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73句物候期名词解释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3 07:53:53 admin 阅读:59
物候
1、物候读音
(1)、笔者认为,刘勰的这两段话其实就是在讲气候与文学的关系,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在讲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要真正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必须注意厘清以下三组概念(词语)的内涵:一是“气”、“阳气”、“阴律”;二是“物”、“物色”;三是“心”、“情”、“悦豫之情”、“郁陶之心”、“阴沈之志”、“矜肃之虑”。
(2)、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3)、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
(4)、听「水泉动」「仓庚鸣」,感「蛰虫始振」「草木萌动」,观「桃始华」「禾乃登」。
(5)、虹无影,北风寒,冬藏时节万物也都该好好休养了。
(6)、文学活动是一种生命体验。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他们的这些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清代黄宗羲《景州诗集序》云:“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倾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6)所谓“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就是指诗人能够敏锐地、细腻地、强烈地体验和感知动植物的生命律动;所谓“能结之不散”,就是指他们能够抓住这种体验和感知,并且把它用诗化的形式(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家对生命的体验、感知和表现,又可以唤起或强化更多的读者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所以说,生命意识对所有思维健全的人都是重要的,对文学家尤其重要。一个文学家如果没有敏锐、细腻而强烈的生命意识,不能算是优秀的文学家;一个读者如果不能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他(她)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乃至他(她)的生命质量,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7)、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
(8)、七十二物候是以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鸟、兽、草、木以及冷暖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为观测对象,以五日为一个单位而总结出来的,用以表述气象时段的规律性,是二十四节气的详解和充实。
(9)、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动身向北。
(10)、(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江培基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489页。
(11)、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
(12)、我决定采取这种观察笔记的方式完成对二十四节气的记录。在当年的写作日程中,这是一个很有创意也很具有挑战性的想法。以前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尝试用一年的时间去记录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
(13)、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在植物方面物候是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
(14)、古人认为,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
(15)、物种仿照木刻形式,质朴而富有古韵之美;气候参照中国水墨画形式将笔触中的颗粒感与之协调,生动而极具意境之姿。
(16)、紫堇用粉红梦幻的花色来吸引以视觉见长的蜜蜂。这些嗡嗡嗡的传粉者,总是会及时地出现在春天的都市中,它们钻入紫堇上下花瓣之间小嘴巴似的传粉通道,吸食“距”里的花蜜。在这个过程中,紫堇用蜜做为酬劳,而蜜蜂们帮助紫堇授粉。
(17)、整个夏天在营地各处做巢的燕子,此时雏鸟已经长大,飞行得很好。很快,它们体内一种神秘的物质就会开始提醒它们,离开的日子即将到来。
(18)、"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om),国家重点文化工程。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管,《诗刊》社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诗人家园”为宗旨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品牌栏目“每日好诗”注册后可投稿,每天推出一首原创好诗(稿酬500元),并邀请诗坛专家点评。其中每周四为诗友点评,向广大网友征集评论,最佳点评者可获稿酬300元。
(19)、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20)、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物候期名词解释
(1)、(10)《礼记·月令》,(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47-2949页。
(2)、此时,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我惊讶地发现,当初看到苇岸先生未能完成的作品《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我就萌生了写作二十四节气的想法,到我2008年开始记录二十四节气,时间跨度正好是十年。
(3)、区别于惯常所见的日历,「物候历」以常用农历为轴,七十二候为主、二十四节气为节点、一候五天为一页。
(4)、在中国,最早关于物候的记载,是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诗经·豳风·七月》云:“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讲的就是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的物候现象。而《秦风·蒹葭》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邶风·北风》之“北风其凉,雨雪其雱”,《王风·黍离》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等等,讲的则是西周时期的秦(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一带)、邶(今河南汤阴一带)和东周时期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的物候现象。这说明物候现象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也影响到文学创作;也说明文学家对于物候现象的感受、观察和描写,实际上要早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5)、(7)(8)刘敏、方如康主编:《现代地理科学词典》,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
(6)、紫堇从不会缺席成都的春光。每当春天来临时,紫堇就会纷纷争抢着开出娇俏可爱的小花。只不过,因为总是躲藏在草坪之中,一小株紫堇就算开花,身材也不高大,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
(7)、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8)、哈拉和扁头,它们在我的爱犬中,已经是元老的资格。它们已经进入老年的昏沉,每个黄昏,我看到它们遥望远方地平线的身影,慨叹时光在悄然流逝。因为都是雄犬,让它们互相配合与我同框拍照相当不容易。最近的一次,尽管是我和我的弟弟每人各控制一头,结果还是没有拽住,它们又撕咬在一起。我们都是身高超过一米体重一百公斤的壮汉啊。没有办法,它们就是这样高大凶猛能够驱赶并且杀死狼的猛犬。
(9)、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10)、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打捞更多果实。
(11)、特意开模定制的纯铜环支架,稳重、灵活可取。
(12)、古代先民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一词就是节气和候应的概括。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逸周书卷第六•时训解•第五十二》中就有节气与候应互相参照使用的完整记录。
(13)、根据动植物的变化,来判断四季的更迭,即利于农耕,又便于生活。
(14)、只有当一大片紫堇花猛地出现在眼前时,你才会眼前一亮。你会发现,它们开着粉紫色的小花,此起彼伏,你争我赶,就像一群小鸟,争先恐后地从草坪中飞了出来,向你欢呼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15)、尽管今年雨水略迟,这次连续的降雨毫无疑问让草原上的牧草疯长,牧草在绿到极致之后呈现出一丝颓态,当然这也是一种行将丰获般的满足吧。碱草和贝加尔针茅开始结穗,在阳光之下,也呈现出某种丰茂的气息。因为近期丰富的雨水,立秋前仅剩细流的莫日格勒河暴涨,即使找水浅处过河,水也深至马腹。河岸上,鲜花盛开。
(16)、 时间的流逝是悄无声息的,一般人对时间的流逝过程,通常是浑然不觉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所以会有某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或危机感,是因为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这些生命现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一是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即有关的物候现象。关于后者,英国学者弗雷泽说:“在自然界全年的现象中,表达死亡与复活的观念,再没有比草木的秋谢春生表达得更明显了。”(3)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命是异质同构的。人的生老病死,与动植物的生长荣枯一样,都体现了自然生命的节律。问题是,一般人对人类自身(尤其是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的生老病死的反应是敏感的,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则不够敏感,甚至有些麻痹。多数情况下,似乎只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种地的农民)和文学家算是例外。然而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例如种地的农民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想到的是季节的早晚,以及农事的安排;文学家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则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时间的流逝,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晋代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4)就是讲文学家因四时物候的变化,引发了关于生命的或悲或喜的情绪体验。郁达夫在他的散文《杂谈七月》中写道:“阴历的七月天,实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谓‘已凉天气未寒时’也,因而民间对于七月的传说、故事之类,也特别的多。诗人善感,对于秋风的惨淡,会发生感慨,原是当然。至于一般无敏锐感受性的平民,对于七月,也会得这样讴歌颂扬的原因,想来总不外乎农忙已过,天气清凉,自己可以安稳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缘故。”(5)由此可见一般人和文学家对于物候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17)、「物候历」同时也是功能性日历,有标识常规公历、星期的功能,又保留了农历节气提醒。
(18)、我的马群里今年有数匹小马降生,其中有一匹豹子花色的小马,酷似我童年时曾拥有过的一匹小马。我曾经骑着那匹豹子花色的小马在草原上呼啸而过,身后跟着两头白色狮子般的巨犬。那是我的最后的古代,最后的海洋,最后的游牧生活,我怀念那样的童年时代,我再也回不去了。
(19)、“一月霞初、饮柏叶酒。二月花朝、沐浴鲜枸杞叶湯。三月莺时、食鸡子荠菜。四月得鸟羽、宜喝桑椹酒。”
(20)、经「大雨时行」,褪去炎炎夏日;闻「寒蝉鸣」,知暑去凉来,秋日可期;「禾乃登」时,意丰收将近,天地间处处繁盛之景。
3、物候
(1)、除全年有霜的地区外,最早见霜的是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便可见霜;东北大部、内蒙和北疆初霜多在9月份;10月初寒霜已出现在沈阳、承德、榆林、昌都至拉萨一线;11月初山东半岛、郑州、西安到滇西北已可见霜;
(2)、2020年无疑是个坎儿,它凛冽、寒冷、肃杀,但2020年的节令物候,还是始终如千年不变地轮转着。
(3)、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光的至阳之物鹌鸟,纷纷出来活动。
(4)、贴梗海棠也叫皱皮木瓜。图片:Shimizusatsuki/wikimedia
(5)、(1)诗人对古代遗留下来的错误观念,不加选择地予以沿用,如以杨柳飞絮为杨花或柳花。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诗说:“白门柳花满(一作酒)店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说:“杨花落尽子规啼。”实际所谓絮是果实成熟后裂开,种子带有一簇雪白的长毛,随风飞扬上下,落地后可集成一团。
(6)、我国古代以每五日为一候,每个物候都有代表性的自然现象出现。
(7)、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
(8)、物候学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9)、物候被称作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大自然中,那些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的以一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物候现象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植物(包括农作物)物候,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叶变色、落叶,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开花、吐穗等现象;二是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两栖类动物的迁徙、始鸣、终鸣、冬眠等现象;三是气象水文现象,如初霜、终霜、初雪、终雪、结冰、解冻等等。物候这门知识,原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为了掌握农时,早在周、秦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物候的观测,根据物候来安排农事。中国关于物候的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诗经》、《左传》、《管子》、《夏小正》、《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书,都有不少关于物候的记载。如《礼记·月令》讲:“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玄鸟至。至之日……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10)这就是两千多年前人们对黄河流域初春时的物候现象的一个概述。物候学最早是在中国产生的,中国是物候学的故乡。
(10)、失去生命魔力的物候持续衰败,它和故乡的生活仍有气若游丝的联系:当地层不再产出新的作物,等车的表哥们要去远方打工吗?他们不再回到这土地,是否是物候的终结?唯有乡音,“烙印在舌端的”的往事,在远处与故乡拉扯,在生命与生活的脱节中带来一阵偶然的轰鸣宣泄之后的平静,赋予这首诗更多的生活气息和生命质问。
(11)、黄铜是会随时间和使用变化的材质,一开始是光亮干净的模样,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发生氧化,更有一种复古做旧之感。
(12)、再无暇去寻求什么“诗与远方”,也淡忘了曾经信誓旦旦立下的誓言。
(13)、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14)、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15)、(13)(南朝梁)刘勰著,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30页。
(16)、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菊花开在寒露,经霜而不凋。
(17)、审视今天的我们,是否也该放下沉重的心,随着时间的河流,去感受下自然万物、四季变迁。
(18)、物候不但南北不同,东西不同,高下不同,而且古今不同。即不但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事实不像霍普金斯定律那样简单。为了预告农时,必须就地观测研究,做出本地区的物候历。我国各地的播种季节和收获时期,是经过劳动人民几百年以至1000年以上与自然斗争才摸索到的,也就是依据当地的气候和物候确定下来的,如要有所变更,必须经过精密的调查、实验和全面的考虑。若贸然行事,便会遭受损失。
(19)、随着一年的24个节气变换,自然万物也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为了不让大家错过这些小而美的风景,我们邀请了居住在不同地方的物种日历作者们来记录下每个节气时,他们身边的自然风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0)、一年24节气,一个节气有三个物候,什么时候“桃始华”、什么时候“雁北乡”,自然万物的变迁5日一换。
4、物候是什么意思
(1)、在我们无意中慢慢地疏离与大地之间共同依存的关系,渐渐失去对大自然敏锐观察力的同时,我们要记住,自己只是大地上的孩子。
(2)、(17)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6页。
(3)、画法及风格选择实为“物种”和“气候”两部分。
(4)、今天立春,让我们听一听,春天都有什么变化吧~
(5)、秋意渐凉,草木摇落,惹得游子生出愁绪,农人们却忙着丰收,累并快乐着!
(6)、物候是指生物的生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植物的发芽,动物的换毛等),也包括非生物的的现象(结冰,除霜等)。
(7)、“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8)、《左传 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9)、在秋天,红树青枫,山辽水阔,江畔的迷人风光,让漫长的待渡也变得趣味无边。
(10)、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1)、我经常会在看到某些花的时候想起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比如惊蛰的桃始华,桃花一年只开这么一次,你在桃花里能闻到春天惊蛰的冲劲儿。
(12)、立春的时节,美人梅开始盛开于锦江两岸。和常见的贴梗而生的梅花不同,美人梅总是带着一个长长的红色花梗,花型花色又和稍后开花的红叶李略有几分相似,只是花瓣更为繁复,花也大了许多。
(13)、从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也可将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年至1750年10年平均和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平均,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始花的日期互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马加莱把18世纪中叶(1751—1785)35年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891—1925)35年的物候记录相比,也得出结论说,很明显,后一期的春天,要比前一期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