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心海E站 > 句子大全 > >正文

83句荀子的劝学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论述精选好句

发布时间:2023-11-30 14:43:37 admin 阅读:59

导读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 (1)、师:同学们刚刚读得都很认真,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本文的...

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荀子劝学中的中心论点

(1)、师:同学们刚刚读得都很认真,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第四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3)、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

(4)、在荀子的《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以雕刻。

(5)、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例,说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是“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6)、《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荀子所阐发的关于学习的重要性、方法、态度,归纳而言,下述两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9)、荀子《劝学》中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10)、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12)、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13)、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的一句是:学不可以已。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6)、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7)、比喻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大半篇幅是用新巧的比喻联缀而成,全篇比喻引类连翩,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比喻虽多但用法灵活,富于变化,毫无繁复板滞之感。有正面设喻,以物喻人,如“青,取之于蓝”一段;有反面设喻,如“故不登高山”一段;有正反比喻对照显示喻意,如“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蚓”和“蟹”这三组比喻构成的对比;有先说比喻后揭示出喻意的,如“南方有鸟焉……所系者然也”;有用比喻引出道理后再连续用比喻进一步阐述的,如“积土成山……无以成江海”。这种寓理于喻,喻理结合的手法,用浅显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增强了说理的力量。有的比喻因其深蕴哲理而成为格言成语,如“青出于蓝”“锲而不舍”等。明人王世贞就赞扬《劝学》一文“取喻最明惬”,“佳言格论,层见迭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月之夺目”(《金卫公汇选》范介卿评《荀子》引)。在句法上,这些比喻又重迭排列,构成了不少对偶和排比句式,文句整齐而流畅,显得紧凑详赡,辞彩缤纷,气势充沛,已具有明显的赋化倾向。有的排偶句长短相间,肯定与否定句式交叉为用,并用“也”字煞句,有一种圆和流转的音韵美,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一段,读起来音节铿锵,琅琅上口。

(18)、请同学们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本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分几层?

(19)、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20)、从礼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看“荀子隆礼重法”

2、荀子的劝学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角度论述

(1)、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2)、《荀子·劝学》中的“             ,              ”二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的《劝学》中用比喻手法,反面强调学习必须专一的一句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善假于物”就是要注意客观条件的影响,荀子接着就在“南方有鸟焉”一段用生动的例子论述这个问题。蒙鸠遭至“卵破子死”的恶果,是因为其巢“系之苇苕”;射干能“临百仞之渊”,是因为“生于高山之上”。这说明凭借的客观条件不同,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客观环境还可以对人或事物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一事例形象地表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为下文“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结论提出了前提。“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则是从现象到本质进一步说明:污秽环境的影响侵蚀,可以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化。上述五个比喻,作者从隐到明,从表及里,进而从物到人,推断出“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的结论,仍归结到“善假于物”。文章前呼后应,结构严密。

(5)、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6)、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7)、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8)、《荀子•劝学》指出:“       ,        ,        ”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9)、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0)、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1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              ,              。”

(12)、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14)、⑧动词作名词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15)、荀子在儒学体系中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6)、《劝学》中,“用心躁也”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寄居于蛇、鳝的洞穴的原因。

(17)、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18)、荀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他的学生中最优秀的是法学家韩非子、秦朝丞相李斯、汉朝丞相张苍。可见荀子之学为实学也。

(1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金石可镂(被动句)

(20)、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劝学中荀子主要论述了什么

(1)、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足,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4)、请同学们课后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小短文,300字左右。

(5)、师:C同学回答得很准确,第三自然段分三层。第一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6)、《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在论证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不能浮躁。

(9)、第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人必须接触外界事物才能有所认识,荀子特别注重实际学习,强调善于利用外界客观条件,讲究认真求实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内因与外因、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他基本上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这些都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10)、第二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11)、《劝学》原篇较长,这里仅节选几段,亦是中学接触过的,温故知新而已。

(12)、《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13)、孙绍振先生说:“《荀子》中有专门的《性恶》篇,直截了当地论断:‘君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是‘劝学’的前提。正是因为性恶,才要劝学,劝学的目的是为善,但善又是‘伪’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则‘劝学’很可能就等于是劝伪。”

(14)、(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15)、《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16)、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17)、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

(18)、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19)、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来论证学习可以使人超过原有的水平。

(20)、《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荀子劝学中心句

(1)、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才能获得成功。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4)、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輮使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

(5)、《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对“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8)、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                ”。

(9)、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

(10)、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赵国猗氏(今山西运城临猗县)人,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11)、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

(12)、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1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作品《劝学》中的     ,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4)、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15)、《劝学》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特色: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16)、师:昨天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劝学的格言,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收集到的名言警句?

(17)、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18)、最后一段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人们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一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积”,一个是“一”。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19)、《荀子·劝学》中指出:“        ,_______,_______”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0)、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5、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背诵《荀子劝学》全文,慢慢回味论文的三要素。《荀子劝学》也是论证《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的重要性!

(3)、师:A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手法,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96句千奇百怪类似的四字词语精选好句