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1句巴金的作家简介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0 07:55:24 admin 阅读:59

导读巴金的资料和作品 1、巴金的资料和作品20字 (1)、谈话中,我又一次提到巴金在“文革”所写的交代,女儿小林说有很厚一摞。我便说,应该整理出来。的确,巴老一直为建立“文革博...

巴金的资料和作品

1、巴金的资料和作品20字

(1)、谈话中,我又一次提到巴金在“文革”所写的交代,女儿小林说有很厚一摞。我便说,应该整理出来。的确,巴老一直为建立“文革博物馆”而疾呼,他把这作为反思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以后的人们大概会因为他提出这一建议而永远记住他。我想,类似于他的交代这样的历史文献,是应该加以收集与整理的,并且应该尽可能使之出版。我对巴老说:“其实可以将它整理出来,如果出一本书,会有很大价值的。”他马上反应说:“等我死了之后再出。”我又建议说,等哪天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先为这些交代写几句话放在那里。他点点头,表示同意。

(2)、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1933年1月,长篇小说《雨》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1938年3月,长篇小说《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3)、巴金是四川成都人。他于1904年出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巴金旧居在成都市正通顺街,现在是成都军区政治部战旗歌舞团宿舍。

(4)、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5)、《死去的太阳》以五卅惨案为背景。主人公吴养清目睹了南京路上的大屠杀。他热血沸腾,义愤填膺。他受上海学生会的委派到南京活动。南京的工人和学生携手罢工罢课。他在南京外交后援会上遇见了少年时代青梅竹马的女友程庆芬,七年分别,程已与别人订婚。这次重逢二人才发现彼此相爱很深。

(6)、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沦落》《发的故事》《长生塔》《小人小事》《还魂草》《英雄的故事》《明珠与玉姬》《李大海》

(7)、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8)、一位曾经人云亦云、放弃独立思考的巴金,因《随想录》而得以改变,他在《随想录》中倡导的“说真话”、自我忏悔意识、历史反思精神等,在整个八十年代成为文化界的精神标杆,他也因为这部作品,而被许多人称作“知识分子的良心”。

(9)、《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10)、这位作家就是巴金。关于这次见面,陶亢德在《陶庵回想录里》还提到过一次:

(11)、(21) 巴金1981年2月15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5页。

(12)、关于英若诚执导的《家》。1982年8月,英若诚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校方希望他为该系排练一出中国戏,“写于一九四一年,首演于抗战时期重庆的《家》应该说是我国‘五四以来优秀话剧剧目的代表作之一。把这个戏介绍到国外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带领戏剧系的学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编剧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诚执导的《家》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海伦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演出,“不少观众为剧中人瑞珏、鸣凤、觉新、觉慧的命运流下了眼泪”,“好几位演员获得了当年全美国大学会演的表演奖,看过这次演出的人觉得,这些演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欧裔的人觉得,但行动举止却很有中国气派”。1984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映了由上译厂译制的英若诚执导的《家》。巴金提到英若诚执导的《家》时说,“开始看觉得滑稽”,的确如此,徐迟在《在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城》中回忆,“去年,英若诚已试验过,导演过一部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家》,也是美国人演中国戏。我曾在电视屏幕上一瞥,没有看下去,心中颇有怀疑。外国人能不能演出中国戏里的中国人?虽听说曹禺称赞过,我总不信”。巴金坦言,乍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由此可知巴金对英若诚执导的《家》还是认可的。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也曾提到,“这部戏在美国上演时被摄下录像,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过。英若诚将录像带回,交给我们,让我们把所有对白配成华语,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很细致到位”。

(13)、1981年4月,在“随想录”专栏中,巴金专门写了一篇《现代文学资料馆》,“可能有人笑我考虑文学馆的事情着了魔”,(6)巴金是这么写道,他对文学馆的盼望之热切竟然以“着了魔”来形容。1982年,他又写了一篇《再说现代文学馆》。这两篇文章基本上把他倡议建立文学馆的主要构想和意图讲清楚了:“我设想中的‘文学馆’是一个资料中心,它搜集、收藏和供应一切我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五四’以来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书刊、图片、手稿、信函、报道……等等、等等。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将来‘文学馆’成立,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7)搜集研究资料之外,这个倡议还跟巴金后半生的经历和晚年的反思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段时间,现代作家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他们的作品被污蔑为“毒草”,究竟该如何评价“五四”以来的作家的贡献和这一代作家所走过的道路,如何看待这些作品,巴金有自己的思考。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巴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座文学资料馆,将那些宝贵的资料留给社会、留给后人。“有了文学馆,可以给我国现代文学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做一个总结,让大家看看我们这些搞文学工作的人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8)

(14)、(19) 罗荪1981年1月29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4—26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5)、巴:演过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们那个时候无所谓,不一定举行婚礼,这是无所谓的。主要吵架还是当时生活,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生活太惨了,太苦了,好人受苦。

(16)、我在开始翻译《家》的时候,并没有遵循任何工作计划,没有许下任何承诺也没有时间的限制。我断断续续地工作了四年才完成了翻译。当我不断推进时,这部作品令我越来越着迷。我用于翻译的时间使我得以沉浸于一段我颇为陌生的历史时期。我阅读了有关这一时期的书籍,这些书帮我梳理清楚了小说中那些令我感到奇怪的情节,也让我理解了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和反应。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所经历的那一个割裂的过程在我看来十分有意思,而作者叙述的事实,尤其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的方式,使得这一过程愈发引人入胜。我在北京拿到的这一版的《家》的末尾还包含了巴金为这部小说各个版本所撰写的后记。正由于这部作品令我如此沉迷,因此我在完成了正文的翻译之后还翻译了所有的后记,为此我能了解到随着时间流逝,作者是如何评价自己年轻时期的作品的。

(17)、陈村:我以为《廊桥遗梦》是为中年人写的,谁知年轻人接受了

(18)、1980年8月15日,巴金访问瑞典归来在北京居停期间又见到姜德明,他再次提起文学馆的事情:“‘原来我也想过,是不是由作家们出一点稿费支持一下,这也是作家们都很关心的事。后来周扬同志说,还是由公家来办吧。’巴老以为只要有了房子就好办了,馆内的书刊杂志,谁若需要提供的话,请出一点手续费就好了。他又说,有个朋友准备写文章要为文学馆呼吁了,让我也考虑写文章。”(3)巴金已与周扬等领导沟通过,此时创办文学馆的想法已趋成熟。

(19)、(4) 巴金:《关于〈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701—7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20)、(11) 巴金1980年1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7页。

2、巴金的作家简介

(1)、有个故事流传很广,网络上都是,主要情节是:“文革”结束后,林风眠在叶剑英的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探望分隔了二十多年的妻女。他被允许带走三十四幅旧作,而更多带不走的画全部赠送给亲友。吴冠中收到的是芦塘和归雁,巴金收到的是《鹭鸶图》。提到这幅画,不少文章还特别交代:这幅画至今仍挂在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的客厅中……

(2)、巴:改过一次,改动不大。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说明我都同情。比如说主要人物汪文宣,有些人说他是窝囊废,我说他是个很善良的人。那个社会让这样善良的人,这样好的人,这样的老好人都活不下去,都这样子,说明那个社会应该崩溃了,应该改革了。我的意思就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写那个时代,来控诉旧社会。所以,我就说最初有些人,我自己也是这样看法,好象这是一部绝望的书,是一部悲观的书,我自己当时也有点看法,有点影响,但是实际仔细想想,还不是悲观的,是有希望的!

(3)、(36) 黄裳:《东单日记续篇》,《珠还记幸》第507-5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5月版。

(4)、惠雁冰2007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粉饰下的平庸—巴金随想录>》,这篇文章也算是彻头彻尾的《随想录》批判。但是,他在这里披露的还是他自己的文学观念,这个和巴金其人、《随想录》没有关系。他要巴金强化文学对生活的干预力度,甚至要巴金扩张历史本身的内涵,他还不允许作者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个人化的表述。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的无理的责问,根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5)、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处女作的《灭亡》则把他反专制的憎和对人类的爱的这两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后的《家》则更为直接的体现了他对限制个人自由的封建的主义的无情的控诉。

(6)、黄裳先生这本《前尘梦影新录》,有排印本,也有手稿线装本,后者出版时,我还是住在复旦大学附近,当时周边书店不少,我也不乏一家家逛下去的豪兴。尝于肺科医院斜对面的大学城书店见到过手稿线装本,好像还打半价。我翻了半天,黄先生娟秀的小字颇为吸引我,但是想到不作古籍版本研究,似乎也没有研究黄先生手迹的打算,就放下了。过了很久,心里一直惦记着,甚至对自己说,家中“无用”的书也堆了许多,再多一部又何妨?不禁又动了心思。后来有一次去福州路逛古籍书店,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却见此书陈列在柜台上,我抱起来要结账,又放下了,想上一次半价都没有买,加上那一天的确很累,不想手里再多一部大书,而且我认定这种书不会是抢手货,就再一次放下了。没有想到,这一次错过,真的就错开了。某月某日,我杀回古籍书店以必得之心欲携归时,它早已无影无踪,我只有怅然良久。其时,网上书店大兴,我搜了一下竟不见此书。后来,逛书店越来越少,网上买书时还会留心它。见有卖了,不过价格已经涨到两三千块了。我只好再搁一搁。去年编书影录遍寻版本,想到此书,正想贵一点也买了,恰好见戴建华先生晒此书影,遂请求他代为拍摄,本书所刊影像即为他支援的。这时,手边早多了中华书局的手稿加排印本,想看手迹的愿望可以满足了,我也该放下它了。然而,此次看校样时,不知怎么又起兴在旧书网上查,竟然有一部全新的“在售”才七百块,大约是疫情让书价产生了波动?我毫不犹豫,立即下单,三两天后,书已在手上了。十多年过去了,当初放过的书还是到了我手边,书还是那书,我已非旧我,种种书缘也一言难尽。

(7)、2005年,一位叫蒋泥的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逝者如斯夫——巴金的悔悟》,这位先生头脑中存在着理想的完美的文学,他的批评,其实是根据自己头脑里面的幻想,硬要一些原本文本里没有的东西而已。文学批评应该贴近于作品本身的逻辑,不应该超越作品的范围,要不然的话,评论者可以把作者本来没有的,也无法拥有的东西随便拿过来,把这样的东西作为标准,不断的否定作品和作者。这样粗糙的批判和对《随想录》过度意识形态的批判是有问题的。

(8)、参考本期目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您想看的文章,我们会根据读者需求,决定下期发布的文章。

(9)、我们需要努力提升自己,不迎合、攀附任何人。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可能,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10)、巴: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11)、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非常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12)、《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寒夜》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13)、三个月后,巴金去了重庆,在重庆一住就是一年。这年暑假,巴金按约定去昆明看望萧珊后回到桂林。萧珊非常想念巴金,怕他在桂林只顾忘我地工作,不顾吃饭和休息,她一封接一封地给巴金写信,关心他的身体和生活。巴金每次收到萧珊的信,都是一读再读,在感动之后也及时回信互相鼓励,增进情感。

(14)、曹禺曾私下告诉巴金,为适合中国“国情”,《望乡》引进之前已先期做过删节,即便如此,有的批评者甚至将之归为“黄色电影”,主张禁演,担忧对青年一代带来不良影响。一位当年服役的军人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连队然接到更改休息日的通知,其内容是:“本星期日更改到下星期一”,其目的其实是要避开影片《望乡》的放映日,不让士兵到地方电影院观看,避免“中毒”。 

(15)、其实熟悉巴金的读者都知道,他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更是因为“五四”的影响,学习和接受过很多新的思想和文化教育,因此更是激发了他对于新文学的浓厚兴趣,他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

(16)、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顿感悲寂,不知所措。体贴入微的萧珊深深惦念着巴金,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并意味深长地说:“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永远在你身边。”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黄金万两也抵不上一位纯真姑娘矢志不渝的挚爱,巴金的眼睛湿润了,他颤抖地说:“萧珊,我不知道怎么感激你,再等我一年,好吗?”

(17)、题首的这段话,选自巴金的作品《家》。《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首篇,在这部作品中,巴金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用同情与悲愤、无奈和激昂,讲述了一个经历新革命时期的封建大家庭,从昌盛最终走向了崩溃,而来自于那个大家庭之中的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种种经历遭遇和思想碰撞,时至今日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18)、(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19)、这几天我想和朱子奇一同去找一下乔木同志,另外由延泽民同志去找习仲勋同志,千方百计先弄个过渡场所,现在的事,领导讲了话,下边照样不理,实在太不正常了。要扭转这个局面,还要花大力气。(27)

(20)、时间又是一个巧合。巴金晚年的写作高峰,始于1978年,止于1998年,整整二十年。在《随想录》之后,90年代初,思和、我两人联袂主编的“火凤凰文库”,出版巴金的《再思录》,实际上是《随想录》的延续。最后一篇《怀念曹禺》,与《随想录》《再思录》的作品,形成一个完美衔接。

3、巴金的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

(1)、也正是此时,巴金11月25日迎来七十四岁生日,一个星期之后,巴金连续写下《随想录》的前两篇:《谈》、《再谈》。这一年,思想解放掀起高潮、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被誉为“新的长征”的历史行程,蹒跚起步。巴金融进了这个新的时代,以围绕《望乡》是否应该公映的争论,开始发出自己独立思考的声音。从此,晚年巴金的创作,在痛定思痛之后,达到人生的最后一个高峰。

(2)、图:巴金保存的一帧现代文学馆(万寿寺)正门照片

(3)、陶亢德初识巴金是在1939年,缘于林语堂的三哥、与陶同为《宇宙风》编辑且为巴金密友的林憾庐的介绍:

(4)、新中国成立后,巴金的社会活动日渐增多,变得十分繁忙,经常外出开会,出国访问,还得体验生活,写应景文章,加上无休无止的送往迎来,一年总有好几个月不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无巨细,都由夫人萧珊操持。夫人是他们家真正的“顶梁柱”。好在他们在此之前曾有过几年聚少离多的日子,两人早已习惯了温馨的笔谈。

(5)、 船建学院团委学生会与上海交通大学领读者协会一同举办了《光明的呼号-巴金作品朗读比赛》,并将在展览开幕式现场为优秀同学颁奖。

(6)、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热情,是她纯洁心灵的流露,他仍然把萧珊当作一个小朋友对待。萧珊对巴金的爱,是为他作品中真诚、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而产生的。善良、热情、重感情的萧珊,常来巴金住所,或是大大方方地到巴金工作的文化出版社去,给巴金讲青年学生对他作品的反应和现实的思想状况,讲家庭琐事。巴金总是静静地听着,从不打断她的谈兴,因为他很尊重萧珊。

(7)、(10) 巴金1980年11月1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75页。

(8)、(9)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9)、萧珊一下跳了起来,嚷嚷着:“可是您又接连重复了两次!”

(10)、(25) 罗荪1981年7月14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11)、后来,巴金回忆这段经历,披露内心的感情时这样写道:“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着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

(12)、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3)、(29)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14)、巴金与萧珊的爱情,其实有足够的传奇色彩。1944年5月1日,萧珊和巴金决定结婚。此时巴金已经40岁了,而萧珊只有27岁。

(15)、进入哲学大厅,那壮观、古旧通顶的核桃木书架以及上面摆放的藏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讲解员给我们详细地诠释了哲学大厅壁画的意义。这张天花壁画,传说于1794年花了六个月时间完成。它展示的是人类宗教、科学的历史发展缩影,意图象征着人类精神的发展。壁画的左侧为希腊文明发展史,从希腊神话到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与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被画在一起);右侧则是科学发展过程所经历的事件(例如埃斯科拉庇俄斯,必达拉各斯,牢笼中的苏格拉底等等)。当然,哲学大厅的命名不仅来自这幅穹顶的壁画,更源于此馆的藏书内容。除最早学科类的哲学书籍之外,这里的藏书还包括历史、法律、自然科学等。神学大厅建于1679年,目前的藏书高达两万余册,大厅中央摆放着多个手工地球仪,右侧是晚期哥特式的木质雕像。

(16)、之后,他准备良久,已经开笔的关于巴金的论文,停了下来。从日记看去,是一篇需要张天翼执笔的文章插了进来。27日:“《人民文学》要搞一篇带‘总’性的评文,或编者的话。”张天翼是该刊物的主编,这样的文章,他责无旁贷。之后的一段时间,张天翼如同写作巴金文章一样,阅读相关资料,作札记。其间还有抱怨,那是在文章已经开头的情况下:“文章又开个头。还是不行,疲极而罢。”“匆匆抓个题目,没想好就要动笔,而又要几天之内交稿,这到底不行。”“只凭一条感想,一则札记,就要铺成一篇文章,不是办法。于人于己都有害无益。”“文章须有益予人。反对唯篇幅主义!”最后给自己定出两条:“没有想成熟的,自己没有把握的,不写。限期太促的,不要写。切记!”

(17)、2016年10月底,又到上海。伫立上海图书馆门前,一个巨幅招贴把我吸引——“讲真话——纪念《随想录》创作完成30周年图片文献展”。

(18)、书讯|不能忘怀,再忆萧珊——《点滴》第四期选摘

(19)、憾庐常和他在一家广东店虹庐喝茶,我叨陪末座过二三次,因而才认识了闻名已久的巴金。他给我的印象是沉默寡言而言必忠诚,这显得他的敦厚。我何以说他言必忠诚呢?原来那时候外面纷纷传论我是汪派,喝茶时谈起此事,我自然大为激愤,连声辟谣,巴金说不必激动,以后谨慎小心些就是了(大意如此),话虽泛泛,但态度语气很是诚恳。

(20)、不论是哪一方面因素影响为重,实际的结果是,张天翼辛苦准备长达五个月的巴金论文,不再继续。……这篇本来可对巴金创作及思想有益的文字,似乎终于未能完成。

4、巴金的作品简介

(1)、今天是行程最饱满的一天,想靠着两条腿把功课标记下的地方统统走到。一早沿着老市政楼左侧建于十五世纪的火药塔出发,跟着导航,穿过整个旧城区,途径布拉格艺术与设计学院,横跨伏尔塔瓦河,身边驶过红色18号电车,再经过静谧无人的捷克参议院,就来到了布拉格城堡。

(2)、我建议中国作家协会负起责任来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让作家们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它完成和发展。倘使我能够在北京看到这样一所资料馆,这将是我晚年的莫大幸福,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促成它的出现,这个工作比写五本、十本《创作回忆录》更有意义。(4)

(3)、孙:关于《寒夜》。61年我写过一篇谈《寒夜》,81年还是80年又写过关于《寒夜》的文章,81年写的是最近的看法。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所以谈不出什么。我觉得这篇小说,我还是喜欢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复杂的,性格比较复杂,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我想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来写那个时代,鞭挞那个时代,国民d的统治,就是这一点。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

(4)、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扩展资料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5)、黄裳先生赠送本文作者的《珠还记幸》扉页题签

(6)、(6)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7)、此诗作于1929年初春的上海。全诗十三节,每节四行且字数相等,讲究音节的变化,采用了AAAA式、AABB式、ABAB式等押韵方式。诗中的“夜莺”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美丽而娇弱的恋人。前四节写“我”与“夜莺”的相遇,在寂静的黑夜听到她悲凉的歌声,触动了“我”游子的思绪与寂寞的心弦,扰乱了平静如古井的内心,也开始了“我的不幸”。第五节至第八节,“我”被“夜莺”迷醉了,曾在冷清的园林中听她讲述飘零的身世,月下崎岖的小路上挽起她的手,黄昏梧桐树旁沉迷于她流转的媚眼,“我”甘愿作负重的骆驼,在沙漠中寻找清溪和水泉。第九节至第十节,写“我”从迷醉的梦中醒来,“毒箭射满疮痍的一身”,身心受创,如战败的将士,又似旷野中的僵尸。冬日病中,失望的悲恨刺痛“我”的心,“我”向上帝忏悔并祈祷,离开这“夏娃的后裔”。第十一节至十三节则是对当下心境的描写,“我”平静后锁住古井般的心门,“不愿意任何人轻易来叩问”。正如诗题所示,诗人从梦幻中惊醒,怀着悔恨的心情,但仍面临情欲与理智的矛盾和痛苦。

(8)、巴:开始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外国人演不容易,穿中国人服装。

(9)、一天,萧珊高兴地来到巴金在霞飞路霞飞坊的住处,不一会儿,却泪流满面的从楼上下来。同院的朋友好心问萧珊:“李先生欺负你了?”萧珊不好意思地回答:“我爸爸要我嫁给一个有钱人。我来请他决定。他却说,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决定。”随后下楼的巴金赶紧解释:“我是说她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将来她长大能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一番感人的话语,道出了巴金内心深处的顾虑,同时也坚定了萧珊追求爱情的决心。

(10)、特别是,每当有年轻作家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巴金总是公开站出来发表文章,声援他们,为他们辩护。这就难怪当年的文坛,将巴金视为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就像当年鲁迅为胡风、巴金遮风挡雨一样。许多年里,从几代作家那里,我常常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对巴金的敬重与感激。

(11)、“新亚”见面之后,萧珊常给巴金去信。她坦率、热情地在信中说:我永远忘不了从你那里得来的勇气。巴金每次复信都称萧珊为小友。萧珊常到出版社找巴金,以求思想上得到更多更大的启蒙。

(12)、从一个设想,到一代作家共同呼吁,再到筚路蓝缕中梦想实现,中国现代文学馆从创立到发展,可见巴金和他的朋友们强大的行动能力和践行自己信念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理想的一个成功样本。

(13)、解放后,陶亢德被打为右派,并送去劳教,直到1970年代末才被摘去右派帽子。他想向巴金打听老友康嗣群的消息,但事到临头却又踌躇不前:

(14)、巴: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主要写知识分子的遭遇,我这个小说,情节很简单,就写了几个人物的性格。

(15)、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16)、别无选择,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罗荪向巴金汇报:“文学馆的事已作了布置,下周将去访乔木同志,拟一面修缮,一面着手收集资料,并住进人员,订出进度规划,积极进行。”(31)随后,罗荪又向巴金详细叙述由张光年支持的中国作协d组会关于现代文学馆面临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商请清华大学建筑系设计初步方案,“拟订了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修缮三两个院落,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个院子,第三步修建第六个院子”还有专门修建一个文物资料存放处……”(32)

(17)、时间真快,巴金《随想录》的第一篇《谈》写于1978年12月1日,1986年《随想录》5卷本完成,合集出版今年整整30年。对于我,这个时间,巧合得颇有些不可思议。我与陈思和两人合著的《巴金论稿》,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这是我们出版的第一本书,时间正好也是三十年。

(18)、1937年初夏,苏州青阳港碧草青青,微波荡漾。巴金邀请了萧珊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湖中荡起了小船。萧珊不会划船,但对挥桨击水的游戏却兴致勃勃,巴金也是刚学会划船,当萧珊看见朋友的船快靠近时便大叫起来:“快,快,别让他们赶上来。”朋友故意逗她,更有力地往前赶来,巴金也受感染,拼命往前划,结果累得满头大汗。这样一来,萧珊倒不好意思了,她掏出手绢,为巴金擦去额头上的汗:“李先生,太累了,划慢点,别跟他们比了。”巴金一阵心颤,感动得无言以对。

(19)、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来,对《随想录》的评论太拘泥于文学作品的事实、实在、意义,对于文学作品的真实、现实的反映程度,过于计较。不管评论者的立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他们把文学作品看作现实的直接产物,从作品中取出有利于强化自己的观点。

(20)、巴金的设想能成功落地,跟在北京的老友罗荪积极奔走、大力推进分不开。那段时间,在他们通信中“文学馆”是主题词:

5、巴金的相关资料简介

(1)、(13) 巴金1981年1月25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1页。

(2)、(主办单位)巴金故居、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3)、“从今天起,我是您的妻子了,再不许叫我小女孩了。”“可是我这一生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忽闪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女孩……”

(4)、(12) 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5)、当《望乡》招致非议时,一位老人挺身而出为之辩护,这位老人,是巴金。12月2日,他写下短文《谈》,交由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这是他为新开专栏“随想录”所写的第一篇。乍一亮相,他便呈现出“干预生活”的姿态,就正引起议论纷纷的《望乡》发表自己的看法。为电影《望乡》叫好,其实是为青年一代鼓与呼;为青年辩护,证明巴金自己回到了青春的起点。巴金此时的文字表述,虽然尚未摆脱流行的政治痕迹,但他态度明确地拉开了与其他“老年人”距离,却预示着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转折——过去他曾说过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时隔多年,浩劫余生,他开始了向“五四”精神的回归。

(6)、孩子生病,想吃挂面,还非得有医生证明才能买到。煤也短缺,限量供应。连煤炉用的铁皮管子也买不到。萧珊尽量节省用煤,惟恐到急需时供不上。巴金在成都,虽然招待所很照顾,可以减收粮票,但巴金不愿意接受,仍要萧珊把他那份按月寄来。家中保姆吃饭多,于是粮食更紧张了。

(7)、1939年,巴金从桂林去昆明,两相约定第二年在昆明相见。送走了萧珊,巴金回到上海,写完了他《激流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1940年夏天,《秋》交开明书店出版,巴金拿着样书,跑到昆明和萧珊见面。萧珊还是那么活泼开朗,那么丰姿绰约、光彩照人。巴金见到萧珊,心情的欢愉是可想而知的。暑假期间,萧珊每天都和巴金在一起,一同游玩,一起接待亲朋好友。晚上,巴金送萧珊去女生宿舍,他回到自己住处伏案写作。

(8)、《随想录》已成绝唱,巴金精神仍与我们相伴前行。

(9)、现在,一切都晚了,晚了。妻子再也睁不开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了,再也露不出高兴或忧伤的面容了,再也发不出亲切柔和的声音了。悲愤充溢着巴金的心。为了避免家破人亡的惨剧,自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结果比自己小13岁的妻子还是受尽迫害,忍辱死去。这是多么不公平!

(10)、(32)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278页。

(11)、(8) 巴金:《再说现代文学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439页。

(12)、走进馆藏区,首先会经过“自然收藏品区”,里面摆放着珍奇的海洋生物、昆虫、矿物石头收藏,精致且完整。这种陈列方式让我想起了摩纳哥的位于悬崖边的海洋博物馆,也是将海洋生物、昆虫、化石及矿物石头的标本详细且有序地罗列在十分古旧的木质书柜里。木质展柜之后,是一些十七八世纪的海军战舰小模型,1686年的枪管,还有1742年法国攻占布拉格留下的五枚炮弹和士兵马靴。“树类图书库”非常夺人眼球,书库里的每一本书记录着一个树种,封面及两侧都由该树种的原木材而制:树皮的书脊上刻有拉丁文和德文,树皮上长满了青苔。傍边的玻璃展柜里有各个世纪的手抄本福音书,哪怕无关信仰,仅仅是近距离将其视为艺术品般欣赏,都会震撼不已。

(13)、坂井老师,刚才您给我们介绍了《随想录》,讲解了读者怎么样从其它的方式打开一扇窗,更进一步地读《随想录》。请问,巴老的《随想录》与他的早期的文学作品创作理念上有什么区别呢?

(14)、描写自由恋爱的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破裂,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15)、1977年林风眠去海外前散画的事情不假,然而,挂在巴金故居客厅这幅《鹭鸶图》并不是那年的事情。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注意画上的题款:“巴金先生正画,一九六四年沪。”(参见题头上图)查巴金日记,1964年2月11日,巴金寄林风眠、贺天健散文集《倾吐不尽的感情》各一册;2月18日,又复林风眠信。这可能是答谢两位画家赠画。接下来,4月22日,巴金的日记写到挂画:“八点左右金焰来,帮忙我们挂上贺天健和林风眠的画。”就是说,这幅画在1964年春天已经挂在巴金的客厅中。它历经劫难,没有被毁掉,真是幸运。

(16)、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如果想把文学作品统统还原为唯一的叙事,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想把文学作品的内容还原为现实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的事实,这也是不适合的。作品描写的究竟是不是事实?这是没有保证的,即使作家说那是虚构的,读者也是不相信的。作者和读者,再把作品夹在中间,缔结一种微妙的、紧张的关系。

(17)、按信中的约定,巴金来到新亚饭店。他在楼上选了间靠近楼梯的包厢,要了杯茶慢慢品着。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神来,她就像熟人一样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说着,请萧珊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萧珊望着巴金,快活地笑道:“李先生,您比我想象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辞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呢。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了吗?”萧珊笑着说:“我叫陈蕴珍,小名叫长春。我可不愿李先生也把我当小孩看哟。”萧珊这名字是1941年读西南联大时取的。当时她和两个相好的女友住在一起,她们都亲热的叫她“小三”,后来她发表作品时就以“萧珊”的谐音为笔名了。

(18)、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19)、罗荪对巴金说:“我将尽可能摆脱其他工作,全力抓文学馆的事。”(33)“承您的信赖,我总尽一切力量促其成”。(34)1983年,罗荪,虚岁七十二岁;巴金,虚岁他们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在身体都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南一北共同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而殚精竭虑,想来不能不令人感动。文学馆,从一个梦想到短时间里落地生根,是一大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的结果,开拓者们的奉献精神,不容忘记。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杨犁就曾以“创业难,但亦乐在其中”谈文学馆创建的不易:“文学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是由于文学家的响应,由于多方的支援,也有同仁的努力。所进驻时还不过五六个人,从清除院场、瓦楞上的蒿草做起,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就更为艰难了,他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35)黄裳1983年去北京特地去了万寿寺,他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就在废墟后面的一进大殿里受到接待。听负责同志介绍万寿寺拨交现代文学馆后的工作进展情形。李枫同志后来也赶了来给以指导、说明。工作是艰难的。地处西郊,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几乎全无。因为是古文物建筑按规定在寺的周围若干米之内不得建造取暖的锅炉房,殿里更不能生火。北京的冬天,在这四面透风的大殿里办公就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殿里的佛像早已没有了。改为练功房后,方砖铺地也改成了水泥地平,大殿里疏落地堆放着一些新购置的书架、铁床和零碎的办公用具,此外就是一捆捆新出版的文学书。有的还没有解开、上架。每种书大抵都有两套复本。报纸杂志也有一些,一切都呈现着草创的样子。”(36)二十多年后,黄裳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九八三年秋赴京之前,去看巴老。他嘱咐我一定要抽空到现代文学馆去看看,回沪后把见闻告诉他。那时是文学馆的草创初期,暂时借住在万寿寺。我设法借了一部车子去了一趟,见闻就写在《东单日记续篇》里。设备简陋,困难重重,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工作之艰辛,看了使人感动。”(37)

(20)、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1)、巴金先生一辈子写过数千封信,这一封比较特别,它是打印在红色抬头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信纸上面的短简:

(2)、巴金10月10日的日记,记有“复林风眠信”,寄赠林风眠的书是《巴金文集》第14卷精装本。10月19日,林风眠离开上海,画和书是两位朋友道别的纪念。

(3)、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4)、躺着读书,线装本最舒服。我依旧躺在南窗下的沙发上,在据说是一百五十年来四十度以上高温天数最多的这个夏季,翻读《前尘梦影新录》。环境让人躺平,炎热使人力不从心。差不多半个世纪前,黄裳曾这样写道:“近以病闲,追忆亡书,写为此录,旧目不存,但凭记忆,兴至即书,不复诠次,多记故事,亦及估人。留待他年,亦海上书林掌固矣。又偶得片纸,记群书行格、序跋、印记,亦为写入,不嫌覙缕。惟求书虽勤,读书日少,过眼烟云,多未终卷,遂不能校雠异同,论其得失,随笔书之,殆亦赏鉴之支流,不足以言著述。徒以寒士青毡,聚之匪易,青镫夜永,时复上心,聊书所忆,驱我寂寥。一卷既终,漫书末简。甲寅夏至前一日镫前记。”(第171页)过眼烟云,不仅于书吧;闲中寂寥,正合回忆。那是一个盼着点什么,又茫然不知所向的岁月吧。幸好有书,还有剥夺不去的记忆。我也是幸好有书,支持着走过这样的苦夏。读《前尘梦影新录》,我尤感黄先生是藏书家、爱书家,也是一个读书家,虽然他自谦“读书日少……多未终卷”,但是这些札记中不难看出他对某些书的细部或关节的注意,非当年细读不能如此。如谈《邗江三百吟》,他特别提到:“此竹枝词之俦,纪扬州一地风土人情……于时扬州繁盛甲天下,所记时尚,乃绝妙民俗资料。忆有咏一丈青者,即《红楼梦》中晴雯所用之物,以为绝好资料也。”(第121页)他对很多问题是有眼光和超前意识的,比如搜书不避残卷,可知这不是一个为藏书或贩书而聚书的人。他甚至说有时是为了“书影”:“余买书不弃丛残,往往一书缺一二册亦收之,意在书影也。庚辛之际,旧书如潮而至,佳本为书估所得,残本弃于还魂纸厂,无力多收,亦无地贮藏。无已,姑取一二叶留其面目而已。”(第14页)看来,他后来能写《清代版刻一隅》这样的书也并非偶然。谈及“书影”,也让我颇为振奋,这也许能证明做一本《黄裳书影录》也不单单是玩一玩的事情。

(5)、四个月后,巴金正式发出“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

(6)、我谈起已故女作家罗淑,非常惋惜她生前写得太少了。巴金说他手头好像还保存有罗淑的几封信,应该有个单位来搜集这些东西,包括别位作家的资料,都应放在一起,好让人们来研究。我说可以考虑把原稿先在报刊上发表,巴金以为:“那倒不一定,只要有人管起来就好。”(2)

(7)、巴:我还有随想录五本,差一本。身体很不好,主要想养养病,我是靠药物控制。想什么会都推掉。明年政协开会也许要去参加一次,其他就不参加,关门来写作,写一本随想录。最后一本,写一本小说,还有我翻译的一本书,还希望搞完搞好,希望这两三年做好这三件事就不错了。长篇小说宣布好久了,就一直没有时间搞。

(8)、巴金一直避免把萧珊当作“另一半”设想。但到了1936年底,巴金的朋友马宗融要到桂林去半年,家里无人照料到襄阳路敦和里去帮助照看居所,于是萧珊常常去看巴金,并开始关心巴金的起居生活。萧珊的来访和关心,使从成都出走十几年很少与女性接触的巴金,感觉到了生活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的另一面。当时的巴金,要赶写文章,要看资料,要给许许多多的读者复信,还要看校样,读稿、改稿──他太忙了。

(9)、向他去问康嗣群,不觉得失之冒昧吗?他如不复信呢?而且我不知道他的地址,虽然以他的名震遐迩,只写“上海,巴金同志收”也一定能收到的。(《陶庵回想录》)

(10)、  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先生在上海的住宅,也是千万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巴金故居与船建学院与自2013年建立志愿者共建关系,船建学生稳定地服务于故居各个工作岗位,本次展览也是由学生志愿者联系、策划得以成型。

(11)、巴金老人的一生,都在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可以说,他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然而在他的人生之中,却有一大憾事,然他每每谈起都遗憾落泪,那就是在他有生之年,未能有效地帮助他的两个哥哥,他曾提起两位哥哥都是因为钱而死,然而当他有钱了,却再也没有机会去帮助两位挚爱的哥哥。

(12)、1980年所写的《随想录》第60篇《说梦》里面有一些关于噩梦的记叙,仔细地评论这一段描述,可以发现很短的内容里,噩梦竟然有四种,这些做噩梦的时机、地方、环境都不同,噩梦的性质也不一样,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是文革期间受到迫害的噩梦,第四个是1980年代的,作为记忆的噩梦,隔了一段时间还要折磨他的噩梦,里面有四种不同的噩梦。更重要的是,作者把第四个噩梦叫做后遗症,把过去的噩梦和现在的噩梦,以因果关系看作是一连串连续性的事件连接起来,所有的噩梦都属于叙述的主体,而这个主体从文字表面上还是看不见的、不可视的存在。再进一步分析巴老在《随想录》里面描述的噩梦的特点:这些噩梦把梦境和现实混淆在一起,时间前后秩序被打乱。“结束了,一个悲剧,几乎吓坏了他”,这话发自被迫害人的口里是可以理解的,但实际上却是发自巴金的口里,当年做噩梦的巴金把时间秩序打乱,丧失了时间的观念,这是非常有特色的描述。不仅如此,现实景观也变形进入了噩梦中,淋漓地表现了噩梦的恐怖度。

(13)、书讯|沪上酒食肆、叫卖声、铜狮子及其他——《点滴》2022年第2期内容简介

(14)、与巴金先生的最后一次长谈,是1997年初秋时节的杭州西子湖畔。93岁的巴金思路之敏捷、记忆之清晰仍然让人吃惊。试试他的手劲。左手明显强过写字的右手,用力紧握,居然让人还有一种痛感。不过,他说他气不足,说话困难,很痛苦。他思想,他回忆,苦于气力不足,无法把内心里的话说出来,无法毫无障碍地与人们交流。交谈时,看得出来他的思维走得很快,他能敏锐抓住你所讲述的较为深入的问题,并很想表达出来。可是,只见他嘴唇颤动,想说的那句话却迟迟说不出来。对于一个一辈子愿意将心交给读者的作家来说,这恐怕是最无奈的痛苦。

(15)、女儿和女婿又去请求,得到的答复是“留在家里对他的改造不利!”幸亏儿子小棠意外地从外地回来了,巴金这才稍为放心地回到干校。在巴金离家前,意外地收到沈从文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五页纸的长信。信中告诉了一些朋友的近况。老友的惦记和关切,使病中的萧珊万分感动。巴金却不敢给老友寄去片纸只字。

(16)、为《望乡》辩护,正是巴金重新启程的契机。1987年他在《合订本新记》中承认这一点:

(17)、如林贤治2001发表的文章《巴金的道路》,语法过于曲折,有点费解。但有一点非常明显,林先生很看中作家的人格、处世为人的态度,坚持思想的信仰等等文学作品以外的要素。他把这些要素和文学作品分离开来,认为这些要素可以离开文学作品存在。

(18)、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19)、罗荪回信,谈到他在北京为此事奔走的初步成果:

(20)、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年轻一代对幸福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此时巴金收到了许多书信,很多是追求他的女性写来的。

(1)、孙:昨天我去看了北影厂的《寒夜》,您看了吧?

(2)、其实这种犹豫很容易理解,两人本非密友,又多年不通音讯,生疏隔膜在所难免。更为重要的是,曾同在茶店喝茶的两位年轻人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陶亢德后来成为附逆文人,被判刑投监。巴金则一直以笔作武器,积极支持抗战,坚持为民族、为人民鼓与呼。不知当陶亢德回想起巴金给他的“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忠告,自己却没有“照了他的教言去做”时,会生出“不料蹉跄愧故人”之感吗?

(3)、巴:最近在日本演过一次,日本朋友写信来说起。

(4)、清朝刚刚结束统治,到了巴金这一辈,已经历经了五代人,是家族最兴旺鼎盛之时,三代同堂。

(5)、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6)、妻子和他之间的默契常使巴金感到极大的安慰。他深知在他的生活中萧珊总是十分妥善地为他处理着各种琐碎的事务毫无怨尤地分担了他肩头的重担使他从无后顾之忧。

(7)、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我几乎重写了整个译文。有些段落,我重翻了十来次,一遍又一遍地大声诵读,直到我觉得合适并且合乎小说常有的语调为止。当我终于搁笔时,我和巴塞罗那的“维也纳”出版社取得了联系。这家出版社有一套名为《当代经典》的系列图书,这套书籍用加泰罗尼亚语出版了诸多二十世纪国际大师的文学作品,例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萨姆塞特·毛姆、约翰·史坦贝克以及T.S.艾略特等。“维也纳”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对《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自愿提出要无保留地出版。而且,这也是这家出版社第一次出版一位中国作家的作品,能以巴金这一级别的作家作为开端,也是一种殊荣。

(8)、这篇访谈录虽然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涉及了《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翻译与传播、改编史与演出史等等。笔者结合相关文献,对访谈中提到的若干史料略作梳理。

(9)、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谢文芬在《我与对台广播》中回忆,“1984年初,我们收到高雄听众来信,说听了对台广播的长篇小说《家》十分喜欢,希望重播,并倾诉了对巴老的喜爱之情……几经努力,到上海第三天,也就是3月14号,在医院见到了巴老……这次采访中,巴老谈了他的作品与创作,谈了他在国外的感受,以及回忆他1947年到台湾旅游的情况。我还征求了巴老对我们组录《寒夜》的意见,巴老主张由孙道临录音。至此我们动手准备,在《寒夜》的录音之际,于同年12月19日,孙道临同志和我们一起第二次采访了巴老。他们交谈了《寒夜》的创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多个人物的认识。《寒夜》录出来后,正巧我到上海组录春节节目,1985年2月16号第三次见到巴老,我们带去部分录音,巴老十分称赞孙道临的录音,巴老还谈了对当代文坛的看法和对青年作家的期望。”由此可知,巴金与孙道临谈《寒夜》的时间是1984年12月19日。

(10)、(23)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胡乔木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11)、巴:我也很高兴,上一次说起,我就觉得很好的,难得你有时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61句巴金,资料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