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23句佛经金刚经的作用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6 09:42:10 admin 阅读:59

导读佛经金刚经全文完整版 1、佛教金刚经原文 (1)、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2)、《金刚经》的经文,句句是宝,妙意尽藏。句句说理说修...

佛经金刚经全文完整版

1、佛教金刚经原文

(1)、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2)、《金刚经》的经文,句句是宝,妙意尽藏。句句说理说修,句句都可贯通全经,随拈一句体悟,皆可由此悟道。禅者视其为修心的旨要,开悟的钥匙。

(3)、“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4)、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读诵这本金刚经,或是将本经中的四句偈语(经中的四句话,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

(5)、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6)、(回复54)如果你恶业重、善业少,事事你都不顺心?

(7)、金刚经心经真义 (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有售搜书名关键字即可)

(8)、须菩提!你的想法怎么样?可以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如来(佛)的佛身吗?”

(9)、“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0)、感谢上师卡加班活佛、隆法师。香山教寺所有僧众。新疆奇台东地大庙。

(11)、王维在《终南别业》中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2)、日日诵持《金刚经》多年,才发现原来《金刚经》前的插图,有着这么丰富的故事,和这么了不起的意义!

(13)、这页插图边上的文字“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出自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大般涅槃经》。

(14)、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如来将要为大家解说。告诉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让自己的心这样安住,应当这样修行,应当这样降伏心中的烦恼。”

(15)、佛陀就在“祇树给孤独园”讲这部经。当时与佛陀共同生活的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们都是修行很有成就的出家人,有的甚至已证到罗汉果位及菩萨果位。

(16)、(回复73)念佛时的妄念怎么越控制反而越有

(17)、记在心里,照着去做,或讲给别人听,这个人所得的福德胜过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因为讲佛法给人听是法施的一种,法施是三布施(三布施是法施、财施、无畏施。助印金刚经是三施并行,如能让人看到本经是法施,出钱助印是财施,护持佛法是无畏施。)中功德最大的,而金刚经的功德更是无限量之大。

(18)、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9)、以及执著空法的名相(有些人听到金刚经讲万法皆空,所以就执著空,每天叫空、唱空,成了空病,这就是执著空的原因。)所以不能执著万法,也不能执著空法。

(20)、“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2、佛经金刚经的作用

(1)、(原文)第二品善现启请分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2)、“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姚秦释鸠摩罗什译明宣德七年(1432)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姚秦释鸠摩罗什译隋释闍那笈多译重颂明泥金写本

(4)、有一次被我母亲听见。她对我说:“二娃,你这个东西整得巴适哦,你要不要试一哈把金刚经也弄成这样呢?像你爸爸这种平时不爱读经的给他灌灌耳音也好。”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要得嘛,我试试看。”

(5)、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6)、记得佛陀在讲这部经的时候,是在印度的西北方,国名叫舍卫国,舍卫国皇宫附近有一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为什么会取这个名称呢?因为花园里的树是由祇陀太子捐献的,因此就称为“祇树”。

(7)、初心,是你的本初善,你的如来藏,或者说佛性,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所有的如来,没有不护念这颗初心的,这是菩萨的初心,是如来藏的初心,而一己之理想、私欲和野心,不过是后心,也是迷惑之心。

(8)、佛陀又说:“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虚空,你能想像有多大吗?”

(9)、所以不要执著一切万法,也不要执著一切空法;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为你们说法的时候,常用竹筏来作比喻,世人编竹为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竹筏就不用了。我所说的佛法,就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要放弃,何况不是佛法的理论,更不应该执著了!

(10)、但是迷昧的众生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佛法,可是世人往往忽略它,还以为佛法不够普遍,这都是众生痴迷的看法,排斥的想法。

(11)、“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大家仔细看图中的地砖,上面刻满了花纹,想必,它们来自给孤独长者的布施,而佛陀头上的树叶,大概就是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木了。

(13)、须菩提!所以诸位大菩萨只要依照我的教法,不要着相布施就是了!

(14)、“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15)、“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二果斯陀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16)、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7)、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18)、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19)、佛陀慎重的说:“须菩提!我现在老实的告诉你,假使有善男信女,以最珍贵的七宝盛满那如恒河沙一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去布施济贫,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

(20)、《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多字(鸠摩罗什译本5176字),为佛经般若部总纲,极简又极深远,冗长的往往长篇累牍,简洁的往往意味深长。

3、

(1)、“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

(2)、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3)、“请问世尊,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已经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4)、特别感谢那位督促我的朋友——宁波香山教寺的老佛爷。

(5)、发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就与佛菩萨的心量没有两样,所以就应该使它不退失,如果有妄想心应该使它不起念。”须菩提听完佛陀开示后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能听到您的解说。”

(6)、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7)、《金刚经》主要内容以“空““慧"为主,主要围绕探究“一切法无我。"篇幅适中,不过于浩瀚,不失简略,因此历来弘传甚广,特别受禅宗重视。

(8)、佛陀听完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如果有人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太阳系所照之处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个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9)、佛陀听了之后说:“你说对了,世间一切有形体的东西也是一样,都是不实在的,因为他们都会毁坏,都会变化,所以世人眼光所见的一切相,都是虚幻的假相,怎可执著虚幻的假相,来蒙骗自己呢?

(10)、“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2)、“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 

(1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这都是因为一切凡夫、贤人、圣人,在无为法的证悟方面有所差别,如圣人见山是山,不执著山,已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贤人见山不是山,因为怕起欲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缘;凡夫见山是山,执著山,因为凡夫是贪心不足的,常常为了身外之物而起争执。所以凡夫、贤人、圣人差别就在于此,也就是无为与有为的差别。”

(14)、他们是专修无想的外道修士,也就是外道的最高果位,居住在无色的无想天中;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他们居住在三界最高的无色界,无色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这里的众生没有粗想但仍有细想,所以是非有想非无想。

(15)、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6)、“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17)、在《成唯识论》中关于佛陀对阿罗汉无余涅槃的开示(图片)

(18)、这册《金刚经》绘本有两页插图。其中一页是佛陀说法图,佛陀位于画面中间偏右一点的地方,两侧有多位菩萨合掌恭闻佛法。

(19)、《金刚经》给你能断,切断每一个见地,《金刚经》给你强大,强大不过是温柔,《金刚经》给你平常,洗足已,敷座而坐。

(20)、佛陀于是告诉须菩提说:“诸位大菩萨,在修行当中,应该依照下面的方法去降伏妄想心,降伏妄想心的方法就是首先不要执著众生相,众生相有九种,如孵卵所生的鸡、鸭、麻雀、鸽子;母胎所生的人、牛、羊、马;水中或潮湿中所生的鱼、虾、蟹、鐅;蜕化所生的虫、飞蛾、蚊子、苍蝇(他们都是由幼虫蜕变而化成)、有色众生、他们由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识障蔽的意思,五蕴等于由五种物质或精神覆盖本性。)组成的。

4、

(1)、《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共一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

(2)、《金刚经》有句名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佛陀开示的摆脱烦恼的方法:世间一切事物、情感,不过是因缘和合而生,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灭,没有什么永生不亡的东西;虚妄并不是说它不存在,只是不能永住世间,因缘尽了也就散了;如果能了解存在和消亡的根本在于因缘,认识到有存在就有消亡,存在的过程就是消亡的过程,消亡的过程可以产生新的存在,存在就是消亡,消亡就是存在,从而以平淡的心境看待进退得失,以淡然的态度对待贪欲执着,那么就可以摆脱烦恼,见到心中的如来了。

(3)、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并没有真正完全独立而具有自性的事物。万物迁变流转,相依而生,相对而立,相克而灭。也因此,圣人往往全然投入于过程,而放下对于结果的期待。

(4)、“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东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5)、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认为自己已得阿罗汉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位喜欢寂静的修行人;就因为我心无所得,亦无所失,不执著一切相,行而无所行,做而无所做,无欲无求,所以才叫做寂静的修行人,倘若我执著果位在心,就不是寂静的修行人了。”

(6)、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7)、佛陀又说:“须菩提!假使用恒河(印度境内的一条大河,河内的沙非常的细,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条恒河,即一粒沙一条恒河,恒河的数目,和沙的数目一样,而那么多的恒河里面还有那么多的沙,你看这样沙的总数多不多?”

(8)、须菩提!一切有为法皆是方便法门而已,只有现在我所说的法(金刚经)才是真实之法,但我说真实之法让你们听,你们仍然不可执著,为什么呢?因为让人开悟的佛法,一旦让你开悟了,那就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只是对迷昧的众生说的,在佛的世界里就用不上了。

(9)、“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10)、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1)、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

(12)、「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3)、佛陀听了之后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斯陀含(已证二果的圣者,斯陀含是印度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一往来,也就是尚须来人间修持最后一生。)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吗?”

(14)、为什么要有这些想法呢?须菩提!你要知道如果菩萨还有我相(自私心,执著自我)、人相(对待心,计较得失)、众生相(分别心,杂念纷纭)、寿者相(欲望心,贪得寿命),他就不是菩萨了。

(15)、「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16)、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7)、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8)、(回复53)生活无处不功德,人间处处为道场

(19)、「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20)、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5、

(1)、金刚经全文念诵完整版,细听一遍,带您深入领悟金刚经智慧

(2)、你知道吗?中国佛教史上先后出现了六个《金刚经》的翻译本,其中翻译时代最早、流传最广的是5世纪初鸠摩罗什的译本,唐玄宗曾亲自为它注释,然后颁行天下。如今,保存到现在的唐代写、刻本《金刚经》还有数千种!

(3)、bǎiqiānwànjiénánzāoyù,

(4)、佛陀停了一下又说:“须菩提!假使现在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就像须弥山王(须弥山高度有三百三十六万里,周围有六万座大大小小之山环绕,是众山之王,所以称为须弥山王。)那么大,你的意思怎样,他的身体大不大?”

(5)、它们既不是实有的法,也不是虚无的法。道理何在呢?因为一切解脱的贤者和圣人们,只是因为对于无为法证入的深浅不同,而显现出了表象差别而已。”

(6)、第三部分是画面的左上端,表示另一个时空场景。佛陀右手托钵,脚踏莲台,面对着舍卫城的城门。

(7)、“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8)、námóběnshīshìjiāmoúnífó

(9)、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0)、“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1)、在这么多唐代保留下来的《金刚经》中,最负盛名的是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这本,它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一个叫王玠的善信为父母请造的《金刚经》,学者们把它称为“王玠本”,现存英国国家图书馆。

(12)、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13)、谢谢我的家人和工作室的同仁,谢谢麦刀、小美、兮兮、如是、如电!

(14)、(宋画全集)台北故宫博物院(高清图赏100幅)

(15)、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以如来的观察,身体并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称为高大之身罢了。”

(16)、多年以后再度翻出《陋室铭》一读,发现感触最为深刻的,不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阅金经,最容易,也是最难。

(17)、须菩提尊者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尊,难道真有一些众生,听到您这样的言语开示,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吗?”

(18)、本章是讲述善现(须菩提)向佛请教的事情。这一段的“关键词”是“善护念”。

(19)、“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就像读诵《金刚经》,有人说读着心生喜悦,那是一种自欺。真正读《金刚经》,应该是心生慌张,因为《金刚经》是粉碎你的那个“我”的。真正的勇气乃是,你不再惧怕本来的你。也即是说,你不再惧怕你的空性本质,就像《金刚经》里所言,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2)、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3)、“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4)、《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梵文为Vajracchedikā-praj?āpāramitāsūtra(DiamondSutra)。在梵语中,金刚意指「锐利、摧毁一切」;般若,则指「智慧」,此经乃是摧毁愚昧,得到智慧的典籍。由于《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教的般若经典,除了读诵受持之外,书写经文亦为功德修行之法,因此有些书法名家也参与写经之列,展品中便有南宋张即之、叶鼎、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等四位名家写本,风格各具特色,极为珍贵。

(5)、须菩提听了回答说:“是很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您所说的那么大的身体,并不是普通人的身体,而是发大愿、修大行所获得微妙大身体,但是大身体也是假藉的名称而已。”

(6)、“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7)、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8)、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金刚经》是最早在卷首绘画说法图的佛经。从唐咸通本以后的一系列经卷,都附有大体相似的说法图像。然后《宝箧印陀罗尼经》《法华经》等也出现了类似的说法图扉画。所以学者认为,佛经扉画作说法图的形式,是从《金刚经》开始的。

(10)、除了咸通九年印刻的《金刚经》之外,敦煌藏经洞中还出土了一册五代时期的《金刚经》绘本,同样保存在英国国家图书馆。

(11)、可以说《金刚经》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回答须菩提长老的提问,教导降伏内心的重要性和方法。《金刚经》阐释了般若智慧,就如同金刚一般坚固,能破除一切烦恼,而不受任何影响。《金刚经》中的般若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

(12)、“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3)、由于篇幅适中,《金刚经》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14)、「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15)、「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16)、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17)、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证得须陀洹(已证初果的圣者,须陀洹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译,中文是入流,也就是预入圣人的意思。)果的圣者,会有——我已得到须陀洹果位的想法吗?”

(18)、“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19)、“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20)、“世尊,您称赞我得到了远离分别的无诤三昧,在所有的人当中是最了不起的,是第一离欲大阿罗汉。

(1)、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2)、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证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虽然不须再来人间接受生死,但他们已不执著去与来之相,更没有去与来之分别心,所以这才叫做阿那含。”

(3)、佛陀又对须菩提说:“你的意思怎样?我过去在燃灯佛(因为燃灯佛出生时身边有灯光照耀,所以成佛之后佛号称为燃灯佛,当时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是一位修菩萨道的出家人,曾经亲近燃灯佛,燃灯佛为他授记,说他将来会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叫娑婆世界。)那里得到什么吗?”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2句佛教人生感悟经典名言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