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7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共有多少首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16 07:22:45 admin 阅读:59

导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1)、“哀乐”,哀与乐。清顾炎武《路光禄书来感叹成篇》诗:“中年早已伤哀乐,死日方能定是非。”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1、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1)、“哀乐”,哀与乐。清顾炎武《路光禄书来感叹成篇》诗:“中年早已伤哀乐,死日方能定是非。”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谁分”,谁料。唐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此生遭圣代,谁分哭穷途。”仇兆鳌注:“谁分,犹云谁料。”

(4)、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龚自珍写的诗《己亥杂诗》。。(板书:己亥杂诗)

(5)、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6)、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7)、(4)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革。 

(8)、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9)、“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李煜曾有词写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以李煜亡国被囚之愁自诩,可见忧愁之深。诗人为了衬托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马致远散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用晚景衬托离愁。诗人通过喻、衬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 ,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11)、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

(12)、龚自珍(1792年(壬子年)8月22日—1841年(辛丑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着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着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

(13)、 此诗描写自己遇到灵箫前后的心境变化。

(14)、首二句,是写自己如今的心境已不同以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那是如何的状态呢?其实他自己早在《己亥杂诗》的第二首中就说过:“百年心事归平淡”了。这样理解,那么第三句的“苍凉”,第四句的“哀乐”就更好理解了。

(15)、日暮的片片飞花,撩起诗人的离愁。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红日西沉,今番出都,也许不再回还,作为描摹落花的能手,诗人爱“探春”,更爱“送春”,爱花开,也许更爱看花落,他曾在《西郊落花歌》中说纷飞的海棠花是到人间飘泊逗留的奇龙怪凤,把大风中海棠纷谢的奇景比作“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观想尤神驰”,想像“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他对落花作过那么多美妙的比喻,而如今,诗人突然感到自己像一片飘飞的落花。辞别京都,诗人乘马车出都,一路情不能已,对着无边的落花,展开丰富的想像。官场的倾轧,沉重的氛围,窒息的人性,拮据的生活,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融为一体。

(16)、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17)、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18)、以上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19)、C、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风雷变革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20)、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共有多少首

(1)、古代诗人描写落花,一种是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面对落花,嘘唏感叹。“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杜牧《金谷园》甚至把落花比作堕楼美人:“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把风吹花落悄无声的自然景象与美人堕楼联系在一起,以粉红的花瓣从枝头飘落比拟红粉佳人堕楼,寓有美人如花,红颜薄命,美好的事物殒于一旦的感叹,讽刺了石崇“金谷园”繁华事散,好景不长的可悲结局,而把花落比作美人堕楼,有些凄楚肃杀,充满浓郁的感伤之情。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不乏昂扬向上的精神。“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刘慎虚《阙题》);“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花落春仍在”(俞樾试帖诗),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也只见童子的浑朴天真和烂漫之趣,而无伤春惜花之情。有的充满勃勃生机,有的在飒衰中现出昂奋。但是,无论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是“花落春仍在”,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要略逊一筹。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2)、道光十年(1830),三十九岁时,他在《纪梦七首》诗的第五首曰:

(3)、此句所写,是龚自珍回想自己一生,自觉自己具有双重的性情,从行为上来说,就是既喜欢侠客似的豪气万丈的击剑行为,也喜欢仙人月夜清风的吹箫行为;这、从内心的性情来说,就是下句的既有“剑气”,又有“箫心”。

(4)、此句的“苍凉”,可以形容环境,也可以形容心境,想来时在夏五月,用来形容江淮气候环境,未免勉强;但形容龚自珍辞官回乡,只身南渡,“苍凉”二字,还是恰当的。而且可说,“苍凉”二字,在龚自珍此行中可说多时萦绕其心中,《己亥杂诗》诗中六用此二字,除此外还有:“簴苍凉行色晚”(第十四首)、“册府苍凉六幕孤”(第五十五首)、“谁分苍凉归棹后”(第九师留守)、“野烧苍凉悼达公”(第一百四十五首)、“座客苍凉半酒醒”(第二百一十七首),可知龚自珍的心境却是如此。

(5)、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6)、全文: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7)、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8)、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9)、道光六年(1826),三十五岁的他在《秋心三首》中又写道:

(10)、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人。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11)、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12)、《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

(13)、实习编辑|陈春羽        责任编辑|袁小敏

(14)、第四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式上,由前两句的陈述句式变换为“流水”句式,避免了由于单纯运用陈述句式而造成的单调,从而使诗歌结构层次又丰富了一层。从字面上看,这第四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好像与前两句无关,实际上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诗人用高明的想象,把人“退出官场”和“花”之“衰落”这两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的不同隐藏起来,使其间的相似性突出为整体。这两个关键词“离”和“落”不仅完成了表意功能,而且在相关句中有联想和呼应。

(15)、“落红不是无情物”,这里的“落红”两字。在全诗中地位十分重要。它上承“浩荡离愁”,诗人的离愁不仅有“浩荡”修饰,“白日斜”烘托,“天涯”映衬,还被动态的,由时时拂面而过的“落红”撩起。这一笔是隐藏在诗内的,因此,“落红”既是对前面离愁内涵的补充,而作为转折,它又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转入下层,为全诗主题升华作了铺垫。此时诗人在想落红护花。“落红”即落花,全句的本义是说从树上飘落的花瓣并不是无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烂成泥,化作精魂,养育来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许多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落花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诗人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大自然里花开花落,本来风雨由之,无感情可言,落红说不上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只是诗人把自己的身世与落花完全结合起来,把感情移向落花,才使落花也具有人的感情,从而变成有情物。落花有情,表现在去酿造新的彩色的世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至此,诗人终于把飞花般纷乱的思绪捉住,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飞花的独自,也是诗人与腐败的官场决裂,向黑暗的势力抗争的庄严而神圣的宣誓。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16)、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17)、《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

(18)、(3)林则徐在上表朝庭的奏书中也这样写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这要的局面还不要“改革”吗?再不,就来不及了。

(19)、“白日斜”,更是交代了特定的时间,(离开在)日斜之时,这就使“离别”笼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氛,加重了“离别”之“愁”绪。

(20)、这诗作于1839年(农历己亥),是诗人的代表作品。是年,诗人辞官南归故里,后又北取眷属,就在往返途中创作了这一部堪称绝唱的大型七绝组诗。这组诗忆述见闻、回忆往事、抒发感慨,艺术地再现与反映了自己生平、思想、交游、宦迹、著述的丰富阅历,标志着诗人认识社会和批判现实的能力,在晚年已臻新的境界。时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诗中颇有感时忧国的力作。这首诗则表现诗人辞官的决心,报效国家的信念与使命,以及献身改革理想的崇高精神,语气乐观,形象生动,极富艺术魅力。

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有几首

(1)、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2)、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3)、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4)、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5)、龚自珍的这种自觉,其实早在二十一岁时的嘉庆十七年(1812)他就西湖之上填词抒发自己的胸怀,就憧憬此种境界,词牌《湘月》,并有小序曰:“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词曰:

(6)、在回顾了自己的箫剑平生后,龚自珍想到自己现在辞官南归,不禁又感到今不如昔了:我剑似的豪侠之气,箫一般的幽怨之心,如今都一同地消逝了!

(7)、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更应笑我非计。

(8)、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诗人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诗人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我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9)、特别支持 | 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10)、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写此诗后,次年在《鹧鸪天·题于湘山旧雨轩图》词云:

(11)、道光三年(1823),三十二岁《丑奴儿令》云:

(12)、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从诗意中我们知道了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13)、《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14)、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15)、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16)、(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清朝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难怪龚自珍说要“改革”了。

(17)、 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18)、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9)、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20)、龚自珍所处时代是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即是其中一首。

4、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中华经典资源库”是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的一项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资源库通过诵读、书写、讲解三种形式,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

(2)、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萝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3)、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4)、“剑气”,剑的锐利光芒。常比喻豪侠之气。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剑气凌云,而屈迹于万夫之下。”

(5)、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年作者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些诗篇。

(6)、分析到这里,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要辞官还家,“浩荡离愁”便由此生发。

(7)、诗人以“落红”(即落花)、春泥自比(这是相近、相似的联想轨道),表达自己虽离开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的爱国热情。(1)

(8)、《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9)、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0)、拓展延伸龚自珍的已亥杂诗还有很多首,下面我们来看看第5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执行主编|罗 莎         编   审|项 蕾

(12)、⒈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组合在一起就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己亥杂诗》。

(13)、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14)、“落花”本是“无情物”,诗人却说“落花不是无情物”,用的是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强一码。难道是在说假话?我们读诗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诗人假定了一种想象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无情”也就转化成了“有情”。“落花有情”,这是诗人的主观情致,是诗人对传统“落花”意象内涵的突破与创新,这样诗人笔下的“落花”有了新的意蕴。“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自然成了诗人“离开官场”的原因的最好解释了。层层悬念在此揭开谜底。至此,首句的“浩荡离愁”,次句的“吟鞭东指”,都有了内在的关联和照应,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15)、D、小结: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那么应该怎样“变革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6)、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蓄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当政者的愤然、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流传至今天,已经具备格言的性质,多用来喻指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在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对人们心灵和情感的召唤和冲击功能。

(18)、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19)、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0)、这首诗创作在闭关锁国的清代,当时的龚自珍作为一名思想启蒙家,深刻体会到闭关锁国对于封建社会,对于清朝的不利。所以他提倡变革,但是因为触碰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最后不得不辞官,这首诗就是创作于他在归家途中,路过镇江时候写下的一首祭神诗。诗的意思是只有雷电才能够让中国重新焕发生机,但是社会政局却没有生气,真是一种悲哀,作者希望天公能够振作精神,释放更多的人才出来。

5、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1)、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 一作:人材)

(2)、诗已经在同学们的嘴里,心里,让我们把背出来吧。

(3)、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4)、“浩荡离愁白日斜”。别离愁绪已经充塞天地、浩浩难禁,何况正值夕阳西坠,日暮摇落之际,诗人此时的心绪,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词组结构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蕴,以“离愁”为中心词的话,那么,“浩荡”是“离愁”的定语,而“白日斜”则是“离愁”的补语。“白日斜”是说作者带着离愁南归,因为愁绪郁积在胸中,所以感觉上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日薄西山。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古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马鞭举处,前面便是离京师越来越远的海角天涯。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5)、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7)、排比起这些字句,可见龚自珍早就自觉以“箫”“剑”来描述和塑造自我的性情与文字写作的风格,也就十分清晰了。

(8)、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9)、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10)、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给出了原因的解释。

(12)、《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13)、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14)、B、这万千情绪也同样在龚自珍的脑海翻滚,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大家读读这行诗。

(15)、第三句说,谁想得到,我回乡的船上,心境苍凉——

(16)、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

(17)、第一句直写“离愁”,不是一般的离愁,是“浩荡”离愁,一种强烈的情绪。从理性逻辑来看,这个“愁”绪来得很无理、很突兀,然而从抒发情感来看却是有特点的。一般的抒情饯别之作即景导入抒情,这里却是横空出世。这正说明这首诗的抒情不是通常所说的由弱到强,而是一开始就处于高强度的激烈状态。与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的开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有异曲同工之妙。

(18)、这正是这首诗最成功之处,也是第四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所在。

(19)、“一例”,一样,同样。宋胡中功《野烧》:“枣丛怕有芝兰种,莫把芝兰一例焚。 ”

(20)、《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收录,五年级上册有另一首,八年级下册还有一首。

(1)、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2)、《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3)、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

(4)、第一句,“浩荡离愁白日斜”,“离”,离别,离开。离开哪儿?又将往哪里去?诗人于叙述中巧设悬念。接着,用一个“愁”字,点明主体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诗在开篇即呈现一个场景:离别场景。这不是一般的离别,一般的离别是与人的离别,这里是诗人离开官场、回归故乡,放弃做官(生活),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百度百科》资料表明:龚自珍所处时代是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即是其中一首。)

(5)、组诗名。清代龚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均为七言绝句。

(6)、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7)、译文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8)、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9)、⒉小结: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10)、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11)、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12)、这首诗创作的时候,清朝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当时对于知识分子的压迫是非常残酷的,封建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迫害着知识分子,使得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也使得当时的清朝政局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想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只有进行改革。但是想要改革的话就必须有人才可用,所以作者才写下这首诗,希望统治阶级能够重用人才,使得他们能够给制度进行改革,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13)、首句写道,我年少时就有“击剑”之志,更有“吹箫”之情。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15)、《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220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16)、(3)深入诗的意境,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

(17)、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18)、(1)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杨雪梅,高艳超,胡艳枝,闻达,张丽,陶然.2021河南中考《风向标》(初中总复习)(M).东方出版社.

(19)、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0)、这种“箫”与“剑”的意象,经常出现于他的诗中。如此后,嘉庆二十五年(1821)二十九岁《又忏心一首》有句:

(1)、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3)、此一句,语意未完,需要连读下句,才能体会出“谁分”的意料之外的含义。

(4)、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5)、这首诗写的是清道光九年,龚自珍考取进士,在殿试的《对策》中,他就理政、治河、用才、筹边等四方面发表了自己充满改革精神的卓越见解,打破了多年来“对策”的程式化和空洞性。

(6)、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7)、按理说,龚自珍不满于死气沉沉的礼部衙门生活,毅然辞去礼部主事之职,准备回家乡杭州干一番事业,只身出都,有的只是对旧势力的决裂之感和憎恶之情,不应产生浩荡的离愁。唐诗人刘皂《旅次朔方》云:“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说由于迁谪到更远的地方,因此连客舍地也成为故乡了。不同之处在于,龚自珍虽说是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但小时候在北京住过,又在礼部和其他机构做了十余年京官,京城早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虽然龚自珍是主动要求辞职,但辞职的原因却是因为沉沦下僚,生活拮据,事出无奈,客观上是被迫离京出都。因此,“浩荡离愁”中,含有些许仕途蹭蹬,不为世用的感叹和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孤独感。兼之龚自珍当时与妓女灵箫关系十分密切,《己亥杂诗》十分之一的主题都与灵箫有关,其中一首说自己正堕入“红似相思绿似愁”的情场里,虽说灵箫并不在京师,但在这种情况下,与过去的生活告别,缠绵悱恻、依依不舍的“离愁”也就难排难遣。可见,龚自珍的“离愁”内涵是丰富、复杂和多方面的。

(8)、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9)、不仅从句式上、表达方式上看第四句是转折的,从诗歌意脉上看,它也是转折的:由第二句的不堪“忧愁”转化为第四句的无私”奉献”(春泥护花)的慷慨上来。

(10)、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11)、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12)、第二句,“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提示诗人是骑马(离开)的。“骑马”暗示诗人的身份,他不是一般的人,是有身份、有地位之人,与首句“离愁”之“浩荡”暗合,也为第四句的抒情埋下伏笔。“东指”之“东”,虚指,意在表明诗人要离开了,隐含着无奈与惆怅。“吟鞭东指”,动作(视觉)与声音(听觉)交织的效果,将斜日中执意含“愁”归去的诗人形象刻画了出来,提示出画外有一双失神的眼睛。“即天涯”之“天涯”,遥远的地方,这不仅仅是空间的范围,也是时间和人情的延宕,没有哪一双生理的眼睛(生理视野)(目之所及)能够看到“天涯”之外,这里明显超越了生理的视觉(台湾诗人称诗歌想象的视角为心灵的视觉),是诗人虚拟性的想象,诗借助大幅度的空间跨度,烘托出诗人无尽的“离愁”别绪。“即天涯”与首句的“浩荡离愁”相照应,见出诗之结构的严谨和有机统一。

(13)、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14)、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吟鞭:抽响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花:比喻国家。护:保护。

(15)、作业:课后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16)、这首诗揭露的是清朝的赋税太重,使江南农业遭到破坏的社会弊病。诗中运用句中排比(三句)和反诘语气构成唱叹,使议论富于情韵,也增加了作品的形象和说服力。

(17)、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有《定庵全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21句龚自珍的名诗句大全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