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0句高适著名的诗燕歌行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1 08:24:14 admin 阅读:59
高适著名的诗
1、高适著名的诗中的名句
(1)、《送别》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闲居》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重阳》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登垄》垄头远行客,垄上分流水。《塞上》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2)、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3)、而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这首诗画龙点睛之笔,高适安慰董庭兰,你切莫伤心,更不应该一蹶不振。你虽然离开了长安,但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这便是高适的豪迈和慷慨,这句诗响亮有力,大气磅礴,于宽慰之中,又带着激励,这便是信心和力量。
(4)、高适是唐朝著名诗,他的诗很多《别董大》里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为出名。 《咏史》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5)、第三句“借问梅花何处落?”中的“梅花何处落”则是双关语。这里的梅花并不是真的梅花,而是诗人虚构出来的意境,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上句中羌笛吹奏的曲子是《梅花落》,一语双关。《梅花落》原本是汉乐府横吹曲,在诗歌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离情。
(6)、当时写完这首诗高适心中颇为满意,毕竟无论是从意境还是字句来看,这都是一首好诗。次日,他便乘船离开山寺,夜间他又赏了一回江景,才发现江水根本不是一江,而是半江。原来钱塘江有涨潮退潮的区别,他在山寺看到月落时江中应该只有半江水,所以他那首写在墙上的妙诗其实是一首“错诗”。高适很想回去改一个字,毕竟出现这样的错误不是他能接受的,可惜当时船已行到一半,他仍有公务在身,便只得作罢。
(7)、唐代: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8)、对于每一位游子来说,离开了故乡,自然而然会思念故乡,那里不仅仅有纯真的童年,还有最亲的亲人。高适写这首诗时很伤感,也非常的孤独,在这首《塞上听吹笛》,先是通过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从而进一步地表达了感伤之怀,听到了那种孤独的笛声,一时之间让诗人感慨万千,写得也就很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9)、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10)、唐代: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11)、高适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可谓精妙绝伦,它的意境和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梅花”也落遍关山,意境十分动人。同时这里高适也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仿佛那随风飞舞的片片梅花,便饱含着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飞向远方的家乡。
(1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本期要和大家说的也是一个一字之师的事。这次的“徒弟”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而他这个“师父”则是一位不知名的路人。高适的诗作水平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唐代算是一流的诗人了,他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等诗句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14)、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
(15)、唐代: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16)、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7)、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18)、石城与岩险,铁骑若云屯。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
(19)、一群大雁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依然向南方飞驰而去,黄沙又怎么样,大雪又怎么样,依然无法阻止大雁展翅翱。
(20)、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2、高适著名的诗燕歌行
(1)、咱们都知道高适是唐朝出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大多意境雄浑苍凉,但是也有一些歌咏山水的作品。据说有一天,高适到外地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留宿在山中寺院。当晚月明星稀,高适诗兴大发,唰唰唰在寺庙的墙上写了一首诗:
(2)、“咦?这潮水随风退去,月光下却只能看到半江的水,亏我还在前边写诗说是‘月落一江水’呢,真是丢死人了。”
(3)、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4)、《蓟门行五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是作者边塞诗的代表作,分别从老卒、食用、敌军、勇卒、战乱五个角度,全面生动地反映了紧张、惨烈的边塞生活,对士卒的悲惨遭遇寄以深切的同情,歌颂了士兵们的勇敢善战,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安全的深切忧虑。
(5)、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说,北风呼啸遮天蔽日的黄沙,使得整个天空看起的都是昏黄的阴云,而那本该耀眼明媚的太阳,这个时候,却已经被黄沙和阴云完全的遮挡住了,显的是那么的黯淡无光。
(6)、“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最后两句在这首诗中,可以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让这整首诗更加的伤感,也更加的孤独;试问那饱含深情的《梅花曲》,它到底要飘向何处去呢?它仿佛就像是梅花一样,随风飘落到了关山,这让人真是百感交集,听到了那笛声,怎能不思念远方的故乡。在这两句中,正是通过一首曲子,听得诗人肝肠寸断,所以自然而然想念起了故乡。
(7)、《自淇涉黄河途中作》是唐代诗人高适从淇上渡过黄河归至梁宋时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描述了作者渡黄河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背井离乡的感慨,蕴含着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
(8)、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9)、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酉。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10)、唐代: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2)、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3)、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14)、高适连忙问身边的小和尚:“本官走以后谁来过,这首诗是何人改的?”
(15)、综观高适的这首诗,在苍茫又清澄的夜境里,诗人起用了离情,却并不低沉。高适当年曾多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对于他来说,应是有着边塞情怀。高适也有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所以这首诗才能看起来感而不伤。除此之外,也有战士的戍边之志蕴含其中。细细品读,令人回味无穷。
(16)、一日高适在杭州一个山寺漫游,夜里他见到明月当空,秋风徐徐,钱塘江水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于是诗兴大发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了这样一首七言诗:
(17)、《蓟中作》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边塞诗。全诗通过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在行文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起伏跌宕,擒纵自如,将诗人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来。同时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18)、唐朝的边塞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极力渲染战争的场面,可谓是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诗人在小序中点明的“感征戌之事”,其中所“感”之是表达战士思乡盼归之情。战争无休无止,归家遥遥无期,于是就产生了家庭离散,男怨女旷这方面的情绪,而这也是《燕歌行》古题的本义。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燕歌行》,言时序迁换,而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至此,诗歌就产生了两大旋律交叉的格局。
(19)、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赴彭州山行之作》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20)、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3、高适著名的诗有哪些
(1)、唐代: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2)、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秋日作》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
(3)、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4)、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5)、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
(6)、高适可是个较真的人,知道错误就要去改正,所以心里就想着等巡察回来,再到那山寺的时候,就那句诗给改了。结果等高适回来到了寺庙的时候,拿着笔墨去改诗句的时候,却发现这时已经被人改了,“月落一江水”改成了“月落半江水”。
(7)、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8)、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9)、写完以后呆着前面好好看了看,感觉不错,笑嘻嘻的就回去了。第二天继续赶路,途径钱塘江,又是个大晚上,正好碰到了月落,高适仔细的瞅着潮水。
(10)、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11)、当年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写了一首名为《早梅》的诗,诗中有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去找大诗人郑谷品鉴,对方于是将他的“数枝梅”改成了“一枝梅”。虽只改了一个字,却让整首诗的意境都更加优美,齐己感激不已,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12)、由于唐朝边塞地区经常会爆发战争,而很多的诗人也是到过前线,见识过当地的自然风光,还有残酷的战争。高适就常年生活在边塞,所以他的诗更具有气势,并且风格迥异,写出了很多不同风格的边塞,以这首《塞上听吹笛》就是一首很不一样的边塞诗,通篇细腻地描写出了当地不一样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出了一种思乡之苦。
(13)、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学过一个故事,七岁小神童骆宾王写咏鹅的故事,后来还学过他帮大诗人宋之问写诗,今天彩叔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他改写大诗人高适的诗。
(14)、虽然两人的近况都不佳,但高适依然将这首送别诗写的豪情万丈。他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送别诗硬是写成了,心灵鸡汤般的临别赠言,特别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句,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15)、唐代: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6)、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7)、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
(18)、过了一段时间,高适找到时间回到寺庙准备改诗,却发现那“一江”早就被人改成了“半江”。这样一改后这首错诗不但写得优美而且字字准确,成为了一首妙诗,流传至今。高适当时找到僧人打听,众人只说是一个过路的书生所改,改完他就走了。后来高适虽多方寻找,还是无果。
(19)、《塞上听吹笛》是高适就任哥舒翰幕府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体现了边塞生活中平静的一面。其中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更深被高适巧妙的安排进了景色中,构成了一幅苍茫却又委婉动人的画面。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
(20)、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⑷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⑸京洛:长安和洛阳。
4、高适的最著名的诗
(1)、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2)、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3)、唐代: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4)、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5)、在《诗经》中《小雅,四牡》里边曾经存在两大旋律交叉的格局,这种格局非自《燕歌行》始。《毛诗序》解释这首诗的涵义说:“思归者,私思也;靡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这解释值得重视,因为它实际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战争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矛盾。也就是“私恩”与“公义”的矛盾。正是诗歌抒情主体存在“私恩”与“公义”不能两全的矛盾,才产生了“伤悲”的情思,回荡诗中,令人难以遗怀。这可以称为双重旋律的战争诗。
(6)、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7)、董大名为董庭兰,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琴师。但因当时的"音乐界"盛行箜篌、琵琶等胡乐,而董庭兰则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七玄古琴乐手。当时的古琴乐手多不得志,虽然董庭兰算是盛唐最好的古琴乐手之但也同样是不得志,所以董庭兰不得不离开长安。
(8)、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诗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9)、头飞攒万戟,面缚聚辕门。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
(10)、唐代: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11)、注: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12)、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13)、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4)、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15)、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16)、首句“雪净胡天牧马还”,即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时分,边塞的战士们牧马归来。“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因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故在春天冰雪消融后进行牧马活动。次句“月明羌笛戌楼间。”即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戌楼间便回荡起悠扬的羌笛声。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气氛,也是边塞诗中并不多见的宁静气氛。
(17)、高适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因安史之乱护送唐玄宗有功,在安史之乱以后迎来了人生的巅峰,做到了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这样的高官,甚至还被册封渤海县侯。但在安史之乱以前,他是非常不得志的,而且日子过的非常贫苦。
(18)、送别诗非常多,且流传千古的经典也不在少数。但在我看来,高适的这首最为爷们,也最是大气。
(19)、《登百丈峰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了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汉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时战争及其意义;
(20)、“这人先是连连称赞说是‘好诗,好诗’,但是一会又说可惜这了诗中的‘一’字用的不好,然后他就改成了‘半’字。”
5、高适著名的诗别董大
(1)、8霜封野树,冰冻寒苗,岸草无色,芦花自飘。
(2)、《封丘县》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蓟中作》壮志难酬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3)、改过后的第三句是“前村月落半江水”诗人的视角显然是俯视,从山上看远处的渔村,江水和月色完美融合,遥远的圆月就像落入了江水中一般。很显然,诗人之前之所以会将半江水看成一江水,正是因为水天相接在夜色朦胧中很难分辨。最后一句“僧在翠微闲竹房”则由写景到写人,诗人回到僧舍,看见竹房内的僧人,在月光下他也成了山中一景。
(4)、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5)、高适一首送别诗,不但写出了兄弟间的真情实意,离别时依依不舍,更是写了豪迈的男子气概,他不似依依不舍的离歌,而是一首慷慨的悲歌。同样是兄弟离别,也同样是发出自肺腑的诗作,但高适的《别董大》,却给送别诗增添了一些豪放健美的色彩。
(6)、唐代:高适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7)、小和尚想了想说:“阿弥陀佛,施主走以后也来了个大官,看到施主的诗,还说了几句话,这诗也是他改的。”
(8)、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9)、因此这首诗中在戌楼间回荡的羌笛声,仿佛吹奏的不是《梅花落》,而是随风飞舞的落梅花瓣。那么这饱含着离情的梅花花瓣究竟要飘向何地呢?第四句“风吹一夜满关山”,即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关山”泛指关隘山岭,这里也有突出边塞环境苍茫之意。
(10)、这些非常抒情的诗作,虽然非常感人,甚至可以说是感人至深。但却是缺了一些男人的豪迈与慷慨。
(11)、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也就是747年。那一年,高适还是个空有才华,而壮志难酬的流浪汉。而他诗中的董大,也迎来了人生的最低谷。两个不得志的才子在河南相遇,一个是刚被迫离开京城长安,一个是消减了脑袋也想挤进京城。
(12)、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13)、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景县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有很多也是脍炙人口;而这首《塞上听吹笛》正是其代表作。诗人由于常年生活在边塞,对于那里的自然风光了如指掌,所以只用了那么三言两语,便是写出了边塞不一样的风景,还有诗人一种孤独的感伤之怀,想念起了远方的故乡,所以整首诗很感人,写得也是很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忧愁,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14)、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
(15)、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6)、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17)、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9)、从表现人性的丰富复杂,表达普通人民群众情绪的角度看,这类战争诗中最有现实感和人情味的,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可以《小雅采薇》为代表,诗的末章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战争诗歌的人本思想,或曰古代的人道主义。诗的主旋律,是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情绪:“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戒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写的是主人公被国家民族的利益所激起“公义”的一面,然而,诗中也出现了另一个旋律:“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戌未定,靡使归聘”。战争无休无止,归家遥遥无期,战争又残酷异常,于是忧虑情绪难免潜滋暗生。这种情绪积象日久,便会冲破胸臆,发为诗歌,这可是属于“私恩”的一面了。正是由于这种“公”与“私”的矛盾,造成了战士一生的悲剧。诗的结尾突出了“一个人的遭遇”,诗中出现的“我”纯是个体形象,可以说,诗中“公”与“私”两个旋律的交织表现,说明了这样一点:战争的胜利,是以战士的一生为惨重代价的!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主题啊!对后来出现的汉乐府名篇《十五从军征》,我们也可以作如是观。
(20)、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