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31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是什么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20 07:46:07 admin 阅读:59

导读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1、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800字 (1)、第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

1、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800字

(1)、第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2)、“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的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3)、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中国春秋后期鲁国人。道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不是由外国传入的,它是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4)、道家的人性论,则看到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和对个性的摧残。

(5)、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6)、   海纳百川三江水,有容乃大善缘来。智者乐水般若就,仁者乐山厚德才。今天很荣幸受贵院的邀请做一个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学术报告。在此,我与大家分享的报告主题是《以儒学文化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民心相通》。

(7)、又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因为所要作的只是活着而已。

(8)、第二阶段是孟子,他在孔子的仁和礼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仁政”理论,并发挥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贵君轻论”为代表的民本学说,成为其思想体系中最为宝贵的部分。最典型的是言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且,孟子还是“性善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9)、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也都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演变和发展中,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合二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0)、人性观就是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法家对人性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和剖析,在法家看来,人性中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每个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难以改变的。只有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才能杜绝或减少人性中恶的一面。

(11)、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道教和儒教一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12)、儒家文化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13)、第二种是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不一定大,但一路倒楣,总处于逆境,对于人生的体会比较复杂;

(14)、其实,在道家思想里面,关于“真人”或者说“圣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有非常多的阐述,“圣人”在短短5000多字的《道德经》中一共出现了32次之多。比如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等等。都是老子对于道家思想中“圣人”的阐释。虽然老子和庄子表达的方式不太一样,但是他们的总体意境是类似的,圣人是一种洞悉了万物运行之道的人,并且能够接受和顺应这种规律的人,这就是庄子说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15)、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16)、老子在《道德经》中书“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儒学文化思想侧重于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思想侧重于物理和生理,强调人与天的和谐;佛教则重于心理,强调人的身心和谐。儒家鼓励人进取,道家给人以宽慰,佛家教人放下,儒、道、佛的历史结合,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一种巨大的心理空间,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一切生活困苦和社会矛盾得以缓解,这种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和文化没有本质上的思想冲突,可以包容互补、融合。

(18)、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

(19)、比如庄子还说,古代的真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后没烦恼;他饮食不求甘美,呼吸特别深沉,真人的呼吸可以达到脚跟,而普通人只能到喉咙。并且,他们不懂得去珍爱生命,也不懂得去厌恶死亡;他施展才能的时候不会过度张扬,独居自处的时候不会过度隐藏;他们从不过问自己的起源和归宿,对任何遭遇都能欣然接受,无所牵挂地,拥有本来的状态。他们不用心思去损害道,不用故意有为地去顺应自然,这就是所谓的真人。

(20)、不是个人利益至上,也不是集体利益至上,而是把个人利益完美融合到集体利益里面,从而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完美统一。

2、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是什么

(1)、第二种是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不一定大,但一路倒楣,总处于逆境,对于人生的体会比较复杂;

(2)、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3)、简单地说,道家可以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概括出其思想精华。认为自然是最神圣的物质。

(4)、孝指孝顺,敬孝,对长辈一定要孝顺,尊老爱幼。但也不能一味的愚孝,长辈若有错,要明确指出来,好言相劝,以理说服长辈,而不是恶言相加。

(5)、还是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天在返回晋国的途中,看见一位老翁很吃力地从远处的水井中担水去菜园浇水,子贡说对老翁说“有一种机械,一天可以灌溉一百块菜园,而且很省力,老先生你不想要吗?”老翁抬头问子贡说“你是怎么做到的?”子贡说“削凿木头做出机器,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手就像抽引一样,这种机器叫做槔”。

(6)、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要从人的角度来设想,所以肯定我们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

(7)、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8)、礼就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规范人们要有修养,对周边的人或物要彬彬有礼,要有礼貌,识体统,讲礼仪。

(9)、但儒家不同,儒家认为,天下不管多糟糕,有些事总要有人来做,所以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庸》里面讲“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哪怕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也是初心不改,这已经不能简单的用“伟大”来形容了,而应该是悲壮才对,我们读了子路的事迹后就能体会到这种情怀。

(10)、“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1)、从以上这些儒家思想中,是可以找到解决当今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贸易摩擦、经济纠纷的问题、弊端所需要的某些智慧、经验与历史借鉴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还是小国,都应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

(12)、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13)、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4)、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

(15)、“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的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

(16)、早在1972年,享誉世界的大历史学家、英国人汤恩比博士,在其所著的《展望21世纪》书中说:“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到了最危机的时代,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1988年,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举行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集会,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吸取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智慧”。美国著名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其著作《亚洲大趋势》中也指出:“要重新重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借以抵御日下的世风,防止职业道德破坏、享乐式消费、个人主义膨胀以及政治狂热”。他们的这些看法,可以说在相当不少国家的政要和专家学者中已成为共识。

(17)、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说,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有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人文关怀,强调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而道家思想超脱了世俗社会,讲天地万物同等看待,将生与死也同等看待。

(18)、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老子·一章》),“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19)、都有“民本”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道家不仅仅是理想的,道家虽然在希冀永恒,他们更希望统治者认识"民"本来的力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民将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大道,天地万物都有其次序,让道德仁义礼法各处其自然之位,天下就会太平,达到至治.儒家就不用说了,孟子的“民为贵,君轻”世人皆知啦.

(20)、儒家仍然背负着当年孔子的信条,积极主动的和时代进行抗争;而道家,则在庄子的领衔之下,“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从鼓吹周制走向了一种“犬儒主义”,对政治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

3、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400字

(1)、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

(2)、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

(3)、道家学说把世间万物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万物相辅相成,并非独立存在。以“道”为最高哲学思想,认为“道”才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如果“道”被破坏了,那么,就是自取灭亡。

(4)、孔子想把自己编写的书籍,存藏到鲁国西边的周王室去。子路建议说:“我听说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已经引退回到家乡隐居,先生想要藏书,不妨暂且经过他家问问意见。”

(5)、老聃说:“噫!你后面所说的这许多话几乎都是浮华虚伪的言辞!兼爱天下,这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其实正是希望获得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先生你是想让天下的人都不失去养育自身的条件吗?那么,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日月原本就存在光亮,星辰原本就有各自的序列,禽兽原本就有各自的群体,树木原本就直立于地面。先生你还是仿依自然的状态行事,顺着规律去进取,这就是极好的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岂不就象是打着鼓去寻找逃亡的人,鼓声越大跑得越远吗?噫!先生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小而美的集体主义情怀,道家思想提倡君王的“无为而治”,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儒家思想从个人道德观出发,发展出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道家思想从自然主义出发,推崇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这两种主流思想文化里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都是高度融合统一的,这些其实都是和马克思所提出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也是一致的。

(7)、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8)、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9)、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10)、道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当时是一个乱世,兵荒马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当时的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

(11)、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12)、信指诚信,讲信用,是对人们基本的道德要求。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奉行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为汉武帝从根本上消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14)、智指智慧和知识,就是说,人在社会中要不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5)、在儒家经典《中庸》第一句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而《大学》第一句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将“善”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儒家思想的出发点。儒家强调德行修养,要立志成为君子。

(16)、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17)、我们向着这个方向去,就会减少矛盾,就会逐渐建立属于人类的真正文明。与此不合,与此冲突的,都是要被淘汰的。

(18)、儒家采取的路线是从政治上改革,但道家认为这种方式,就像五十步笑百步,未必有效。道家认为,在乱世里没有人可以幸免,想活下去,必须改变思维模式。

(19)、其实道家那一套,孔子老夫子心里也门清,只是不愿意去做而已,《论语.公冶长》中,孔老夫子就谈到卫国一个叫宁俞的大夫,说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就是标准的道家套路,老夫子心里清清楚楚,只是不去那样做罢了。

(20)、以我的认识,这句话应该这么理解,人在地球上吃穿住用行,做着大量活动,势必会影响到地球正常的生息规律和生态环境。既然地已经被影响了,那么这种影响就会由地传染到天。天被影响了,道肯定避免不了被影响。道被影响了,当然就影响了自然。因此说,世上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是道生成的,任何事都能引起连锁反应,做什么事之前,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按个人意志和欲望强行改变它。

4、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区别作文

(1)、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是最先研究中国儒学和中国历史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的一批学者。1713年,法国启蒙思想家、社会学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著作,就受到了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德国哲学也起源于宋明理学,德国第一位哲学家,被称为近代欧洲的第一位知识巨人莱布尼兹,就是从《易经》研究中,悟出了二进制数学,从而为现代发明并普遍使用的16进制计算机及数码技术奠定了学理基础。然而在中国古代就早以普遍使用16进制的、以16两为一斤重量单位的秤了。

(2)、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王明阳、张载等人。

(3)、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4)、而道家思想正好相反,在《庄子》一书中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就是说,如果明知道不可谓,就不要故意为之了,关于这个庄子在《庄子·人世间》中还写了一个著名的例子“螳臂当车”。螳螂奋力举起手臂来抵挡车轮,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无法胜任,还以为自己的本领多高强。因此庄子说“安之若命”,也就是安心地接受它,作为自己的命运,不要做无谓的挣扎。

(5)、第二:儒家以天为至高存有,突显历史背景;而道家以道为至高存有,展现宇宙视野。

(6)、另外,富国强兵,也是法家主张的主要思想,商鞅变法便是对这种思想最好的实践。

(7)、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春秋各国都在抛弃当年的周朝制度,让自己的政治体制趋向于“法家化”。这个时候,面对不可阻挡的天下潮流,儒家和道家则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8)、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9)、在这一篇中,庄子借用孔子的话,首次提出了,道家是出世的哲学,而儒家是入世的哲学,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在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老师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这里的“方”是指社会,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我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这是中国哲学的两种趋势,就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这两种思想好像有一种力的平衡,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10)、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仁尚礼”,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和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11)、而人们在实践中结成了一个个劳动群体,也就是早期的集体,人在集体中生产和生活,培养了早期的集体主义意识,这种意识是与人共生,自发自然形成的。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述和论证过程中,把社会性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人的本质必须在社会关系中体现,这就和之前很多思想家关于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私自利就区分开来。

(12)、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儒家思想是“游方之内”,而道家思想是“游方之外”。儒家思想更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道德礼仪,而道家思想跳出了人之社会的范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换句话说,儒家更强调的是“人之道”;而道家更强调的是“自然之道”。

(13)、思想核心方面比较  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家道家思想的共同点)  (1)儒家道家思想的价值体现(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  对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标,儒家和道家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都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制度。  本质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  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第学说内容上的互渗性。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再看道家,先秦老庄之学排击儒学。然而老学之“爱民治国”,庄学之“安然顺命”,可以说,道家补充了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了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第文化全局上的共建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三大精神支柱,即儒、释、道(道家和道教)。三者之中,儒学是主干,释、道是辅翼。中国传统文化暂时离开佛教道教,可以不失其本色,离开儒家或道家就不成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学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学等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贡献,道家在宇宙论、美学、自然哲学、重要社会文化领域有第一位员献。缺少了道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失衡 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思想文化上说,固然有赖于儒家对纲常名教的扶树,同时也得益于道家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使得社会机体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再加上佛教和道教,形成文化的多元结构相丰富多采,人们可以在因迟时有多种选择的人生之路,以宽容的氛围缓解专制主义淫威对矛盾的激化。 第修习信仰上的兼容性。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佛曰明心见性,其义理是相通的  (家道家思想的不同点)。  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应  中国汉代以后的统治者所选择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学说。汉武帝从汉初崇尚黄老之术转向独尊儒术,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虑。对他这种被现实政治的具体问题纠缠着的统治者来说,道家的理论与现实距离太大,而儒家理论与现实社会政治过程的差距较小,可操作性比较强。道德经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碍了其推广应用,只有在消灭私有制的时机成熟之后,等到那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d出现之后,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只能被束之高阁。在大道与现实差距很大而人们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儒家学说作为一种不彻底的学说反而更加适用,它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政治经济过程的情况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于不顾,一厢情愿地追求开悟。正是由于儒学与佛教在理论上没有深入到人性与社会政治经济过程的有机联系,因而能够与私有制兼容,所以便能够被统治者接纳,被奉为国教,实际地发挥着引导人心的作用,维系着道统的延续。

(14)、当时道家和儒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论是孔子所提倡的“兴灭继绝”;还是老子所鼓吹的“小国寡民”,实际上都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只不过,孔子认为如今礼崩乐坏,想恢复周制要主动有为;而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事情会往好的一面发展,无为就好了。

(15)、比如在中国社会里面,为什么如此重视家庭和宗族关系的重要性,家庭就是一个小集体,在这个小集体里面,只有家庭成员的个人利益和家庭共同利益高度一致,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这个道理是非常好理解的,而放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16)、子贡回来后,把听到看到的告诉孔子,说:“他们这是什么样的人啊,不修德行,把尸体放到外面,还对着尸体唱歌,面不改色”。孔子说:“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而我们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社会里面。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互不干涉,而我却让你去吊唁,我实在是太浅薄呀!他们和造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之间,早已经看淡了生死,又怎么能接受世俗的礼乐呢。

(17)、第二种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集体利益至上,或者说国家主义,最后发展成为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和黑格尔是不一样的,黑格尔更偏重国家主义,黑格尔从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必然存在矛盾为前提出发,提出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必要性。认为国家既是私权和私人福利的最高权力,也是它们内在的目的。但马克思提出了尖锐的批判,他说,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们对国家来说是必要的条件,这是马克思的民本主义思想。

(18)、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与天争胜,追求永生。

(19)、女偊说:“道是不可以学的,得用圣人之道,去传授给圣人之才,才可以。我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遗忘天下;七日之后,就能遗忘万物;九日之后,就能忘掉自身;然后他就能够大彻大悟;他能够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够体悟大道;他能体悟大道,然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达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了。所以,庄子说的“真人”修炼的七个步骤,分别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其实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自我觉知的过程。

(20)、道家的人生观,则是出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牵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

5、儒家,道家,佛家三者的区别

(1)、“道”的含义是什么?其实也就一个字——和,和谐的“和”,不管是大到无外,还是小到无内,只要有它的存在,就会体现出来一种和谐,而诸子百家不管提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最后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也都是一个“和”,这一点,我们阅读的各家经典越多,琢磨的越深,体会就会越明显。

(2)、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3)、道家看透了这一点,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

(4)、儒家以“仁”“礼”为核心,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和“礼制”,主张“天下大同”,故有孔子周游列国。其政治思想主要阐述的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作为儒家政治学的代表主张。

(5)、总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儒家思想的特色,它其实更深层次的思想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十年,人都会精进和升华一个层次,其实也说明了,人是会不断进步的。

(6)、恕指宽恕、宽容,要求人们活在世上,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7)、仁指的是仁爱、仁慈、仁厚、仁贤等,是孔子对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不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个人,处处都要以仁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8)、悌指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某人有困难了,要伸出援手积极帮助。

(9)、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当今和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世界贸易体系和规则面临严重挑战和破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着力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继承和弘扬了古丝绸之路中国与沿线国家及民间的友好合作精神,创新发展思想,倡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构建和谐、公平的自由贸易体系,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机制,以建立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10)、    世界上大多数宗教文化都是排他的,而儒学文化则是一种宽容、温和、中庸的人生哲学,它既非绝对精神,也非绝对物质,既非完全宗教,也非完全世俗,而是两者的统“物我一体”,“天人合一”,一种建立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系统是内在的、人性的、有节制的和可操作的。在东方文化中,伊斯兰文化比较缺乏包容;印度文化境界至高无上,但较难实践,而种姓制度,又缺乏平等;惟有儒学文化平易近人,合乎情理,宽厚包容。“中庸之道”既是最高的社会道德原则,也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儒学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生存、发展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

(11)、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12)、我们共同的方向是什么呢?平和处世,善待众生。

(13)、所以诸子百家不管给自己起什么名字,这些名片背面写着的,都是一个“道”字,老子讲“域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孔子老夫子同样也讲“朝闻道,夕死可矣!”从精神层面上论,这二者确实是“同出而异名”,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14)、治国论比较: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这一思想文化体系的最高范畴,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

(15)、道家看清了事物规律的变化,对道极为崇拜,因此,看得非常长远,落脚点站在历史高度,不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内的价值和是非的判断。

(16)、道家是另一个大圣人——老子创建的学派,大约形成于春秋时期。老子被西方学者称作东方三大圣人之一的“道圣”。据史书记载,连知识渊博的孔子也常常向老子请教。代表人物有黄帝、老子、庄子、鬼谷子、姜子牙、诸葛亮、李白等人。

(17)、法家被认为是从儒家学派里分离出来的一个学派,同时又吸收道家,以及其它学派的思想。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李斯等人进行了大力发展,逐渐变成了一个成熟学派。

(18)、儒家的思想是“有”,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19)、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宗教的存在意义,没有人说宗教是一种科学吧。宗教所传递的都是引导人们如何对待生命与社会的一种规则,佛教重在引导往更高层次修炼,其他的宗教都是基于灵魂管理的规范性指引。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首先是管理问题,生存只是基础,只是一个前提条件,算不上是一个问题。

(20)、哲学家波普尔有过一个关于“自由的悖论”的论述,他说,当所有人的自由都是绝对的,那就意味着所有人都失去了自由。

(1)、儒家文化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2)、世界向何处去?很多人并不关心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不重要吗?正因为太过于重要反而让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了。

(3)、譬如“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设计的法规越多,就有越多的人违法;相反,如果不订法令,自然没有所谓的违法问题,大家也可以过得更自在。

(4)、其中提出了“择善而固执”的思想。如果发现一件事情是对的,是该做的,就应该坚持去做,即便是自己明显做不了,你可以说是执着,也可以说是固执。

(5)、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林语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说: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而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代表,有“文化上的儒家和哲学上的道家”的说法。在《庄子》中,庄子对孔子,以及其儒家思想进行了很多批判,今天我选取其中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来阐述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有哪些不同。

(6)、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7)、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哲学思想、政治理念、人文精神,中国历史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曾被欧洲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吸取和借鉴,对于冲破欧洲中世纪神学政治的禁锢,对于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欧洲近现代文明的发展,曾经提供过思想养料和政治动力,提供过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物质技术条件,从而对欧洲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源于我国儒家思想“社会大同的民本主义”仍然是欧洲正统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之一。

(8)、儒教:儒教发源自尧舜禹的五教。尧舜即注重“敬敷五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五教即五礼,全是家庭之礼。

(9)、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两者的不同,可以用三个简单观念来加以分辨。

(10)、在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里面,处理个人利益和群体的共同利益的关系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个人主义、集权主义、集体主义。

(11)、在道家思考看来,儒家思想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都属于“人之道”,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是人所要尊重的,是对人的行为和本性的一种约束,不是自然之道。

(12)、任何一派哲学对于宇宙的真相或本体都必须有所论断。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天”作为宇宙的最后根源。《诗经·大雅》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13)、儒道两家皆以“我”为主,同时吸收改造对方若干成分,纳入自己体系之中。道家补充儒学短于形而上本体之学的缺陷,儒学补足道家漠视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的偏失。

(14)、第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之社会性;而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之自然性。

(15)、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16)、比如儒家称皇帝为天子,就是上天之子,“天”这字有很长的历史,由“天子”一路传下来,从夏朝,商朝到周朝。儒家主张“天人合德”,因为儒家强调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7)、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中国春秋后期鲁国人。道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不是由外国传入的,它是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18)、佛家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19)、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的是“善”的作用和一样,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也被称之为“文化上的孔子”。

(20)、另外,在这一篇里面,庄子首次提出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根本差异:入世和出世。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庄子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都已经是得道之人,一天,子桑户去世了,还没有埋葬。孔子听说了,就派子贡去帮忙办理丧事。子贡去了之后,看到孟子反和子琴张一个人在唱歌,一个人在弹琴,子贡就走上前质问他们说:“请问对着朋友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而他们两个人却相视而笑,说:“你哪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礼呀?”

(1)、知道自然的作为,也知道人的作为,这种人就已经达到了极致了。这其实就是庄子对于“得道之人”的简单概括描述。前面我们讲过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庄子的哲学的一大精髓,用大白话说,就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正确认识自我,这个很重要。古希腊哲学家一生都致力于“认为自我”,他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不是一种谦虚,而是对自我认识的谨慎怀疑,保持自我觉察这是一种智慧。

(2)、儒家思想以孔孟学说为主;道家思想以老子庄子所说作为基础。

(3)、如果说儒家更强调“伦理”,那么道家就更讲究“自然”。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都是说要顺其自然,才能拥有真正的智慧。

(4)、忠指忠诚,上到国家、民族,下到亲朋好友以及所有人,都要忠诚对待。

(5)、孔子说:“中正而且和乐外物,兼爱而且没有偏私,这就是仁义的实情。”

(6)、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老子·一章》),“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7)、法家提倡法制,认为健全的法律法规才是治国的根本。法家核心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8)、所以,从底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上,马克思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有内在一致性的,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们走到了一起,并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9)、个人主义世界观和集体主义世界观,是当今世界两种主流的世界观,当然西方主流的世界观是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而我国的主流世界观是倾向于集体主义。今天我们先从马克思的集体主义世界观说起。

(10)、古人称帝王为“天子”,更是充分证明“天”在古人心目中是至高主宰。儒家承前启后,继承了这一观念,把“天”当作最高存在。孔子两次遇到困境,都把“天”抬出来,如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

(11)、儒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制定儒家思想时,可以说,孔子是以家庭日常行为准则为基础,从而把道德规范和行为处事方式延伸到整个国家和民族。儒家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九个字,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4句qq头像小清新可爱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