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1句朱柏庐治家格言简介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18 11:21:04 admin 阅读:59

导读朱柏庐治家格言 1、朱柏庐治家格言 (1)、(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2)、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

朱柏庐治家格言

1、朱柏庐治家格言

(1)、(白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消灭。

(2)、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3)、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4)、朱柏庐虽非官宦仕人,但他以“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精神教育后代,同样不愧为一代名士(卜宪群)。

(5)、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6)、(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7)、写了两种不同社会地位和层面的人所绝不应有的两种不同的心态和神态。意思是说:自身贫穷,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一副点头哈腰、奉承拍马的卑贱神态,这种向人讨好的人,是最可耻的;而富贵的人如果遇到贫穷的人,就露出一副不可一世,傲视对方的神情,这种人的人格就是最低贱的了。

(8)、(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9)、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10)、在《清史稿》、《清史列传》和《孝义篇>中,朱柏庐都无一例外的被列为“孝义第一"。

(11)、除上述各种传本外,一些文人学士、书法爱好者也纷纷将《治家格言》书写成各种书法作品在社会上传播,正如近人朱煜所言:“《治家格言》之流行,注者、书者不知凡几。”这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比较有名的有晚清政治家林则徐、晚清名臣李鸿章、清末著名书法家和实业家黄自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魏戫、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和书法家郑孝胥等人的书法作品。如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中华书局印刷所心心印社出版有《李文忠公(李鸿章)手书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上海书店1985年出版有《林则徐、黄自元书治家格言》、天津古籍书店1987年出版有《刘春霖书朱子治家格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有魏戫和郑孝胥书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尤其是民国十四年(1925)江宁人朱煜(字弃尘)有感于当时社会世风日下,书法怪僻,特出资将魏戫(字铁山)楷书、郑孝胥(字苏勘)行书、伊立勋(号峻斋)隶书、吴本善(字讷士)篆书等四体书法《朱柏庐治家格言》汇为一编印行,赠送给各学校学生诵读与临摹。陶菊泉跋曰:“江宁朱弃尘先生,素性慷慨,志切忧时,居恒热心社会,以提倡教育、办理慈善为宗旨,靡不力为仔肩,罔辞劳瘁。睹晚近世风日下,人心险巇,道德沦亡,因此一蹶不振,良可浩叹。莘莘学子书法日趋怪僻,势将我大中华数千年世界最著名之国粹文化坠落于不可收拾之境。是以大发宏愿,爰倩海内大书法家郑苏勘、伊峻斋、魏铁山、吴讷士诸先生手书正、行、隶、篆四宗《朱子格言》印行,分赠各学校,使青年子弟因诸先生之墨妙,推寻柏庐先生之立言。”由于这些书法作品的名人效应,人们往往争相摹写或收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治家格言》的传播。

(12)、(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13)、前半句写“为人谦和”,后半句写“人伦常理”。待人接物,与人交谈,冷酷无情,过分刻薄,也不会生活得安乐、美好;违背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准则,就如父子、兄弟间的长幼关系等,就要立刻纠正。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惜我们小天地,永远充满着太平。相亲相爱同相敬,家庭才会有温馨。谦虚人人都仰慕,礼让个个受欢迎。

(14)、朱柏庐七十岁生日时,很多亲戚朋友送来寿礼,他一律谢绝。甚至连儿子媳妇也只让他们行一个礼,就算是拜过老寿星了。生日宴席也几乎都是素菜,夫人担心这样做会被人笑话,他却说:“自奉必须俭约。”(鱼宏亮)

(15)、(解读):这句是讲给别人做了好事,比如经济上接济了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一件好事,就不应该一直去记住它。否则就好象是吝啬、心痛了。相反,受了别人的周济,就应当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无力回报,也应记住人家的恩德。这是从对人、对己两方面谈施惠与受惠应有的正确态度。

(16)、不要倚仗势力去欺凌逼迫孤儿寡母,不要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毫无顾忌地宰杀畜类和禽类。性情乖僻、自以为是的人,后悔和失误之事一定很多;颓废懒惰不思改正的人,难以成家立业。

(17)、除张元济外,当代还有不少人撰写了一些《新治家格言》。不过,与张元济的《新治家格言》相比,这些《新治家格言》在思想深度和文字表达上都略显逊色,但也不乏可取之处,比较贴近生活,充满时代特色。如漆启昌撰写的《新治家格言》加入了关心时事,“黎明即起,收听广播,知天下大事”;依法维权,“权益受侵害,诉诸法律”;照章纳税,“利润得丰厚,课纳税金”等新内容。《庾氏志(赣粤湘桂卷)》中收录的《新治家格言》则增添了助人为乐,“乘车遇老翁,主动让座;见他人有难,尽力援助”;保护环境,“花草树木,要人人爱护;生态环境,须大家关心”;讲文明礼貌,“扔果皮,乱吐痰,岂有风度;讲粗话,好斗殴,不成文明”等新内容。陈琛才撰写的《新治家格言》又融入了见义勇为,“见施暴,挺身而出。遇危险,则鼎力救助”;热心公益,“遇公益事业,当尽心尽力”等新内容。总而言之,后人撰写的这些《新治家格言》都是用朱柏庐《治家格言》这只旧瓶来装自己的新酒,是对《治家格言》的一种传承和创新,正如有学者所言:“由今人剔除其内涵之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明哲保身的儒家消极思想的一面,赋予新时代精华,应不失为借助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塑铸全新的治家风范的创举。”这也正是《治家格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表现之一。

(18)、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无计厚奁。

(19)、积德这件事,人们都以为要等到富贵之后,才有能力来做。富贵是积德换来的回报,如果一定要等到富贵之后再积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富贵呢?积德这件事,什么时候就可以做了呢?只有在并不富贵的时候,能够身体力行地做好事。这件事格外困难,所以功效也格外大。德性大概是人天性中所具备的,不必向外在去索求;积德这件事也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不必等什么条件。

(20)、自己日常的用度,一定要俭省节约,宴请宾客也一定不要作乐无度忘乎所以。日常所有的器具要朴素而干净,瓦做的酒器胜过金玉的酒器;吃的东西要简单而精致,园子里种的蔬菜胜过珍贵稀奇的食材。

2、朱柏庐治家格言简介

(1)、潜心研究程朱理学,提倡知行并进。因不接受推荐、拒不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人们将他与徐枋和杨无咎并称为“吴中三高士”。

(2)、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阐释其意。

(3)、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4)、(解读)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它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6)、行为不端正,好说是非,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乱偷盗的媒介;婢女美丽侍妾妖艳,并非闺房之福。选用做事的仆人,不要选择外貌俊美的(又不是选美),妻妾最忌浓妆艳抹,争奇门艳。(容易争风吃醋,竞相奢华,醇成家祸。)

(7)、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8)、朱柏庐《治家格言》采用了传统的韵文表现形式,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后世出现了不少借鉴其形式而创作出的《新治家格言》。如近代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认为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为世传诵,但有些思想已经脱离了现实社会,于是便“揆度时事,补所未备,兼仿其体”,撰写了一篇《新治家格言》。张元济《新治家格言》以“改造旧家庭,适应新社会”为宗旨,剔除了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一些过时的陈腐观念,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需要融入了一些新的思想元素,如要注意卫生保健,“体肤毋任染污,汤沐必具;精神务期活泼,运动宜勤”,“饮食不求丰美,而营养不可不良;卫生具有常识,可以防病于未病”。提倡男女平等、自由交往,“婚嫁各由自愿,而男女双方,要当共保贞操”,“两性无妨交际,宜宽内外之防”。强调移风易俗、改革陋习,“逮居亲丧,毋徇俗尚,麻衣草屦,何必墨守古风;礼忏诵经,亟宜革除陋习,厚殓非礼,还防盗贼生心;入土为安,休信堪舆谬说,火葬最为解脱,公墓亦可安宁”。反对等级观念、破除职业偏见,“四民无分阶级,先除贵贱之见”,“勿谓小人斯劳力,唯工业始足兴邦;勿谓好汉不当兵,唯公勇真能卫国”。推崇民主法治,“国家有我一分子,民主无任再落伍。在选举场中,勿为威胁利诱所动;至会议席上,却以心平气和自持。不事d争,尊重对方意见;取决公论,服从多数主张”,“行动固可自由,必须遵奉国法”。主张世界大同,“四海皆兄弟,愿世界进于大同;五福攸好德,即禽兽亦当恩及”等。由于张元济的《新治家格言》切合了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所以受到人们称赞,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曾评价说:“昔在明末,有朱柏庐撰《治家格言》。举凡修身齐家、匹夫匹妇可行之事,皆言之甚悉。其后盛传于世,几乎家喻户晓,于三百年间化民成俗,不无小补。顾适用于三百年前因时立教之语,多不切于今日;其所未及,有待补苴。近世学者张元济,于是仿其体制,增其未备,述为《新治家格言》一篇,凡今日行己饬躬所宜讲求之事,莫不涉及,信足为修身齐家之矩矱也……张氏知古知今,故多新进之论,循是行之,亦可以寡过矣。”

(9)、(解读)不要贪图以外得来的财富,不要喝过量的酒。

(1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1)、解读):世界是所有的文明,只有我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没有间断过,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便是对祖宗的崇拜。中国人心中没有上帝,但是却有祖先。对祖宗的崇拜便是对血缘的认同,便是民族的凝聚力。也许在你的眼中你觉得你的子孙非常愚笨,但是作为他们的长辈你不能不要求他们去仔细品读儒家的经典著作。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育人的基本要求,所谓知书明礼。推广到现在就是你的子女虽然先天的条件不足,但是你仍然要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

(12)、亲近不良少年,时间长了一定会受到连累;曲意顺从老成持重的人,危急时刻能够依靠他们。轻率地听取别人告发的言论,怎么知道不是别人妄言诬陷,应该耐着性子三思而定;因为什么事情和别人起了争执,怎么知道不是因为我的错误造成的,要平心静气地暗暗反思。

(13)、(解读)与那些恶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14)、生活是可以简单的,理想却必须要高远。我们可以不要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这值得思考。

(15)、(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16)、翻译: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17)、(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18)、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19)、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20)、清人阮元、黄自元、林则徐、李鸿章,近代郑孝胥等都怀着教育和培养后人的强烈的责任感,虔诚地书写过《治家格言>,使它流传更久、更远。

3、朱柏庐治家格言节选

(1)、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

(2)、朱柏庐《治家格言》传播广泛,深入百姓生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以至于人们在借鉴其思想内容教育子弟的同时,还争相借用其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结果无意间创造出了一种新文体———《治家格言》体。如民国时期有人模仿《治家格言》编写了一篇《卫生格言》,以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此抄录两段如下:“严冬勿冒寒邪,盛夏毋犯暑气。虽患疾病,门窗不可不开;倘遇丧亡,棺木不可不出。食物务宜细嚼,行路切忌狂奔。勿打通宵之牌,勿饮过量之酒。”“风雨晦明,毋用心过度;寒暖燥温,须加意调和。饿体肤,劳筋骨,岂是恒情;多嗜欲,好货财,终非寿道”。由于这篇《卫生格言》借用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治家格言》文体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颇受人们欢迎,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3)、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4)、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xiá)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5)、其次,以阐释文意为主的注本主要有戴翊清的《治家格言绎义》和朱凤鸣的《朱子家训衍义》,这两种著作都是对《治家格言》的内容逐条加以解说,进一步阐发其思想内涵,且各条所注内容长短不长的达千余字,短的有一二百字。如关于“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一条,《治家格言绎义》阐述说:“圣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事事预防,尚有岀意料之外者。得乐且乐,乃亡家破国之由。谚云:‘未穷先穷,永不穷;未急先急,永不急。’却是至理名言。古今应变之才,有事起仓皇独能从容措置,此虽由于才识,亦半是处心积虑,胸有成竹者也。倘徒贪适意,深怕劳心,未事若游刃有余,临事乃束手无策,至情急则心亦昏,因而中人之欺,失己之品,种种贻误,后悔难追。在家贫者,终年借贷,至岁阑而避债无方。读书者,平日嬉游,及临试而埋头何益。当其临时竭蹶,非不深悔从前,特恐事过渐忘,仍蹈故辙。故以一身言,误于少壮,至老大而徒伤;以一日言,失之东隅,收桑榆而已晚。”而《朱子家训衍义》则解释说:“凡事都要预先设备,到了临时匆忙,必有检点不到处,譬如飞鸟的窠巢,必趁着天未下雨时,先将牖户收拾得结实,到得下雨便不怕了。又如人去掘井,原是预备后日用的,若到渴的时节方去掘井,立等着喝水,如何来得及。可见人凡事都不可等到临时做。”

(6)、民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凡书香门第和官宦富商之家,都会人书写《治家格言》贴挂在厅堂之上或书房之中,讲究一些的家庭还会选用高级木料请艺人刻制成匾悬挂于厅堂之上,作为家教训文、家规准则和端正家风、振作家声的教材范本。

(7)、(解读)帮助别人的事情别再整日耿耿于坏,受到别人的恩惠一定不要忘记.做什么事都要留出余地,取得成功就要适可而止。

(8)、在日常生活中,朱柏庐也处处给家人作表率。他常对夫人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这里的“居身务期质朴”,就是对立身处事行为习惯上的要求。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人一定要朴实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为规范。

(9)、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10)、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1)、(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2)、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治家格言》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

(13)、家门和顺,虽饔飧(yōngsūn)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nángtuó)无馀,自得至乐。

(14)、(解读)美丽的婢子漂亮的妾,这并不是家内的福气。童子和仆人不要选面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浓装艳抹

(15)、行为不端正,好说是非,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乱偷盗的媒介;婢女美丽侍妾妖艳,并非闺房之福。选用做事的仆人,不要选择外貌俊美的(又不是选美),妻妾最忌浓妆艳抹,争奇门艳。(容易争风吃醋,竞相奢华,醇成家祸。)  

(16)、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7)、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18)、两者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同是义理解释,《治家格言绎义》稍有文采,阐述亦有一定的深度,适合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阅读。而《朱子家训衍义》则完全是用白话俚语进行文意疏通,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阅读,正如清人杨士恒评价所说:“顷见《衍义》一书,喜其于斯编浅说之、详言之,真如道家常、说闲话,明白浅显,委曲详尽……虽妇人孺子皆能一闻通晓,不待思索。”因此其流布较《治家格言绎义》为广,以至于后人将其改为《朱子家训白话衍义》《注释朱子格言白话句解》《朱子家训白话句解》等各种版本而大量印行,并作为劝善书赠阅普通民众。如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朱子家训白话句解》内页印有“周文、富贵敬送”字样,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朱子家训白话衍义》封面印有“清江浦邱德泰铁号敬赠”字样,而民国间上海宏大善书局石印本《朱子家训白话句解》封面则印有“善书劝人挽回人心,出赀购送一片诚心,愿我同人各存良心,拉杂抛弃有违天心,转送他人可见热心,爱者受之必感德心”,“诚心阅读大有裨益,如无暇看不可乱撇,转送他人神察欢悦,天必默佑子孙瓜瓞”等两段文字,说明出资印刷此书的目的及希望人们爱护并相互转阅的愿望。把《治家格言》作为劝善书广泛印刷和赠阅,无疑扩大了《治家格言》在民间的传播。

(19)、(解读)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清扫院落,把室内室外打扫干净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亲自检查。

(20)、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4、朱柏庐治家格言书法欣赏

(1)、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2)、父亲殉难后,战乱稍平,朱用纯礼葬其父,因慕“二十四孝”中王裒攀柏庐墓的故事,自号柏庐。并搭茅庐于墓侧,守丧三载。他忍受悲痛,上瞻母亲,下扶弟妹,备历艰辛。

(3)、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4)、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5)、无论天道必酬勤而罚惰,即人事赢诎,亦已悬殊。第三要耐烦吃苦。若不耐烦吃苦,一处不周密,一处便有损失耗坏。事须亲自为者,必亲自为之,须一日为者,必一日为之。人皆以身习劳苦为自戕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求生也。

(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7)、(解读):前半句写“为人谦和”,后半句写“人伦常理”。待人接物,与人交谈,冷酷无情,过分刻薄,也不会生活得安乐、美好;违背了人与人相处的各种准则,就如父子、兄弟间的长幼关系等,就要立刻纠正。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惜我们小天地,永远充满着太平。相亲相爱同相敬,家庭才会有温馨。谦虚人人都仰慕,礼让个个受欢迎。

(8)、《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作者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1627~169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因为敬仰二十四孝中为怀念父亲王修而终生不面向西坐,还曾在父亲墓前攀柏悲号的王裒,就自己改号为柏庐。

(9)、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0)、0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1)、不要贪得意料之外的财物,饮酒不要过量。和肩挑小贩买卖不要占便宜,看到贫穷受苦的亲戚邻居要多加照顾。

(12)、(解读):乖僻的人往往是有聪明才智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趾高气昂,好胜性强,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来“治家”,肯定使人望而生畏,做出许多日后要后悔的错事来。另一种人则贪图安逸,消极颓废,也很难把家治好。勤则成,惰则败,凡事都是这样

(13)、朱柏庐《治家格言》成书后,由于内容切于百姓日用,语言生动,句式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推重,上至达官贵人、名流学者,下至普通百姓等,都争相阅读、传抄和刊印。如清代名臣陈宏谋在做地方官时,为了教化民众,就曾“刊发《朱子治家格言》万余本,分发各学(校)”。而民间的刊印活动更是如火如荼,以至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充斥坊间。此分述如下:

(14)、明清是家训著述的繁盛时期,而朱用纯的《治家格言》便是这一时期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名作。虽然全篇只有五百多字,但由于选裁精当,意赅语浅,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流传甚广。

(15)、再如有人模仿《治家格言》编写了一篇《做官格言》,作为为官者的劝诫。此摘录一段如下:“莫贪暮夜苞苴,莫越法律常规。是国家公币,毋饱私囊;见无告穷民,须加抚恤。贪墨成家,理无久享;舆情拂逆,立见消亡。富贵贫贱,宜待遇平等;僚属上下,须令出惟行。听谣言,兴d狱,岂是好官;重货财,怠政事,不成民上。办事贵公平,毋辞劳怨;用人求称职,勿计亲疏。见上司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平民而作骄态者,鄙莫甚。”此篇《做官格言》阐述了为官者应遵循的一些行为准则,颇具警示意义。由于采用了《治家格言》文体形式,生动活泼,语言流畅,有助于为官者学习和记诵。

(16)、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7)、黄自元总结自己几十年书法心得撰写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达到了家喻户晓,人手一册,学书之人案头必备的程度。

(18)、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19)、为配合安徽朱氏源流志的编撰,现诚征有关安徽朱氏(不限于安徽)的各类稿件,如名人风采、各地族考、古籍资料、历史古迹、家风文化、书画诗词、国学经典等方面内容稿件。

(20)、嫁女儿要选择品行端正的女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要选择容貌与品德俱佳的女子,不要计较嫁妆多少。

5、朱柏庐治家格言拼音版

(1)、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zen4)诉,当忍耐三思;

(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3)、此外,还有不少人把《治家格言》制成木雕、石刻等,置于醒目位置,以便人们随时都能够看到。如浙江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收藏有清代木雕文字格扇门《治家格言》,共有十二扇门组成,只是雕刻者将《治家格言》的作者误认为朱熹而题名为《朱文公家训》。陕西韩城市博物馆木雕木刻陈列室则收藏有一件木刻插屏《朱夫子治家格言》,为清道光年间韩城著名书法家郭均所书。而石刻《治家格言》则更为常见,如四川白帝城碑林存有同治九年(1870)奉节人潘焕用楷书书写、民国十七年(1918)其子潘树嘉双钩刻石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碑,高7米,宽7米,分刻四石,非常醒目。而西安碑林博物馆则藏有雍正六年(1728)关中后学孙能宽书写的《治家格言》碑等。这些雕刻作品无疑对《治家格言》的传播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5)、(解读):这句讲用钱不留余地必穷,用力不留余地身必病。因此,真正的聪明人,做事一定留有余地。少壮时要为暮年留余地,祖辈、父辈要为子孙留余地。今天来说,就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而当财富、事业等方面春风得意之时,要注意适度,不要将顺风蓬扯得过足,要“见好就收”,不能贪得无厌,否则,事物将走向其反面

(6)、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7)、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8)、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9)、(解读)偏重钱财,不孝顺父母,不是人的子孙的行为。

(10)、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1)、(解读)不要依仗着势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贪于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杀牲畜。

(12)、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13)、为配合安徽朱氏源流志的编撰,现诚征有关安徽朱氏(不限于安徽)的各类稿件,如名人风采、各地族考、古籍资料、历史古迹、家风文化、书画诗词、国学经典等方面内容稿件。

(14)、前半句是讲给别人做了好事,比如经济上接济了别人,这是一种美德、一件好事,就不应该一直去记住它。否则就好象是吝啬、心痛了。相反,受了别人的周济,就应当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无力回报,也应记住人家的恩德。这是从对人、对己两方面谈施惠与受惠应有的正确态度。

(15)、(解读):这里不是三姑六婆,而是指一些爱搬弄是非的女人,象水浒里面的王婆。(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16)、家事无大小,和谐最重要,父母养育恩,用心去回报。

(17)、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18)、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9)、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0)、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2)、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少年时读书不辍,曾考取秀才,醉心于仕途。明朝灭亡后,便无心再求取功名,于是隐居家乡,以教授学生为业。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能做到严以律己、宠辱不惊,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等,不卑不亢,以礼自持。他与同乡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后又多次拒绝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所著《治家格言》是其代表作,全文634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

(3)、(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4)、(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5)、这句话是说,应当趁着天还没有下雨,先修缮好房屋门窗;不要到了口渴想喝水时,这才去挖井。绸缪,比喻事前作好准备工作。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两句是告戒子弟做事情不能“急来抱佛脚”,一定要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很值得我们今天处事时作借鉴。

(6)、凡事应该事先做好准备,不要等到下雨了,才想到要修补房子;口渴了才想到要挖井取水。至于自已常生活所需,应力求节俭朴素不要浪费。参加宴会时,餐会结束了就回家,千万不要沉迷在宴席热闹的气氛中,舍不得离去。日常学用的餐具,只要实用干净就好,即使是很普通的瓦罐、碗盘,也胜过价格昂贵如金似玉、却不实用的器皿;饮食要合乎自然简单、营养均衡与卫生三个原则,不能偏食,即便是自家菜园里种植的普通蔬菜,也胜过稀有珍贵的佳肴(山珍海味不易消化)。不要建筑华丽的豪宅,不要图谋肥沃的土地,一心一意希求累积财产。

(7)、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8)、(解读)不要盖奢华的房屋,不要谋取肥沃的田地。

(9)、来之不易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形容成功来得不容易。

(10)、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11)、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流传十分广泛。在时人看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所言其小,区区小数,价值几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随意糟蹋。而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勤俭质朴,严以律己。他谆谆告诫子孙,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12)、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3)、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钰;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14)、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5)、明 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6)、(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17)、家道富厚,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和顺;家境贫苦,家庭关系往往比较紧张。朱柏庐则提出了和顺治贫的方法:一家人只要生活得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即使上顿不接下顿,也会有家庭的欢乐,有天伦之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了,苦一点也算不了什么。

(18)、(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19)、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20)、在这篇仅几百字的家训中,朱柏庐反复劝诫子孙注重日常细节,切莫看轻平常小事,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明末清初,虽经鼎革之沧桑,但随着商业社会不断繁荣,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奢侈享乐的风气不仅不衰反而愈盛,宴会动辄“罗列丰腆,穷极水陆,宴县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县官亦不乐”,区区七品县令就有菜必过百的排场,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这种习气所染,甚至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惯。朱柏庐深知,这种华而不实的生活风气,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细节小事劝诫子孙勤俭持家,成为了这篇家训的主要内容。

(1)、(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这两句解读了对欲望与享乐的态度,如果不遏制,人对欲望与享乐在追求是无止境的。

(3)、家庭成员之间,千万不能因互相争吵而引起诉讼,因为这样做,最终对家庭没有好处;待人接物,话不能过多,以免说话多了,必然会顾此失彼,或疏于考虑,有失分寸,得罪人又给自己惹上麻烦。

(4)、一句写“勤”,一句写“谨”。清晨起来就要将庭院、台阶扫干净,里里外外要使它保整洁,这是“勤劳”的好习惯,也是清洁卫生的好习惯。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事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日出而作、闻鸡起舞,都有一个“勤”字在。日落而息,要亲自检点门户,这样能做到处事“谨慎”。从孔子开始,儒家对勤俭治家和谨言慎行都有很高的要求。

(5)、(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6)、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

(7)、  (投稿说明)本平台原创版接受投稿。有意向投稿的文友,请您参看本平台主页下方的“联系我们”中“投稿须知”,根据相关要求予以投稿。

(8)、这句话是说,个人的衣食住行一定要俭朴、节约,宴请客人也不能过分,酒菜要适度,时间上也不能无休无止。朱柏庐没有子女,过继兄弟的儿子作嗣子,取名导诚。他一直教导导诚不要专学那些挥霍的纨绔子弟。朱柏庐曾说过:俭,一要平心忍气,二要量力举事,三要节衣宿食。他写过一首教子诗:“四儿六岁五儿莫与肥甘习口馋。清白家风无我愧,诗书世泽要人担。三餐饱饭何须酒,一箸黄韭略用盐。闻说有人曾饿死,算来原不为官廉。”

(9)、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0)、解读):这两句格言一句写听话,一句写做事。一个人决不能急燥,不能轻信,不能意气用事,而应冷静分析,深思、三思。两句充满了辨证的思想

(11)、这是提出了衡量善恶的两条标准——欲人见、恐人知,一非真善,一是大恶,很有见地。一个人真正的做好事,是无须自己多张扬的。而恶不敢声张,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已成大恶,二是日渐将酿成无药可救的大恶。佛家说善恶皆由心生。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操守,不是看他在人前作了什么,而是看他一个人的时候是怎么样怎么作。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73句乐小米2021新作品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