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6句悯农古诗二首表达情感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27 09:17:12 admin 阅读:59
悯农古诗二首
1、悯农古诗二首其一
(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pwd=1234提取码:1234
(2)、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3)、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节约粮食,日常生活中养成“消费而不浪费”的好习惯。
(4)、这两首小诗把整个农民的生活状态描述得历历在目。不仅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生活艰苦的同情与感慨,对当时社会状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刻画。不仅描述了自己的心声,也说出了劳苦大众心中想说的话。
(5)、引导学生唱读以往学习过的儿歌,进行说话练习。
(6)、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迁居润州无锡。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púyè)、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shìhào)“文肃”。事迹见沈亚之《李绅传》(《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旧《唐书》本传。
(7)、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8)、唐代诗人。悯农一首的古诗《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其一的古诗原文如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9)、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10)、第二首就更具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一粒粟看上去怎么样?极其微小,一颗种子嘛,但是到了秋天,春天里播下去的一颗种子就会变成万颗籽。从一到万,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中所蕴含的那种耕种的力量,收获的喜悦。可是这种收获的喜悦和耕种的力量,瞬时间被第三四句给颠覆了,“四海无闲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一点点空余的土地、空闲的土地,全都种满了粮食。你想想,一粒粟就能变成万颗籽,那么四海之内所有的田地,那要种多少粒粟,又会到了秋天结出多少万颗籽啊?这样层层推进,在内涵上、语义上达到了一个高峰,出乎意料,惊心动魄。“农夫犹饿死”,从丰收的喜悦跌成惨痛的现实,从耕种的力量跌成沉痛的悲哀,从巨大的希望跌成巨大的绝望。这重重的一跌,就会给人产生了猛烈的冲击,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没有闲田、在大获丰收的情况下,种田的人却因为饥饿而死呢?
(1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话文释义: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2)、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悯农古诗二首《悯农二首》唐代:李绅
(13)、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14)、真的很奇怪耶!我去问妈妈,结果反被考问了一通:说一首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大人可真是麻烦,什么都能与学习扯上连系!不过嘛,这个问题可是难不倒我的,《悯农》就是嘛! 我还会两首呢!
(15)、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之翘楚当属唐诗,深入浅出而富于生气的唐诗总是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李绅的两首《悯农》虽为人们耳熟能详,但每每读之,总能被深深打动,身处太平盛世的唐朝,李绅在诗歌中却把目光转向了最底层的农民。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16)、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17)、粟:(sù)(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18)、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zhuórè)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xiéqǔ)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mèn和真挚的同情。
(19)、这首描写农民在烈日下艰辛苦锄地,感慨叹一粥一饭
(20)、教师:李绅还有一首诗和《锄禾》一样快炙人口,流传至今,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古诗《悯农》……
2、悯农古诗二首表达情感
(1)、阅读会让我开心,让我学到很多知识。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书,也喜欢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翻书看,特别喜欢《妈妈我能行》、《竹林里的大熊猫》、《肚子里有个火车站》。
(2)、提问学生讲读,教师总结:当“锄”做动词的时候,它的意思是指松土、除草。那么文中“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作者之意:“苛政猛于虎也!”诗人委婉而深刻地揭露了统
(4)、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其一的首句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5)、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6)、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就是粒粒饭,你看,对应前面滴滴汗,意蕴上是非常对应的。“谁知盘中餐”,我们现在一般是读,看到一般的版本是“谁知盘中餐”。我去港台一些地方讲学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些版本写作的是“谁知盘中飧”。事实上,原来这首诗大多作“谁知盘中飧”。“飧”和“餐”都是指吃饭的意思,但是有细微的区别。
(8)、出示课件《悯农》,先领学生读古诗,再共同领会诗意,然后总结。
(9)、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10)、可是接下来,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为啥要“锄禾”呢?都锄了还怎么长庄稼呢!还有“锄头”这东东好像在老家见过,又记不清楚了,它怎么用呢?于是妈妈教我折了这么一把小锄头,边讲边演示,嘿嘿,比较容易理解了!
(11)、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2)、《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13)、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14)、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15)、(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16)、创设情景,模仿作者写作思路,运用电教手段分散教学重、难点;
(17)、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简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18)、❶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19)、李绅与元稹zhěn、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今编为四卷。其中《悯农二首》诗流传甚广。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20)、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3、悯农古诗二首图片
(1)、(指导学生了解古诗语言上的特点:语言高度的凝炼概括)
(2)、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3)、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4)、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5)、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6)、 李绅(shen一声)不仅是唐朝宰相,还是一位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乌程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曾经是一个县级小官员,但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逝了。后来李绅跟随母亲相依为命,他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正式进入仕途之路,一生中仕途之路十分坎坷。年轻的时候跟随母亲,生活十分艰辛。当时他看到农民每天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却最终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心中无比愤恨。
(7)、教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注意小组交流,读准字音。
(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9)、古诗《锄禾》选自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本课共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10)、出示课件,创设情景:唐代诗人李绅,自幼生活于乡间,对农民的贫苦生活非常了解熟悉。一天,他外出,中午时分行至一片农田……
(11)、一以当十 (yīyǐdāngshí):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12)、李绅的第二首《悯农》也没有直接表达对农人的悲悯,而是客观地描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广阔的土地、丰足的收获,为之付出辛劳的农夫却是如此悲惨,这巨大的反差留下的思考空间也许才是李绅创作此诗的目的。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都满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广济苍生的使命感,这是他们身上最宝贵的品质。请继续收看《中华经典资源库》之《悯农》。
(13)、浏览全诗思考:诗中哪句话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色?哪句话又是写诗人所想到的呢?
(14)、⑶、这碗中的饭和农民的辛苦劳动有什么关系?
(15)、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参考,使学生明确古诗的学法:读准字音-理解字词-体会诗意-想象意境-反复朗读-唱诵全诗。总结强调:只有这样抓词,理句,多方面联系扩展,反复朗读感语,才能把握古诗的主旨。
(16)、李绅(lǐshēn),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7)、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18)、所以在这两首《悯农》诗里头,不仅有极出色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对黎民百姓深切关怀。所以中唐的时候有一场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一般我们都知道是由白居易、元稹倡导起来的,叫“元白新乐府运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干将,就是李绅。
(19)、一想,答案就会呼之欲出了,能让农民从大丰收变得一无所有的,只有什么?只有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只有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只有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压榨着他们、剥削着他们,践踏着他们的生命。所以《晋书》里提到,西晋的时候晋惠帝,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糊涂蛋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大批的老百姓都因为饥饿而死,当他知道这个事的时候,他很奇怪,他问旁边的这个宦官说,“啊,何不食肉糜呀?”什么意思啊?啊,老百姓都饿死了,怎么会这样呢?没有饭吃的话,他们不能喝肉粥吗?你看他自己享受着百姓血汗造就的荣华富贵,但是对老百姓的疾苦却一无所知,所以这是著名的无知皇帝、愚蠢皇帝,窥一斑可知全豹。所以杜甫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在达官贵人花天酒地,尽情享乐的同时,却不知道有多少因饥寒交迫而死去的社会底层的人民。所以这种血淋淋的事实,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了当权者,对准了统治者。
(20)、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4、悯农古诗二首朗读
(1)、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3)、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4)、其二: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5)、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6)、(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悯农》古诗李绅《悯农》一
(7)、术感染力。悯农1古诗《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8)、自然家国肥。古诗:《悯农》李绅——《悯农》二首
(9)、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10)、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和默写古诗。
(11)、(注释)悯:怜悯。粟:(sù)谷子;栗粟。
(12)、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3)、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4)、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见得真实。毕竟李绅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将死之人(李绅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不太可能为争夺一美貌女子谋人性命。
(1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悯:怜悯。
(16)、硕果累累 (shuòguǒléiléi):本义是指秋天丰收时树上的果实茂盛的样子。现在常引申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7)、“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18)、妹篇”都具有与内容相称的形式,均选用短促的仄声韵律,
(19)、检查指导后提问学生谈体会:说说你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2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悯:怜悯。
5、悯农古诗二首朗读视频
(1)、如果你也想要一把小锄头,那就跟我一起来吧!首先需要准备
(2)、教师:这首诗写的也是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在我们今天还有这种现象吗……但是我们还是有一种习惯不能丢,是什么呢……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节约每一粒粮食,是我们再次从古诗《锄禾》里所汲取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节约每一粒粮食,还要节约……
(3)、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两个生字“锄”和“皆”。
(4)、⑵、对比我们现代农业发展,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
(5)、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jīxíng)。”
(6)、《小学阶段语文、英语、数字、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科学等》百度网盘资源大全
(7)、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8)、挖掘古诗意韵,创设古诗唱读手法,进行学生的缺陷补偿;
(9)、学生自读,提问个别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全体齐读。
(10)、赵其钧.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6-918
(11)、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12)、(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13)、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环境。
(14)、⑵、理解“皆辛苦”的含义,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15)、(注释)悯:怜悯。粟:(sù)谷子;栗粟。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1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悯农的古诗怎么写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