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7句借古讽今的古诗例句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02 07:48:53 admin 阅读:59

导读借古讽今造句 1、借古讽今的例句 (1)、“你父亲在回忆这件事后,对我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绍琳的父亲在和...

借古讽今造句

1、借古讽今的例句

(1)、“你父亲在回忆这件事后,对我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的,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绍琳的父亲在和叶哲泰的回忆中发出的感叹,也许也是大刘借故事中的人物对中国科幻、中国现状的一种感叹吧。刘慈欣

(2)、                         

(3)、卡尔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观点可能错了,但是对资本主义的剖析鞭辟入里,约翰格雷写道。

(4)、明·吴景旭《历代诗话》:王勉夫谓:“……杜、杨二文,同一机杼。洪容斋谓,敬之赋内数语,杜佑、李德裕常所诵念,牧之乃佑孙,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江行杂录》云,牧之《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陆傪《长城赋》:‘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辈行在牧之前,则《阿房》又祖《长城》句法矣。”

(5)、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

(6)、努尔哈赤渐渐冷静下来,听他鞭辟入里,暗自佩服。

(7)、决定之后,他和众人借故身体不适,先行出了书池离开了文院,他知道明天就是道县秀才试发榜的日子,要想除掉秦生必须在发榜之前。

(8)、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9)、(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对保障人民权利的再呼吁》:“否则岂不仍是‘等因奉此’的一纸公文在老爷们的桌上转来转去?”

(10)、"闻道玉门犹被遮"和“公主琵琶”分别讲的是什么典故?

(11)、◆(寒假预习)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全是必考内容!

(12)、(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13)、古今从古到今谈古论今通今博古借古讽今古往今来古为今用古今中外

(14)、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劳动者在维权时不得不瞻前顾后,针对事实劳动关系维权的人并不多,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少用人单位却借故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15)、他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实在令人信服。

(16)、岂有此理!弟当此落魄之时,有人垂青,方趋承之不暇,何敢借故推诿?

(17)、对成果的评价要恰如其分,不能自鸣得意或借故贬低他人。

(18)、《从军行》是乐府诗题,主要描写军旅生活。加了“古”表明诗人要说的是古代的事情,不是唐代的军旅故事,但其实是要借古讽今。

(19)、◆(寒假预习)八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点,新学期必备!

(20)、这篇文章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概括叙写与细致描摹有机结合,骈散相间,错落有致,以气贯通,情理融会,既富于形象性,又有极大的气势,在艺术技巧上极见才思。全文气势贯注,语言的排比错落安排得很恰当。而最出色的是艺术想象入微,如“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高低冥迷,不知东西”,“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以及“嗟乎”以下一段中的那些对比,都是字字平易而意境尽出,这正是新体文赋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2、借古讽今的古诗例句

(1)、对这问题评论者很多,但以你的见解最是鞭辟入里。

(2)、他的才学、对语言的把握、萌度、幽默感、体能、语感都足够了得。遗憾的是,许多课本上的文本,其实是把他当作一个教化工具使的。他本来是那么美妙的一个写作者,活生生被弄成条幅了。但有时想想,也可以。《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我觉得对鲁迅先生的文字也如是。

(3)、★言近旨远话语浅显通俗,含义却很深刻。

(4)、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灞陵醉尉”与“桃李无言”一褒一贬,爱憎分明。

(5)、①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衬托;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扼要、连贯、得体;③写作特点:a表达方式的特点: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b语言特点:语言清新,朴素,平实,活泼,幽默,含蓄等;c结构的特点:前后呼应、首尾呼应、层层深入、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详略得当;d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借古讽今、对比、衬托、伏笔和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6)、如: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现在的贪官们,都忘了国字,在贪腐之路上前仆后继,可以说是苟利自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8)、造句:过去苹果标榜自己是“不同凡想”的创新者的`电脑公司,如今这个公司正在采取一些措施让它看起来正像它曾经嘲讽的那些老大哥。

(9)、“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运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来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三句可以说是借古讽今。

(10)、儿子是刺客,孙子是诗圣,少年中进士,老年出过国,你造他是谁?

(11)、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通过这一系列叙写,形象地点出阿房宫的用途,从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从开头直到这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叙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和用途,没有抽象地发议论,而议论已寓于其中。读者不难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12)、鲁迅的书放在现在依然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和胡适不同的也是最遗憾的一点,是他“只找人性的毛病,从不找制度的毛病”。只挖掘和揭露人和民族的劣根性,而不去寻找改进的办法,那真是如他自己所说,“最苦痛莫过于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了。

(13)、在座的人士对主讲者鞭辟入里的分析深表同感,不禁都点起头来。

(14)、仿佛一个个文字都在闪烁着金光,每一个字都不多余,鞭辟入里!潜移默化的开始调理他的气息。

(15)、为学要鞭辟入里,一味追求速成,必定华而不实。

(16)、此外,《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以唐天宝旧事喻靖康之耻,以古风长句直抒胸臆,令人叫绝,其中“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等句气势磅礴,极为酣畅。而并非完整诗作,只见于后人诗话中的若干残句,如“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胡仔《渔隐丛话》),堪称对当时士人中的主和派即投降派的写照。

(17)、骆宾王才华绝世,身世飘零,遭际坎坷,他的书信也都怀古伤今,一咏三叹,苍凉飘逸,一篇读罢,令人感慨系之。

(18)、这首诗写于韩翃的晚年,也就是唐德宗刚登基的建中年间(公元780- 783),唐德宗非常喜欢这首诗,正好朝廷当时缺一个驾部郎中,主持制诰(gào),就是替皇帝草拟诏令的这么一个官职。唐德宗御笔亲批“与韩翃”,正好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与作者韩翃重名,负责起草诏令的直属部门中书省不好确定唐德宗究竟要的是哪个韩翃,将两个韩翃的材料都递交给唐德宗定夺,唐德宗于是亲笔书写了这首诗,然后批注“与此韩”。由此,韩翃被唐德宗征召至朝廷,官至驾部郎中、中书舍人,都是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令的官职。

(19)、1924年1月,胶济铁路各段、站路员响应四方机厂工人罢工,抗议管理局借故迟迟不发年终双饷和红利。

(20)、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3、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写一句话

(1)、讽谕是诗的一种表现方法,指对不合理的事物不正面直言,只以微词托意,希望统治者闻而知改。就讽谕的表现方法来说,本不限於诗,但唐代白居易专用於诗,把自己所写的有讽谏意义的诗称为“讽谕诗”。

(2)、(出处):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3)、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二:方奇极丽,至矣尽矣,都是一篇最清出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细读之。

(4)、想当今天下战乱纷起,民不聊生,正是大丈夫立业报国之时,怀古伤今之人岂可有所作为?若不是去岁弟弟失足摔下山崖而死,七十高堂无人奉养,他此时仍在军中供职呢。

(5)、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6)、据台湾今日新闻网报道,台湾一名60多岁的葬仪社老板,日前在办完法会后,借故称要送一名实习生回家,结果却将她载往旅馆性侵。

(7)、语道破,一针见血,言必有中,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8)、那书生不仅武功奇高,而且分析鞭辟入里,实在让李长青由衷佩服。

(9)、(拼音): jīn lái gǔ wǎng

(10)、(举例造句):这两段文字中应有几句承上启下的话。

(11)、(举例造句): 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

(12)、好!好一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当真精辟之极鞭辟入里!

(13)、在此以前总结秦亡教训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人能从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立论,但是,还没有一篇作品像此赋一样通过一个特殊的事物(阿房宫的兴灭),把人民与独夫的尖锐对立揭露得如此形象、深刻。

(14)、在18天内进行的,史诗般的四场国家德比终于翻到最后一页之际,有一个声音比其他任何声音都更加鞭辟入里。

(1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6)、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奸佞之阴险和卑劣。

(17)、设计题目3:学生课后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资料,并在下节课堂分享给大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

(18)、造句:我为什么写那个东西叫《一个摄影师的立场》,虽然摄影师的立场和艺术家的立场是一样的,简单讲,我们这是借古讽今。

(19)、一语破的,一针见血,言必有中,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20)、“鞭辟入里”不能写作“鞭策入里”,这种写法是不对的。

4、借古讽今表现手法造句

(1)、(出自):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2)、这一段也是前有所承的。陆傪《长城赋》云:“边云夜明,列云铧也;白日昼黑,扬尘沙也;筑之登登,约之阁阁,远而听也,如长空散雹;蛰蛰而征,沓沓而营,远而望也,如大江流萍;其号呼也,怒风訇;其鞭朴也,血流纵横。”《阿房宫赋》的开头既然取法于《长城赋》,那么中间的这一段,造句、构思都有一致之处,可能也受了《长城赋》的启发。当然,如果从句式的相似方面着眼,它受《华山赋》的影响更其明显,洪迈《容斋五笔》卷七指出:“唐人作赋,多以造语为奇。杜牧《阿房宫赋》云:‘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比兴引喻,如是其侈?然杨敬之《华山赋》又在其前,叙述犹壮,曰:‘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垤,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杨敬之《华山赋》(见《唐文粹》卷六)一脱稿,即传诵士林,轰动一时,韩愈、李德裕、杜佑都十分赞赏。上引数句,杜佑时常吟诵(见《容斋五笔》卷七《唐赋造语相似》条)。杜佑是杜牧的祖父,则杜牧熟习这篇作品是毫无疑问的。但杜牧的“明星荧荧”等句,绝不能说是“模仿杨作”,而是从杨作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加以变化,用以表现新的主题,具有推陈出新的作用。

(3)、各有各的意见、说法,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说纷纭,~。

(4)、对这问题评论者很多,但以你的见解最是鞭辟入里。

(5)、“春天的长安城里处处都飘飞着落花,寒食节的东风也把禁宫御苑中的柳枝吹拂得迎风起舞。黄昏时皇宫中传出御赐近臣烛火,这烛火的轻烟散入了尊宠的五侯之家”。

(6)、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要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坟娜拉走后怎样》

(7)、暑假假期三不准:不准借故没空不陪我,不准请客吃饭不邀我,不准心有杂念不想我。记得严格遵守哦,暑假快乐!

(8)、(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9)、《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10)、无意翻到鲁迅的一本书,认真看了下那篇《故乡》,我只看了第一段:

(11)、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12)、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3)、(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状语;形容分析透彻

(14)、《寒食》的作者韩翃是唐代“大历十大才子”之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的进士,在唐代考中进士,那是相当得了不起,因为唐代进士的录取比率太低,韩翃能中进士那绝对属于才华横溢,但是韩翃的仕途一直非常坎坷,曾经被罢官长达十余年。

(15)、中国古代文学博士,集学者、作家、译者、诗歌爱好者于一身,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的普及读物的编辑、出版工作。定居加拿大后,持续关注并撰写多篇中西教育比较、中西文化比较热文,引起多方关注。

(16)、宋·陈长方《步里客谈》:《阿房宫赋》只是篇末说秦及六国处佳。若丁头粟粒等语,俳优不如。

(17)、唐诗有一个传统,喜欢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比如王维的《少年行》中有“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piào)骑战渔阳”、白居易《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陈陶《陇西行》的“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què)议边兵”都是借汉代唐,以汉朝的典故讽喻当朝的社会现实。

(18)、一语道破 刻画入微 铁画银钩 言必有中 对症下药 刀刀见血

(19)、略:大致;斑:斑点或斑纹。比喻大致看到一些情况,但不够全面。

(20)、千里借筹的意思,筹:策划。和远方朋友进行商量

5、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造句

(1)、(解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2)、(2)两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今天去怀古伤今了一番,怎么一小前的树都砍了。

(5)、一个富N代的花样人生,二十任豪侠,四十题金榜,六十游四方

(6)、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7)、读陈家后人提供的“钦定状元策”,可以发现,陈冕为文敢于直言,针砭时弊,独到之见层出不穷。

(8)、至此全诗结束,一步步从军旅日常生活、过度到气候、景色,再到战事,最后得出两句结论,打仗劳民伤财,死伤无数,却毫无实际意义,仅仅是获得了葡萄。死了那么多人,就换来了汉武帝宫廷中的庭院植物(汉武帝将葡萄栽种在宫苑),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可谓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9)、喜欢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三国的开始追根溯源起于东汉末年的外戚与宦官专权的斗争。而东汉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在汉桓帝的时候,桓帝因得宦官拥立而重用宦官。在位期间,卖官鬻(yù)爵,朝廷上下一片腐败昏暗,桓帝曾在一日之间,同时封五位宦官为侯: 单超为新丰侯 、 徐璜为武原侯 、 左悺(guàn)为上蔡侯 、 具瑗(yuàn)为东武阳侯 、 唐衡为汝阳侯,这就是宦官“五侯”的来历。桓帝死后,灵帝即位,愈加宠幸宦官,宦官专权为东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东汉最终崩溃,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开始。

(10)、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

(11)、不痛不痒 言外之意 言之无物 言不及义 隔靴搔痒 离题万里 浮光掠影

(12)、(出处): 唐·崔珏《道林寺》诗:“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13)、下面列出部分读出新的感悟的文章吧。读来不禁感慨鲁迅的思想实在太过超前,竟然放到现在都同样适用。

(14)、上次我们讲了盛唐诗人李颀的传奇经历。他不仅是个有故事的人,诗写得也特别好。学界对他的诗作进行了不少分析,赋予他很多好评。他的边塞诗仅存五首,却被评论为“包罗了唐人边塞诗的所有状况”。这一讲,我们来说他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古从军行》。

(15)、借古讽今之诗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讽今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五种:一是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二是抒发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三是揭露(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奢侈淫逸的昏庸腐朽。四是表达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的忧国伤时之情。五是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16)、贬古刺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统治者。

(17)、外来投资企业,除法律设定有职责的单位外,其它部门不得借故入内检查。

(18)、(解释):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19)、胡冬至一番分析,鞭辟入里,说的大家纷纷点头。

(20)、以上写阿房宫的宏伟瑰丽,已寓贬义;但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完成如此宏丽的建筑,固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如果在完成之后用来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那还是应该赞许的。所以,作者在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之后,立刻将笔锋伸向更重要的地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几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以致改变了气候)。接下去,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王子皇孙”;既回应“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

(1)、如果仅仅是写皇都春色、歌功颂德,《唐诗三百首》的编纂(zuǎn)者蘅(héng)塘退士不会将此诗提升到“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的高度。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2)、一般来说,东江早报很少会出这种针砭时弊的新闻,隋戈隐约感觉到这则新闻的背后,可能有蓝兰的因素在里面。

(3)、(借古喻今的拼音): jiè gǔ yù jīn

(4)、★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表示对现实不满。

(5)、富豪们买别墅是为了享受可不是用来怀古伤今的。

(6)、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号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7)、听了这场鞭辟入里的演说,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8)、其为文有若掀天巨浪,一泻千里,掘理究事,鞭辟入里;摘奸发伏,直揭其隐;记功述过,凿凿有据。

(9)、(借古喻今出处): 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八回:“张居正并没有直筒筒讲出自家观点,而是宕开话头借古喻今。”

(10)、他振聋发聩的一番话,让许多沉迷在传销中的人们醒悟过来。

(11)、也正是因为这首文采飞扬的《寒食》诗,还引发了一件有趣的故事。

(12)、本作鞭辟近里,宋代理学家常用来形容做学问切实。今多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辟(pì):透彻。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13)、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14)、侧重点。“言近旨远”是说含义深刻;“言简意赅”是说意思完整;“一语中的”是抓住问题的核心。

(15)、造句:只有小半部分的民主d议员支持他,但是,从众议院发言人南希讥讽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这么做完全不是因为布什。

(16)、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

(17)、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18)、让我们从寒食节说起,中国自古以来,寒食节都有吃冷食不许生火的传统,唐朝也不例外。根据唐制,寒食节天下一律不得生火,唯宫中可以燃蜡烛,但是皇帝可以在寒食节这一天将宫中的烛火传送给亲近宠臣。这样的殊荣固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而在诗人写诗的时代,宦官就是这样一群拥有特权的人。在一个全天下都不许动火的日子,宦官能得到皇宫传来的烛火,这是什么,这就是特权。

(19)、方才您在赛前的一席话,鞭辟入里,令人深思。

(20)、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杜牧之《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正本原是“云”字,后人传写讹云“未雩何龙”,殊为无理。杜之意盖谓长桥之卧波上,如龙之未得云,而飞去正如蛟龙得云雨,感终非池中物之义。若加以雩”字,则不惟无义,兼亦错误读龙字耳。《左传》“龙见而雩”注;谓龙星也。龙星未见,则不之雩。今日未雩,则龙当未见,何形可见。龙又星名,何有于长桥之势哉!又此赋善于用事。凡作文之法,经可证史,史不可证经,前代史可证后代史,后代不可证前。如《阿房宫赋》所用事,不出于秦时,只“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两句,尤不可及。六经民以椒兰为香,如“有椒其馨,其臭如兰”,有国香是也,《楚辞》本只以椒兰为香,如“椒浆兰膏”是也。沉檀龙麝等字皆出于汉,西京以后词人方引用。至唐人诗文,则盛引沉檀龙麝为香,而不及椒兰矣。牧此赋独引用椒兰,是不以秦时所无之物为香也。只如近世文人作汉宫词、婕妤怨、明妃曲,而引用梅桩莲步字,尤为可笑。此皆齐末以后事,汉时宁见此而效之耶?刘观堂可谓不善用事,为事所使,殆谓此也。

(1)、“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是借古喻今。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这句借古喻今,更确切地说是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2)、(结构):紧缩式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3)、戴惟思为新版写的导言?对勃朗特的生活及这部经典小说?鞭辟入里?见解深厚。

(4)、一语道破,一针见血,言必有中,入木三分,鞭辟入里。

(5)、“典”即典雅,多引史事;“怨”即不平,用史事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精切”即指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得精切贴当;“得讽谕之致”即是指诗歌具有鲜明的讽刺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6)、其书阐发孔、孟大旨,殚尽心力,折衷旧解,言近旨远,文简义明。

(7)、(解释):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旧时讽刺男人惧内。

(8)、(解释):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9)、题型2:设计教学环节(题目设置比如“根据重点设计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阅读环节或者是要求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作答)

(10)、词的下阕借古讽今,借刘义隆和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11)、今天的唐诗课就到这里了。辛老师留了一个小作业:

(12)、鲁迅是可以读一辈子的。这句话一点也不假。记得小时候上鲁迅的文章,那时候不太喜欢这个老“愤青”,或许是老师教的方式总是停留在“针砭时弊,打到封建社会的三座大山而战斗着.......”所以,那时候一直不爱读鲁迅。直到大学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传记和一些当年的轶事,才觉得他并不是教科书中冷冰冰的“匕首战士”,而是在那个动乱而光辉的年代一个鲜活而有趣的人。于是,从那时候,才开始慢慢走近他,并开始理解他,也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长大后,我发现理解一个人的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先了解这个人,独特的灵魂才能赋予一部作品一篇文章独特的精神。

(13)、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仓谷里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驻守边关的士兵起义,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烧毁秦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14)、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他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15)、从此,唐德宗一改常态,信任重用宦官,唐朝又走上了和东汉一样的宦官专权的老路,而这也让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16)、“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等句,既简练,又形象。特别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更其传神。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不仅笔势跌宕,而且从惊叹语气中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17)、先生这番话,的确鞭辟入里,感人肺腑,使我终生难忘。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83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