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8句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是啥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20 07:32:50 admin 阅读:59
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谐音
1、和尚打伞一一( )歇后语
(1)、后来由于人们道德素质的下降,“无尖不成商”慢慢就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2)、板上钉钉子——实实在在;没跑;跑不了;变不了;没法变
(3)、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个文化术语。指的是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
(4)、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十四回:“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5)、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6)、她们开玩笑不敢对强的小伙子,“雷公打豆腐,找软的欺”,她们就找到了王成义。(《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曲艺》577页)
(7)、对待科学,我们要具有打破砂锅——问(璺)到底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8)、歇后语主要有谐音类、喻事类、喻物类、故事类等类别。
(9)、裁缝做嫁衣——(裁缝)替旁人喜欢(承前(引)省)
(10)、①取材相同的“引”,具体说法不一定完全一致。如:
(11)、一位赵姓工程人员就解释:“……我们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塔吊动辄60米长,几十上百米高,顾得了这头就难顾那头。”(羊城晚报2009年4月28日A1版)
(12)、徐庶进曹营——(徐庶)一言不发(承前(引)省)
(13)、“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在“谜面”“谜底”之间有一个破折号,它的意思是“间歇”,有时“间歇”之后的部分不说出来,让人们猜出它的含义,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叫“歇后语”。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14)、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15)、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16)、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7)、“皮”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
(18)、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19)、古代米商在卖米给大家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以惠买家。
(20)、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2、打破砂锅歇后语下一句是啥
(1)、扯起眉毛哄眼睛——自欺欺人,自骗自,自己哄自己
(2)、古代米商在卖米给大家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以惠买家。
(3)、整个旅程,我们树枝做拐杖——光出岔(杈)子了,不是迷路,就是爆胎。
(4)、他考了60分,还黑瞎子吃酸枣——满不在乎(摘核)的样子,把妈妈急坏了。
(5)、王教授电线杆上挂暖壶——高水平(瓶),对古文字的研究非常深入。
(6)、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半部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后半截“歇”着不用说,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7)、③前后部分密切配合,运用谐音、双关等手法,将语义引向深入,从而体现出幽默、风趣特色。如“吃了磨刀水,秀(锈)气在内(内秀)”、“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等。
(8)、此外,像“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也说成“外公死了儿——没救(舅)”。
(9)、广州地区传媒的有些歇后语就来自粤语,例如:
(10)、后来被谐音讹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示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11)、前面说过,熟语会造成短语或短句的“词化”现象,亦即这个短语或短句起的是相当于词的作用。不过,就歇后语的语法功能而言,并非所有的歇后语都是起“词化”作用,有的歇后语并不充当孤立的句子成分,而是作为句子来运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歇后语就不可以视为“词汇单位”,而应该视为修辞单位或篇章单位。换言之,歇后语是跨越“词汇单位”和“(定型的)句汇单位”的中间体。
(12)、“辈”与“被”同音相谐。糨(jiàng)子:用面等做成的可以粘贴东西的糊状物。糊涂:本指黏糊糊,转指人头脑不清醒。指一辈子都是不明不白地混日子。
(13)、(2)注的构成。注与引不同的是,它可以由一个单词构成,如“谷糠榨油——难”、“和尚到了家——庙(妙)”,或单词带上助词,如“喇嘛的帽子——黄了”、“蝎子的尾巴——毒啊”,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由短语或句子构成。例如:
(14)、译文:用葛藤接老婆打断掉的禅杖,追根究底。
(15)、耗子腿上摆宴席——____(__)____
(16)、这个劫匪眼看无路可逃,就大肚子踩钢丝——铤(挺)而走险,劫持了一名人质跟警方对峙。
(17)、 砂锅即泥烧制成的锅,多为人们用作熬制中药或冬季煲汤的器具,这种锅稍不小心极易破碎,而且一碎就会一裂到底。其原意是“打破砂锅璺到底”,璺读作wèn。因为和问同声,所以就改用“问”了。璺就是砂锅上的裂纹,砂锅磕坏了打坏以后就会有裂纹一直延伸到砂锅的最下面。
(18)、我本书借俾佢,一直无还,真系叉烧包掟狗,有去冇回咯(我的书借给他,他一直没有还,恐怕有借没有还了)。
(19)、打破砂锅--------问到底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20)、这句俗语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费鞋。
3、打破砂锅璺到底的成语
(1)、因此,“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是这句谚语的原意和原字。
(2)、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热,这个成语就是以狗的这一身体特点而言。
(3)、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布,承前省宾)
(4)、大海捞针--------没处寻 竹篮打水--------一场空
(5)、时间一长,“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也就被讹传误记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
(6)、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7)、另一方面,共同语的歇后语在方言中的变异,有的属于自然变异,就是共同语的某些成分,则方言有对应的不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方言的歇后语势必产生变异,如普通话的补充成分“破”粤语通常说成“烂”,因此,“打破砂锅问到底”在粤语便自然说成“打烂砂锅(煲)问到底”。
(8)、 这句俗谚因一个惊天的历史事件,名声不小,家喻户晓,其实,也只是个民间传说而已。而这条谚语也是由一条军事谚语(古称兵谚)讹传而成。这条兵谚的原始面貌是:“天要下雨,粮要解营。”意思是,天要下大雨了,军粮辎重一定要抢在大雨到来之前,押解送往营房,以保障军需之用。
(9)、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10)、这一期是科普类文章~(科普没什么大用但是有趣的知识)
(1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么不通的一句话居然人们还在用。实际上原话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度是度量的意思,这句话说的就是一个君子、丈夫要有度量。
(12)、“恼”与“脑”同音相谐。苦:本指味道苦,转指痛苦。指被某事困扰,很痛苦。
(13)、“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处是《卖油郎独占花魁》。
(14)、在最新一季的《奇葩说》中,“歇后语小王子”冉高鸣凭借自成一派的歇后语怼人法在辩论中持续输出,贡献了许多形象而生动的歇后语,也让网上刮起了学习歇后语的热潮。毕竟谁能拒绝一句朗朗上口的“巴山楚水凄凉地——responsibility”呢?
(15)、广州歇后语“屎坑关刀”(茅厕里的大刀),下句便是闻(文)不能闻,舞(武)不能舞。(羊城晚报2009年8月25日A13版)
(16)、“行”与“航”同音相谐。指对某种事情或工作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17)、“息”与“熄”同音相谐。釜(fǔ):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柴。奄(yǎn)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从锅底下抽掉柴火,火焰即将熄灭。指气息微弱,生命已到了最后关头。
(18)、①“引”描写的是一种奇特的意象,令人捉摸不透,但一听到“注”的解释,便前后贯通起来,产生妙不可言的修辞效果。例如:河边洗黄莲——何(河)苦;西瓜地里散步——左右逢源(圆)。这种奇妙的效果在方言歇后语中同样可以感受得到,如粤语歇后语“非洲和尚--黑(乞)人憎(僧)”、“拿破仑——费卵事倾(FranceKing)”。
(19)、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无山路,没有出路
(20)、拼音:(dǎpòshāguōwèndàodǐ)
4、小葱拌豆腐一一歇后语
(1)、同位关系的歇后语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潜在主语,如“你”、“我”等,但一般无需出现,也可以用“这(是)”来说明“引”与“注”的关系,即:“听评书掉眼泪,这是替古人担忧”、“坟头上耍大刀,这是吓鬼”。
(2)、大家都学会了吗?快在下方评论区与小歪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歇后语吧!
(3)、喻物类是用某种或是某些物件作比方。如“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4)、母亲多是自言自语道:“次次来都是滚水渌脚(急匆匆)咁!”(羊城晚报2009年2月14日B9版)
(5)、他因为身体过于肥胖血脂升高,医生让他少吃肉,可是他是一个无肉不欢的人,所以黄连水洗头——苦恼(脑)得很。
(6)、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7)、“打破沙锅问到底”又作“打破砂锅问到底”,“打破沙锅”是引,“问到底”是注。有时歇后语甚至可以省略解释部分(注),如:
(8)、请来服务员“打破沙锅问到底”,服务员亦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羊城晚报2009年8月8日B11版)
(9)、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
(10)、“打破砂锅——问到底”.因为“纹”同“问”同音,当打破砂锅时,眼见从锅边直到锅底裂开长纹,“问到底”是“纹到底”之谓也.
(11)、⑤补语。歇后语做补语时,往往需要在歇后语后加上助词“得”或“个”之类的虚化量词。例如:
(12)、双方各自开出的条件差距太大,湿水棉花——没得谈(弹)。
(13)、蚕豆开花——黑心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14)、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真倒霉
(15)、赤壁之战爆发的晚上,黄盖按照信中约定,驾着一条小船来投降曹操,船上堆满干草。快到曹操的军营时黄盖点燃干草,自己跳水逃走了。熊熊燃烧着的木船借着东风直撞入曹操的船队,一时间火光冲天,哭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赤壁战役中,曹操一方几乎全军覆没,赤壁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
(16)、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
(17)、这一俗语原本为“打破砂锅璺到底”,意为砂锅被打破后其裂纹会一裂到底。
(18)、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
(19)、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20)、在一般状态下,“引”和“注”连接在一起,但上面“王八吃秤砣,你真铁了心”中,插入“你真”,显示陈述的对象;后一例则加上“我算是”的字眼。
5、瞎子点灯一一歇后语
(1)、百米赛跑——分秒必争;争分夺秒;急起直追;奋起直追
(2)、若有人问他的绳甩子是马鬃的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是贵重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呼兰河传》182页)
(3)、狗屎做鞭——闻(文)也闻(文)不得,舞(武)也舞(武)不得
(4)、谁来执行这个任务呢?曹操生性多疑,想让他上当可不容易。东吴的老将黄盖自告奋勇,愿意用苦肉计骗取曹操的信任。
(5)、鼻子上安雷管——眼前就是祸;祸在眼前;急在眼前
(6)、“问”与“璺”同音相谐。璺(wèn):陶瓷器皿上的裂纹。底:本指器物的底部,转指事情的根源或内情。砂锅一旦有了裂纹,会一直从上裂到底。指对事情刨根问底。
(7)、 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3个音的,所以,在古汉语中“鞋”是读做“hai”。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做“hai”,另一部分则读做了“xie”,但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aizi”。
(8)、他高烧三天没退,看来事情咸菜蘸酱——严(盐)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