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104句弗洛伊德经典名句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30 14:33:26 admin 阅读:59

导读弗洛伊德简介 1、弗洛伊德简介英文 (1)、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

弗洛伊德简介

1、弗洛伊德简介英文

(1)、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思维的,他们的思想特点是一定要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机器是怎样开动的?为什么水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变成蒸气?等等。科学家是外向思维型,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创立理论体系。荣格认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家在思维外向方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外倾思维型的人,情感压抑,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表现为冷淡和傲慢等人格特点。

(2)、这是口欲的退行,猫小时候吃奶的时候,就需要用这种动作去挤猫妈妈的奶水。

(3)、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4)、    在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三年多之后,1885年秋天弗洛伊德前往巴黎,在法国著名神经病学之父沙考特(Jean-MartinCharcot)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研究,他参加了沙考特的一系列实验和讲演,第一次看到催眠术的神奇功能以及精神刺激对于身体的控制作用。从这个时候起,弗洛伊德开始思考无意识存在的可能性,对于无意识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后来成为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5)、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因为性快感中心的变动,而分为五个阶段,分别被翻译为: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也被传为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因此,也被称为性心理发展阶段论,PsychosexualDevelopment。

(6)、弗洛伊德提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7)、(1)科学知识的层面,关于人类心智的认知——神经生物学模型似乎推翻了弗洛伊德的模型;

(8)、潜伏期(latentstage),6-12岁,进入潜伏期,而更重视和同性交往;

(9)、荣格指出,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感觉(感官知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而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方和向何处去。一般地说,直觉在荣格看来是允许人们在缺乏事实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推断。按照两种态度类型与四种机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性格的八种机能类型。

(10)、1914年,在撰写本文时,弗洛伊德不仅介绍自恋,还对这个概念涉及的所有精神分析理论问题予以回顾,这使阅读变得甚为困难。而且,对弗洛伊德和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者而言,他们对自恋,尤其是初级自恋的概念,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本文中,弗洛伊德一开始就重申了力比多的性本质特征,他描述了一种原初形式的自恋,并称之为“初级自恋”。其中,儿童在指向自我以外的对象之前,会将自己视为性爱对象和世界的中心。个体去爱与己分离且不同与己的其他人,这是生活关系的进步,不过个体也可以通过去爱自己来获得像爱他人那样的情感回报,弗洛伊德将这种情感投注的自我返还称为“次级自恋”。在个体心理发育正常时,次级自恋构筑了自尊的基石,并与个体对客体的爱恋共存。然而,自恋也存在多种病态形式,根据患者人格类型,其病情会有所差异,程度严重时甚至还可发展为精神病中的自大妄想症。此外,对生活关系而言,自恋牵涉的隐含意义种类众多,弗洛伊德从中区分了两种主要的对象选择:其依附性对象选择,个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客体的爱恋,这个客体不同于自我;其自恋性对象选择,这主要基于个体对自己的爱恋。除此之外,弗洛伊德还提供了各种病例来加以说明。

(11)、那么,精神分析和佛家的观点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差别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面对佛家的基本谜团,其盲点:六道轮回(samsara)是如何发生的?要提的问题恰恰颠倒了佛家最关心的东西——我们如何摆脱六道轮回,进入涅槃?(这种转换类似于黑格尔颠倒古典形而上学问题——我们如何透过虚假的现象看到本质的现实?对黑格尔来说,问题恰恰相反:现象是如何从现实中产生出来的?)佛家对于驱动力(impetus)的性质和起源浑然不觉:它是从虚空中,并通过欲望(它的欺骗)而产生的,它指向了一种“打破涅槃的内部对称”的行动,并从“无”(nothing)中生出“有”(something)来——这跟“打破对称”的量子物理学(宇称不守恒)有同源关系。弗洛伊德的答案是驱力(drive):弗洛伊德称之为“驱力”的东西并不是佛教的生命轮回,并不是令我们臣服于世界之幻象的欲念。相反,哪怕在主体“穿越了幻象”并且打破了对(失去的)欲望对象的欲念之后,驱力仍将继续存在。

(12)、这就是非道德伦理学的简明陈述;与之相反,总是遵守道德规范并担心自己罪过的弱者,代表了一种非伦理的道德,尼采的“怨恨批判”的对象。——然而,斯大林主义还有一种限制:它不是太不道德了,而是偷偷地太过于道德了,依旧依赖于一个大他者的形象。可以争议的是,对斯大林主义的恐怖最为聪明的合法化——梅洛-庞蒂(MauriceMerlau-Ponty)写于1946年的《人道主义和恐怖》(HumanismandTerror)指出——恐怖被当作博取未来的赌注而得以合法化,几乎就是帕斯卡的神学模式,怂恿我们赌上帝存在:要是今天的恐怖带来的最终结果是光明的共产主义未来,那么结果将回过头来证明恐怖的事情不过是今天不得不做的革命行动。无独有偶,甚至一些斯大林主义分子也被迫承认(通常在私下里)大清洗的许多受害者是无辜的,他们之所以被捕被杀,是因为“d需要他们的血来巩固联盟”,想到最终胜利的未来时刻,所有的受害人就“死得其所”了 ,他们的无辜和他们为事业做出的最高牺牲将得到追认。这就是拉康在他论《伦理学》的研讨会上提到的“末日审判的视角”,这一视角在斯大林主义的关键用语中昭然若揭,那就是“客观上的犯罪”和你的行为的“客观意义”:虽然你是最忠诚的个人,有最真诚的意图,但如果你的行动为反革命力量效劳,你还是“在客观上有罪的”——当然,你的行动究竟有何“客观意义”,由d说了算。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末日审判的视角(它构成了你的行为的“客观意义”),而且看到今天的行动者已经有独一无二的能力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判断今天发生的事件。

(1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就是无意识学说。他 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组成的,在内心深处潜藏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意识就像是浮在表面的冰山的一角,潜意识 却是隐藏在水下的那一个庞然大物,至于前意识就是连接意识和潜意识的层 面,这个理论就是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

(14)、然而,这种神学兼数码的方式是不是我们解读这一悖论的唯一方式呢?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仿真宇宙之中的标志,也可以认为它是现实本身在本体论上的不完备性的一个标志。在第一种情形下,本体论上的不完备性被转移到认识论上,也就是说,把不完备性看作是另一个(秘密的、却完全真实的)行动者将我们的现实建构成一个仿真宇宙所带来的后果。真正困难的是接受第二种选择,现实本身在本体论上的不完备性。这意味着马上面临大量来自常识的指责:现实本身怎么会具有这种本体论上的不完备性呢?顾名思义,现实不就是本体论的完备性吗?如果现实“真的存在于外部”,它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是完备的,否则我们面对的就只是“悬浮在空中”的虚构,是没有内容物的表象。这里恰恰是进入量子物理学的入口,提供了思考(至少是设想)这种“开放的”本体论的模型。巴迪乌(AlainBadiou)用他当作最终的本体论范畴的“纯多”(puremultiplicity)概念表达了同样的想法:现实是由“多”构成的“多”,它不能从某些“一”的形式中产生,既不是由某些作为其基本组分的“一”组成的,也不能还原为某些“一”的(“原子”)形式。“多”不是“一”的复合,而是不可还原的“多”,其对立面不是“一”而是“零”,本体论上的空无:不论我们如何推进我们对“多”的分析,我们永远达不到其简单组分的零水平——“多”的唯一背景是“零”,是空无。这就是巴迪乌的本体论突破:原初的对立不是“一”和“零”,而是“零”和“多”,“一”是后来才出现的。说得更透彻些,既然只有“一”才完全“真的存在”,那么“多”和“零”就是一码儿事(不是同一件事):“零”是没有了“一”的“多”(“一”确保了“多”在本体论上的内在一致性)。

(15)、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然就有性本能,而且性本能是生物性能量,会随着年龄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为这些快感中心的变迁,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16)、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明天我们来讲肛欲期心理,这里面也有奥妙无穷的心理,而且和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7)、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

(18)、弗洛伊德的这个人格发展理论,是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世界的主流文明,对性都有各种忌讳,所以这个理论,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它们有自己的解释力。

(19)、肛欲期(analstage),1-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

(20)、祖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影响了中国的心理学,而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则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画家。陈丹青、刘小东、朝戈、毛焰等都深受其影响,尤以刘小东为代表。对此,刘小东说:“能有弗洛伊德的影子,是我的荣幸。”

2、弗洛伊德经典名句

(1)、1)外倾思维型(the extroverted thinking type)

(2)、上边说到荣格在最初是支持和追随佛洛依德的,后因为理念不合分道扬镳,这跟现在的小年轻们还挺像,一个说:他不懂我,分手!一个说:三观不合,分手!当然这是调侃,不可当真。下边咱就说说荣格和佛洛依德究竟是什么理念不合。

(3)、温尼克特(1955—1956)同样认为原初认同在生命之初起支配作用,且认为儿童相信自己与母亲互为一体。不过,温尼克特却很少使用“初级自恋”的概念。在这个阶段,婴儿幻想自己创造了客体,而母亲则维持了这种幻觉的存在,直至最后儿童才有能力抛弃这种幻觉。在个体心理发育不良的情况中,人们会发现不少与“原始情感发展”有关的病症。对这些患者而言,精神分析治疗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回归到儿童情感依附早期,其中分析对象和周围环境将营造出初级自恋场景,而“真正的自己”由此得以发展。对巴林特(1952)而言,有些分析对象会表现出身体接触需求,这其实与个体回归至“原初客体爱恋”的需求相符合,且后者在他看来等同于回归到了初级自恋:精神分析程序使患者回归至某个情景之中,可谓“退步中的进步”。

(4)、阿多诺已经说过,纳粹的著名口号“德国醒来!”实际上的意思恰好相反,也就是说,它许诺一旦你响应号召,你就能够继续沉睡做梦(即免于面对社会对抗的真实)。我们在梦里遇到的创伤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外部的社会)现实更真实。列维(PrimoLevi) 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叙述了对集中营生涯的创伤记忆的宿命。在诗歌的第一小节,他在集中营里面,睡着了,梦见自己回家了,边吃着饭边给他的亲戚讲述他的遭遇,突然,他被波兰警察的一声棒喝“Wstawac!”(“起来!起床!”)吵醒了。在诗歌的第二小节,他在家里,战争结束了,解放了;他坐在桌边,吃饱了,给家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忽然,他的脑子里闪过一击棒喝“Wstawac!” ……

(5)、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特别爱吃,那就可能是固着在了口欲期。

(6)、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造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7)、说明一下,诗句中的夏姆斯是鲁米的同性恋人,灵魂伴侣。

(8)、这段诗,是鲁米的诗歌中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9)、弗洛伊德认为:梦,代表了人们潜意识里愿望的实现,梦不是毫无根由就产生的,同样也不是人们意识里混沌、荒诞的产物,它是人类思想里的一种有意识的精神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愿望的实现。它是在人们高度错综复杂的思想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们思想活动还处在清醒状态下的一种延续。

(10)、通过在疑病和精神分裂症之间建立对照,弗洛伊德更进一步,在针对病理性退行提出“力比多内化”之后,又相继引入了另一个新概念:“力比多淤积”。正是这种淤积,导致了疑病中的器质性妄想症和精神分裂中的自大妄想症。在力比多淤积的量化概念基础上,弗洛伊德又为自恋的本质特征增加了经济学维度,这与他在1914年研究薛伯病例时引入的自恋演变阶段的概念有所不同,可谓对自我力比多与对象力比多二者对立局面的补充。

(11)、(3)社会语境的层面,压抑个体性欲的社会图景和社会规范已经不复存在 ,已经不再有效,享乐主义的宽容在今天占据了压倒地位。

(12)、在器质性疾病之中,我们都知道对于遭受身体器官疼痛折磨的个人,不仅对外部世界毫无兴趣,而且还会撤回在性爱对象上的投注;只有个体痊愈之后,这种投注才会重新建立。其实,睡眠与疾病作用机制类似:“在睡眠状态中,个体将力比多自恋式地回撤至自己身上,或者更确切地说,回撤至唯一的睡眠愿望之上。”

(13)、弗洛伊德自己的学说重点,也放在了这一阶段,而后来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则集中在了前俄期。不过后来的很多精神分析师也认为,弗洛伊德所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已经过时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弗洛伊德对于心理学的巨大贡献。所以,我们在介绍弗洛伊德的时候,希望你加入自己的思考来吸收大师的理论与观点。

(14)、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15)、(2)临床精神病学的层面,精神分析治疗在化学疗法和行为疗法面前很快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

(16)、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有性本能,而快感中心的不同,导致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也即性心理发展,有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

(17)、作为最早期的心理发展阶段,口欲的固着和退行,是最容易发生。

(18)、弗里德里希·尼采(《卡门》的仰慕者)是非道德伦理学的伟大哲学家,我们总能记得尼采的杰作的标题是“道德的谱系”,不是“伦理的”:两者不可混为一谈。道德事关我和别人关系中的对等性,其最起码的规则是“你所不欲,勿施于我”;相反,伦理处理的是我和我自己的一致性,我忠实于我自己的欲望。在列宁《唯批》(MaterialismandEmpiriocriticism)1939年版的后面的空白页上,斯大林用红色铅笔写下了如下笔记:

(19)、1899年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20)、借这个问题,我可以做一个精神分析的简单演练。精神分析时,通常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试着去分析,为什么别人会提这样的问题。

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

(1)、我们反对神的行动恰恰是神指引我们做的!这种观念对基督教而言是不可思议的。难怪伊斯兰能够很容易地接受现代物理学得出的(对我们的常识来说的)悖论:一种违背常识的理性秩序观。伊斯兰的基本逻辑是:理性可能是奇怪的,但却是没有例外的;而基督教的基本逻辑是:我们的理性是靠一种“非理性”的例外(深不可测的神圣的神秘)来维持的——或者像切斯特顿(G.K.Chesterton)说的:“不仅发现了规则,而且预测到例外”:正是这样的例外使我们感受到宇宙法则之奇迹。对切斯特顿来说,我们对宇宙的合理理解同样如此:

(2)、弗洛伊德曾经十分迷恋尼采的著作,希望从中找到“我心中仍然无声的词汇”。他深受自己的心理学导师布伦塔诺(FranzBrentano)等哲学家关于无意识研究的影响,在1899年出版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通过自我分析和对梦的分析,发现一切不道德甚至“变态”的根源存在于每个人的无意识之中,从而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他有一句名言:“心灵就像一座冰山,它的七分之一漂浮在水面上。”而那在水下的七分之就是“潜意识”。关于潜意识的观点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受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3)、(1)本我(生物本能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它遵循快乐原则。

(4)、男性气质的“例外”和女性气质的“并非全部”

(5)、近年来,有了新一波的胜利欢呼,说精神分析如何如何死了:随着脑科学的新进展,它最终被遣送到它早就该去的地方——探索潜藏意义的前科学的、蒙昧主义的杂物间,与宗教忏悔和圆梦者为伍。如ToddDufresne所言,人类思想史上没有比它的本质主义更大谬不然的人物了——也许有人会加一句,“马克思除外”。不出所料,继臭名昭著的《共产主义黑名单》(TheBlackBookofCommunism)罗列共产主义罪状之后,2005年出版的《精神分析黑名单》(CatherineMeyer,Lelivrenoirdelapsychanalyse)罗列了精神分析的所有理论错误和临床骗局。通过这种否定的方式,至少能够让大家看到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之间牢不可破的深刻联系。

(6)、拒斥了享乐主义,那么拉康的伦理学是不是一种英雄般的非道德伦理学——要我们忠实于自己,在善与恶的彼岸坚持自己的选择呢?想想莫扎特歌剧的最后一幕中的石头客(StoneGuest)要求唐璜做出抉择的时刻:唐璜濒临死亡,如果他悔罪,就会得到救赎;否则,如果他不肯否弃他罪恶的一生,他将永远受地狱之火的煎熬。唐璜英雄般地拒绝悔罪,尽管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无利可图,他的坚持换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显然不是为了任何将要来到的利益或者快乐的保证。唯一的解释他最终忠实于自己选择的荒淫生活。这是非道德伦理的一个明证。唐璜的生活无疑是不道德的,然而,他对自己的忠诚表明他的不道德不在于追求快乐或者利益,而在于坚持原则,按照他自己做出的根本抉择去行动。换一个歌剧中的女性形象为例:乔治·比才的《卡门》。卡门当然是不道德的(淫乱、毁掉男人的生命、破坏他人家庭),但她完全是伦理的(忠实于她自己选择的道路,不撞南墙不回头,至死方休)。

(7)、众所周知,弗洛伊德的理论被称为泛性论。虽然其中有些观点很具颠覆性,到现在也没有被彻底接受,不过,他提出的口欲期概念,已经是共识。你如果去欧洲旅游的话,会发现,婴儿车里的宝宝们很多都叼着一个奶嘴,而中国有意识的父母,也不再限制婴儿吸吮手指等,也会给孩子一个奶嘴使用。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口欲期概念被广泛接受的最佳证明。

(8)、“如果一个人的伟大程度可以用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衡量,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是这样的存在,相信不论你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弗洛伊德和他的《梦的解析》你一定不陌生,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走近他吧~

(9)、一般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 types)

(10)、我分析自己,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行为。比如在咨询中,我有一个习惯性动作,是用手托住下巴,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地咬一下自己的手指,这时候仔细去观察自己,我发现都是咨询遇到困难的时候。

(11)、那我们回到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婴儿的一切人性,都会展现在这一关系之中。所以,需要有意识地,让小婴儿和妈妈的乳房建立一个良好关系,这样婴儿就会感知,世界一开始就是欢迎他的,一开始就是友好的。

(12)、梦开始是弗洛伊德和他的病人伊玛谈话,说治疗失败原因是注射感染;在谈话过程,弗洛伊德靠近她,捧着她的脸并检查她的喉咙,看到许多白斑组成的可怕景象。在这样难以忍受的恐怖之际,梦开始变味儿了,恐怖突然变成了喜剧:弗洛伊德的朋友,三个医生出场了,他们说着可笑的假医学术语,列举出种种(互相矛盾的)理由来说明伊玛因注射而中毒感染不是任何人的错(事实上并没有注射,针筒是干净的……)。所以,梦的欲望,其中叙述的“潜在思想”既不是性的也不是无意识的,而是弗洛伊德想要(完全是意识的)忘记他治疗伊玛失败的责任。那么,这怎么能够说明梦表达的欲望是性的和无意识的呢?

(13)、固着(fixation),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得到的满足太少或太多,都会导致这个人的性心理固着在这一阶段。也就是说这个人发展停滞在这个阶段,这个人会持续地寻求这个阶段的满足方式。

(14)、要说清楚精神分析阐释的这种悖论性作用,莫过于梦了。如果我们问一个教育程度一般的人,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之核心,他或许会说,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梦是做梦者的一些被禁止的无意识欲望的幻想性实现,这样的欲望往往跟性有关。好,让我们记住这个定义,然后打开《梦的解析》一书的开头,弗洛伊德详细地解释了他自己关于“伊玛打针”的梦——有理由相信弗洛伊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仔细地挑选了适当的例子来介绍他的梦的理论。可是在这里我们碰到了第一个惊讶:弗洛伊德对这个梦的解释让我们忍不住想起古老的苏联广播笑话(“拉宾诺维奇买的彩票中了一辆新轿车吗?”“原则上是这样,他中了。只不过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不是新车是旧车,他也没有赢得这辆车,而是被偷了一辆车!”):梦是做梦者的无意识性欲望的实现吗?原则上是这样。只不过弗洛伊德挑选来证明他的梦的理论的这个梦既不是性的也不是无意识的,而且,它不是他自己的……

(15)、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有两个心理现象——固着和退行。当在某一阶段得到过度满足或严重匮乏,都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固着在这一阶段。退行是指当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发展受挫后,会退行到低级阶段,为的是寻求低级阶段曾经获得的满足。

(16)、当弗洛伊德再次重申力比多的性本质特征时,他与荣格展开论战,并指责对方在将力比多简单视为精神力量的同时,实则已经弃绝这个概念的内容。依据力比多在精神生活中发挥的中心角色,弗洛伊德在很长时期都坚持认为,他的力比多理论从其本质看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尽管当时这门科学还并未给予他所寄期的理论支持:“既然我们不能等待另一门科学为本能理论提供最后的定论,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综合分析,考虑如何去阐明生物学中的这些基本问题。”

(17)、这个观念表明,创造(毋宁说“设计程序”)我们宇宙的上帝太懒了(或者说他低估了我们人类的智商):他以为我们人类根本不可能探究到原子水平以下的自然结构,所以他在设计宇宙母体时只达到原子水平——在这之下,他就让事物变得模糊不清,好比电脑游戏里没有设计房子的内部一样。

(18)、精神分析师会说,我的分析解释都是假设,你可以不接受或反驳,但这种非常直接的分析,还是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好吧,大家别打我,反正你们也打不着。

(19)、199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使得精神分析学飞快地发展起来,很多热衷于研究这方面的青年学者都聚拢到弗洛伊德门下。他们共同创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可是这个组织很快就瓦解了。因为荣格、阿德勒等人和弗洛伊德的理念相差很多。

(20)、下面咱看看《梦的解析》和《心理类型》这两部著作。

4、弗洛伊德简介及著作

(1)、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内倾的,又是偏于感觉功能的,他们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外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内倾感觉型的人知觉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似乎是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他们艺术性强,直觉压抑。

(2)、从精神分析实践出发,弗洛伊德指出有些病患,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会针对分析师表现出“自恋行为这些病患已经从外部世界的人物和事件上撤回了他们的兴趣,这种力比多回撤使分析师难以对他们进行分析,正如卡尔•亚伯拉罕于1908年所指出的那样。对此,弗洛伊德不得不问,精神分裂症中力比多的归宿何在?在他看来,精神分裂患者从外部世界回撤力比多之后,便从自大妄想症中寻求庇护:“力比多在从外部世界撤回之后便转向自我,于是就产生了我们所谓的自恋态度。”然而,自大妄想症并非空穴来风,它其实由早前业已存在的妄自尊大状态造成,弗洛伊德将这种状态称作初级自恋。与之相对,他将个体在对象投注的自我返还称为次级自恋:“由于对象投注回撤而出现的自恋,我们将其视为自恋的次级状态,它建立在初级自恋之上,且在经历诸多因素影响后变得晦涩难解。”

(3)、代表作:《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性学三论》、《超越快乐原则》等

(4)、弗洛伊德文笔优美,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他又是一个特别爱发明术语的人,估计你听到这里可能听得有些晕了。

(5)、弗洛伊德在上大学以前,他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十分感兴趣。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认识到了歌德。这使他决心成为一名医生。在他十七岁时,进入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毕业后,他在布吕克教授的生理实验里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并在这时认识了自己的贵人布洛伊尔。

(6)、生殖期(genitalstage),12-20岁,也即青春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7)、孙子: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1922—2011)表现派画家英国最伟大的当代画家之偏好人物画像与裸体画像。他在1995年创作的画作《BenefitsSupervisorSleeping》在2008年以创记录的3,360万美元被卖出,也是在世画家画作的最高记录。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卢西安·弗洛伊德坚持画画直到他去世之前。被泰特美术馆誉为“20世纪毕加索之外最伟大的艺术家”的卢西安-弗洛伊德2011年7月20日因病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8岁。

(8)、从技术性观点来看,那些将初级自恋——也称“非对象自恋”——视为个体正常发育阶段的精神分析学者倾向于认为治疗中出现自恋现象相对而言属正常情况。因此,在解释自恋现象时,他们很少去揭示自恋性转移的冲突层面,正如弗朗西斯柯•帕拉西奥-艾帕萨所评论的。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安娜•弗洛伊德、玛格丽特•马勒、温尼克特、巴林特和科胡特归入这个派别。

(9)、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

(10)、在支持非客体自恋阶段的学者中,我还要提及贝拉•格伦伯格(B.Grunberger)和海因茨•科胡特采取的观点。格伦伯格(1971)认为自恋是心理结构的真正组元,并将“自恋分析关系”看作治疗的核心动力因素。海因茨•科胡特而言(1971)则采取了精神分析治疗自恋病症的原初方法,并将那些呈现理想化转移的患者的治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回归至初级自恋状态,随后的第二个阶段则对转移进行润饰或“调理”,这时最初的心理平衡便被打破。

(11)、(单选)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遵循的是()

(12)、弗洛伊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派(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13)、卖个关子,也算留个作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肛欲期,即围绕着大便的心理,会和什么极为重要的事联系在一起呢?

(14)、如果你这么想,我建议你可以换个角度,怀着好奇和兴趣再来听听看,我的理解是否有点儿道理。

(15)、我们现在可以来看看拉康的格言“没有大他者”(“iln’yapasdegrandAutre/thereisnobigOther/”)。我们现在能够明白,为什么拉康的格言把我们带到了伦理学问题式的最核心:它排斥的恰恰是这种“末日审判的视角”,这种观点认为必定有某个地方(哪怕只是一个完全虚拟的参照系,哪怕我们承认我们永远到不了那个地方接受实际的审判)存在着让我们能够衡量我们的行为并宣布其“真正含义”的标准。即使德里达(JacquesDerrida)的“作为正义的解构”观念也依赖于某种乌托邦的希望,这种希望维系着一个“无限正义”的幽灵——永远延宕,也总是即将到来——成了我们行动的最终视域。

(16)、梦所选择的材料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着完全不同于人在清醒状态时选择记忆的规律。

(17)、这是一个“危险”的作业,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作业。

(18)、对梅拉尼•克莱因来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初级自恋阶段,婴儿出生后便立即感知到了客体的存在,这可能是克莱因与弗洛伊德之间最明显的观点分歧。然而,她也同样探讨自恋,不过那是在1946年与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同时出现,且后来又与嫉妒(1957)的概念同时出现。这些概念有助于她以全新的方式去阐明自恋——作为主体感知到独立且不同于己的客体之后出现的防御机制——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这个观点也使克莱因学派选择采用术语“自恋状态”而非“自恋阶段”。正是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赫伯特•罗森菲尔德、汉娜•塞格尔和威尔弗雷德•比昂等学者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便首次开始对精神病患者在严格的精神分析框架之下实施分析治疗。后来,他们的临床研究还针对自恋性转移现象专门发展了克莱因精神分析疗法。

(19)、相反,它的猫哥哥,我起名叫熊猫,就完全没这个问题,因为它一开始就得到了口欲的满足。

(20)、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也被称作俄狄浦斯期,这种翻译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

5、弗洛伊德简介PPT

(1)、弗洛伊德首创了精神分析疗法,又称洞察力疗法,是指引导患者洞察现有症状与过去起源之间关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释和移情技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强调通过对以前经验的再分析来解除压抑,是潜意识欲望化为意识并在情绪上有所领悟。

(2)、不仅如此,在医疗实践中,弗洛伊德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单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治疗的束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3)、切斯特顿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理性,而把理性黏着在作为其基础的例外之上:没有了例外的理性就会堕落为一种盲目的、自我毁灭的怀疑论,简言之:堕落为总体的非理性主义。或者像切斯特顿反复说过的那样:如果你不信上帝,你很快就会轻易地相信任何东西,哪怕是对奇迹的最迷信的胡说八道……切斯特顿的基本观点和信念是:19世纪晚期的非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反对宗教之后的必然结果。

(4)、从精神分裂患者的自大妄想症中,精神分析发现了类似于早前曾在儿童原初观念中找到的内容,比如思想全能、法术以及妄自尊大等。于是,弗洛伊德假设认为,儿童在人生之初便存在着原初性的自我投注——即所谓的“初级自恋”,其中一部分最终将会分配给其他对象,即定向于外部世界的人物身上。不过,弗洛伊德还强调,这种自我投注会持续一生,且“它与对象投注的关系就如同变形虫的身体与伸出的伪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自我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弗洛伊德进而在两种投注方向之间建立了平衡,并断言如果“一方吸纳越多,另一方就越贫乏”。

(5)、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些屈打成招“不是为了任何世俗的目的”(“servednoearthlypurpose”),那么:它们被人“束之高阁,被人遗忘”,因为它们实际上的陈述对象不是这些现实的人,而是虚拟的“大他者”。可以用这个大他者来解释《苏联大百科全书》(GreatSovietEncyclopedia)在1954年贝利亚垮台之后的著名事故。百科全书的字母B下面本来包含着“贝利亚”(Beria)这个词条,一篇2页长的文章,赞颂他是伟大的苏联英雄;在他成了叛徒和间谍之后,所有的订阅者都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信,要求他们把有关贝利亚的这页纸剪下来,寄回去;作为交换,他们迅速寄来一个2页纸的“白令海峡”(Beringpass)词条(附有照片),这样一来,只要把它插入卷中,其完整性就得到了恢复,历史就不再“开天窗”了……神秘的是:完整性(的假象)为谁而恢复?要知道,每个订阅者都知道这个猫腻(因为这是他们亲自干的)。唯一的答案当然是:为了大他者的无辜凝视。在这个意义上讲,斯大林主义在骨子里是神学;恰恰由于这个原因,斯大林主义拼命地维系合适的外观。这样的谜底使得我们摆脱了“斯大林是信徒还是犬儒?”的二难问题:这完全是个假问题,其实他两者都是。就他个人来讲,很多时候当然明白官方说辞是撒谎;因此,他是犬儒,然而他同时也忠诚于自己他捍卫“大他者”的纯洁性和真实性的努力……

(6)、注意!如果人1)强壮(精神上),2) 积极,3) 聪明(或能干) ,那他就是善的 ,而不管有没有别的“恶”!

(7)、(2)自我(心理社会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

(8)、对于疑病而言,我们发现患者同样将他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力比多撤回,并将两者集中在他所关注且令他痛苦的器官之上。然而,个体将自恋性力比多投注在某个身体部位的现象并非仅见于疑病之中,它同样出现在神经症之中,且身体任何部位都会获得性敏感区的特征并由此代替性器官的角色:“器官情欲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自我之中力比多投注的相应变化由此,某个性敏感区的力比多投注就与自我之中的某个力比多投注相对应,且这种投注隶属于初级自恋。

(9)、口欲期(oralstage),时间是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10)、弗洛伊德之后的客体关系心理学,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二阶段,特别重视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认为这是婴儿和外部世界的原初关系,这会成为婴儿与整个世界关系的一种基石,一种隐喻。

(11)、“冰山”风格——独特的形式美。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冰山”理论就是精通现代叙事艺术集中的体现。他曾在《午后之死》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海明威就是根据“冰山”原理来创作他的作品,形成他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的文体与结构上。

(12)、我觉得在动物身上,固着的这个道理也有体现。我没养过孩子,但养过四窝加菲猫。第一窝加菲,是一对兄妹,妹妹我起名字叫小蝴蝶,因它头上的花纹,就像蝴蝶的翅膀似的。

(13)、这些学者坚持认为婴儿在出生后就即刻感知到了客体的存在,并将自恋现象看作是力比多攻击本能和个体防御的主动表达,因为这时婴儿感知到客体与己分离且不同于己。因此,隶属第二个派别的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认为,可以根据当场发生的转移关系对自恋现象加以详细解释,而且他们尤其重视对医患关系中突然出现的分离焦虑进行解释。在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中,这里要介绍梅拉尼•克莱因以及后克莱因精神分析学者赫伯特•罗森菲尔德和汉娜•塞格尔,而安德烈•格林和奥托•克恩伯格又部分继承了前两位学者的研究工作。

(14)、这样的讣告多少还有点意义。一个世纪之前,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列为对人类的三次连续打击之他称之为三种“自恋症”。首先,哥白尼证明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使得人类不再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然后,达尔文证明我们起源于盲目的进化,因此剥夺了我们“万物之灵”的特权。最终,弗洛伊德自己揭示了无意识在心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于是我们的“自我”甚至不是此身心的主宰。今天,一百年过去了,出现了另一番景象:最近的科学突破似乎又为这个打击人类的连续剧添上了新的一集——我们的心智本身不过是一种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器而已,我们的自由感和自律感都仅仅是机器“用户的幻觉”……结果,在今天的脑科学看来,精神分析不但不是颠覆性的,反而属于处在新近被打击的威胁之下的传统人文主义。

(15)、3)外倾情感型(the extroverted feeling type)

(16)、“更为轻松:他只需要负责那些世界的居民们需要了解的部分。比方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可以暂付阙如,起码在有人‘挖地三尺’之前可以这样,到那时在填补所需空白也不晚。要是最遥远的星星太模糊了,也没有人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它们,并且发现那里缺少了些什么。”

(17)、“神秘主义的全部秘密在于:人所不理解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一切。病态逻辑想要让一切变得清澈透明,结果就把一切都变得神秘。神秘主义者容许某个事物保持神秘,而其他事物便豁然开朗。……让我们看清一切的,正是我们见不到的那个造物主。神秘主义如同正午的阳光,用它自己耀眼夺目的不可见性阐明了其他一切。” 

(18)、弗洛伊德不仅仅革新了心理学,创立了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系统,他在社会学中也是一位有很多独到的看法。

(19)、上帝在这里不再是保证宇宙的常规性的那个神奇的“例外”,使得我们能够解释其他一切的那个不可解释的X;相反,他的创造物所充满的奇迹把他自己也惊呆了。仔细看来,我们的宇宙里没有什么是正常的东西——所有事物,任何细小的事物,都是一个神奇的“例外”;从适当的角度看来,一切正常的东西都是个畸形怪物。比方说,我们不应当把马看作正常的东西,独角兽是神奇的“例外”——就连马,世界上最普通不过的东西,都是一个shattering奇迹。这一个渎神的上帝是现代科学的上帝,因为现代科学正是由这种对最显而易见之物的好奇态度所支撑的。简言之,现代科学站在“相信一切”这一边:现代科学破坏了我们最基本的自然态度,并且促使我们相信(接受)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这难道不正是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教给我们的东西之一吗?拉康的“并非全部”(non-All)逻辑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conundrum。切斯特顿显然依赖于普遍性的“男性气质”方面以及作为普遍性之组成部分的“例外”:一切都遵循自然因果律——仅有的例外是上帝,核心的神秘。反之,现代科学的逻辑则是“女性气质”的:首先,它是唯物主义的,相信“没有什么能够摆脱自然因果律”这一公理,认为一切因果关系都能够加以理性的解释;但是,这种唯物主义公理的另一方面是“并非一切都是理性的、遵守自然法则的”——这不是说“存在着非理性的事物,即摆脱了理性因果关系的事物”,而是说理性的因果秩序本身的“总体性”是不连贯的、“非理性的”,是“非全部”(non-all)。只有这个“非全部”才使得科学话语能够对惊奇、对“不可思议”的出现保持充分的开放性:在19世纪,谁能够设想相对论或者量子物理学之类的东西呢?

(20)、口欲固着和口欲退行的行为,是非常常见的。从我分析的角度来看,吸烟和接吻也算是口欲固着的一种。我不吸烟,所以写作缺灵感时,就去吃饼干找安稳,而很多作者是吸烟,吸烟有点儿像吸吮,而且烟完全是自己能控制的,这种控制感和口欲满足,应该会帮助作者找到灵感。有的人还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比如我看NBA比赛就发现,勒布朗·詹姆斯就有在赛场上吸吮手指的行为。

(1)、这种类型的人,既是外倾的,又是偏向于感觉功能的。他们头脑清醒,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外倾感觉型的人,寻求享乐,追求刺激,他们一般情感是浅薄的,直觉压抑的。

(2)、这里我要说一说我对精神分析的偏爱,有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会对精神分析嗤之以鼻,而我自己在深入学习精神分析后,感觉有点儿“上瘾”,因为精神分析就像是提供了一个显微镜一样,让你观察到自己和别人的心理微妙之处。

(3)、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强调人幼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

(4)、什么样的伦理适合这一现实呢?拉康的回答是他的格言:“人唯一有罪的地方,就是给他的欲望寻找理由。”(“Theonlythingofwhichonecanbeguiltyisofhavinggivengroundrelativetoone’sdesire.” ,Seminar7,319) 这一箴言看似简单明了,但是在人们试图搞清楚它的确切含义的时候又难以捉摸——在今天的各种伦理选项面前,它的立场是什么?它似乎符合三种主要的伦理学版本:自由宽容的享乐主义、非道德的伦理学跟“西部佛教”(WesternBuddhism)。让我们逐一审视这些立场。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70句弗洛伊德潜意识冰山理论精选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