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9句道法自然指的是什么意思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14 10:19:30 admin 阅读:59

导读道法自然的法是指什么 1、道法自然,法是什么意思 (1)、“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

道法自然的法是指什么

1、道法自然,法是什么意思

(1)、“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2)、《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叫它为“道”,我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

(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

(7)、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8)、“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9)、道教以仙道贵生为宗旨,贵生就要养生,养生就要知自然之理。就养生来说,《黄帝内经》有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性延命录》所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调养身心,要法自然之道,顺应四时法则,不违常理,使自身阴阳和合,养寿延年。

(10)、道法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

(11)、这个法则源自于道的本质,道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道本有的法则就是空性。既然道遵循的是空性法则,那么天所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地遵循的也是空性法则,最后人也要遵循空性法则。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里主张无为。

(12)、嵇康在谈到养生时曾经说到养生有“五难”,即“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其中的“灭、除、去、绝”等词语,就是要人们摈弃后天的私欲、不为外界所诱惑而返回到生命本真,在这个没有污染的条件下养生、修身,胜过吃药进补,定会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嵇康的友人这样评价他:“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诚然,这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必定是有着一颗淡泊、宁静、质朴的心,从容地应对生活。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真正以“道”来统御万民,就要顺应时令和万物生长规则,让他们回复到他们本来的样子,无为而治,天下得自然之法,安定。

(14)、道就是万物本来的样子。这一点实际上是这章《道德经》内容,我们来看全文:

(15)、大地承天,万物的生长繁衍和迁徙是依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

(16)、但我感觉到,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道法自然”里面的自然两个字指的是什么。大家都以为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于是“道法自然”的标榜者就成为了我执的受害者,因为大家都把“道法自然”里面的自然二字,理解成自己不受管束,不受干涉时候的样子和想法了。

(17)、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

(18)、“道法自然”四个字来源于《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遵循大地的法则,大地遵循上天的法则,上天遵循道的法则,道遵循它自己本有的法则。

(19)、《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誉为万经之王。

(20)、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2、道法自然指的是什么意思

(1)、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2)、有这么个东西,浑然天成,生于天地之先,无声无形,无需外力辅助,独自周而复始的运行,从不停歇。可以视之为天地之根本。

(3)、但是我们大家把“道法自然”理解为要遵循自己本来的样子,然后呢,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一觉醒来抻懒腰的样子。因为世人最自然的时刻,最轻松无碍悠然自得的时刻,就是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下意识的做什么事的时刻。或者稍微有点觉知力,就是自己照着镜子看自己的时候。我们都把镜子里的我当做自然的我,然后就本着“道法自然”的教导,遵循镜子里的这个我的一切欲望和愿望。

(4)、“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5)、要达到虚无的情怀,需要有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宽阔之心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太上道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自古君子之心胸都宽大如山谷一般,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包容一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的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业,皆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6)、生态保护最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维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智慧命题下的道教的财富观,那就是“以物种多少论财富”。道教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人类财富多寡的评判标准。《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明确指出,“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和物种延续不绝。它说: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万,为极下贫。由于天地是人的父母,父母贫困,则其子亦贫,结果天地人都为“虚空贫家”。治理天下的圣道,就是让小鸟飞得更高,野兽跑得更远,珠宝更加美丽,植物更加茁壮,圣人更加卓识。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顺自然而不违”,如《关尹子》中所说,天不能使莲花冬天开放、使菊花春天开放,圣人不违天之四季,不逆时之通塞,即不违时长;地不能使河南生产橘柑、使江南生养狐貉,圣人不违地之俗,不逆气之变化,即不违俗长;圣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各尽其能,即不违己长;圣人不能使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驰,当任鱼游水中,鸟腾高空,即不违物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法”自然,“顺”自然而已。

(7)、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8)、“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落实于生态环境,即人类要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而从不用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面对自然,人类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黄帝阴符经》说:“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9)、面对疫情,我们能够从道教经典当中得到哪些启示?

(10)、“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是以自然的规律为法则。简言之,“道”取法于“自然”,以自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的自然规律为法则。

(11)、《道德经》里讲,“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生”之所以与大道、与天地并列而居,因为它就是道的呈现、是道的别体。祖天师深刻体悟到生与道的密切关系,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也是道法自然规律的完整呈现,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

(12)、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13)、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当时肆虐的水害,大禹的父亲鲧沿用先人“壅防百川,堕高堙庳”的方法,想通过单纯的“堵”来抵抗,但堤坝总不敌力量巨大的洪水。大禹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的方法,从低处取土石增高山坡,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千方百计引导洪水,使之归泽入海。大禹“顺”的智慧,终于换来百姓生活的安宁。

(14)、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15)、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16)、生态保护最重要一个方面就是要维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态智慧命题下的道教的财富观,那就是“以物种多少论财富”。道教以自然界的生命兴旺与物种多少为人类财富多寡的评判标准。《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明确指出,“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和物种延续不绝。它说:上皇时代,有一万二千多种物种生出,名为富足;中皇时代,物种略减,已不足一万二千种,故为小贫;下皇时代,物种更少了,称为大贫;此后,物种不足万,为极下贫。由于天地是人的父母,父母贫困,则其子亦贫,结果天地人都为“虚空贫家”。治理天下的圣道,就是让小鸟飞得更高,野兽跑得更远,珠宝更加美丽,植物更加茁壮,圣人更加卓识。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顺自然而不违”,如《关尹子》中所说,天不能使莲花冬天开放、使菊花春天开放,圣人不违天之四季,不逆时之通塞,即不违时长;地不能使河南生产橘柑、使江南生养狐貉,圣人不违地之俗,不逆气之变化,即不违俗长;圣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各尽其能,即不违己长;圣人不能使鱼在空中飞、鸟在水中游驰,当任鱼游水中,鸟腾高空,即不违物长。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法”自然,“顺”自然而已。

(17)、《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8)、至此,且以唐代道士吴筠的一首《步虚词》作为结尾:

(19)、“道法自然”里面的自然二字,实际上是同“自性”相通的,也可以等同于《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20)、“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3、道法自然指的是谁

(1)、太上老君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醒,要看到事物相反的一面,否则就会陷入迷失。为了避免这种迷失,人们需要找寻,需要回归,回归到宇宙形成的原点,大道诞生的始初。于人而言,即是太上道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就是回过头去,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找寻曾有过的婴儿状态,即柔弱的、天真的、纯粹的、丝毫未染的、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境清澈透明、万念俱化为虚无的极致,安守着天地间固有的那份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心内与身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地体味这种不可抗拒的无常变迁及循环往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直到万物万众纷纷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2)、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3)、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原。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这四大之中,人是效法于地的,地是效法于天的,天是效法于道的,而道则纯任自然。

(4)、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法自然”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5)、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西,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6)、在这儿“法”并不是效仿,假如观点是效仿,那麼在这儿是是讲堵塞的,由于老子常说的“道”是无上酷睿i5的,无际无垠的,是一切的本身,因此这儿道并不是效法于当然,“道术”是连在一起讲的。那麼当然代表什么意思?从道德经的健身培训中大家大概觉得“当然”是自身止脱生发的,不因外力作用为改变的,“单独而不变”,“周行而不殆”的,是一种浑浑噩噩,广阔无垠,无象无音,浑然一体的形状。

(7)、要达到虚无的情怀,需要有高远而明达的目光,要以道观物,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以宽阔之心包容他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以达到无私、无欲、无我的境界。太上道祖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自古君子之心胸都宽大如山谷一般,以虚怀若谷的境界面对一切、包容一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一个人的气度、胸怀的大小往往决定了他所能成事的大小。大容纳小,小归于大,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众多英雄豪杰之所以能成就伟业,皆因为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

(8)、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9)、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道不仅指“道路”“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

(10)、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

(11)、例如贪官污吏,运用手上的权力,给了一部分人的便捷,随后获得不合理的权益,这类不合纲纪的作法就不合符自然之道,结局能够相见。因此清静无为,当然的规律便是不求回报的奉献!

(12)、“法”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遵守,顺从”。

(13)、然而镜子里的这个我,是这个世界上最顽固、最凶狠的“有”的存在,因为我要有一切啊!

(14)、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15)、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16)、“天法道”: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17)、道教以仙道贵生为宗旨,贵生就要养生,养生就要知自然之理。就养生来说,《黄帝内经》有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性延命录》所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调养身心,要法自然之道,顺应四时法则,不违常理,使自身阴阳和合,养寿延年。

(18)、“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19)、对中国人而言,其人生哲学的理论来源无非是儒、释、道三家。儒家提倡存心养性,释家提倡明心见性,道家提倡修心炼性,三教无外乎都重在一个心字。用通俗的话来讲,即儒家让人拿得起,释家让人放得下,道家让人想得通。“拿起”与“放下”,是一种人生态度,而“想得通”则是一种人生智慧。所谓智慧地面对人生,就是不必刻意于有为或无为,而是在面对任何事情或境遇的时候能随遇而安,顺势而为,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平和的心态、豁达的心胸。道家用四个字为这种人生智慧提供源源不断的给养,即“道法自然”。

(20)、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4、道法自然的自然是指什么意思

(1)、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2)、这一章讲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世间切都因“道”而运行,人也必须依“道”行事才能长存。在这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

(3)、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4)、北京白云观保存有一部珍贵的《金液还丹图》,该图描绘的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整个过程。全卷共有二十幅图,第一幅与最后一幅是完全一样的,都是一个白色的圆圈。第一幅代表的是“无极”,是先天混元状态的开始,人体经过一系列的修炼过程之后,又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因此最后一幅仍然是一个混元无极图。这就是道教所讲的“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道理。祖天师张陵也因此说“仙人道士与俗人异”,这个“异”就是不追求名利,而是以全身、守道为宗旨,复归于自然,保持生命的活力与永恒。

(5)、对于一个搞书法的人,一定要明白你写的是啥,写的东西是什么意思,不然能写好才怪呢!就拿“道法自然”这四个字来说吧,到底啥意思,有多少人懂?“道法自然”啥意思,还是我来告诉你吧!

(6)、就这样老子沫沫叨叨所说的遵循空性的《道德经》,变成了世俗人遵循欲望争取利益的《道德经》。所以本质上,大多数假装宣讲《道德经》的人,都是在给世俗人的欲望涂脂抹粉,都是魔鬼在给自己画人皮。

(7)、“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8)、这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后来刘邦称帝之后,就采用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学派拉来了黄帝做大旗,称为“黄老学说”,让战乱的天下休养生息,人间大昌,迎来了“文景之治”。

(9)、道的本性就是虚无与自然,人要法道而行自然要拥有虚无自然的情怀。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说;“是以吾教之设,本虚无自然”。虚无者道之体,自然者道之性。虚无则无所不容,无所不通;自然则无为而无不为,万物和谐繁荣;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生成的规律,而虚无体现的则是江海一样的包容胸怀。

(10)、所以前三个“法”字可以理解为顺从,而第四个法字理解为“即,是”也对。

(11)、《道德经》里讲,“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生”之所以与大道、与天地并列而居,因为它就是道的呈现、是道的别体。祖天师深刻体悟到生与道的密切关系,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也是道法自然规律的完整呈现,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生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

(12)、《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3)、人在大地上生存,遵守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则;

(14)、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15)、“人法地”:人类的行为取法于大地,或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规则为法则。

(16)、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17)、三千大道这般,人道主义也是这般。大家说太阳无论什么人都一样的映照,它的奉献不是分国家,不区分种群的,因此它才可以长期。再例如到水的品行,水滋养天地万物却无欲无求,甘居低洼,由于不和所有人一己之私,因此才会没有过错。而回过头看很多人,都牟取过度,这就不符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先施出来,随后才算是名正言顺的获得。

(18)、这里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的一段话,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为此,他提倡“从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意图转变为一种合作和非暴力的态度。这是一种生态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圣贤们美妙地表达了这种态度:‘遵从自然规律的人随着道的潮流而流动’”。这虽然是一个外国人的看法,但却非常准确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道法自然理念在生态保护上给予人类的启迪。

(19)、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0)、它广大无边,运行不竭,连绵扩展到至远而反,再从本原开始运行,在时间和空间里里周而复始,从不停歇。所以我们称宇宙之道为“道大”(果然叫道大),天地之道为“天大、地大”,人中之道为“人大”。

5、道法自然的法是什么意思

(1)、道教的众多尊神仙真封号中,许多都注重用“虚”字,如“三清道祖”尊号中都有“虚无自然”的尊称,供奉神明仙真的居处称为“玉虚宫”,而道士在醮坛上唱诵词章也叫做“步虚”,并且大多数步虚词都表达了对虚空缥缈的仙界的向往,许多祖师高道都曾以虚无或虚空为题作文赋词,如三十代天师虚静真人张继先的《虚空歌》等。虚静真人在《虚空歌》中说: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这都足以说明“虚”为道的本体、“虚无”乃人间最高境界。

(2)、太上老君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变化,周而复始的运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醒,要看到事物相反的一面,否则就会陷入迷失。为了避免这种迷失,人们需要找寻,需要回归,回归到宇宙形成的原点,大道诞生的始初。于人而言,即是太上道祖所说的“复归于婴儿”。“复归”,就是回过头去,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找寻曾有过的婴儿状态,即柔弱的、天真的、纯粹的、丝毫未染的、最本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境清澈透明、万念俱化为虚无的极致,安守着天地间固有的那份宁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心内与身外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运转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认真地体味这种不可抗拒的无常变迁及循环往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直到万物万众纷纷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3)、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权且称之为“道”,再勉强取个“大”的名(所以我们应该叫它“道大”么……)。

(4)、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5)、在“道法自然”的语境之下,道教在教导人面对生活之时要采取一种“顺”的态度,即通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这里面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自然之道,审时度势,不强作、不妄为;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方向,顺势而为之、自然而有为。王阳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对“顺其自然”的道理做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即摈弃私欲、顺天应时、以无为的心态去打理人生。

(6)、“法”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遵守,顺从”。这样去理解,就大致能理解了:

(7)、至此,且以唐代道士吴筠的一首《步虚词》作为结尾:

(8)、包含大家如今常常说的“随遇而安”,“顺理成章”等大约全是这个意思。但这仅仅表层层级的阐述,本人觉得说白了的“清静无为”,还包括着一种仁德,不求回报,奉献的精神实质。为何那么说呢,老子的五千言里边实际上许多地区都是有文本证实这类“道”不求回报的特点。在最初的第二篇的后侧,老子是那样说的“是以圣人处潜山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万物作焉而底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没去。”

(9)、老子的学说核心是“无为”,遵从“大道”。而这句话更清晰形象地讲明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3句2023最火励志金句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