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43句打破砂锅的歇后语是什么意思呀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02 07:15:37 admin 阅读:59

导读打破砂锅的歇后语是什么意思 1、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 (1)、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2)、“岔”与“杈”同音相谐。指事情不顺利,总...

打破砂锅的歇后语是什么意思

1、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

(1)、半斤对八两——不相上下;彼此彼此;一码事;彼此一样;谁也不吃亏

(2)、“岔”与“杈”同音相谐。指事情不顺利,总出现意外。

(3)、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

(4)、“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形象地说明了元帅号老态龙钟的状态,以印度的教训来反衬我们发展航母的紧迫性,起到较好的修辞效果。

(5)、分析:“打破砂锅——问到底”。原本是“打破砂锅——纹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6)、孔夫子搬家的事,却引出只输不赢的特别意思。

(7)、现在倒成了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了!(《闹海记》上253页)

(8)、“动”与“冻”同音相谐。心:本指事物的中央或内部,转指心思。指思想感情等发生了波动,或产生了某种想法。

(9)、歇后语是说出前面半句话,听者已经知道后面那句话的意思了。

(10)、出处:宋黄庭坚《拙轩颂》: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弄巧成拙,为蛇画足,何况头上安头,屋下安屋,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11)、到了粤方言则变成“叉烧包掟狗”,因为粤文化中“叉烧包”更能体现岭南的饮食特色,更有象征意义。如:

(12)、小鹿终于抵抗不住猎豹的袭击,一头倒下,母鹿眼看着自己的孩子釜底抽薪——奄奄一息(熄),却毫无办法。

(13)、人的生命秉于天地自然,其性本善,最真实的自己,就是那个灵性不昧的自己。

(14)、“言”与“盐”同音相谐,“尽”与“进”同音相谐。一句话难以把情况说清,也指有不能说的苦衷。

(15)、徐庶进曹营——(徐庶)一言不发(承前(引)省)

(16)、(2)诙谐性:“诙谐是指言语中对事物所表现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温端政,19113页),粤语的说法则是“搞笑”。不少歇后语都很能体现出民间语言创新的智慧,于嬉笑之间将这种老百姓的语言幽默展示得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如下这三点:

(17)、因为猎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所以非常费鞋。

(18)、(3)讽刺性:歇后语如果带有贬抑倾向,便具有讽刺性。如“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礼义廉——无耻”、“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9)、因为黄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浑浊,跳进黄河中,要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

(20)、谐音歇后语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2、打破砂锅的歇后语是什么意思呀

(1)、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2)、歇后语其实是有地域差异的,每个歇后语后面都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如粤语的歇后语“屎坑哥卖草纸——问心”、“水瓜打狗——不(唔)见一截”),歇后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3)、其实这是一个谐音的歇后语,“问”原来是“璺”,这个字长得非常复杂,它的意思是裂纹。砂锅是用泥土烧制成的锅,一旦破了,裂纹就会从头延伸到尾。这句歇后语本来的意思是打破了砂锅裂纹会一直到底部。后来变成“问到底”,用来形容对一件事追根究底,一定要弄个明白。

(4)、由于定语的节奏要求比较紧凑,所以形式上的停顿往往省略,如上例。

(5)、③前后部分密切配合,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将语义引向深入,从而体现出幽默、风趣特色。如“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内秀)”、“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等。

(6)、出膛的子弹——不会拐弯;永不回头;决不回头

(7)、因为猎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岭,跑许多山路,所以非常费鞋。

(8)、整个旅程,我们树枝做拐杖——光出岔(杈)子了,不是迷路,就是爆胎。

(9)、好自私的一句话。误解的关键在于对“为”字的理解。

(10)、母亲多是自言自语道:“次次来都是滚水渌脚(急匆匆)咁!”(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B9版)

(11)、后来被谐音讹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12)、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的冷天气。(打春就是立春。)

(13)、细分的话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异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变异,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不但在普通话里与不同的变体,说成:

(14)、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选集》四卷1384页)

(15)、白纸写黑字——黑白分明;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16)、1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1飞机上点灯——高明

(17)、“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因“输”“书”同音,

(18)、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19)、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20)、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吕蒙正云)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3、打破砂锅打一歇后语

(1)、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过去,麦收时间短,急促,特别忙;秋收时间长,不那么急促。)

(2)、快来这本《小学生歇后语词典》里面找答案吧!学习更多歇后语,让自己的语言6到飞起~

(3)、⑤错综关系。即在上下两部分中,充当的成分不对当,如:

(4)、(1)喻义。许威汉(2008)说:“喻义依靠比喻部分作提示,解说部分为前边比喻的推断或为进而‘引寓’的新意。”(132页)如:

(5)、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6)、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7)、出处:元 王实甫 《破窑记》第二折:“(吕蒙正云)端的是谁打了来?(正旦唱)打破砂锅璺到底,俺爷抱着一套御寒衣,他两口儿都来到这里。”

(8)、“严”与“盐”同音相谐。指程度深、影响大,也指形势危急。

(9)、你的儿子才高中毕业,我们招收的是大学生,冻豆腐——难办(拌)啊。

(10)、原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11)、示例:明高明 《琵琶容记·几言谏父》:“你直待要打破砂锅,是你招灾揽祸。”

(12)、中国足球便是“今天一个决策,明天一个决策,不明白就瞎整”……直如“三水佬看走马灯——陆续有来”。(羊城晚报2009年8月7日A13版)

(13)、(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14)、其原意是“打破沙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字了,用来比喻追根究底。璺就是沙锅上的裂纹,沙锅打坏了就会有裂纹,且会一直延伸到沙锅的最下面。

(15)、“皮”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

(16)、歇后语在口头文学或民间文学中经常用到。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17)、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18)、他以前骑过摩托车,所以教他开汽车很容易,响鼓不用重槌——一点就通(嗵)。

(19)、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3个音的,所以,在古汉语中“鞋”是读做“hai”。

(20)、解释:璺,坼裂。谐声为“问”,今径改用“问”。比喻追根究底。亦作“打破砂锅璺到底”或“ 打破砂锅问到底”。

4、打破砂锅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一个歇后语,由于意象较为浅显,后面便将注“转不开”省略了。

(2)、大家洼地区的谚语具有北方谚语的共性,内容广泛,风趣幽默,朗朗上口,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集成。

(3)、好自私的一句话。误解的关键在于对“为”字的理解。

(4)、原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

(5)、说到我为什么离开南京到了广州,可真是酱菜缸里泡石头——一言(盐)难尽(进)啊。

(6)、一家子人筷子挟骨头——三条光棍,没个娘们,日子怎么过呀!(名词性谓语,《艳阳天》卷一1页)

(7)、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

(8)、其来历是(隋唐演义)中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

(9)、初十五两明上。(指赶海时间。初十五这两天,早晨或傍晚赶海。)

(10)、虽然“引”“注”从宏观上而言是一种等义的关系,但从微观角度看,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1)、猫头鹰见他没有开口,便失望地说:“咳,你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呵!……”(《云飞峰》148页)

(12)、(典故):“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13)、后来在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14)、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曲艺》577页)

(15)、10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10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6)、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17)、只要你数九天不戴帽子——冻(动)冻(动)脑子,这道题一定能做出来。

(18)、中国一共有多少歇后语?谁也数不清。要不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收集的歇后语最多。请小朋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遇到不懂的典故,不妨打破砂锅——问到底,祝你们以后讲故事和写作文的水平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

(19)、(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州510632)

(20)、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5、打破砂锅璺到底的歇后语是什么

(1)、赤壁之战爆发的晚上,黄盖按照信中约定,驾着一条小船来投降曹操,船上堆满干草。快到曹操的军营时黄盖点燃干草,自己跳水逃走了。熊熊燃烧着的木船借着东风直撞入曹操的船队,一时间火光冲天,哭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赤壁战役中,曹操一方几乎全军覆没,赤壁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2)、双方各自开出的条件差距太大,湿水棉花——没得谈(弹)。

(3)、四声的“为”,是为了自己;二声的“为”,是作为的意思,“为己”即做最真实的自己。

(4)、那穿绸穿缎的她不去看,她看上了个灰秃秃的磨官。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呼兰河传》232页)

(5)、“量”与“亮”同音相谐。指人的酒量浅或气量小。

(6)、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

(7)、    今天,给大家带来三百条歇后语,你看了,也就懂了,你懂了,也就乐了。

(8)、这个歇后语出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准备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因为曹操的军队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曹操就用铁链把所有的船链接起来。他的目的是为了让船更平稳,但这给了东吴的军队一个机会,如果有一个勇敢的人打入敌军内部放火,这些连成一串的船一个也跑不了。

(9)、小朋友,你和小伙伴之间,有没有一些只有你们知道的密码?比如你想约好朋友出来玩,只用说:“今天晚上老地方见。”不用说明“老地方”是哪里,小伙伴也会按照约定出现在那儿。因为你们之间有默契,很多话不用说明白,彼此也能够心领神会。我们中国人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我们说话也有密码,而且是走遍大江南北,中国人都能听懂的密码。这个密码叫做——歇后语。

(10)、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11)、打破砂锅为什么需要问到底?是在问谁打破了砂锅吗?

(12)、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13)、这一类歇后语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前半句不是吃的用的,就是人们的日常行为。比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小葱是青色的豆腐是白色的,用这道菜的颜色来比喻一件事清清楚楚,或者做人清清白白。

(14)、由于“皮”与“屁”谐音,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

(15)、弄不好,我就成了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真不如当个社员心静。(靠山堡273页)

(16)、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17)、寓意性歇后语,是一种“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从前面的比喻部分进行推理,就可以领悟到后面部分的意思。

(18)、鼻子上安雷管——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急在眼前

(19)、④省略关系。即承前(引)省或蒙后(注)省,如:

(20)、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1)、“打破砂锅”和“问到底”,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

(2)、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3)、广州歇后语“屎坑关刀”(茅厕里的大刀),下句便是闻(文)不能闻,舞(武)不能舞。(羊城晚报2009年8月25日A13版)

(4)、如果不活出人性本善的真实自己,必会与天地自然之道相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当然是“天诛地灭”。

(5)、(2)谐音。这部分有的是完全同音,有的只是音近。例如:

(6)、嚯,他心里白糖拌蜂蜜——甜透了。(形容词性谓语,《沸腾的军营》90页)

(7)、 “打破砂锅—— 问到底”就是这种谐音的歇后语。

(8)、裁缝师傅做衣服——有尺寸;千真(针)万真(针)

(9)、③定语。歇后语也可以做定语,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或多个形容词。例如:

(10)、“样”与“羊”近音相谐。狗头不像羊头,头上本没有角。指人装模作样。

(11)、古代米商在卖米给大家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以惠买家。

(12)、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

(13)、“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在“谜面”“谜底”之间有一个破折号,它的意思是“间歇”,有时“间歇”之后的部分不说出来,让人们猜出它的含义,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叫“歇后语”。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14)、例如:“孔夫子搬家”我们会想到他有很多书,而“书”与“输”同音,所以隐含“净是输”的意思。用这个歇后语来形容比赛或战斗老是失败,幽默诙谐。

(15)、就这样,“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这句俗语就诞生并流传开来了。

(16)、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7)、1拽着胡子过河---牵须(谦虚)过渡(度)

(18)、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19)、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20)、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1)、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2)、南北的文化差异,往往是造成歇后语文化变异的根本原因,例如“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裹脚的习俗以前在北方盛行,而南方相对较少,因此北方的这种说法,到了粤语便成了“龙船装猪屎(又长又臭)”。北方说“黄鼠狼坐飞机(高升)”,而粤语则说“矮仔爬楼梯(步步高升)”,虽然属于同义歇后语,但各自体现的文化意象却很不同。

(3)、“通”与“嗵”同音相谐。点:本指用鼓槌轻敲,转指指点。嗵:模拟鼓的响声。指稍经点拨,就能明白道理。

(4)、这是一句民间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

(5)、可是后来变成“王八蛋”,整个境界马上下来了。

(6)、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戏法的本领——全凭手快

(7)、还记得小时候读的音序表吗?音序表字母正确发音

(8)、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

(9)、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热,这个成语就是以狗的这一身体特点而言。

(10)、城隍爷掉井里,土地爷扒头看——不敢劳(捞)驾;劳(捞)不起大驾

(11)、“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融创诉乐视网欠款8亿元及利息尚未追回(新浪财经2020年01月07日标题)

(12)、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13)、“铤”与“挺”同音相谐。铤(tǐng):快跑的样子。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14)、还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你还能继续列举下去吗?

(15)、百米赛跑——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急起直追;奋起直追

(16)、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这种说法妙语双关,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味。

(17)、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18)、徐文庭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好,信得着,你们就信他好了。这就叫‘狗咬吕洞宾,不认真伪人’。”(《桐柏英雄》395页)

(19)、王教授电线杆上挂暖壶——高水平(瓶),对古文字的研究非常深入。

(20)、板凳上放鸡蛋——好险;冒险;危险;靠不住;不可靠

(1)、柳大筐是祖传的编筐匠,父亲一辈子,是窗户眼吹喇叭名声在外的老实人。(《西辽河传》209页)

(2)、“辈”与“被”同音相谐。糨(jiàng)子:用面等做成的可以粘贴东西的糊状物。糊涂:本指黏糊糊,转指人头脑不清醒。指一辈子都是不明不白地混日子。

(3)、“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06句三分钟的笑话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