罪。

(11)、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27岁的顾宪成赴应天(今江苏南京)参加考试,他在应试的文章中指出:天下治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只有选拔、任用贤才,使之各司其职,这样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同时,顾宪成还强调朝廷要广开言论,虚心纳谏,以法治国,注意总结前代的经验教训以供借鉴,把国家的事情办好。由于顾宪成的文章立意远大,分析透彻,结果以第一名中举,从此闻名遐迩。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解元顾宪成赴京参加会试,又被录取在二甲第二名,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投身到了社会激流中。

(12)、福州乌山天秀岩,岩势嵯峨,多幅摩崖石刻镶嵌其间,最显眼的当属元末燕赤不华所书“天秀岩”及明末叶向高、薛梦雷题刻。危耸的峭壁上,另一楷书石刻却鲜有人问津,部分字迹已漫漶不清:“玄亭东壁俯江流,山郭周遭四望收。蜃气雾浮鲛室暝,涛声风送海门秋。尊前促膝倾千古,醉后遥心寄十洲。久矣投簪今白发,欣逢明圣□优游。集薛老庄分得秋字,林材。”

(13)、《记住乡愁》为何选择记住惠山老街?央视编导赵奕琳透露,在无锡开拍前,他们曾到小娄巷、荡口古镇等地踩点,但最终还是定在了惠山古镇,因为惠山老街富含历史文化,这里有全国体量最大的古祠堂群,是天下人的精神家园,承载了天下人的乡愁。

(14)、王锡爵致仕,须“廷推”新阁臣。神宗却多次否决吏部陈有年、顾宪成等人的公正推荐。顾宪成甚至因此被削籍。林材慷慨陈词,为忠臣讨公道,声讨奸佞。

(15)、或许正是叶向高等人的力荐,天启三年(1623)三月,林材复出任南京太仆寺卿。虽是正四品大员,却远离权力中心。徜徉于滁阳醉翁亭,他命人重修二贤祠,祀欧阳修及王禹偁。

(16)、二泉书院,现在是无锡邵氏的家族祠堂,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正德年间,邵氏先祖邵宝,任督察员右副都御史。当时宦官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对此深恶痛绝,辞官回到家乡办起了这间二泉书院,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鼎盛时期,书院有弟子数百人。

(17)、经艺传家,博学于文。顾氏族群,耕读传家,东晋产生了著名书画家顾恺之,著有《论画》名篇。他主张“迁想妙得、以形写神”,对中国书画发展影响很大。从汉晋到清末,顾姓书画家、文学家、思想家等就有十七八人。正谓长庚有“三绝”,华玉列“四家”。在北流顾氏中,历史上就产生了进士、举人十多人。

(18)、在无锡顾姓的祠堂正中,供奉着顾氏的3位先祖画像,其中最上面的是顾雍,顾雍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宰相,为相19年,是吴国当宰相时间最长的一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顾雍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同,顾雍为官,多进良言,在吴国政坛上也是非常重要。顾雍为官虽然严厉却待人宽厚。因此后世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形容顾雍,那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19)、去年10月26日,《记住乡愁》第五季之惠山老街在无锡开机,从惠山老街的建筑特色、民风民俗、历史名人、文化独特性等几方面入手,由央视主持人柴璐采访代表性祠堂的宗亲,串起祠堂往事。

(20)、是年年底,林材再次上疏直批神宗用人不当、阻塞言路,言语颇为逆耳。最终,皇帝忍无可忍,大骂“林材这厮,屡次借言欺侮诬谤大臣……暗伤善类”,“全失告君礼体,好生狂悖”(《万历邸钞》)。林材随之被连降三级,贬为程乡典史。

(1)、高中毕业后我回到了生产队,过着鸡叫出工,鬼叫收工的农民生活,那时的农民没有八小时、礼拜天的概念,一整年都歇不到半个月。生产队里二十多个男劳动力,年龄大小整整跨越两代人,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天天有得吹,要数那几位长者最能讲家杨家将,岳家军,宗祠历史,宗祠名人了。当我能认识宗祠时,村里的祠堂早己"破四旧,立四新"了,祠堂里原先的模样及杨家人物都是通过长者口述而得知一二的。

(2)、顾宪成在居家讲学的同时,还经常到苏州、常州、宜兴等地去讲学,经常与苏州、松江、常熟、太仓、嘉兴、宜兴等吴中学者聚会于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畔研讨学术。在讲学活动中,顾宪成迫切感到必须具备一个固定的讲学场所,从而将分散的讲学活动变成一个有协调组织的统一活动,从而对吴地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和作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经顾宪成和吴地学者的共同努力,官府终于批准在无锡城东门内的东林书院遗址重建兴复东林书院;重建工程开始于这年四月十一日,至九月九日告竣,共用了1200多两银子。作为首倡发起人之一的顾宪成捐银最多,又去策动吴地官员和缙绅捐资助修,出了大力。顾宪成又亲自为书院讲会审订了宗旨及具体会约仪式,这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顾宪成首任东林书院的主讲。顾宪成的讲学活动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辉煌时期。

(3)、在书院内有一座的家祠。邵宝过世80多年后,顾宪成与几位书生一起将邵宝尊为“发轫者”,恢复北宋文人杨时的东林书院,并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绝对。一时间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议论国事的中心。顾宪成过世之后,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在二泉书院内建造一座家祠,以传承弟子的身份,常伴先生邵宝左右。

(4)、当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议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d”的时候,另一批官僚,也逐渐形成按籍贯划分的几个“d”,它们是:山东人的齐d,湖北人的楚d,安徽宣城人的宣d,江苏昆山人的昆d,而以浙江人

(5)、由尚宝司丞升光禄寺少卿,再升太仆寺少卿,兼右通政一职,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但在太仆寺少卿任上仅仅两旬,林材便“以爱惜身名再乞归”。兵部尚书崔景荣及内阁首辅刘一燝遭弹劾,他受牵连。而时任吏科都给事中的奸臣阮大铖竟“以郡志故,修怨于公”,借机攻讦林材。

(6)、从清代一直到解放后,曾经有八代人在当地从事教育工作。从私塾的教书先生到学校的人民教师,近两百年来先辈们扎根在这里,教书育人,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祖先八代人为当地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值得后辈学习。

(7)、江苏昆山人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杰出学者,他用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多学而识、行己有耻、行必有果”的实事求是治学方法,树朴学新风。尤其是响应顾宪成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号召,关心国事,经世致用,开一代尊文重学风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激励炎黄子孙不畏强暴的名言就出自他的《日知录》。顾炎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可以简略概括为三点:一是开风气。他坚决排斥以前的虚华不实学风,专从客观方面研察有关国计民生、文明兴废的重要课题;二是对治学方法的创造实践,丰富完善了在广泛占有资料前提下客观分析的实证方法;三是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音韵学、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学,完善了金石、方志学等等。他的这些宝贵遗产,对后代乃至今天的学术研究,都具有开创的功劳。

(8)、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d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9)、在顾姓所供奉的始祖中,还有一位非常重要,那就是顾野王,顾野王原名顾体伦,因仰慕西汉的冯野王,才更名为顾野王。隋朝初期,陈国雄踞江南,顾野王在陈朝担任黄门侍郎等职,博通经史,擅长丹青,在江南威望很高。在苏州有一座铜观音寺,据说就是在当年顾野王的家宅上所建。

(10)、                                 注:权相是指史弥远;南宋理宗赐“南谷”二字。

(11)、修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的《福州府志》是在正德庚辰、万历己卯旧郡志的基础上创作,时任福州知府喻政署名“主修”,参纂者有林烃(时任南京工部尚书)、林材、谢肇淛、王宇、徐(火勃)等人,“而主事者实为林材”(徐(火勃):《新辑红雨楼题记•徐氏家藏书目》),后序亦为林材撰。该志博采广搜、内容翔实,不囿前说、悉从考实,七十六卷的鸿篇巨制堪称明代方志之典范。

(12)、万历二十四年(1596),皇帝不送太后出丧,先祖孙继皋上疏劝说,因忤旨致仕,晚年讲学于东林书院。万历三十八年(1610)病卒,追赠为礼部尚书。葬位于无锡市西南郊大洋乡白旄山麓。留有《孙宗伯集》十卷。

(13)、                                     注:指赵南星,顾宪成和邹元标为三君子。

(14)、万历十七年(1589)吏部考选,林材由舒城令擢为工科给事中,始开谏垣生涯。再擢户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直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三月升吏科都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为六科之长,虽仅为正七品,却秩卑权重,在明朝中央监察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5)、万历二十年(1592),浙江人王君锡奏开易州矿,时任户科给事中的林材携右给事中马邦良上疏痛陈矿税之弊,反对开矿、阐明是非,“上幡然”,驱逐了王君锡。可惜,万历二十四年(1596),神宗仍听信内阁大臣张位的谗言,开征矿税,从此“毒流区宇”。数年后,林材在《福州府志》中仍不忘感叹此事。

(16)、事实上,因林材与林烃皆任该志“总裁”,皆履职过南京太仆寺卿,并皆与叶向高交好,以至于世人时常混淆他们的名号。自明代藏书家陈第在《世善堂藏书目录》中把七十六卷本《福州府志》归于“林仲山”(林烃)名下后,诸志书便相沿其误。如清道光《福建通志》云:“《世善堂书目》有林仲山著《福州府志》七十六卷,数与此合,仲山,林材号也。”郭白阳《竹间续话》云:“仲山,材号也。”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17)、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是朝廷规定的京察之年,即对朝廷官员进行考察调整。主持此事的东林官员叶向高等希望积极设法解除以往纷争,秉公办事,澄清吏治,使政治朝局焕然更新。但不料其他派别的官员联合起来栽赃陷害,把目标集中在东林官员身上,意图就是想将朝中正人搞倒,由他们来控制内阁大权。徐兆奎更是将朝廷纷争的全部责任推到东林官员头上,说国家吏治,人品、学术都因顾宪成的东林讲学而弄得败坏的不可收拾,污蔑东林借讲学之名,行结d营私之实,将功名利禄与学术气节统统混为一谈,弄得吏治人心大败。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69句音乐与人生的精辟句子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