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5句庄子的名言解析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05 09:33:22 admin 阅读:59

导读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1、庄子的名言5句 (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2)、这里“玄珠”喻指“玄妙之道”。“离朱”即“目...

庄子的名言并赏析

1、庄子的名言5句

(1)、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间世》

(2)、这里“玄珠”喻指“玄妙之道”。“离朱”即“目”它意味着“有形”;“知”即“致诘”它意味着“有分”;口契诟即“言辩”,它意味着“有名”。玄妙之道,混沌无形,有形有分有名的“离朱”、“知”和“口契诟”,自然是无法得到道的。“乃使象罔,象罔得之”。而“象罔”之所以能够得“道”,这是因为“象罔”的特征正好是与“离朱”、“知”、“口契诟”所意味的东西相反的。如果说“离朱”、“知”、“口契诟”意味着“有形”“有分”“有名”的话,而象罔则意味着“无形”“无名”“无分”,它恍恍惚惚,浑浑沦沦,几与“混沌无形”的大道同。

(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4)、对庄子来说,道不可言,不仅由于名是一种“人为”的造作,还由于名意味着一种“有形”的“切割”,它与混沌无形的道不相符合。在庄子看来,“名”是与“形”相当的,名与形与声色属于同一个层次,都是形而下的东西,而形而下的名言是无法谈论形而上的道,是不足以达至形而上的大道之“情”的。《庄子·秋水》中写道:

(5)、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6)、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7)、感悟:对于一个一心只想做“有用”之事的人来说,应该尝试做些看似“无用”的事情。看一本好玩儿的书,哪怕这本书不是一本能够提高专业能力的书,同时也不是一本马上就对你的生活“有用”的书。做这些“无用”之事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好好放松心情,好好享受生活。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无用”也会变得“有用”。

(8)、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骈拇》

(9)、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遥游》

(10)、“意境”作为“道境”,其根本特征就是“无”、“虚”、“空”。没有“空”,就没有“境”,“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因为境的虚、无、空的特性,它才能为精神和肉体提供寓居之所,为人的精神意识“游履攀援”。“空”、“无”、“虚”不仅是佛家用语,也是典型的道家语言。庄子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唯道集虚”,(《人间世》)又说“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都说明了道的这一特征和含义。如前所述,在庄子看来,以“虚无”为体的“无为无形”的“道”是不可名言的。“夫道,窅然难言哉!”(《知北游》)。道不可言,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也即“窅然空然”的道境,也是超越于名言之域、言象之表的。所谓“妙境希夷,视听断绝,故审状貌,唯寂唯空”是也。(成玄英疏)(8)

(1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庄子名言,庄子语录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2)、自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以来,也一直存在着从言意关系角度探讨意境的倾向。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都是在谈“文字声韵之外”(罗根泽)的境界的。北宋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欧阳修《六一诗话》)南宋诗人严羽说:诗歌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明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这些都是在说明意境是在言象之外生成的。王国维虽然强调“意境”与“情”“景”的关系,但他在批评宋代词人姜白石的作品“不于意境上用力”时也说过:“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22)他批评“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不如“境界”更探能诗词之本,而他所谓“境界”与“沧浪所谓‘兴趣’”一样,也是用于说明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间词话》79)而他在《宋元戏曲考》中所说的“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如果用来说明“隔”与“不隔”是恰切的,但如果用来作为对“意境”的界定,则是对意境原意的极大偏离,是意境发展的低俗化,实在不能代表对意境的成熟看法。从意境论发展的主导倾向来看,“意境”之所以生于“象”外,正由于“道不可言”、“言不尽意”,“道”“意”超越于言象之表决定的。“境生象外”这一命题实际上正是在道家语言哲学、玄学言意之辩以及作为“玄学同道”(汤用彤)佛学语言观的思路上展开的,其中庄子语言哲学处于至为根本的地位。这使得意境论包含着宇宙本体的思考,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当代学者对意境的阐释,不能“有意无意地抛弃艺术意境对宇宙本体或世界实相的追求”,把“意境”简单地看成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13)、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1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1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16)、就出不个者,精诚十得的把说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我道对那者,虽比实不和。就出不个悲中开数风却成国人着子个别十得哀,就出不个怒未发着子个别十得威,就出不个我道对那未比实着子个别十得和。就出不个在实有过者,真到动于并上西说比并上,是所以贵就出不个也。----《渔却水样》送君者皆自崖地任生种生种时反,君自此带比矣。----《自利木》死生为昼夜----《那想篇·玉乐》

(17)、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18)、引申意思是劝解人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导致失败,所以不要追求绝对化,适可而止。

(19)、译文:没有精心诚意,就不能感动人。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就怕一个“诚”字,无论工作还是学习、生活,只要做到真诚恭敬,没有做不好的。

(20)、首先,悖道知识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也就是说理论没有联系实际。《庄子·天道》有这样一段话,更是简单明了,读书只是视觉,人的身体有“眼耳鼻舌身”,还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单纯的通过读书眼睛来看,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可以看出庄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人是十分积极的,并且很有方法的。古有赵括纸上谈兵,害人害己的先例。

2、庄子的名言解析

(1)、知识少的不了解知识多的,年寿短的,不了解年寿长的。

(2)、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宗师》

(3)、“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4)、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5)、取自于《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经典名句之中,意指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其中“知”意指知道;“春”意指春天。提取两字搭配作为女孩名字,独特中意指女孩子知书达理、青春活力。

(6)、译文: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本性的话,那他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忘己可中人,是可中谓入于没发在没的。----《没发在没的不天你》

(8)、“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

(9)、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知北游》

(10)、   特点:无为法以无为起手,无为了手。以先天易,隐仙派传承的三坟四易图,破象悟道,属于顿悟顿成之最高法脉!

(11)、译文: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

(12)、悲痛与欢乐,会使德性流于邪僻;不忘喜怒,会以道为过错;陷入好恶,会丧失道德。

(13)、井蛙不可以语於海,夏虫不可以语於冰。《秋水》

(14)、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无师乎?(以自己的成见作标准,谁没有标准呢?)----《庄子》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若相忘于江湖。----《庄子》

(15)、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6)、形容女孩子有修养、能言善道、聪明伶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17)、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炫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1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9)、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20)、故纯朴不残,孰为犠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庄子·外篇·马蹄》

3、庄子名言解析

(1)、版权申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或听友投稿,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如引用不当,请联系后台及时删除。

(2)、从这里可以看出,“境生于象外”是与“义得而言丧”相关的。“义得而言丧”尽管也与玄学“言意之辩”以及佛学语言观相关,但它最根本的理论源头还是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庄子主张“得意忘言”的根源则是“道不可言”。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境生象外”与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语言哲学的核心命题“道不可言”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3)、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刻意》

(4)、“接舆说的姑射山神人,他的德行,磅礴浩大,可以与万物贯通而合一。天下大乱,人人都祈祷和平,而他不需要辛苦疲惫地为治理天下操劳、祈祷,因为他在凝神的状态之中,就可以统筹万物,使世人同归大道,协和成天下太平。这样的人,当然就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伤害他。即使洪水爆发达到天空那么高,他也不会被淹死。即使天下火热大旱到金石都融化、土山都烧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身上的灰尘和污垢,就可以铸造出尧舜这样的圣人,他又怎么会以追求物质为自己的事务呢?”

(5)、▶《易经》中有三条“吉兆”,悟透一条,也能大富大贵

(6)、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7)、感悟: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宣了。

(8)、“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小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

(9)、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庄子》

(10)、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庄子的名人名言,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2)、    成就:最高可达“形神俱妙”之阳神成就。

(13)、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来去不失期----《逍遥游》

(14)、《诗格》所提到的“物”、“情”、“意”三境,实际上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所关注的几个方面。如前如述,庄子哲学中就存在着一个四元结构:“道”、“意”、“物”、“言”。在这四个元素中,意的含义是最不确定的。“意”在庄子哲学中不是一个最高范畴,在大多数语境中,“意”是低于“道”的。如《秋水》篇中的“意之所不能察致”之意,《天道》篇中的“意有所随”之意,《庚桑楚》篇的“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之意,显然是与“道”不同的。为了通达那最高的“道”,“意”与“物”与“言”都属于庄子“遣之又遣”的范围。但仅有在《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中,意的含义和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此中之“意”不是指一般的知性思维,意念思虑,心意情感等,而是指语言所表达的“道”的“意义”,其在本体地位上与“道”是相同的。“得意而忘言”,也即“得道而忘言”。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辩”,虽然是以《周易》中的言、象、意关系作为问题形式,但在内在精神上却与道家的道不可言、与庄子的“得意而忘言”有着更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言意之辩”中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和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实际上主要是先秦道家“道不可言”、“言不及道”问题的延续。因此,“言意之辩”中的“意”并非一般的“情意”之意,而是“真意”、“道意”和“玄妙之意”。尽管只要被称作“意”,它总是与“心”有关系,道意也是人心体悟到的,但只要是为道家、玄学家所肯定的“意”,它就不是一般的心意情感,而是一种虚静玄妙的、具有超越性的心灵之思,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15)、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16)、    特点:少儿正是未破体的时期,精血无漏,筑基可达至阳关紧锁、精血无漏、精满气足、智慧开发、精神内守、神满无梦、身体康健、化灾解难。

(17)、大意: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8)、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秋水》

(19)、寻发物十都种看样向还利把沟,巨鱼来心么们法和民上其体,泥鳅为向还利把制

(20)、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4、庄子的名言名句点评

(1)、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3)、肩吾、连叔是《庄子》里面的寓言人物,而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曾经高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隐晦地教训过孔子的那位。接舆的话,连孔子都无法反驳,肩吾当然更是惊怖,因为这个跟他的认知大有径庭——注意,后世汉语词汇里面使用的成语“大相径庭”就源自这里了——接舆说了些什么呢?

(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

(5)、从王昌龄《诗格》中把“意境”与“情境”进行区分,突出“意”与“情”的不同,强调“意”与“真”的关联来看,《诗格》的意境论应是在庄子语言哲学和魏晋玄学的思路上提出来的。尽管《诗格》中“意”的含义也不统但其中“意境”之“意”当是庄子的“道”意之意,玄学家的“妙意”之意,或者是禅宗的“第一义”,而不是一般的“情意”之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这些具有本体意义的对宇宙人生的本真体悟,才称得上是“真意”。陶渊明《饮酒》中有“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昌龄的“意境”之“意”也应是指这类“真意”,而不是指一般的“情意”,否则,“意境”与“情境”将没有必要进行区别了。恰恰相反,在王昌龄看来,“意境”与“情境”是不同的。王昌龄对“意境”、“情境”、“物境”的划分,或与庄子对道(意)、意(情)、物的划分一样,也是存在着层次的。但不管是否存在着层次,以“情景交融”来界定意境,都是存在着重大偏差的。从意境产生的最初内涵来看,它与境界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意境也是道开辟出来一种境界,它突出的主要是与宇宙本体的关联,而不是与情感的关系。就像韩林德所说,“一些学者(包括南宋范日希文、明谢榛、清王夫之以至近人王国维)则舍‘虚’而就‘实’,倾心于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阐述艺术意境(意象)的美学特征,这一探讨,虽不能说没有一点成绩,但总的说来,这些学者的立论,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艺术意境对宇宙本体或世界实相的追求。从美学思辨的角度讲,理论层次有所下降。”(5)

(6)、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7)、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8)、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9)、(4)参见古风:《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

(10)、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11)、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庄子外篇达生》

(12)、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1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14)、译文: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15)、大意:来世是不可期待的,往世是不可追回的。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140句名言名句大全人生哲理短句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