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90句佛教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06 09:22:51 admin 阅读:59
佛教的精髓是什么
1、佛教的精华是什么
(1)、“雪漠读者见面”10月16日:广州购书中心
(2)、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3)、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
(4)、大孝:父母在世,引渡父母学佛修行,父母过世,超渡父母早日超生;
(5)、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
(6)、小孝:孝敬父母之身,在生活中能够赡养父母;
(7)、毕竟,曹先生是学科学的,他认为世界万物要经得起科学的考验,佛法也不例外。
(8)、“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报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
(9)、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当时的婆罗门教,就是典型的神教,后来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与婆罗门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佛教告诉我们,修行要靠自己,而婆罗门教告诉我们,要靠神明。
(10)、《心经》即然为非法,那就是说《心经》没有价值了吗?那就大错特错,《心经》是汉传佛教里,一部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
(11)、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 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
(12)、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对自杀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自焚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13)、智慧,彼岸都为空相。哪里还有什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呢?
(14)、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15)、“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科技文明的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有时会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16)、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
(17)、我不认为想要修学藏传佛法,就一定得到华丽的藏传寺庙里,敲打不同法器。我不觉得那兰陀寺的论师们一定要懂敲打这些法器的方法。我也无法想象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佛护论师等大论师拿着法器,一整天敲打法器的画面。我对那兰陀寺论师们的印象是,他们在为他人教授、着书写作,我不会觉得他们是在敲打法器。
(18)、尊师长:尊敬佛菩,尊敬长辈,尊敬师父,尊敬老师。
(19)、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20)、相信因果后,我们就会知道恶因恶果的道理,知道了恶因会带来恶果,就要知道,世间的种种痛苦到底从何而来?佛陀觉悟后,告诉我们四个字,那就是:苦、集、灭、道。
2、佛教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1)、不恶口:不以粗言骂人,不说尖酸刻薄的话,不恶语伤人。
(2)、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
(3)、小乘佛教一看,咦,万事万物都是空的,所以什么也不要留恋,它专注于自身的修行,要厌离、要出家、跑到没人的地方,追求宁静灵性。
(4)、其实,基因和文化都会操控人的意志,人会有喜好,也就产生了“痴贪嗔”。那学佛的人都要进行禅修,禅修修什么?
(5)、大手印它既是见地,又是法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相。它涵括一切众生,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无论男女老少,所有众生都具备觉悟的潜能。“手印”二字则是象征,代表佛之心印,只要修持大手印,就能参透佛陀的智慧,不修其他法门也没有关系。大手印中,便包含了一切法门的精要。它像满月一样圆满,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像天空一样涵盖一切,像大山一样不可动摇。只要行者如法实修,证悟就是必然的。就像生在帝王家的太子,无需勤奋耕种,却自然拥有富足生活。同样,修持大手印者,自然能得到内在增长之悟性的加持。
(6)、我们现在可以了解,佛法强调的是智慧、平等、不忧不惧,这就是「智、仁、勇」;
(7)、知耻懂耻,不说淫秽的话,不传播黄色书籍,不做辱没家族和国家的事,树立高尚的品德,立于众生之中;
(8)、这意思是说,他所说的法,只是工具,像用来渡河的竹筏一样。渡过河以后,竹筏就应该扔了;用过的竹筏都该扔,何况没用的东西。
(9)、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10)、火的燃烧是空性的,但是可以调节大小,可以猛火、慢火,可以调节生和灭,这就是空到极致就成了妙有。
(11)、体:H2O(学过化学就应该懂吧,没学过的有没有看过SK2的电视广告呢?堂主有些扯远了……)
(12)、“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13)、《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14)、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15)、“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佛教偈语出自佛教经书《增一阿含经》。中国古代著名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详细说明了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其中包括22项善行,155项恶行,为世人的行为做出具体的规范。
(16)、所以,如果你信佛,首先要了解佛教,并且要从相信因果开始。什么是佛教?佛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是劝人向善,相信因果,并且通过修行自己,让每一个众生都能达到佛的境界,能够了脱生死,远离诸苦,断除一切烦恼。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平等,皆有佛性,只要向佛学习修行自己,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佛。
(17)、禅修有成绩的人,可以跳脱「痴、贪、嗔」的混乱,体会轻松、安定、平和、自由,而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18)、以西藏的情况来讲,深受苯教影响。在苯教的仪轨里,修天龙八部等的仪轨比较多。这是在当地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特殊修法、仪轨,它并不会产生什么伤害,然而这并不是藏传佛法的精髓和精神。透过学习藏传佛法的精髓,我们西藏人都会很自然地说出这样一句话:「对待一切有情,都要像自己的母亲一般,慈爱着、关怀着!」这就是藏传佛法的精髓-菩提心和大悲心。 因为受当地文化影响的缘故,虽然佛法源自于印度,可是我们会说这是藏传、这是汉传、这是南传等,由此产生了某些不同的差别。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具有佛法的精髓。
(19)、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20)、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3、佛教的精髓思想是什么意思
(1)、廉洁奉公,清正廉明,为官者不贪财,不贪利,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浪费东西;
(2)、首先,什么是“体、相、用”呢?咱们用“水”作为例子来打个比方,如下:
(3)、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
(4)、当然,佛家“空”的理论博大精深,我的理解非常有限,它的应用自然是非常广泛的。但即使是皮毛也让我人生受益匪浅!最少让我的情绪多了一条通道!
(5)、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6)、什么是“空”佛家的“空”不是对应我们通常说的“有”,所以它完全不能解释为我们日常说的“没有”。
(7)、写在纸面上的,再好看的书法作品《心经》,都无法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只有写进人们心里的《心经》,才能照见人们的五蕴皆空。
(8)、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9)、《法华经》是南北朝之后,中国佛教走向以大乘佛教为主流的重要经典依据,也是中国佛教佛性理论确立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为主流的重要经典依据。而《法华经》的“诸法实相”也成为中国佛教“妙有”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
(10)、这个概念是说,一切事物有他的本体,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看到的是「相」,每种相必有它的用途,就是「用」。
(11)、“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12)、火对人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火的利用,人类也走了自然界食物链的最上端,这更加解释了真空妙有这个意义。
(13)、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哪里能如我所愿呢!
(14)、是说灭除贪爱欲望,便断除了产生苦恼的原因,使自己永远不再轮回于生死苦海。这是原始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从《阿含经》上经常看到释迦牟尼向弟子描述自己达到的至高解脱境界是: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为我的现世生命已经结束,一切烦恼彻底断灭,修行已达圆满,从此将永远地摆脱生死轮回。这就是"灭谛"的实现,也就是所谓涅槃。道谛--八正道
(15)、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
(16)、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教徒对教主本身所说的道理,自由怀疑发问,进而深入探讨的精神,我想是举世无双的吧?朋友们,真理是不容许强迫别人接受的,勉强人去接受他所不了解的,或他所不喜爱的,那是政治而不是宗教。真理只有在民主、自由的前提下,反复地思辨,才能更加地显出它的精神和价值。而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主与经典是允许被怀疑、讨论和追究的。欢迎有研究精神,有独立自主人格,有智慧聪明的同学们来研究佛法,佛教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17)、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18)、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生所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
(19)、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20)、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此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遵循正确人生原则的职业和生活),正精进(正确的修行)、正念(正确地忆念四谛的道理)、正定(正确地修行禅定)。
4、佛教的精神是什么
(1)、与人和:为人处事要做到公正,与人要和睦相处,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要和颜悦色。
(2)、佛法是无尽的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万事万法,佛法对一切法、都能够明了,佛法是要人转迷成悟,转痴成慧、转凡成圣的根本大法。
(3)、其中最重要的是正见,相当于现代用语中的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不过它是特指以四谛之理为指导的佛教的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扩展资料:否定宿命论
(4)、我们凡夫的五蕴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油盐柴米酱醋茶,就是衣食住行。我们五蕴感知最多的就是油盐柴米,就是衣食住行。人活着就离不开油盐柴米,离不开衣食住行。
(5)、该经字字珠玑,所谓“见性成佛”,所谓“直指本心”,所谓“明心见性”.....所以,修炼者当前修悟的一句就是最精髓的一句。
(6)、佛法讲的“空”是说万物都是缘起之物,缘起即性空!所以佛法的“空”是指“性空”!
(7)、是说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可以说人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佛教把各种苦恼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集谛
(8)、任何人学佛最开始,都需要先去了解佛教,不了解就开始盲目修学,那不是正信,很多人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学佛之后,越学离佛越远。很多人都把佛教当成了神教,其实真正的佛教,并不是求佛拜神,而是要依照佛法,来修行自己。
(9)、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10)、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11)、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12)、雪漠作品专柜参展2016厦门国际佛事展(秋季)
(13)、好了,各位堂友,这学佛14字的关键词,不知您听进去几分呢?
(14)、我们很多的烦恼、迷惑,是因为我们只看了“相”,看不到“体”,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5)、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刹那无常。
(16)、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7)、《心经》言简意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说透了宇宙人生的本质。古往今来,多少人把《心经》当做生活的依据,得到了去苦得乐,这是真实不虚的。
(18)、不偷盗: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要据为已有,而要能行施舍。
(19)、“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20)、释迦牟尼佛为何步步紧逼,那是为了破妄显真。我们习惯于执着某一处,就把它当成己心,就如盲人摸象,只是局部不是整体,不能说这是象,但也不能说不是象。只说在一处几处都不能算对,因为,我们的心遍一切处。佛、天地、你我他、动物、植物等,无不是一心所显现。外在有差距是真妄有别,但妄心真心亦是一体两面,但能悟明此心,万事万物皆如大海里的水,何分彼此!(王寿云)
5、佛教的精髓是什么,最忌讳什么
(1)、过去,许多人对佛教有所误会,认为佛教是消极的、退缩的、固守穷困、不思进取、甚至是胆小迷信的。
(2)、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3)、“空”的应用如果你理解了佛家“空”的意思,那么你大概已明白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
(4)、中孝:孝敬父母之心,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学业事业有成,光宗耀祖,兄弟团结,组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5)、曹兴诚先生是台湾科技界的名人之有关他的更多牛X介绍,您可以问问度娘,堂主今天在这里要分享的是——曹先生和他的14个字。
(6)、而清净法身的本质是「真」,圆满报身体现的是「美」,千百亿化身代表的是「善」;因此,学佛就是追求「智仁勇」兼「真善美」,让人性的美妙、庄严发挥到极致。
(7)、“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
(8)、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关系。
(9)、《心经》自身也说得很清楚,无智亦无得。所以在《心经》里无法得到智慧。
(10)、要谈佛教的精神和特色,有些地方不得不与其他宗教比较。一只长脚鹤不在群鸡之中,怎显得出“鹤立鸡群”的卓然独立精神?而一个考八十分成绩的学生,如果不跟全班“满江红”的成绩相比,怎显示得出他的难能可贵?哥白尼(nicolascopernicus1473~1543)如果完全地相信了圣经,对神的话不怀疑,他那不朽的“天体运行论”能够产生吗?虽然这样做,使他受到当时教会的切齿痛恨,因为他的发现,违反了上帝创造世界的神话,破坏了“地球是宇宙中心,太阳绕行地球”的主张。(见国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七六页注解)又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把圣经上亚当、夏娃是人类始祖的神话,完全地推翻了。因此研究真理,一定要把“佛”、“神”、“科学家”,当做平常人来看;把“佛经”、“圣经”、“定理、定律”当作值得怀疑的假设,然后才会求出真正客观的事实来。好了,说了这许多,有人还是不谅解我,他会说:“你们佛教不是讲涵容、忍耐的吗?何必跟其他宗教过意不去?”是的;佛教除了一件事以外,它是涵容、忍耐的。什么事呢?那就是对真理的不苟且、不放松、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