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18句巴金的资料简短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0-30 08:56:01 admin 阅读:59

导读巴金的资料50字 1、巴金的资料简介20字,用自己的话说 (1)、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

巴金的资料50字

1、巴金的资料简介20字,用自己的话说

(1)、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2)、81岁那年,巴金曾收到了10个小学生的来信。

(3)、  同样是写给小朋友的文章,巴金写于1965年的《贤良江边的怒火》则迥然不同,对侵略者的怒火与急于上前线的踊跃之情似欲破纸而出。

(4)、经历百年的风雨,这个世纪老人早已看淡了许多,也放下了许多。

(5)、为了支持文学馆的工作,巴金正在让他的家属帮助整理他收藏的现代文学书刊,还有一些极为珍贵的书简、手稿等等。记者在巴金家小坐的片刻,他的侄女李国煣正和一位青年朋友帮他整理准备捐献的藏书,她拿了一本巴金创作的《春》来问:这本书是不是翻版书?巴金仔细过目以后作了回答,她才拿起归类去了。

(6)、2005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以一百零一岁高龄离开人世,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开垒在巴金逝世后六天迅速写下了纪念长文《聆教五十年——忆念巴金先生》,全面回顾了与巴金交往过程。他又满怀悲痛地参加了巴金先生的追悼会,《新民晚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徐开垒参加追悼会时怆然涕下的照片。后来他这样解释当时近乎失控的神态:对于巴金的逝世,虽然早有预感,但是却无法一下子直接面对,因为,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徐开垒曾经与巴金先生亲密接触交流,长时期撰写过有关巴金的文章和传记,同时经历了相同的时代风云。徐开垒逝世已经五年有余,他对巴金充满感情的话语,迄今言犹在耳。

(7)、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8)、这封信件没有收录在《巴金全集》,为钢笔竖写,分列七行,未署年月。徐开垒考证巴金所说的“书一册”为巴金著《贤良桥畔》,日期在1965年2月9日。

(9)、(58) 巴金1990年3月31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84页。

(10)、巴老先前坚持不同意以其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他说:“在一些名利等问题上,不要用我的名字”。然而如今的媒体却不惜笔墨给巴老先生加上“语言大师”“良知符号”“人民作家”等长长的一大串带有名利色彩的形容辞藻,在提及其“说真话”的心路与行为历程时,也刻意渲染一种英雄主义的氛围,而淡化了巴金精神的现代启示、反思与激励,更别提什么“执行力”的提炼与号召了。

(11)、这样的长情,不仅体现在他的爱情上,也体现在他的友情上。

(12)、(45) 刘麟:《巴金的最后一件工作》,《文学的怀旧》第138页。

(13)、在医院的太平间,巴金看到萧珊被白床单包着,孤零零地躺在担架上。

(14)、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

(15)、我的第一本小说在一九二九年的《小说月报》上连载了四期,单行本同年九月出版。我把它献给我的大哥,在正文前还印了献词,我大哥见到了它。一九三一年我大哥因破产自杀,我就删去了“献词”。我还为我的大哥写了另一本小说,那就是一九三一年写的《家》,可是小说刚刚在上海一家日报(《时报》)上连载,第二天我便接到他在成都自杀的电报,我的小说他一个字也没有读到。但是通过这小说,许多人了解他的事情,知道封建家庭怎样摧毁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生命。

(16)、沈从文窘迫之时,巴金曾陪他一起去书局,找出版商把稿子卖了;

(17)、冰心说,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18)、相恋8年之后,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萧珊结婚。他们最初的家庭建立在重庆,那时他迎来人生又一个文学创作的高潮期,写下了《憩园》《第四病室》和《寒夜》。

(19)、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20)、《少年文艺》,月刊,32开本,1953年7月25日创刊于上海,由少年文艺社编辑,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宋庆龄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这是1949年以后,我国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杂志,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第一刊。

2、巴金的资料简短

(1)、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2)、等到魂归碧海时,她和失散的爱人,将再也不会分离。

(3)、他泪眼朦胧,一边拍着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一边哭着唤萧珊的名字。

(4)、“我哪里有什么秘诀?只是我把心交给读者,他们也把心交给了我。”

(5)、“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巴金说的不是一句空话。就在文学馆开馆典礼那一天,工作人员还记下巴金这样一个深情的举动:

(6)、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7)、这是一个跨越馆别、地域,同时也跨越时间的展览。

(8)、《怒火》,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创作的一篇散文。与《巴信》一样,发表时未署写作时间,但不需考证,因为在《巴金日记》(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中记得一清二楚。此处据巴金1965年的日记,抄录与写作此文有关的文字于下:

(9)、11月15日《屠格涅夫中篇小说》稿酬200.51元

(10)、萧乾被文坛孤立时,巴金毫不避嫌地和他坐在一起,还鼓励他不要灰心;

(11)、巴金批判资料(1958年,约52页,涉及《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及众多名作家)

(12)、为了帮助年轻人拓宽眼界,巴金有时还亲自掏钱买书,送给他们。

(13)、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14)、那天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老被扶进会议室,刚一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立刻把右手伸进大衣左侧内壁的口袋里,踌躇了一下,终于掏出一叠钱,向着在身旁落坐的杨犁馆长说:“我最近得到一笔稿费,把它捐给文学馆。”

(15)、可他怎么也想不到,最先倒下的人,却是萧珊。

(16)、还有一件事,就是他多想做一个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写作的作家。他要“与人民在一起”。

(17)、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

(18)、巴金致徐开垒的书信应该还有一些,譬如1951年2月徐开垒在《文汇报》发表《日寇杀害了我们优秀作家陆蠡》一文后,陆蠡家乡来信要求提供更多信息一边追认为烈士。徐开垒写信给巴金求助,巴金隔天即回信并提供有关文章资料,这些信和资料都转给了陆蠡故乡(这些材料如果能保存至今,也是珍贵的巴金文献资料)。相信假以时日,巴金先生致徐开垒的散佚书信还会浮出水面。

(19)、但是,这11封信并不是巴金先生给徐开垒的全部信件。上世纪的1994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全集》24卷(书信卷),书中收录了巴金致徐开垒的书信12封。书信年代自1963年1月3日始,止于1988年3月10日。笔者藏有徐开垒2009年12月捐赠“上图”手稿馆的作家书信清单及复印件,其中捐赠巴金书信11封,比前述《巴金全集》少了一封信,年代起讫时间相同,但信件数量和内容互有出入。“捐赠书信”中有一封信(按“上图”手稿馆编定的日期,1909)为《巴金全集》24卷所不载。两者合计,巴金致徐开垒书信共有13封。不知何故,2009年12月捐赠书信时居然少了“书信卷”中的两封信,另外多了一封信。这缺少的两封信或已散失或已捐赠给其他文化机构。

(20)、《贤良江边的怒火》(简称《怒火》),刊于1965年第三期《少年文艺》,署名“巴金”,排在首篇。

3、巴金资料50字以内

(1)、1979年巴金访问法国、1980年访问日本,在海外,他看到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的热情,他还看到一份资料,讲日本东京有一家近代文学馆是靠作家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中国文学资料馆的倡议,并四处呼吁。对这个倡议,茅盾、叶圣陶、夏衍、冰心、丁玲等老作家纷纷赞成和支持。一生靠稿费生活的巴金,还将自己积蓄的十几万稿费捐了出来,全部用于文学馆的建设。

(2)、从日记和《怒火》文中发现,巴金“熟悉”洞海和永灵,因为他曾访问过越南。1963年,越南战争正处于第二阶段,中国作协安排巴金去越南访问,同行的是山西作家李束为。巴金一行于6月10日从北京飞抵河内,7月17日回到北京。在越南的五个星期里,巴金到过河内、洞海、永灵、海防、贤良江、下龙湾等地,与当地作家座谈交流外,还访问了许多民众,包括战士民兵。

(3)、等到1927年去法国留学,他在异国的寂寞中,写下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当时主持《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把小说发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小说轰动了文坛,等到1929年初,回到上海的巴金,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年轻作家了。那一年,他25岁。

(4)、1923年5月,巴金还是一个不到十九岁的的中学生,他离开了成都老家,满怀着憧憬,搭一只竹筏木船,经宜宾、上重庆,来到了上海。

(5)、1965年巴金在越南访问。(刊于《巴金影集》)

(6)、7月9日,巴金与作家魏巍由中国作协委派来到河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又一次在贤良桥头留下我的脚迹。”这次在越南长达三个多月,受到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接见,到过河内、清化、义安、广平和永灵,还到过奠边府、海防等地。巴金9月18日在河内写的散文《美国飞贼们的下场——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于1965年《人民文学》10月号),详细描述了在越南所亲见的战争场面。巴金是10月19日回到北京的,萧珊已等在那里,两人小住几天后回到上海。这是萧珊最后一次到北京。

(7)、文章说,有人发现,中国的大多数民众在一个政治运动到来的时候,会集体下跪,说:我忏悔!但在那个运动结束之后,又集体昂首站起来说:我控诉。但巴金却在文革十年动乱结束后,仍然跪着说:“我忏悔。”

(8)、分享|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不负好时光——2019年第一季度游客留言精选

(9)、3月21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选集》稿酬500元

(10)、(54) 姜德明:《与巴金闲谈》第30页。

(11)、感谢容洁、容仪两位老师授权,感谢吕浩兄帮忙校对书稿。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黄裳先生一百周岁了,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束鲜花,替我还上当年的那份心债吧。

(12)、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同志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宣布展览正式开幕。

(13)、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

(14)、1949年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主席等职。

(15)、1930年以后,他成为一个多产作家而蜚声文坛,《家》《雾》《雨》《电》《新生》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都完成在这个时期。他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他成了青年人的偶像。

(16)、那时,我在巨鹿路上班,陕西南路地铁站上面,是巴金先生住过的霞飞坊(今淮海坊)。从地铁站出来时,我时常会想到黄裳先生描述的当年巴金家的热闹场面,想到汪曾祺、黄永玉、黄裳、穆旦……这些生动的面孔。

(17)、鲁迅谆谆建议,提出校改的意见;老舍留下便条,请巴金到全聚德吃烤鸭;“大姐”冰心耐心劝慰他“为什么总是这样忧郁……应该多亲近年轻人”……或温暖、或亲切、或真挚,细读下来令人动容。

(18)、巴金先生致信徐开垒,还有很大的部分是围绕《巴金传》展开的。徐开垒从1986年开始到2005年的二十年时间,完成了被称为“为二十世纪的良心塑像”的《巴金传》。写作《巴金传》期间,徐开垒多次拜访巴金,采访并记录了有关史料。巴金致徐开垒书信中谈到写作《巴金传》有四封之多,他在1986年6月10日的信中为徐开垒写作做了周详的安排:“写传记的事,最好拖延,您如下了决心,那就先积点材料也好。下半年我可能空一点,您不妨每月来谈一两次。我也会考虑慢慢地给您准备一些材料。”1988年3月10日,巴金在看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说界》连载的《巴金传》后,又写信给徐开垒:

(19)、《巴信》和《怒火》两文,未曾辑入任何集子;《怒火》篇名虽出现在《巴金日记》,但晚于《巴金全集》出版,也许这是《巴金全集》失收的原因。不过,编辑《巴金全集》时,巴金已找到1960年代的“上海日记”,《怒火》未被收入《全集》,或有其他原因?笔者以为,最可能的是,巴金晚年自己忘了在《少年文艺》上发表过作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让笔者困惑的是,《巴金日记》已出版十余年,却未曾有人注意到1965年2月16日记着:“校改《贤良江边的怒火》。”

(20)、他的声音是柔和的,动作是迟疑的,仿佛担心对方会拒绝他的好意似的。当他的钱被接受的时候,他显得轻快起来,好像他应邀来文学馆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捐钱。这件大事一办成,他就高兴了。(57)

4、巴金的资料袋

(1)、巴金走过的是101年的非凡人生。他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同时被认为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2)、(39) 巴金1981年7月13日日记,《巴金全集》第26卷第46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

(3)、“看了展览内容以后,感觉这就是巴金的朋友圈啊。我们现在都有朋友圈,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像巴金和他的朋友们那样相互写信,而且在书信往来中,寄托着深长的情谊、展开着深长的交流。通过这样一个展览,能够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巴金先生那一代人的风骨、精神。”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在北京展开幕式上说。

(4)、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可是这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找在《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他在努力寻忆、收集四十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在努力继续写。有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这时巴金就给他打气。“打气”并不能概括他们对话的全部气氛,发生在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使我这个旁听者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感动。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娇的孩子,要躲闪;但也会承认自己的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总是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的吧。

(5)、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6)、万一她还有更好的选择,自己岂不是耽误了人家?

(7)、“在任何环境下,我都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人。”

(8)、巴金后来捐献了更多的作家书信、手稿和名家书画……正如前所述,数量和价值也许不能说明什么,这位文坛巨匠对文学馆的那颗心才是最宝贵的。巴金的晚年,随着年岁的增长也进入多病期,尤其是帕金森氏症严重影响他正常写作和生活,可是,他仍然有大量写作和翻译的任务,虽然几乎谢绝一切社会活动,然而家中访客还是不断,各种各样的“干扰”都在影响着他的写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晚年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文学馆的建设事业中,这的的确确是把文学馆的事情当作他自己的事情。他不仅是文学馆创建的倡议者,而且一直是身体力行的重要支持者。

(9)、巴金说自己:“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10)、品读|新时代的文化种子——坂井洋史: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一侧面——《陈范予日记》中的“一师风潮”(节选)

(11)、1981年7月,他进一步表示:“我还想把今后出书所有的稿费都送给资料馆,还准备为它募款。总之,使这个事业早日办起来,大发展。”(40)说到做到,立即行动,“最近给宁夏出版社编了一本《怀念集》,给四川人民出版社编了一套十卷本《选集》,大约都会在年底出版。我已对出版社讲清楚稿费全部送给文学资料馆。”(41)后来,他又郑重地对罗荪说:“以后我要办到:所有稿酬都送给文学馆。但这种办法绝不能宣传、推广,讲出去也没有好处(我是个例外,是特殊的情况),请不要对外人讲。钱汇来请筹委会作为捐款收下就是了。”(42)大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打印了那张致出版社的空白函,以通知各出版社把稿费直接支付给文学馆。

(12)、巴金1935年旅日时,恰好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问日本,日本报刊连篇累牍地宣传,相信巴金对于东北问题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中,他的一位朋友与大连发生了关系,在晚年写回忆录时,巴金特别提到:“一个姓袁的给关了半个月,放出来,他马上要回国,(日本的)警察署怀疑起来就把他‘驱逐出境’。后来听他说,他坐船到天津,一路上都有人押送。船停在一个城市,他就给带到监牢里囚禁。

(13)、(51) 谷苇1983年9月23日发自上海题为《巴金在工作》的电讯,《中国新闻》1983年9月26日。

(14)、在所有的朋友中,巴金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和冰心的友谊。

(15)、从最早的1936年2月4日鲁迅致巴金的书信,到1996年12月6日黄源致巴金的明信片,展览所涉手札时间跨度达60年。

(16)、作为一个后辈,我对巴金的了解实在不多。记得有一次在他家里谈天,一位客人提出要我写点什么有关他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惶恐,就声明我对他的了解实在太少,我举出的理由是,巴金曾说过“在中国作家中我受西方作品的影响比较深”,可是在这方面,我的知识却非常贫乏,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料他听了哈哈笑道,“你弄的那些东西我也不懂”。这就使我更为尴尬。其实我只是想顺手找一个理由来推掉,并没有除此以外对他就有足够了解的意思。但他的话也给了我一种启示,即使如此,知道多少就谈多少,懂得什么就讲什么,问题还是不难解决的。不过实在的困难也正在这里。有一部古书上讲过做文章的“秘诀”就在“趋”与“避”两个字。懂得了这一点天下就不再有难做的文章。这实在是经验之谈。应该怎么说就跟着人家一起说,不该说或不能说的就避开不说。这正是一条写作的坦平大道。但是困难恰好在这里出现。应该说可以说的人家已经说了许多,用不着再来画蛇添足;不该说的呢旁人倒少有说及,但我真的就能很好地一一说出来么?看来一切都是可疑的。总之,没有勇气是不行的。  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我尝试过用这办法来从头读巴金的书,从近作开始。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记起许多旧事、谈话。开始时是高兴的,以为到底摸到了门路,可是随即又感到了茫然。从纷繁的线索中很难理出一个头绪。正如海边的居民,日日面对大海生活,对那一碧无垠的海水波浪与涛声都熟悉、惯常了,但对大海本身却还是摸不透,还只是一个茫然。

(17)、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

(18)、巴金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在《寒夜》里,他悲愤地描写善良的小公务员如何在失业中贫病交加地死去,妻子随人出走,人去楼空……他忍不住在结尾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19)、而萧珊则默默地在后方,承担起照顾子女和老人的重任。

(20)、27岁那年,巴金曾帮助冰心,将她的著作重印出版,让她有钱看病、还债。

5、巴金的资料20字又简单又具体

(1)、霞飞坊的房子的开间不大,三楼临窗放着一只书桌,铁床放在后侧的角落里,其余的空隙全部被装玻璃橱门的书架占去。书架布置得曲曲折折,中间留有可以侧身走过的通路,就像苏州花园石假山中间的小径似的。书架里绝大部分是外文书。二楼的一间是朋友让出来的,是吃饭、会客的地方。

(2)、 张裕 zhangyu@whb.cn  舒也 xjz@whb.cn 

(3)、1983年,巴金在鲁迅故乡绍兴,摄于百草园。

(4)、三十一年前上海解放的那一天下午,我陪他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去看有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然后就走到大马路上去看解放军入城;后来,又到过山东、苏北的老根据地进行慰问;1952年,他从朝鲜前方回国度假,萧珊从上海赶到北京去看他。在这几次不同场合我都留心观察过他,发现他开始变了,话开始多起来,有时会唠叨地反复地说着什么,就像一个大孩子似地。这段时期他写了不少散文,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志愿军英雄……他的感情是真诚的。他在《爝火集》的序里在提到这些文字时表示了他的信心:“我至少比有些人更爱我们的时代,更爱我们的生活,更爱我们的国家。”这是他1978年底说的话,是经过了严峻的锻炼、考验以后说的,也是合乎事实的。

(5)、点击标题下方(文汇读书周报)字样,关注我们的动态

(6)、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

(7)、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8)、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最近将他多年所藏书刊,信件、手稿等珍贵资料3161件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9)、二月十一日  (晚上)从联播新闻中又听到越南南方人民武装炸毁归仁美军宿舍的捷报,真了不起。

(10)、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感情,无关风月,只为真心。

(11)、现代人常问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巴金和冰心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12)、我明白你的心意,只是你现在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

(13)、有了文学馆的设想后,巴金打算捐款、捐资料,日本作家是这么做的,他相信中国作家也可以办到。当文学馆的筹建启动后,这位一辈子自食其力的作家迫不及待地要兑现承诺。

(14)、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15)、他宁愿独自痛苦,也不愿心上人做出后悔的决定。

(16)、这样吧,等你将来长大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我就和你生活在一起。

(17)、这次展览是上海的巴金故居和北京的由巴金先生倡议创建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的为期三年的全国巡展。这也是京沪两个与巴金先生关系密切的文学馆第一次联手举办展览。为此,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了大量珍贵的馆藏。

(18)、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19)、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0)、这次访越归来后,巴金写过多篇越南战争题材的散文,如《越南青年女民兵——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5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炸不断的桥——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3月6日香港《文汇报》)和《重访十七度线——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人民文学》三月号)等。据巴金1966年日记,4月27日写完《炸不断的桥》“代序”和“后记”,29日校改完其中几篇文章,5月3日把《炸不断的桥》原稿14篇交给胞弟李济生转上海文艺出版社。“原稿”14篇是1964至1966年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散文,巴金拟编成一册单行本,“没有想到不久我就进了‘牛棚’”,出版一事自然没了下文。巴金1991年6月28日在给《巴金全集》编辑王仰晨的信中说到《炸不断的桥》的篇目(含附录共11篇),其中“代序”即为《并肩前进——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4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但未见《贤良江边的怒火》一文。

(1)、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2)、这位善良的老人深知,自己的一点善意,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继续生活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3)、同为秉性纯良之人,两人在灵魂深处,有深深的懂得和相惜。

(4)、这样的深情,一直延续到33年后,死神引导他们,在天国团聚。

(5)、《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李辉 人民日报

(6)、当时巴金已经罹患帕金森症,握一支笔,都感觉有千斤重。

(7)、这让冰心感动不已,那之后,两人常有书信往来,冰心称巴金为“老弟”,巴金则称冰心为“大姐”。

(8)、特别是在大连,他给关在日本监牢里过了一个时期。管牢的汉奸禁子,对同胞特别凶,有时领到一根新的鞭子或者一样新的刑具,就要在同胞的身上试一下,不管你是不是得罪了他们。”(《关于〈神·鬼·人〉》)旅顺大狱臭名昭著,时隔40多年,巴金还记得朋友的遭遇,也在提醒我们:勿忘那些屈辱的岁月。

(9)、这些信息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能够以小见大,反映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是文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10)、桃李年华的少女,心思明媚又纯真,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她对巴金的爱慕。

(11)、这里显示的仅仅是不到两年的捐款数额。这个细目上的数字,多则十几万,少到十几块,数额并不一定很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捐款是“涸泽而渔”式的,一个不留啊。巴金对文学馆真是全心全意。

(12)、过往的伤痛和龃龉,都被他默默消化掉,化成细枝末节里的善意,摆渡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13)、有一个时期,我的确相信过迫害我的林彪和“四人帮”以及他们的大小爪牙,我相信他们所宣传的一切,我认为自己是“罪人”,我的书是“毒草”,甘心认罪服罪。我完全否定自己,准备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我还跟大家一起祝过林彪和江青“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在十年浩劫的最初三四年中,我甚至决心抛弃写作,认为让我在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的传达室里当个小职员也是幸福。可是“四人帮”的爪牙,却说我连做这种工作也不配,仿佛我写了那些书就犯了滔天大罪一样。今天我自己也感到奇怪,我居然那样听话,诚心诚意地,不以为耻地卖力气地照他们的训话做。但后来我发现这是一场大骗局,别人在愚弄我,我感到空虚,感到幻灭。这个时期我很可能走上自杀的路,但是我的妻子肖珊在我的身边,她的感情牵系着我的心。而且我也不甘心就这样“自行消亡”。我的头脑又渐渐冷静下来了。我能分析自己,也能分析别人,以后即使受到“游斗”,受到大会批判,我还能够分析,研究那些批判稿,观察那些发言的人。我渐渐地清醒了,我能够独立思考了,我也学会了斗争的艺术。在批斗了七年之后,“四人帮”及其d羽王洪文、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等六个人在一九七三年七月忽然宣布,“决定”把我的问题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戴反革命帽子”,只许我搞点翻译。这样他们把我打成了“不戴帽子的反革命”。他们把我赶出了文艺界,我也不想要求他们开恩给我一条生路。我找出四十多年前我就准备翻译的亚·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每天翻译几百字,我仿佛同赫尔岑一起在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我像赫尔岑诅咒沙皇尼古拉一世专制黑暗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我坚决相信他们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我就这样活了下来,看到了“四人帮”的灭亡。我得到了第二次的解放,我又拿起了笔。

(14)、1977年5月25日,巴金先生在《文汇报》“风雷激”副刊发表了“十年浩劫”后轰动文坛的第一篇散文《一封信》,这篇具有时代标志性的散文发表今年已经四十年,它的影响更在于重大的社会意义。当年5月21日,巴金寄送这篇散文的同时写了一封信给徐开垒:

(15)、而是愿同你一起度悲欢、共同经冷暖,即使历经沧桑,也能深情不倦地,走完余生。

(16)、但他还是给孩子们寄出了两封信,第一封告诉他们,信已收到,不要着急;第二封则详尽地解答了孩子们的所有问题。

(17)、                                 巴金 九日

(18)、巴金批判资料将于8月21日艺典开拍,敬请关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1句巴金散文集代表作电椅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